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范文

2023-10-04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范文第1篇

结合课标的复习, 要依据课标对课本进行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弄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这章节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知识点。特别是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并让学生做好知识点目录。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来巩固复习的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复习让学生熟悉教材,知道哪个知识点是出现在哪本教材的哪个章节,这样才能在考试时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佳的答案。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范文第2篇

史地政组:白丽满 2012-8-29

综合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与单科试卷相比,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因此第一轮复习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

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学生要什么,我们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呢?知识与能力;学生要什么呢?分数!而分数是要通过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围绕这个原则,我们进行高考复习时要特别重视第一轮复习,这是因为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能力的提升大都在第一轮复习中形成的。第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是提高复习效益的奠基工程,这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那么,如何搞好第一轮复习?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

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实行单元复习,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目、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三、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在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能力考察的今天,如果学生一味机械地背教材知识而不注意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养,考试时即使把教材全部提供给考生,考生的得分也不会增加。因此,我们(全体师生)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历史学科只要下劲背一阵子就能得高分的陈腐观念,要下功夫阅读教材。那么,如何阅读教材呢?

1、阅读教材时要注意抽取教材的信息。

历史高考考试范围有五本教材一千多页课文,显然,机械的背诵是徒劳的,只有靠对教材的理解才能予以掌握,而要理解就得读懂教材。怎样才能读懂教材呢?在复习中,学生不要把自己的精力仅放在关注教材的语句背会了多少,而要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旨上。每读一段课文后要暂停一下,闭目沉思这段课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之表达出来,做到了这些,一段课文就可以玩弄在自己的股掌之中,知识点也就铭记在心,还需摇头晃脑机械地背诵吗?这既培养了考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正切中高考的命题立向。一节课文一章课文一册课文都如是做,那么,五本教材知识也就掌握了;或者结合老师的讲课提纲,自己给自己当老师,看自己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2、阅读教材时要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些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复习中如果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隐性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可从两方面入手。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

具体做法是: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识,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

五、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在复习完每一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首先, 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第五,就主观性试题来说,在书写答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⑴详略的断定。做题时要根据分值和能否把问题论证清楚为标准来决定书写文字的多与少,处理叙述的详与略。⑵卷面的要求。考生的卷面总体上要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在手下留情中提升了考生的分数。那么,怎样做到良好的第一印象呢?这里有四句与大家共勉:卷面要整洁,书写能辨认,答案分段落,排版要整齐。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范文第3篇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及清朝统治的危机,在此基础上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掌握鸦片战争的简要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前言

1、中国近现代史分段:

近代史:1840-1949(旧民主主义1840-1919;新民主主义1919-1949,整个近代史都是两半社会);现代史:1949年后。

(1)近代史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约80年)其内容为中国近代化,也就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近代化的历程分为: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但始终没实现。

(2)近代史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约30年)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即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

(3)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1949-现在)其内容是中共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探索中国的社建道路,有成就也有曲折;后20年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具大的成就。

2、两半社会的特点:

封建制度的根本未变;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中外势力勾结;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政治、军事及经济。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建立基础不同:后者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前者排斥分工;满足需求范围不同:后者满足市场需求,前者满足一家一户或小范围需要;与外界联系不同:后者对外开放,前者闭关自守;对技术要求不同:后者采用先进技术,前者因循守旧;

二、鸦片战争背景

1、中国:总特征为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日益腐败。官场腐败(材料);阶级矛盾尖锐(材料); 军事:军备废弛、军纪败坏。 财政:国库亏空。

外交: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材料); 补充闭关锁国

①禁止国人出海贸易;②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原因:根本上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防止倭寇和反清势力;防止西方民主思想的渗透;统治者担心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影响统治;统治者狂妄自大 评价: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暂时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思想和文化科技;属消极防御,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国入侵;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 补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

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C.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E.重农抑商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F.自然经济根深蒂固;G.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经济:英法等国完成和进行工业革命;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进一步完善;

军事:装备先进,英国成为“海上霸王” 外交:为夺取原料和市场进行对外扩张;

三、鸦片和禁烟运动

1、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烟毒泛滥白银外流。 中英贸易情况:

