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9

国外物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繁荣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财政资金管理改革。到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透明化的国库集中支付环境已经初见成效。但随着货币支付的愈发频繁,日益加大了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本文立足于國库支付环境下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我国财政资金管理提供借鉴。

一、国库集中支付环境下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1 资金使用规范化和透明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改变了以往一层一层划拨的财政资金管理方式,资金支付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全权负责。这一举措使得银行与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去向和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监管,使得资金使用规范化和透明化。有效遏制了公款挪用和财政资金截留,使得财政资金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国家财政资金得到高效运转,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2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部署,财政资金传递的中间环节大为减少。各单位只要依照预算用款计划进行申款,并经过支付中心进行审核,确保没有问题后,便可以通过余额账户直接向收款单位进行支付。这一措施的实施,极大的简化了财政资金管理的中间环节,节省了支付时间,增强了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促进了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的进步。

1.3 增强了财务管理观念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各单位设立一个独立的零余额账户来进行中央财政资金的管理。这一举措极大的提高了监管部门对财政资金管理监管力度,使得资金使用透明化。同时,零余额账户的设立迫使部门不断提高部门预算严谨性,增强部门财务管理意识,确保每一笔资金落到实处,使得资金管理系统得到高效运转,促进我国资金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二、国库集中支付环境下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风险

2.1 财政资金支付环节存在厉侧金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时目前制度下存在的两种支付方式。财政直接支付中预算单位将合法有效的支付凭证交由中心进行审核,中心经过审核后,将支付凭证交由银行,将国库资金直接划拨给供应商、用款单位和个人。由于预算单位和支付中心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政授权支付,单位直接根据财政单位授权的额度,直接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凭证,比直接预算少了一个审核过程,这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部分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普遍不是很高。他们对财务知识了解很全面,但是对业务知识的了解却不够全面,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与全面认知。不少财务人员只局限于会计核算,对国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了解不充分,具有主观臆断性,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存在问题。

2.3 传统财务管理观念根深蒂固

目前,不少单位的财政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重分配,轻管理”观念上,部分预算单位过度重视预算指标,而对预算资金的管理监督却呈现松散状态。另外,由于预算批复下达的时间较晚导致一些项目中的追加预算经费存在随意性,很容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财政资金的使用混乱。

三、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环境下财政资金管理对策

3.1 加大监管力度,降低财政资金管理支付风险

加大对财政资金支付环节的监督力度,真正做到合理预算和信息真实。同时要及时挖掘和分享重要财务信息,实现财务信息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财政资金预警风险系统,着力降低财政资金管理支付风险。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财务信息来提升自己鉴别能力,不断优化财务资金管理系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鉴别能力,将财务风险的威胁降到最低。

3.2 提高对国库集中支付认识,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养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家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在实际工作中,所有预算单位应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的认识,将知识理念与业务实际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加强对员工综合职业素养培训,切实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能够全方位的把握财政资金信息管理,保证财务工作的透明性与真实性,共同维护财务共享服务体系的安全。

3.3 改变资金管理模式,转变传统落后观念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引入信息化和算法,简化核算流程,降低耗时成本,改变传统的“重分配,轻管理”的落后观念,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动态数据和财务信息共享系统,实时监督每一笔财政资金的详细信息,实现财务信息精细化管理。同时,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资金成本的核算准确性,并根据资金核算结果不断优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发挥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效用,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国库集中支付环境下财政资金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财政支付环节存在风险、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偏低、传统管理观念根深蒂固无一不在阻拦着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的进步。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危害,加大财政资金管理监督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转变落后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完善和财政资金管理的进步。

国外物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游客管理是旅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行业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游客资源逐渐成为旅游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游客满意度,培养旅游景区的忠实游客,都成为旅游景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游客管理中引入CRM将可能会引起游客管理的重大变革。文章基于CRM和游客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在我国游客管理中引入CRM的必要性,分析了CRM在游客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在国内游客管理中引入CRM的重要性。

关键词:游客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旅游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旅游大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旅游业本身对信息依赖度极高的特点,使得旅游业的竞争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信息化程度开始成为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核心是旅游景区,而旅游景区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极易因受到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旅游景区的信息化能够极大地增强景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最终提升景区的市场竞争力。

