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09

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3s技术;智慧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系统

1背景

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农业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3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农业信息化朝着智慧农业的方向蓬勃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美国最早在收割机上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德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已超过了90%,进入新世纪后,日本、澳大利等国也先后实施农业信息化战略,建设农业数据库,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发展。3s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精确定位土地,调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定量播种施肥,得到了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大力把这些新兴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现代农业进入了一个智能发展时期。从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引入先进机械和最新技术,为我国智慧农业的生产和发,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3s技术的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系统的实施,提升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的水平,保障了我国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智慧农业与关键技术

2.1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由精准农业发展而来,精准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入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作物进行定量估产和病虫害监测,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对农作物进行,定量播种、施肥、灌溉和喷洒农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精准农业研究中,经常进行数据交换、和合作研究,保证了精准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为随后智慧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物联网、云计算、深度学习、电子商务模式和3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涉及了农用水污染处理、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病虫害等各方面。引入新技术,减少了资源投入,也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规范化和效益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必将日新月异,取得惊人的进步。

2.2关键技术

物联网涉及了GIS、GPS、RFID、無线通信技术、云计算、嵌入式技术等很多技术,利用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和应用三层结构,把网络传输、WEB服务、云计算、RS和GIS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云计算有数据高度共享、规模大等特点,采用数据即服务的模式,分布式存储数据方式,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可以为用户快速提供可靠、稳定的数据信息,同时结合各类数据信息,构成一个庞大的分布式系统体系,分散了智慧农业系统海量数据的压力,使用用户可以进行多并发访问,为智慧农业系统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大互联网环境下的B2C等电子商务模式,为顾客和农产品之间,农户和农机之间,政府和农户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解决了“提供服务”和“服务需求”这种关系,根据不同服务需求,在线查找和发布有关信息,快速为各类用户提供所需服务,完成农业生产。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hf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统称为3S技术。GIS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RS能够大范围获取地物信息的特征和变化,GPS能够快速定位并获取准确的位置信息,三者紧密结合为地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3S技术已在智慧农业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实现了农业的精准生产与管理,国内外智慧农业的发展经验,证明了3S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将是发展趋势,以3s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智慧农业,将对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3S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土壤侵蚀监测、自然灾害预防与评估等农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3S技术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方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33S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3.1 3S技术集成模式

3S集成技术是将RS、GIS、GPS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三者的作用和地位而言,GIS充当了大脑作用,对信息加以空间管理和快速分析,RS和GPS作为两只眼睛,负责获取大量的影像数据和空间定位信息,为科学研究、政府管理、社会生产提供了新一代的技术手段、描述语言和思维工具。3S不等于GPS、RS和GIS的相加,3S可以和其他技术、学科相结合构成多“s”,如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专家系统Es等,都应有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参与。3s问的相互结合是集成的初级起步阶段,集成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实现。低级层面表现在它们之间的一些功能相互调用功能,高级阶段表现为三者之间直接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快速准确地获取定位信息,实现实时的现场查询和分析判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3s集成系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目前尚属起步阶段。

3S集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源,而GIS可以为遥感影像提供区域背景信息,提高影像的解译精度。GPS和GIS集成是GIS中的电子地图需要GPS提供实时的定位信息,给用户提供一种空间组合信息服务,GPS给出了动态绝对位置,GIS提供了地物的静态相对位置,二者在一个相同的坐标系统下建立联系,在电子地图上实时、准确、形象的展示和查询。GPS的精确定位功能帮助RS解决了定位困难的问题,可以在同步方式或非同步方式下调用。三者集成可以实现一个高度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GIS系统,能为各种应用、复杂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法,为动态管理、实时决策提供在线支持服务。尽管3S集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仍有许多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如空间坐标不统一,数据的时间性不一致,没有独立的方法和技术,受制于计算机软硬件和多学科技术发展等问题,所以把3s更好的集成在一起非常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定会为3s深入集成,提供更好的方法。

3.2 3S技术与智慧农业

3s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步伐,3s技术在农作物估产、动植物长势检测、病虫害预报、定量施肥与灌溉、农业生产模型仿真、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利用监测、土地资源退化监测、土壤适宜性评价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智慧农业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信息化革命的核心,3S和计算机等技术对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GIS能够生成不同要素图层,储管理农田参数、土壤养分含量和施肥量等数据,实现农业信息、农业资源的多要素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动态完成农田网格划分、生成施肥处方图,综合管理分析土壤PH值、土壤养分分布与变异等数据,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RS在智慧农业中,用于作物病虫害防治、植被生长监测和精细施肥等方面。农业遥感图像解译技术也是智慧农业重要的研究对象,根据作物长势、叶色等来判断作物营养状况,结合土壤养分的测定,用于施肥决策。利用遥感数据还可以对农作物进行分类,估算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评估灾害损失。GPS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中,GPS与农业机械结合,在收获机等各种农具上安装GPS终端,可以精确显示农机所在位置的坐标信息,对农机作业进行导航管理。GPS的精确定位功能,可以对作物精确施肥和喷药,降低了肥料和农药的消耗。

