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范文

2023-09-23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一、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是提高科学决策管理水平的需要

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党政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科学发展能力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他们决策的正确与否和科学管理的好坏。科学决策作为现代工作水平衡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对科学决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科学管理的本质就是科学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科学执政和管理的水平,需要党政领导干部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强化科学决策和管理能力,从而促进科学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带动全民提升科学发展能力。

(二)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是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统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当中,政府要保障社會公平正义、维护市场秩序,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党政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加快政府职能改革,需要党政领导干部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理念、破解难题,科学定位政府,完善监督管理体制,这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发展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不断更新观念,注重实绩,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领导干部在科学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偏差导致科学发展定义不准

对于科学发展的内涵、实质领会不深,认识不准,导致发展观念和发展思维的滞后,对待如何发展问题出现不实事求是、缺乏全局意识和统筹思想,注重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在发展经济中,容易把绩效的增长幅度等同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容易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变化而忽视质量变化,容易把经济增长视为全面发展,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发展中的错误做法,都源于思想认识的偏差。

(二)价值观念偏差导致科学发展劲头不足

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价值观偏差,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与群众的位置,缺乏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思维程式化、善做表面文章,不善于调研和学习,忽视发展的科学性。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保守,不善于研究创新,存在消极应对和得过且过思想,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部分领导干部对于科学发展这一涉面广、标准高、要求严、周期长、难开展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

(三)考评机制欠佳导致科学发展导向不强

干部考评评价体系对于广大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发挥具有导向作用,现行评价体系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上仍存在问题。体系建设中偏重于经济建设的内容过多,比重过大,导致领导干部注重当前绩效的增长幅度,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环保事业的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稳定性,常常一年一个样,严重影响工作计划的系统性和长远性。考核指标过于细致也阻碍基层创造性发挥。

三、提高党政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升党政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同时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政策理论、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关系能否引领单位朝着正确方向道路前进,保证单位发展质量的关键。树立学习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服务本领的提升要靠自己广见、博学、多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通过学习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提高引领单位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单位发展的水平

党政领导干部提高推动单位科学发展能力,就是要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把理论学习、理论经验,转化到把单位做强做大的正确思路上来,转化到促进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上来,转化到保证单位发展的正确导向上来,转化到加强各项制度的落实上来,善于用科学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体制机制,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以及听证、公示等制度,通過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要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充分激活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把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正确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真抓实干,不断巩固单位发展质量

政绩就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实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提升党政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只有正确的政绩导向,才能促进领导班子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这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彻底的反对急于求成的功利政绩观,不仅要注重单位经营业绩的整体提高,更要注重处理好单位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好单位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多干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切实解决基层职工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挑战,履行好单位领导人的使命,不断巩固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升单位发展的质量。

四、结语

要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群众是基础,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因此,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推动和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工作、提高能力。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2]李婧.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为适应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近年来,各级会计工作管理机关在财政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会计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

信息化建设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一直是近年来各个行业的热点,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特别是会计行政管理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按照《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的要求,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创新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对全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二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无纸化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三是推进信息系统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切实防范考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四是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系统,建立行业数据库,对注册会计师注册、人员转所、事务所审批、业务报备等实行网络化管理;五是推动会计监管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水平。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会计管理一体化软件的建立,实现会计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从无纸化考试、档案管理、信息变更、继续教育等各方面,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会计法》规定,我国各级财政机关负责全国会计行政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作为整个会计行政管理的基层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数量剧增,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迅速增长,特别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从业者的“门槛”管理做出了细化要求,每一个有志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这个“门槛”,如果我们的管理机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记事本模式,那必定力不从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恰恰给我们当今遇到的这个难题带来了“解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的力量,能赛过千千万万的这样的“烂笔头”。举个例子,如今我们到商场购物,结算时都是采用扫描条形码的方式来区分商品的品类及价格。科学的编码技术帮我们解决了数以万计商品的分类问题,通过计算机存储、检索、分类、统计,来达到我们的管理需求。那么,我的会计管理工作何尝不能也做一下这个尝试,我们把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都用类似的编码进行存储,然后对每一条数据进行管理。每个会计从业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分为可公开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管理。再比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奖惩管理,专业技术资格情况,会计职业道德情况,都可以加入到这个数据,从而形成完整的会计人员管理数据库。

