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2024-04-30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为高职院校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能够促进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提升育人水平。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难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办学时间、办学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明顯;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进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较低。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构建鲜明的职业特色;打造服务地方的特色校园文化;对外宣传自身特色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自信  特色文化

[作者简介]李丽(1978- ),女,山东泰安人,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陕西  西安  71006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②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办学时间较短、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偏低等问题,导致难以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任务较为艰巨,还存在许多问题。文化自信为高职院校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能够促进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提升育人水平。基于此,探析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路径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承载着社会群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与思想观念,代表着社会群体经历过的沧桑历史和意识形态。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存在着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借助校企合作、专业实习等途径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丰富高职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必须具备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文化底蕴薄弱是高职院校难以建立高度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短板,以提升行业竞争力与服务地方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找准文化发展定位,树立文化自信,推动内涵式发展。

只有树立文化自信,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服务地方。如果高职院校学生具备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则必然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真正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只有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高职院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二、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难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难的具体表现。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尚未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办学水平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难的具体表现是:第一,办学与发展的定位不够明确。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社会人才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没有将办学重心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导致学校缺乏竞争力。第二,特色专业培育滞后。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办学过程中没能及时培育自己的特色专业,造成与其他院校专业“同质化”问题,致使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第三,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前景缺少信心,认为将来难以与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同台竞争,因此,缺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第四,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少企业经历,难以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凭借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造成职业倦怠。

2.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难的原因分析。第一,高职院校办学时间、办学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明显。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式进入了有法可依与依法治教的新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与本科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高职院校文化底蕴不浓厚,学术氛围不理想,导致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较为困难。

第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录取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大部分考生是因为分数无法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迫不得已才选择了高职院校,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进行。在校企合作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需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等矛盾始终难以解决。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实训教学充分巩固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企业需要保证生产周期、质量和利润,校企双方矛盾致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受到冲击。

第四,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较低。当前,在我国,“官本位”的思想依然严重,很多家长认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对一线岗位工作缺乏认同感,因此,不愿送子女去高职院校就读。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这种认识,给高职院校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高职院校学生难以认同自身所学的学校与专业,逐渐对职业技能学习失去信心,导致高职院校文化自信难以建立。

三、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1.高职院校构建鲜明的职业特色。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的数量、规模和办学层次不断攀升。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是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巩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加强內涵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坚定学生“职业教育能改变我的人生轨迹”的信念。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科学的培养方法,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要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探索职业教育规律,从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紧跟发展潮流,完成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大使命。例如,高职院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在实战中锤炼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尽可能与更多的地方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进入地方企业实习,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是社会所需的,是能够帮助自己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领悟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良好职业素养,逐渐成长为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构建鲜明的职业特色会使教师和学生充满自信,教师从教的幸福感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高职院校文化自信也将不断增强。

2.高职院校打造服务地方的特色校园文化。《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41号)指出:“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爱国奋斗教育平台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处处受到爱国奋斗精神的感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地方为主线,做好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第一,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建设处处彰显服务地方的意识,使学生从进入校园的那天起就牢固树立学好技术、服务地方的坚定信念,从而为学生将来在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做好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工作。一是学工部和团委应鼓励并大力支持学生依据自身专业成立各种服务地方的社团,加强社团与社团、社团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社团活动进企业,培养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感情,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认同感。二是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各类技能大赛、技术比武,营造浓厚的技术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邀请企业技术能手现场教学或演示,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模范举办讲座或报告会,引领学生专业发展。三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搞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打造服务地方的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

3.高职院校对外宣传自身特色文化。当今世界正在迈向信息社会,信息传递异常迅速,传播范围极广,覆盖面大。高职院校要利用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自身特色文化,加强社会各界对高职文化的认同感。

第一,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做好校园文化宣传,展示学校精神风貌,逐渐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和看法。例如,高职院校做好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维护,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增强网站内容的时效性。

第二,高职院校要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和比赛,主办或联合企业共同举办技能大赛、行业比武以及大型专业学术活动,积极展示学校的文化特色,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高技能人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只有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服务地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打破现有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积极配合企业的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企业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来。此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谋求利润是企业的自然属性。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让利于企业。只有校企双方实现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持续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养成。

高职院校要密切关注行业趋势和技术前沿,邀请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来校开展讲座,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参与实训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以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为榜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最终形成专业自信。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要秉持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基本原则,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正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的那样:“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职院校要依据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发展思路,打造服务地方的特色校园文化,对外宣传文化特色,培养服务地方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才能有效培育高职院校文化自信,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②刘奇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N].人民日报,2017-11-13.

[参考文献]

[1]王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J].电大理工,2017(2).

[2]王圣龙,李丽.高职院校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20).

