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论文题目范文

2023-10-04

民俗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精雕细刻的艺术,质朴含蓄的寓意

3、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4、浅析壮锦几何纹样构成在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5、《窦娥冤》中三桩誓约原型探析

6、综艺节目版权引进与二次创新分析

7、试述民国时期风俗西化的特点

8、梁平年画的文创开发策略研究

9、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10、杭州民俗文化故事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再生研究

11、谈《老鼠嫁女》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特征

12、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

13、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与活化研究

14、世园元素 让这里充满别样的年味儿

15、从中日对比看后疫情时代中国地摊经济的文化价值

16、城市商圈新象,酝酿生活之味

17、“荷韵抚风”灵鸟至,一花一叶醉流年

18、3D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传统民俗艺术元素的重塑

19、“红石榴文化”在汉藏合校校园建筑中的应用

20、浅谈课程思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论油画人体表现与民俗风情的再现

22、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对当代油画创作产生的作用

23、试论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蕴

24、值得重视的陕西木版年画

25、王行恭:书装美学中的隐喻

26、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

27、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民俗文化价值探寻

28、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29、试析大众传媒与中国民俗文化

30、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一)

31、7项建议助力“来华旅游2025”全面发展

32、一针一线一世情〈宝匣记 第五出〉

33、算一算有关上海迪士尼的经济账

34、中原婚俗: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

3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36、黄龙溪,借力打造“天府第一名镇”

37、公共图书馆在儿童服务领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38、浅谈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方法与途径

39、用好教材,设置德育渗透的跳板

40、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民俗服饰课程建设

41、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影响

4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黄浦精神家园

43、皇城脚下的“中国味”

44、民国时期贵州丧葬习俗的变化

45、简析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46、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47、中国民间剪纸传承方式转换研究

48、试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9、浅析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民俗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广西少数民族村落旅游形象的塑造与宣传研究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

4、南宁市市民参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5、贺州乡村游艺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

6、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7、论广西福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8、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9、赣南客家文化旅游困境研究

10、广西特色旅游背景下出版资源开发的策略探讨

11、重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评析

12、龙州天琴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13、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1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俗旅游开发探讨

15、浅谈贵州水文化旅游开发前景

16、民俗生态旅游新模式研究

17、浅析云南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19、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20、基于文化传承的广西民族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21、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2、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23、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选择

24、哈尔滨湿地文化旅游中构建生态博物馆探微

25、民俗节庆,如何在融合中传承文化根脉

26、以广西为例探讨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

27、基于地域特色的广西节事活动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28、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29、RCEP下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传媒推动力探究

30、赣州“古色”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31、同城化背景下的江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索

3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是”与“非”及其启示

33、基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34、农民增收视阈下乡土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策略

35、基于可视化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综述

36、宏观经济全球化视野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略论

37、广西石饰艺术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38、艺术院校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

39、近十年广西民间信仰研究状况与展望(2000—2012)

40、民俗旅游业开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4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炮龙研究进展与评述

42、旅游视角下的河池民俗文化越南语翻译探析

43、后奥运广西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44、长白山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45、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6、百色壮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初探

47、传统礼俗消费的经济人类学考量

48、旅游—生活空间与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护

49、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播研究

民俗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童礼 系列仪礼 →寿诞礼 ☆诞生礼摇篮边仪礼童礼 ☆诞生前未孕时祈子怀孕后禁忌临产期惯制 ☆诞生后报喜沐浴剃发百日取名抓周 ☆目的为产妇驱邪为婴儿祝吉祈求长寿 ☆特点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 传统重男轻女思想 ☆周岁过后过生日 寿诞礼 诞生礼

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中国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 且生育习俗繁杂礼仪很多 祈子

祈求多子的习俗一般在婚姻礼俗中就已显露在洞房的装饰上营造出诸多祈望多子的氛围在墙围或板墙子上张贴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图》和《连生贵子图》窗户上贴有葫芦万代石榴牡丹喜鹊等吉祥图案的大红剪纸一对玲珑耀眼的子孙灯摆在炕头上伴随新郎新娘二三天被子上和箱子上的手绣缎面榴开百子图案的喜果等等 第一部分出生礼生命礼仪的起始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生命礼仪是生命历程中柔软的结点它承接了上一段生命历程又开启了新的生命前景 经过了十月之久的长长的酝酿婴儿的哭声终于终结了父母忐忑的猜想骄傲地宣布着一个全新生命的到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大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命的爱意对新生命的祝福就以各种仪式来为孩子祈福这就是出生礼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年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华夏生命礼仪饱含了华夏人文特色有冠与笄ji的成年礼有宁静优美的昏礼有庄重安详的葬礼出生礼也是别具特色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 第二部分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 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

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因地域之别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和表现样式但总的来看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中大都包含了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其具体表现形式也基本大同小异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有 1 诞生礼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意思是说如果生了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服给他玩白玉璋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把她包在襁褓里给她陶制的纺锤玩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意识非常明显

②男悬弓女悬帨

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 若生的是男孩则在侧室门左悬弓一副若是女孩则在侧室门右悬帨帨音睡是女子所用的佩巾周礼婚礼中女子出嫁母亲也要亲自为女儿系结佩巾显然弓与帨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

③名子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 男取名多是论语之类女取名多是诗经

④报喜

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 2 三朝礼

是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礼记·射义》男孩出生三天以后父母抱其出外用弓箭射天地四方很明显这是期待男孩长大后志向高远对女孩子则不行此礼

②接子 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太牢即三牲皆备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 士长的长子用一猪庶人的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又叫洗三朝洗儿等据记载洗三朝在唐代即已出现宋代已很流行这是婴儿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浴仪式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用艾熬水给小孩洗澡前来祝贺的亲友拿银钱喜果之类的东西往洗澡盆里搁叫作添盆洗婆根据亲友所投物品不同口念不同的吉祥话如若搁枣儿栗子就说早立子儿若搁莲子就说连生贵子等等洗完后有的还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取聪 葱 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纷纷以红包贺礼主人则以糕点等款待并留亲友吃洗三面

洗后还有一项重要仪式称为落脐炙囟即去掉新生儿的脐带残余并敷以明矾熏炙婴儿的囟顶囟xìn 表示新生儿就此脱离了孕期正式进入婴儿阶段 ④开奶

这天产妇开始给新生儿喂奶为了使婴儿将来能吃苦喂奶前在奶头上先洒几点黄连水使婴儿吃奶前先尝到苦味而后将糖等汁水用手指抹在婴儿嘴上让婴儿吃奶

⑤拜床母 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民间在婚礼生育三朝满月等时候有拜床母的习俗多以浇了酒的肉等为祭 3 满月礼