对于这个“门槛”的管理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管理。传统的每年一次的笔试考试无论从时间、地点、数量等各方面都已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改革是必然趋势。推行无纸化考试,有助于促进考试客观公平,有助于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的理念。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制定考试计划,包括每次考试的时间、考点、容纳考生的数量,报上级管理机关审核后发布。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考试时间、地点、场次,在网上即可完成报名、交费、打印准考证、网上申请领证等一系列操作。考试通过后,考生携带规定的证件到当地县级以上会计管理部门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无纸化考试环境下,改变以往笔试时一年只考一次的模式,各个考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举行多次考试,大大方便考生,并且可以实现成绩的准确判定,及时发布,考试更加透明,公平性大大加强。

根据《会计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会计从业人员每年要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以往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落后,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监管,会计从业人员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学习往往流于表面,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所以全面推行网上继续教育,规范继续教育管理,迫在眉睫。为确保培训质量,除部分特殊会计从业人员采取面授方式学习外,其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积极采取网络学习方式。网上继续教育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引入競争机制,多家网络教育机构参与此项工作,利用政府采购平台,择优录用,确保授课质量,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平台。二是学习方式灵活,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网上继续教育系统会自动记录其学习内容及进度,极大的方便了会计从业人员。三是自主选课,针对性强。针对会计从业人员所处行业差异较大的特性,可以规定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完成必修科目后,会计人员可以按照工作和个人需要,有针对性选择选修培训内容,满足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四是学习结束后,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到系统中,自动进行记录,不需要在会计从业证书上进行任何操作,节省了很大的工作量,也为会计从业者提供了方便,免除了以往年度因继续教育的确认问题而奔波于管理机关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我们的会计行政管理工作引入信息化、加强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我们会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

[2]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13〕18号)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镇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城乡统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域经济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果,但是在其具体发展中也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了镇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因此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为镇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营造有利条件成为了必须。当前,如何提升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心,因此本文就我国镇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找出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从我国行政区划方面来看,镇属于我国基层行政区单位,是处于市和乡之间的低层级居民点,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镇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桥梁以及纽带的作用,不仅能够更好地对城乡发展进行科学化统筹,而且也是非农产业和乡村人口的集聚地。因此镇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于城乡经济有较大的影响,做好镇域经济的科学化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城镇化建设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镇域经济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镇域经济的概念

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对镇域经济的概念进行解释,首先,从行政区方面来看,镇域经济主要是指镇级行政区中的区域经济,在实际发展中会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制约以及影响。从经济区方面来看,镇域经济是将镇作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开放性的经济系统,属于一种相关产业和要素共同构成的经济综合体。

(二)镇域经济的特点

从镇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概念来看,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首先,镇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区划范围方面来看,镇域经济所涵盖的范围并不大,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却比较多,是由不同经济领域、产业以及各个要素所组成的一种综合体,带有十分显著的区域经济综合性特征。其次,镇域经济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镇域经济是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形式,其经济类型是比较多的,并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特色,因此其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产业构成以及经济结构等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最后,镇域经济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从范围上来看,镇域所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正是因为其地域范围小,所以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和开放性。