[3]张宝臣,祝成林.高职院校教师文化特质的实然诊断与应然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

[4]朱永坤.“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专业文化”的特征及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10).

[5]芮明珠.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基于大学生社团文化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7(29).

[6]代武社.关于加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

[7]陈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融合共生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8(3).

[8]王婧.隐性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8(19).

[9]黄志远.大学精神在高职文化建设中的定位及其发生条件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7(11).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完成“立德”“强技”和“提质”三项任务。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其内涵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任务认知偏差、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问题,导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应握紧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命线”、打造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业态、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内涵,促进高职学生“立德”“强技”和“提质”三者间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效克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两张皮”现象。

[关键词]立德树人;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培养任务

[作者简介]唐文(1978- ),男,湖南湘潭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 深圳 518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研究”(项目编号:SZ2018A008)和2018年深圳信息職业技术学院科研培育项目“体商研究”专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商培养中的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TS201803)的研究成果。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将改变高职教育发展参照普通高校教育办学模式的现状,转变为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成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而又与之地位相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这项规定推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向“深水区”迈进,也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指引。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三项任务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定的发展逻辑、现实的社会需求以及个体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其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内容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完成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为主体内容的“立德”,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内容的“强技”,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体内容的“提质”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为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思路。

1.“立德”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任务。“立德”是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的践行和落实。“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其中政治品德是“德”的核心和方向,“德”的其他内容必须服务于政治品德。“立什么样的政治品德”决定着学生的政治属性、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学生将来成为“谁的人”“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也反映出高职院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方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立德”就是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帮助学生培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项基本规范;帮助学生养成家庭美德,培养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2.“强技”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任务。职业教育之所以能成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依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学生之所以选读职业院校,就是希望成为一个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强技”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任务,成为构成“树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强技”是建立在职业而非学科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实质性差别。它强调高职院校应改变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转向以特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指导等的教育模式。这一转变为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减少了由学科知识和技能转换为职业知识与技能这一环节,缩短了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适应期,强化了毕业生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及职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为毕业生拓宽了职业发展的道路和人生发展的空间。

3.“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任务。“提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是保障学生进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促进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完成。全面提升素质应该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质疑批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①,帮助他们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处的“素质”不仅包含支撑“德”“智”发展的素质,还包含“体”“美”“劳”等其他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高职学生“立德”“强技”“提质”三项任务,在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政治素养以及强化技能水平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康心态和调适心理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倡导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培养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维护人格尊严的能力。此外,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还应当强化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幸福。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

“立德”“强技”“提质”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常常遇到任务认知偏差、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问题的困扰,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未能一帆风顺,造成社会对高职教育评价的偏见以及对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基本素质颇有微词。

1.任务认知偏差。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务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对“立德”“强技”“提质”的基本内涵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全面、辩证的理解,对如何实现三者内在统一的培养方法存在分歧。有人将“立德”简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弱化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没有把政治品德培养放到应有的高度和位置;有人将“强技”视为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及创新精神的提高;有人认为“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重要性,或把“提质”作为“强技”的附属部分,或把“立德”归为“提质”的一个部分。这一任务认知偏差的思想根源在于尚未理顺“提质”与“立德”“强技”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意无意地“忘记”高职人才培养任务的某一项或两项,更严重的是,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在培养方法方面,固化、僵化三项任务教育模式,将某一任务的完成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的教学形式。这些认知偏差不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行为,还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会让社会感觉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目标不明、针对性不强,形成不良影响。

2.定位同质化。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理应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来看,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人才培养与区域各行业人才需求之间“两张皮”的问题,解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问题。究其原因,职业院校与区域内经济、生活、文化等要素的分离速度加剧,影响高职院校对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其缺乏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致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大同小异、趋于雷同。这种定位同质化趋势主要源于高职教育过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过分模仿国外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二者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即选错了发展的“参照物”。前者人才培养目标明显有别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后者则脱离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者都没有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同质化趋势最终会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能有效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丧失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更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3.发展态势失衡。高职教育经历规模扩张、内涵建设、创新发展等阶段,由于诸多的校内外原因,高职院校个体发展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马太效应。部分高职院校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经一轮轮的内部改革与内涵建设,把握了发展机遇,赢得了一波波改革带来的“红利”,成为高职院校的“标杆”和高职教育的領跑者。然而,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一次次错失改革带来的机遇,失去调整升级发展的机会,勉强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甚至还有少数高职院校逐渐丧失了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动力,更无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和魅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条件也逐渐弱化。另外,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保证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转型和升级,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人才需求保持基本一致。但是,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对301所公办高职院校公布的2020年预算数据的统计分析,“2所高职院校预算总数超10亿元,11所预算总数介于5亿元到10亿元之间,45所预算总数介于3亿元到5亿元之间,180所预算总数介于1亿元到3亿元之间,63所预算总数小于1亿元”②。其中,预算总数最高的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超20亿元,预算总数最低的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0.0647亿元,二者相差悬殊。可以说,不同地区经费预算的投入与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发展的快与慢,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个体间发展态势失衡的原因之一。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

