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民俗旅游资源范文

2024-01-20

六种民俗旅游资源范文第1篇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 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 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 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 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 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 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 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反映。任何背离真实性原则的 “创造”,还有盲目的 “现在化”都会造成对民俗旅游资源的破坏。民俗旅游资源的最大魅力就是在于真实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人们的生活原貌,让旅游者感受到一种未加雕琢的 “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当游客走进北京四合院,和主人一起包饺子;走进蒙古包喝一口香喷喷的奶茶;和傣族人一起过一次泼水节,这一切都是不需要排练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质朴和自然。 3, 丰富性:民俗风情是长期延续和积累逐渐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其涵盖面广,内容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例如,“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等,这些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风俗习惯都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

4,参与性:民俗旅游资源不同于地貌旅游资源,只能具有观赏价值。民俗旅游即可观又可参与。许多游客去旅游少不了飞机,火车,轮船等参与,但是在其同时如果可以感受一下原始交通工具的滋味,定会别有风味。在林海雪原里,可以感受一下狗拉雪橇,还有牛皮船,羊筏子等,这些形式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不仅引起游客的好奇还能使传统历史得到传承。

三, 民俗风情旅游的重要性

民俗本身具有三大功能,即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这些功能在旅游中都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转变为旅游功能。

第一,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通过民俗风情旅游,可以获得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历史的知识。民俗学家把民俗称为活的社会“化石”,把民俗事项作为“历史的教材”。

第二,满足猎奇和求新求异的心理。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民族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一个地方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却十分新奇

第三,沟通民众感情和心灵。民俗风情充分表露了民众的感情和心理,并充满了民众的智慧。作为异族或异地人的旅游者,到民俗地区去旅游,必然要和当地人进行各种交往。在交往中,总会接触到许多新奇的事物、新奇的思想,使人引起心灵的颤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交往中,还可以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增进友谊。因此民俗旅游是沟通民众感情和心灵的良好途径。

第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美丽的异地风景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尤其是许多民族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互帮互助等良好社会习尚,往往使游人感叹不已,并从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提高道德水平,这就是民俗教育功能的体现。

第五,发展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越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其与外界较为隔绝,越能够保留相对古老的纯粹的民俗事项,因而这样的地区发展民俗旅游条件极佳。民俗旅游资源越独特,越纯朴,对旅游者吸引力就越大。而我国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旅游事业对当地大有裨益。

四, 民俗旅游资源分布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对旅游影响较大的民俗,主要有各民族各地区的民居、服饰、饮食、节日、歌舞、神话、传说、史诗等方面。

民居是普通老百姓的休息场所。这些居民建筑土生土长,不拘一格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带有醉人的乡土气息的地方色彩,体现了特定人群的价值观和美学观。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国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因地取材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房屋建筑式样,根据民居景观式样可分为洞穴式(如北方的窑洞),干栏式(如傣族的竹楼;泰国的高脚屋),帐篷(如蒙古包),长屋,庭院住宅等。 服饰的发展,受很多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 其次,服饰还与当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其三,服饰的传承,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紧密相联系。服饰主要由服装与饰物两部分组成,即一部分是由上衣,裤,帽,鞋袜等。组成的服装,另一部分是由人体的头,手,足,颈等部位所佩戴,刻绘和装饰的各种饰物组成。如色彩艳丽的蒙古袍;做工精细的藏袍;维吾尔族的绣花帽;纳西族人的七星披肩;苗族人的银首饰;日本人的和服;印度的沙丽;阿拉伯妇女的面纱等。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志,是游客最能直接体验到的异域风情。

中国烹饪在世界上独享盛誉,是世界三大烹饪流派(另有法国和土耳其)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四绝之一。中国有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其实京、沪菜和其他许多菜系也都很有名,所以中国又有十大菜系甚至是十二菜系之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不同地方的茶,不仅含有当地风情的味道,还能间接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

最能体现风土民情和民俗习惯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俗,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这方面体现都非常突出。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泼水节,新米节,开斋节,雪顿节等等。外国除了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习俗,如日本的樱花节,美国的感恩节,西班牙的关牛节,泰国的龙眼节,等节日不仅活跃了民众生活,也让旅游者丰富了知识,感受不同的异国风情。

