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

2024-03-17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化;体系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肩负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重任,重庆大学围绕这一使命,在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办学理念不动摇的同时,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体系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并积极地付诸实践。通过不断评价和反省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系统持续的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许多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但由于人才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凸显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生而就是创新人才。无论他的天资如何好,若没有首先找到自己的天资发挥所适合的领域,则终其一生天资都可能得不到发挥,创新更无从谈起;即使自己的天资被认识,若没有经历艰苦卓绝的学习、训练和挖掘,其仍然不具备实现创新的能力;即使经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具备了创新的能力,若在工作实践中不能获得创新实践的平台,其创新能力也没有实践的载体;即使有了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若没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决心,也不能使其真正取得创新的成功,也不能使其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因此,大学所确定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一个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而不是大学教育的现实目标。这是因为,首先大学教育只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即通过教学活动,提供学生系统学习和训练条件,帮助学生构建某个专业领域系统知识和能力架构的阶段,虽然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能力架构的搭建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其无法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充分条件;其次,每个学生自身天赋、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最终职业取向的差异,其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未必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完全契合;第三,工作后所获得的机会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单位和岗位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导致每个学生成就的参差不齐。这一切昭显了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目标实现中的巨大不确定性。

从另一层面上考察,虽然最终成为创新人才的人是凤毛麟角,但若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将来在任何一个平凡岗位上,他们都有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激情和能力,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促进相应的措施、程序或产品得到持续的改良甚至大幅度的改造。而就整个社会而言,正是这种众多细微改良或改进的汇聚,成为了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因此,大学关注的重点不应是所谓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应注重所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生拥有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激情,以及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压力并坚忍不拔的创新品格,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现、捕获并牢牢抓住可能的创新实践机会,以实现持续的改良或突破性的创新,他们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最终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基本理念,我们根据重庆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构建了重庆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由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两部分构成。见下图。

其中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是针对全校学生,通过培养计划中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能接受一定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和创新思想的熏陶。

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为前提,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课外实践项目所构成,以满足各专业不同学生自我培养需要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学科竞赛项目、弘深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实践班等。

整个体系的建设与运行遵从以下原则:

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构筑课内外培养体系融合的通道,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3. 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始终;4. 全员参与创新能力培养;5. 强调自我培养,提升学生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是实现创新的必备的品质,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可能具有批判的精神,也不可能去质疑固有的知识、经验,也就失去了进行改良和创新的原始动力。为此,在个性化培养体系中,学校通过项目的形式提供从师资、设备、信息到环境的各种培养资源,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课外实践创新项目,提出申请获准后开始相应的学习。整个过程始终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效获取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对自己的培养,并在经历的每个环节中学习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独立人格的提升。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原则的指导下,我校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的建设

根据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要实现对学生全覆盖、全过程培养的目标,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建设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资源。

学校以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引,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部分专业独立设置了基于专业基础或专业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开发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较大型的实验项目;同时不断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新、完善和丰富实验项目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将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中的成果或问题引入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充实完善相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过程管理。设立校实验教学督导组,加强实验环节质量控制,督导组每年听取实验课程900余次,抽查实验报告15000余份;通过严格前期选题、中期检查、答辩各环节管理,控制毕业设计质量。

2. 加强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的建设

学校建成“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将七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八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支撑体系,同时通过开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补充支撑。

每年为学生提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800余项、再加上各学院和实验中心设立的创新实践项目,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

每年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多项,包括国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层次,覆盖数学、电子、物理、力学、英语、计算机、软件、结构、工程训练、机械等学科。

组织课外人文、材料、机械和软件等专业创新实践班,以及机器人创新团队,制定了独立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学生在持续3年时间内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全部利用课外时间,既接受相对系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培养,又以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和训练实践创新能力。

不同形式的创新实践项目和课外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的开设,为学生的自我培养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丰富教学资源。

3. 课内外融会贯通,分阶段全程实施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改善学分制、制定激励政策等不断完善培养制度。通过将各种形式的个性化培养活动模块化、制度化、课程化,并以适当的方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认定创新学分;将创新实践活动的优秀成绩列入研究生推免条件等措施,构筑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与基本培养体系间的通道,使之成为运行良好、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为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同时,依据教育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则,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科一年级,注重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各种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阶段:本科二年级,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知识储备,主动寻找创新实践项目,培育并完成项目申报立项。在此阶段,各专业通过不同方式适当增加部分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增设学科前沿的课程和讲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早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为参加创新实践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活动。