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既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又要回归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三大基本功能,创造性地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贯穿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握紧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命线”,为完成“立德”任务提供导向性指引。“立德”的实现不仅有利于纠正“立德”的内涵及其与“强技”“提质”逻辑关系的认知偏差,还有利于丰富中国高职教育的精神内涵,为高职人才培养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提供新方案。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组织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政治工作格局,构建“党—团—学”线、“团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线等成型有效的一体化“立德”工作体系;培养好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和一支会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养,为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立德”任务提供主阵地和主力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养成教育有机融合,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更为重要的,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去衡量高职学生。

2.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业态,为完成“强技”任务提供具有职教特色的路径。完成“强技”任务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尽心尽力,而且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努力,更需要具有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业态。现阶段,打造“强技”的新业态就是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践行向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高职人才培养“怎么教”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解决高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互动机制,吸纳最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为准则及法纪惩戒办法等社会优质资源;或有效利用“厂中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化等形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对接,确保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另外,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新业态建设应该与国家战略布局的区域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差异性结合起来考虑。这些差异性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为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区域互助创造了合作空间,特别是优质高职院校与一般高职院校的对口帮扶。这将有助于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形成高质量的“立体式”发展格局,能有效破解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带来的现实问题。

3.提高核心发展素养,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内涵,为完成“提质”任务提供新元素。高职核心发展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的新元素,是成就大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第一,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是积极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去充实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培养现代信息素养、工程思维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适应“地球村”一体化的世界发展趋势等。二是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将其运用到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引导他们自觉承担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区域文化创新的“享受者”和生力军。三是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属性,注重学生“体商”培养,强化身心素质;注重学生劳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勞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从多元办学格局、质量标准、专业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创新。一是构建以“立德”为核心,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素质切实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开发适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的课程体系,将通识教材创造性地转化为高职特色教材,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的数字化场景,将学生嵌入教学场景中,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场景中自发思考,自觉开发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第三,整合协调好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提质”育人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调、组织功能,打通社会、家庭与学校育人体系对接的断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发挥学校“十大”育人体系的效能,发挥校内育人要素、育人机制、评价激励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培养水平,协同推进“提质”与“立德”“强技”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立德”“强技”“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变的三项育人任务,但随着对职业教育类型理解的深入,三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将面临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问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站在特定发展阶段提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策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注释]

①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2.

②高职发展智库.2020年高职院校预算大公开:首尾相差数百倍.[DB/OL].(2020-05-22)[2020-07-08].http://www.zggzzk.com/redianzixun/shownews.php?id=63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5.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农业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需要创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创业教育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是个长期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

作者简介:柴华(1979-),男,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农村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农业科技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在新的形势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创业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3个方面。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包括心理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更好的服务“三农”。从大学生创业心理干预角度看,创业思想干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完整的创业思想。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工作是没办法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支持。政府在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时,应该把农业高职院校与其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放在同等位置上,保证农业高职院校能够和其他院校享受同等待遇,这样可以消除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农业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启动创业教育计划,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园区,设立奖励基金和风险基金,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从当前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看,创业的比例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创业规模较少,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较少。从根本上研究原因,可以看出,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关注程度不够,针对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新天地,很多高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化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培养农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创业、敢创业、创好业的良好氛围。

一、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与表现形式

从心理障碍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原因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相关对象没有按照社会认为适应的行为进行相关活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大学生受到院校、专业、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一种创业畏惧心理,影响创业行为的产生和实施[1]。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立心理障碍同样受到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大学生面临创业心理障碍的时候,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业方面面临各种异常心理,导致其行为方式与正常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创业心理障碍在大学生创业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通过总结可以看出,高职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

