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课范文

2024-05-11

高职计算机课范文(精选12篇)

高职计算机课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微课,实验

1 微课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创的, 他认为制作微课目标就是为了突出某个要点, 它以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 将教学设计、知识关键点、视频素材、学生学习等资源整合到一起, 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学生环境。

微课作为一种耗时短、知识点集中、不受时空限制的授课方式, 使得教学都变得轻松与便捷, 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将计算机基础课分成几个要点, 每个要点以短视频形式出现, 很容易就将学生由一个要点吸引到另一个要点,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难点。

2 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验

2.1 研究目的与对象

为了对微课教学实践结果有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教学实验, 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经过实验是否有了显著的改变,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了显著的改变。

研究对象为本校临床1501班和1502班的学生, 由作者对两班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进行控制。临床1501班为实验班, 人数50人, 临床1502班为对照班, 人数50人。

设定学生的综合成绩为因变量,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为自变量, 实验前后的试卷都由学校教研组出题, 考卷采用百分制, 两班学生采用同样试卷。

2.2 研究方法

实验从2015年9月21日开始, 到2016年1月15日结束, 历时一个学期, 除去假期约为4个月时间。实验班1501的教学实验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 为时2个月, 在教学中采用先串讲再用微课的方法, 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课堂教学, 使得学生在系统了解知识体系之后, 利用微课重点了解一些关键知识点, 从而巩固学生对难点和要点的掌握。

第二阶段, 为时1个月, 采用教师讲解微课制作方法, 让学生自学, 选择难点和要点利用易企秀等网络工具自我制作微课, 教会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阶段, 为时1个月,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再次回顾与复习, 利用微课整理, 对难点与要点进行再次学习, 巩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掌握。

对照班1502整个实验期间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按照课时安排采用PPT方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有关知识点在PPT中进行回放和多次播放, 让学生能够容易记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点和难点, 从而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

2.3 过程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两班学生实验前后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对两套计算机试卷统一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经过检验, 实验前后试卷的设计都非常合理, 可信度较高。试卷与学生计算机基础课考核之间的相关性比较显著, 也就说明试卷能够显著地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

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见表1的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实验前实验班与参照班的计算机基础成绩差异性不大, 两班平均成绩相差0.42分, 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不大, 基本保持一致水平。在显著性水平а=0.05, 即置信区间为95%时, 实验班与对照班计算机基础课成绩的Sig值大于0.05。这充分可以说明, 有95%的把握认定试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计算机基础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 在显著性水平а=0.05, 即置信区间为95%时, 实验班与对照班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比较后所对应的Sig值小于0.01, 这充分验证了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有了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的计算机基础课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了16.2分, 这充分验证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 计算机基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 采用微课教学加学生自学制作微课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 证明该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有着较高的适用性。

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综合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见表2的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 实验前实验班与参照班的综合成绩差异性不大, 两班的综合成绩相差1.02分, 总标准差相差只有0.009, 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综合成绩比较一致。在显著性水平а=0.05, 即置信区间为95%时,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Sig值大于0.05。这说明有95%的把握认定试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综合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 在显著性水平а=0.05, 即置信区间为95%时, 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后所对应的Sig值小于0.01, 这充分验证了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综合成绩有了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的综合成绩比对照班高了14.33分, 这充分验证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 综合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 运用微课加学生自我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了明显的兴趣, 显然各科学习成绩就可以有所提高。

3 结语

高职学生基础差, 在学习中由于遇到难点而容易放弃对整个课程的兴趣, 而传统PPT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 教师只是对于难点要点进行回放来加强学生的认知, 学生只能凭借记忆对难点进行回顾。而微课的便捷性, 可以使得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对照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阻碍, 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Z].2013.

[2]D 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 (7) .

[3]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

[4]姜威.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 (9) .

[5]周丽娜.中职会计教学中“问”与“诊”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5 (33) .

[6]吴海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电子制作, 2014 (14) .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论文 第2篇

要充分考虑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定位以及本身的培养目标等这些综合的因素。将微课程的设计开发所对应的定向性原则简单可以概括为:“依托学科内涵,始终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目标作为主线,紧抓以学科教学内容这一依据,以学生为本,通过不断努力,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其实用价值的优质微课程”。对知识进行合理、适度的选取、分解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根据实际教学需求来进行开发,微课程具有针对性,能抓住具体学科教学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并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组织与建设。这就意味着不是任何知识点或教学内容都可以进行拆分、重构组成微课程,这样很容易会导致学生课程内容、所学知识点残缺,不符合于学科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两大特征。只有恰当选取微课程的内容,才能将其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不然就是浪费人力物力,做无用功,因此微课程的核心内容在选取时候既要考虑量又要考虑质,从而达到两者的`统一,然后将知识点进行适度地、合理地分解,并进行选取。

3.2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必须做好微视频情境的导入工作。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微视频的预习,随后,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随堂练习,这既是知识的巩固过程,也是知识深化的过程。在学生完成课堂作品的时候,学生可对微视频内容进行重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中要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及评价,利用投影仪向全班展示作品,共同讨论。在整堂课程完成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后测来了解学习水平。另外,微课程的实施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要将知识、技能要点贯穿其中,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充分备课,把握好时间和进度。