二、推动镇域经济科学化发展的具体意义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是基础,做好镇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县域经济总量的提升以及县域竞争力的有效增强奠定基础。从具体的发展情况来看,镇域经济强通常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强,而县域经济强则能够推动省域经济强,因此做好镇域经济的科学化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统筹兼顾则是其手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 并不均衡,这就使得我国的城乡矛盾日益突出,而通过镇域经济的有效引导,推动镇域经济良好地发展,则能够更好地进行城乡产业、城乡资源等统筹,这就能够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域经济是将乡镇作为具体单位的区域经济,其属于农村性的综合经济,能够直接面向“三农”,同时镇域经济又是与城市发展相联系的经济,因此其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大力发展镇域经济能够更好地带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

(二)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党和政府不断努力带领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小康社会迈进,而民生问题是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做好民生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很多建制镇都存在经济实力弱、人口规模小以及社会保障水平低等现象,如果不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构建。而通过镇域经济的有效建设与引领,则能够使得镇域发展更加健全,各项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从而能够带动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壮大,这就能够为政府更好地带领人民奋斗,进行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丰富的资金基础,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改善民生。

三、当前我国镇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镇区人口规模较小,产业集聚的整体水平较低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镇区的人口规模都比较小,这就无法更好地发挥镇区综合集聚的功能,特别是西部地区,很多小城镇在发展中都普遍存在缺少主导产业的现象。而也正是因为人口较少,没有强有力的主导产业来支撑,这就导致小城镇没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无法全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对于镇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做好该方面问题的解决十分必要。

(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公共服务的整体能力低下

我国很多建制镇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弱、人口规模较小,并且环保、排水、电力以及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公共服务的水平十分低下,这就无法为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从而会导致其经济发展面临严重阻碍。当前,在政府的带领下,虽然部分建制镇已经开始进行公共建设整改,提升了公共建设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来看,还有很多建制镇的公共服务能力较低,无法满足镇域经济良好发展的需求。

(三)缺乏高素质人才以及技术

当前我国多数建制镇在实际发展中都存在高素质人才欠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小城镇的环境卫生交差、各项发展较慢,并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健全的配套设施,这就容易导致其自身的吸引力下降,无法更好地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就业环境,不能满足高素质人员的就业需求,从而会导致高素质人才欠缺。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以及城乡的差距不断加大,中心城市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各种专门化的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更倾向于向大城市汇聚,这就不利于小城镇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筹资以及融资较为困难,资金不足

当前,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商业银行都逐渐开始由农村向城市,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收缩,因此很多镇上的银行也仅仅是开设吸储功能,并不放贷,这就使得小城镇中很难有资金流动,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大城市,从而会导致小城镇面临较为严重的投资以及融资问题。而加之我国很多镇域都将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及农业作为发展主体,很少会关注非农产业发展,从而導致镇级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没有较强的资金积累能力,这就无法带动镇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推动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合理进行人口引导,促进产业集聚

地区政府应当积极对自身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人口进行引导,推动人口以及非农产业向中心镇镇区集中,从而更好地提升集聚水平,推动小城镇更好地发展,使得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为产业更好地发展做好支撑。比如,我国中央、省、市以及县财政可以按比例进行资金的发放,根据具体的规划拿出一部分資金,针对于在建制镇镇区开展非农产业或者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吸纳的企业进行小额贴息贷款补助。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本地人员回到家乡进行创业投资,开展各类企业,而政府在水电气供应、用地等方面给予相关的补助或者支持。

(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应当依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对建制镇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尤其是应当做好通讯、供水、供电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小城镇更加开放化发展,并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或者融资机制,促进其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环保、体育、文化、消防以及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得以良好建设,形成科学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建制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得建制镇与城市的发展更加协调,缩小双方之间的差距。

(三)实施人才强镇政策,更好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引导

首先,应当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做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根据具体的人才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形式等,使得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单位自主培训与政府培训相结合,形成综合性、开放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做好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做好全面性分析,将会办事、有本事、靠得住的人才作为重点选拔对象,推动人才能力的良好发挥。最后,要强化用人管理体系。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构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以及开发体系,为镇域人才的更好挽留以及发展奠定基础,以便有效带动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做好投融资体制改革