信息化需要技术和概念来支撑,而在景区的游客管理(Visitor Management)中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理论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游客成为景区最重要的资源,游客管理是景区获取游客、提高游客满意度、培养忠诚游客的重要手段,而在游客管理中引入CRM,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为景区注入新的活力,在实现景区信息化的同时,有助于景区实施更有效的游客管理。

二、相关理论概述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CRM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率先提出权威的CRM思想,认为“CRM是一种商业策略,它按照客户的分类情况有效地组织企业资源,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行为以及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利润以及客户满意度。”

在游客管理和CRM的研究方面,国内都迟于国外且研究相对薄弱。其中,国内对游客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管理的综合论述、游客容量管理、游客行为管理等方面,而对CRM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客户生命周期、客户满意、客户忠诚等方面。

三、在我国的游客管理中引入CRM理论的必要性

中国的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民对休闲娱乐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国内的旅游业发展快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且形式多样化,然而与此同时,国内旅游景区在游客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游客管理意识较差

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实施力度普遍不够,缺乏专业系统的游客管理体系。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真正成熟的游客管理意识,其所实施的管理大多是针对游客行为对景区环境或设施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虽然部分景区会在十一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实施一些简单的游客管理,但在旅游淡季就放任不管,然而正规的游客管理应该是时刻进行着的。景区的管理者即使有游客管理的概念,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缺乏可操作的措施和手段。总的来说,游客管理并没有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为游客营造一个高满意度的旅游过程。

(二)过多的重视经济利益

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负面的影响。各旅游景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片面地追求游客数量的增长,而同时并未实施有效的游客管理,致使旅游景区游客过多、资源消耗过大、游客易混乱易起争执。此外,对景区的维护和发展投入力度不够,许多设施过于老化或不起作用。这些因素都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使得游客再次参观旅游该景区的可能性下降。

(三)旅游信息化程度较低

由于旅游景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对游客实施有效的管理及跟踪调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旅游信息化成为了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内的现状是国家及各省市的旅游政务网发展较快,游客可以方便地从旅游政务网以及各大旅行社的门户网站上获取大量的旅游信息,然而旅游景区内部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系统地、全面地对游客信息进行分析、利用,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对游客进行管理。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将会大大地促进有效的游客管理。

鉴于以上问题,在游客管理过程中引入CRM理论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景区游客管理的力度;其次,它同时从理论和实际上把游客满意度和游客忠诚度视为管理重点,有利于游客资源的获取和维持,是旅游景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的有力帮助;再次,它强大的数据库记录了详细的游客信息,使旅游景区对游客实现一对一有针对性的管理成为了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游客满意度,塑造忠诚游客。

四、CRM理论在游客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国外的游客管理较早的引入了CRM理论中的客户满意、客户忠诚等核心概念,形成了游客满意、游客忠诚等概念,并因此开始重视游客满意度的提高以及忠诚游客的培养。国内的应用现状与国外相比虽然较为落后,但是其应用的方向大致与国外相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理论运用于游客管理中

近年来,随着CRM的迅速发展,客户满意度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许多学者都借鉴了CRM中研究客户满意度的方法和模型,加以改善和创新,选择国内某个特定的旅游景点对游客的满意度进行调研,并对提升游客满意度、培养游客忠诚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也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进行更加成熟的游客管理提供了帮助,如范英(2006)借鉴了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SI)理论模型,建立了旅游地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TSI)测评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峨眉山景区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国家旅游信息化政策的推进

国内的旅游业信息化程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然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旅游当局都认识到了旅游信息化的重要性,都大力投入加快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并提出了“三网一库”的建设目标,即办公自动化网络、业务管理网络、公众服务网络和综合旅游信息库。国家的政策对CRM在游客管理中的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多方面促进CRM理论在游客管理中的运用