又叫弥月礼小孩出生满一月举行主要风俗有 ①满月酒 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此日亲朋好友带礼物来道贺主人设丰盛宴席款待称为满月酒 ②剃胎发 满月时为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称为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匠上门理完后给赏钱小孩则着新衣 ③移窠音ke 又叫移巢满月游走等民间风俗婴儿初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时就可以了此时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房间中去四处游走称为移窠 4 百日礼

①穿百家衣

幼儿百日民间风俗给他穿百家衣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

②戴长命锁 长命锁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民间认为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这种彩色丝绳就被称之为长命缕也叫长生缕续命缕 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汴京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 5 周岁礼

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抓周了 抓周又叫试儿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研筭秤音算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蒣此小儿之盛礼也《东京梦华录》小孩不经意的一抓引起大人浮想连翩这一风俗极为普遍至今仍然流行于民间还出现了专为小儿抓周时使用的套装礼器

第三部分传统出生礼传承思考

出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可以说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随着儒学的式微世俗的扩张和其它华夏传统礼仪一样传统出生礼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俗进礼退的趋势 三成年礼仪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礼记·冠义篇》说道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因此可说此为成年礼主要目标透过先缁布次皮弁biàn次爵弁藉衣服外在的改变使人愈来愈尊贵越来越成熟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番禺沙湾地区至解放前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上字框盘发髻等仪式 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先秦举行成年礼的年龄男子固定在二十岁女子则须视其许嫁与否而定许嫁者十五岁行笄礼否则也是二十岁才行笄礼举行方式则是采个别举行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 冠礼又有哪些仪式又如何进行的呢 《仪礼》首章便是士冠礼详细地记述了古人戴冠的礼法和制度其中包括举行冠礼的各项准备举行冠礼的过程各种冠礼的变例及宾主所致辞以及冠礼的意义 一 冠礼准备首先看举行冠礼的地点选择在祖庙这是一个庄严肃穆而繁杂的过程先是庙前占卜选定吉日 二 冠礼过程及致辞第二天清晨冠礼在庙中如期举行各类服饰特别讲究而细节一丝不苟①祭天②祭地③宗庙之祭④上字框结婚上大名 笄礼 古代汉族女子成年后要身着汉服挽起发髻插上发簪以行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少数民族的成年礼 纳西族的摩梭人成年礼又称穿裙礼或穿裤子礼俗称踩猪膘biāo 有人说没有穿裙的少女只是一棵含苞的花蕾穿上了百褶裙的少女就开始成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了这个传统礼仪一般在大年初一为家中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仪式在母系大家庭中进行屋中火塘下面建有两根柱子右边为女柱女孩子的穿裙礼在女柱下进行左边为男柱男孩的穿裤子礼在男柱下进行仪式开始前成丁者的衣服分别挂在男女柱上达巴祭司则在一旁念经 成丁的孩子先给狗喂食以示谢恩因为神话讲到人与狗换了寿命才可活一百岁孩子身体被洗净后裸身站在柱子下双脚分别踏在猪膘和粮袋上女孩右手拿帽子项链耳环等男孩右手拿长刀左手握银元布匹之类女孩穿裙仪式由母亲或属相符合的女人来操作男孩穿裤子仪式由舅父来完成穿着完备后亲友长辈向孩子送礼成丁孩子分别向祖先牌位锅庄神灶神和父母长辈叩头致谢然后静听达巴念诵祖谱并跟唱祝福歌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通宵达旦举行舞会 四婚嫁民俗

一 婚姻的概念 二 婚姻民俗的发展历史 乱婚制 三 婚姻形态 抢劫婚 转房婚 表亲婚 交换婚 买卖婚 服役婚 招赘婚 童养媳 四传统婚姻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龄和婚时观 早种稻子早得谷早娶媳妇早得助早生儿子早得福 婚嫁多选在春天和秋冬时节尤其农历春节前后 门第观 双方家庭家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 贞洁观 禁忌观 宗法血亲社会文化迷信观念 五 婚嫁礼俗

《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

基本程序择偶→定亲→娶亲 1目的人类的繁衍家族的发展 2程序择偶 封闭式与开放式 →定亲 纳彩礼完聘婚约成立 →娶亲 主要环节标志家庭诞生 3特点丰富多彩简繁各异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差异 4获得社会承认承担家庭社会义务 汉族传统婚俗 六礼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问名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 3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 纳彩 即男方父母托媒找中意的女家表达求婚之意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通媒结亲不能自由恋爱男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家长就开始托媒找女家或者相中哪家姑娘托媒人去提亲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出了名的巧嘴以说媒收受谢礼作为报酬能把死的说活了只要一桩婚姻成了哪管日后怎样所以嫁出去的闺女往往说不怨爹不怨娘逮着媒人大开膛托媒人提亲若女方不允也会婉言谢绝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方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婚事男方才能再去女家求婚古代纳彩所带礼物用雁因为人们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以雁为礼表示求婚之诚意 问名 女方同意婚事后男家托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俗称讨八字问名后男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看看男女命相是否相克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 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这一礼俗唐代叫报婚书近代又称换帖即现代意义的订婚纳吉时男方要备礼到女家双方互换婚书表示婚约达成旧时男方备礼用雁到了近代逐渐演变为如耳坠戒指银帽等饰物纳吉之后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下了至此女孩子就算有人家了 纳吉时交换婚书的方式视双方经济状况而定可分下启会启传启三种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多采用下启形式男家先派两名熟悉礼仪儿女双全且不在服孝期的吉人携聘启即婚书到女家下启下启人拜见女方家长时面呈聘启随后女方也要择吉日选派吉人到男方家复启家境一般的人家采取会启形式男女双方共同出资选一合适地点摆席双方各派吉人携启赴宴交换婚启第三种为传启双方均不摆席由媒人互传婚启了事近代以来称前式婚书为小启具体订婚还要举行下大启仪式以表示婚约的隆重与诚意大启为双红纸大四折金笺外加大红帖套金笺内函为两折讲究八行取旧时书信八行书格式传大启仪式比较庄重 山东沂蒙山一带传启时要在包袱里放上红麸子红糖香艾一对穿着红线的针取意吉祥红麸子谐音鸿福红糖寓意甜美香艾谐音相爱一对穿红线的针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作为回礼女方则将回启连同备好的衣帽等礼物放在包袱内让吉人带回接下来便是纳征往女家下聘礼的程序了