首先,应当对当前现有的镇域金融体系进行科学化改革。要做好农业银行的科学化改革,并做好改革目标的明确,使得镇域的银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寻找更为健康的发展空间,为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作用,促进镇域资金更加充足。其次,应当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型信贷机构的培育与发展。当前,由于镇域投资以及融资体系不健全,很多小型企业无法取得资金支持,因此其发展十分困难,不利于镇域经济的发展,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型信贷机构的培育,则能够使得这些信贷机构与银行实现有效协作,引导民间资金的有效流动,这就能够为很多企业提供有利的资金渠道,推动其更好地运转。最后,应当构建科学化的镇域保险机制。政府应当合理进行税收优惠,使得良好的税收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进入到镇域保险市场中,并合理进行资金筹集,构建巨灾风险基金,为镇域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好保障,以便更好地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五、结语

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是现实国家整体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认识到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镇域进行引导,推动镇域经济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当对不同镇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分析,根据各个镇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政策的采取,更好地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广东盛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一、实现科学监管是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新跨越的必然要求

1、科学监管是工商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要讲科学,监管也要讲科学。科学发展观不只是对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包括监管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肩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任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2、科学监管是工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的本质要求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的历史继承者和发展者,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职能都是监管。可以说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没有监管就无所谓工商行政管理。科学监管,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需要。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深刻的本质内涵,提升了监管的层次和水平,体现了监管的和谐与进步。

3、科学监管是工商部门“两费”停征后工作转型的迫切需要

工商部门停征“两费”后,使实行了26年的收费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收费型工商向监管型工商的转型过程中,工商部门面临着“于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如何实现科学监管的问题。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工商监管执法的全过程,工商部门的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工作才能有新局面,事业才能有新跨越。

4、科学监管是工商部门30年发展的经验总结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恢复建制30年来,取得了“四个基本建立”的重大成就,积累了科学监管的丰富经验,赢得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工商部门正在按照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的要求,不断推进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化”建设,逐步加快监管领域、监管方式、监管方法、监管手段的“四个转变”,努力实现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监管、达到高质量的服务的“四高”工作目标,为科学监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法律基础、职能基础和人才基础。

二、准确把握科学监管的实质

科学监管是科学发展观在工商行政管理领域的实践,是时代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科学监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以维护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法,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监管价值,实现科学发展目标。

科学监管,本质是监管,核心是科学,基本要求是依法监管、效能监管。辩证地看。科学监管是措施,是手段;科学发展是责任,是目标。科学监管是科学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科学发展是科学监管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二者统一于“科学”二字之中,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1、科学发展指导科学监管

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指导实践。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一切监管执法工作都必须以科学发展为指导,自觉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大局。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监管理念。这是正确履行监管职能、实现监管价值的思想保障。其次,要以科学发展统揽科学监管。科学发展的方向就是科学监管的方向。科学发展的内涵应该覆盖科学监管的全部内容。第三,要用科学发展解决制约科学监管的体制机制问题。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监管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能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2、科学监管促进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指导科学监管,科学监管反过来作用于科学发展。工商监管执法是政府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工商部门推进科学管理,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职能性服务,是微观层面的促进发展;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宏观层面的促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管就是服务,监管就是促进发展。我们要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强化监管,既理直气壮地通过科学监管,效能执法,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又满腔热情地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效率,积极为改革发展服务。具体来看,一是要通过确立市场主体促进科学发展。市场主体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要研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登记机制和年检机制,既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退出关,又充分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建立创业产业指导目录制度,扩大创业领域,清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方性、经营性壁垒,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科学发展。要切实加强市场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信用分类管理制度、网格化责任管理制度等科学监管机制和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通过消费维权促进科学发展。要吸取“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框架和体系,通过维护市场消费安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稳定市场消费信心,拉动消费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经济社会大发展带动工商系统大发展

