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范文

2024-04-0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范文第1篇

学院: 姓名: 学号: 班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后感

2011年8月28日晚我们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部教育片。影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共一大、二大的胜利召开;详细介绍了党内的光辉人物,同时回顾了我党历史的珍贵镜头;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内战的爆发,根据地的建立,以及解放战争的片段。

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人士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通过1921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重温历史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党的艰苦岁月,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人民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当然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喝脏水、吃树皮的日子。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们牺牲了很多战士,但是我们最终克服天险,走出雪山、穿越了草地,成就了历史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影片中,我们回顾的点点滴滴都将是我们共产党员以后人生的宝贵财富。长征是一种精神,就像奥多老师和我们说的这样:长征精神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当然我们还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诸多精神。

在进入社会主义今天的我们依然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要密切联系群众,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我们要学习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把党的事业、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要做到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范文第2篇

2011年05月26日 08:34:22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从此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是人民的事业。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严酷的现实表明,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范围(除

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在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并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大大向前推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曾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全方位的,其中具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生命力。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

民民主,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政治和法制根基。

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人民的愿望和期待根本背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使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新中国成立时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状况彻底改变。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民族复兴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展现了走向复兴的东方大国的崭新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人民收入大幅增长,

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显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不断提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巨大变化。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开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兴、曲折和发展,是20世纪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20世纪中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改革成为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但是,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否则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否定、取消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继走上改旗易帜的不归之路,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

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复杂局势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顶住压力,砥柱中流、岿然不动,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稳住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阵脚,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过去一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不寻常的世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光明与黑暗的搏击,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正义事业的前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成为抗日战争的民族先锋和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力推动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外交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已写入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抗击各种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并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成为稳定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大力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

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日益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建设性作用。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协调发展中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大国血与火的崛起之路根本不同,开创了世界历史之先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坚持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并将继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市场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揭示了新的方向,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赞同,必将在实现人类美好理想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9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之所以能够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如此卓著的贡献,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

道路,在不同时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巨大牺牲和全部工作展示了先进性,广大党员以自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牺牲精神和英雄业绩实践了党的先进性。坚持不懈地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保证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党。党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取得成就、发展壮大的法宝和智慧精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当天看了现场直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庄严的气氛和那种同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感同身受的豪迈,至今再回味起总书记的那些讲话,尤有一些激动和感慨。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仅仅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以说,这三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最精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前,多少论国英雄用行动甚至生命诠释着救国梦,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一支独秀穿越艰难险阻最终实现革命的伟大胜利,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勇敢与亲民。28年的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指挥带领劳苦大众打天下,期间经历大革命的围剿,经历抗日战争的侵袭,经历解放战争的动荡,在我党自身条件明显落后于敌方的情况下,不卑不亢,足智多谋,用智慧写下历史篇章;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我党的地下党人用生命书写使命,为我党的建国大业做出突出贡献,但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以化名存世,直到牺牲,但他们无怨无悔;亲民是我党群众基础的根基,我党与劳苦大众打成一片,为社会最底层最无助的人着想服务,最终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

正如主席所说,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事实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争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 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祖国发展成就”为主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 标签:中国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 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祖国发展成就”为主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〆末落╰一红 回答:2 人气:5423 解决时间:2011-05-29 14:13 满意答案 好评率:64% 党在我心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振奋人心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响起,小时侯的我并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只是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解放、走向自由,而五星红旗就是党和人民的心血,我们应该服从党的领导。而今日再听这首歌时,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

中国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当在过去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历史事实,而且反映了我们党今天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实现了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了。正因为有党的领导,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是党!带领我们走向新世纪的道路;是党!用生命换来了现在和平安康的社会。党的伟大功绩将雕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民的心中。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字成立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始自终的根本宗旨和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史充分证明我们党的全部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本质特征。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废墟里温·家宝总理因担忧人民安全沧桑却仍显和蔼亲切的脸,至今使我记忆犹新,还有发生在我家乡切身体会的海南水灾,党的领导人都首要强调以救人为主,第一时间安顿好了受灾的居民,决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使我深得体会。于是我觉得党是太阳,人民是向日葵,哺育我们成长,

展现我们风姿,有了太阳的呵护,我们就不再害怕风雨的侵袭,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党始终和我们共患难、共成长。