如图1所示,3S技术与智慧农业集成的使用者以农户为主,也包含其他用户。整个体系以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技术(GPS)为核心,通过无线和有线网路传输,获取与农业相关的地面数据,实时、快速、有效的监控农业生产状况。Rs获取农田信息,GPS检测农田病虫害、旱涝、农机作业等信息,GIS对作物长势、产量、灾害等内容进行评估,给出相关参考数据,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3s技术引入智慧农业中,可有效地管理各种农业资源信息,使农业管理逐步走向可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

4智慧农业系统的实现

4.1智慧农业一体化框架

如图2所示,智慧农业一体化框架包含了五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最上层为用户层,为不同用户提供农业生产相关信息;第二次为应用层,是智慧农业系统提供的各类功能模块,支撑用户层的使用;第三层为技术层,是整个框架的核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纽带,为应用层提供技术支撑,对数据层进行有效输送、管理和分析;第四层为数据层,各类数据入库、管理、为上一层提供数据源;最后一层为软硬件设施层,是整个体系的骨骼,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2中,应用层由农户、管理者和其他用户构成,用户涵盖面广泛,对智慧农业的各类需求,促使整个系统不断发展完善,实时更新;应用层里有着智慧农业系统丰富的功能,可以细化为很多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子系统,可以有各部门研发,最后整合,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体系;技术层以3S技术为核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相互结合,深入融合到农业信息化中,使农业生产智能化、可视化和数字化;数据层中,包含了空间数据、业务数据和文件数据,空间数据是智慧农业的基础数据,依靠3s技术来获取、存储和加工处理,为智慧农业系统提供可视化专题成果,动态展现;软硬件层由网络设施、硬件配置和软件环境构成,是智慧农业系统的载体,只有保证这些设施的安全可靠,才能让智慧农业系统稳定运行。

4.2智慧农业可视化系统

如图3所示,智慧农业系统使用B/S设计模式,采用了J2EE的三层(表现层、中间层和数据服务层)架构体系,系统结构由用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构成。用户层是通过浏览器进行功能操作,使用了Jquery、Ajax、OpenLayers等Web开发技术和Web—GIS技术,为用户层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应用层部署在WEB服务器上,利用Java相关技术(如Struts+Spring等)进行软件研发,又结合3S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电子商务模式等新技术特点,完善了系统各类功能。数据层由各类数据库和WEB服务组成,为应用层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

如图4所示,展现了整个智慧农业系统的实现过程和工作流程,智慧农业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以用户和软件系统构成的在线服务系统,软件系统为用户提供操作功能和数据服务,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各种服务需求,实現智慧农业系统的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二是以3s技术为主,实现实时监测、数据获取、加工处理、快速制图的空间管理分析系统,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把关,提供有效数据,帮助农户进行智能化农业生产,如精确播种、施肥、喷药、锄草等,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农田耕作;智慧农业系统是计算机软硬件有效结合的产物,也是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深度融合的杰作,必将为农业生产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4.3智慧农业系统的优势

智慧农业系统有着强大的可视化功能,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在3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的数据全面、精准,空间查询和分析能力突出。系统基于云计算和分布式,数据能够快速传输,才能保证用户获得快速、有效的响应结果。智慧农业系统改变了分散落后的人工管理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减低了庞大的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快速地为各类用户提供任何所需的农业信息数据。在安全上,系统采用了有效的加密算法,用户以不用权限级别来进行操作访问,通过虚拟网络、防火墙来阻挡恶意攻击和病毒,以最大安全化来保证系统的快速可靠运行。

5结束语

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新技术,在互联网时代,快速提高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水平,促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是农业生产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特征。智慧农业系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突出代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基于3S技术的智慧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定会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测绘技术分类

当前土地规划和管理中应用的测绘技术, 也被称为3S技术, 即RS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

1.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组建起的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通过多种地面信息采集设备, 将相关信息传入或录入电子计算机系统之中, 通过系统的分析检测后进行归档和整理, 形成规范的地理信息数据, 对地面做到有效的监控。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用来使海拔较高的测绘仪器能够接收到地面的信号。传统的信息传递设备往往在海拔较高地区或者外太空去的信号接收能力较弱, 导致信号受阻, 不能很好地完成土地测绘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则能够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信号传输, 捕捉、辨别地面信息, 从而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信息数据管理。