纳征 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后男家把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聘礼轻重不拘但家境好的人家为显示体面往往重礼下聘这样男女双方都觉得脸面增光女家受礼后要回礼有的将女家给男方准备的衣服鞋袜等送与男方有的将聘礼的一部分退回聘礼中的物品多用双数忌讳单数 请期 又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请是谦辞事实上都是男方定好后通知女方的先请算命先生卜得吉日再将日期及迎娶事项写成帖请媒人送至女方家中征求意见故称请期一般要卜得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然后经女方筛选将选中的日子确定俗称定日子 山东地区讲究礼尚往来在送日子的同时还要送聘礼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耳坠等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柏枝寓意长命百岁在迎娶之前还要进行迎亲过礼仪式过礼多在上午进行礼品数量不限但必为双数必备礼品为活鹅一对代雁酒一坛衣服首饰衣料喜饼为大盒酥皮点心喜果干鲜各四盘多为枣栗子花生桂圆取吉祥寓意茶叶取三茶六礼之意 亲迎 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将媳妇娶妻子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汉族地区大致有迎亲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多道程序吉日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为婚嫁做准备称为备嫁旧时临娶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衣鼓乐相随在村中挨户行礼俗称行家礼意为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忙而婚礼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来为新娘暖嫁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娶亲之日一般情况为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就要启程新郎换上礼帽胸前系大红花一切就绪后迎亲的队伍夹带着鼓乐队浩浩荡荡去迎接新娘了山东地区迎娶的轿子有两种一种是新郎乘坐的叫官轿一种是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时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

等到迎娶队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轿冲着喜神的位置落定迎亲的姑娘们铺下红毡掀开轿帘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下轿后就开始拜天地仪式一般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女东男西站定在司仪的喊声中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随后送入洞房 二壮族的婚俗 1自由恋爱的方式 壮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特别是在男女恋爱的关系上最流行的恋爱方式是唱山歌择配偶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然后相知相恋这种方式一直都还流传着 以前壮族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了唱几首山歌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必须要学会情歌否则就有可能讨不到老婆 但唱山歌的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 其他的自由恋爱方式还有抛绣球和敲木槽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广西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每到赶场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来到街口男的站一边女的站一边仅相隔几步相互对望一直站到太阳落山双方眉目传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对方离开大家在相望过程中双方阵营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参谋十分有趣 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在前一天晚上青年们特意准备好十几个染红的熟蛋忙得不亦乐乎游戏开始时男女双方各握一个蛋相对而立然后手握红蛋相互对碰如果双方红蛋同时破裂则被认为两人的命运相连有缘分便将红蛋互赠吃掉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红蛋破裂则表示双方没有缘分只好自己将红蛋吃掉 2传统壮族婚俗的一些特点 1男嫁女家 广西西部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边远山区目前还保留着古老的入赘风俗所谓入赘就是男子嫁到女家去生男育女从母姓有继承母亲财产的权利这里人们即使家里儿女皆全也情愿把儿子嫁出去将女婿相上门来据说入赘是古代母系氏族遗留下来的痕迹 2串寨招郎 俗称串寨愿意留在家里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寻如意的上门郎 中国的部分奇特婚俗 一不落夫家 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 代表福建惠安 妇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过三日回夫家时多半要用块布遮着脸到晚上熄灯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怀孕生子时不能生在娘家必须在夜间赶到夫家生产因此常有生子于路上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间且多用布遮脸所以常出现夫妻多年可互不认识的怪事 二哭嫁 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如抢亲或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子婚姻常不幸 代表土家族 在四川三峡民间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视频《四海漫游》凤凰镇土家族哭嫁风俗 三阿注婚

代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男女之间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 少数民族传统婚庆习俗 有母系社会残存的普米族摩梭人的走婚康巴藏区的藏族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以及三岩地区的父系社会残存等等 视频奇特的藏族婚俗 案例走婚大峡谷 地点川西大峡谷的道孚丹巴 走婚习俗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等婚姻形式除对偶婚外还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单系家庭另外从妇居的家庭也很普遍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无不是以女性为中心 典型代表瑶族藏族彝族

寿庆礼俗 祈寿礼俗 寿诞礼俗 寿庆物语 五丧葬民俗 人生终点丧葬礼 1生有所养死有所葬 2寄托生者哀悼和追思 3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 4原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死亡观念的差异 5特征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 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却是永恒的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丧葬民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的民俗就是历代的人们如何去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一火葬的过程 1 要取得死亡证明书 人死后丧家或单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在家因病死亡的由村委会居委会或派出所出具死亡证明非常规原因死亡的由所在单位或公安部门出具死亡或火化证明然后凭上述证明到住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2 要作好死亡说明 领取死亡证明后即可打电话或派人与殡仪馆殡葬服务站或火化场联系预定接尸时间告知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尸体所在地点死者户口所在地点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死者是否脱穿衣服是否需要举行追悼和告别仪式等在接尸体时丧家或单位应在接尸车到达之前准备好死亡证明所需衣物等死在医院的应办理好出院手续 3要办好火化手续

尸体运到殡仪馆后随车家属接尸车可随带家属二至三人首先到业务室交验死亡证明选购骨灰盒领取火葬证办好交款等项手续取骨灰一般需要二至三天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时可办理提前取灰手续在取骨灰时要持火葬证在取骨灰处领取如果尸体运到殡葬馆后因故不能马上火化可在业务室办理尸体冷藏手续 4需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或召开追悼会

丧家或单位要事先与殡仪馆业务室的承办人员联系定好租用时间租赁礼堂告别室花圈鲜花小白花黑纱等各类事宜 5 需要寄存骨灰

按寄存骨灰的规定有的凭火葬证在火化地可直接联系办理有的凭火葬证到指定的骨灰堂联系办理寄存时间一般三年超过时间的可以续存如果过期不取也不办理续存手续则由骨灰堂酌情处理在办理骨灰寄存手续时由骨灰堂填发给骨灰寄存证丧家或单位应妥为保管持证可随时到骨灰堂瞻仰亲属骨灰瞻仰时应遵守骨灰堂的有关规定 二火葬的程序 1.主持人宣布火化仪式开始