4. 转变观念,促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开展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培养的所有理念是否得到切实的落实,培养目标是否得到真正实现,必然依赖他们在教与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关键。紧密结合学科大类系列课程建设,推动和深化研究式教学的改革和实施,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培养意识。

其次,学生学习观念和培养观念的改变是基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传输,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宣讲会、学术报告等宣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主动争取教学资源实现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观念的讨论和学习,让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也让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教学管理、教学流程的设计到教学准备等各项工作中力争为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支撑。

5. 加强激励,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指导

为了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参与创新实践指导,改革完善了指导教师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学生创新培养纳入教师聘任和职称评审条件中;指导工作量认定:根据创新实践指导的具体情况,由职能部门负责教师工作量认定,其指导工作量以动态编制的方式划拨学院,其工作量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奖励:对指导学生认真负责、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省、学校奖励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学校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业绩奖励;对组织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成绩优秀的学院,给予相应业绩奖励;将学生创新培养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6. 加强建设,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资源保障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拓展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或工程的空间,为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全校37个实验教学中心有7个国家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校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成为全校教学、科研实验室教学资源整合的纽带;通过校内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160余个。

同时结合重庆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信息化平台,提供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实现各种创新实践项目申报、学科竞赛报名等课外创新实践的信息化管理。既提升了工作管理效率,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也在学校营造了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并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责任编辑:李文玲]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对于如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在进行体系改革和路径探索。本文对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对如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在进行着体系改革和路径探索,我院经过几年实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尚无一套完整成熟的对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与管理方法,缺乏一个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安排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但真正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的比较少。学生虽有科技创新想法,但受自身知识水平、客观条件等的限制,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创新的毅力,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

(一)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院是教学型高校,原来机械电子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先后照搬了或稍加修改联建高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原来专业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难以起到与理论课程相互支持的互补作用。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是各自为政,有的实践环节还被省略,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偏低,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脱离了社会和生产实际,更谈不上实践教学与产业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课堂上只强调教师的“教”,对教师的评价只是根据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关注很少,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课程内容只局限在传统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体系上,缺乏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

二、构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和难点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我们依照“工程训练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坚持校内与校外实践结合,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结合,通过课内教学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通过课外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重点是搭建并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五大平台”,即:团队构建平台、创新课程平台、教师指导平台、实践培训平台和保障管理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项目、课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如何实现“教师指导—学生练习—项目操作”纵深式培训方式,即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做”相统一。

(一)团队构建平台。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有四种形式: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以参加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合作团队;围绕特定的课题项目或教师的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学生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主要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呈现,如我院学生会成立的机电创新中心,鼓励学生跨系部、跨学科组成兴趣小组,经常举办学术讲座、聘请专业教师座谈和定期举行课题辅导等活动。机电创新中心成立后,每年5月在宿迁市举行科普咨询会,11月参加宿迁创业文化节展示和宣传机电产品和行业的最新成果和技术。以各系部为依托,以教务处、团委等部门为支撑,依据创建渐进式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

(二)构建创新课程平台。

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时,首先加强对理论课的整合,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将创新教育平台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通过增加选修课种类和数量的形式构建专业类的创新教育课程平台。根据需求,可将创新课程体系分为创新知识类、创新能力和素质类两种类型。其中,创新知识类可以与以往的理论课程、通知与基础课程相结合;创新能力和素质类可以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阶梯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体现出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渐近培养的原则。

(三)教师指导平台的建设。

本着“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责任心强”的原则,学院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行导师互动机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制定规划和措施、协调和指挥、提供指导和服务,组织督促和检查等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创新团队先后学习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通过复合型培养途径接受培养,渐进完成创新学习和锻炼。

(四)培养方法的改革。

创新训练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主渠道,实践途径以重大竞赛活动或科研项目等各种载体为纽带,加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学生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参与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构建大学生的科研产业化模式。在实践培训平台,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保障管理平台建设。