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更好地为游客服务,2008年8月1日,国家旅游局开通了12301旅游服务热线,截止到2008年11月1日,三个月12301共接到游客电话34827个,每地日均129个,其中旅游问询、投诉、提示等占来电总量的87.15%、1.4%、1.38%,这是我国为有效的维护游客权益、处理游客投诉、为游客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另外,部分景区已经拥有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为CRM理论在游客管理中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例如九寨沟的“数字九寨智能管理系统”,2006年九寨沟的景区交易为4.7亿,而网上交易就达到了7.2亿,数字九寨已成为经营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

(四)努力建设和完善旅游数据库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省市开始推广“旅游卡”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例如,2009年6月10日起,上海面向全国发行的“上海都市旅游卡”,其功能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元素,持卡者在沪旅游、购物等可享受低至六折的优惠;成都为感恩全国人民对汶川大地震的援助,于2009年向四川省外游客发放1500万张熊猫金卡,从2009年3月24日起到2009年12月31日,成都市11个国有重点景区对四川省外持熊猫金卡的游客实行免门票,对省内持熊猫银卡的游客实行门票半价优惠的政策。上述举措在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有效途径,收集到大量游客的信息,对将来更加成熟细化的游客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旅游行业尤其是游客管理中引入CRM理论,是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经途径,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现状可见,在我国的游客管理中引入CRM理论会有以下几层意义:

(一)提升游客管理的能力

通过对游客信息进行整合和管理并加以分析和利用,能够提升游客管理和景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元素都来源于不同的服务商,信息量巨大且不断被更新。如果景区采用“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在系统的支撑下进行信息整合并集中管理,这样有利于对游客提供来自不同服务商同样高质量的服务。

(二)提高景区收益

通过CRM理论在游客管理中的实施,管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能够整合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实现景区的旅游项目营销和服务一体化以此来提升其开发新游客、保留有价值游客、挽留可能流失游客的能力。景区可以通过对整合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将其转化为游客知识,理解游客获得什么、将要做什么、需要什么的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服务,增加游客生命周期价值,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收益。

(三)提高我国旅游市场的全球竞争力

国外旅游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为其获得大量的外国游客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某些程度上也削弱了我国旅游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通过CRM理论在游客管理中的实施,加上旅游信息化的手段,可以缩短我国和国外旅游市场的发展距离,确保我国获得大量的、优秀的国内外游客。

综上所述,我国在游客管理中对CRM理论的运用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相对于国外来说较为落后,但国家近年来对旅游信息化的关注程度使得CRM在游客管理中的运用成为了可能。我们应该早日在游客管理中引入CRM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使得我国的游客管理与时俱进,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成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竞争力的旅游强国。

参考文献:

1、张文,李娜.国外游客管理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7(27).

2、范英.峨眉山景区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3、唐洪广.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08-11/2008-11-28-17-26-13569.html.

4、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旅游信息化工作[EB/OL].http://www.cnta.gov.cn/html/2008-6/2008-6-2-21-16-38-162.html.

5、王蔚,李晓慧.上海面向全国发行都市旅游卡首批发行10万张[EB/OL].http://www.gov.cn/fwxx/ly/2009-06/11/content_1337182.htm.

6、百度百科.熊猫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309419.htm.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资助课题(编号:LY08-14)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外物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主讲人:黎江 (IBM公司亚太区金融战略顾问)

在国外,财富管理的内涵以及业务方式,要比国内目前热谈的混业经营要宽泛许多,变化也更加深刻。对于财富管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

在国外,私人银行主要服务于高端客户,因而获取了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回报。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把目光从私人银行业务转向了财富管理。

近来,某些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非常活跃,已经在中国开了若干次产品推介会。会上所介绍的产品,基本都是些针对中国设计的境外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客户如何能合法地用境内资产做海外投资;帮助中国父母为子女选择海外学校;帮助父母对已出国留学子女在国外的日常支出进行遥控,等等。现在,除了财产转移要由中国客户自己完成外,其它的一切都已可以交给外资银行来处理。

眼下,中国金融监管方还不允许国外银行的产品在中国境内落地。于是,外资金融机构便打起了国内客户海外金融服务需求的主意。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他们的财富管理服务已经在中国登陆了。