2.由主持人带领到场人员默哀一分钟 3.由死者单位领导或亲属作简单致词表示悼念之情祝愿死者安息时间约三五分钟

4.瞻仰遗容到场人员绕遗体一周并向遗体三鞠躬有条件的可以录相照相留念

5.主持人宣布遗体火化开始遗体由工作人员或家属送到火化间目送遗体入炉 6.家属在接待室等待骨灰出炉 三骨灰安葬在公墓的程序 1选择公墓

1根据有关的规定经营性公墓必须有《公墓经营许可证》该证确定了公墓的合法地位同时购买墓穴必须使用市级部门统一的墓穴证书和购墓合同书

2地理位置便利民间有清明扫墓的习俗举家外出踏青扫墓祭先人首先要考虑出行方便路途太远交通不便会使扫墓费时又劳累一般可选在居住地的郊区

3根据公墓的建造风格选择一座好的公墓应环境优美绿树环绕管理严格服务齐全可实地察看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 2.选择墓式和墓型

公墓选好后还要挑选墓穴的式样墓穴有单穴双穴三穴单穴是死者单独埋葬占地不超过15平方米双穴一般为夫妻合葬占地不超过3平方米三穴一般为家庭合葬占地不超过45平方米做墓用的石材种类繁多质地花纹各不相同不同的石材质地雕刻工艺以及占地大小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销售价格 墓的型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普通墓最为常见即地面用石板铺就墓穴在中间墓穴后树石碑后方和两边用石板围起成为一块半封闭的墓地平常看到的一排排兵营式墓即是

2草坪墓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骨灰盒的石椁埋入地下石椁上方盖上石碑石碑稍高出地面平铺上刻碑文周围种上绿草整个墓地看上去是绿草一片

3艺术墓根据死者的生平而专门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只要丧家提出要求公墓就有专业的设计师代为设计 3.购墓程序

选好了墓穴以后购墓者持殡仪馆签署的《火化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去公墓在市区的代办处办理也可直接去公墓办理签订墓穴购销合同付清墓款领取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墓穴证书》 4.碑文拟写

碑文就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碑多是长方形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功德行事或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等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5.落葬

把骨灰盒埋入地下表明死者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称为落葬

墓穴买好后骨灰盒可以当场安葬也可以暂时寄存在公墓 思考如何对待死亡 一墓葬的形式 1土葬 把尸体装入棺椁或其他葬具中掘土埋葬 土葬就其形式来说复杂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竖穴墓洞室墓和土墩墓三种 2洞室墓 在土质很厚的黄土地带在断崖壁上掏挖洞穴埋葬死者是最原始的形式如果说洞室墓在早期只是局部存在的话到秦汉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墓葬形式 3土墩墓 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区的广阔原野经常会发现一个个土包当地人习惯称为墩这其中有许多就是墓葬考古学上叫做土墩墓 土墩墓与封土墓 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大多是西周春秋时代无坑穴墓葬简单说就是一种平地掩埋的墓葬形式土墩墓也有竖穴土坑墓有的一墩一个死者有的一墩多个死者这种埋葬方式主要是因为江南水系发达地下水位高不宜挖坑穴究其根源自然是新石器时代的无穴墓 北方地区的封土墓多是战国及其以后的是在土坑墓或洞室墓上堆起的标志坟丘 2火葬 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留骨灰或葬于土或置于室 古代火葬多是盛行于游牧民族如羌族藏族女真族等与其不稳定的游牧生活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民族的崇火习俗 现在火葬成为了我国提倡的丧葬法 3天葬 视频西藏天葬 天葬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和西藏南部一些门巴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由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快杂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起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 另一种是新疆及部分蒙古地区的天葬亦称野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如若未被吃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之兆 4树葬 顾名思义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 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树葬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还有是将死者悬挂于树上或将死者捆缚于树上而葬再一种是将死者置于天然树洞中或是以刀斧在大树上凿穴将死者安葬于树穴内至于树葬产生的原因可能来源于树居 5水葬 将尸体包裹好直接投入江中 水葬仪式与天葬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喂秃鹫一个喂鱼而已都可能来自于舍身饲虎的传说故事是积功厚德的有效表现方式 四奇异的悬棺墓葬

悬棺是把棺木置于离地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bó 的葬制僰人曾在战国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云中骠悍骁勇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明神宗元年〔公元1573年〕四川巡抚和总兵率14万大军将其杀绝珙县悬棺有288具棺形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 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至今仍是历史之谜引发起旅游者的猜想 崖洞葬是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以及陕西的少数地方 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 另外江西贵溪有少数崖洞墓也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其他如广西贵州以及长江三峡等地区的崖洞墓都是直接将棺放置于地上 悬棺葬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 严格的说来悬棺以四川珙县兴文一带最为典型至于这一地区悬棺葬的族属有的认为是白人 僰人有的认为是僚人或仡佬之俗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先生调查黔东南一些苗族深山地区至今仍有此种葬法 怒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的送魂词藏族的塔葬雪葬火葬天葬水葬等等 一西藏的葬俗 青藏高原有着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丧葬习俗也极具特色西藏的丧葬习俗受到藏传佛教和苯教的深刻影响这里几乎存在着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等等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特别是塔葬只有历世**喇嘛**及少数大**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僧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是西藏最受欢迎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1天葬 关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说又有印度中亚舶来说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纪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式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藏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塔葬和天葬 2土葬 土葬是西藏古老的葬俗远古时期藏族就流行土葬到吐蕃时期土葬成为藏族占统治地位的葬俗吐蕃盛时土葬制也发展到顶点成为藏族最高贵的葬俗吐蕃王室高大雄伟的陵墓至今耸立在西藏山南琼结加之繁褥的丧葬仪礼众多的殉葬品无不显示着当时土葬制的辉煌 但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公元877年吐蕃暴动的平民奴隶捣毁了吐蕃王室陵墓土葬制度的统治地位为随佛教思想传播而来的天葬所取代 从此土葬在藏文化腹心地带慢慢演变为一种低级葬式即一般用于传染病患者死于非命的人以及外地人等选择的一种丧葬方式现在不少藏族认为这些人不洁其尸体不能敬献空行母鹰鹫和水神鱼不能行天葬和水葬将其尸挖坑埋地即惩其灭根绝种 3水葬

在西藏水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辅助葬俗 一是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葬仪也较为简单将死者尸体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将整尸投放河里在这里水葬被视为低等级葬俗 二是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那里的人认为水葬不比天葬逊色后者将尸体喂神鹰而前者则是喂神鱼因而当地藏族仍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当然水葬仪式在这些地方显得纷繁有专门的水葬师约定俗成的水葬场 水葬和火葬 4火葬