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快速对地面位置进行定位, 精确性和时效性很高, 定位和导航是其重要功能, 对获取地面信息十分重要。

二、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1.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相关信息进行更新的重要手段, 在调查过程中一般会利用遥感技术对调查地区的遥感图像作为底图进行参考, 并找到土地情况、变更资料等相关文件, 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实地的调查。对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土地权属进行信息的更新录入, 建立或更新地理信息数据库。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为了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了解, 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宏观调控, 从而保障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计划和应用, 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能够为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 以及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管理, 除了规划和管理之外, 还能够保护农田区, 对建设用地的审批提供数据支持, 为土地调查提供相应的图件和数据资料等等。

2. 土地规划设计应用

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土地规划和设计管理提供有力且准确的数据依据, 提高了土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土地规划设计需要对土地信息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对相关数据信息的测量十分重要。利用测绘技术能够对我国的任何地区的土地规划设计目标进行信息的采集, 获得它得到位置、大致图形和对地质环境的简单判断。然后再通过与实地勘查数据的结合, 构建起土地模型, 为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利用提供强大的资料保障, 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性。此外, 随着当前科学的发展, 通过测绘技术还能够对土地进行全面的分析, 构建庞大精准的数据库, 方便土地规划和管理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利用和查找。

3. 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

利用测绘技术能够对土地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辨别和分析, 确保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传统的测绘手段往往是现场调查和检测之后, 通过土地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上报, 并且由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和录入, 这样在一般情况下土地资源的利用信息更新不及时且容易出现误差。而采用3S技术的测绘方式能够利用高新科技, 对土地利用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 发挥遥感卫星和GPS的精确监测和管理功能, 使得土地利用和测绘变得更加方便和及时, 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提高了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科学程度。除此之外, 利用3S技术的动态监测还能够通过土地信息的利用变更进行处理和数据的存储功能, 对每次土地利用信息的变更都进行保存, 从而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变更趋势做更有效地预测和规划管理。

4. 土地勘测界定的应用

土地的勘测界定是土地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 利用测绘技术能够对土地的开发、转让和复垦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对土地范围和面积的勘测节点, 能够为国有土地审批和地籍判定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在勘测界定过程中, 利用GPS对土地边界进行定位, 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出土地面积及边界情况, 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从而建立起该土地地区的数据库。另外, 利用GIS技术可以将土地勘测界定和土地数据进行处理, 使内业、外业数据保持一致, 使土地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实现全面化, 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保障。

5. 在土地执法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使得土地执法部门能够利用新技术对土地资源使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快速打击, 利用遥感技术和定位技术对相关土地进行监控, 防止出现违法违规用地的现象。发现之后, 知法队伍可以利用新技术进行取证, 对地图中存在的土地违规违法现象进行定位, 快速达到土地利用现场, 及时治理违规土地利用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基础资源之一, 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是提高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当然还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应用问题, 在实际情况中需要不断摸索总结, 提升测绘技术应用水平。相较于传统测绘方式, 测绘中的3S技术结合了当前先进的科技水平, 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前测绘工作的效率, 为土地规划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了我国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 城市土地规划和管理地位逐步上升, 变得愈加重要。要想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规划和管理, 使用测绘技术对土地进行测量、检验和规划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文将针对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规划管理,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 叶蔚, 叶立.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7 (04) :121-122.

[2] 李铁.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6 (25) :63-64.

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从浙西木门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地方实用人才培养需求,就如何规划木门加工技术专业的开设,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保障措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且易于操作的策略。

关键词:木门加工技术专业 浙西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一、专业建设背景

江山是浙江的西南门户,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森林覆盖率接近72.9%,森林木材积蓄超过600万立方米。江山依托闽北、赣南等地区的木材资源,再加上浙赣铁路横贯境内,连接浙闽皖的205国道和浙江省46、48省道以及通往玉山、广丰等公路干线黄衢南高速公路均经境内,木材加工产业区位置优势非常突出。

江山市木门行业发展始于2003年,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1月,江山市已有各类木业企业1350家,亿元以上企业16家,A股上市企业1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从业人员达4.5万人。2017年江山市木业产值达147.9亿元,其中木门产值8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17.1%。通过近年来政府大力培育及提升发展,江山已成为中国木门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有“中国木门之都”的美誉。

