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作文素材

2022-08-20

第一篇:高中英语作文素材2

高中英语作文素材 订婚仪式作文素材

订婚仪式 It all begins with the engagement. Traditionally, a young man asks the father of his sweetheart for permission to marry her. If the father agrees, the man later proposes to her. Often he tries to surprise her by "popping the question" in a romantic way.

Sometimes the couple just decides together that the time is right to get married. The man usually gives his fiancée a diamond ring as a symbol of their engagement. They may be engaged for weeks, months or even years. As the big day approaches, bridal showers and bachelor’s parties provide many useful gifts. Today many couples also receive counseling during engagement. This prepares them for the challenges of married life.

第二篇:2-2高考作文素材---尊重

尊重的素材(为人处世)

思路

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友好相处 要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得尊重自己 尊重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尊重需要理解和宽容 尊重也应坚持原则

尊重能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尊重能巩固友谊 尊重会使合作更愉快 和谐的社会需要彼此间的尊重 名言

施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刘墉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徐特立 知道他自己尊严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席勒 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人压制的。———纪伯伦

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穹苍。———莎士比亚 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笛卡尔 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巴尔扎克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每当人们不尊重我们时,我们总被深深激怒。然而在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十分尊重自己。———马克·吐温

忍辱偷生的人,绝不会受人尊重。———高乃依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扬雄 不知自爱反是自害。———郑善夫 仁者必敬人。———《荀子》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

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古斯曼

对一个人的尊重要达到他所希望的程度,那是困难的。———沃夫格纳

经典素材

1元和200元 (尊重劳动成果)

香港大富豪李嘉诚在下车时不慎将一元钱掉入车下,随即屈身去拾,旁边一服务生看到了,上前帮他拾起了一元钱。李嘉诚收起一元钱后,给了服务生200元酬金。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钱以外的价值观念。李嘉诚虽然巨富,但生活俭朴,从不挥霍浪费。他深知亿万资产,都是一元一元挣来的。钱币在他眼中已抽象为一种劳动,而劳动已成为他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他的所有财富,都是靠每天20小时以上的劳动堆积起来的。200元酬金,实际上是对劳动的尊重和报答,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富兰克林借书解怨 (尊重别人赢得朋友)

富兰克林总统年轻的时候,曾经把所有的积蓄一并都投资在一家非常小的印刷厂里,但结果大败。他很想获得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可是出现了一个不利的情形,议会中有一个既有钱又能干的议员,但他却非常讨厌富兰克林,甚至还公开斥骂富兰克林。这种情形对富兰克林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富兰克林决定使对方喜欢上自己。

富兰克林为此绞尽了脑汁。向他的敌人借几块钱?这是没用的。他所请求的,应该是令对方非常高兴的事才行———这个请求要正好触动对方的虚荣心,使他觉得获得了尊重,还能很巧妙地表示出富兰克林对对方的知识和成就的仰慕才行。

于是他向那个议员请求道:‚听说你的图书室里藏着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我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你把那本书借给我几天,好让我仔细地阅读一遍,可以吗?‛

果然,那个人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富兰克林把那本书还给了他,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示他的谢意。

于是,下次当他们在议会里相遇时,那个议员居然首先跟他打招呼,并且极为有礼。自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富兰克林的忙,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一直到他去世时为止。

艾米的圣诞要求

(合理的要求理应得到尊重)

艾米•哈根因为小时患过脑瘫,所以走路一瘸一拐,这让她在学校里受尽同学们的嘲笑,从艾米读三年级时开始,几乎每天都有人取笑她。孩子们笑她讲话结结巴巴,走路一瘸一拐,对此,艾米烦恼极了。她妈妈有一天对她说:‚电台有个圣诞愿望比赛,写一个愿望给圣诞老人,就可能得奖,你可以试试。‛艾米笑了,这个比赛听起来像是很好玩,她开始盘算圣诞节到底许个什么愿好。后来,艾米眉开眼笑,要了铅笔和纸,给圣诞老人写信。下面就是她写的信:

亲爱的圣诞老人:

我叫艾米,今年九岁,我在学校有个麻烦,你能帮我吗?他们都笑话我走路和说话的样子。我患了脑瘫,我真希望有一天他们不再取笑我,您能实现我的愿望吗?

爱你的艾米

这封信寄到了印第安纳州福特•威利市的VULT电台,台长李•托宾读了一遍又一遍。他知道,脑瘫只是全身肌肉部分失控,艾米的同学肯定以为她是残疾人。他认为让全城的人知道这个特别的女孩和她不同寻常的愿望对他们都有好处。于是,他拨通了当地报社的电话。

报社登了艾米的照片和她写给圣诞老人的信,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国。人们纷纷给这个女孩写信,带来串串节日的祝福和鼓励的话语。艾米从这些陌生人的卡片和信中,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互相关爱,她不再孤单。

艾米的愿望实现了,在威利小学,没有一个人再取笑她。那年,福特·威利市市长把12月21日这一天命名为艾米·哈根日。市长说艾米的这个愿望,教给人们最深刻的做人道理。‚每个人,‛他说,‚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我们有责任去实现这个愿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尊重人才,更易成功)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各方面与袁绍相比,均处于劣势地位。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访,他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感动,于是为曹操出谋划策,帮了他的大忙,使他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曹操也吃过不尊重别人的亏。当他志得意满、一帆风顺时,西川的张松前来献图,他却态度傲慢,给张松留下了‚轻贤慢士‛的坏印象。张松临时改变主意,把本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转而献给了刘备。这对曹操来说,不能不说是事业上的一大损失。

老外优先

(应该学会自尊)

常常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咱们国家,自己的公民往往不如外国人那样受到礼遇和尊重。比如在北京故宫,就专设了‚外国游客入口处‛;在某城市的酒吧街,专设了外国人用的厕所;外国人在中国游玩发生了问题,总是调遣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最高明的医生去营救,而国人则未必有这般福气;国内翻车沉船,洪灾震灾,很少听说谁公开地对遇难者哀悼,而外国的火车出轨、大桥坍塌,死了几十人,我们就又是问候,又是志哀。

你不能不奇怪,咱们中国人好像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似的。可人家老外不这样,自己的公民最受优待。在美国空港入口,美国人总是优先,外国人靠后。日本也这样,那里的空港,日本国民的进港通道有七八十个,给外国人的只有一个。嫌太挤,那好,等日本人全部走完了,转换过牌子,你再进来。他们就是把本国公民放在第一位,尊重自己人比尊重他人更重。他们懂得,无论是总统还是职员,是军官还是失业者,他们所享受的福利大都是由本国公民创造的,本国公民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相形之下,我们一些人的衣食住行好像都是外国人白送的,才这样恭外而倨内。