4“微课”的制作

微视频是对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的讲解,因此,微视频所用的资源包,包括测验题、课件等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声音的播放速度会比画面的播放速度快,我们可以选择把声音和画面分开录制,方便后期进行编辑。可以选择后期进行拍摄录制。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硬件设施包括摄像机以及灯光等等。教师应该提前进行预演讲课,在这个过程中对不断调整摄像机的位置,以达到最佳拍摄角度,拍摄过程中采用中景、近景以及特写等方式,多使用固定摄像镜头以保证最佳的视频质量。除此之外,拍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教师的仪容仪表,保持衣着的整洁性。后期编辑主要包括片头的制作、内容的剪辑、配解说词、制作片尾以及提示性画面或音频的插入。必要的提示性画面或音频能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总之,微视频的设计要基于下列基本原则:①呈现的内容要准确符合科学,知识逻辑联系强,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其可达到的水平,达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功能。②微视频要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储存,主线要清晰,画面要美观大方,符合学生的审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③微视频的设计要体现出设计者的创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计算机应用课程微课的实践效果

课前一周,老师通过课程学习的平台下发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题等学习资源,学生按照教师下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观看微课,在学习任务单上记下疑惑不解的知识点,便于与同学、教师在课堂上交流。观看微课后,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完成课后微测试,巩固观看微课的学习效果。通过微课学习后,学生在课堂上更愿意主动动手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少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没按时下载微课和微练习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监督、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微课学习。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学生更需要符合实际需求的内容进行补充,微课程就能很好的满足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高职计算机课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教师团队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必须突破单一的“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新平台上起步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近年来新入学的大学生大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和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不能再是单一的“零起点”。但是,目前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造成学生逃课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风。而且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对于在设备、师资方面本来就较紧张的高职院校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新平台上起步。为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缺失,在高职现阶段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可以实行“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并存的教学起点。新生入学后,对所有学生实施统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打破系别界限,把学生分成“零起点”教学班和“非零起点”教学班,每班可排90~120人,制定“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两级的课时都可按每周4节安排,两级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均按1∶1分配,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改的主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主,在计算机方面更多的是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普遍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我院每年约有3500人学习该课程,影响面很广。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成为各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各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制定了针对该课程教学的相关制度,如规定所有学生必须通过省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以期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计划一般设置为50~64课时。为了保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一般安排理论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50%。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现代化教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图形化界面使得“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必须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或现场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增加上机练习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人数众多的学习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课堂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自学、互学相结合,把学生的听课、完成作业和课程设计相结合,实现“立体化”教学方式。即教学任务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基本教学内容由教师演示讲解,其它一些学习任务则要求学生单独完成或分组完成,增加学生互相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学质量。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制作集知识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向学生呈现知识和传达学习任务,教师的演示讲解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形成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特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课堂知识。例如,在Word教学中,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个图文并茂的排版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展开教学过程。讲解这个排版案例,也就开始了Word的基本功能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案例的制作中学习理解Word的功能和操作,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和解决方法。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其他类似的案例,比如完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个人简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分析案例,并引导他们积极尝试如何完成案例,充分覆盖Word更多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改革了旧的教学方法,学生感到学习有情趣,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在学生一人一机的上机实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于学习任务的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采取多种选择,如按“学习任务”的要求,由学生照猫画虎,再做一遍;或者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还可以仅提出要求,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要求学生独立上机完成,教师巡回辅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应用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大型综合性实验题目,在规定的时限内,学生可以单独也可以2~3人合作完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优秀的作品可以收入学生作品集锦库,作为下届学生的学习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构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搭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标的。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来获取、分析和处理多种信息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大课教学为辅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探索一种面向知识起点各异的学习者、支持按需学习、基于网络教与学的模式,使被动型的学习模式变为资源型、探索型和合作型的学习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原理、软硬件系统组成、病毒与信息安全等;二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2003办公软件的应用;三是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计算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还要注重处理好知识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要注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仅以流行的应用软件为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国家在出台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举措的同时,提倡使用国产软件的力度将加大,政府也将率先使用正版的国产软件,今后用户选择应用软件的范围会更大。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应只限于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某几个应用软件的操作,在教学内容中要适当加上同类软件,尤其是国产软件的介绍,如红旗Linux操作系统、 WPS文字处理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通过一种软件的学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快速掌握同类软件使用的目的。

2.构建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

鉴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以及学习该课程的人特别多,我们应该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除了一般课程应包括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课件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案还应包括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上机操作题库、综合应用案例集、在线模拟考试系统等,使其成为一个高度综合的学习资料库。搭建一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方案放置在网上,方便学生按自己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和课后复习,支持按需学习。促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型向资源型自主学习的趋势发展。

