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范文

2024-01-16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在我市建成使用半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了村级财务会计核算,深化了村级会计代理制度。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成后,我市农村财务的会计核算彻底从手工记帐转为网上记帐、电算理财,通过网络的监管功能,市业务主管部门指定专人对各村的财务结报、乡镇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账务处理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了农村结报和代理会计账务处理的及时性;通过在网上设置全市统一的二级会计科目,进一步规范了各乡镇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业务操作口径,使各乡镇能严格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搞好账务处理,使农村会计核算更加规范性,会计监督更加到位,同时也增强了农村财务数据的可比性和可用性,从而使会计代理制更有生命力。

二是规范了村级财务公开,促进了基层民主管理。通过监管网络系统中制作生成全市统一的农村财务公开表式,并且大部分财务公开数据直接由网络系统自动生成,做到了逐笔明细公开,确保了财务公开内容的客观、真实、具体、规范;通过网络快速制作生成财务公开资料和每期财务公开情况的网上督查,保证了我市的村级财务公开时间由按季公开顺利转为按月公开,增强了财务公开的实效性;通过实行在村务公开栏中上墙公开和网上同步公开,增强了财务公开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使我市的农村财务公开真正实现了内容、程序、时间、形式的“四规范”。村干部不敢乱做主了,群众放心了,上访少了。去年底以来,我市未接过一起反映财务公开是财“雾”公开、公开不及时、公开不真实的举报,切实保障了村民群众民主管理“四权”的落实,及时消除群众对干部的一些猜疑,避免发生上访,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

三是压缩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促进了各级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我市利用网络实行对农村招待费实行逐笔上墙、上网公开以来,由于必须对农村招待费的招待日期、招待对象、招待事由、招待金额等各项内容全部公开,使一些过去常利用职权要求农村招待的单位和个人不敢再开口,使一些想慷集体之慨来编织个人关系网、挥霍集体资产的村干部也不敢再乱招待,一方面大幅度地压缩了农村招待费的开支,促进了农村实行误餐补贴、零招待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大力促进了机关干部和各站、办、所的党风廉政建设。 四是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强化了市镇及部门之间的配合与监督。我市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成后,市委市府的有关领导和部门及各乡镇(街道)的电脑均联入网内,不仅实现了农村财务数据、农经管理数据的共享,提高了信息资料的利用效率,为各级决策、管理提供了方便;而且增强了领导、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的联系和配合,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 虽然我市在农村财务网络监管上起到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认可,广大群众的赞许,但各乡镇对这项工作开展得还不平衡,网络监管系统的作用还没有更好地发挥起来。为进一步发挥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的作用,有效促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惩防各类腐败,下阶段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延伸监管网络,进一步提高网络应用水平。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村财监管力度。但目前仅在乡镇一级可进行监管,为极大方便村干部、报账员、村务监督小组人员以及村民对本村财务、资产和经济往来情况的查询了解。下阶段我们除了在秦屿镇农业村进行村级的试点外,还要扩大试点村的范围,通过电脑触摸屏不仅可以随时对本村某一时间内的凭证、账簿报表进行查看核对,及时了解和掌握本村财务、资产和经济往来的真实动态情况,而且还可直接查看并打印网上自动生成的财务公开报表,实行农村财务收支的按月逐笔公开,确保财务公开的及时性、全面性、真实性和正确性。通过网络,试点村还可以与乡镇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及时联系沟通,有效地防止了会计业务处理上差错现象的产生,促进会计核算的进一步规范。

2、优化监管配置,进一步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半年来,通过依托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从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形式等方面实现了农村财务公开的规范,取得阶段性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的肯定,但由于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如网上同步公开问题,不少地方因人员操作、软件设计等原因等做到还不尽人意,没有完全做到及时、全面公开。因此,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调整系统配置、开发完善软件、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检查考核等各方面工作,来进一步做好财务公开的深化完善工作,使我市的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更规范、更有效、群众更满意。