不跪的人 (人要有自尊)

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至凌晨2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十分钟的公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一名患病的女工实在支撑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儿。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金珍仙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向这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大发雷霆,要各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作投降状。然后命令车间工人统统跪下。工人们陆陆续续跪了下去,有一个小伙子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女人。

女老板大吼:‚你为什么不跪?‛

小伙子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

这个中国工人的名字叫孙天帅。他身上表现出的,是‚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概,是不畏强暴、敢于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名”尊重“无名” (尊重与身份无关)

抗日战争前夕,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故乡时,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脖子上都系着一根绳子。这幅画一画好,就挂在自家墙上。不久,帮他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这幅画,对他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多少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着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自然会跟着走。先生的画上,每只羊都系着一根绳子是没有必要的。‛丰子恺一听,恍然大悟,连忙拿下那幅‚牵羊图‛。他感慨不已地说:‚看来光凭想像是画不好的。既要仔细观察周围事物,还要虚心请教周围人才行。‛从那以后,他深深认识到‚只要虚心,到处有吾师‛的道理。

澳总理致歉

(对普通人更要尊重)

澳大利亚一位74岁的老人贝克尔,将一张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任总理的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就养老金问题与他争论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专门就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对自己说出这句粗野的话向这位老人公开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周总理礼貌待人

(在小事上懂得尊重别人)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周总理总是保持着他应有的礼貌。每次接见外宾,总是提前到达,站在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态度诚恳。会见结束,他总是把客人送到大门外,直到汽车开动才离开。他身为国家总理,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着点头表示谢意;外出视察工作,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人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车先走。外国有记者赞美说:‚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晏子与越石父

(漠视就是对人的不尊重)

春秋时政治家晏婴用一匹驾车良马赎了奴仆越石父的身,将他带回齐国。到齐国后,晏子对越石父招呼没打,就回家了。

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子断绝交往。晏子派人说:‚我与先生并没有交往,我看你可怜,赎你回来,你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要与我断绝交情呢?‛越石父说:‚听说君子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知己。我地位低下,没人了解我。你把我赎回来,我以为遇到了知音。可你这样不辞而别,和雇我当仆人又有何区别呢?还不如继续让我当仆人去!‛

晏子听到这样的话,赶快去见越石父,以恭敬的态度对他说:‚前两天只见到先生的容貌,今天才了解先生的志向。听说君子不因小误会而绝情,请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吧!‛于是设宴招待越石父,以尊贵的朋友对待他,越石父激动地说:‚这样做,我反而不敢当了。‛

萧伯纳的感慨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访问苏联回国,朋友们都去看他。萧伯纳谈了自己的观感后说:‚苏联有个小姑娘还给了我一个教训!有一天,我在街上遇见了一个叫安娜的小姑娘,她聪明活泼,逗人喜爱,我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时,我对她说:‘你回去告诉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作家萧伯纳。’‛萧伯纳说到这里,望着朋友们说,‚你们猜,小姑娘会怎样说呢?‛朋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她会感谢,有的说她会很激动。

‚哈哈,你们都猜得不对。‛萧伯纳说,‚也许我的态度有些傲慢,不够尊重,小姑娘竟学着我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小姑娘安娜。’‛

意林故事

孤儿心灵的创伤 (尊重比关爱更重要)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国一位儿童父母双亡,幸被一富豪资助,从此衣食无忧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常有媒体对其追踪报道,富豪资助的事迹也便时常见诸报端。大学毕业在即,又有记者采访,问其准备怎样感谢资助人。谁料,此人出语震惊四座:‚不,我不感谢他,贫穷是最可耻的事,他用我的贫穷换取荣誉,我们是等价交换。‛

乍一听,此人言语似有忘恩负义之嫌,然深思之下,我不由得生出几许同情和敬意来———人并非因为贫穷便丧失自尊。这个孩子的成才固然要感谢那位富豪的关爱和帮助,但是,在媒体报道中长大的孩子,因为贫穷,因为常常被迫把这种羞于启齿的贫穷暴露给公众而受到的深深的伤害,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

尊重的力量是伟大的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的人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闹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没想到商人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使一个不无自卑的人顿然树立起了自尊,使一个处境窘困的人重新找回了自信。正是有了这种自尊与自信,才能使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优势,终于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不难想像,倘若当初没有那么一句尊重鼓励的话,纵然给他几千元也无济于事,也不会出现从自认乞丐到自信自强的巨变。这就是尊重,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

在现代商场中、职场中,‚尊重‛成了稀有态度,人与人之间、同事之间、对手之间,到处充满着敌意和诽谤。

一位营销公司总监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公司招聘了一名新的营销代表,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孩,不久,她的努力和聪颖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业绩也不错,但同时,对她的流言蜚语也渐渐在公司内部弥漫,说是因为她得到了总监的偏袒才取得如此业绩,总监本人也被下属投诉。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嫉妒心理造成的,而我认为嫉妒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缺乏尊重的恶性表现。对方强过自己,高过自己,不但没有由此产生尊敬,却用其他手段击垮对方而后快。很多人不知道尊重对方的职业水平和道德素养,而只从利益得失角度衡量彼此的关系,由此产生嫉妒。

尊重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技术的先进和强大只能带来打击者、效仿者,而得不到尊重。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注重公众形象的建立和维护,其目的就是赢得公众、社会的尊重,最终赢得市场。

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小外甥白白胖胖,顽皮得很。即使身体被磕碰,也不会哭鼻子。可是,上周日,我在家打扫卫生时,却惹得他掉了不少眼泪。原来,我在擦书桌时,不小心把他制作的泥板凳和泥娃娃摔得粉碎。他看到以后,一边哭,一边收拾着地上那些缺胳膊断腿的‚作品‛,对我说:‚这是人家两天才做成的……‛我也很后悔自己不小心。

说实话,外甥制作的那小泥板凳歪七扭八的,那泥娃娃也是糟糕得分不出眼睛眉毛。尽管如此,小外甥依然喜欢。每次有人串门,他总爱炫耀地拿出来让别人欣赏。我想,他之所以如此珍惜这些作品,完全是因为它们是自己亲手做的,凝结了自己的劳动。原来,孩子已经开始懂得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了。我又想,如果大人以此为契机,启发孩子去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吗?于是,我诚恳地向孩子道了歉,并答应帮助他重塑‚作品‛,同时也指着被他弄得脏乎乎的地板,批评了他。小外甥认真地点点头,竟高兴地帮我拖起地板来。

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这是发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真实故事。

一天,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来。她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不远处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修剪灌木。