最后少数名族信仰,禁忌,节日及娱乐民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诸多民俗风情使游客的旅游形成更加丰富多样性,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观光那么枯燥乏味。 四, 民俗旅游的注意事项

1、要入乡随俗,入乡问禁

2、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严加甄别

3、要保持纯朴真实,力戒矫揉造作,民俗有良俗与陋俗之分

4、把握最佳时机,强调体验性 【结论】

地域和文化构成了千差万别的民俗风情,这些差异使旅游者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使游客们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体验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服饰、饮食、民居、婚恋、宗教信仰、岁时节会,民间游戏这些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风情成为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的宝库。民俗风情可以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给旅游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通过这次写论文,我翻阅了一些有关旅游资源的书本,了解了诸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对各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佤族的新米节,西班牙的关牛节等等,总而言之,这次论文写作扩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对中国传统的知识有了更全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六种民俗旅游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由于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异常,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已走向消亡。本文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一、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

1.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民俗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征,尤其是原始民俗旅游村,稍加投入改造就可以接待游客了。当地居民是民俗旅游资源的载体,所以许多居民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其中,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而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增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充实和丰富游览内容,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增加旅游经济收益。

2.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都在发展变异,只是进程快慢而已。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民俗成为可以转换成财富的 “珍宝”,就可以促使人们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适当的旅游宣传,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是抵制民族同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可以用发展旅游的收入帮助其长久保持、恢复一些已失传的民俗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增强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层次的提高,外出旅游的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为了观光、猎奇,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文化品位、增长知识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我国目前的旅游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挖掘民俗文化,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新需求,以充实旅游者的精神生活内涵。

二、民俗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致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民俗文化的变异。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并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所取代的现象。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情民俗得以保存下来。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地,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接待地人们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在逐渐汉化的同时,人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也逐渐退化和遗失。

2.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开发旅游经济学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陈红玲,裴锐南业,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根本不属于当地的民俗,从而使民俗虚假化。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和短期行为意向,一些旅游目的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突击性的旅游开发,造成民俗文化商业化。旅游地的文化成了商品,为了迎合旅游者,一切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使本来丰富多彩而健

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显得肤浅而苍白,失去了旅游地文化的风格和品位,致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另外,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了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互动的,双方都会受对方的影响而变化,但事实上,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并可能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表现为:旅游接待地居民传统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经济状况、经济意识、社会关系、审美倾向等的改变,甚至滋生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事情。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对策

1.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规划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礼俗习尚、民间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确保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在规划中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重点、分区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同时,在开发中要体现保护的原则。规划还应根据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地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就应严格遵守,不要随意变动。

2.正确认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目前,旅游地居民以至一些开发商、管理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支离破碎,对其价值不了解,这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破坏、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中使这些独特的资源得到恰当的体现和弘扬, 才能调动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避免民俗的庸俗化。所以,我们要加强舆论宣传的作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另外,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中的扬弃,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当吸收外族文化的精华。在消费方式上,要引导人们往符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方面发展。在供给意识和行为上, 要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于旅游地所具有的传统特色,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的产品来反映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3.正确对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民俗的封闭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独特的民俗风情被同化。发展必然会造成民族传统习俗的破坏,而传统习俗的破坏又使该地区失去一种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宝贵资源,失去一个文化的种类。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发展与民族民俗保护之间,尽量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采取相对封闭措施是一种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如,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生态博物馆”,以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村落的相对封闭性,延缓传统民俗的变异。

4.健全法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法规,设置与健全旅游市场检查队伍和保护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破坏旅游地民俗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对有损旅游地形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制裁,加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能够有效保证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依法治旅是管理和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基本方略,在立法上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另外,政府可以有目的、定期的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表演等,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7,(3).