瞄准家庭理财

在国外,财富管理的内涵以及业务方式,要比国内目前热谈的混业经营要宽泛许多,变化也更加深刻。

对于财富管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或者是通常意义上的混业业务,而应把一个人的资产、负债、收入和家庭开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财富管理所涵盖的领域,不仅包括零售银行、二级市场、保险、基金、个人信用服务、信托,按揭,还包括客户的医疗以及子女教育。

在美国,财富管理起初是由高龄客户推动的。而进入21世纪以后,战后婴儿潮出生的大批人进入了退休阶段,他们的理财需求也从追求增值转向追求保值,追求安全无负担。为了满足大量此类客户的理财要求,许多银行从资金募集到投资,都出现了转变,进而催生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一直以来,国外金融机构都有着注重客户的传统,为客户承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方面的服务。但财富管理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它把销售对象从个人客户转向了家庭客户。一些在过去不常见的服务,比如客户子女的教育投资服务、遗产转让和信托、避税等,也慢慢浮现出来。甚至最近国外有一个广告显示:士兵在奔赴伊拉克战场时,还要郑重地通知理财师:“我的资产就全权托付给你了。”实际上,他托付给理财师的不仅仅是资产,还有家庭未来的生活。

据预测,到2005年,整个财富管理的市场容量将达到7兆亿美元。对于任何银行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市场。所以,很多银行的经营策略都从零售业务转向了财富管理。花旗银行甚至已打出了“花旗银行就是财富管理”的广告语。而它也确实已经在美国推出了财富管理的专门品牌以及相关产品。

然而,除花旗之外的大部分银行,目前都还没有推出专门的财富管理产品,而是更多地停留在理念层面。一般来说,从财富管理角度可以把客户需求分为6个方向:1.安全:即未来的资产保值;2.减少风险;3.确保子女未来生活;4.合理安排支出;5.避税;6.安排现金流。

所谓财富管理,便是从这6个需求出发,结合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收入和家庭开销情况,再通过不同渠道,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打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财富管理更近似于一种咨询,是一种服务产品。

流程与内容

目前,在国外从事财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和软件公司。虽然竞争开始激烈,但财富管理的价格和模式却已经比较规范。

● 客户端的购买流程大致如下:

免费咨询:在澳大利亚,一般金融机构在拿到客户资料后,会将其大致分类,并和客户取得初步接触,给客户进行一次免费咨询。

制定理财计划:免费咨询过后,如果客户满意,理财师会给客户做一个详细的家庭理财计划,并请客户全家到场进行演示。这种演示是基于客户资料,并有分析软件支持。其中包括:估算出来的客户的身价,在未来家庭状况出现变化时,客户资产的各种走向等等。这一计划通常有几十页,在澳大利亚定价为300澳元左右。

出售金融产品:一旦客户购买了理财计划,金融机构就会根据计划开始向客户出售金融产品,同时要向客户出示销售该产品的许可,并明确告知收费标准。他们的销售顺序一般是:先从保险产品入手,然后是基金等投资类产品。

目前在国外,财富管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这类财富管理的目标客户,并不是金字塔顶端最富有的一小部分人,而是一大批被称作“准富人”的中产阶级。

● 银行端的销售流程大致如下:

确定目标客户:各家银行都纷纷施展出浑身解数。虽然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特点,但一般来说都有几个维数:一是收入;二是年龄;三是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包括:客户的爱好,参加了什么俱乐部等。显然,这些数据并非银行交易数据所能提供的,而是银行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这些渠道包括:大量收购基金公司以及各种俱乐部;向其他基金和机构购买数据等;此外还包括信用卡交易数据。有了这些数据,银行得以客户有了大概的定义。然后,再结合自己银行的特点,决定把哪一类作为目标客户。一般来说,大部分银行瞄准的是4类客户:1.一直比较富裕的;2.年轻的富人;3.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4.中年人。

产品设计:目标客户一经确定,接下来就是产品设计。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还没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产品。各大银行通常的做法是:把现有的私人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变为财富管理服务。但总的来说,国外银行纷纷都在积极准备。许多银行开始将数据集中,并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专门考察财富管理的业务内容、流程关系以及渠道整合等问题。一般说来,凡决定从存量客户入手的银行,大多是打通原有产品线,扩展私人银行业务;而决定从增量客户入手的,则多采用外部买入的方法介入。