3.教学课件的设计

无论是多媒体手段的电化教学还是网络教学,教学课件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教学课件的设计多是教师讲稿的翻版,功能性和互动性较差,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好的教学课件应该是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具有知识性、演示性、辅助自学和练习性的课件,能够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例如,基于多媒体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整个课程设计和准备以下几类课件:(1)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的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使讲解的内容更形象化,更易于理解,提高讲课效率。(2)上机操作例题和习题。为将讲授的每个应用软件准备好进行现场操作演示的、常用功能应用的综合例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看到所讲解的每个功能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设计学生课堂操作习题库,由教师根据课程进度指定上机练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前自学和独立完成。(3)综合应用案例素材。为每个应用软件准备多个由简单到全面综合的应用案例素材。例如,对Excel电子表格软件,可分别准备数据填充、表格格式化、函数运算和图表制作的案例素材,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4.重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学团队的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的电化教学或网络教学需要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需要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和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而且需要一个课程建设负责人,此人负责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教学资源设计。整个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维护最好由专门的人或部门负责,教师的精力着重放在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教学课件的设计上。这就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培养问题。(1)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了设计教学课件,除需要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平台的使用外,还需要为教学课件、题库和案例的设计查找、分类、组织、加工大量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并注意收集优秀课件的资源,以保证教学课件的质量和系统性,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和文字教材难以理解的问题。此外,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更新,需要教师能及时地更新或制作课件。这些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合作。(2)在现场教学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转移到教学的设计和管理上,需要进行更多的创造性劳动:掌握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联系,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层次,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知识的获取。(3)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放到网络上,既方便教师讲课用,又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自学,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由于用户可以自由进出,随意存取,难免出现侵权使用、病毒感染等问题。因此,网络必须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扩充性,且需要专门的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并在应用层次上有所创新,必须有一个精诚合作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韩坚华.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

[2]解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之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陶志军.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高职计算机课 第4篇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以及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 近年来新入学的大学生大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和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不能再是单一的“零起点”。但是, 目前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 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宝贵时间, 又造成学生逃课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学风。而且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 对于在设备、师资方面本来就较紧张的高职院校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 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 从一个较高的新平台上起步。为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缺失, 在高职现阶段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可以实行“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并存的教学起点。新生入学后, 对所有学生实施统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 打破系别界限, 把学生分成“零起点”教学班和“非零起点”教学班, 每班可排90~120人, 制定“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两级的课时都可按每周4节安排, 两级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均按1∶1分配, 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改的主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主, 在计算机方面更多的是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 所以高职院校普遍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我院每年约有3500人学习该课程, 影响面很广。因此,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成为各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 各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制定了针对该课程教学的相关制度, 如规定所有学生必须通过省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 以期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 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计划一般设置为50~64课时。为了保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一般安排理论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50%。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现代化教学环境有很大的改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图形化界面使得“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必须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或现场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加快教学进度, 增加上机练习的比重。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人数众多的学习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把教师的课堂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自学、互学相结合, 把学生的听课、完成作业和课程设计相结合, 实现“立体化”教学方式。即教学任务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 基本教学内容由教师演示讲解, 其它一些学习任务则要求学生单独完成或分组完成, 增加学生互相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提高教学质量。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制作集知识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教学课件, 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向学生呈现知识和传达学习任务, 教师的演示讲解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形成以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特点, 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 激发学生的思维, 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课堂知识。例如, 在Word教学中, 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个图文并茂的排版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后展开教学过程。讲解这个排版案例, 也就开始了Word的基本功能学习和运用, 使学生在案例的制作中学习理解Word的功能和操作, 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和解决方法。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其他类似的案例, 比如完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个人简历”。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多观察、分析案例, 并引导他们积极尝试如何完成案例, 充分覆盖Word更多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 改革了旧的教学方法, 学生感到学习有情趣, 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 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在学生一人一机的上机实验教学中,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于学习任务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 采取多种选择, 如按“学习任务”的要求, 由学生照猫画虎, 再做一遍;或者给出具体题目, 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还可以仅提出要求, 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要求学生独立上机完成, 教师巡回辅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动手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应用软件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大型综合性实验题目, 在规定的时限内, 学生可以单独也可以2~3人合作完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优秀的作品可以收入学生作品集锦库, 作为下届学生的学习案例,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构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搭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 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标的。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来获取、分析和处理多种信息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 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 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大课教学为辅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探索一种面向知识起点各异的学习者、支持按需学习、基于网络教与学的模式, 使被动型的学习模式变为资源型、探索型和合作型的学习模式, 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三大部分, 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 包括计算机原理、软硬件系统组成、病毒与信息安全等;二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2003办公软件的应用;三是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既要考虑计算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还要注重处理好知识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 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要注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仅以流行的应用软件为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 国家在出台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举措的同时, 提倡使用国产软件的力度将加大, 政府也将率先使用正版的国产软件, 今后用户选择应用软件的范围会更大。因此, 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应只限于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某几个应用软件的操作, 在教学内容中要适当加上同类软件, 尤其是国产软件的介绍, 如红旗Linux操作系统、 WPS文字处理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便通过一种软件的学习,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达到快速掌握同类软件使用的目的。

2.构建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

鉴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以及学习该课程的人特别多, 我们应该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除了一般课程应包括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课件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案还应包括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上机操作题库、综合应用案例集、在线模拟考试系统等, 使其成为一个高度综合的学习资料库。搭建一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网络平台, 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方案放置在网上, 方便学生按自己的知识起点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和课后复习, 支持按需学习。促使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型向资源型自主学习的趋势发展。