[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

[3]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

六种民俗旅游资源范文第3篇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观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进行开发,并在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

六种民俗旅游资源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提出了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分析了其具体情况,系统地阐述了民俗旅游开发的策略,并提出有效措施,提倡对传统民俗文化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开发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问题;对策

一、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就是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民俗旅游是民俗资源与旅游形式的结合;是以本民族、本地区的标志性、特异性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立足点;表现了一种特殊的经济交换关系。旅游地居民通过出售自身民族文化的形式并提供展演场地,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

民俗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方特色。旅游者主要是以感受民俗风情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核心也是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民俗旅游产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在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趋于形式化和商业化的同时,民俗旅游产品的朴素更能体现其本质和内涵。民俗旅游产品主要是由旅游目的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饮食文化、民族特色等组成的,所以说当地民俗态度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

换句话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它也是旅游者体验异地文化的审美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更能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的心理,是最具活力的旅游方式之一。

二、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势头良好。在北京,胡同文化早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人士的关注热点;江苏无锡华西村开展的江南水乡特色民俗旅游,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内外游客;“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在杭州有着我国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宋城”,她采用宋代营造法式,城内斗拱飞檐,车水马龙,精彩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气势恢宏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真实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但民俗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观念滞后,对民俗旅游资源挖掘不够、职能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势必会影响民俗旅游发展。

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一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地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特征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二)舍本逐末,民俗旅游资源丧失原始性

开发商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传统的民俗文化变得庸俗化。许多经典的民俗文化被改造后变成经营者赚钱的资本。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但开发商却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丧失其原貌。

(三)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

旅游开发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大量旅游者带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的进入,破坏了旅游地社会、生产和生活现存的和谐与平衡。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甚至出现局部的对立,从而干扰和阻碍了本民族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进程。

(四)盲目仿照,缺乏新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我国少数民族向来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但很多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就从形式上照抄照搬一些民俗活动,天天过节日、处处有节庆。百花争艳的民俗旅游产品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相径庭的旅游活动。

四、解决对策

(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

在旅游开发中,要理清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不可轻保护而重开发,提高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样就可能导致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俗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发展经济固然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文化的消亡却是我们无法弥补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真实性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它的最大吸引力就是淳朴和神秘。要注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努力维护其原生态,避免其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俗的特征与生命就在于它的本色。不能忽视它的原始、古朴而对它进行刻意地修饰。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就地取材,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面貌,体现其原始特色,切忌不可跟风模仿。民俗的神秘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开发利用必须寻根探源,分析不同时期的因素和变化特点,然后才能因势利导,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预防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要正确看待本民族与旅游者间的文化差异,科学地引导当地居民客观看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迎合与模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总是处于长期封闭的环境中,它要不断地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获得新的发展。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不完全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开发的同时,应增强当地居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传统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要保护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事物,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民族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分在当今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保存人类文明结晶的完整性,也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保存历史,留住人类创造的足迹,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四)立法保护,从宏观政策上保护民俗旅游资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制定了一些关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物等少部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法规,但是,像饮食用具、手工艺品、民族器乐等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等还没有被列入法律保护的范畴。民族文化内容广泛、类别繁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民俗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完整,使它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

多元化、综合化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但要注重风土人情方向,还要正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也会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增强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刘三姐品牌开发就是一个民俗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的典型示范。事实证明有创新的旅游产品,才能以其特有的古朴与神秘持续地吸引旅游者。

五、结语

我们要在对民俗旅游进行充分调研后,方可对民俗旅游进行有效合理地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坚决摒弃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更要立于长远的打算,精心挖掘其文化性,并保持民俗旅游的与众不同,使其散发出独特魅力,使民俗旅游为我国的旅游业增添光彩,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民俗。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2006.9.

[2]高红艳.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0-21.

六种民俗旅游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集发生态园;民俗旅游;关系

一、 北戴河集发生态园的介绍

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始建于2000年。公司占地面积面积约1 500亩,拥有资产6 000多万元,景区沿着戴河下游河道分布,是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具有观、住、吃、购、玩五大旅游功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体验,景区分为蔬菜种植示范区、名贵花卉种植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和民俗大院等等。这些无一不是民俗与旅游相结合的体现。在这里可以参观高科技农业种植、欣赏南北名贵花卉、体验丰富多彩的瓜果采摘以及了解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集发观光园体现着自然的绿色之美,闪耀着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灿烂光辉。田园风光、鸟雨花香,透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有古香古色装点的大宅院,让来到此地的旅游者流连忘返。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集发观光园南部沿戴河边建起了一座民俗大院,展现了60年代前农村生产生活用具,30余项传统加工方式和劳动场景,再现民俗文化,独具风味,让到达此地的人们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成为观光园新的亮点。