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工商部门发展的大环境,工商部门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没有大环境的发展,就没有小系统的发展。当前,工商部门的生存和发展正成为系统上下高度关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监管理论指导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新跨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通过科学监管,实现职能到位,争取生存空间,是工商部门进一步奠定在社会主义大市场中的监管执法地位和部门生存发展价值的重要途径。

三、努力实现科学监管

工商“两费”停收以后,工商部门监管执法职能显得更加突出,这为我们推进科学监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客观地看,我们离科学监管的要求和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整个

系统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不适应科学监管的思维意识,不符合科学监管的机制障碍,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监管执法行为:习惯性定式监管,粗放式低效监管,甚至粗暴式违规监管。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层面存在。实现科学监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科学监管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系统地研究和解决。

1、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是实现科学监管的思想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监管理念,是新时期监管工作的需要。科学监管理念解决的是“为谁监管、怎样监管”的认识问题。为谁监管是监管前提。也是监管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解决监管价值主体的问题。怎样监管主要揭示的是客观规律,是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监管机制问题。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和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工商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监管理念,夯实科学监管的思想基础:一是要破除以管理者自居、“管”字当头、作风粗暴的强势监管思想,树立执法为民、关注民生、兼顾平衡的和谐监管理念:二是要破除不分违法轻重、不讲程序先后、不管态度好坏的机械监管思想,树立分类对待、适度监管、宽严相济的人性化监管理念:三是要破除重复检查、随意查扣、不讲程序的随意监管思想,树立程序严格、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监管权力观念。要用正确的监管理念指导建立依法履行监管执法职能和注重服务、指导、告诫并重的行政执法模式,积极运用行政监管和行政指导两个手段,将教育和引导贯穿于监管和执法的各个环节。

2、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和体系,是实现科学监管的基本条件

没有完善的体系和健全的制度机制,就谈不上科学的监管。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作为执法武器的法律体系、支撑监管的理论体系、职能实践的领域体系、监管方式方法的制度体系等。要在监管体系的架构下。坚持“对法律负责、对政府负责与对经营者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相统一。突出建立完善五大监管机制:一是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商品主体的准人和退出关口。二是建立科学化的市场检查机制和预警机制,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强化动态监管和市场预防预警,提高监管社会效应。三是建立社会化的消费维权机制,树立大消保理念,建设消费维权社会网络,强化商品质量和服务维权。四是建立网格化的属地监管责任机制,实现日常监管的责任化。五是建立诚信化的市场信用监管机制。逐步实施企业、市场和商品分类分级监管,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提高监管科技水平,是实现科学监管的有效途径

要运用先进的监管手段,降低监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使先进的监管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和惠及于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要建立登记注册和服务公众的工作平台。要全面建立网上审批、网上登记、网上年检系统,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实行政务公开,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预约服务、现场服务、法律服务。二是要建立完善12315行政执法体系。要从健全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人手。在建立覆盖范围广泛、受理快捷、分办顺畅、处理及时的消费者申诉举报维权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相对集中受理、分工协作办理、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汇总分析、进行消费提示”相结合的行政执法体系,真正把12315建成为民的窗口、监管的平台、维权的中心、工商的品牌。三是要建立完善企业、市场、商品分类分级监管网络。不断推进分类分级监管改革,完善数据库,实行科学分类分级,提高监管效能。四是要建立完善信用红盾网站。加快与相关执法部门在信用信息方面的互联、互通、共享,实现信息收集、归类、分析、运用一体化。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五是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体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站、检测车、检测箱的作用,形成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网络和体系,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保障消费安全。

4、规范执法行为,是实现科学监管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越是加快发展,越要强化监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大执法力度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关系。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才能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维护公平、开放的市场秩序,为发展提供最适宜的外部环境。工商部门的职责。就在于通过严格执法,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干扰与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维护广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有序运转。同样,越是强化监管,越要规范执法行为。只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才能保障监管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我们既要坚决制止以强化监管为由,人为设置障碍、故意刁难企业的行为:又要切实防止在具体工作中随意突破法律规定,放松或削弱监管。离开服务空谈监管,是“监管缺位”,而离开规范高谈监管,是“监管失控”;离开监管空谈服务,是“服务错位”,而离开监管大谈规范,是“无为服务”。