火葬也是西藏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早期可能受中国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火葬习俗的影响但后来随佛教的传入西藏的火葬仪式显然打上了更多印度火葬习俗的烙印 火葬焚尸后对遗骨的处理与天葬水葬不同普通人的骨灰一般是带到高山上随风飘撒或撒进江河让流水带向远方高僧大德的骨灰则要作特殊处理一般是与土掺拌制成各式各样的擦擦存放到佛塔的瓶肚里或基座顶部保存供奉起来 5塔葬 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大**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 在藏族聚居区对施行塔葬仪式遗体的防腐处理方法较多一种是先用掺香料的药水浸泡洗涤遗体后多次敷盐巴以吸干体内的血和黄水这些粘满**血和黄水的盐巴叫顿擦被藏族视为圣物既能包医百病又能去灾避邪寺庙以此赠送贵宾 还有将遗体放进同人体一样高的四周堆满干燥沙粒的土框中让细沙慢慢吸干遗体中的水分这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此外还有将遗体放置在地下有火炉的房间里烘干当然房间的地面上要铺一层厚厚的特殊粉末遗体先经过了特殊处理取出体内器官灌入特制的油漆 遗体经过防腐处理后一些遗体还要贴上金片撒满藏红花和香料等第十世**大师圆寂后西藏自治区政府提供了108种共500多公斤的藏红花冰片等名贵药材专门用来处理法体此后再给遗体整容着装移入塔中长期保存并供人膜拜 灵塔由塔座塔瓶相轮三部分组成从塔外的包装看灵塔种类较多有金灵塔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灵塔根据**生前地位高低不同而选用不同等级的灵塔一般说历世****采用金灵塔甘丹赤巴只能用银灵塔灵塔制成后分别存放在寺院的大小宫殿里 6崖葬 藏南吉隆藏布河谷存在较典型当地同时并存水葬火葬人死后人们延请高僧打卦占卜来决定葬式如适合采取崖葬便用酥油或牛奶涂抹尸体同时用盐巴香料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入殓四方形的小木箱中有些不用葬具用绳索将穿着衣服的尸体捆绑成团状葬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畜活动面对激流的山崖上利用天然岩檐崖洞为葬穴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离地面越高则显示墓主越尊贵伴随崖葬而来的祭礼活动十分隆重 7树葬

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多用于夭折的儿童用盐水把尸体洗干净殓入木箱木桶或竹筐里然后到大山阴面森林中选棵大树悬挂起来以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 埃及的木乃伊 1木乃伊简介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沥青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 古埃及人不论贫富贵贱死后都要被制成木乃伊这是因为古埃及人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即使在阴间的世界里死者仍需要自己的躯体尸体并非无用的躯壳只要这个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灵魂随着肉体的点滴破坏而逐渐丧失而肉体的彻底毁灭则意味着灵魂的全部消亡只要保存住肉体让灵魂有栖身之处死者就能转世再生 古埃及人在很早时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继续因而热衷于制干尸修坟墓他们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泡制成木乃伊再放置到密不透风的墓中就可经久不坏深藏墓中不会腐烂的尸体静静等待着死的灵魂重新回来依附于肉体 古埃及人又意识到人的复活只能在阴间而不是在人间因而尸体同灵魂的重新组合也不能使人重新回到人世而只能生活在地下深宫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为了满足自己死后生活的需要不惜动用国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坟墓金字塔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坟墓里还必须摆放各式各样生前的生活用品便于死者享用 2木乃伊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地神塞布的儿子奥西里斯很有本事曾一度为埃及国王 法老 他教会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如种地做面包酿酒开矿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因此人们很崇拜他把他视作尼罗河神人们的生命就是奥西里斯给予的他有一个弟弟叫塞特存心不善阴谋杀害哥哥夺取王位 有一天塞特请哥哥共进晚餐进餐时塞特指着一只美丽的大箱子说谁能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奥西里斯在众人的怂恿下试了一试但他一躺进去塞特就关闭箱子上上锁把他扔到尼罗河里去了 奥西里斯被害以后他的妻子雨神伊西斯到处寻找终于找回了尸体不料这件事被塞特知道了他半夜里又偷走了尸体把它剖成14块扔在不同的地方伊西斯又从各个不同的地方找到奥西里斯尸体的碎块就地埋葬了

民俗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民俗旅游是促进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本文阐述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概念和种类特点,从当地居民、民俗文化、产品认知、旅游环境以及专家学者等角度着重探讨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本真性;文化

现阶段,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而民俗文化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俗文化逐渐融入到旅游行业中,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们对文化认知的需求。但文化在商业环境中推广,其首要原则就是保持本真性,所以本文从多维度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判断何为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

一、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概述

所谓文化的本真性,即是尊重其本质上的还原性和真实性,还要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传统连贯性原则,推动文化的传承。民俗旅游文化源于旅游所在环境,与当地风俗习惯有密切联系,而促进本真文化的弘扬传播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从更深层的角度讲,文化融入到商业环境与保持文化本真性二者之间并不相互对立,但是文化的商业性发展会影响其保持本真性,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民俗旅游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在旅游过程中,消费者会在“舞台真实论”的局限中,换言之,消费者想要观赏的景观和获取的精神文化可能都在“前台”呈现,而当地人的真实生活在“后台”不为人知[1]。

二、民俗旅游文化种类

民俗旅游文化种类主要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复古再现式。将当地消失的风俗文化寻回,通过信息整理、情景再现和设施建筑帮助游客找回文化记忆,如杭州宋城、吴国文化公园等,满足游客与历史近距离接触的愿望,但为迎合游客可能会歪曲历史,形成误导。

其二,原生自然式。通常这种旅游文化传播方式以原生态村落和古寨为展开地,在无后期加工的情况下让游客体会当地的文化特色,游客可以选择参与到劳作和活动中,但开发商应保证当地村民的经济利益。

其三,荟萃集锦式。通过主题公园将旅游地的民俗特色集中整合并加以传播,如民俗文化村、中华民族园等,游客可以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了解民俗文化,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人工成分较多,容易造成本真性不强,甚至歪曲民俗文化。

其四,原地浓缩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但为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确保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政府部门选择在附近建设文化园,将民俗文化精华呈现出来,如海南苗寨等,但浓缩地与真实地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同样难以确保其本真性。