英国-中国

商品情况

中国出超

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材料)。

2、走私鸦片的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鸦片危害:

①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②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 ③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 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见材料)

道光帝支持禁烟原因:危及清朝统治 主张禁烟:林则徐、黄爵滋、邓廷桢 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18

39、6

意义: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决心;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影响: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林则徐活动:

上书禁烟-钦差大臣去广东-广东整顿海防、缴烟-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四、鸦片战争原因:

1、根本:英为抢占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五、鸦片战争经过

1、过程:

开始:1840、6封锁珠江口;

爆发:一阶段:1840、6-1841年初

珠江口-厦门-定海-白河口(原因)琦善谈判; 扩大:二阶段:1841年初-1842年8月

香港岛(广州)-厦门-鸡笼-定海-吴淞-镇江-南京。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民有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人民中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结束:1842英军到南京下关海面,清政府求和。

2、性质

英国:掠夺中国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3、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强大 主观:清政腐败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范文第4篇

第一单元: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期?历史背景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其中,后来成为主流思想的是哪一家?

流派: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主流:儒家学派。 3.百家争鸣的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百家争鸣的影响?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思想主张?

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就是爱人,要实现仁就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行为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6.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主张“有教无类” 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7.孔子对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其言行载于何书?

编订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称“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8.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两位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各是什么?

孟子,荀子;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性本善”的伦理观。荀子主张:“性本恶”的伦理观,“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9.道家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法家集大成者代表人物是谁?其生活的时期及其主张?其影响是什么?

创始人:老子。主张万物本源是“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还认为万物相互依存。庄子:老子的继承者。他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主张君主以法治国,君主专制;影响: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10.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及影响?其著作?

董仲舒;主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国家

统一的政治形势;“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著作:《春秋繁露》

11.董仲舒把百家中哪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儒学思想?

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影响?

(1)起用儒学者参政。(2)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3)兴办太学(4)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

1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其思想产生的影响?其代表作品?

背景: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主张: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④工商皆本;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作用;著作:《明夷待访录》

14.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其著作?其思想产生的影响?

主张:经世致用;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15.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他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1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思想的共同影响?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1.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 文艺复兴的背景?文艺复兴的核心及其性质?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文学三杰及其作品)其中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哪位?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罗马的文化遗存、人才汇集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核心:人文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人物: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作品:《十日谈》《神曲》《歌集》;彼特拉克。

3. 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文艺复兴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作品?其中孟德斯鸠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信》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论法的精神》

影响:他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5. 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和分权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自由平等。

6. 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家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1. 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是什么?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 四大发明的经过(发明及使用外传等情况)?

造纸术:西汉就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3. 四大发明的影响?

火药:帮助西方资产阶级把骑士阶层炸毁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4.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是什么?它是哪朝哪位科学家编订的?其影响

是什么?地位? 《授时历》;元朝:郭守敬;影响: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地位: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5. 我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朝代、书名及作者)其中哪本农书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中主要记载的是哪个朝代的农业生产经验?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北魏

6. 被誉为医家“万世宝典”的著作是什么?作者?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著作?作者?

《伤寒杂病论》东汉 张仲景 《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7.汉字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总体趋势?

汉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8.中国绘画艺术中,彩陶画的杰作是什么? 《鹳鱼石斧图》

9.战国帛画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10.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什么?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1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及其绘画理论?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12.隋唐画家代表人物?吸取了哪些国家的风格?优秀作品?盛极一时的壁画是什么?

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

13.两宋时期画坛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其代表作?

风俗画;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4.元明清时期,最突出的绘画是什么?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什么?其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朝代、作品) 士大夫的文人画;写意画;代表作: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第四单元

1. 牛顿是哪国什么时代科学家?其主要成就?著作?及其影响?

17世纪,英国;成就:提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影响: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2. 爱因斯坦是什么时代哪国科学家?其成就?影响?

20世纪德国物理学家。成就:提出相对论(广义和狭义)

影响: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同时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了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3. 达尔文是什么时间哪国科学家?其成就?影响(意义)?

19世纪,英国;成就: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著作:《物种起源》,他提出生物进化观点,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影响:有力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第五单元

1. 早期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结果如何?