北戴河集发生态观光园既注重农业和花卉等项目,又建有集中体现民俗特色的民俗大院,可谓是十分全面的旅游度假胜地。园中各处都有民俗旅游的形式,使得观光园十分有特色,从而它吸引了许多想了解民俗与旅游的游客,使生态园更加贴近生活,很好的发展了民俗在旅游中的作用。

二、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作为已经成熟的第三产业,近几年不断兴起,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业余生活。当前,如何更好的发掘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是旅游相关工作者都在研究的问题。而民俗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明确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怎么样发挥民俗旅游的最大价值,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就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为例,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为旅游带来了新的形式

旅游使旅行者去了自己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气息,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和阅历,使其得到精神方面的享受。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在旅游的众多形式中,民俗旅游是一个重要分支。在旅游过程中,会有很多感受和体会,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有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影响,都是独特的感受。而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和特点,在饮食、住房、出行、服饰、节日庆典等方面,都有自身的方式和特色,还有本民族各种活动时的禁忌,透漏着神秘感。这些对于旅游者都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是充满向往的旅游胜地。同样,在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中,民俗旅游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1. 农业民俗旅游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技术和经济三方面的影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内,主打农业生态区,面积很大,拥有千百种植物和农作物。园内不仅有北方常见的花花草草,也有从遥远的地方引进而来的热带植物,种类繁多。各种作物的种植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种植在室外的田地,有的培养在温暖的大棚,而且植物的修建也非常美观,排列形式很有特色,种植环境十分优美。这些都让异地的旅游者,尤其是大都市的游客有一种清新、独特的感觉,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内心平静,流连忘返。而且,北戴河集发生态园还有特有的种植体验区。在不同的体验区,观光者可以自己挖红薯、烤红薯,可以摘桃子等水果,也可以亲自体验劳作的快乐。其独特的形式,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眼前一亮,体验一把地地道道且快乐的劳动生活,很有成就感。

2. 游艺民俗旅游

游艺民俗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总称,包含内容很广,如讲、唱、演、嬉、赛等活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游艺民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口碑民俗、歌舞活动、游戏竞技和民间工艺,每一类中又可以分为很多小方面,可谓涵盖十分之广泛。游艺民俗有很鲜明的特色,所以是民俗旅游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它有竞技性、娱乐性和欣赏性等特点,又有浓厚的乡土特色,有时又与民俗节日活动相结合,十分有趣。在生态园中,这种民俗旅游形式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园内有很多摆台,有年画、泥人、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更有攀岩、棋类等民间的竞技体育项目。每逢传统的民俗节日,园内都会有大型歌舞或者展览会、书画展等形式的活动,将游艺民俗旅游的形式体现的很全面。另外,在2009年建立的民俗大院,里面有很多古老民俗工具和形式,更是游艺民俗旅游的集中体现。别具特色的民俗大院,也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旅游者。

3. 饮食民俗旅游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因素等原因的影响,都有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更是吸引了各地的游客的味觉,成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文化。饮食民俗旅游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主食、菜肴、饮料等饮食的构成因素上,还有地方的菜系和食物代表,如粤菜、苏菜等,令人神往。此外,各地的饮食习惯和用餐规矩也是各不相同,这也让旅游者心生好奇,很想尝试。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可以在异国他乡体验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尝尝个性的食物,体验特色的饮食方式,也是旅游当中的一种享受。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中的饮食民俗文化,也是十分到位的,主打的就是特色的农家菜,还有年糕、玉米、豆包等地道的传统汉族食物,味道十分鲜美。试想一下,坐在特色的农家院或者大自然中,吹着凉爽的风,尝着特色且美味的食物,实在是一种享受。

(二)旅游成为民俗的传承方式

旅游是一种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异地他乡作短暂停留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异域风情和生活习惯,参观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和特有服饰,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而在旅行的同时,也就见识了各种地区和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口耳相承,成为民俗传承最好的方式。