3.教学课件的设计

无论是多媒体手段的电化教学还是网络教学, 教学课件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教学课件的设计多是教师讲稿的翻版, 功能性和互动性较差,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好的教学课件应该是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具有知识性、演示性、辅助自学和练习性的课件, 能够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例如, 基于多媒体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整个课程设计和准备以下几类课件: (1) 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的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 使讲解的内容更形象化, 更易于理解, 提高讲课效率。 (2) 上机操作例题和习题。为将讲授的每个应用软件准备好进行现场操作演示的、常用功能应用的综合例题,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看到所讲解的每个功能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设计学生课堂操作习题库, 由教师根据课程进度指定上机练习的内容, 并鼓励学生提前自学和独立完成。 (3) 综合应用案例素材。为每个应用软件准备多个由简单到全面综合的应用案例素材。例如, 对Excel电子表格软件, 可分别准备数据填充、表格格式化、函数运算和图表制作的案例素材,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4.重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学团队的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的电化教学或网络教学需要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需要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和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通力合作, 而且需要一个课程建设负责人, 此人负责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教学资源设计。整个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维护最好由专门的人或部门负责, 教师的精力着重放在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教学课件的设计上。这就涉及到教师队伍的培养问题。 (1) 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了设计教学课件, 除需要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平台的使用外, 还需要为教学课件、题库和案例的设计查找、分类、组织、加工大量相关的资料和素材, 并注意收集优秀课件的资源, 以保证教学课件的质量和系统性, 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和文字教材难以理解的问题。此外, 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更新, 需要教师能及时地更新或制作课件。这些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需要团队的合作。 (2) 在现场教学环境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转移到教学的设计和管理上, 需要进行更多的创造性劳动:掌握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联系, 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层次,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知识的获取。 (3)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放到网络上, 既方便教师讲课用, 又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自学, 共享丰富的学习资源。由于用户可以自由进出, 随意存取, 难免出现侵权使用、病毒感染等问题。因此, 网络必须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可扩充性, 且需要专门的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总之,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并在应用层次上有所创新, 必须有一个精诚合作的教学团队。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的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实时性要求教师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到教学模式都必须与时俱进。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韩坚华.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2.

[2]解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之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陶志军.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7)

高职计算机课 第5篇

【关键词】 微课;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一、引言

微课是近几年兴起并广泛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教学或学习为目的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是学生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结合体。微课满足了学生适需使用、适时使用、适量使用的需求。微课改变了学习形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了教和学的实时交互。基于微课的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越来越普及。

微课时代的大背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得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的改革成为必然。打破传统的侧重期末考试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方式,运用教育信息化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是微课时代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甚至是个性化的评价,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的微课资源越来越丰富,为改革函电课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及其弊端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评价方式较为单

一、片面,主要以考试为主,特别是期末考试,更加注重卷面成绩。同时平时成绩的评定无法确切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对平时成绩甚至是整个教学过程不重视。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本校商务英语函电课为例,函电课作为一门职业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撰写英文信函进行国际贸易业务磋商的能力。课程改革之前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闭卷考试占60%。平时成绩以背诵信函和平时测验为主;期末考试的试题中应用题最多占卷面的20%。通过一纸试卷评估函电课的学习,会使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只在考试前突击应付考试。因此,上述考核学生的方式显然背离了函电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能更好地体现和达到教学效果。

三、微课时代评价方式的构建

微课时代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合理的、良好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甚至影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1、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主要以以下两种方式为主:第一,口头评价。口头评价内涵丰富,也是最常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出勤、参与状态、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等学习表现进行及时、客观地评价,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第二,书面评价。书面评价可用于课堂的延伸,也就是课后书面作业的评价。作业是对学生实时学习效果的直接检验,它反映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反映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作业中问题和亮点的客观评价既可以为学生树立好的典型,又能有效引导学生进步。

微课时代应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来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微课时代网络信息化大数据下,对学生学习信息数据的分析,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作出整体的系统的分析,精确跟踪和记录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学习实时情况。

2、实施多元化评价

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商品进出口业务流程中往来函电的业务背景和篇章结构;掌握函电的常用句型、短语、术语和特定表达方式;从而撰写出符合业务背景的商务英语函电。函电课程涵盖了英语基础、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谈判技巧、外贸单证等综合知识和技能。基于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的课程目标,函电课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除了阶段性考试考核学生理解和识记的知识点之外,还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职商务英语函电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除了评估学生的智能,重点应放在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否提高上。本校每学期两周的专业认识实习给学生提供了模拟和真实的业务场景,其中涉及到了大量函电知识和技能,从学生的实践报告中可以直观地检验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

其次,评价标准多元化。改革后的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的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多样化,要因才而评,因智而评。以人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用多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

最后,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引入微课教学方式,微课的学习效果可以在翻转课堂中验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主要有三个环节:自学检测、问题解决、总结拓展。自学检测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生交流,然后进入问题解决环节。问题解决环节根据内容的不同可采取讲解、讨论、探究等形式完成,最后是教师总结拓展环节。整个过程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方法改善,提高学习效率,改变学习方式。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而不是简单地评价知识掌握情况,还应包括学习方法、态度、信心、合作、交流等方面。教师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可以看作是鼓励语言。只有多维鼓励评价才能鼓励学生不断改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3、微课时代建立互动平台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将微课上传至平台,学生在课前自学完后,马上在线完成相关练习,学习的平台会立即反馈正误。学生根据作业反馈及时纠正错误。通过一套统计软件,教师登录教学平台后立即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全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微课搭建了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台。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中,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化为指导型的教练,教师的作用表现为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小组学习,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当教师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发现学生已经能够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不再单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微课平台的关键是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大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四、微课时代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评价改革具体方案