在木门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包括熟练的操作工、机修工等。当前从事木门加工的人才供给越来越成为制约该产业迅猛扩张的瓶颈。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要抓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是专业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但是,目前江山市及其周边地区没有正规培养木门加工人才的基地,相应专业的开设还没有真正启动,木门加工技术专业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建设思路

在学校现有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生源与教学、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增开木门加工技术相关课程,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木门加工技术的校内外实训场地,渐进式开展与本专业配套的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师资培训等工作。通过3至5年的建设,最终建立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木门加工技术特色专业。

三、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学校与木门加工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在与木门加工企业合作过程中共同确立“企业(疑问)一学校(解惑)一企业(应用)”的循环教学合作模式和实习岗位化的零距离企业人才培育培养合作模式。同时确立“五共建”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即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使校企合作贯穿于木门加工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化。

(2)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高校高端人才参与指导。构建一支由木门加工企业专家、高校高端人才、学校领导、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成长与提高、学生实验实习实训与实践模式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人才管理等各方面對学校工作予以指导,逐渐提高木门加工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不断扩大规模,以使学校所培养的木门加工技术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木门加工企业的需要。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联络站,以方便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联络、组织与指导活动。

(3)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木门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学校教学对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教学中,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开展“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地方木门产业资源优势,开展校企紧密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助合作,实现教室、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的融合,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主要由教师指导进行基本型实训,不定期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企业员工担任师傅主要指导、教师协助指导的生产型实训,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顶岗操作。

2.建设课程体系

(1)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两年的专业建设期内,将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具有中职特色的配套教材和实训指导用书。在把通用的机械类课程,例如机械制图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的基础之上,重点建设两门精品课程一一木材加工工艺学、木材加工装备学。其中木材加工工艺学涉及木材学基础、制材、木材干燥、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人造板表面装饰和木制品生产共八个部分;木材加工装备学涉及木工机床,人造板机械及二次加工设备等装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和调整,生产线和单机的选型和综合性应用技术等。

在精品课程开发期间,完成上述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的制定。理清各课程性质与作用,解构对应的工作岗位中各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能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教学资源库建设。扩充和优化现有的木门加工技术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品课资源库、音视频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综合试题库、电子教案与教学计划资源库、小模块操作(企业岗位)说明书资源库等。

教学资源库以经过筛选的网络资源为主,辅以本校自行拍摄或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从收集整理、编目、直至搜索使用,采取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网络化手段,努力建设成高起点、高标准的样板资源库。

(3)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以木门加工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为依据,确定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岗位操作能力、岗位管理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解构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能力和素养),重构学习任务,形成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以模拟或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一致,教学环境和条件与真实生产环境和条件一致,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学习标准与企业标准一致。

(4)考核体系建设。在创新木门加工技术人才培养“工学四结合”模式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引进项目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一一“教、学、做、评”四位一体项目教学考核体系,主要是通过真实岗位或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努力实现: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支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双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团队结构;通过与木门制造企业联姻,大力建设兼职教师库。

完善兼职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完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业绩考评档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或解聘兼职教师的依据。

4.实训基地建设

引入江山本地木门加工企业参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学生模拟生产基地为基础平台,通过新建、改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的比例。与当地木门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涵盖免漆门、烤漆门、实木复合门、模压门等多个品种的生产企业,为学校木门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综合性顶岗实习基地。

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起包括企业、学校、认证机构、竞赛机构、用人单位等的多元复合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的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与学校教师和专业组评语,以及认证机构、竞赛机构、用人单位的证书奖励等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工作態度、操作技能、工作水平、职业能力。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建设木门加工产业信息服务工作室,收集木门加工前沿技术信息,经过分析、整合,再运用到社会服务上。学校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术咨询、项目加工、对口交流等社会服务活动,提升专业辐射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专业技能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将专业与实际社会发展接轨。

7.保障措施建设

第一,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专业的建设及规划发展。成立以项目负责人为首的项目建设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制订项目的建设内容,落实具体建设进程,提出具体的经费使用方案等。

第二,制度保障。为保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制定人事安排、资金使用、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到位。

第三,管理保障。建立建设项目的任务书、时间表和线路图,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负责人定期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成果和绩效进行总结自评;建立项目建设预警机制与责任追究制,确保建设进度与质量。

四、建设愿景

按照以上规划安排,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学科完备、实训设施充沛、师资力量充足、校企合作互动、技工培养数量和质量基本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精品专业。

(作者单位:江山中等专业学校)

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人才和管理资金等方面,这些问题对我国林业育苗技术的发展十分不利。基于此,本文将围绕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工作展开分析,提出促进林业育苗技术发展及管理完善的策略,以期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林业发展