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人物:王韬,郑观应;主张:在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结果: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影响(评价)?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主张:实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宣传变法的情况?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思想的合理性,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影响)?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价:猛烈的抨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德先生,赛先生指什么?)

民主,科学

6. 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谁? 其代表作?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标志: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7.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及深远影响?

国内: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国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深远影响:她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诞生了新中国,而且使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焕发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8. 第一个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怎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第六单元 1.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评价: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 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3.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他领导了什么革命?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提出了三民主义

4.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是什么?(或指导思想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5. 孙中山在哪次会议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6.新三民主义包含哪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7.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

民族: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拥有

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评价:积极: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展开;局限性: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8.毛泽东怎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第一步民主主义革命,在民主革命阶段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导方向;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

9.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哪些文章?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10.在什么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的?

抗日战争时期

1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时期?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哪次会议上?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共七大 1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内容分别是什么)?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的概括,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出判断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指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1992年,十四大: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十五大:决定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5.邓小平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16.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是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17.三个代表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影响)?

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江泽民创立了“三个代表”思想。

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8.在哪次会议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共十六大

19.“三个代表”思想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那一年的什么会议?

1945年中共七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2002年中共十六大

第七单元

1. 两弹一星研制的背景、目的?发明情况?意义?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打破美苏等国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进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60年代,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中国是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意义: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2. 载人航天研制的背景?发明情况?意义?

1992年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神州5号”飞船成功升空;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 中国和平利用核能建成哪两个核电站?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4.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名称?影响?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范文第5篇

摘 要:“可视化”教学是指将抽象的、不可视的知识、思维乃至方法,用结构图、框架图、思维导图以及表格等外化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会呈现思维图示及共享学习的经验和快乐的一种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既要追求知识可视化,更要追求思维可视化;同时,通过方法模型化实现教学过程的知识结构化和思维可视化。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历史与社会;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

可视化是指将教学过程中抽象不可视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和思维过程等,采用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以及地图、表格等外化技术,通过呈现、传播、存储、交互、共享、修改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结构,揭示知识内在关系,呈现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经验和快乐的一种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知识是对历史现象概括的结果,是理性、抽象的结论。现行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思路以时序为主,分为多个学习主题。每一个主题虽然都有所侧重,承载着丰富且繁杂的中外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样的学科逻辑体系不适应,也难以理解、掌握和运用。采用地图、表格、思维导图等外化技术的“可视化”教学,把抽象理性的内容具象化、可视化,不失为改变上述现象的有效方法。

一、知识结构化: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系统开发与统整

知识结构化关键是要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可视化”教学资源库。我们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知识要点梳理,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地图册和填充图冊等,其中教科书是核心。历史与社会教材设有总标题、导语、子标题、阅读卡、课题活动、综合探究等板块。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主要是利用教材现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言与课后习题等,通过对具体知识点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形成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的知识框架,使知识结构化、可视化。

例如,在“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是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可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欧洲人要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原因)?”和“为什么欧洲人能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条件)?”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作为本知识点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图说”的方法。再次,梳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最后,搭建整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示意图,让学生在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冲击下掌握其过程。

这种“知识结构化”教学内容的处理,更好地揭示“可视化”教学本质,既实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又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了学习方法。

(二)单元内容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

单元内容整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体系及其特点,以教材单元为单位,通过学生阅读,整体感知和构建,整合知识的前后联系,实施拓展训练,将分散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重建知识结构,探求学习目标达成。知识结构化的单元内容整合其教学操作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前置性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整体感知,探究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步,合作交流,探究核心问题,粗略勾画知识框架;第三步,拓展升华,知识结构化。

例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时,因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教师可以时间轴为主线索,将政权更迭、相关标志性事件、学习要点提示与方法指导标注其上,使分散的知识结构化。

通过上述设计,将整个“单元”知识内容的隐形线索串联起一条以时间轴为主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历史线索,将三国鼎立、北方人民的南迁与江南开发、北方民族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三件大事整合为一体,有效弥补正文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广域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