3、充实监管内容,进一步强化集体资金监管。农村集体资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核心资产,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金的总量越来越大,因此其使用管理情况更为广大村民群众关心和关注,但由于以前主要依靠实地监管、事后监管为主,监管手段比较落后,加上一些乡镇在集体资金管理上没有切实做到依法管理、民主理财,于是公款私存、多头开户、滥支乱借、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问题不断暴露,不时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不少村干部因此被查处法办,因此为切实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从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基层干部不犯少犯错误,还需强化日常监管,通过监管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因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网络做好农村集体资金每月自查、每季检查、每月公开工作,并切实加强与市农村信用联社合作,建立银行存款月报制度,依托各自的网络系统,进一步强化对集体资金进出、大额资金异动的监管,尽可能实现信息共享、尽快形成合力监督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时刻关注集体资金的一举一动,切实强化对农村集体资金实时动态监管,确保集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4、引进审计监督软件,进一步强化农村审计监督。开展审计,是惩治腐败的有力措施,但要使审计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是要能准确及时审出问题,另一方面是必须切实抓好审计意见的处理落实工作。因此,下阶段我们将按中共宁德市委组织部等部门“百村财务审计”的部署,在开展重点村农村审计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抓好审计意见的处理落实工作,引进审计监督软件发挥监管网络功能,查看各村审计意见处理落实到位情况,定期对审计村的收支进行检查,重点看村级是否已按审计意见要求将所有应该收缴、清退、追偿的集体资金、集体资产全额收归到位,对未能及时处理落实到位的,要不断督促直至落实到位,以严肃审计纪律,发挥审计的最大效用。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一)逆向物流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初逆向物流概念提出以来,逆向物流的内涵不断丰富,逆向物流是一个系统性、完整性的概念,它包含了产品在加工销售的反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业务流程,涉及到产品的生产管理、库存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关键控制点,是以消费端点作为起点、以生产厂家为控制媒介经过业务流程后重新回到消费端点的闭环管理模式,是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产品也不再是简单的一次流向消费者,这就使物流活动由传统的单向物流模式演变成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融合的物流体系。

(二)逆向物流的特性

1. 缓慢性

逆向物流的业务属性是逆向物流缓慢性特点的主要原因。逆向物流下的产品一般种类较多但是单一种类数量较少,需要经过不断的聚集过程由零散状态过渡到集中状态,特别是废旧产品的回收和整理过程不仅繁杂,而且有些还需要经过再加工处理等业务环节,造成逆向物流业务环节增加,业务流程时间延长。

2. 低值性

逆向物流下的产品在进入逆向物流系统处理时,一方面因为种类较多、材质和使用用途各有不同,导致归类时无法详细、具体。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材质不同、使用方式不同以及再处理的手段不同,也会对逆向物流下产品的原有价值造成较大的影响,往往无法恢复到原有的使用价值。

3. 不确定性

逆向物流中涉及到的产品来源地分散,处理时间差异性大,无法进行准确的业务流程预测,而且逆向物流下产品经过处理后目的地差异性也不是固定的,这就造成了逆向物流下产品业务计划以及运输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电商背景下物流企业的逆向物流管理

逆向物流的缓慢性、低值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逆向物流采取有计划、分工明确的措施。首先,要将削减资源成本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是采取措施保证逆向物流下产品的使用价值;最后是制定充分的归类计划。逆向物流不是简单的回收,它是动态的系统,包含了原材料来源、材料部件供应与流通、售后维保与退换货等业务,甚至逆向物流有时需要与第三方合作进行信息共享,实现减少损失和风险的目的。及时高效的信息共享能够减少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风险。物流企业可以设立集中式的逆向物流产品处理中心,将收集的产品根据是否能够实现再利用具体分类,能够再利用的还可以再次细分。通过制定统一高效的分类标准实现最优化的处理,可以加快逆向物流业务流程效率,实现逆向物流下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减少低值性。

二、电商背景下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分析

(一)拉近客户,提高竞争能力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增加了消费的数量,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也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业务流程,市场的导向已经过渡到以消费端点的需求为主体,消费者的偏好程度直接决定了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物流企业的利润实现模式,产品的品质和物流服务是消费者满意程度的重要考量指标,物流企业的服务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充分信任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物流企业的逆向物流业务处理方式对消费者偏好影响巨大,尤其是那些正处于选择阶段的潜在客户,大多数消费者的产品选择依据是主要基于逆向物流的业务模式。合理的逆向物流业务流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消费者的风险,从而改善生产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供需关系,有利于物流企业拉近客户,提高竞争能力。

(二)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增加利润

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企业增加物流服务销售额与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对利润的影响也与传统物流运营模式不同。物流服务销售额的增加往往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物流运营成本或者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销售价格,提高物流运营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风险,物流成本削减的难度弱于单纯的增加物流服务销售额的难度,相同的物流服务价格条件下,物流服务销售额的边际收益也低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消减的边际收益。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企业运营成本降低的方式与传统模式下相比具有更加灵活的可操作性,因此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对于电商背景下的物流企业显得更加重要。