忽然,中年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一甩手将它抛到老人刚剪过的灌木上。老人诧异地转过头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中年女人也满不在乎地看着他。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去拿起那团纸扔进一旁装垃圾的筐子里。过了一会儿,中年女人又揪出一团卫生纸扔了过来。老人再次走过去把那团纸拾起来扔到筐子里,然后回原处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卫生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就这样,老人一连捡了那中年女人扔的六七团纸,但他始终没有因此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你看见了吧!‛中年女人指了指修剪灌木的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你如果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跟他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低贱的工作!‛

老人放下剪刀走过来,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里是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中年女人高傲地说着,同时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吟了一下说。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开导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啊!‛

老人打完电话后把手机还给了妇人。很快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人连声应道。老人吩咐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他用手抚了抚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说完,老人撇下三人缓缓而去。

中年女人被眼前骤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她认识那个男子,他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个高级职员。‚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工那么尊敬呢?‛她大惑不解地问。

‚你说什么?老园工?他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

尊重的技巧

一个坐轮椅的残疾青年想冲过一道台阶,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俏丽的姑娘从后面走来,残疾青年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枚硬币,顺手一扔,硬币刚好滚在那青年人的轮椅下,她非常自然地走到青年人旁边说:‚对不起,我的钱掉到你的轮椅下了。‛说着,就把轮椅一推,那青年便稳当地上了那台阶,姑娘说了声:‚谢谢!‛就捡起钱走了。这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地结束了,那姑娘给予青年的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施舍与同情,而是一种尊严和帮助。施爱者与受爱者在人格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

尊重每一个生命

我每次到菜市场的时候差不多都会碰到他。碰到他的时候,差不多都会看到他在被别人呵斥甚至追逐着。说实话,看到他要向我走来的时候,我也设法躲着。那张脏兮兮的脸,那双黑黑的手,还有那两只呆痴的眼睛,谁看着都会心里发寒。我不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何落到这般地步;我更纳闷,是谁忍心让自己的骨肉整天被别人像牲口一样呵斥甚至追打? 虽然一直对他保持着警惕,但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那次我正弯腰将几个饱满、新鲜的猕猴桃放在电子秤上的时候,感觉到背部被人戳了一下,我当是别人不小心碰着了,并没在意,但我听到了摊主的一声断喝:‚走开!到一边去!‛我这才回过头来,我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脏兮兮的脸,还有一只伸向我的乌黑的手。

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我拿过了一只猕猴桃放在他的掌心。他望了望我,眼里闪现一丝亮光,随即咧着嘴,笑了,露出黄黄的牙齿。他紧紧地握着那只猕猴桃,像握着一颗钻石。‚给妈妈吃,给妈妈吃。‛他边说边一蹦一跳地跑开了,因为兴奋,他的姿势显然有些失重。‚他还要留给他妈妈吃呢!‛看着他的背影,我说了一句。我的话刚出口,摊主就接上了:‚他哪有妈呀!他的妈妈去年被车撞死了,之后,他就傻了。‛

我怔了半晌,忽然想起来去追那个孩子,我想多给他几个猕猴桃,但我从大街这头看到那头,也没看到他的影子。他到哪儿去了呢?他去找他的妈妈了吗?

从那一天起,再碰到他的时候,我不再躲他了。一个心中始终有妈妈的人,我有什么资格讨厌他,有什么理由警惕他呢?

洗礼

这是一堂人体解剖课,一群刚入学的大学生在教授的引领下,来到一具新鲜的标本前。标本是一位刚去世的老人。他临终前自愿把遗体捐给医学院,虽然他的子女中有人持反对意见,但老人的态度很坚决。最后他们只好顺从了老人的意愿。

玻璃盖被轻轻打开,手术刀拿在手里,老教授忽然停住了,他对学生们说:‚让我们一起向这位陌生的逝者默哀3分钟吧!‛学生们愣了一下,随后不约而同地摘下头上的帽子和围巾。

3分钟后,老教授说:‚虽然这具标本是本人自愿捐献的,但我们毕竟损伤了他的躯体,所以我们要向他表示歉意。‛

学生们静静地听着,这一堂解剖课让他们得到了两次人生的洗礼:一次是那具纯洁的标本让他们产生了敬意,一次是老教授因为尊重一具遗体而让他们产生的尊重。

应用与创新

尊重名人而不迷信名人

大千世界,在庶民百姓之中涌现了无数的名人,他们灿若星辰,美如碧玉。名人是高尚伟大的,但他们也是从人民之中崛起的。他们无非是在我们之前找到了前进的‚钥匙‛。他们不是神,他们同样也是人,他们只不过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对他们,我们应该尊重、敬仰,但无须迷信。

中国有位青年学者,他在刻苦钻研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同时,勇敢地以科学否定了相对论中的某些谬误。如果他迷信了爱因斯坦,这个否定的观点又要何年何月才能被揭示?再向上追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非常尊重亚里士多德,但他同时又有着清醒的头脑,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定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人们思想2000多年的错误理论。没有这种否定精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得统治人们几个2000年?

百川归海,殊途同归。我们尊重名人,但我们绝不迷信。

第三篇:2013高考作文素材2

我的母亲曾饱受饥饿之苦。她捍卫起过期食品来十分卖力。当我执意要扔掉某种过期很长时间的食品,她就急了,说:“我也过期了,你把我也扔了算了!”挨过饿的人,对食物怀有一种近乎畸形的珍爱。

有一次,我和一位女士对坐用餐,我们吃的是份饭。面对一个馒头和一荤一素两个简单的菜,她双手合十,闭目默祷,我拿起的筷子倏然停在了空中„„她吃得那么香甜,我甚至怀疑是她的祷告词为那寡淡的菜蔬添加了别样的滋味。我常想,对寻常的一饭一蔬都怀有神圣感的人,一定不会漠视造物主的种种赐予吧。

如果你想了解最新高考动态,敬请关注“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微信号80796072,每日为您推送最新高考资讯。

听一个医生说,人只有在有饥饿感的时候,巨噬细胞才活跃起来,吞噬死亡细胞,扮演起人体清道夫的角色。饥饿不是药,比药还重要。被饥饿感长久疏离的我,多么想要这样一种感觉——饥肠辘辘之时,捧起一个刚出屉的馒头,吃出浓浓的麦香。曾几何时,贫困和饥饿恣意蹂躏无辜的生命:今天,我们还不该报复性地挥霍一番吗?浅薄的炫富断送了必要的理性,餐桌上的神圣感迟迟不肯降临„„

我很喜欢为母亲炒几个可口的小菜,再陪她慢慢吃。我知道我总是试图替岁月偿还它亏欠母亲的那一餐餐的饭。菜炒咸了,母亲说正好:菜炒煳了,母亲说无碍。我带着母亲下馆子,吃完了打包,她跟服务员说:“除了盘子不要,其余都要。”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为了铭记伤痛,为了留住健康,为了感谢天恩,我们太应该唤醒自己对一蔬一饭的神圣感,在珍爱中祝祷,在微饥中惜福,在宴飨中感恩——不是吗?