90多年来,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千千万万的党的优秀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上了他们宝贵而年轻生命。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敌人的刀下,面不改色;江姐面对敌人残酷的摧残,却不喊一声疼;邱少云为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纹丝不动;李向群为救人而不惜献出了生命„„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并不企求名垂青史,却只希望祖国能和平安康,人民能安居乐业。他们的行动证明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们以无上的心得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党的赞歌。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浓缩。这不禁引发我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毛主席说过我们是

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生命最旺盛、最灿烂的时刻,而年轻的我们又应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

身为当代大学生,是21 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大学生入党知识分子,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首要的一条是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并随时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力所能及地关心他人、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行为来在同学中树立良好形象,不管置身何种环境、何种职业,乐做好事者总能给他人送来温暖和快乐,驱走痛苦和忧伤,留下笑容和欣慰,从而努力有一天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因此,我们更应该趁着青春年少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必遂必专,求真求确,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毕业后成为所学专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以卓有成效的的工作业绩来为振兴中华尽绵薄之力。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范文第3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两大阵营斗争激烈,呈水火不容之势。当时毛泽东洞若观火,写道:“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在理查德·沃林笔下,一股强劲的“毛主义东风”盘旋于巴黎的街头巷尾,掠过大学的教室饭堂,激发了青年学生的革命激情,造反的浪潮一波波接踵而至,最终演化为一场波澜壮阔的“五月风暴”。毛主义如星星之火一般焚野燎原,孕育了后五月时期形形色色的文化思潮,直接催生了持续影响当下的日常生活政治。

关于法国“五月风暴”的研究著作多如牛毛,既有当年参与者的回忆录与反思作品,也有当年旁观者的所见所闻,更有形形色色、视角迥异的研究著作。如何从这些繁多的研究之中独辟新径,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这就是理查德·沃林在《东风》一书中努力要探寻的问题。《东风》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著作而颇具新意,就在于它从众多研究者经常忽略的“毛主义”出发来重新打开那段鲜活的历史,重新描绘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

法国危机重重

“五月风暴”前夕,世界各地爆发了学生造反运动,“革命幽灵”一再重现,青年学生开始创造一种反映自身诉求的青年文化。当时法国社会虽处于“光辉三十年”的经济繁荣时期,但是法国社会危机重重,“革命”一触即发,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夏尔·戴高乐的“帝王式总统制”令人压抑、窒息,消费社会的来临令人无聊、平庸,大学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令青年人苦恼不堪。这些不同的要素相互激发、重叠,持续加剧法国的社会矛盾。

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控制了法国政治局势,当选为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不过,总统制共和国逐渐蜕变为“帝王式总统制”,爱丽舍宫蜕变为旧式“王宫”。这种政治发展趋势与法国持续进行的现代化完全不同步,出现了政治上的“返祖现象”:“政治制度被认为处于第三共和国时期,而法国到20世纪60年代已完全进入第五共和国时代”[1],与此同时,60年代法国处于“光辉三十年”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爆炸式的经济增长,法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超现代的后工业国家。法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农民阶级消失,工人阶级锐减,出现了一个以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公务员、教师和中层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工薪阶级,这进一步瓦解了根深蒂固的代代因袭的社会文化观念,显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法解释这一快速发展的社会问题。

“二战”后法国人口急剧增长,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有见识有教养的公民,他们开始寻求政治参与的新途径与可能性。前所未有的“光辉三十年”的经济繁荣使青年人、特别是来自中产阶层的青年人不再受制于物质条件的约束,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物质保障来接受教育,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他们开始寻求那更加重视归属感、注重自我表达、追求生活质量的日常生活变革。大学的快速扩张虽然满足了更多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但大学的课程和管理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課程内容枯燥乏味,令人窒息,与青年学生的政治文化诉求极为脱节,大学被讽刺为“贩卖知识的机器”和“文凭工厂”。与此同时,学生人数激增,造成学生宿舍过度拥挤,生活条件恶劣,而宿舍探视权的规定[2]与当时如火如荼的性革命格格不入,压抑了学生正当的情感欲求,一场力比多的革命即将爆发。