从情感障碍角度看,近几年农业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采取一系列的创业教育策略。例如: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讲座、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积极有效的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等。从实际情况看,农业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创业上还存在恐慌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真正能够投入创业的学生数量较少,这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积极倡导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创业和就业需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更好的带动就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勇气、魄力、自信、爱心、领袖精神、合作能力、社交能力、诚信、创新精神、敏锐眼光等。同时,魄力、自信、勇气可以看成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石和动力。从实际情况看,农业高职院校吸引学生家长的关键因素是其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容易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创业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仅仅依靠创业课程设置和创业讲座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从认知障碍角度看,农业高职院校的心理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度的自我贬抑。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从高考的竞争中淘汰下来的,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在沟通、学习、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上和本科生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其在创业实践和宣传过程中无能为力[2]。另一方面是夸大了创业过程风险,从创业特点看,创业通常是风险大成功率低,创业过程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教育部对创业成功率进行统计,100家企业成功的只有12家,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只有2.3%,创业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痛苦之后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从行为障碍角度看,行为障碍主要可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盲目创业情况,创业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刺激,现在社会各种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和报道比较多,因此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一种幻觉。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既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又能实现财富人生的梦想。在这样的背景和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对创业的各种风险估计不足,没有进行全面认真的市场考察,导致市场定位产生一定的问题,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大学生在对创业市场考察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会牺牲大量的时间,最终产生的回报是很低的,同时大量的专业课学习时间也被浪费。从创业的实际情况看,创业是需要一定激情的,同时创业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创业能够顺利成功。另一方面是逃避创业,当前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毕业后工作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随机调查发现,农业高职院校中只有20%的学生愿意自主创业,通过对农业高职院校进行创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尽管很多农业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但是真正能够自主创业的学生很少,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是选择逃避。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有一定风险,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是没有本事、找不到好工作的表现,最后放弃自己专业的表现,所以自己和家人都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

二、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解决措施

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把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家庭3个方面联动,三者相互协调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从这3个方面特点看,农业高职院校是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主体。家庭和政府在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方面起到辅助性作用。

农业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有效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从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角度看,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性体系,不仅体现在大学生创业课程设置和创业培训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上面,同时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还需要得到关注,从根本上培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健康心理,最终达到消除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根本目的[4]。农业高职院校应该设立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中心,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把心理咨询和创业指导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要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同时还要把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干预和预防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保证大学生创业能够得到顺利进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创业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绊脚石,需要从根本上移除它,创业教育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建立系统模型,系统模型应该包括4个层面。一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意识,保证大学生能够运用更多的创业知识,其主要包括商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概论、市场营销、公司创建、企业战略、竞争分析、创业计划、创业融资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对客户关系、创业案例、税收等方面知识进行认知,通过创业案例分析可以让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关注创业,这是构建农业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二是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习惯,最终形成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社区、大学生创业竞赛等创业实践模式,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的多层次合作。通过竞争、合作、组织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和信心。通过竞争可以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知识结构和偏好制定培养计划。创业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组建团队,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可行性的创业方案,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模式。三是对企业进行扶持、孵化,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性作用,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5]。四是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会给大学生创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农业高职院校在解决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高校需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干预机制,培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坚韧性、果断性、合作性、独立性、适应性素质。

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问题,政府需要和学校结合起来,采取支持和鼓励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消除大学生创业的恐惧心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家庭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这对其消除心理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已经形成,农业高职院校本身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因此创业能力培养是农业高职院校的责任,需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机制,促进农业高职院校在创业路上拥有更多的资本,拥有最优化的资源,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责任编辑:方 涵)

参考文献:

[1]舒卫华、王小娟.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04).

[2]王东.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误区探析[J].科技资讯, 2006,(05).

[3]钟彦峰、李强.关于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的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4).

[4]孙丽秋.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华章, 2009,(19)

[5]冯峰.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学生, 他人很聪明, 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很快, 具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 他经常会提出疑问, 不骄不躁, 任课教师都很喜欢这个反应敏捷又刻苦认真的学生。在实训中他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都夸他操作熟练, 接受新知识特别快。

但笔者却发现他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早自习期间总是喜欢在MP4上玩游戏, 而且会吸引几个同学围在旁边。有一次, 笔者把他叫出来谈话, 提到他不仅影响自己还影响到其他同学, 他却说:“我又没叫他们来看, 是他们自己来的!”笔者说:“那如果你不玩的话, 他们回来围观么, 始作俑者不还是你么?”他不再说话, 但笔者能感觉到他的不服气, 他不认可笔者所说的。

后来, 有段时间他们宿舍卫生情况有所下滑, 笔者就给他所在的宿舍开了个交流会, 谈谈宿舍卫生分工、个人卫生等问题。随后笔者又跟每个成员进行了单独交流。在单独交流中, 他所在的宿舍其他5人, 有4人都集中反映他不主动承担打扫, 个人卫生也不注意。熄灯后, 他经常还要讲话, 别人说他也不会听, 四人都表示不是很喜欢他, 希望他能搬离宿舍。经过这次的交流, 笔者意识到这个学习方面很优秀的学生, 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 笔者就开始思考如何来改变他的一些观点, 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从根本上克服这些毛病。