其五,短期表现式。顾名思义,短期表现式即是为吸引游客而组织的短时间的民俗活动,一般由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有的节庆活动,此时会吸引大量游客,比如那达慕大会、火把节、古尔邦节等;另一种是流动型的,如滩堂戏、花鼓戏等外出表演项目。

三、基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一)当地居民角度

民俗旅游地居民对本真性的观点和态度在文化传承层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方向主要为两点:第一,民众对民俗文化本真性的认知情况;第二,民众对民俗旅游保持何种态度,是否愿意參与其中?从当地居民角度来讲,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即是民俗文化,包括过去,也涵盖现在。若用静态的思维去审视文化的本真性,无法明确定义过去是本真,还是现在更为本真,因为这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概念,但可以明确的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这些文化是始终根植于心且很难改变的,即使在时间消磨下有所改变也会保留一部分,但生活方式却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从物质层面看,古寨、村落、街区都会随着现代化发展而渐变,倘若为保留物质文化的还原性和本真性,剥夺了居民发展的权利,这种做法也不够人道,所以,既要注重满足当地居民的根本需求,又要尽可能保留民俗文化,达到平衡的效果。例如北京街区的四合院,能满足居民对传统院落文化的需求,还能保留当地文化,通过修葺保护达到本真性的效果[2]。

(二)民俗文化角度

从民俗文化本身的角度来讲,其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各种手工艺品、文艺形式、歌舞风格、礼仪文化、节日活动等,还包括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四川当地民众喜欢喝茶听川剧,既是当地人热衷的活动也是游客愿意体验的活动。虽然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生活方式贴近于民俗,却不是理论认知的文化,即使在旅游方案中为游客提供这项活动也容易被人们认为与民俗文化无关,但民俗文化的主体是人,要得到游客和当地民众的双方认可,而且新时期民俗文化不应局限于固有圈子中,所以,这种生活方式何尝不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很多民俗文化本真性的维护需要以经济停滞为代价,旅游行业应发挥其效用,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开发商还应给当地民众提供相应的报酬,对民俗文化本真性的维持和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三)产品认知角度

游客选择民俗旅游这种方式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想通过这种旅游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对于相同的产品,不同游客对其真实性的需求较为不同,对真实性的认知程度也较为不同,比如国际游客对产品真实性的需求通常会比国内游客更为强烈;其次,不同旅游产品将带给游客不同的本真性感受,如中华民俗村的泼水节活动相比云南当地的泼水节活动会存在差距。因此,游客对产品本真性的认知和评判要通过长时间获取的数据信息来掌握。例如,研究游客对旅游产品——中华民俗村泼水节本真性的认知情况时,通过评价表获取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调查其中参加过云南泼水节的游客对此泼水节活动的看法,最终掌握游客角度对本真性的认知情况。若本真性不足,则要进行产品调整,旅游设计人员也可根据游客意见情况进行方案改进。各种旅游产品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本真性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但应尽可能保证其还原效果,要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四)旅游环境角度

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缺少载体和媒介,新时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加之旅游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文化也借由旅游产业获得了弘扬和发展,旅游环境的开发建设也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但过多的人工雕饰导致原有文化逐渐消失。例如复古再现式民俗旅游,通过现代化复古建筑达到还原场景、营造历史氛围、吸引游客的目的,但其最大的缺陷即是容易在经济效益的需求环境中失去初心,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开始“功利化”。

在发掘民俗文化时,应结合当地环境,將文化作为特色产品融入到旅游业,使人文知识融于自然景观,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手段,确保风景、人情、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应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和手工技艺等,如京剧、昆区,再如剪纸、陶塑、皮影戏等。在文化传播时,应以本真性为原则,保留文化的原有形态,不将利益作为文化改变方向,而是尽可能还原文化、保留文化。

(五)专家学者角度

近几年,为保证文化传播的本真性,许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了相关研究中,使理论观点有了静态到动态的发展历程。传统本真性的研究过于片面局限:一方面,本真性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溯源还真上,寻找文化的根源;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处于闭环状态,也就是说要求其处于封闭空间内,与外界环境交流甚少[3]。新时期,专家学者对本真性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开始注重动态代替静态,意识到文化不应只停留在过去,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要注重变化程度,至少不能歪曲史实、误导游客。在现实发展中,各地区的民俗文化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来自时间、环境、人为等各种因素,若将真实性完全理解为静止保留原有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文化的发展。因此,真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专家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范围有了重新的拓展和延伸,从传统的物品到今日的环境,从传统的静态思想到今日的动态思想,从传统的物质文化,到今日的非物质文化等。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旅游是人们在都市压力下放松心情的高效方法,但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俗旅游应发挥其文化传播特色,保持本真状态,为文化的弘扬传播奠定基础。相关研究者也要从多维度考虑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将其作为发展和推广的核心,使更多游客能够通过民俗文化了解历史,领略地区特色。

参考文献:

[1]童广路.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2):13-14.

[2]王亚力,王楚君,向小辉,等.存在本真性视角下寻求本真自我的旅游动机分析框架[J].地理学报,2018,73(8):1586-1599.

[3]葛丽.民俗认同的现代性反思:山西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变迁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徐倩(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酒店管理。

民俗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在幼儿园内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我们要将其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在两者融合中会出现环境创设过于单调、幼儿主体性不突出等问题,通过探索传统民俗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融合方法,应具体从户外环境、室内环境以及墙饰三方面进行融合。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智慧与经验的成果,龚自珍讲:“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学习、保护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于个人来说,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而幼儿作为新生一代,他们将来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使他们对祖国的文化产生兴趣,从小培养他们了解明白、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幼儿园要挖掘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有效的在幼儿园进行创新和体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的潜在课程,不仅能激发幼儿思考,而且能引导规范幼儿的行为与活动,提高幼儿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将传统民俗文化有效的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让幼儿生活在带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充分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深刻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从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良好的品德、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并将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融合传统民俗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幼儿园与幼儿园班级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步入一个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就像一个窗口,展示不同幼儿园的风格特色,同时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通过抽样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大部分幼儿园在不同的活动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出来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也有部分幼儿园重视了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作为一项教学目标,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在部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或是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融合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环境创设过于单调

部分幼儿园环境創设的内容长时间固定不变,仅有的墙面创设也只是单纯的一些卡通画,只是为了美观,缺乏一定的功能和教育性;活动区角的投放过于单调,幼儿可操作性低。

(二)幼儿的主体性不突出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之一,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环境创设有利于幼儿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部分教师以幼儿的手部肌肉未发育成熟或幼儿不会做美术手工等其他原因,只是教师预设一个环境,从未让幼儿参与过环境创设的过程。