素材运用: 微小的饥饿感,会引发人们对食物的崇敬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常怀对食物的感恩,就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拥有。

话题拓展:

神圣的_________、感恩美食、饥饿游戏

都云作者痴

明代有个张溥,他少年嗜学,每读书必手抄之,抄完诵完,付之一炬,再抄再诵,如是者七。后来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这个劝学的故事,我是从作家苏北《忆读汪曾祺》一书里看来的。苏北自己也抄过好多书,但他只抄一个人的书,汪曾祺。

20世纪80年代,安徽某县城,一个20出头的普通职员偶然读到汪曾祺,欣喜若狂,一口气狂抄四大本。他怀揣五十块钱,去游历汪曾祺小说中的背景地苏北,高邮、淮安、扬州„„行程结束,这个职员开始学汪曾祺写作,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就叫“苏北”。苏北后来与汪曾祺结识,相处、相知,直至汪的追悼会上为汪扶灵。这是一个书痴的故事,我不禁想到那句著名的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痴”是不少杰出艺术家的共同特征,痴之迷之,迷之惘之,才容易摸索到通往真谛的那条隐蔽小路。“痴”之一字是中国作家的重要传承。苏北与汪曾祺、黄裳等老人相处,有时竟像孩童般撒泼耍赖,姿势难看;却毫不遮掩,他说“高邮对于我就是文学的延安”,说汪曾祺就是他的“耶路撒冷,圣地灵山”,一腔真情,义无反顾。这些年竟出了五十多种汪著(很多是选本)。他一本不落全部珍藏,反复阅读。读了20多年,他还会说“汪曾祺究竟有什么好的?我读这么些年也读糊涂了”。这样的话令我汗颜,想到自己读书,经常随读随下结论,不自觉中就生出一副世事洞明的丑嘴脸,其实真“解其中味”了么?没有。

对文学,对书籍,“痴”是一种既古且旧的情感了吧?今天来说它,我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但是,真让人向往。

素材运用:

学有所成的最高境界大概是这样的:兴趣引路,专注铺路,痴迷到底,终有所成。

话题拓展:

痴迷、学习的境界、读书 名师押题

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后,按要求作文。

2012年3月18日,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儿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

技术倾向于简化生活中一切复杂的事物。人们在Facebook、微博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倾听一样。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种种行为,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被看到”,在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得到理解、关注与爱。为了得到肯定和印证,我们处处展示最好的自我,一旦没有得到回应,就陷入巨大的失落或者焦虑之中。

当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独处与冥思是对自我的探索,以获得自我的完整性。网络时代的价值观是“我分享故我在”——我们并不想在真正亲密的意义上靠近一个人。但一旦断开连接,切断分享,自我也随之消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标题,自定立意,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脱离材料蕴含的意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也有微博。腾讯微博@jinkaojuan 新浪微博@新课标高考,你也可以关注“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的微信平台与我们互动,微信号80796072

押题N理由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近两年发展迅猛。有人说,“微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微时代”,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大加挞伐,有人沉思不语„„而当今的中学生显然也是网络时代中一支不小的力量,他们身处网络前线,一定对微博时代林林总总的现象有自己的认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也有不少与本题异曲同工,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出题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2010年山东卷的“光明与阴影”的材料可作为“微时代”两面性的思考基点;2011年江西卷“君子三乐”的题目可以联系到人际交往的正确途径上来;2012湖北卷的话题“科技的利与弊”则是直接击中本题;江苏卷的“忧与爱”可反映出对新时代新生活方式的纠结:而广东卷的“你想生活的时代”则令人反思未来科技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对接„„

因此,这个作文题既切合时代特点,又符合中学生的生活热点,可作解读的切口较多,能让学生透过现象进入事物的本质,产生理性的思考。

解题方向 方向一

【名师支招】

“微时代”的来临,契合现代人空闲时间零散的需求。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微时代”其实是快餐文化新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带给公众更多的浮躁。对于普通人,在享受“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懒惰。在具体写作中,可重点谈“利”或“弊”中的某一方面,也可着眼整体,谈对“微时代”来临的整体认识。

【备考片段】

在“微观念”的大肆蔓延下,人们渐渐失去理性、辨知能力和价值取向。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某大学做演讲时曾说到“美国的教育是一团糟”,很快,被断章取义后的这句话风行网络。且不谈受批评者的满腹委屈,网民们这种盲目跟风的作法实在让人生畏。不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知具体情境,只知这句话爆出后惊人的轰动效果、火爆程度。一阵热闹后,留下的又是什么,很少有人思考。仿佛好戏散场之后,各自走各自的路一浮浅的“微时代”让人的心灵毫无方向地漂荡。

模拟点评:文段立意鲜明,观点尖锐犀利,素材援引和议论分析颇有“合金量”。全段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特别是以客观的笔调解开了读者对北大校长周其凤一次演讲热点的困惑,颇具匠心。

方向二

【名师支招】

微博交流的世界里,对方可能远在天涯,也可能近在咫尺。对于网络而言,这个世界是缺乏情感的。握着鼠标不如去握着你的手,这样才能让逐渐疏远的人际关系不断拉近。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去表现微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一个具体特例去展示,如对网络依赖现象的避让等。可以从个人心理的角度表现人与人相处应相互面对,打开心扉,学会理解与沟通,也可从自身角度出发,谈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方法。

【备考片段】

身处一室之内的人还需要用QQ进行对话,当家庭聚会时各人捧着各人的手机刷微博,一到家就打开电脑聊天而从不去邻里串门„„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削弱与退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而且网络上浮萍似的虚拟生活,也使人无法在人际关系上轻易扎根,不容易也不愿意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所以现代人对其他人感情上的“投资”显得较冷淡稀疏,并非事属偶然。虚拟社交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彰显魅力的同时,更容易降低人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而随着心理的封闭,便更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社交,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感情,实际上却让人更加封闭与压抑。

模拟点评:本段主要从反面着手,以网络时代常见的一些生活方式为素材,对此进行论述。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令读者反思,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作者的分析也是客观的,他把虚拟社交比作“双刃剑”,主要意图是唤醒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正确地在新时代进行社交,从冷漠中走出来,不断改变自我。

方向三

【名师支招】

孤独感是弱者的杀手。要做强者,你就得学会孤独。孤独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冷清凄凉,是“标新立异二月花”的不同凡俗,是摒弃浮华留下来的沉思,是经历痛苦砥励形成的独立人格。孤独是网络时代人类普遍的情感,文章既可写自己,又可以写他人,既可以写现代人,也可以写古人古事,尤其关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文化人的生活经历。当然,从分析孤独的利弊角度入手的话,可以认为孤独是一种美丽,赞美孤独,享受孤独;也可以认为孤独是一种痛苦,批判孤独,远离孤独。