因为笔者知道他对本专业比较喜欢, 尤其是实训操作, 于是笔者特别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制造类企业的招聘信息及企业岗位要求, 和他进行了一次交流。笔者特别将交流的场所放在了一间空教室, 让他能放松自己, 便于交流。笔者先将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要求拿给他看, 而且重点勾画了企业要求里的“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的字眼。笔者说:“现在企业招聘, 除了对技能操作方面的要求外, 都提到了团队合作, 你和班级同学合作的情况怎么样呢?”他说:“我和大家都合作得挺好的。”看他满不在乎的样子, 笔者说:“你知不知道宿舍的同学怎么看你?”他说:“我跟大家相处的都不错, 没什么问题。”笔者说:“在我跟你们宿舍的同学交流中, 他们可是反映了一些情况。”笔者停了一下, 观察到他仍是那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是笔者就说:“如果让大家选一个不愿意一起住的人, 5人中有4人选了你, 大家都反映你不能主动做卫生, 太注重自己的感受, 很少顾及别人。”这时, 他的表情有些复杂, 笔者知道这是戳到他的痛处了, 他也许真的没想到原来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这样。笔者接着说:“我知道你的学习、技能都没有问题, 可你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呢?企业要求的是要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人才, 宿舍就是一个小团队, 当大家都不喜欢你时, 还怎么进行合作?你是否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做个假设, 你走上工作岗位, 工作很出色, 可是人际关系却一塌糊涂, 你在这个企业还能有机会提升自己么?我想企业不会选择一个不能和大家团结共进的人做领导的。”他听了, 表情缓和了许多, 点头说:“是的, 是这样。”笔者说:“这是你的致命弱点, 就像我说你玩游戏影响到大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你只顾自己的感受, 在你的思想里认为是他们没管好自己, 跟你没关系, 可是如果没有你, 也许他们就少了一次没管好自己的机会, 所以你依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么?如果你多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别人就会更友好地对待你。现代社会的竞争中, 自私自利的人最终会受到大家的孤立, 到时你就是满腹才学, 也只能孤芳自赏了!”听了笔者的话, 他笑了:“老师,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我会努力改善大家的看法的。”笔者说:“你们都是独生子, 难免会有这样的情况, 我想你在和大家交往的方式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多观察班级里人际关系好的同学, 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人际交往的, 慢慢改变自己, 这样再结合你的知识和技能, 我相信你会在今后的工作上发光发热的。”后来, 笔者发现他改变了很多, 宿舍卫生也改善了, 询问了舍长后, 舍长说:“他改变挺多的, 一般都能及时打扫卫生, 虽然偶尔需要别人提醒, 但是比以前好多了。虽然大家不能很喜欢他, 但至少没那么讨厌他了。”笔者关照舍长, 要多帮助他, 毕竟改变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2 案例反思

笔者为这个学生的改变感到非常的欣慰和自豪, 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一次经历。这是一次成功的体验, 也让笔者明白应该全方面的看待一个学生, 不能因为学生学习好, 就认为他都是好的, 更不能因为一个学生学习差, 就认为他是个“坏孩子”, 我们要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眼光来衡量学生。

2.1 以人为本, 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 都应“以人为本”, 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 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 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这个学生, 笔者用实际事例触动他, 选择他关心在意的事情, 引起他的思考和共鸣, 让他自己想明白, 自己找到自身的弱点, 然后改善。

2.2 以生之助, 自我改变

同学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 让他理解团队的含义, 明白团队的作用及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 让他观察其他同学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学习其他同学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 自己发现自身存在问题, 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老师的教诲, 对于固执而自我的学生有时效果不佳, 因此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 使他们有切肤之痛时, 他们就自然会明白该怎么做。

2.3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 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是个被别人称为好学生的孩子, 可是依然会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 而他身上的问题又是独特的。因此, 要“对症下药”, 选择他关心的问题, 在乎的事情, 作为突破点进行教育和引导, 使他自己看清楚、想明白, 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样, 要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进行教育, 不能所有的学生都一样, 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个非常复杂的个体。

对于这个学生的教育中, 因为多方面的了解, 所以采用了正确而有效的方法, 不仅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而且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使他开始从心里接纳笔者, 这对于后面的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信当他走上工作岗位时一定能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 再结合自身的优势, 在未来取得很好的成果。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需要老师的引导, 即使是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也会在成长路上碰到各种问题, 老师如何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旨在提示高职院校班主任, 注意学生的健康发展, 扮演好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的角色。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应对创业型经济的挑战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

编者按: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再加上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创业教育及其研究似乎“暴热”起来,不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极力倡导高校要实施创业教育,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追捧,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连续几年来,教育部在每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一再突出强调高校要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创业教育”。然而,综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已有文献,似乎都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唯一出发点,利用创业教育的一般理论,阐明意义,分析现状,剖析成因,提出设想,未能跳出就教育谈创业教育的思维,得出的相关结论不仅大多雷同,也未能澄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可以说,相关研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动因(或说社会背景),那就是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发展及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期我们邀约了相关青年学者,主要基于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针对已有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着重探讨了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并试图厘清人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