5、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是实现科学监管的有力保障

人是实现科学监管的决定因素。要不断提升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做到在政治上把准方向、维护大局。事业上勤政敬业、争创一流,纪律上恪守岗位、尽职尽责,作风上勇挑重担,求真务实。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全面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着力解决系统干部年龄老化现象,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着力解决“收费型”干部向“监管型”干部转变,提高干部科学监管能力:着力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问题,建立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化队伍:着力解决依收费设立的机构和人员配置,整合机构。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大市场监管的需要。要进一步确立干部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干部的个性特点和价值,研究建立工商系统单位和个人科学的绩效考核考评体系,使他们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人才得到重视和发展。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保证整个系统的健康肌体。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不断改革创新,是实现科学监管的强大动力

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推动发展。我们要适应工作转型的要求,以全新的视角全面审视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工作,从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适应。在监管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观念和服务观念,全面把握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基本原则,形成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要创新和完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始终做到坚持原则性、讲求艺术性、增强服务性和提高亲和力的有机结合。在管理行为上,要准确把握立法精神,更加注重和善于引导企业自律,运用行政指导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行业规范,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监管领域上。要根据市场主体多元化和市场交易行为多样性的特点,研究和分析市场监管的新任务、新形势。积极介入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合同交易等领域监管,不断拓宽监管领域。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首先,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不仅表现为财富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展是人们基于社会与人的需要, 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历史过程。所谓需要, 就是人们对社会和人的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缺失或期待状态的观念性把握。正因为需要是主体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缺失或期待, 才使主体千方百计满足自己的需要。正因为需要是主体对自身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缺失或期待状态的观念性把握, 才使人的需要区别于动物的需要。需要带有强烈的主体性, 因此也常常成为歧义较多地词语。实际上, 人们的需要是人们能力的表达。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 人们是不会产生相应的需要的。人们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能力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必然是人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终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从发展的起因看, 发展源于社会和人的需要。作为社会和人的实践, 它的起因也是社会和人的需要。人们从事实践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和人有某种需要。社会和人的需要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为社会和人的需要是社会和人的能力的表现。有什么能力的社会和人, 才有相应的需要。我们总是把人们的需要夸大, 然后由证明人们没有能力满足需要。实际上, 每个人的需要是和人的能力成正比的。需要不断的得到满足, 人们的能力也不断的发展。

从发展的过程看, 发展是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过程。实现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紧密依靠群众,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动员和组织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从发展的归宿看, 发展最终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 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上, 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实践观。作为科学实践观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 在于它把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们的客观需要。人类认识世界, 追求真理, 无非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即从事实践。而实践的最终目的, 无非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 确保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客观世界的规律为我们开展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供了可能性, 而人们的客观需要为我们开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的实践提供了必要性。二者把握了客观世界规律和人们的客观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了科学的实践观。

1科学发展观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导下, 从客观世界中发现规律, 从而指导实践的实践观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继承、发展和集中体现, 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认识深化。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发展, 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不断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使人们认识到物的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手段, 人的发展才是一切发展的目的。

但是, 仅仅认识、把握了规律, 追求到了真理还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世界, 使客观事物按照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方式发生变化, 从而在对人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和利用它。这就是说, 认识客观事实是如何和为何如此、必定如此是不够的, 必须在此基础上, 从主体的角度考察人们的需要, 追求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

2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使客观规律按照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方向发生变化, 从而在对人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和利用它。这就是说, 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 还必须从主体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需要”, 就是主体的现实的需要, 离开了这些需要, 主体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人的肉体组织, 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当然, 这里的人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从事着满足自己需要的生产活动的人。而且, 人们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认识、把握、改造自然和社会, 与此同时也改造人自身。人们总是从需要出发来改造自然, 构造社会, 创造历史。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同样, 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和手段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