(三)塑造物流企业形象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健全,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迅速地增强,所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努力创建绿色经营模式,建立绿色物流业务流程。绿色物流的业务流程要求企业在生产销售以及运输等正向物流业务环节中和与之相对应的逆向物流业务环节中采取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的业务手段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创建绿色物流既可以塑造正面的企业形象,还能给企业带来潜在市场机会,为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利润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逆向物流缺陷产生的主要弊端分析

电子商务的迅猛快速的发展,增加了企业增加市场盈利机会,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大多数企业会面临退换货率增加的问题,线上商品的退换货率已经远远高于线下商品的退换货比率。在此背景下如果物流企业将工作重点仍放在提供更快的物流服务、设计更好的购买系统和平台等正向物流的问题上,已经无法实现物流企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一部分物流企业缺乏逆向物流的战略规划,不具备完整的逆向物流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没有处理好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整体性联系,尚未建立完整的逆向物流处理系统,从而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的弊端,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数量的减少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实际收到产品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性,由此产生的逆向物流服务一旦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偏好,在逆向物流尚未完成的过程中会产生与商品的生产企业以及物流服务企业之间的摩擦,甚至会影响相应的潜在客户,最终造成物流企业服务对象数量的减少。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之前把该种商品的逆向物流服务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在选购比较商品时,会把逆向物流服务企业可能给出的服务质量和发生的所有可能作为选购商品的一个必然条件,因此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服务体系并将其与正向物流体系融合协同发展是物流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忽视这一问题,面对的将是物流企业服务对象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物流企业收益的下降。

(二)服务收益的降低

物流企业在进行逆向物流业务过程中,因为逆向物流体系存在缺陷等原因处理不当一定会造成损失,包括生产企业损失和物流企业损失两方面,反之完善的逆向物流服务体系则会大大降低损失甚至于损失为零。物流企业面临的货物退回、过量生产、损坏和报废导致的折损商品等逆向物流成本占据生产企业产品销售额的比例较高,如果物流企业无法将逆向物流体系与正向物流体系有效融合,则会影响物流企业的服务性收益。

四、电商背景下物流企业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一)营造良好的逆向物流发展环境

逆向物流是物流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树立正确的逆向物流理念、营造良好的逆向物流发展环境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对于物流企业服务体系的满意程度。物流企业应加强与其他关联方的配合合作,不单是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营造良好的逆向物流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制定政策、编写资料、筹建设备软件等,这些政策和举措的实行,将为逆向物流体系融入电子商务的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促进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客户满意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二)完善物流信息提供,减少不必要的物流

在物流服务过程中,对于商品描述不规范而产生的逆向物流是物流成本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从原始供应商端点尽量减少可避免的物流流量,完善电商购买过程。物流企业还必须要确保网页上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在可能造成偏差的方面完善信息提供,从消费者购买的角度出发,考虑逆向物流产生的各种原因,保证事前控制的准确性,降低逆向物流成本。

(三)建立高效的逆向物流信息跟踪系统

充分了解逆向物流产生原因,充分运用二维码、条形码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逆向物流信息跟踪系统。编写准确的商品信息,对商品进行有效的编码归类,并录入物流信息跟踪系统,便于逆向物流各节点之间的查询和共享信息。依据系统提供的信息对逆向物流原因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了解逆向物流下的商品是否进行再销售,以便安排逆向物流下的商品及时回归正常销售渠道。

(四)规范逆向物流下商品的再利用规则

逆向物流商品的分解成本和修复成本小于恢复价值是逆向物流下商品的再利用的基本规则。因为产品问题而产生的逆向物流商品的处理问题,始终是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因为质量问题而造成的逆向物流商品统一集中到维修中心进行统一分解和修复,是逆向物流非常重要的一项业务环节。对于即使经过分解、维修处理也无法恢复原来使用价值的产品,可以采取制定统一标准的方式将产品分拆,对其中可以再利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同一种类归类集中化处理进入逆向物流程序,将其投入正向物流体系中,尽可能节省物流成本。另外需要注意逆向物流成本的量化准确性,如果逆向物流成本预计超过了商品原有的使用价值,则可以简化逆向物流环节。逆向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恢复产品的原有使用价值,这种价值的恢复空间是有限的,若分解成本和修复成本超过原产品本身使用价值,则该逆向物流产品就不需要再进行分解和修复。