(三)传统民俗文化内容选择问题

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尝试将其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例如:

教育性难以彰显。例如:在幼儿园A的活动墙面上粘贴了十二生肖的精美剪纸,十二生肖属相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剪纸是传统民间工艺,两者十分具有教育意义,也非常适合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但我们问过A幼儿园的教师,贴于墙面的剪纸并不是教师自己制作,也没有和幼儿开展过相关主题的活动,所以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没有彰显出来,教师与幼儿的创造性也不够。

内容过于单调。例如:公办幼儿园B是示范幼儿园,经过我们的走访观察,B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较好,园长及教师也很重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内的传承,园内布置了幼儿入园时玩的“龙舟船”,在表演区有传统民族服饰。但也存在着内容选择过于单调的问题,我们采访了中班、大班的主班老师,她们较为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情况,访谈结果显示:对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两位老师均表示幼儿园一直在开展相关的环境创设,花的功夫也比较多,但主题较为单一,大型环境创设主要是传统节日,如春节等。从这两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情况及问题来看,对于内容的选择,仍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推敲。

(四)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途径选择问题

教育方式小学化。例如:八月,C幼儿园正在火热招生中,在宣传灯牌上C幼儿园直接写着:教学特色:国学、传统文化。走访C幼儿园,不难发现幼儿园在国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上有小学化倾向,教育方式十分直接、较为“死板”,通过念古诗再多次复述的方式学习古诗,将传统知识直接讲述给幼儿听,这样的填鸭式教育不仅没有达到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因为幼儿不理解其内涵,只是背诵记忆,可能还会磨灭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对教育方法缺乏创新与研究。幼儿园教师除了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环境创设中的具体区域,也要会对幼儿进行专业教育以及随机教育。教师要将环境创设的主题不断深化,深挖、细化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使其更好的融入至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教育流于形式。部分幼儿园并没有真正看到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幼儿的必要性,只是流于形式,做一些表面功夫,以此作为幼儿园的特色,这样的方式既不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作用,还会给教师、幼儿甚至家长增添负担。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融合的注意事项

1.遵循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遵循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安全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幼儿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等【1】。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民俗文化合理的进行融合,如: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参考幼儿意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选择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环境创设,并通过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促进全体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制作,要注重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幼儿的参与能更加亲近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2.教师应有的观念与理论基础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在安全的基础上,将幼儿参与作为首要原则,让幼儿在参与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2】,为了幼儿的发展许多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了解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幼儿园的园长及领导阶层应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将传统民俗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落到实处。其次,对在岗幼儿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人,也是在幼儿园中与幼儿交往最密切的人,教师主要承担了环境创设中的具体工作,创设内容往往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同时,教师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以及适宜言传身教直接决定着环境创设所能达到的教育目的。

3.教育内容选择得当

现如今的环境创设较为单调,一般多使用卡通元素,事实上我们的创设应在充分考虑幼儿喜好的同时融入优秀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审美固然是必须要考虑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以及教育目标筛选传统民俗文化,选择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素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艺术形式,让我们的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

4.就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加强家园合作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更是环境创设中重要的资源与支持者。家园合作也是弘扬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家长需要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让家长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与家长积极交流联系,共同为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做出努力。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融合的具体操作

(一).户外环境创设。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会根据自己园的实际情况创设种植养殖区,结合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我们可以在幼儿园一角设置亲近自然的“农庄”,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动手栽种作物,喂养一些小动物,不仅给幼儿园增添新绿,更将带来一片生机,犹如归园田居般的感觉。这里不仅是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一本孩子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探索植物奥秘的“活教材”,通过这些经历幼儿能获得快乐、体验成功。种植的过程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3】,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能让幼儿体验传统农耕,感受民族文化。

(二).墙饰创设。墙饰作为室内环境创设重要的一部分,更是能直接彰显一个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墙饰的形式应多样、丰富。墙饰创设的内容,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如传统节日、中国剪纸、陶艺、国画、毛笔字、中国结、古诗、刺绣、中国民歌、民族舞、中国历史等作为研究主题,借与该主题相适应的墙饰来进一步烘托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墙饰潜在的育人功能【4】。

(三).活动区创设。依据最常见的区域归纳我们将幼儿园共划分为七个活动区域,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功能和创设要点与传统民俗文化进行融合。

1.角色表演区及表演游戲区。设计不同的角色游戏区,如餐厅、超市、学校、工厂等场所,融合传统民俗文化,可以为幼儿提供进行戏剧角色扮演的服装、面具、配饰、彩带、鼓等道具;在角色环境中投放有故事的曲艺内容,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幼儿可以在角色表演区,先欣赏戏剧故事,然后分角色模仿和扮演不同故事中不同的人物,在体验学习地方戏剧的同时,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同时饮食文化也可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学习了解。

2.建构游戏区。需要较大的空间范围;数量较多的材料如:积木、纸箱、易拉罐、水瓶、纸板木板等,自然材料包括树叶、秸秆等,融合传统民俗文化,本土的农作物、鹅卵石、河沙都可以成为材料;用废旧材料制作灯笼、狮子等,在进行建构游戏时能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识和想象力,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3.美工区。提供不同的美术材料和区域如:绘画区、雕塑区、泥工区;各种美术工具:纸、笔、橡皮、剪刀、胶水、颜料等,融合传统民俗文化,可以在美工区投放麦秆、小树枝等其他搭建的材料供幼儿编织、搭建;投放彩色纸,让幼儿与老师一起学习本土的窗花工艺,教师们可以将充满童趣,有故事性的经典剪纸放在欣赏区。陶瓷区,老师和幼儿可以在观赏本土文物之后,进行陶塑创作;刺绣如今在幼儿园大班较为常见,教师可以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刺绣工具,幼儿既学习了传统工艺,又增强了对色彩、线条、构图的理解,体验了美术的乐趣。

4.生活操作区。系扣子、串珠子、钉钉子、用锤子、用筷子、用勺子等,在生活操作区放的音乐可以是教师筛选出来适合幼儿听的民歌,让幼儿在民歌中熏陶,同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5.益智区。提供拼图、七巧板、迷宫、棋类、牌类、集合拼摆、图片比较等材料;结合科学活动和数学活动投放尺子、天平等材料。融合传统民俗文化,提供各种房子、民居的自制拼图,幼儿可进行拼摆和排序,能培养幼儿专注、细致、有序等习惯。