系部成立了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通过建立的创新活动组织体系制定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形成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教师年度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例如,我校每年对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实行综合测评加分的奖励,对相应的指导教师在技术职务晋升时,可视为教学成果加分对待。实行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的流程管理规范课题申报评审经费指导验收转化的过程,以保证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同时还要采用激励淘汰机制,对学生的创业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创新团队学生实行专业导师与辅导老师共同管理,指导老师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指导任务时,创新团队学生亦可申请更换指导老师。

三、机电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

(一)推进实验室开放,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资金来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平台。

实验室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我院不断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开放范围,努力做到开放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相继建成“机电创新实验室”和“机器人创新实验室”“高级仿真自动控制实验室”。目前,我院已做到“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综合仿真实验室”等周六、周日、节假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完善机制,加强阵地化建设,为活动开展搭建组织平台。

第一,建立竞赛机制。要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交流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日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完善校级赛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组织水平,坚持每年都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省、全国如“挑战杯”之类的大型竞赛,以竞赛促建设。第二,建立交流机制。围绕科技竞赛的开展,通过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科技展览、公开答辩会和编印大学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采用必要的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创新交流活动。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在我院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除了给予学分奖励外,还要在学生评优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

(三)依托学生科技社团和小组,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

以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创新型的文化,必将对学生的创造创新教育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为了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更好地开展科研学术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科协(如我院有科技创新中心、应用机器人研究所等)等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科普宣传栏,制定相关制度,为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配备一定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避免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从而真正发挥各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也能促进与创造能力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创造动机有一种激励作用。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宿迁市“五小”发明作品大赛,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江苏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各项学生科技竞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奖励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结语

我院通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以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创业素质。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报告

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应当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眼里,只有听老师和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教师重视传授知识,把学生的大脑看作是储存知识的仓库,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书本上形成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参与和体验,缺乏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试中以已知知识的记忆为主,评分以教师制定的标准答案为标准,不重视学生的发挥和创新;升学以一次定命运的高考为衡量标准,不重视学生的特长和综合素质。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具备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大,市场经济的就业渠道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为主。现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越来越重视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也反省和思考高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着力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许多学校努力采取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大学生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的压力,意识到自己应具备的素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需要创新教育。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除了创新,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创新和实践,我认为它们最根本在于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做到的。一个不热爱国家和人民的人,又怎能谈得上具备新时代的新形象呢?如果不为人民服务,他心中只有自我,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有些中学生认为要为人民服务就得大有作为,其实不然,只要能补一块砖,添一片瓦,都是可以的。所以说,为人民服务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在学习中有几点特别重要:一是迅速充分有效地选拔、储存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怎样利用它来解决问题;三是怎样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利用它来创造新点子;四是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多更广泛地掌握一些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创业、法律、工商、税务、外语、驾驶等相关的知识。

应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在于“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本领。还应重视实践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产学研”一条龙方式,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动与产业界和科研单位合作,或者学校自建科技企业,或者接受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努力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钱永政

有人说大一时是迷茫的,大二时是执着的,很荣幸我能跟着老师、同学去做这个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丘古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规划”,在大二这一年执着的追求着那种挽救或者更好地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夙愿。

在这之前我也去过几次商丘古城,她给我的印象是到达方式单一且复杂,周边景点联系不紧密,虽然古朴却无生机,布局独特却显混乱,行人接踵却来去匆匆,她隐约中存在着不合理。在卢杰老师的指导和指引下,我们的小组成立了,我们最初的出发点是以保护和发展商丘古城为宗旨,加强商丘古城与周边片区景点的联系,优化火车站到达商丘古城片区的交通及商丘古城内部的基础设施。确立了目标后,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翻阅了大量的有关商丘古城的、交通优化的、古城改造与保护的等等方面的参考文献,当然只参考是不行的,在这期间我们又组织了多次实地考察、问卷。在我们思考和规划的期间卢杰老师的意见和指导对我们能最终获得学校和领导的认同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记得我们几乎除了上课时间,都要到老师的办公室去琢磨我们的项目。