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 同时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狭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需要, 它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需要,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在人的不同的实践和认识水平上, 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所以, 需要应该是具体的、现实的, 才能成为科学实践观的主体依据。需要的现实性:一是指这种需要与客体的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相联系;二是指这种需要与主体的实际能力相适应;三是指这种需要是主体自身意识到了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尺度的统一中理解主体的需要, 只有这样的需要, 才有得到满足的可能。事实上, 人的需要是世界产生的, 是以它为前提的。只是人们常常主观的认为他的需要是从世界以外拿来的, 是脱离客观世界的。

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基本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需要越来越渗透着文化、精神的内涵。精神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要求符合人的自由本性, 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人们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一种多种需要的融合, 越来越具有现实的性质, 越来越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定和展现。我们研究人和社会的本质, 也就是研究人的需要。从根本上说, 人性、人的本质、社会的性质就是人和社会的需要。因此,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同时也是对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总结。

把客体的规律与主体的需要统一于自身的实践观具有现实性, 因而它可以转变为真实如此的东西, 成为直接现实的存在。但是这个转变不是一个自然过程, 要实现这个转变, 就必须诉诸实践。“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2]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同时,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步步的实践, 不断实现人和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 把理想变成现实, 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而且是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发展观, 不仅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更重要是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把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需要,实践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5~16.

科学领导科学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现代发展过程中,相应转变了地质工作理念,开始朝着优质服务方向发展,不断创新地质勘查工作。水工环地质勘查属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注重转变该项工作的研究方向,坚持水工环地质勘查目标,实现勘查工作与社会体制改革的统一发展。此次研究重点阐述水工环地质勘查问题,希望能够全面提升勘察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及建议

1、基于环境保护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其中不免会通过牺牲生态环境来提高社会生产力,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不利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范围涉及比较广泛,无论是生态科学发展方面,还是城市化建设方面,都离不开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在新时期,地质勘察工作的研究重点变为地质与生态,加强了对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以此充分了解当前资源的使用情况,变化趋势和发展前景。尤其是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重视,要针对性的采取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还可能会对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此外,由于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工程量较大,在施工期间采用的设备与技术方法一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则会增大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

2、水工环地质勘查的常用技术

2.1电法勘探技术

该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勘查工作中,属于水工环地质勘察的重要技术。电法勘探技术,将矿物质与岩体的电磁学性质作为基础依据,涉及到矿石介电性、电导性和磁导性。电法勘探技术包含高密度电法和激发极化法,可以深入分析地区地质情况,处理地质应用问题。

2.2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向接收机发送基准站的载波相位,之后进行求差解算坐标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可以满足地形测图与工程放样需求,相应提升地质勘查效率,所以该项技术对于水工环地质勘查的作用比较大。

2.3全球定位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属于动态化定位技术,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可以有效作用于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全球定位技术通过测量载波相位法,全面收集数据信息,联合导航定位系统可以提升勘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应用范围比较广。

2.4水质测试技术

现阶段,国内外所应用的试验测试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不同分析方法不属于相互孤立状态,而是按照实际情况与需求,联合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特点,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应当掌握不同方法的操作技术,将物理与化学性质作为基础,采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测试。当前所常应用的水工环地质测试技术包括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原子荧光光谱法[1]。

3、水工地质勘查产生的影响分析

3.1自然环境影响

从本质上看,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比较强,在开展挖掘与勘探工作时,必须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在开展勘查工作时,可能会破坏地表植被,损害土地资源,无法确保地质勘查工作的生态性和绿色性。正是由于存在开挖与勘察操作行为,会严重污染地下水,极易引发水文地质问题与地下水失衡问题,干扰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完成水工环地质勘探工作后,不注重处理收尾工作,也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对区域居民的安全影响比较大,还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2]。