6.阅读区。提供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的阅读材料:图书、靠垫、小沙发、书柜,融合传统民俗文化,投放民间故事书、民间手工艺作品画册、少数民族画册、民俗图书、文人名著、谜语书等。

除以上划分将明显的活动区,我们还可以将传统民俗文化在以下方面融合至幼儿园环境创设:

1.戏剧: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装饰,以照片、贴画、玩偶等形式,布置在班级墙面上,加深幼儿对戏剧内容的印象,形成视觉感受,更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于戏剧文化的理解;除了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观看,有条件的园所还可以邀请本土戏剧表演家到园内为幼儿演出,让幼儿欣赏现场的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园内各种资源如结合墙饰,区角,以及园内的橱窗,壁饰,广播等多方位立体化建构本土戏剧文化环境;组织民俗表演游戏,宣传传统优秀文化,如《孔融让梨》、《游子吟》等主题表演,在文学表演中切实感受中华优良传统。

2.饮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明博大精深。例如湖南有着地方显著特色的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制作精细,用料上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创设以湖湘本土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环境,幼儿园可以专门设立一个饮食文化区角【5】,在活动区材料的投放选择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设计和投放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通过张贴代表各种饮食的图片、玩教具模型等,以方便孩子们认识各种小吃的名称,种类,制作材料及方法等。

3.文人与文学:幼儿园应创设良好创设语言交往的环境,教师们在走廊的两侧布置与古典诗词、民间故事相关的图片,班级教室的主题墙上可以幼儿的古诗绘画作品,激发幼儿对古代文学的兴趣的同时了解历史文人,让古典文学陶冶幼儿的性情。

4.音乐与舞蹈:传统音乐与舞蹈,可以通过音视频的方式在闲暇休息时间,让幼儿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 [2]陈幸军. 幼儿教育学(第三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168-172.

[3]虞永平. 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J]. 幼儿教育,2017(Z4):4-6.

[4]马丽洁. 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幼儿园文化环境——浅谈幼儿园窗饰、墙饰文化建设[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04):16-17.

[5]张卫民,曾虹,詹霞. 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 学前教育研究,2011(06):57-59.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刘璨,易虹颖

民俗体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我们现有的中职英语教材及教学中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涉及还不多,怎样合理的吸收利用地方民俗文化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怎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张口向世界输出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尝试通过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英语课堂内容、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实训实践,培育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即兴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关键词: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英语课堂

一、中职旅游英语课堂渗透地方民俗文化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游世界已不是梦想,人们旅游消费结构和内容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旅游者开始更加关注康乐项目,注重精神文化体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热衷于来中国旅游,国外游客来到县区地方时,怎么才能向全世界介绍我们,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现有的旅游英语教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涉及还不是很多,我们尝试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英语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地方中职学校的旅游英语课堂的学生们,比其他类型学校和专业的学生,在民俗文化进课堂方面有着更加优越的条件。首先,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其学业任务较其他学校较轻松,有时间来进行研究;第二,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研究文俗文化是对旅游英语课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加深和拓展;第三,地方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当地乡镇村落,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了解也比较多,这样开展地方民俗文化进旅游英语课堂也有一定基础,同学们在搜集整理民俗文化知识也比较容易。第四,与城市学习比,地方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民俗文化了解更多,很多都是身边看得见、摸的着的,把这些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五,地方民俗文化相比经典古文知识,更让学生亲切,能够亲近和参与到民俗文化融入课堂的实验中,学生的参与度高,能产生更多的成果必然就多。另外我们当地有许多非常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和民俗文化景点需要优秀的涉外导游来讲解,这为以后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参考方向。

二、在中职旅游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融入地方民俗文化。

在现有的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为了就业和升学,强调理论知识和导游技能,但大多都浮与表层,没有立足本地,缺乏定位,忽略了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教育,失去了向世界介绍自己的能力。地方文化是根、是魂,缺少这些,面向世界所有的对话都空洞苍白。所以我们尝试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职旅游英语课堂,为中职旅游英语课堂引入新的生机,丰富课本内容,使学生更有兴趣,敢于开口,英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旅游英语课堂的教学。

1.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吸收地方民俗文化。我们通过两个方面把地方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一个方面是对课本中提及的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对比,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渗透融入和补充;另层面是对课本没有提及的地方民俗文化,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一方面在课本中讲到民俗文化时,对比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把他们整理起来吸收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比如讲到节庆民俗“春节”,课本上讲的比较笼统,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的地方民俗文化融入课堂中,有“黄帝陵传说”、有非遗“齐天圣鼓”“骂社火”等等,在融入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课本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这一课加深认识与理解,有更多的体验感和印象。另一方面是,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而课本没有提及,甚至在网站上也鲜有涉猎,那么这个时候需要搜集整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做主力,同时组织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身发掘知识,体验知识再现和创新的成就感,促进旅游知识的学习。

在地方民俗文化融入课堂中还要注意几个原则:因生而定、因地制宜、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这样做才能合理、有效。

2.设置有效的教学模式。旅游英语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学,它最终服务于旅游业,未来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导游。导游,要掌握知识,然后要所吸收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给游客听。这就不同于其他院校或者一些专业的书面英语,“表达出来”对于我们的学生就尤为重要。

在教学一线旅游专业英语课堂的实践中,我们尝试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入进旅游英语课堂中,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尝试中英文对照介绍当地民俗文化,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实景拍摄,学生出镜,发布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利用比赛机制,让观者进行点赞投票等。在准备这些英语民俗文化简介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的方式来完成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中英文对照翻译等工作。这种通过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为学生提供文化输出的平台

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以下几个实践平台。

1.校园开放周活动中进行地方民俗文化外语展示。在学校开放周活动期间会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那么这也给我们的学生用英语展示地方文化提供了一个舞台。

2.当地旅游景区接待工作。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们会接到市里一些景区的接待工作,主要是为参观者讲解景区的现状景观和一些地方民俗文化,这时候能加入我们的英语介绍也能突显我们旅游专业学生的实力,当遇到外宾来参观时也可以从容应对。

3.邀请外教参加地方节日。学生用英语为外教介绍讲解节日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四、结束语

作為新时代的旅游英语课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课本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地方民俗文化教育我们经验很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分享来促进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英语课堂,为学生丰富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以后就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旅游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宋安国.技能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上一篇:学习学校管理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最奇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