首先,微课学习综合评定:教师通过答疑、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监控、管理、成绩评定。

第二,随堂练习:包括词汇、短语、术语听写。信函理解检查:包括了解信函写作背景、写作结构,翻译重点句型。综合练习:根据老师提供的业务背景,参照所学信函限时草拟一封信函,并说明写作思路。

第三,作业:包括口头作业信函背诵(需教师课上抽查背诵情况)和书面作业信函仿写,记入平时成绩。

最后,定期测试:每学期三次平时测验。期末考试。

另外,第二课堂活动: 每学年学校举行的“外贸英语写作翻译大赛”,参赛选手和获奖选手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综合评定加分。

对评价方式的补充说明: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6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试题内容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包括识记20%,理解10%,探究10%,应用60%。

对学生评价的特别要求:微课自主学习中,不得偷懒和享用他人成果,这将在课堂展示和小组活动中得以检验。书面作业须在老师指定时间完成并且上交。过后补交,不再计入总评成绩。缺勤不得超过总课时三分之一,否则取消期末考试资格,没有学期总评成绩。

五、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课 第6篇

【关键词】微课框架  高职计算机教学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1-0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也在提升,于是计算机技术人才也日益成为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类型。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系当中,高职院校以培养对接社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要,亦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而微课的出现,恰恰成为能够助力高职院校推动计算机课程展开的有利渠道,因此如何利用微课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突破计算机教学当中原本存在的窘境与障碍,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枯燥的课堂设计、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拘泥于“讲”与“学”的单方面主动模式之下,并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次,现阶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同的学生必然拥有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而泛式教育在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上显然缺乏契合性,而这本身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三,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单一的、仅以测验成绩为准则的评价模式,会造成对学生错误学习方向的驱动性,即“为测验而学习”,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更让学生将计算机学习变成一种任务,缺乏情感上的投入。甚至部分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因为这种考评模式,失去了能够突显个人优势的评价元素,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微课优势

微课的主要形式,是将之前制作好的一些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利用网络或共享等现代科技技术,让学生可以在课下或其它时间,根据个人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要,更为合理和自由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微课视频一般只有十分钟左右,其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因为时间过长对学生造成观看注意力的消耗。另一方面,和传统课程模式相比,单个微课视频存在的形式并不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阶梯式教学设计,而是针对某一个教学重点或理解难点,展开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教学,所以其在内容上更为精确、在容量上更为适当。最后,资源容量小,一堂十分钟左右的微课其内存大多维持在几十兆左右,适于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学生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观看和学习。

三、微课框架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成

(一)微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在微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成,需要构建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改善传统教学环境的目的。

首先,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所应必备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之一,教师理应从提升学生自主性的角度,将微课很好地融入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教学思路,并根据此制作成微课视频;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接受特点,制作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梯度性的微课视频,为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视频资源。而在统一共享平台当中,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或为自己所需要的视频内容,让课前的自主学习更加完善。

其次,课堂互动阶段。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而在真实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具有非常直观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有限的核心教学视频作为教学设计的课堂线索,区别对待共性问题、个性问题,旨在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对更多问题的处理。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针对问题的定向答疑和破解过程。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规划时,也要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互动参与时间,组织学生在微课后展开讨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展开探讨和帮助指导。

第三,课后总结和反思过程。这个环节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弥补,为接下来新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一方面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借助微课视频进行有效的知识内化,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巩固,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及时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反思并不是单纯针对学生而展开的环节,教师本身也要在课堂当中、在教学结束之后展开反思,归纳学生在学习和接受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此对微课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优化。

(二)微课堂生成实施要点

第一,微课资源的选择要切合教学主题,切中课堂要点。严格意义上来说,微课只是一种教学形式,是对传统课堂的延伸,因此在教学知识点呈现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明确教学主题,快速进入状态。

第二,多元化的微课资源尝试。虽然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的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当教师足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和资深优势时,动画影像、网页以及PPT等都可以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将微课和教学情境相融合。由于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虚拟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当中融入创设情境的模块也拥有一定的可能性,它可以帮助教师将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素材运用到教学环节当中,应用到微课资源当中,让学生融入情境,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最后,有效加强期末考评设计。教师在利用微课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让学生感受不同层次的操作练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根据自我的发展意向来进行选择,同时纳入多样化的考评模式,比如通过小组完成的学习成果展开小组内考评,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展开阶段性考评,等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框架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构建不仅是符合计算机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还是符合学生自身成长需要以及学习需要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合理选择微课的应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计算机语言,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力勋,何林海.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4(5):40.

[2]孙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微课教学的适应性[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5, 6(1):43-45.