摘要:基于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通过辨析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指出:人们的认识偏差是造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落后的重要根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要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要以政府为主导,强势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体现高职的特色,并提出若干具体设想。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陈春琳(197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创业教育研究;董仁忠(1969-),男,苗族,湖南怀化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行政制度变革研究”(项目编号:D/2009/01/045),主持人:董仁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构建技术本科院校发展与劳动力市场良好互动关系的制度设计”(编号:XQD208032),主持人:张晋。

发展创业型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应对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挑战,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赋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太多的期待,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诸多阻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效不佳,人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研究中,通过辨析人们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认识,力图更好地达致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

一、相关制度的缺失还是认识上的偏差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足以说明创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创业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战略,教育系统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也已经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然而,目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不仅非常落后,未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而且大学生创业也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相关的创业政策未能有效发挥其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价值。那么,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主要是因为相关制度的缺失?还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笔者以为,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尽如人意,高职毕业生创业成效未如人们预期的主要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也正是因为认识上存在偏差,所以才导致相关制度的设计不到位、缺位问题严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管创业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创业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在内整个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和理解,漠视创业及创业教育的观念仍占据社会的主流;二是人们尚未能准确、深入地掌握创业及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不管是相关创业政策的出台还是创业教育的实施,都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及高校创业教育规律的科学认知。现阶段创业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比如创业政策扶持对方少、收益面小;创业政策缺乏整合和阶段细分;创业政策的制定缺乏对需求端的考虑;创业教育政策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创业教育政策的创业导向不强;创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创业政策各地不一。而人们之所以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鼓励创业和创新,“学而优则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等传统观念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鄙薄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心理;二是包括各级领导在内很多人的思维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以为创业及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没有真正体认到创业及创业教育对发展创业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价值;三是由于创业型经济及创业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人们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尚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准确地把握创业及创业教育规律。

因此克服人们认识上的偏差,转变人们在创业及创业教育问题上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科学的创业观和创业教育观,既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首要前提,也是一项需要伴随创业教育始终的基础工程。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主要举措:首先,大力表彰、宣传成功创业的典型以及创业教育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认同创业和允许失败的社会心理氛围;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其次,加强各级领导对创业型经济发展特点、规律及趋势的学习,通过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创业型经济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再次,加强关于创业、创业型经济和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深入探究创业及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趋势,认真总结、分析创业教育的经验和问题。

二、掌握创业技能还是培育企业家精神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由于人们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为就业就意味着通过求职找到现成的工作岗位,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是根据高职生所学专业,针对特定职业岗位设定目标而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则对这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它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深入思考如何融创业教育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中,而且在高职院校要确定什么样的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上,到底是强调个体掌握创业技能还是培养企业家精神?这是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可不管是从相关研究还是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人们通常更强调功利性目标,注重个体对创业技能的掌握,而相对漠视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素养等非功利性目标,忽视培养企业家精神。

笔者以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精神教育,在确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问题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更加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并以此来指导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解释:从创业型经济要求来看,创业型经济即企业家经济(德鲁克语)。企业家在创业型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她)是获取利润,并愿意为此承担风险的人;是能开拓市场,获得新需求,创造新顾客的人;是一批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的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企业家精神,具有较强的机会意识、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德鲁克认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意识地去培养的。[1]而更好地服务创业型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要注重培育个体的企业家精神。从个体的创业选择来看,要视创业为个体一生的选择,创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仅面向那些准备一毕业就创业的学生的教育。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一毕业就创业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往往是在工作一段时间,要么掌握了一些创业资源,要么发现了一个更好的创业机会,从而决定选择自主创业。据《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企业雇员是创业者的主体,占样本总量的38.84%,其次才是农民创业者。[2]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不应只是关注个体对创业技能的掌握,尤其要激发和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欲望、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一句话,培育企业家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此外,重视培育个体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意味着创业技能不重要,促使个体掌握基本的创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那些准备毕业后就决定创业的学生。然而,总体来讲,一方面由于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创新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培养创业技能的基本条件,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奇缺,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严重不足,以及相关投入不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就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比较可行的选择。

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借鉴企业家精神研究已基本达成的共识,结合分析高职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确立以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核心、着重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目标,可以分解成如下具体内容:培养高职生搜寻、发掘创业机会的能力(或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机会的能力);提升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会高职生预测、判断事情的能力;教育高职生在实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伦理;引导高职生学会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决策,科学管理企业。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以创业意识和创业通识教育为主。然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还需要把这一目标与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相结合,细化成不同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而融入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之中。

三、以需求为导向还是强调政府的主导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要实施创业教育,高职生及其家庭首先必须有接受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然而,目前来说,社会大众(包括高职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观意愿普遍不甚强烈,对创业的认同度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不力、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并且由于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从而在客观上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又存在着迫切的需求。于是就有一个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到底要不要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或者说,是选择以需求为导向,等到未来社会大众开始认同创业并愿意接受创业教育的时候再重视并实施创业教育;还是直面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强有力的创业政策,来吸引人们接受创业教育,激励人们自主创业?