挑战

事实证明,财富管理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影响非常大。虽然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但财富管理已经开始给大型金融机构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源于4个方面:

●来自技术层面:财富管理销售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以家庭信息统管客户信息。然而,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是以客户信息为主、家庭信息作为附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财富管理带来难度。国内就更难了,因为许多银行连以客户为中心还没有做到。

目前在国外,财富管理的目标客户,并不是金字塔顶端最富有的一小部分人,而是一大批被称作“准富人”的中产阶级

● 来自组织结构层面:大部分银行现有的组织结构还是以交易为中心,而财富管理则要求,须以服务为中心。因此,原有的银行组织结构以及人员设置都面临调整。在国外混业的环境下,许多银行选择了收购基金公司进行整合;也有一些银行将原来私人银行的业务骨干抽调出来,再加上零售银行的部分员工,共同组成财富管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如果中国借鉴这种做法,就要先打破传统的总分行体系,再对传统银行架构进行整合。可谓要“伤筋动骨”了。

● 来自经营层面:财富管理是向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但签约并不意味着交易完成,而不过是标志着要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后续服务。在这期间如何经营、如何销售、如何控制风险?这些都尚在摸索之中。

● 来自战略层面:到底要不要做财富管理?什么时间开始?现在是不是具备了能力和条件?……这些,都是银行在转向财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认定,需要进军财富管理市场,但仍然存在着其它一些战略问题。包括:是一站式还是专业化?如何定义客户?确定什么品牌?如果发生问题,会对银行声誉造成什么影响?等等。

诱惑

尽管还有着许多不确定性,但财富管理已经写进了几乎所有全球顶级银行的战略规划中。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财富2002》报告透露,参与其调查的超过60家的亚洲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称其收入较上年增长了9%,盈利能力增长了15%,成本与利润之间的比率亦有改善。以汇丰银行为例:今年上半年,汇丰私人银行业务税前盈利2.34亿美元,同比上升20%,其中来自亚太地区的盈利为7200万美元,同比上升50%。

2002年9月,位于伦敦的Datamonitor公司做了一项调查,对象是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区的富裕人士,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富裕人数正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长;至2001年底,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净流动资产超过5万美元的富人已达560万人。在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的富裕人数增长最为迅速。相较于1997年,富人人数增长了14.9%,而他们所拥有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则增加了20.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洲包括中国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

然而,瑞士私人银行亚洲业务主管已撰文指出,无论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中国对私人银行而言都是令人着迷的市场。但目前启动中国市场为时尚早。汇丰亚洲私人银行有关负责人也有同样的看法:对于中国市场,起码要等5年后,外资银行才会获准经营国内居民的业务。

中国富人的财富管理这块蛋糕,理应由国内银行先切第一刀。但关键要看,它们是否有能力赶在外资银行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国外物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一直以来,我国企业都非常关注人力资源的管理,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漏洞。本文主要就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我國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启示;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人本思想与经济学指导下,通过培训、招聘、甄选等形式对内部与外部人力资源科学应用,满足组织发展需求,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其实就是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进行体力劳动或者智力劳动的人的总称。它不同于人口资源,因为人口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人口的总和,老人、孩子和部分残疾人等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无论是体力上还是智力上。所以从范围上说,人力资源是人口资源的一部分。而人才资源是指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长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或者技能并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或者关键性作用的人的总称,是人力资源当中的精华和支柱。谁拥有更多更优良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人力资源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占据主动,拥有着制胜的把握。

二、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启示

纵观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发现它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还很不完善。我国的企业虽然也存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还十分落后,人力资源的配置多数是政策性的,缺乏市场化的竞争,而且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对精华的人才利用没有良好的规划,没有重视对关键人才的开发和发展。不能有效发挥人力资源所存在的优势和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外人力资源的管理给我国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带来很大触动和启示。