通过这次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知识。首先,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盲点,知道了老师为什么多次强调大学时期图书馆的重要性;其次我还明白了要想弄清楚,弄明白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事实一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回重复,才能由量变到质变;还有光看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身临其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符合人的环境;当然还有要学会合理分工,团结老师和同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这期间可能我们要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无论刮风下雨都得去教室、去办公室、去实地等等,不过每个成员都没有一句叫苦叫累,因为我们热爱这样一件事。“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有时候甚至会为一个节点闹得面红耳赤,有时候会抱怨老师对我们要求的太严了,不过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在项目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少成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任务下来后起初我们都不知道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很快找到了门径,不求多,只求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慢慢的知识就丰富路,思路也开阔了。在这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对方,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我相信,此次合作之后,每个人都能全面的认识自己,全面的提高自己,在为未来不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可以充满信心与激情的应对。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 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 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 唉声叹气, 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 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细致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 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 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 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 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 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 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掉。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现实表现, 是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科学精神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它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教育的任务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大学给予大学生一个全面学习的平台, 在大学的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依据目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授之“渔”, 而不是授之“鱼”。

2 引导学生社会实践, 不仅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2.1 加深了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创新学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面对学生的业余时间, 给予学生另外一个学习的平台。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从而解决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 我院曾连续三次荣获学校“十佳社团”的房地产研究学会, 在学生没有真正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就开始教导会员一些房地产行业的术语和相关的知识、新闻等等, 在培养他们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提前点接触了专业知识, 能够让他们开始针对学习到的知识去加深学习、研究, 并组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些知识, 比如房地产方面的知识竞赛和考试, 既沟通了不同年级的交流, 也让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法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心中。又比如, 举办房地产方面的正文比赛时候, 这些时间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去钻研知识, 然后结合参加的一些踩盘等活动就能更加创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加有深度的开展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深度。

2.2 引导了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创新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之余更多接触新的知识, 新的方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环节, 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转化。群众性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是进发创新灵感的好时机, 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产生均来源于这种实践活动。比如在历年的及创业大赛中, 我学院学生都取得教好的成绩 (我院曾于2005年和2006年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006年度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一项二等奖和三项三等奖) , 得能够比较适当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挑战杯活动是一项重视理论与实际双重能力的比赛, 学生在挑战杯的比赛中必须有创新的东西才能脱颖而出, 没有创新的设计或者发现, 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这些能够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也会比较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扩大了大学生的创新思考范围

比如平常学校经常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的举行, 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 “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这些比较有社会意义的实践活动的举行, 能够让学生接触底层的人民, 学会思考社会, 思考生活、思考自己学习的本质, 以及自己的学习目标, 从而扩大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范畴, 这样能够培养他们在学习时候利用更大范围的知识和自己总结的东西, 在学习时自然也更加容易培养创新能力。

2.4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只有拥有创新的意识才能培养创新的能力。大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的话, 就能够根据社会实践和书本理论知识的差别去关注自己本身更加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关注创新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创新意识, 就会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对十七大的学习, 对科学知识的讲座, 以及社会成功人士的经验谈, 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当学生从书本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 或许他们没有什么感触, 可是当一个社会成功人士在讲坛上把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更加能够强烈。

3 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3.1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 其任务足探索未知, 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 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科技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 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活动的舞台。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龙头, 通过近20年的发展, 已日趋成熟、规范, 也更具有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其中。各高校围绕这些赛事, 组织了一系列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极大地推进了高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 使得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为高校校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由此带动发展的高校各类学生科技社团更成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力。

3.2 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技意识, 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 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举办学术科技活动, 诸如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科技展览、科普宣传等等都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了解科技信息、感受科技动态的机会。通过参加活动能逐步增强大家“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的意识, 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 大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 学校给予经费支持, 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 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 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 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4 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几个关键因素

4.1 观念育人

首先是教育思想要创新, 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要更新教育观念, 提出新思路, 创造新方法, 开拓新方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就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高等学校要积极开展宣传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下乡”、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开设《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及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 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 鼓励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第三是终身教育的理念。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大学生在校期间, 应努力提倡培养“四性”即交叉性:如在信息、制造、管理、经济、法律、艺术等等领域中交叉学习;自主性:学生能自己调整专业、课程和交叉方向, 以提高学习效率, 造就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大学生不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而且能批判性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开放性:学生要了解多种文化环境, 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 从而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