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知识结构化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教材中相关知识要点内容的整合串联与结构化处理,也包括相关网络资源、影视资源以及地方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1.梳理教材内容,课本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化。梳理教材内容首先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结束后,为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脉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上册“附录二·中国历史纪年表(夏—清)”组织复习教学,并根据该表进行简约化处理,形成《中国历史纪年简表》,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样,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也是学生容易错的知识点,教材交代得也比较简单。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时期的历史以时间轴的形式加以设计,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一目了然。

2.挖掘课外教学资源,丰盈知识结构化的内涵。教学中,可挖掘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如在“郑和下西洋”教学中,可通过网络及其他参考书,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运用表格,将其与哥伦布远航简况比较,指导学生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学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此外,还可以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可视化教学。乡土资源具有地方性、开放性、可触摸性与物化性等特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增强“可视化”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学科间内容整合,凸显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化

特定历史的发生、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以至于科学的发现,都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孕育而生的。因此,在组织教学、选择教法和课程与教学资源时,一定要置身于多学科或跨学科的视角。

如,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是典型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代表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要求学生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建筑风格的象征意义;再出示印度佛塔、中国佛寺和日本佛寺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观往往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记”的结论;再次,出示同一区域两种不同宗教建筑比较的表格,说明同一区域并存两种宗教时,宗教景观的差异表现更为明显,如甘肃省两大宗教景观;第四,对同一宗教不同时期(如基督教)的建筑风格进行比较,以此阐述同一宗教建筑也会在历史长河中发生变化,烙上时代的印记;最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基督教教堂前有宽阔的广场,清真寺周围及内部有很大的空地,而中国的寺庙大殿对面往往都有戏台(即造成宗教景观差异的原因)?同样是戏台,为什么南北方不同?一个简单的宗教建筑景观的不同,隐含着历史学、宗教学、地理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并加以梳理,尽可能凸显跨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化,彰显历史学科的史学韵味。

二、思维“可视化”: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实施

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促进思维“可视化”,核心内容可以从巧用示意图、活用表格、善用时间轴和精用思维导图等方面加以考察。

(一)巧用示意图,变通知识,使思维直观化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是以经验型为主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形象思维支持。历史与社会教材除文字以外,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各类表格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如“隋朝大运河”教学内容中,教材仅用165个字和1幅图,单凭文字很难把大运河的概况、意义清晰地表达出来。为此,可以指导学生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先引导看图指出大运河的分段、中心、南北起讫点、沟通的水系,然后用“一条运河、二千多公里、三个节点(洛阳、涿郡、余杭)、四段运河、五大水系”的方法总结,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运河对沟通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活用表格,学会比较,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运用表格开展基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比较,是较常见的历史比较法。

1.基于時间维度,就某一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层次作比较。一定的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总是呈现出阶段性。从时间坐标出发,对特定的历史进程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往往能够比较清晰地解释历史发展进程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

例如“屈辱的岁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关于列强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对比表,从根本原因、发动国家、结果(签条约)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知识归纳,揭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基于空间维度,就特定历史发展作古今中外比较。古今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常用方法。如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一路一带”的路线和作用比较等,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又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敢于加工、活化处理教材,善于从空间的维度灵活设计和使用表格,更好地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合理地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使复杂的历史通过“可视化”的表格设计,实现教学思维的可视化。

(三)善用时间轴,整合知识,把握学习体系

所谓时间轴就是指“将一些历史事件划分到某一时间段,并将这些时间段串联起来,最后以多种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使人们便于用某一时间段来为历史事件定义,并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4]的图示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时间轴,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如“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如图1的时间轴,既系统反映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通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精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将复杂混乱与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串起来,借助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手段,有助于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有助于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

1.明确“思维导图”构建要领。学生思维导图制作的一般流程:课题提出,明确目标—中心发散,关系连接—发挥联想,联立关系—绘图完成。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为例,其建构要领首先是确立主题,即“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然后主题名称“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置于思维导图中心位,再画出文化、政权、北方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区开发等子主题;每一个子主题配备顺序指示,相互间用线条连接并指示关系;然后再填上下级主题,使之与上级主题衔接,作为上级主题内容的具体化。

2.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展示。学生在明确“思维导图”构建要领,经过“思维导图”构建训练示范后,对于教学内容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尝试利用表格与地图精细化知识结构后,教师要及时对制作比较典型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和讲评,从而为学生开展关于特定专题、章节、单元,以至拓宽学科内容的可视化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较快地梳理内容,通过思维导图、表格、地图等形式展示重难点。

参考文献:

[1]陈程.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法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究[J].才智,2014(4):193-194.