消费社会的来临促使企业想尽办法来推销商品,尤其是使用各种性意象的广告接踵而至,撩动着青年男女的深层欲望与情感需求,这无疑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持续深入的性革命。广告无处不在,时时传颂丰裕社会的赞歌,诱惑着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让·波德里亚在《物体系》中描绘了现代消费主义的情欲本质:“广告扮演的角色,是作为整个社会,真实或虚拟的购买力的永久海报。……产品是以被观看、被操纵的方式呈现:它被情欲化了……加入了爱情游戏的所有成分:主动接近、竞争、亵渎、调情、卖淫(甚至是反讽的)。(已经存有一份原欲负荷的)购买机制,为一体整套情欲化的选择和花费所取代……而购物和消费的程序本身,便被如此地配上插图、打上灯光,玩弄和破解,就好像作为性交前戏的舞蹈一样。”[3]。无处不在的广告,无处不在的“物”,充斥着整个世界,物的世界处于支配地位,而人变成了多余的附属物。面对消费社会的侵蚀,法国思想界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出现了一股“日常生活批判”思潮。虽然富裕丰足的社会给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选择、职业选择、生活方式选择与消费选择,让人貌似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然而消费社会的到来将人整合到社会权力运行机制之中,日常生活失去了自然性、非正式性,权力无孔不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受工人自治传统的启发,法国左派提倡一种“横向的”、平等主义的民主化模式。

毛主义者粉墨登场

3月22日运动是“五月风暴”的导火索,直接激发了一大批愤愤不平、此前仍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学生。当时新建的南泰尔校园处于大巴黎地区的城乡接合部,周边是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和噪音喧天的工地,学习和生活条件很差,学生正当的诉求得不到认可和满足,曾爆发了一场关于宿舍探视权的抗议活动。1968年3月,巴黎爆发了一场反越战的重要集会,警方逮捕了6名学生,于是激进学生在科恩!邦迪的领导下举行抗议行动,这就是被后世不断提及的“3月22日运动”。因为政府和学校的拙劣行动,学生运动中心也从郊区的南泰尔校园转移到位于拉丁区中心的索邦大学。3月22日运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节点,个别的毛主义者参与并支持了这场运动,也在这一运动中锻炼了自己,为日后的社会政治运动奠定了基础。

5月3日至5月10日,学生与警察的冲突不断升级,学生们自发地使用铺路石和碎石子建造街垒,出现了法国政治史上被不断赞颂的“街垒之夜”。作为反对警察权力的应对,街垒变成学生们领地的象征,更充当了一种与法国革命传统的象征性联系,仿佛学生们变成了法国大革命时“无裤党员”和巴黎公社成员。[4]这些学生恰恰是法国中产阶级的儿女,“街垒之夜”使他们接受了刻不容缓的政治教育,将他们变成一大批造反者。5月13日,法国工会和法国左翼天主教民主工会组织大罢工,声援并支持学生的抗议活动,由此形成一个工人与学生联合的反对戴高乐派的联盟,成为史无前例的新事件。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学生运动,不同于其他各国学生运动的独特方面之一。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革命,学生们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适度的、合理的政治诉求,从而使五月造反者变成一个“自我限制的革命”(selflimitingrevolution)的经典案例。

此时此刻毛主义者在哪儿?他们在做什么?面对蓬勃发展的“五月风暴”,毛主义者于5月7日在巴黎高师举行集会,讨论毛主义者如何应对最新发生的政治事件。毛主义者自认为是“纯粹的”、坚定的马列主义者,是革命的忠实信徒,不屑于与一群主要不满于宿舍探视权的中产阶级青年为伍,他们不认可这场正在发展的学生造反运动,反而鼓励支持者放弃拉丁区,建议支持者“现在到工厂去!”作为共产主义青年联盟(马列)的负责人,罗贝尔·兰哈尔不分昼夜地工作,使他产生了某种政治妄想,错误估计了学生运动发展的形势。自称是革命先锋派的毛主义者有可能蜕变成革命后卫派,错失参与这场运动的最佳时机。

“革命形势”一發不可收拾,学生与工人成立了工人与学生行动委员会,继续传播造反福音。未经批准的罢工浪潮接踵而至,促使工人萌发了独立自主的新意识。战后法国工人阶级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人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他们寻求更高的工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对“革命”不感兴趣。一旦工人阶级的要求被满足,他们就会离开街道,返回工厂。尽管如此,社会斗争的形式仍然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解构社会控制的专制模式,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妇女、同性恋者、移民和囚犯),寻求社会民主文化。这些内容成为法国后五月时期的重要主题。