4.2 教育育人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和科研结合, 开放科学实验基地和企业生产管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 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ERP (全称:ENTERPRISERESOURCEPLANING) 综合实验中心, 实现了企业的逼真模拟, 既锻炼了学生跨专业学习、研究的能力, 又对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第六是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培训学生的技能, 培养学生以全新的方式, 用全新的工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管理育人

首先是运用现代大学理念, 推进体制创新, 突破制约高等学校作用发挥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建立科学的大学制度和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现代大学理念是对大学规律、功能和使命的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 完善规范高效、反应迅捷的管理体制, 倡导学术自由,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营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 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 确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思想。其次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结合本学校的实际, 实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三是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 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为基础, 创新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要结合起来考核, 采取考教分离、论述、答辩等教学考核方式, 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教育管理制度。第四是给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 知识可以不断地学习, 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人自身特点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过程。所以, 教学管理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要时刻注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校担任一定的学生职务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尤其对能力的培养有巨大的作用。

4.4 环境育人

首先是学术环境育人。学校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机制, 实行优秀大学生导师制, 开展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支持文化素质拓展活动, 长期有计划地组织政界、商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论坛, 使大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前沿, 开阔视野, 形成学术上的自由讨论, 创新思想轻松发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其次是教师育人。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师高弟子强”, 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易于创造性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第三是实践创新育人。积极开展业余科技学术普及活动, 素质教育拓展活动, 强化实验性、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大学科技园和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又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创新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特色育人

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 由于各高等学校的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 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也将各具特色。因此, 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应照抄照搬国外或国内名校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 而应该根据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本校人才的需求特点, 确定本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特色。并且通过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这样, 才能把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5 关于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提倡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学院在提供学生实践平台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教重要的位置, 在组织活动时候提示学生学会创新的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比如房学会之所以能够连续取得十佳社团, 主要是因为房学会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都有一套能有效激励学生创新的学习的机制, 这种比较好的活动组织应该加强和提倡。

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对于文科类的学生来说, 应该给予给予更多的理科学习的机会, 在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组织一些比较有科学, 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比如物流专业和工程管理方面的涉及一些数学问题, 加强组织这些科技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予文科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更好的创新能力。

以学生活动为主导, 老师指导为辅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疑惑, 这些疑惑不仅来自自身的不足, 也来自他们在实践中的发现, 因此, 有必要让老师多参加学生的时实践活动, 建立一种有效的体制, 将老师的空域时间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学生自主创新的同时老师加强指导作用。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创新成果。目前的比较普遍的现状是许多有想法的学生的一些创新的观点和发明在老师的不理解中间抹杀。要扩大学生创新的影响力,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汇集成果, 并对优秀的成果予以指导, 并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指导深化下去, 另外就是要奖励学生, 奖励学生成果。

摘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高校实际教育中, 重专业知识学习, 轻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仍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与缺失。本文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 结合我院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 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开展形式做了充分的探索, 希望能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雅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 2004 (1) :92~93.

[2] 朱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药学教育, 2004 (1) :20~22.

[3] 熊桂林.试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2) :10~12, 70.

[4] 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87~94.

[5] 胥群.浅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4) :150~151.

[6] 梁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J].高教论坛, 2004 (5) :64~66, 81.

[7] 张存斌.论师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 2004 (1) :111~113.

[8] 李润生, 徐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党史文苑, 2004 (12) :109~110.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机械部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一个技术性部门,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立而产生,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机械部的一员。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我能感觉到机械部、大学生创新创新实践基地是不同于学生会等其他学生组织的。在这里有着创意多、主意多喝管理能力强的管理中心,有着有一技之长、敢于创新和敢于尝试的技术中心,从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一个比赛丰富、需要科学技术的组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组织。

加入机械部的短短几个月里,我参加了不少的活动,第

一、为科技文化月开幕式做了准备,帮忙布置会场和开幕式后的会场整理;第

二、我参加了由机械部主办的“第一届工程制图大赛”;第

三、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其他成员一起组织了“第一届鸡蛋撞地球大赛”;第

上一篇:国内大学生个人理财论文范文下一篇:集群化发展职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