首先笔者认为我国应该有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源不是人口资源,其精华所在是人才。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收揽配置人才和管理应用人才的管理理念,把人力资源的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一,让人力资源真正发挥其资源的作用。我们应该打破经济体制的常规,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收揽并配置优质的人才资源,并对资源的个体进行充分了解,在人才应用和岗位配置上尽力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优势,并有意识地让战略性人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的资源优势,让企业从中受益。

国外的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素质的提升和培训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就非常欠缺实践和经验。我国应注重企业人力资源总体素质的提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劳动力的素质是决定企业经营水平和企业发展潜力的一个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换代,劳动力的素质能否跟得上时代变换的步伐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技术的更新升级和职业教育以及岗位培训的定期开展,员工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就有了核心的竞争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国外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注重给员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人力资源部门和员工的互动交流能帮助他们拉近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聽取有效的企业发展的建议,并同时帮助员工树立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就会融为一体,企业就有了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也应该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员工与企业管理者的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加大感情的投资,给企业的员工营造和谐奋进的企业工作的氛围,让员工有归属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国外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注重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人才激励。没有优质人才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要留得住人才,要让人才有其用武之地,尤其是要让人才心甘情愿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企业才有活力和发展的潜力。所以说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的经验,建立并健全人才应用的激励机制。要把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要保障考评和激励的公正、公平、公开、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有价值实现的荣誉感和满足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开发和起步较晚,还有许多需要借鉴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地方。我们应该树立先进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注重核心人才的配置和管理;应该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素养;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应该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参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 侯亚丁.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与个体伦理行为实现[J]. 科学管理研究, 2010(02).

[2] 于嘉临, 刘 畅.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03).

[3] 黄晓晔. 试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伦理化管理[J]. 道德与文明, 2009(01).

[4] 吴红梅.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伦理困境与对策[J]. 道德与文明, 2009(01).

[5] 冯 明, 李学民.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结构维度[J]. 工业工程, 2009(02).

国外物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在分析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课程设计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优化、面向工程实践和开放共享的课程设计体系优化目标,并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和评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计体系;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交通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探索和发现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领域的能力,具有整合资源,主持综合性工程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订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提出改善工程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方面的能力,课程设计体系在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在交通规划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方案构思、评估判断、分析表达、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国外大学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对交通问题的定量分析,对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标定和求解交通模型的能力要求较高。国外高校为学生开设多门与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相关的数学基础课,且对于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不仅仅是概念和简单计算。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特点。如何识别、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国内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这也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更加重视课程设计体系的原因。

一、课程设计体系现状

目前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存在课程设计体系不尽合理、工程实践背景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亟需对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进行综合改革与完善。

1.课时量少,实践时间短,课时安排不合理。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开设时间不长,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多次变动。开始是配合专业理论课学习同期开展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在理论课学习初期同时开展课程设计难以入手。后来调整为大四上学期后半段集中进行课程设计,但是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在去企业实习前缺乏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同时各门课的课程设计各自集中一周进行,时间太短,各门课程设计任务较重,会相互挤占时间,难以达到工程实践训练的效果。

2.课程设计之间缺乏系统性。目前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四阶段模型和宏观交通模型的运用,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局部路段和交叉口案例的方案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针对交通组织设计及交叉口渠化和信号配时,而客运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较多,包括居民出行调查、公交线路分析、轨道车站内部布局分析、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多项内容,这四门课程设计内容有所重复,工作量也有差异,同时对于城市宏观路网的方案规划设计较为欠缺,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梳理、改革和完善。

3.课程设计与产学研联系不足。目前的五门课程设计的案例多为各个教师结合自身的工程实践自行决定,案例之间缺乏联系,并且与实践教育基地的产学研结合较为薄弱,对交通工程方向的实际需求把握不足,也难以维持教学案例数据获取和持续更新,不利于实现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

4.缺乏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整体而言缺乏专业结构合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支撑,应多为每门课配一位青年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并且部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资历不足,承担课程设计任务压力较大。

5.课程设计过程封闭,缺乏开放性。课程设计过程较为封闭,教学中缺乏其他专业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过程参与,缺乏中期公开研讨交流、设计成果公开答辩评估等开放性环节,其他年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少,开放与共享机制没有建立。