各派对“五月风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致力于探寻“事件”的“解释”。来自右翼的雷蒙·阿隆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将这场造反运动描述为一出“心理剧”,暗示了这场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心理上是失调的,需要进行治疗。而来自左翼的解释则认为“五月风暴”是一种全面消费社会的表达,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的变革,个人身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不再受制于社会阶级预定的身份。纵观各种解释,理查德·沃林对“五月风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左翼批评者还是共和主义批评者,双方都误解了‘五月风暴’的政治特殊性。‘五月运动’的独特性在于它向传统的政治斗争形式提出了挑战,不管这些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的还是共和主义的。‘五月造反’符合一种新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政治动力,而这种动力早已超越阶级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学生和工人援引了开放性、公开性和直接民主的准则,以便反驳控制社会的新型专家治国论模式。由此,那些卷入五月抗议运动的人对统治的变更形态和当代社会作用的限制性本质具有敏锐的认识。”[5]

毛主义者的“革命时刻”

当法国社会20世纪60年代如火如荼地进行变革时,60年代的共产主义中国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观?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呢?这是《东风》重点研究的议题之一。

众所周知,毛泽东于1966年5月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巴黎公社的中国版本,希望红卫兵作为现代的巴黎公社成员停课闹革命、搞批斗,消除官僚主义,重建共产主义中国。早在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之时,毛泽东就开始从苏联夺取革命主义旗帜,输出中国革命的思想和模式,在欧洲左派、拉丁美洲、美国黑豹党中间引起巨大反响。伴随着苏联劳动集中营丑闻曝光和“布拉格之春”,苏联的革命模式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法国共产党的亲斯大林主义立场,也令法国知识分子与学生所不耻,难以对法国现实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文化大革命”恰逢其时,中国道路给青年左派学生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反抗模式,在巴黎学生中间产生了热烈回应。1967年成为“中国年”,巴黎街头到处流行着毛主义元素,毛式服装供不应求,《毛主席语录》持续热销,法国人似乎从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寻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国范例。“文化大革命”也在巴黎高师一群阿尔都塞的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逐渐地演变为毛主义者。他们对“文化大革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尽管他们不会汉语,对当代中国了解甚少,但是革命中国变成法国毛主义的一块投影屏幕,符合他们内心深处对激进政治的希望与幻想,也成为他们寻求政治反抗模式和解决西方现代化危机的最佳样本。

面对毛主义与红色中国的诱惑,共产主义青年联盟(马列)领导人员罗贝尔·兰哈尔、雅克·布鲁瓦耶勒等人奔赴中国,开启了一次人生转折的革命旅游。他们在中方人员的监督和陪同下参观了预先炮制好的波特金村庄(Potemkinvillages),看到了光辉灿烂的“马托邦”未来,满足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幻想和希望。他们一回国就赞美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认为中国“可能是世界文明的化身”。这次朝圣之旅满足了他们的“马托邦”幻想,他们只是重蹈了前辈左派分子罗曼·罗兰等人1930年对斯大林主义唱颂歌的覆辙,再次佐证了法国文化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出现的“东方主义”修辞———试图从非西方国度获取“原始的”能量来注入衰落的法国,以激发法国的新活力。对于大多数毛主义者而言,毛主义变成他们“救赎”或“拯救”的入口,毛泽东的理论非常符合毛主义者的造反言行,亦有助于激发他们虔诚信徒一般的革命激情。面对“天空另一半”发生的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毛主义者们癫狂不已,中国变成了他们激活政治之希望与幻想的投影屏幕。与此同时,面对国内蓬勃发展的“五月风暴”,他们错误估计了政治斗争的形势,变成了政治教条主义的囚徒。他们没有察觉到法国正在崛起的工薪阶级,没有充分理解“日常生活政治”,以致他们与“二战”后欧洲最大规模的革命浪潮失之交臂,错失了那发生在他们宿舍窗户下的革命斗争时刻。毛主义者教条式地看待马列主义正统学说,没有理解学生造反的政治本质和意义,也没有理解50年代以来“文化革命”的本质和意义。