[2]张良柱.以漫画形式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90.

[3]张玫.以思维可视化技术启发并引导学生正确逻辑思维,提升完型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89-90.

[4]周小兵.用时间轴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5(5):36.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范文第6篇

1.1 社会背景

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社会潮流, 素来受重视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有遭冷落忽视的危机然而, 人文主义是人类极有价值的思想遗产, 而社会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人才恰恰是人文社会的基本要素。时代呼唤着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1.2 教育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 为高中历史学科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历史学科进行人文教育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 “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语) 其基本途径是:感知历史事实, 探究历史规律, 感悟历史精神, 感化自身灵魂,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 培养方法的探究

2.1 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 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开发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者,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升自我素养: (1) 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 提高新课程下的教学水平。 (2) 塑造历史教师的个性, 要求历史教师做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做一个蓬勃的朝气、浩然正气的人, 做一个坚强毅力、面对困难具有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勇气的强者, 做一个温文而雅、个性鲜明、具备良好师德的人。 (3)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认真领会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在认知历史基本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学会学习) , 尤其重要的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适应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 拓宽历史教学的内容, 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

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 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要求教师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教师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理念。例如, 备课时不是先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而要先考虑通过这些知识训练那些思维、培养那些能力、形成那些观点, 然后再考虑教什么、怎么教。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 改变了原来历史教学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以王朝兴替为主线, 忽视了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内容的缺憾, 在教学内容上, 增加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 尤其文化史方面的内容比重。在教学中, 应当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 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2.1 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例如, 在讲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 可以通过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 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孔子、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 来培养学生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学习他们的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 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讲述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象詹天佑、李四光等的爱国情怀;体会到科学家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独立思考,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兴趣, 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对学生人文潜质的开发、诱导, 形成自己的“榜样”都是非常重要的。

2.2.2 精心处理教材, 推崇“史实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

例如,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教学设计中, 从学生耳熟能唱的视频片《春天的故事》导入, 并结合深圳历史变迁的图片、香港回归的内容、北京大学学生拉起的“小平、您好”横幅图片等, 围绕歌词展开问题设计:

(1) 歌词中的“老人”是谁?从而引入“波澜壮阔, 传奇色彩的一生”, 通过邓小平“三起三落”的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身上的高贵品质。

(2) 这首歌记录了哪两件具体的事?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发展?

(3) 这首歌词的核心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此来作为歌词的题目?

(4) 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小平同志又做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5) 完成课后作业:“你眼中的邓小平?” (提供各国伟人和中国各阶段领导人对邓小平的评价)

通过重组问题, 拓宽思路, 提升认识,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突出学习重点。在这思维的激荡过程中, 既让学生得到了美的感受, 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达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2.3.1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今天的历史教学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完成教师从“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教师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发现者与培养者, 更是学生健全人格的促进者。学生则要在现行班级授课制的体制下, 保持自身思想与行为上的独立性, 当然这种独立是在对正规制度认可的基础上。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才能得到培养与发扬, 学生的个人塑造能力才会得到锻炼, 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中的人。所以说这种师生平等的教学形式是从人性自身出发的, 是对人文精神的具体实施。

2.3.2 突出学生主体, 改革教法, 促进教学过程和谐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就要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勇气。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学语言要富于激励性、启发性;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形式, 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材料研习、调查访问, 以及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案例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并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场景或情境, 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历史的体验、想象、感悟等) ,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 以达到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总之, 人文素质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牢牢抓住新课改契机, 改革传统教学,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教育资源的优势,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加强人文教育是对高中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 它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主义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更是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方法。本人从加强历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宽历史教学的内容、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主义素质培养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主义,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S].

[2] 秦立富.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9) .

上一篇:公司采购苹果合同范文下一篇:黄金分割教学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