一、林业育苗技术

1.1播种前准备工作

在建立林业育苗基地时,所选地址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交通便利。苗木在脱离土壤后应该尽快运输到种植地,以确保其成活率,交通便利能够提高运输效率;②远离生活区域和工业区域。这样能够避免生活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污染到土壤,影响到苗木的生长;③水源充足。基地周围应有充足且无污染的水源,以便苗木灌溉。在对土壤进行长期考察后,确定土壤有机成分达标且不含有其他有害元素后,就可以开展育苗工作。准备好苗床,选择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地方

作为苗床,将土壤整碎、整平,合理施肥,使用杀菌的化学药物进行消毒灭虫处理,将土壤中的病原菌、虫卵、杂草等清除干净,即可播种。

1.2种子催芽技术

根据苗木市场需求,选择高产、抗逆性强的苗木品种,购买种子。在播种前,对买好的种子进行筛选、晾晒,采用合适的物理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具体方案为:①温汤浸种。每天定时使用温水淘洗种植,并进行一次反转,浸泡时间以小于5天为宜,浸泡期间密切观察种植变化,若种子表皮开裂即可播种;②热水浸泡。表皮坚硬的种子,可用热水浸泡,浸泡所用热水的重量为种子的2倍,将种子倒入热水缸后,用无菌器具持续搅动,待种子均匀受热膨胀后,将其捞出置于湿麻袋中,保存一段时间即可播种。此外,也可以选择一些无危害的化学处理方式,但是最好谨慎一些,这样能够有效控制种子传染病的传播,确保苗木品质达标。

1.3苗木嫁接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升苗木品质,许多树种比如说银杏都需要进行嫁接。一般来说,嫁接时间为春季,最佳时间为砧木萌芽展叶时至接穗芽萌动时,选择合适树龄为2至3年根系发达的苗木作为砧木,从相同树种品质优良的树木上采集去年刚生长出来的枝条,作为接穗。嫁接方式有多种,以银杏为例,“丁字形”芽接技术最佳,繁殖系数高,且操作简单,苗木的存活率也比较高。嫁接时,选择生长态势较好且带有护芽肉的芽作为接芽,在砧木上选取一个表皮相对光滑的部位,作“丁字形”切口,将砧木的韧皮部切断,作一1.2×1.0cm的切口,将一个枝条粗度小于砧木接口粗度的接穗,插入砧木切口,从接芽的上端往下开始绑起,缠绕三四圈。

二、简要叙述我国林业育苗技术中的育苗容器技术

2.1简述我国林业育苗技术中的容器育苗技术理念及其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林业育苗采用容器育苗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苗木的造林成功率。但是我们首先要全面的了解育苗技术的理念。容器育苗技术主要是要培养苗木的根系平衡,同时让苗木在培育期间形成完成健全的根系愈伤组织,并且要繁殖幼苗等。现阶段我国最开始使用的育苗容器已经处在了淘汰的边缘。具有单体的育苗容器,容易穿透的育苗容器,容易分解的育苗容器和不进行回收的育苗容器正在不断的广发应用中。现在我国甚至是时节范围内的育苗容器已经没有很多种类,单从技术的问题上分析,法国身生产的无纺布育苗容器在我国的应用的最广发,技术也是最为先进的。同时最新推出的压缩饼形式的圆形育苗容器也在逐渐的推广过程中,这种育苗容器已经可以实现在基质中放入缓释全肥,在经过一系列的干燥和压缩等造作,使其体积变小,容易携带和保存,因此压缩饼形式的圆形育苗容器非常便于运输,式市场上的销售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正在我国进一步的推广中。

2.2简述我国林业育苗技术中的容器育苗技术先进科学技术。Fe卜tiss无纺布育苗容器作为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轻基质和无纺布材料,用机器制作透底容器,机器自动完成焊接布缝、装填基质和切段成型,用于扦插、下種或移栽组培苗。

2.3简述我国林业育苗技术中的容器育苗技术的质量评估主要标准。对苗木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有效的反映育苗的理念。以往人们只依照苗的大小、粗细及根系来评价,但是,同样的标准下,苗却有可能是老化的苗木。因此,要完善苗木的评价标准,根据先进国家的育苗理念形成的评价标准,对无法从苗木外观上断定苗木质量的一些标准进行了加强,如扦插苗是否具备空气切根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根系是否平衡、是否经过充分的幼化处理等。

三、林业育苗及管理的完善策略

3.1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对林业育苗技术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完善科学的育苗技术管理方案,对育苗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严密的规划和监督,从而保证林业育苗方案的有效实施,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方案预期效果。管理理念是影响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方案的实施效率,就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行业的领导人员到基层管理人员,都要正确认识林业育苗管理理念对该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先进科学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理念也可以增强行业工作者的责任心,让林业育苗技术人员在不断的进修、培训和学习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3.2积极引进新技术