本来毛主义者只是“五月风暴”宏大背景下的小角色而已,他们的故事本无足轻重,基本上被人遗忘。然而,蓬皮杜政府的拙劣政治行动将一小撮不成名的毛主义激进分子一夜之间变成巴黎最著名的群体。1970年春,法国当局查禁《人民事业报》,逮捕了两名编辑,这是法国自1881年以来对报刊出版自由的最严重干涉。几周后,法国当局逮捕了共产主义青年联盟(马列)分裂后的毛主义者组织“无产阶级左翼”领导人阿兰·热斯马尔。整个巴黎知识界怒不可遏,纷纷声援毛主义者的事业。萨特同意毛主义者的请求,出任《人民事业报》主编,他与波伏娃公然反抗政府的禁令,到巴黎街头散发《人民事业报》。这一系列事件促使本已错失革命良机的毛主义者重新焕发活力,使他们成为后五月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开始抛弃派系意识形态,广泛地参加新的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推动了女权运动、同性恋解放、犯人权利和环保主义的长足发展,实现了从“革命政治”向“文化政治”、从“历史唯物政治”向“歇斯底里唯物主义”的转变,促进了欲望解放和“日常生活政治”。

知识分子的“悔悟”

“五月风暴”令法国知识分子感到很意外,他们没有预料到这场革命会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地令他们不知所措。自18世纪以来,法国知识分子就开始享有世俗贵族的地位,是真理、正义与美德的仲裁者,尤其是左拉为德雷福斯事件奔走控诉,充分发挥了先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而“五月风暴”却给法国知识分子上了一堂谦逊课,令知识分子处于追随者而非领导的尴尬境地。他们不再是“主人思想家”,不再承担向大众解释历史进程的重任,也不再为社会变导提供指导理论,“五月风暴”的造反理论来自“情境主义国际”、《论辩》、“社会主义或野蛮”等左翼边缘群体。20世纪70年代初期,萨特、福柯等知识分子接受了经验教训,与毛主义者接触密切,与毛主义者共进退,极大地改变了法国知识分子的角色。

60年代,萨特及其代表的存在主义遭受了结构主义者列维施特劳斯、福柯等人的猛烈攻击。他几乎毫无提防,似乎已成明日黄花,被扫到历史垃圾堆了。而“五月风暴”对萨特的存在主义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辩护,令他东山再起,对结构主义展开了“报复”。萨特密切关注“五月风暴”的发展局势,联合签署宣言,支持学生们的请求。而真正将萨特推向法国政治生活中心的,是他与毛主义者的合作,他一度担任《人民事业报》《我控诉!》和《一切!》等毛主义出版物的名誉主编,沿街散发《人民事业报》,声援被捕的毛主义者,公开表达他对毛主义者的诚意。萨特还为毛主义者自传作品撰写序言,与毛主义学生领袖皮埃尔·维克多联合出版政治谈话录《造反有理》,又与毛主义者塞尔日·朱利共同创办《解放报》,该报后成为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萨特与毛主义者的这一系列亲密合作使萨特重新发出政治活力,意味着他重获政治新生。这一系列合作也促使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就其他法国知识分子来说,萨特的毛主义插曲是容许他摆脱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责难的中继站与必经阶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與毛主义者的联合允许他彻底想清楚有关知识分子角色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萦绕他心头好多年了。……从此时开始,知识分子将不再体现为一种外在于大众的绝对。相反,他或她反而可能是‘人民的朋友’。”[6]

福柯错失了“五月风暴”,当时他正在突尼斯教书,他的伴侣丹尼尔·德菲尔通过电话告知了他巴黎正在发生的事情。福柯一回法国就出任新建的、“实验的”文森大学哲学系主任,他聘任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一批毛主义激进分子来系任教,以致福柯被警方怀疑是文森大学毛主义支部的领导者,而这些毛主义者日后成为法国哲学界的中坚力量。福柯与毛主义者并肩作战,成立了以毛主义者为主体的监狱信息小组,而监狱信息小组的毛主义调查策略和政治战斗精神直接影响了福柯日后的写作,促使他的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福柯提出了“权力的微观物理学”,洞察到权力在微观物理学、微粒子层次上起作用的方式,从而发展和完善了“生命政治”思想。当福柯领导监狱信息小组时,他开始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他有意与萨特所代表的普遍知识分子区分开来,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就是“特殊知识分子”。面对权力的渗透,特殊知识分子不是拒绝进入权力之网,反而是进入权力之网内部进行工作,以“局部知识”与权力展开斗争。虽然福柯区分了普遍知识分子与特殊知识分子,但他在具体的斗争实践中还是承继了萨特衣钵,变成了介入型的普遍知识分子。