二、课程体系教改目标与思路

本次课程设计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为: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是以研究交通规律以及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等之间关系为基础的一門交叉学科,侧重于综合应用的工程技术学科。因此,课程设计体系的定位应立足于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各门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避免相关知识的相互脱节。课程设计体系作为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根据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人员的社会需求,本次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加深对课堂理论学习、工程规范标准的理解和应用,从整体上把握交通规划设计不同阶段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增强调查方案设计和组织能力,资料和文献的查询与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制图的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本方向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内成为业务骨干的目标达成。

1.课程设计体系整合优化。结合工程设计,对主要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进行必要的内容整合,对原有孤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系统化调整,以工程设计为主线,依据调查→局部交通设计→整体规划的顺序,把不同科目的课程设计连贯起来,整合为一个有总体目标和计划的总课程设计,编制一套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课程设计任务书。

2.面向工程实践教育。课程设计体系的定位应立足于面向工程实践教育,培养综合应用性人才。课程设计的工程实践性体现在4个方面:教学目标结合实践需求,教学案例来源于工程实践,教学团队具备工程实践背景,教学评估考虑工程实践要求。

3.开放性共享式教学体系。将交通工程系的课程设计体系建设为开放性共享式环节,鼓励多学科方向教师和各年级学生交流,争取实践基地多方位参与,引导教学案例和数据更新的共享,倡导教学过程交流和成果评估的公开,做成开放式教学平台,对低年级学生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交通工程方向的实践教学影响力。

三、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内容

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体系应从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出发,以紧密结合交通工程领域实践人才培养为原则。通过对交通工程相关企业、设计院等就业单位的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新技术、新系统和新设计需求,使得课程设计体系与实际工程应用相协调。

1.面向实践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目前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的五门课程设计中四门是配合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2014年培养方案去掉了货运交通系统课程设计,增加了交通调查分析与GIS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体系的优化整合需要明确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练习加以巩固的知识点,合理建立课程设计的目标和任务,选择合适的实践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建设课程设计综合案例库。各门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要具有关联性,保障教学案例的数据获取和持续更新。确定各课程设计的教学要点和文件包,使得各课程设计重点突出,相互衔接,关系清晰,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明确。例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之所以选择“交通影响评价研究”作为选题方向,就是考虑到该类项目研究能够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够培养学生团队讨论与协作的精神。同时,考虑这类项目研究所需工作量相对较小,以本科四年级学生的专业水平基本可以在课程设计时限内完成,是较为理想的专业训练工具。

2.课程设计课时安排与教学组织。探讨合理的课时安排与教学组织模式。对比课程设计集中设置、课程设计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课程设计以暑期实践为主等不同模式,从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课程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如企业实习等的关系、学期总课时控制、教师时间安排、课程设计合理周期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模式。例如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设计课程设计,在案例选取上将会采用统一教学案例,按照分阶段设计和避免重复设计的原则,提出各自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要求,既体现各自课程设计的独立性,又体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使学生對于两门课程知识点既有进一步的认识,又能够在同一个案例中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解决一些具体的区域交通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全局观。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上既有分工又相互衔接,采取统一答辩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开放式实践型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建设。建设开放式时间型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每门课程设计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课程设计主讲教师,2~3名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并聘请1~2名校外指导教师。校外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知识点讨论、中期交流和设计成果公开答辩等环节,从就业和专业的角度对课程知识点体系以及3门课程的互相协调关系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课程设计团队和“双师型”建设结合在一起,提升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也提供企业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多种渠道。同时,组建教学团队也可以实施分组指导与集体指导结合的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给予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系统观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4.开放式课程设计教学效果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建立开放、交流、共享、反馈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估体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课程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了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保证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规范。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课程设计考核办法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保障。改变原有的“一卷式”评分办法,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3部分组成。课程设计进行中期交流和成果公开答辩,邀请企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和其他年级学生参加,课程设计的过程开放公开。采用多位专业教师作为答辩评委的形式,对学生临场专业能力表现与内业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提升都是较好的促进,这也相当于他们毕业论文答辩的模拟演练。同时,聘请校外专家作为答辩评委,对学生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时如何与实际相结合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如何了解和运用现实中的专业相关标准规范等也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对他们无论走向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来说,在应用研究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四、结语

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掌握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能胜任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咨询、研究、教育、投融资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交通工程专业卓越人才。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深造等方式,在毕业五年内成为本单位的技术或业务骨干。”并需具备6项知识、8项能力和7项人格要求。

本次教改将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现场工作能力,实验室工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并有助于团队合作等人格养成,为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工作初期的技术要求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扬,杨孝宽,石建军,严海.《交通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79-80.