我国应用于林业育苗行业的机械设备和电子硬件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促进林业育苗技术的发展,相关行业建设者要进行大量资金投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具有高水平、科技化的机械设备,实现电子信息操控与管理,紧跟新时代步伐,提高我国林业育苗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一是林业育苗行业管理者在育苗工作人员队伍中选择素质较高、成绩较好的人员外出学习,去国外的相关行业进行考察和学习;二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内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和座谈,也是提高我国林业育苗专业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三是要充分认识林业育苗行业发展为我国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带来的效益,从各个方面给予该行业有力的支持,例如在财政方面设立帮助林业育苗行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银行方面建立优惠行业建设者的贷款制度等,有效提高行业建设者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经验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林业育苗行业的发展。

3.3加强苗木质量评价

对苗木进行客观全面的质量评价,关系着整个林业育苗行业发展,要建立全面的苗木质量评价体系,就要从育苗的各个环节出发,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苗木长成后,还要对其进行质量跟踪检测,直接具体地了解苗木的生长状况。苗木质量评价工作要深化到苗木种植的各个细节,以便对细微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另外,行业管理者也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苗木的成长质量进行快捷、及时的监测。

结语:

林业产业的发展,既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环保型社会建设理念的号召下,我国林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振兴的活动相继展开。在林业产业中,育苗是产业链的初始环节,育苗技术的应用会影响到苗木质量,而苗木质量与其成活率密切相关。在育苗过程中,育苗基地的选址、种子催芽技术的应用以及苗期管理都会对苗木的生长其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林业专业人才缺乏,林业育苗缺乏规范化管理,加强育苗技术质量管理,完善林业育苗工作流程,对于促进林业经济全面振兴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毛爱国,刘艳.探究林业育苗技术管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农家顾问,2015.

[2]梁盛江,徐玉金.浅析林业育苗技术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6.

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林业管理内容除了对林区进行责任划分,档案建立与管理外,林区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样是林业管理的范围,尤其是灾害性的虫害预防与治理的管理,是林业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虫害防治对于林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要说明了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以松材线虫病为例,阐述了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技术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林业管理 松材线虫病 虫害防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林业管理中已经将信息化技术完美融入,实现了林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尤其是“林业数字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控,并为各级领导的宏观管理、指挥、高度、协调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1],尤其是当虫害发生时,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将林区资源快速定位,对现场林木种类、面积大小、林区形状、林权权益人等基本情况进行快速了解,为启动紧急预案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林业管理部门在对林区进行综合管理时,虫害的防治是主要内容之一。以松材线虫病为例,这些虫害的危害极大,一旦发生,管理部门需要快速制定相关方案,将灾害降至最低限度。

1 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虫害防治技术是对林区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研究,找到快速、有效的防治措施,将虫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将其消灭,以减少虫害对林木危害的程度。因此,在林业管理中,需要管理部门对各种危害性极大的林区虫害全面了解,拟定相关的防治准则和程序,制定紧急预案,并利用信息化系统快速对虫害的现场情况进行了解,快速定位和控制。林业管理部门以虫害防治技术为依托,才能将林区虫害加以控制和消灭,虫害防治技术的实施需要按照林业管理部门的程序进行。林业管理中通过虫害防治技术来减轻虫害的危害程度,近而保护林权权益人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林业管理中不可缺失的内容。

2 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管理内容虽然,而虫害的发生容易造成林区大面积毁灭,某种林木严重受损,使得林区林木种类失调,因此,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管理中不可忽视与缺失,是林业管理内容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将虫害有效的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对虫害的发生规律、虫害的危害程度、虫害的防治措施等全面了解,才能有效保护林区的林木尽可能少的受到虫害的危害。本文以松材线虫病为例进行阐述。

2.1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

松材线虫病是针对松树进行危害的害虫,这种害虫对松树造成的危害极大,一旦侵入,松树将逐渐死亡,这种毁灭性危害程度快、预防困难。这种病虫害主要通过松褐天牛进行传播,得病后,松树的针叶先后失去光泽,蒸腾作用减少,针叶逐渐呈黄色或红褐色,通常针叶当年不脱落,树脂分泌逐渐减少,整株因萎蔫干枯而死亡[2]。对于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松树的病后表现病症,林业管理部门必须牢记在心,根据松材线虫的生活习性,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