我国古代的很多游记,都记录着各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也成为今天民俗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如: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著有《徐霞客游记》,对旅游与民俗的记录非常详尽,对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山川源流、民族关系等记载详细,成为民俗传承的重要资料。关于旅游的记载和旅游者的口述,不仅是旅游发展的见证,也记录了大量的民俗资料,促进了民俗知识的传播。

旅游的人们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去,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传递。所以,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挥特色,使旅游者印象深刻,无形中达到了宣传和传承的目的。北戴河集发生态园中,不论是从传统的农作物和花卉方面,还是别有特色的民俗大院方面来看,各处都有民俗的体现,让旅游者印象深刻。久而久之,民俗文化也成为了集发生态园的代名词,而旅游也使民俗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一举多得。

(三)民俗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充实了旅游的内容,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其早期,只注重农业、花卉等方面的开发,更类似于农场的性质。虽然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却涉及的过少且没有集中宣传。后来对外开放,成为景区,将原有的传统农业项目作为主打特色,又添加了一些蹦极、游船等娱乐设施,但是在当地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也有一些民俗元素的渗透,但是并没有加大力度发展民俗的特色,口碑一般,来此旅游的人数并不多。

后来,集发生态园注意到了关于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宣传和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并在当时的游客中心设立了北方民俗展览。这样,游客在吃饭前后或是休息时,可以在民俗展览区逛逛,了解一下当地的民俗。这是很不错的设计,能够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做出这样的添加改动后,集发的旅游效益增长显著。

在后期,集发在保留主打农业、饮食等民俗旅游文化的同时,更是建立了一个很具规模的民俗大院,把民俗作为旅游产业的特色集中展现了出来。在这个院落里,有北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民俗展览,比如:推碾子、纺车、摇辘轳等等,还有许多年代久远的粮票、报纸等展览。有很多民俗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集发修建的民俗大院非常好,一方面保留了北方冀东人们的民俗,使人们不忘记过去,另一方面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旅游者驻足前来参观。可以说,集发生态园是民俗与旅游相融合的一个成功例子,将民俗当做特色,发挥其优势,不仅推进了旅游产业,更宣传了民俗文化。

三、 结语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新的形式,是发展旅游业所不可或缺的辅助内容,更可以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到传统的民俗知识,见证其他地区的生活状态。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生态性原则。所以,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民俗风情的保护。发展民俗旅游,是大势所趋。我国地大物博,所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多种多样。对于已应用到实践中的内容我们应该总结,而还未开发的部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我们应该注重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让民俗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茂兰,王峥.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J].郑州经济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责任编辑:秦 超]

六种民俗旅游资源范文第6篇

班级:1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班 学号:20123303020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风俗文化又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虽然民间风俗文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成文法律文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护民间风俗文化,可是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为了使民间风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抓起,从基础做起,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为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题、开发。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 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 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构成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紧迫任务

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徕游客观光的功能。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我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象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二)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对于地方旅游业来说,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大多数地方旅游业来说,历史文化资源贫乏是自己所短,但民俗资源丰富则是自己所长,故应以开发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理、综合的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深的内涵以提高其品位,肯定会给各地旅游业大增光彩。

(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

一是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无锡堰侨乡民办的吴文化公园,当在展览吴地民俗文化;苏州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介绍苏州婚俗;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大荟萃;台湾南投九族文化村,是高山族民俗文化的展览。他们都属于以静

态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是民俗商品的开发。天津“泥人张”彩塑、吴锡大阿福泥塑、浙江东阳的木雕竹编、河北蔚县的窗花、陕西延安的剪纸、江苏扬州的鞋花、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山东临沂虎形绣件、贵州玉屏的箫笛、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天津杨柳青年画、吉林雪柳绘画等等民俗商品,林林总总,浓浓的民族味,重重的泥土香,为欧美游客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四)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民俗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情区和其他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游中,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还可以通过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为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特越好。当然,一定

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人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用得好,一旧值千金;用得不好,一新废万金。一边破坏民俗旧物,一边花重金建设民俗新物的蠢事,千万不要再干了。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姓名: 韦圆

上一篇:民办学校审批流程范文下一篇:廉政谈话表态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