《太凯尔》杂志一反萨特的“介入”概念,20世纪60年代如变色龙一般追逐新小说、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知识时尚。因忠诚于共产党,《太凯尔》派与“五月风暴”失之交臂,站到了造反学生的对立面,痛失其表达“文化革命”信心的绝好机会。20世纪70年代初,《太凯尔》杂志开始赞扬“文化大革命”,大胆宣扬“革命中国万岁!毛泽东思想万岁!”1972年,《太凯尔》出版两期中国专号,介绍和宣传中国革命。《太凯尔》主编索莱尔斯开始穿毛主义者的服装,与同人用大学报布置编辑部。他还与妻子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学习汉语,并将毛泽东的诗歌翻译成法语,还译介了毛泽东的《矛盾论》等哲学文章。一旦时机成熟,索莱尔斯和克里斯蒂娃等人在罗兰·巴特的陪伴下前往共产主义中国朝圣,进行了一场由中国政府支付的“革命旅游”。他们在中方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模范工厂、模范学校和模范出版社,享受了皇室般的待遇。回到巴黎后,索莱尔斯及其同人保持了他们的约定,撰写并发表了歌颂中国社会主义成就的文章和著作,克里斯蒂娃出版了《中国妇女》,巴尔特出版了《中国行日记》,也基本上为他们的“中国迷”时期画上了句号。一旦革命幻想破灭,《太凯尔》派成员于70年代末期转而支持东欧持不同政见者,变成了坚定的人权主义者。他们解散了《太凯尔》,创办一份纯文学刊物《无限》,以埋葬他们的“文化革命”的过去。

当一切尘埃落定,“五月风暴”及其后五月时期的文化思潮持久地改变了法国的政治文化生活。随着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法国社会党上台,曾活跃于后五月时期的毛主义者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前台,不过“五月风暴”及其后五月时期所追求的改革诉求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实现,最终法国社会从“文化革命”转向了结社民主,法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篇章。尽管毛主义者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代表了法国一代人的政治文化诉求,改变了政治与文化的边界,对法国当代社会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只要毛主义者的故事代表了一种建设性政治学习过程的范式实例,它就值得一讲。毛主义者开始是政治教条主义者、虔诚信仰者,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他们不可能调和他们亲华的‘意识形态眼罩’与‘五月风暴’的解放精神。一旦他们不再以革命口号欺骗自己,他们就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政治。因此“文化革命”的观念完全被改变了,它不再是一个中国独有的参照点,它反而逐渐代表一种思考政治的全新方法:这种方法放弃夺取政治权力的目标,反而试图在习俗、习惯、性征、性别角色和一般社会交往中发起一场民主革命。”[7]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ZDA194)阶段性成果之一,译者亦将本译著《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列入该项目。本书即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注释

[1]RichardWolin,TheWindfromthe East:FrenchIntellectuals,theCulturalRevolution,andtheLegacyofthe1960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0:45.

[2]宿舍探视权规定是指,当时学校规定男同学晚上11点之后禁止进入女生宿舍,女同学只有到了21岁才可以探访男生宿舍,警察进驻校园,保证探视权规定的严格执行。

[3]鲍德里亚:《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195页。

[4]同[1],第88—89页。

[5]同[1],第106—107页。

[6]同[1],第179—180页。

[7]同[1],第179—180页。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范文第4篇

习近平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又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条例》,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党章和宪法、法律,结合党的建设与实践,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回答了党的纪委和纪律处分方面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将会保证我们党始终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维护党的章程、严肃党的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保证党的纪律的严肃性,通过将法律机制引入到党的队伍建设中,使我们执政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关于党的纪律和纪律处分方面的一部重要的党内法规,它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实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战略性的措施。党的制度建设是根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实施过程中验证原有制度的前提下,新的《处分条例》增加了廉洁自律方面的规定、加强党风建设的决定、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例、党的监督条例以及民主制度的若干意见,这使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内容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增加了条例的可执行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范文第5篇

经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和学生会外联部部长的推荐,终于有机会参加学院党员培训。

本人上的第一次党课终于终于在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下午4:00在学院103室由教信学院分党委副书记陈老师为数统学院第七期入党积极分子作主要讲解。在陈老师的讲解中我受益匪浅。