【备考片段】

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它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而孤独也许呈现出孤单一人的生存形态,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搭起木屋,靠砍柴、钓鱼自食其力一样。但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里,习惯了的故土上,家人环绕的天伦中。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它远离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不停地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必然。孤单离孤独远着呢!也许一生也到不了。孤单令人同情,使人理解,但很可怕,难以忍受;孤独给人底蕴,激人向往,充满希望和无限风光。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孤单,是孤独。它是优秀的标志和家园,犹如被污染的都市稀有的一角晴朗。

模拟点评:文段紧紧抓住“孤单”与“孤独”的不同,先谈“孤单”,再论“孤独”,最后两相对照,在条理清晰的论述中让我们明白了两者的差别,充分领略了“孤独”高贵的特质。素材上运用了梭罗在瓦尔登湖上的写意,富有超脱的意境之美。

素材仓库

虚拟社交“刺痛”现实交往 据《广州日报》报道,“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更多的是聊聊天,说说家常。可是今年我发现,大家一样聚在一起,却被手机、iPad给搅和了。孩子闹着要玩游戏,大人却时不时要刷一下微博,似乎人人都在埋头戳屏幕,把年迈的父母给撇在一边了。”谈起今年家庭聚会的感受,白领张先生颇显无奈。社会学人士称,智能手机、iPad等数码产品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玩家吃饭、睡觉及看电影都受到打扰,人际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受损,甚至影响婚姻或亲子互动。有网友提议,聚会时拒绝玩手机。

遭遇微博传播的“逆淘汰”

一位音乐人的微博,引起了风波。他从老家“抵制”拆迁归来,发了一条微博:“回到北京的第一天,就是清查一些人近期的微博„„没有声援的一律销光,划清界限,仍然没被销的主儿愿好自为之„„不要说最起码的原则与判断,给你一次做人的机会都不要,从内心蔑视你!”此举让很多人反感。“既没关注,也没转发,主动和你划清界限”之类的评语中,夹杂着谩骂。像惯常类似的事件一样,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很快“打”成一片。支持皆朋友,反对皆敌人——常见的“帮派”之争,又一次爆发。好在当事人意识到了问题,随后致歉:“今早我发表了下面的微博,话糙理不糙,但言辞偏激,跟我这个人一样。这话只针对我的一些私人朋友,在微博吐槽很不合适,造成了很大误会„„我向你们道歉!”

备考佳作

微博孤独症 云翦愁

有些东西,玩着玩着,就失去了最初的纯粹。它在时间中像果实一样,由青涩走向成熟时,如果没有被采摘得以适当贮存,难免会有腐烂坠地的结局。

我已很久没有更新微博。冷眼观望着粉丝数微小波动着,一天多几个,过几天又少几个。不过是些流动的投机者,想获取你的关注,无论你是否投桃报李,他们最后都会自动消失。这些人的目的,只在于增加自己的粉丝数,而非真正关注别人。这在微博流行初期,是不曾发生过的。后来微博普及到凡上网者皆有一个时,大家的粉丝数反而不增反减。以至于有个女孩,苦于没有粉丝,拿了一沓百元钞票,贴上自己的微博地址,上街遇人就发,小区里的邮筒也被“贿赂”。

人类原本是群居动物,是社会发展结束了原始集体群居的状况。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人们各自蜗居在水泥丛林密密麻麻的房屋里,却多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咫尺天涯的现实人际关系,反不如互联网天涯若比邻的虚拟关系热络。而微博的诞生,简直等同于网络群居时代的开始。

你感兴趣的人、与你有关系的人、推荐给你的人,以此类推,微博服务的能量,足以使全中国的人都产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曾经彼此关注的人,曾经彼此心有灵犀的人,微博更新不再同步,互动也不再频繁。十天半月不发一言已成常态。但名字在那儿,头像没变,每天都看见,每天都沉默而过。唯有一些不相干的微博喧哗着,却与你的情感、心灵,无关。

微博没有院墙,没有门窗,大家毫不设防地群居在同一个广场。你可随时随地收听任何人的声音。在这一片纷扰里,又有几人与你息息相关,关注你的喜怒哀乐?万花丛中过,孑然一身的孤独感,来得更加强烈。

你想与这个世界谈谈,你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你想拥有粉丝,于是你开了微博,混迹于亿万人海里,你却只能自说自话,连一个听众也没有。孤独是可耻的,是不欲使人同情的,所以没有多少人会像那个女孩,用钱来邀请听众。

你整天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幕,身心基本奉献给了网络,连吃个饭也忙着发图,食不知味的你,总是不知觉间忽略了身边最近的人。这种只关注自己无视他人感受的自私一样被带进了微博世界,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的粉丝数与个人悲喜得失,却希望获得别人真心的倾听,这注定是个肤浅的梦;也让微博,变成了一种越来越使人感到孤独的生活方式。

微博的产生和流行,商人看到了商机,政客看到了舆论监控,明星看到了粉丝团,我却看到了赤裸裸的孤独:它是那么简洁、有力,轻易便横跨了960万平方公里。

亮点揭示:思考缜密、结合现实、素材典型

名师点评:本文紧扣材料,不蔓不枝。开头以诗意的语言引出微博的话题,列举了女孩花钱找粉丝的典型素材;接着由现象到本质,冷静地思考了微博时代所带来的利与弊,流露出来的是对生活方式变化的担忧;在文末,作者虽没有直点旨意,却通过“赤裸裸的孤独”形象地表明了观点,那就是“适度远离虚拟网络,投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去”。令人如梦初醒。

第四篇:时事评论类作文素材2

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超前学习、不讲原理、追求解题技巧„„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则依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花钱花时间,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大家不断呼吁,应试教育导致孩子们负担太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侵害,为此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如果说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的话,那么现在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这也警示我们:“教育减负”光靠主观上的棒喝封堵,是远远不够的。

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清校外各种自主加压的根源,并通过深化教育改革,针对性地清除这些病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名校借助奥数筛选优质生源,很多培训班借此“东风”迅速做强。再比如,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抄近道”的得高分策略机构,自然会大行其道。

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我们经常感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可否认,其大学招生制度及理念对学生及家长有着更为实际的影响。比如哈佛的招生简章上总会提及学生社区服务、领导才能、学生活动等参考标准,且在招录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贯彻了这些标准,许多满分“状元”被拒之门外就是证明。当形成招生文化并固定下来之后,自然就会很好地发挥其“指挥棒”的效能。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关于教育的叙事就会在校园内外形成两重分野,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