2.2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

林业管理在虫害防控的有利时机,就是虫害的发生初期。因此,林业管理部门需要了解各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时间、发生树种等信息。对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多在每年的5~10月份。高温月份来临前,主要是松材线虫侵害过程,当气温偏高时,松树病症逐渐表现。一般而言,每年的10月份是松树发病最为明显的时期,被感染的松树普遍会出现死亡现象,当月温度达到20~25℃以上时,病害的扩散能力尤为增强。综合来看,在高温和低湿的环境下,发病现象会明显加强,所以在温度较高或者海拔较低或者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这种病害现象发生的几率比较高,且形势也比较严重[3]。

2.3 松材线虫病在林业管理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林业管理部门对松材线虫病的基本情况了解之后,由于现有技术无法切断昆虫传染源,那么就需要制定特定的防治措施,将病害控制到最低。虽然我国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林业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主体的检疫、测报、防治网络体系,并组建了业务精、素质好、作风硬的林业病虫害管理队伍[4],但对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仍不可忽视。

2.3.1 加强动态监控

通过信息化控制系统对已知林区中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情况进行定位和范围划分,建立动态监控点,每年10月份左右对松树的生病情况进行调查与更新,监测其扩散面积和病死株数等,建立动态监测报告制度,实现对病林的实时动态监管,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打下基础。

2.3.2 强化林区管理,控制松材线虫扩散

强化林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对病死株转移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因为病死株中隐藏着大量的松材线虫卵、幼虫和成虫,是疫病再次扩散和传染的主要源头。而病死株直接关系在林权权益人的经济利益,如果私自买卖,就会造成疫情的扩散,为了有效控制病源,又降低林权权益人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并由林业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处理运转最为恰当。因此,在疫木管理上我们严把疫木运输、核销、处理关,严禁疫木及其木质包装材料的非法经营和流通,防止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疫木的运输严格按照松材线虫病的防治规范,按指定路线、指定时间,专人押运到指定灭害场进行集中处理。疫木核销即根据疫点单位普查的病死株数和实际清理情况,对照送达指定处理场的处理码单逐次核销,凭核销的码单补贴疫木处理经费。疫木处理由专人全程监督处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严禁散失[5]。

2.3.3 分层管理,责任到位

由于目前对松材线虫病的治理还未发现立竿见影的技术方法,因此,在林业管理上,需要将疫病的控制责任进行分层落实,由各级领导进行责任分担,一级管理一级,一级控制一级,将松材线虫病的治理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位,避免責任推委和扯皮现象的发生,切实有效的促进松材线虫病的治理。

2.4 松材线虫病的技术防治措施

2.4.1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也可以称之为生态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害虫的目的。这种防治措施不施用任何农药,对林区资源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缓慢,但效果明确。生物防治还可以利用生物有机体及其各种活性物质(如各种激素或其他对昆虫有害的生物的提取物)以至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通过遗传操纵使昆虫不育的方法来治虫。

2.4.2 化学防治措施

采用人工涂抹、包扎、喷施等手段,将对害虫有作用的农药等化学药品散布于林区病虫害发生范围内,控制、消灭及预防危害林业的有害生物,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防治的化学药品可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4.3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利用简单工具,如光、电、声、热、微波、辐射等机械物理技术来防治林业虫害。另外,还可以通过灯火、潜所、饵木等来诱杀林业害虫,同时加强了热水浸种、种子曝晒等工序,尽量使用高温等物理手段杀死潜在的林业害虫和病菌,能够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3 结语

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密不可分,通过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林区的经济损失,实现林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董守聪.浅谈电子信息系统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2008(1).

[2] 高文.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3).

[3] 王义峰.浅谈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2(1).

[4] 王建海.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通报(下半月刊),2012,18(10).

[5] 曹志良,刘农标.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装备技术,2003,29(6).

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国国土资源面积较广,自然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不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资源遭到了破坏,这并不利于生态平衡发展。因此,对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介绍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对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林业生态模式;栽培管理;技术

1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所有自然资源中,林业资源尤为重要,因为林业资源主要用于加工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林业资源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还能防止土地荒漠化,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但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是林业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南北地区具有较大差异,森林资源多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地区,西北和东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在生态模式下,需要使用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现阶段,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加大对林业的管理,对林业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栽培方法,以促进林业发展,为生态林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2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起林业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林业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确实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也不得不承认,该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当前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然较薄弱,不太重视生态林业的发展,传统的思想观念占据一定地位。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林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但更多的人看重其经济价值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途,较少有人会关注林业技术发展的生态作用。因此,人们的这一传统观念需要改变。而在资金投入方面,总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资金在林业技术中主要用于林业技术和设备,如果资金投入不足,那么就无法保障林业生态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林业资金的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发展的平均水平。