(五)整合物流企业资源,改进逆向物流体系设计

改进逆向物流体系设计,充分考虑逆向物流产生的各种可能性,降低逆向物流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整合物流企业资源,向服务对象提供准确的商品信息,减少信息偏差,从而降低逆向物流成本。为了减少逆向物流成本,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不可偏差过大,若存在不可避免的信息偏差,需要限制不同型号商品的最大偏差值,方便服务对象参考选择。另一方面,物流企业要设定逆向物流产生的标准以及逆向物流处理程序,规范逆向物流服务的过程,减少不必要的物流交易成本。建立逆向物流服务平台,方便服务对象进行逆向物流服务申请,提高逆向物流服务水平,必要时可以结合第三方的专业化服务实现服务目标。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包含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体系,将逆向物流系统地融入电子商务日常运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正确理解掌握逆向物流的相关流程,不仅可以增加收益降低物流运营成本,还可以为物流企业带来社会效益。本文首先阐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逆向物流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从而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商环境,逆向物流,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兆华,黄丽.电子商务下逆向物流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5(08).

[2] 文海旭.当前逆向物流建设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J].物流技术,2014(10).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以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产品服务结构单一、风险缓释工具滞后、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够完备等系列问题。在归纳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制约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瓶颈因素,提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以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小企业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

(一) 在机制上,专业化、规范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雏形初现

1.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深化,普遍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自2008年招商银行在苏州设立全国首个小企业信贷中心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取得了长足发展。时至今日,全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均已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了不同规模与形式的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按照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分类,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主要采用了“在行式”和“离行式”两类经营方式。其中,“在行式”是在总行成立一级部门,同时,将具有产品开发、业务营销、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等职能的中小企业专营中心嵌入商业银行下属分行,对专营中心的关键岗位人员实施总分行双重管理考核机制。“离行式”是指在现有分行体系之外,建立接受总行独立垂直化管理的中小企业专营中心。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在行式”模式的突出优点是有助于发挥分行现有营销管理资源优势,但风险管理独立性相对较弱;反之,“离行式”模式风险管理独立性较强,但业务营销能力有可能受到限制。

2.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流程与风险管理机制专业化水平提升

通过设立中小企业专营中心、培育中小企业产品营销和风险管理专业团队、完善网上银行服务等。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流程显著缩短,服务效率得到提升,部分原本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履行审批程序的信贷业务现在2—3个工作日即可获批。在流程优化的同时,商业银行适应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风险管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包括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在原有双人审批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经理参与贷前调查、提出专业意见的职能,通过这种“2+1”的授信审批模式,有助于在较好控制风险的同时减少授信环节,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的信贷需求。

(二) 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创新综述

1.业务品种创新

近年来,随着对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理解的日渐深入,商业银行开始在银行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等传统业务品种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和风险特征,创新性推出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集合银团贷款、债权类集合性理财产品、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供应链金融业务等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上述金融创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个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先天不足,扩充了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渠道。特别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通过依托优质核心客户,开发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转化为相对可控风险,使银行从产业链视角丰富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途径。

2.担保方式创新

针对中小企业担保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商业银行在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上做出了创新探索。对于保证担保,在银行、中小企业、专业担保公司三方参与基础上,导入第四方,当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由第四方以资产转让、股权收购等形式代为偿付。对于抵押担保,尝试性创新了采矿权抵押、林权抵押、海域使用权抵押等。对于质押担保,推出了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未来提货权质押、核定货值货物质押等。此外,商业银行还通过与资信等级较高的仓储机构合作,开发了以钢材、石油、羊绒、冷冻海产品等为质物的保兑仓业务模式。

3.审批模式创新

在授信审批环节,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中小企业的批量审批模式创新。通过采用摊位使用权、第三方保证等担保方式,对批发商场、农贸市场、网络小商户等予以集中批量授信审批,一方面,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单个商户信用等级低、申请贷款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批量审批模式使银行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以集合授信方式对同一类别的中小企业进行集中审批,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机制创新仍显不足

一是在授信审批环节,银行仍偏重于分析中小企业财务数据指标,对业务担保方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但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发展前景等软性因素的把握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在授信后管理环节,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营销、轻管理情况在中小企业授信上反映尤为明显,这与中小企业客户数量众多、管理难度大有关,但同时也与商业银行授信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三是市场反应机制有待优化,表现在对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反应速度慢、灵活性差,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要。