搞套路应试、超前学习的民间培训机构,向我们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新命题。讲教育减负、素质教育的大道理,非常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

1 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减负还在路上,各方人士仍需努力。

整饬人生的“精神牧场”

身处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如何纾解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精神困惑?人生究竟应向何处去?灵魂又该在哪里安放?这些追本溯源的生活命题,事关一个人怎样安身立命。或许,在广袤的大自然里涵养情趣、放飞思想、诗意栖居,学会体悟自然旨趣,是抵达内心安宁的一条通途。

感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诗意禅境,聆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自然物语,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图景„„生活中总会有某个时刻、某种场景,让人气定神闲。苏东坡认为,人生赏心之乐事良多: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亲近自然的情趣,犹如清新洁净的空气,吐纳之中令人消解困顿、获取力量。

大自然是最好的美育课堂。从纷乱闲杂中抽身休憩,在自然中行走,于自然中体悟,既是对灵魂的涤荡,也是对精神的洗濯。人之如器,如果不被高雅的情趣所充盈,低俗、粗鄙的情趣便容易乘虚而入。现实中,从痴迷玉石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到沉溺赌博的遵义市委原副书记罗其方等,都最终被俗趣所击倒。情趣是一面镜子,既可窥见人生的境界高下,也可映照出成败的内在逻辑。

浸润于自然、涵养高雅情趣,何尝不是在深耕心灵的土壤,播撒精神的种子,拔节生命的高度。《论语》记载,孔子与几个弟子谈论社会、政治和个人生活志趣,众弟子或谈治军,或谈富国,或谈守礼之道。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让孔子很感叹:“我赞成曾皙啊!”由此可见,一个人不仅要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也应怀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追求。

天光云影的大自然里,刻录着快乐的密码,流淌着诗意的华章。梭罗28岁时,曾在新英格兰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小木屋,独自一人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他在丛林中漫步,聆听自然曼妙的声音,欣赏湖畔四季变换的风景与色彩,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他坚信,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宇宙真谛和无上法则,一个人通过内省、与自然交流,可以领悟自然界所蕴含的信息。聆听自然、寓于自然,能让人找寻到精神的新高度,赋予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有人说,生活虽不总如自然那般美好,但我们仍可让生活充满诗意。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其实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牧场。与自然交流对话,在自然中涵养情趣、体悟人生,我们就能厚植信仰的土壤、沐浴爱的阳光,让人生的精神牧场绿草如茵。

从丢书大作战说起来读书总是好的开始

2 在中国,无论做什么活动,总是有人会出来抬杠,即便是劝人读书,谁让大家有的是闲工夫呢。某机构发起的“丢书大作战”行动,吸引了黄晓明、徐静蕾等明星参与。黄晓明在微博中po出自己在地铁14号线中拿书的照片,并在微博上发起该活动。当然有其商业属性,本来也是效仿英国的“赫敏丢书”,《哈利·波特》中赫敏扮演者艾玛·沃特森“一再”分享她的阅读图书,兴致勃勃地在伦敦地铁里广泛丢书,其用意在于鼓励人们利用通勤时间读会儿书。即便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提都还是要读书,否则根本无从谈起“读好书”与“好读书”的微妙区别——我们首先要捡起的是读书的习惯。

也许北上广的地铁是太拥挤了些,读书并不太现实,一般来说,高峰期的乘客们多数是闭目养神或者刷手机。然而,并非高峰期的地铁和公交车上,还是可以做个安静的读书人。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也是58%,基本上是手机阅读。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很明显,中国人的阅读量不容乐观,况且其中相当大比例为随波逐流的“浅阅读”,各种流行读物占据了多数人的目光。

“丢书大行动”还是值得推广,最大的意义在于纸质图书的阅读更有效,而且中外“书单”总是超过了国民阅读的均线。相对于新媒体电子化阅读的娱乐化、随机化、碎片化、去中心化,传统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思考能力,明星推荐的图书绝对会激发众多粉丝、路人的阅读品位的少许改变。“丢书大作战”能够引领读者重新发现阅读的魅力,特别是捧读装帧精美的实体书本身具有一种仪式感。“丢书大作战”不仅可以在地铁里,也可以在其他公共场所,相信众多明星的参与,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们也可以在微博、公号上,举办类似读书会、阅读与写作的小比赛,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更可以升华自己的精神生活。此处的明星,不仅仅指娱乐明星,各路名人、名流、草根名人,以及笃信“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公”的人,都可以为学习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19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大国崛起的历史过程中,都伴随着全民的阅读狂飙,从民族文化认同、专业技能和生活情绪等诸多方面,都对民族共同体的凝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中国人一旦从校园毕业,便基本上告别了深阅读。除去“考试”之外,基本上就不再进行继续教育,以便对自我能力做进一步的挖潜。而对流行读物的沉迷,则占据和掠夺了本应该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也限于娱乐八卦,常识与通识的匮乏则难让他们在职场中更进一步,如果再一头扎进成功学和职场学中去则可能走火入魔。中国缺乏足够的书店和图书馆,即便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核心城市,有风格的书店也并不多,更不必说行业性亏损是普遍现象。电商具有价格优势,买书也很简单,然而买书人难以发现印数少的好书,国家对书店的补助还远远不够。

在三线以下城市,书店基本上就是教参和流行读物的天下,居民阅读的差异将拉大与一二线城市的距离。优秀的读者可以从书籍中汲取智慧,苏格拉底就说过文字“会拉大人与人心灵与心灵直接对话的距离”。德国之所以一直是欧盟的核心,与德国人对于人文社科领域书籍的喜爱有必然的、关键的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GDP坐二望一,然而人均GDP和人均阅读量都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区间。中国需要更好的阅读,反思自己与社会、职场、情感、自然和故乡的各种复杂情绪,更为积极和有效的学习,大家都做得更好一些,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读书,从现在开始。慢慢的,有没有明星做榜样,读书成了习惯,你会发

3 现事情正在起变化。

以法捍卫英雄尊严,以情传递英雄故事

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5个人民法院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典型案例。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程新文介绍,案件中的侵权人,往往以学术研究、商业营销活动等手段,以互联网媒体为工具,诋毁、侮辱、诽谤英雄人物。依法审理好这些案件,意义重大。

一些人将“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视为案例中侵权人的“免责金牌”,认为即使贬损英雄,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属个人正当权利。但却忘了自由自有其边界,权利亦伴随义务。极端且不负责任的自由,必然侵犯他人利益,甚至败坏社会风气。典型案例中的侵权人,不仅深知自身言行的恶劣影响,而且借助网络、出版物进一步放大声音,主观恶意明显。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英雄,就不能放在“舌尖上品评”,或在时间的轴线上详细考察。只是在这过程中,应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不是刻意歪曲;应是有理有据的分析,而不是哗众取宠的“爆料”。法律惩罚的,不是观点上的差异,而是口无遮拦背后的恶意动机。法律否定的,也不是哪个个体,而是贬损行为对社会价值的瓦解、对民族精神的背弃。