3 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

3.1 林木与其他作物间作的栽培管理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区的自然发展情况和地质条件有所不同,所以需要种植的林业种类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西北草原地区,适合种植灌木林,而在一些平原地区,则适合种植果树与蔬菜、粮食作物。如果一些地区拥有高大的林木资源,那么则更适合种植菌类和木耳等作物,因为它们喜阴湿气候,喜好生长在隐蔽性较好的林木上。在所有林业种类中,灌木林较为常见。灌木林的体型较小,并不高大挺拔,遮阴性较差,可以与蔬菜一同种植,不仅不影响树木的生长质量,还会进一步促进树木的生长发育。采用这种种植模式可以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在种植林木的同时能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蔬菜和水果,满足人们的农业需要[2]。

3.2 山区果树、家禽复合型栽培管理技术

林业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较大,林木的木材不仅能够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林业资源还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土和吸收二氧化碳,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在一些山区,可以发展多元化的林业生态模式,比如山区地形较易种植果树和进行养殖,那么根据该特点要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山区林业资源的发展。采用山区果树、家禽复合型栽培管理技术能帮助山区居民提高经济收益,提升生活水平。如在一些山区,地质条件较差,土壤涵养水源功能较弱,那么可以种植一些生长时间较长、生长缓慢的作物,比如果树、针叶林等,将两者结合起来种植,同时在林下养殖,不仅可以使山区生态环境得到美化,还能将动物和家禽产生出的粪便利用起来,用作植物的肥料,而果树掉落的果实和树上的小虫则可以成为家禽的食物。采用这种种植技术能够帮助山区居民节省种植成本,实现自给自足,一举两得。在林业管理中,具体的栽培管理技术选择需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再根据自然状况随时调整、适当改变,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在林业栽培管理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以最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进行组合式、搭配式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选择最适当的肥料,为果树生长提供养料,从而促进林业资源的发展,实现农业产值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3.3 地果、蔬菜复合型林业生态栽培管理技术

在生态模式下的林业栽培管理中,需要实现林业、果蔬的复合型发展。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油菜和葡萄生长空间不同,可以将油菜和葡萄树相结合发展。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葡萄和油菜的生长习性进行栽培管理。种植葡萄树时,将葡萄树的种植间距保持在0.5 m以内,并做好葡萄枝叶的修剪工作,对葡萄树进行管理。在种植葡萄树时,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冬季,都需要对葡萄果树的茎枝進行修剪,修剪的方法包括抹芽法、处理副梢等,以保证葡萄树的产量。另外,在葡萄种植时需要掌握葡萄树的特性,比如葡萄树怕冻,所以在冬季应该对葡萄进行防护,等到10月底,需要对葡萄树进行浇水和施肥,来年1月,再对其进行增温处理,以促进葡萄树长芽。葡萄树开花期间,必须要注意葡萄树周围的种植环境,注意对环境进行干燥处理,保证环境的干燥度,这样可以使葡萄树连续开花,利于花粉的传播。对葡萄果树进行病虫害防治时需要做到在葡萄果树上施撒石硫合剂,清理掉葡萄枝中的虫卵和病菌体,葡萄开花之前,要喷洒浓度为50%的多菌灵溶液,防治病虫害。等到葡萄长成后,为了避免出现落叶虫病,需要每隔半个月对其喷洒波尔多液。对油菜的栽培和管理需要做到先整地,再施肥,将油菜的播种与当地环境相结合。油菜的最佳播种时间是在每年的秋季,首先要整地,再播种,生长期间注意对油菜进行病虫害防治,并根据油菜的生长习性和特点进行施肥。

3.4 枣粮复合林业栽培管理技术

林业生态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术还包括枣树和粮食作物复合栽培管理技术。在种植枣树之前,需要对枣树苗进行定植处理,定植处理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完成,并在结冰期到来之前完成枣树的浇灌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种植枣树时需要注意枣树之间的间距,如果间距过小,将不利于枣树的生长,进而影响枣树质量;如果间距过大,将会影响枣树产量,最终影响经济收益。所以,种植间距要把握得当。种植完枣树苗木后,需要对田地进行施肥管理,保证枣树苗健康成长[3]。

4 结语

总之,要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需要注意运用复合型生态模式进行林业经营,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业,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还能发展农业经济,为当地居民提高经济收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伟应.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2016(12):237.

[2] 甄洪成.林业生态模式下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资,2013(24):49.

[3] 房钢.生态模式下林业栽培管理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2018(24):92.

(责任编辑:刘昀)

上一篇:农业环保开发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观光农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