(二) 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产品种类较为有限,并且主要是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对贷款、贸易融资、担保方式等的局部拓展,对于传统业务品种之外的创新还十分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复杂多样的金融业务需求。同时,不同银行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虽然产品名称不同,但业务功能大同小异,在针对行业、区域细分客户提供指向性专业服务方面与国外金融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 风险缓释工具发展滞后

对于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有效地风险缓释工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风险缓释工具包括“停止审批与发放”、“贷款打包出售”、“金融衍生工具”、“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其中后3类工具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又明显高于“停止审批与发放”(表1)。相比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可使用的风险缓释工具十分有限,仍然以“停止审批与发放”和少量“贷款打包出售”为主,在“金融衍生工具”、“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发展滞后。缺乏有效风险缓释工具,使得银行难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产品创新进程。

(四) 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缓慢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单个企业的正常运转,更关乎国民经济增长和人口就业水平,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具有正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从公共性角度构建规范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扶持。尽管近年来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部分政策性银行已经开始尝试以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贷支持规模、定价优惠政策、专业评估认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向中小企业的系统规范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尚未真正确立。

三、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以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的策略与建议

(一) 推进机制创新,顺畅金融服务关键环节

一是授信审批环节,充分评估中小企业生产状况、管理能力、发展前景等定性因素,适度弱化对财务指标的过度依赖,特别对于成立时间短、财务数据年度间可比性低的中小企业可考虑重点从产品适用性、发展潜力、公司治理结构完备性等角度分析其承债能力。二是授信后管理环节,发挥一线营销人员、中后台风险管理人员合力,通过加大现场贷后检查和抽查力度、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提升风险反应速度等,规范授信后管理机制。三是市场反应环节,建立规范的市场需求征集、汇总、分析与反应机制,使中小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同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通过内外部多种渠道将个别需求扩充发展为规范化金融产品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二) 创新产品服务,丰富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途径

一是积极创新单项产品,在现有信贷产品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尝试发展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通过与专业的融资租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中小企业向其租用设备,在解决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较低问题的同时,满足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支持企业发展。二是强化金融产品组合能力,围绕企业实际需求,以贷款业务为核心,将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票据融资、理财顾问、供应链产品等金融产品灵活组合。一方面,实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将企业日常结算流水等与信贷业务绑定,有助于商业银行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有效防控信贷风险。三是根据企业行业特征、业务特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例如,对于贸易型企业,可以通过与核心供货商、优质物流仓储机构合作,以监控货物流掌握企业经营状况。

(三) 推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解决商业银行后顾之忧

一是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将无担保贷款/有担保贷款、银团贷款、不良贷款等各类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给专业融资平台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SPV),由SPV负责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购买、包装证券化资产,并发行资产化证券,获取融资,可以分散和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类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控作用又不尽相同,如有担保的资产证券化可以缓释利率风险、汽车贷款证券化可以转移低信用评级借款人风险等等。二是总收益互换(Total Return Swap)。根据参照资产(Reference Asset)的市场价值,银行将互换协议项下的未到期贷款的利息收益支付给互换服务提供方。当贷款到期前借款人无力还款出现违约时,互换协议自动终止,这时互换服务提供方会按照参照资产的市场价值以现金或应收账款等方式向银行支付。三是信用联系票据(Credit-Linked Note)。其本质是以债券形式表示的信用违约互换,银行向信用保护方支付发行债券的利率以获取信用保护,若协议期内事先约定的“违约事件”发生,则银行可以获得信用联系票据作为补偿。

(四)完备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通过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扩大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规模,特别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产业及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力度,并通过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经验与政策性信贷资源有机结合,有效扩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进一步发挥政策性担保杠杆作用,在不直接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以政府信用为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实现中小企业信用增级,以此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资源配置。三是发挥政府组织协调能力,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监管部门、政府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通过促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共享,提升银行风险管控能力,进而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 史建平.2010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 黄彬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及LGD估值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2):16-20.

[3] 崔慧霞.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政策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9,(18):5-10.

[4] 赵喜仓,诸葛秀山.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08,(2):24-28.