[2]翁剑成,魏中华.互动型交通工程设计综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202-205.

[3]依秋杰.工程类本科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1(6):122-123.

[4]王俊骅.面向卓越工程师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3):171-173.

[5]吴菊,杨梅,金俊成,王小艳,傅绪成,常文贵,谢成根.校企结合 产学研一体化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4,(6):149-151.

国外物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最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增强,国家的社会养老负担也在逐渐增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开始备受关注。为了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做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管理

保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现代国家稳定的保证。近年来,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对社会保险管理投入了足够的关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更是为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向。企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拉动下,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强大动力,由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险责任越来越有必要,所以,做好企业养老保险管理非常有意义。

一、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价值

目前,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得到了绝对的认可,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企业养老保险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是国家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我们知道,当前的国际形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机遇,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保证国内局势的稳定是我国在国际环境中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强,年轻人的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必然需要来自于国家和社会的帮助,而国家能够投入到居民养老中的资金毕竟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居民个人以及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为居民年老时的生活集资,之后再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资金,为居民年老时的生活支出提供规划和保障,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群众的生活压力,进而缓解社会矛盾,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实现国家在国际环境下的有力竞争。所以说,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是国家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

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养老资金,保证居民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增值,减轻国家和个人的养老保险金负担的同时,为居民年老时的生活尽最大可能的提供更多的帮助。当然,除了这两点以外,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价值还有很多,比如为社会发展提供投资,有效的集中资金发展社会事业等等。

二、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在国家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准确的找到国有企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才显得更为重要。

1.国家财政对企业养老保险的支持不够

在企业养老保险中,个人、企业和国家分别分担着一定的缴纳保险金的任务,其中国家的责任最大,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财政对企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拨款与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这就直接导致了职工个人的养老保险资金缴费率高的情况,加重了职工的负担,在很多企业,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金达到了工资总额的20%,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普通职工的生活质量,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相违背。因此,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的支持不够是目前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2.对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体系中,保险资金缴纳完毕后,管理保险金就成为重要内容,科学的保险金管理机制既可以保证保险金的增值,也可以通过保险金促进国家公共建设。然而,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体系中,对于个人账户资金的管理还不是很成熟,面对个人账户资金,如何利用这些资金,管理人员还没有准确的概念,这就导致了个人账户增值困难的局面,一方面,不利于员工年老时对养老保险金的获得,另一方面,也没能充分发挥出养老保险金的作用。

3.养老待遇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公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养老保险中也应该有所体现。在我国的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性别差别、年龄差别、级别差别等差别的存在必然导致养老保险金的差别,但有些时候,这些差别与实质的公平相违背,与企业员工的实际生活和需求相脱离,这就使得养老保险金的存在背离了它本身的价值。因此,养老保险存在不公平现象也是当前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面提到的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解决策略:首先,建立起专业的养老保险资金管理机制,有专门人员负责养老保险资金的运作;其次,从实际出发,确定保险金相关政策时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真正需求,充分发挥养老保险金的本来目的;再次,增加国家财政对企业养老保险的资金支持,适当减轻员工的负担,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后,借鉴国外成熟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创新性的发展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四、结束语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以外,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实现保险利益的全覆盖、构建完善的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法律体系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依然是企业养老保险管理中的难点。只有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养老保险管理才能实现良性发展,也才能实现保险制度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惠.论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时代金融,2012(10)

[2]向丽娟.关于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建议.2013(10)

作者简介:

施伟华(1984-),男,汉族,河北邢台人,任职于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东矿,经济师,本科学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上一篇:声乐艺术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财会金融危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