高职计算机课 第7篇

多数学生在开始学习本课程时往往抱着浓厚的兴趣。然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必须先掌握大量抽象的基础知识和枯燥的操作要领, 再进行操作训练。显然, 这与学生预先的想象和急欲动手的要求是有矛盾的, 会使其浓厚的热情与积极性颇受打击。

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偏差, 使得在教学中把不断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作为出发点,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势在必行。为此, 在这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笔者就对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的几种方法进行阐述。

1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矛盾

1.1 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好奇心之间的矛盾

本课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如计算机组成、网络基础等, 理论性强, 抽象难懂, 要求学生记忆的东西很多, 如:数制及其转换、网络的分类、协议、地址等。按传统的方法授课时, 学生往往兴趣缺乏, 一小部分学生甚至产生畏惧、排斥情绪。说明教学内容、方式与学生的好奇心之间存在着偏差, 这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教学方法与专业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不同专业的学生, 对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也表现出接受能力的差异和不同的要求。

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好, 对计算机命令以及相应操作的学习与掌握相对容易;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因为实践的机会多, 所以动手能力相对强一些, 但英语基础却差一些。艺术类专业学生喜欢硬件学习、制作软件的学习, 英语专业学生喜欢学习办公软件的使用;他们对网络系统的学习要求也不同, 艺术专业学生喜欢网上的资料库 (图、字、影) , 英语专业学生喜欢网络英语, 特别喜欢用各种方式聊天。由此可见,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学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同专业学生对同一门课在教学内容要求上的差异, 以及学生的个体的差异,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表现为教学方法与专业化要求之间的差异, 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效果。

1.3 考核方法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 本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很多学校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教考分离的形式, 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可是这只能对学生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常用软件进行考察, 并不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克服教学矛盾的对策

2.1 利用学生好奇心, 因势利导, 融教学内容于各种活动之中

几乎所有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时, 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就能动手操作计算机。虽然还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 但跃跃欲试的劲头十足。对此, 笔者在把相关纯理论知识讲授并带领学生练习完后, 把其余软件使用的讲解全部安排在机房进行, 这样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同步进行, 有问题能及时解决。

如在进行Power Point这一章的教学时, 因为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笔者采取了与传统教学程序相反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每个同学下载2~3个Power Point课件, 并比较它们的异同。因为学生对上网下载东西的兴趣很高, 利用他们的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实际上他们下载以及进行比较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制作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学生们不仅对Power Point的使用了然于胸, 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最后的幻灯片制作比赛中, 制作出了效果非常好的作品。

笔者认为,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因势利导,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并能达到熟练掌握,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区别不同专业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不同的专业, 由于培养目标不同, 对知识重点和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 在教学进程中, 因材施教十分重要。

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 对他们来说, 学习本课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偏重讲解一些程序与具体设计的结合, 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把握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中的色彩应用, 然后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与讲解, 效果非常好。

因此, 笔者觉得教这门课时, 要从学生的角度, 取其所好, 既考虑到课程内容, 又考虑到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因材施教,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3 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 利用网络在线考试

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操作、会用, 因此, 考核的重点应放在综合能力的考核上。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分别考查学生对各个软件掌握的情况, 比如用撰写专业文档的方式来考核Word应用, 这一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格式化文档的能力, 同时对所写的专业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 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情感。再如, 采用大赛形式考查Power Point, 这一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该软件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美感色彩等方面的整体把握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等。每一种形式的效果评价都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论

本文所陈述的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改实践, 是在学生开始接触计算机, 对计算机有浓厚学习兴趣, 而又对枯燥的基础理论不大感兴趣的教学背景下形成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因势利导, 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上接第196页)

顺势而起, 积极寻求发展, 不要墨守成规。从长远看, 利用政策及时调整教育的定位、教学方法、监管策略等, 对保证现代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在集思广益努力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 也要戒骄戒躁, 保持清醒的头脑, 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现代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萨缪尔逊, 等.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2]孔祥林, 等.现代教育技术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摘要:传统方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会遇到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好奇心之间的矛盾、教学方法与学生要求之间的矛盾、考核方法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利用学生好奇心,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融枯燥的教学内容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 并调整考核方式, 可收到好的效果。

高职计算机课 第8篇

一、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1、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全国各中小学相继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一般性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其内容与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重叠较多,因此一部分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生对这些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这就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职院校的学生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底子”薄,理解能力不强,自学能力较差,尤其是在近几年高校扩招程度不断增大的形势下,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之初普遍存在着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未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大学学习使他们产生心理失衡,甚至怀疑自己,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另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这些必定会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悬殊较大,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中学普遍上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城市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而来自农村和相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即便是在中学上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但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并不多,仅仅是能应付考试,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现状,将教学带入了两难的境地,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上课内容过于简单,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起点,加快教学进度,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对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最终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过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成为教师面临的又一问题。

4、学生在入学前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不成体系,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特点,通过对9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0%的学生使用电脑的目的是上网聊天、听歌、看电影、下载资料和玩游戏,与此相对应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这些方面较高,能力较强,但这却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计算机这个工具他们并没有用好。此外,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通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原先所学的知识显得非常零乱,常常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眼高手低”,老师讲解时感觉是原来学过的内容很熟悉,不愿仔细听讲,但真正操作起来却又问题百出,这种浮躁的心理同样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新形势下的新对策

1、虽然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但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别较大,为了制定出既具普遍性又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必须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为此,笔者在第一次上机课就开展了汉字录入比赛活动,通过这次比赛,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汉字录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大致掌握学生是否经常使用计算机、熟练程度如何等情况。之后又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摸底,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所有学生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地掌握。