[责任编辑 李 可]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在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域物流与区域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的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这两者之间具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作为区域经济构成部分的区域物流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提升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以及运作效益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改善企业生产方面和生产布局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而作为区域物流发展源动力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在决定和制约着区域物流的发展。

一方面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物流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带来物流发展需求,物流需求能够促进区域物流增长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本身的发展水平具有着较大的制约性,经济的增长会增加区域内的物流量,而经济欠发达则区域物流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首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物流产业具有所有服务业都具有的共同点,即它对区域内的生产性产业以及流通性产业具有很大的依赖,所以区域经济本身的发展规模与区域物流的发展空间成正比。从包括中原经济区在内的许多地区物流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发达或者区域中的商贸比较活跃,那么物流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与客户群作为基础,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次区域经济层次与水平对区域物流层次与水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区域经济的日益发达,其发展必然会要求区域物流具有更高的能力,同时也有能力为区域物流能力的提高提供技术条件以及经济物质条件,这些内容包括仓储、通讯、交通等物流发展必须依赖的硬件条件以及物流发展理念、管理技术等能够保证物流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再次区域经济的结构对区域物流的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的结构以及结构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物流的结构,尤其是对物流的基础设施、服务范围、路线、水平以及类别等产生着明显的影响,这些影响的产生是物流本身的服务属性所决定的。作为后发产业的区域物流维系着区域经济中的各个企业、产业以及部门,并促使他们形成统一的整体。区域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对物流的需求同时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所以区域物流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区域经济的结构所决定;最后区域物流整个系统本身的协同度受到区域经济的影响。区域物流的系統是在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而撑的,在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解决区域经济中存在的冲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内贸易和分工的合理会形成大量物流需求,从而推动物流发展。区域间资本的流动、技术的传播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会创造物流需求,同时物流技术也会得到发展。区域间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和调整,这无疑会给建立与完善区域物流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关系不仅体现为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在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方面。首先区域物流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交易成本并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物流产业中的合作伙伴需要进行合作和沟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搜寻客户信息的费用,在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中双方可以建立良好的信任,这能够有效地降低违约风险,当双方出现冲突时,由于合同具有的长期性能够促使双方进行协商解决,从而减少因为仲裁和诉讼而产生的不必要费用,所以区域物流发展能够在社会交易过程中降低交易费用;其次区域物流的发展可以对区域产业起到优化作用。对物流企业的培训和集中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和整体效益的发挥来推动物流向合理化和专业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带来大量的资金流、商业流、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并促进旅游、信息业、金融业以及商贸业的发展。相对于技术原始、功能单一、经营分散的储运业务而言,现代物流属于高附加值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具有高度化的劳动力、技术结构以及资产结构,而区域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基建行业、运输行业、通讯行业等众多服务行业,同时也涉及到金融、保险、商务和餐饮等行业,所以区域物流的发展也有利于区域产业向高度化发展并使其结构得到优化;再次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市场。区域中集中了供应链上的许多节点企业,这些节点企业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区域市场的发展与形成,同时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也能够通过互补优势来形成区域市场的主体并形成有机整体以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化;最后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并提升产业本身竞争力。供应链物流模式中的企业从竞争的关系向合作与竞争结合的关系转变,在整合与协作的前提下,能够使自身的竞争力加强并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以推动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区域物流的发展会形成产业的集群,并成为区域经济中重要的增长点。

二、中原经济区物流发展对策

中原经济区包括晋南、河南、冀南、苏北、鲁西、鄂西北以及皖北等七个省与二十八个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推动了相邻省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使这些地区中的经济发展不再受到过大的约束与封闭。从中原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发展来看,只有实现物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互相支撑才能够实现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原经济区通过经济水平的提高已为物流的发展建立经济基础,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将加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交流,而其中物流需求的出现也会成为带动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原经济区物流的发展能够优化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推动物流发展的基础上可以促使中原经济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与质量并使物流以及经济都走向集约化道路。总之中原经济区中的经济水平决定着物流的发展水平,而物流的发展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发展中原经济区物流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中原经济区物流发展中在劳动力、交通、空间、原材料、能源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同时要认识到当前中原经济区在基建投入、物流企业竞争力与规模方面的劣势,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让中原经济区物流能够发挥出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物流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原经济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大基建投資,通过扩展筹资渠道来为区域物流发展建立物质基础,物流基建需要的投资较多并且具有较长的回报周期,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是难以达到较好效果的,所以在对国家政策性投入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要积极吸收社会融资、投资以及外资,在统一规划以及科学管理前提下打破行业限制、行政限制以及区域限制以推动物流基建设施的良好完善;二是开展信息网络完善工作。当前建设以Internet与EDI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物流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中原经济区推动信息化物流的发展需要建立起自动化、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对发达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进行借鉴,并对中原经济区物流的实际发展特点做出调查以做到因地制宜,从而保证物流信息的共享以及物流效率的提高。

(二)强调物流人才培养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中,首先要构建现代化的物流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物流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支持各个省市科研机构、高校与社会物流企业的合作以建立实验基地与培训基地。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在市场需求下设立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同时物流行业协会有必要发挥作用并领导与倡导物流管理职业教育的全面开展;其次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可以以社会培训单位以及院校为依托对物流行业在职人员进行物流管理培训,特别是要重视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经理等对物流发展发挥直接作用的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探索与贯彻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来完善物流行业中的资格认证,以规范对物流人才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悦学. 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9).