事实上,英雄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对民族历史的象征意义。英雄伴随着牺牲、意味着高尚,其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构成一段历史的文化内核。当天安门广场上树立起英雄纪念碑,当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中怀念英勇的烈士,古今中外,都把英雄作为赓续传统、面向未来的精神节点和灵魂支撑。从这个角度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惩处侵犯英雄人物人格权益的行为,尽管能够以儆效尤,抵制否定历史、走向虚无的思想倾向,却也只是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风气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借助更为丰富的传播手段,讲好英雄故事,传递英雄精神。将对英雄的尊崇,化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浇灌每个人的心田。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就是为了寄托人们对英雄的怀念,激发心底里追随先辈的豪情壮志。10月以来获得票房奇迹的《湄公河行动》,更是在艺术的酒酿中,发酵赞美英雄的时代气息,撒播崇尚英雄的精神种子。唯有如此,关于英雄的谣言方才失去滋生的土壤,对英雄精神的消解方可化为不值一提的笑谈。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而英雄,则是构成历史天空的璀璨明星。今天,面对出现的“解构一切、颠覆所有”的潮流,如何延续整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拨开遮蔽价值的层层迷雾,留住照亮精神家园的点点星光,已成关键问题。我们能做的,除了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英雄尊严,还要运用丰富手段,渲染英雄故事,内化精神力量,从而走出一片新天地。

4

第五篇:201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2

201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从“焦糖布丁”到法兰西总统

2012年5月6日,法国总统大选落下帷幕,弗朗索瓦•奥朗德以51.62%的支持率成功当选为法国新一任总统。奥朗德被媒体称为“没有执政经验、没有明显弱点、没做过决定”,但这位“三无先生”却成为法国历史上继密特朗之后第二位上台的左翼总统,同时成功终结了法国17年来右翼政党独揽大权的政治格局。总统竞选已经告一段落,让人们深思的是,非议颇多的奥朗德以何绝技,将谋求连任的萨科齐逼入绝境?他竞选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他这个法国新任总统能否会成为经济危机下法国甚至欧盟的救世主?

名人素材•变形记

成长•适应

不利环境显睿智,童年已学会适应

奥朗德于1954年8月出生于法国西北部城市鲁昂,具有左翼政治倾向的母亲对他的影响颇大,但其父亲的政治倾向却是极右。他父亲在政治生涯上一直不顺利,也因此不允许家里任何人抵触他的政治观念。父亲易怒的性格使奥朗德变得不喜欢对抗、冲突,而喜欢寻求和解,他懂得如何在不与父亲顶撞的同时,与父亲讨论意见不同的问题。奥朗德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氛围中长大,并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后来,在他担任社会党总书记的11年里,他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好好先生,也许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素材运用 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世故圆滑,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随波逐流,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一种丑陋。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纵横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懂得适应,从而实现了人生的升华。法国新任总统奥朗德在童年时期就懂得如何适应不利环境而最终功成名就。学会适应,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适用话题 学会适应、逆境与成功、妥协未必不是前进、环境与成长

出镜•改造

“焦糖布丁”彰显时尚

在法国政坛,奥朗德有太多“不雅”绰号,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绰号是Flanby牌的“焦糖布丁”。奥朗德肥嘟嘟的圆脸,再加上不修边幅的穿着,像极了放在小碗里摇摇晃晃的布丁。为了参加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他的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巴黎竞赛画报》记者)改变了他。她给奥朗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减肥食谱,并配上时尚的无框眼镜,量身定做的西装外套,更重要的是,她训练奥朗德的口头表达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症下药之下果然见奇效。她让奥朗德从“松垮的布丁”变得“总统范儿十足”,他那经过训练后的、抑扬顿挫的新语调甚至让许多左翼党派的支持者联想起当年的密特朗,民调支持率也随之上升。素材运用 自律或粗俗,整洁或邋遢,勇于进取或畏缩不前,朝气蓬勃或萎靡不振„„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展示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自我形象。当今社会,形象不仅是给自己看的,更是对周围人的一种尊重。想一想,在仪表这个小事上都得过且过的人,怎么能够唤起人们的信赖,又怎么会认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

适用话题 改造、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历练•隐忍

沉稳隐忍少冲动

对普通民众而言,奥朗德在媒体上的形象,常常被漫画化,呈现出一副唯唯诺诺的和事佬模样。在法国私营频道Canal+最著名的时政讽刺节目《木偶》中,奥朗德是个只知道傻笑的胖子,没有激情和决断,回家还要受到女友的训斥;在党内,有人嘲笑奥朗德是“没能力的男人”。其实,奥朗德温和的背后也相当有城府,他很清楚什么时候该隐忍,什么时候该强势。在2012年2月份的一次集会上,他莫名地遭受了一袋面粉的袭击,他如此自嘲道:“这就是职业风险,比起总统的诱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在社会党今年4月15日的造势集会上,一贯谨慎的奥朗德强势发言:“如果你们希望改变,请让我赢得投票。”可以说,

奥朗德竞选总统中,支持他的选民,很多是看中了他稳重的一面。

素材运用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才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奥朗德因沉稳隐忍、不飞扬跋扈,而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最终功成名就,更见证了忍耐的力量。幻想一夕有成,不如在艰难困苦当中忍耐,一旦时机成熟,必然水到渠成。

适用话题 历练性格、学会隐忍、稳重与冲动

竞选•宣言

“改变就是现在”

2011年10月16日,奥朗德赢得党内初选,成为社会党2012年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他提出“改变就是现在”的竞选口号,主张“变革”,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收入、扶持中小企业和对富人增税来吸引选民。他还表示,将对欧盟新签署的“财政契约”提出重新谈判,主张欧盟征收金融交易税,并承诺将引导欧洲重返加速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道路。“改变就是现在”的政治主张在总统竞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12年5月6日晚,法国总统竞选终于尘埃落定,一场最没有悬念的总统大选,将一位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政治家——左翼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送进了爱丽舍宫。这是法国政治生活的一次大地震,也是左翼自1981年密特朗当选以来,在接连三次总统大选失利后的一次“翻盘”。

素材运用 奥朗德曾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法国梦》《改变命运》等。在《法国梦》一书中,奥朗德发出了“我要把神奇重新带回法国梦里”的呼喊:而他在总统选举的过程中,又用“改变,就是现在”实践着这一梦想。正是因为有梦,所以他动力十足,也正是有梦,所以才让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法国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竞选成功。梦,贵在执著;梦,贵在坚守!