2、在全面掌握了学生的情况之后,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之下,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是在复习原来所学的知识,就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一带而过,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就应该深入讲解。一些重点知识,应该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变,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虽然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计划是一周四学时,两学时理论课两学时上机课,但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完全是老师讲两学时学生练两小时,这两个环节是往往是穿插进行的。比如在讲课过程中,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可以请学生来进行操作演示,做得对给予表扬,做得不对及时给予纠正并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学生印象深刻,知识掌握会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机练习中,根据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上机练习题,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一节理论课的内容非常丰富,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往往听的时候明白一下课就全不记得了,上机练习时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上机练习题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上机练习题的完成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真正提高操作水平。此外,在上机课中,也可以进行一些课堂讲解,比如发现学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对全班学生的讲解,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有一些实践性非常强的内容,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可以直接将它放在上机课上讲解,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跟着练习,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在理论课上讲解好很多。

3、对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授课时应注意时常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联系,比如在给物流专业学生讲解Excel时,可以以物流价格清单作为实例进行讲解,一方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Excel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说在理论知识水平上不能和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但在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当今社会,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职学生并不一定处于劣势。

4、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考虑。对于能力较强的部分同学,日常的教学应起到梳理已有知识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在上机课上,可以额外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练习题,还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籍,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开设选修课来拓展他们的学习领域。对于能力一般或者较低的大部分学生,应把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制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均以他们为主,既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要注重上机操作,尤其是上机操作,要密切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

5、《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信息技术类课程,其开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际教学工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在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方面技能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信息技术、网络、“虚拟社会”等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也是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而从事思想、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对信息技术及网络等方面知识缺乏了解,制约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因此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信息素质修养并承担起信息素养教育的责任,教师应自觉地把信息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知识融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工作,用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比直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在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从而改善学生上网只会聊天、听歌、看电影、玩游戏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网络魅力远不止这些,网络上无穷无尽的信息才正是网络魅力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阮琼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评论.2006;(5)

高职计算机课 第9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难度较大。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情况来看, 学生的文化工地普遍偏低, 学习能力一般较弱。而计算机课程内容的专业性较强,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其中主要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 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难度较大, 很多学生会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出现计算机学习困难的现象。而这样不仅会导致高职计算机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还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从而影响计算机教学的后续开展。

(二) 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所以其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上会十分重视, 而对于计算机这样的学科往往不够重视。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研究不够深入, 导致其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而教学模式的陈旧直接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失去学习兴趣, 经常出现在课堂上玩手机和其它厌学现象。同时,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策略, 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

(三) 对计算机实践操作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时候往往会以实践教学为主,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对于计算机这样的辅助学科, 其一般会以理论教学为主, 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以及计算机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资金有限, 导致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这方面的建设。而这样就导致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极度匮乏, 很多需要通过实践的计算机技能都不能得到落实, 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微课理念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微课教学具有多方面有点, 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所以将微课教学应用到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成为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必然趋势。通过微课教学的开展, 能让高职学生迅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并且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中深入理解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 从容确保其计算机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 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开展微课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而在开展微课设计之前, 教师首先要对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仔细挑选, 要尽量保证教学的内容少, 但知识点结构清晰, 并且要着重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技能保证微课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又能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开展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对微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置。因为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引导下, 教师才能正常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设置微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好高骛远, 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确保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教学中轻松学习。另外, 教师还要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地设计, 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 还要让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二) 微课的制作。

在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之前, 首先需要准备好需要的工具, 从而避免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出现差错。其中主要是准备一些录制视频必须的耳麦、话筒和必要的计算机软件等。开始录制前要将各种设备调试好, 避免录制过程中因设备故障而出现中断, 影响教师的制作水平。同时, 教师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要尽量结合其它的一些教学工具, 尽量将计算机相关知识点形象化, 其中最主要的是借助PPT等教学工具。另外, 在开展微课录制活动的时候, 教师还要避免与传统教学相同的灌输式教学。

(三) 微课的使用。

微课的使用有很多方式, 其中首先可以将其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传统课堂教学相对枯燥, 学生很容易因此而失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导致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而微课视频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聊天软件建立班级群, 将微课视频分享到群内,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体现, 从而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提前将课堂上需要讲授的内容相关微课分享给学生, 让学生能够根据微课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结语

微课教学对于现代教学活动而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所以,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还能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整体质量地提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吴蕾.“微课”理念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05:157-158.

[2]王立巍.微课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03:419+421.

高职计算机课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差悬殊, 教师难于因材施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面向高职各专业新生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制约,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计算机操作的相关知识, 对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来自于经济欠发达、信息水平低的学生使用计算机机会较少, 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偏低。学生水平的悬殊差异, 无疑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增加了不少难度。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畏难情绪问题普遍存在

一般而言, 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一方面, 学生仍习惯于高中阶段常用的讲授法———填鸭式教学方法, 主体被动, 学习方法没有转变, 没有养成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学生较为轻视对该课程的学习, 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高数、英语等公共课的学习上。

微课的概念界定及教学优势

1.微课的概念界定

“微课”是指选定某个教学主题, 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制作、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并将这些辅助性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2.微课的教学优势

(1) 教学时间较短

“微课”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 一般为5到10分钟。相比于传统的一节课课时而言, 它可称之为“微课例”。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老师一般采取讲授法, 对知识重难点进行讲解, 并演示一些相关操作, 学生按照演示, 完成老师交代的知识点和任务, 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一些类似的操作产生混淆, 学生边学边忘, 知识点掌握不牢。