[2]唐建民. 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3]李庆民. 关于区域物流发展有关问题的再认识[J]. 经济师,2005(10).

[4]姜华,陈功玉. 基于物流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J]. 东南学术,2006 (5).

作者简介:赵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经济学学士,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编辑;李敏)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优势

在物流方面可以比第三方物流节省更多成本,可以不依靠别的企业。

一是可以使企业掌握对物流的控制力 二是可以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开省节支,而且公司内部人员来做物流比较放心,并且给顾客贴心,安全的感觉。

企业自营物流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有较强的控制力,全力服务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确保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对于竞争激烈的产业,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可以合理的规划管理管理流程,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使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结合更加紧密。

劣势

初期投入太高。

系统为完善,专业程度不高。 存储物过多,难于管理。

企业自营物流增加了企业投资负担,削弱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为了自营物流,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仓储设备、运输设备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本,这必然会减少企业对其他重要环节的投入、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配送效率低下,管理难于控制。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物流部门只是企业的一个后勤部门,物流活动也非企业所擅长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营物流就等于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从事辅助性的工作 ,结果两头都耽误了。

机遇

网民群体扩展速度快,网络覆盖越来越广

物流配送越来越完善

各方投资人员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仓储业飞速发展

威胁

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6篇

5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 20523-2006)正式实施。

两年多以来,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9)组织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和相关企业的若干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对这项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当前,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本即开拓“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慢慢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如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成为摆在企业物流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那么,该项国家标准对我国现代物流管理究竟有何作用?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有何意义?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该项国家标准起草小组负责人、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耕中。

物流成本核算受到重视

记者: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他们都有自己的物流成本分析模式,以供政府和企业决策使用。我们现在制定这项标准是否意义深远?

冯耕中:纵观国内外物流业务的发展,由重视功能到重视成本,再到重视服务,物流管理的发展进程始终没有停滞。而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是物流成本计算。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颁布,填补了国内物流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空白,为我国生产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计算和实施物流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不仅使企业可以准确了解自身的物流成本支出,而且使不同企业之间实施物流成本比较成为可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有了可靠的数据支撑,物流成本管理实现了有的放矢,挖掘第三利润源成为现实。

记者:在物流经济活动中,物流成本几乎无处不在,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将物流成本核算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呢?

冯耕中:在我国,现行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是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和计算成本,尚未建立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统计体系,物流成本散落在繁杂的会计资料中。决策者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很难获得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而且物流成本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随着企业内部分工的细化和管理的精细化,导致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使得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复杂,对物流成本的客观描述越来越困难。

很长时间以来,物流管理一直在生产和流通中处于附属地位。直到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人们才开始把目光投向非生产领域,物流成本管理工作才开始受到重视。

记者:请谈一谈制定这项标准的深层次原因和工作历程?

冯耕中:从理论上讲,物流成本涵盖了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在企业内部,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仓储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原料积压、跌价损失、设施投入、设备折旧、人员培训这些隐形成本,特别是物流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甚至包括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项标准的制定是一个觉醒。

其次,在降低成本的压力下,许多生产流通企业都在寻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外包物流业务,以求降低物流成本。据中国仓储协会连续六次对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的调查显示,约50%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有意愿将所有的自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在实际经营中,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财务制度,不同企业的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和计算方式各不相同,作为物流业务外包的甲方乙方往往存在着在同一业务上物流成本计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从而给企业之间的合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组织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制定工作。

为了配合标准的宣贯,提高标准实施的操作性,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又编写了标准配套教材《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评价》,提供了生产企业、流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三种企业生动而翔实的物流成本计算和评价案例。目前,这本教材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定性决策向定量分析的跨越

记者:专家们怎么看该项国家标准对于企业的意义?