3.2社会环境影响

在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应用到土地资源,可能还会建设勘察所。在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后,不再应用勘察所,相应加大土地占用率,造成严重浪费,产生社会环境影响。勘探人员没有合理利用地表资源,极易引发水土流失灾害,从而导致区域内河道堵塞。部分人员在开展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时,不注重保护历史遗迹,极易产生破坏影响,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必须注重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所造成的社会环境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护[3]。

3、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灾害及勘察问题

3.1 地下水位下降和潜水位上升

目前,地下水位下降是水文地質灾害中常见的问题,这一问题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其内部材料断裂,不仅会导致经济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出现人员伤亡的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因素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2 潜水位上升危害岩土工程

潜水位上升可以引起很多岩土工程问题,主要表现在(1)潜水位上升后,导致土壤出现沼泽化,盐渍化,从而改变岩土的物理性质,增强岩土和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2)潜水位上升后,原来干燥的岩土被水饱和,软化,降低岩土抗剪强度,可能诱发斜坡,岸边岩土体产生变形,滑移,崩塌失稳等不良地质现象。(3)潜水位上升,可能使洞室淹没,还可能使建筑物基础上浮,危及安全。

3.3 缺乏水文分析

在地质勘察工作中,只有做好水文分析工作,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岩土工程危害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的地质勘察工作中缺乏水文分析,就工程角度而言,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水文地质材料,也没有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使得地下水位在运行过程中对岩土体以及建筑物造成不利的影响。

4、基于环境保护下优化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建议

4.1 完善相关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加以重视,并且完善相关的水工环地质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审核机制,对地质勘察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审核,规范有关地质勘察部门的工作行为,要求其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地质勘察工作的首位[4]。

4.2 科学处理地质工作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

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经常会产生废气,废水等各类废弃物,并且在勘察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还可能会造成噪声污染。因此,要求在进行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时,必须科学处理地质工作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在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时,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以此减少废水的排放,在处理废水时,必须进行处理之后再排放,严禁直接排放废水,污染其他干净的水源。同时,不能随便放置废弃物,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在废气处理时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避免有害物质对空气造成污染。此外,应当设置绿化带对噪声与粉尘进行隔离,将居民生活区与工作区隔离,以此降低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

4.3 保证地下水位和潜水位正常

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程中,需要格外重视地下水位以及潜水位是否正常,如果地下水位以及潜水位不正常,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工环地质勘察工程的质量。因此,为了保证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有效进行,针对于潜水位问题,要加大引水管道以及给水管道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管道出现渗漏,要及时修复。而对于地下水位问题,为了避免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发生,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地下水抽取以及采矿的管理力度,如若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纠正并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也要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从而有效避免工程施工存在各种隐患。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岩土水理性质的分析和研究,因为岩土水理性质也与地质勘察工有着密切的关系。水理性质的分析工作主要包括透水性,持水性等分析,相关研究表明,水理性质除了能够改变岩土强度外,还影响着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对此,要加大水理性质的研究力度,通过对其的分析,测试,得出准确性的数据,保证地下水分析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地质勘察工作质量[5]。

4.4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难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地質勘察工作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当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将工作责任具体细分至每个人,制定相应的补偿对策与方法。同时,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结束之后,有关部门与负责人应当第一时间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工作,保障当地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下进行,减少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污染,这就要求了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科学处理各类废弃物以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芳勇,龚瑶.水工环地质勘察及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9,24(26):366.

[2]万鹏.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要点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3(29):3444.

[3]梁亚蕊,贾蕊蕊,王利红.基于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要点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0):249-250.

[4]施伟和.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要点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0(5):3709.

[5]伍爱平.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要点分析[J].智能城市,2019,5(1):116-117.

内蒙古科泰勘测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00

上一篇:旅游地理 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90年代的歌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