适用话题 坚守一个梦、付出与收获、改变成就梦想

承诺•实践

内阁“首秀”树榜样,总统减薪兑现诺言

法国新内阁于2012年5月17日下午在爱丽舍宫召开首次会议,先向自己“开刀”,总统和内阁成员减薪是会议首要议题,以期在国内经济低迷的现状下“树立榜样”。政府发言人娜雅•瓦洛•贝尔卡桑会后说,减薪30%的方案已经获内阁同意。其中,部长级官员的月薪将从1.42万欧元减至9940欧元,总统和总理的月薪从2.13万欧元减至1.49万欧元。此举,把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和内阁部长的薪水减少了三成,以兑现奥朗德竞选承诺。素材运用 承诺犹如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承诺犹如宝剑。它的锋利是钢铁撕去虚浮外表的磨砺,也是钢铁的追求;奥朗德忍受着巨大压力,践行着自己竞选时的承诺,让一份信念、一份思想,迸射出诚信的火花,它点燃的是每个人心中的火焰,带给人追求与动力!领导首秀不作秀,榜样的承诺里,系着关怀、信念、分担、追求和改变的五彩绸带,在良知的心灵大旗上舞动,它舞动的是一股永不言败的力量,换取的必将是他人衷心的拥护!

适用话题 践行承诺、引领、榜样的力量

低碳•低调

坚持骑车上下班,清新稳重且亲民

奥朗德多年来坚持骑车上下班,自诩“普 通先生”。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奥朗德骑车的图片:他骑的是一款家用26型无横梁自行车,车把前方还配备了车篮,里面放着一大沓报纸。没有头盔、专业装备,就这么个像邻家大叔一样的人物,居然连续10年任法国最大反对党社会党第一书记,也是社会党任期最长的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环法自行车赛的超级热衷者,奥朗德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站比赛,连最无聊的平地赛段都看得津津有味。他之于环法自行车大赛,就像美国总统之于MLB职棒大联盟联赛,关注、参与体育大赛成为总统亲民、健康形象的象征。或许正因为此,这位法国新任总统才会始终坚持骑自行车上班,这样的低碳之举,在全世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微评论 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情怀。奥朗德用自行车代步上下班,这似乎与他的政治家身份不符。就是这样一位自诩是“普通先生”的人在总统竞选中竞击败了过着明星般生活的、“奢华、自恋”的萨科齐。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总是可以从他过往的言行中找到一些先兆、秘笈或者蛛丝马迹,而奥朗德的成功或许就在于其因低调而显现出来的亲民气质!

扮演“后勤部长”,甘当绿叶衬红花

2007年,奥朗德25年的伴侣罗亚尔代表社会党参加总统大选时,作为“社会党第一书记”的奥朗德就在一旁低调扮演“后勤部长”的角色,以一种“妇唱夫随”的姿态,成为法国政坛多年来罕见的景象。他作为党内第一书记,暂时牺牲了参选总统的机会,改在幕后运筹罗亚尔的选举动向。至少在当时,两位伉俪一前一后的竞选方式,的确吸引了不少党外选民和年轻党员。2007年,罗亚尔能够超越卡恩、法比尤斯等人,靠着靓丽的外形角逐总统,奥朗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也为他在本轮大选中积攒了足够的威信和人脉。

微评论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幕后工作者在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同时,也在默默无闻地积累自己的威信和人脉,等待绽放的时机。

像奥朗德一样成功 何成

2012年5月6日晚,法国政坛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被媒体称为“没有执政经验、没有明显弱点、没做过决定”的“三无先生”奥朗德竟以51.62%的支持率成功当选法国新一任总统。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奥朗德当选为法国新总统的种种原因。有人认为,奥朗德的成功反映了法国选民对萨科齐执政现状的不满,渴望变革;也有人认为奥朗德高举社会公正和平等均富的大旗展开竞选,顺应了民意。实际上,奥朗德的成功和他个人丰富的积淀是分不开的,他的当选再一次向世人证实: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成功需要在不利环境中不断历练。奥朗德童年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中。父亲不允许家里任何人抵触他的政治观念,他的易怒性格使奥朗德变得不喜欢对抗、冲突,而永远寻求和解,他懂得如何在不与父亲顶撞的同时,与父亲讨论意见不同的问题。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氛围中,奥朗德长大了,并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这样的生长环境,使他后来能灵活而圆滑地处理党内各种矛盾。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在不利环境中积累历练经验。不要把所有不利于自己的环境都当做苦难,适应它并正确加以利用,不利的环境也可能成为你走向成功的一笔财富。

奔向成功的过程中要禁得住讽刺,并学会隐忍。困难面前,学会弯下身子迁就,接受一切,就会得到一切。法国私营频道Canal+曾在最著名的时政讽刺节目《木偶》中,讽刺奥朗德是个只知道傻笑的胖子,在外没有激情和决断,回家还要受到女友的训斥;在党内,也有人嘲笑奥朗德是“没能力的男人”;2012今年2月份的一次集会上,奥朗德还遭受了一袋面粉的莫名袭击„„表面上看,奥朗德的确窝囊无能,但他的隐忍却赢得了选民的支持,他们看中了奥朗德的稳重。隐忍的力量使得奥朗德在时机成熟之时,水到渠成地获得成功。由此看来,适当弯曲是一种理智和策略,是一种弹性的前进方式,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顺应和忍耐,它会让我们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

成功,需要经营良好的人脉。作为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奥朗德多年坚持骑车上下班,并自诩“普通先生”。他的亲民、健康意识、低调做人的形象无疑获得了人们的好感。在2007

年罗亚尔代表社会党参加总统大选时,作为“社会党第一书记”的奥朗德牺牲了参选总统的机会,低调扮演“后勤部长”的角色助其参选。他成人之美之举,也无疑他为今年的总统大选积攒了足够的威信和人脉。因此,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就应该亲民、低调、而又善于助人。这样,他才能得到更多的青睐,拥有更多人的拥护。

奥朗德竞选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我们在借鉴经验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走出精彩。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只要你有进取心,不满足,即使再泥泞的路也会留下你的脚印。正如奥朗德当选总统后说:为了能当上总统,被责难、被爱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切都需要忍受。事后回想,那些创伤、那些打击、那些刁难,人们将感激这一切。

佳作点评

奥朗德今天当选法国总统成功,固然有多种因素,但绝对和其个人不断沉淀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关系。文章从奥朗德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培养、人际交往三方面来论证“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一论点,尽管这不是奥朗德成功之道的全部,但文章以点带面,能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它给读者的启发也是弥足珍贵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供电公司工作总结1下一篇:进社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