首先陈老师讲解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条件,这里的条件又分为:起码条件、基本条件、具体条件。在陈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一个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只要承认中国共产党并积极的参加党的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及相关事宜都具备这个起码条件。这样看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满足这个条件的,那为什么我们还是有这么多的人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呢?原来是因 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要具备基本条件,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最重要的条件。在陈老师生动形象和很好联系实际的讲解中我明白了首先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具有共产党*觉悟的先锋战士,即要有思想觉悟、政治觉悟和理论觉悟;其次,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老外最认同的中国意思形态符号是为人民务”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后我们拿什么来衡量一员是不是做的合格呢?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我又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具体条件是“八项义务,八项权力”。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需要的努力和付出,也认识到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还远远不够,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以实际行动过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范文第6篇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是2015年8月修订本的升级版,这个升级版对《条例》42条中的6条进行了“增、补、调”,主要是对5个方面的内容作了进一步明确: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巡视定位;二是进一步明确了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任务;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巡视监督内容;四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巡视;五是进一步明确了市县巡察制度。事实上,这五个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实施。这次修改实际上就是把中央的新精神法规化,把巡视工作的好经验制度化,为全面从严治党,为巡视监督的纵深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依据和体制机制条件。正如王岐山同志所指出的“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实践探索在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我觉得,王岐山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优势”文章,就是对新修改的《巡视工作条例》的最好的解读。学习新修改的《条例》和王岐山同志的文章后,很受教育,有三点学习体会:

一、《条例》明确政治巡视定位,彰显了巡视政治站位的高度

把政治巡视要求写入巡视条例,是这次修改工作的重点和亮点。巡视是政治巡视,不是业务巡视,这是我们党深化巡视工作的经验总结。2013年,中央提出巡视工作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个中心,紧扣“作风、纪律、腐败、选人用人”四个方面的问题来开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巡视内容宽泛、职能发散问题;2014年,强调加强对“两个责任”的监督检查,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2015年,强调把纪律挺在前面,紧扣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查找问题,发挥巡视震慑遏制作用;2016年,强调巡视工作要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政治生态,明确巡视是政治巡视,不是业务巡视,抓住巡视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发挥了标本兼治作用。

政治巡视的出发点就是要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高度辨析问题,查找政治偏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巡视能不能看得见问题、能不能抓得住问题、能不能盯得准问题,在于我们政治站位高不高、对中央精神把握准不准。巡视的根本任务是保证全党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说到底,就是监督检查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对党忠诚,自觉向中央对表看齐,各级党组织是否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因此,政治巡视,首先要突出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这是政治巡视的核心。在巡视过程中,我们已经多次发现,一些单位问题多,情况复杂,原因有多方面,但党组织没有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坚持以政治为标准,增强政治敏锐性,把发现问题特别是查找政治偏差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能以业务标准来衡量党员领导干部行为。要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从严从实开展巡视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巡视利剑作用。

二、《条例》明确一届任期全覆盖,彰显了巡视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全覆盖”这个表述是修改前的《条例》第二条的表述,没有明确时间要求。修改后的《条例》将第二条第一款分为三款,明确了分三个层次实行巡视巡察制度,并且明确“在一届任期内”进行“全面巡视”。虽然在文字上没有“全覆盖”的字眼,但事实上规定了巡视巡察的对象、机构和责任主体以及时间要求,从而使“全覆盖”的涵义更全面更具体更精准。明确巡视“全覆盖”是管党治党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显示了中央关于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对于市县基层来说,这次《条例》修改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对市县巡察作了明确,将巡察上升为制度规定,与巡视工作紧密衔接,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明确将巡察纳入巡视制度范畴,构建起完整的中央、省、市、县四级巡视巡察监督体系;二是明确了巡察机构、巡察对象以及承担巡视巡察工作的主体责任,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巡视巡察监督责任机制奠定了法理基础;三是为实行巡视巡察相结合提供了法规依据和体制机制条件。巡视巡察制度的建立,即从中央巡视到省区市,省区市党委巡视到市县级,市级党委巡察到县级、必要时延伸到乡级,县级党委巡察到乡级、必要时延伸到行政村的这样一种制度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上下联动、紧密衔接的巡视巡察一体化工作格局,可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立体化延伸。

三、学好用好新修订《条例》,加大贯彻落实的工作力度

新修订的《条例》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巡视巡察工作的实施依据和行动指南,是做好巡视巡察工作的重要遵循。要学好用好《条例》,就要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做到“两个结合”:

一是要把学用新修订《条例》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起来。把新修订《条例》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要真正学深悟透,自觉做到学入脑、学致用、学而行,切实提高巡视工作人员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警觉性,提高政治巡视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中国创新的不足和成就范文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