笔者以为,亟待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制定强有力的创业政策,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主要基于如下理由:一是从社会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实现为个体带来较大收益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很遥远,主要还是一种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职业准备教育,它也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性较强,因此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理论上准公共产品供给应采取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3]而如果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为一种社会产品的话,那么这种产品则比一般意义上的、针对现成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因为它不仅能解决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具有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完善经济和社会结构,改善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战略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尤其需要政府在政策、管理和投入等领域加大干预的力度。二是研究者比较分析西方各国高校创业教育时发现,政府的重视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以英国为例,不仅相继设立了一系列由政府支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且政府出资建立了创业教育的管理和研究机构。1987年,英国政府就提出并实施“高等教育创业”计划;1998年,英国政府启动了专为18岁至25岁在校大学生设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1999年,英国政府拨专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2004年,英国政府设立了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简称NCGE),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为了促进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以英国政府为主导,还设立了一些基金,比如“大学挑战基金”(1998)、“科学创业挑战基金”(1999)、“高等教育创新基金”(2001)等。[4]由此可见,英国政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尽管由于国情、政情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不可能照抄照搬英国的经验,但是英国政府强力干预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尚能做到如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政府更有理由充分发挥其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政府的角色定位,决定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未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与否,决定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败。

批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及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现状与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如下:首先,制定、完善和整合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服务、扶持和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为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其行政区域内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对不同类型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再次,制定和完善创业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加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规定创新创业课程为高职生必修课程,制定高职院校创业创新课程标准,制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培养聘任制度,以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引导构建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设立专门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为制定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遵循一般规律还是体现高职的特色

要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是事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人们似乎缺乏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清醒认识,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模式,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未能体现;从已有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文献来分析,研究者们似乎更愿意引用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做法及创业教育理论的普适性观点,未能充分地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探讨。一句话,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其相关研究遵循一般规律有余,而体现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点不足。那么是不是可以因此断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本无特色或优势可言,或者说,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和其他高校没有什么区别?

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突出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由此也决定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既要遵循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也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既有资源和办学定位培养创业者。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取得错位优势的关键要素,也是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其他教学型大学相比,不管是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服务面向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具有其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优势和特点,由此也决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分析,高职院校紧密围绕以提高高职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更为紧密。这为高职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可能。从培养模式来看,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产学研相结合是其突出特点,高职院校具有相对丰沛的行业企业资源,有利于高职生进行创业实习实训的实践,丰富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从创业类型来看,由于创业往往是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无奈选择,也由于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高端创业,还由于高职毕业生的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差,无法进行较大的创业投入,因此高职毕业生创业大多属于生存型创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侧重于围绕生存型创业进行创业教育设计。从服务面向来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其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相对较高,这不仅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长,选择创业机会,也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地创业,减少创业成本。综合如上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既要遵循高校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高职院校特色,也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探索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了构建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采取如下主要举措:首先,要全面总结各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提炼各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并组织学习、推广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一些好的做法。其次,教育部可以在全国遴选若干所不同类型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给予重点支持,以求更好地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和规律。再次,国家要专门出台文件,引导各地高职院校在综合考量其自身资源、办学优势、地域特点以及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创业教育重点。最后,要把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硬指标(或特色项目)纳入到评价高职院校的指标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29.

[2]寒冬创业,给点信心就灿烂——《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发布[J].职业,2009,(9).

[3]董仁忠.职业教育供给: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选择[J].教育学报,2009,(5).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特约编辑董仁忠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曾提出, 21世纪全世界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相当普遍在美国就高达20%~23%, 许多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走创业之路。然而, 据中华英才网在《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中指出, 我国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 有79.2%选择找工作只有4.3%选择毕业后创业。其原因很简单,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很不成熟。因此, 在全国高校全面实施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

1.1 开展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为了应对国际竞争, 我国急需建成创新型国家, 以增强国力, 摆脱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 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但关键是造就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创新型人才的造就, 很大程度都需依靠创业教育。

1.2 创业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 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 着重指出: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毕业生将越来越不仅仅只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而该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而且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撑, 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重要责任, 这正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标志之一。

1.3 创业教育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欲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但若大学生仅消极等待就业而不积极创业, 则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众所周知, 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又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后者是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后者既是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标的教育, 这不仅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而且也是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失 (就) 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1.4 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实施创业教育, 旨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提高其创业基本素质, 为国家培养各种创业型人才打下基础。通过创业教育, 既使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创业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 又使他们在理想、信念、毅力等创业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提高。经过创业教育后的大学生必然会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应对能力。