冯耕中:该项国家标准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自营或是外包物流做出有效决策,为企业制定物流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该项标准通过将企业层面的物流成本数据进行归集,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确定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从而使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行业标准物流成本的比较成为可能,为提高我国行业及企业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奠定基础。在宏观层面上,该项国家标准的建立可以弥补现行企业财务制度在物流成本计算方面的缺失,更准确地获取物流统计数据,也有助于推进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颁布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实现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由定性决策向定量分析的跨越。

记者: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评价工作如何展开?

冯耕中: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实施物流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物流成本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发现不足和薄弱环节,明确成本改进取向和着力点。

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和评价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从财务角度而言,可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结果,考虑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分别采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了解企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趋势,了解与同类企业比较,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高低,同时还可通过企业物流成本与有关收入、成本、利润指标的比较,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为改进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第三利润源提供依据。

记者:该项国家标准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及社会物流统计制度的关系怎样?

冯耕中:该国标的基本思路在于从业已成熟和完善的会计体系中分离和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借鉴我国现行会计核算思路,该项国家标准中界定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包括期中进行的管理会计方法和期末进行的统计方法,不论以哪种方法计算物流成本,都不牵涉会计核算体系的变化。因此,可以说,该项国家标准是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补充,从物流成本管理角度完善了企业会计制度。

物流成本计算是关键

记者:企业物流成本有哪些地方值得关注呢?

冯耕中:其实,企业物流成本最值得关注的特征有两点。

第一,界定和核算较为复杂。由于物流活动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导致很多成本项目都无法准确掌握,统计时难免挂一漏万;同时,由于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是以产品作为对象来计算成本,因此企业损益表中并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有关物流成本大多被并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中,界定和分离物流成本的过程较为繁琐。

第二,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一种物流功能成本的削减可能会使另一种物流功能成本增加,所以研究和评价企业物流成本时应该着眼于物流总成本而不是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

记者:企业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看来相当重要。

冯耕中:物流成本如何归集与计算,取决于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对象选取方法不同,得出的物流成本的结果也就不同。

一般来说,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物流成本项目、物流范围、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以及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其中前三项是计算物流成本的基础。此外,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还取决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对于这一点,不同企业会有所不同。

因此,为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在基本的物流成本计算对象之外,企业还可以选取产品、客户、部门和营业网点等作为物流成本计算对象。

记者: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冯耕中: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是物流成本计算。计算物流成本,首先应按其是否在现行会计核算中反映,将物流成本分为显性隐性,并分别遵循不同的计算思路。

对于隐性物流成本,主要将其界定为存货占用自有流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隐性物流成本计算需要在期末根据有关存货统计资料按一定的公式来计算获得。

显性物流成本是物流成本计算的关键和核心,其信息大多散落在会计核算资料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从会计信息中予以分离。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借鉴现行会计核算的思想体系,通过设置物流成本总账及其明细账的方式,对会计核算中的成本费用类科目细目逐一进行分析界定,进而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归集和计算。物流成本总账及明细账的设置主要依据国标中《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的三个维度:物流成本项目、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

在显性物流成本计算中,间接物流成本的计算又是难点和重点。为了保证物流成本计算结果的适度准确,可采用作业成本法分配物流间接成本,把物流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将物流活动所消耗的资源通过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通过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形成成本对象的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制度单一成本分配基础的缺陷,可大大提高物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记者:物流成本计算结果能否通过一些直观的形式予以披露呢?

冯耕中:国家标准提供了两张物流成本表作为计算结果的载体,即企业物流成本主表和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

企业物流成本主表是按成本项目、物流范围和成本支付形态三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各项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主表还能提供进行物流成本评价的基本资料,它是企业物流成本评价的基础。

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按成本项目和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两维形式反映企业一定期间自营物流成本信息的报表。企业自营物流成本支付形态表是对企业物流成本主表的补充说明。

标准对物流成本的定义:

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货物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存货保险成本。其中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包括负债融资所发生的利息支出和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两部分内容。

物流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显性物流成本是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实际发生并以货币计量的成本支出,这部分成本支出可从会计核算资料中予以分离,进而分析、汇总、计算获得,主要包括物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流功能成本和企业负债融资进行物流活动所支付的利息支出;隐性物流成本指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虽未实际发生,但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并能以货币计量的成本支出,这部分成本支出无法从会计核算资料中分离,需要依据有关会计资料,按一定公式或模型计算获得,主要指企业物流活动过程中因占用自有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

上一篇:物流岗位工作标准范文下一篇:网络舆情定期研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