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业教育不局限于教会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也不纯粹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与技能。因此,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激发良好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首先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指创业主体自觉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个体心理倾向 (其中含创业动机、兴趣、理想等心理成分) 。创业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 是创业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动力因素。它主要包括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 善于捕捉商机的市场意识, 具有创业必备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不难看出, 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2.2 培育稳定的创业心理素质

由于创业富有挑战性、存在风险, 因此创业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能对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它与人的气质、性格有着密切联系, 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稳定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创业教育应特别注重坚韧性、敢为性、克制性、合作性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创业信念、顽强的创业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的灵魂。

2.3 增强适时对路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是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和创造性地解决创业过程中诸多问题的能力, 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和保障。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它是从事某一行业创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 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需的工作方法和管理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必需的社会行为能力。可见, 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根基。

2.4 丰富社会实用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有三方面内容: (1) 专业知识指从事某项专业、某个行业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知识; (2) 经营管理类的知识, 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风险意识等方面的知识等; (3) 综合性知识如政策法规法令、工商税务管理、金融保险、公共关系等。创业知识在创业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既是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源泉, 又是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工具。

3 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确定创业教育的目标

提高认识是开展好创业教育的思想基础。不仅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形式,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而且要让广大师生都认识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培养创新型、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创业教育中, 应明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

3.2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组建创业教育团队

创业教育的课程分为理论教学、模拟活动和创业实践三大组成部分。采用普及性的创业理论教育、实践性的模拟创业活动、真实性的创业实践三种培养模式。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做法是:

(1) 普及性的创业理论教学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教学环节可通过创业选修课、创业培训班、“企业家与学生谈创业”系列讲座、创业成功校友座谈、开展学生创业大赛等形式进行创业指导与培训。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过程管理》、《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等课程, 保证学生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基础, 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建立了由成功企业家和商学院专职教师组成的25人“金牌创业教育团队”, 自行编写了《大学生创业实务》教材。

(2) 系统性的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学校实行“一院一公司” (即一个二级学院至少创办一个公司) 的产教结合模式, 通过对外的项目开发、企业培训等为社会、企业、行业提供服务, 以产促教, 以公司带动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学校为模拟公司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由二级学院院长担任公司总经理, 由指导老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负责公司的业务制度制定和具体运作, 而学生则担任各个岗位的员工, 工作岗位应按模拟公司的经营设置, 以帮助学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此外, 还可通过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学校既创办了创业园、创业中心去扶持学生实践, 又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尽力为学生构建创业实践社会平台和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3) 真实性的创业实践是模拟创业活动的发展和升华。学校设立1000万元创业基金, 制定了与《学校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相配套的创业奖励办法:自主创业学生奖励1000元, 二级学院注册新公司给予资金支持5000元, 鼓励师生在校内基地创业。校内创业基地分三层次级:第一级集中在“岭南新文化创业广场”, 以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为主, 属于较低层次的创业基地, 风险较低且规模较小;第二级集中在“岭南后现代风情街”, 以学生参与策划营销等运作项目为主, 以企业为依托, 以与企业合作项目为主, 属于稍高层次的创业基地, 带有一定风险且规模稍大;第三级进驻“岭南科技园”, 以成功创业项目为主, 以二级学院注册公司或学生注册公司方式出现, 属于高层次的创业基地, 风险虽大但效益颇高。目前, 校内前两种创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3.3 依托政府、企业, 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2009年5月18日, 广东省首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落户学校, 学校不失时机地以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 注重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锤炼、创业人格塑造, 坚持“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创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结合、创业素质与职业素质结合, 通过创新基地建设、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实践和创业基金资助等多种途径, 成立了“岭南科技园”, 它是以服务企业和与企业深度融合为出发点, 搭建了学生与企业的互动桥梁, 实现了“校企联姻”, 让学生从喜欢专业变为喜欢职业, 从帮助学生就业变为帮助学生创业。现在, “岭南科技园”已成为大学生的创业园、企业的示范园、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4 结语

由于多年来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构建了“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 即以创业课程教育为先导、以“岭南科技园”和“岭南创业园”为平台、以服务企业和社会的项目为导向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因此学校近三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9.66%、99.36%和99.43%, 均位居广东省民办高校的首位;在2009年首批“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 我校李乐鸿同学作为创业成功优秀毕业生入选, 成为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20各先进典型之一;在2010年1月“年度新浪教育盛典”中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全国最具社会知名度的10大民办大学之一。尽管创业教育中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要走的路仍很长,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

摘要:创新教育既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与创新, 阐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给出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讨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 徐振轩.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分类论文范文下一篇:形势与政策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