(2) 针对性强, 教学目标明确

微课采取的教学内容是知识点碎片化, 每次只针对一个教学难点或重点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印象, 学生易于消化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操作, 另一方面容易约束自制力不强的学生, 便于分步展开教学。

(3) 支持移动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下,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加广泛, 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更多的是运用到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当中。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进行重播、点播知识点, 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学习的知识点和学习的时间。

(4) 生动有趣

一般而言, 一次微课仅有一个知识点。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都会有精美的画面、清晰的主题和动听的音乐,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 情节完整, 有导入、重点及结论。微课通过精心的设计、制造悬念、巧设疑问、循循善诱, 以此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掌握相关知识。

微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契合度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课程有很大区别, 教学内容多为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这种操作性强的知识点, 便于分步讲解, 非常适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

2.传统课堂一节课为50分钟, 对多数高职学生来说, 很难始终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教学内容, 而微课教学内容碎片化、目标明确, 生动有趣, 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

3.该课程内容多为可操作性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录制操作演示过程, 在录制的过程中对操作过程进行同步讲解, 不需要再添加其他设备。就其微课设计与制作而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制作不仅容易实现而且成本低廉。

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及运用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精心设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3、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3及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3的使用五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微课教学具有教学内容短小有趣、教学情节完整、课程结构清晰流畅、教学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将教学内容再次分解为微单元。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主要包括文本编辑、文档排版、表格处理、图文混排、目录的生成、合并邮件、文档的预览及打印。在进行课程设计时, 应结合微课单元设计成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如在设计目录生成的这个微课单元时, 就可以设计出让学生制作自己毕业论文目录任务单的形式来录制微课。微课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明确教学主题, 教师边讲解相关知识点边进行演示操作, 操作的同时进行录屏、录音, 在录制过程中操作过程不易太长, 先进行操作的语音提示, 然后再将鼠标移动至需要操作的位置, 点击鼠标进行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一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 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2.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决定其成败。该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 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文档排版中要插入图片、设置艺术字、字体的设置、分栏、页面设置等。通常一节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只有5至10分钟, 因此微课教学内容不能选择太多, 只能选择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一个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微课教学, 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重点和难点达到熟练掌握和彻底理解透彻的程度,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知识点, 然后把每个微课知识点合理安排, 有效串联每个小的知识点, 以此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3.教学观念与方式的转变

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微课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过程, 而是将此作为重要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变教学主体为教学主导, 同时在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按照内容引导, 创设学习情境, 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单, 让学生在设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教师再根据微课中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步讲解, 启发学生, 引导思考, 解决问题。只有如此, 微课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功用才能充分发挥, 实现其在教学上的真正价值。

4.学生学习观念与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之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为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每个教学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再将微课上传到教学资源网站或Moodle平台上, 学生应转变学习观念, 学会如何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学习不仅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疑惑, 一则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则可以利用网络和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来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不足的弥补, 对其更是扩充与延伸。

总之,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技术, 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微课教学有效结合, 从而改变教学方法与形式, 以此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激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磊、龚少卿:《“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年第11期。

[2]张静:《微课程之综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11期。

[3]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4]刘长海:《微课程: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途径》,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年第1期。

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改革;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44-0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也相应的体现出了这些时代性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出现的诸多时代特征,为了与时俱进的增强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许多高职院校制定了基于本校实际情况的思政课改革探讨文件,力争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

1.仅仅被看做一门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多的将思政课只是作为一门学科,没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思政课教师也过多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没有将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任。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手段陈旧。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教学内容枯燥、单调,课程内容与时事联系不紧密,与自身关注点不契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思政课突出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都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知识的更新和传播也很迅速,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发展状况就目前来看是滞后的。

3.混同于其他专业课,没有自成系统。

高职院校由于肩负着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重任,具有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高职院校思政课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政课能指导大学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自信心,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不能简单的混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探析

为了适应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融合性和时代性,高职院校必须对思政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要将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高职院校思政课虽然是一门课程,但我们应该深入发掘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利用好这块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奖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一种有利的教育形式加以利用,将其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生活工作,真正做到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2.要高度整合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思政课现在使用的教材诸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其存在教学体系严密、政治理论水平高、逻辑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心理上对思政课产生距离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我们要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首先要从思政课的课程资源下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思政课程的内容全部整合,然后分成模块,每个模块选择教育性、趣味性强的课题做成专题进行讲解;其次高职院校思政课要与学生在校的社会活动和学校活动进行对接,思政课教师与团委老师、学工部老师和学生干部共同工作,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工作生活高度融合;再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与各专业课程进行统筹,从大学生的专业角度开展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忠诚教育等与实现大学生职业价值有关的教育内容,并且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表现纳入大学生思政课程的考核内容。

3.要加大经费投入,大胆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要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所以高职院校要从经济投入上给相关的支持,有了稳定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才能通过各種渠道充实自己的思想课程相关知识,才能改进教学手段,才能指导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高职院校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教育阵地,改革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高效的选择,我们可以用诸如讨论法、演讲辩论法等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参与;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效的网络工具,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从手段上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途径,增加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互动交流,打破思政课程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引导大学生的学生与成长。

4.要建立单独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要有别于其余专业课程的特殊性,所以高职院校对于思政课成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单独的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于一体教学评价体系,囊括对思政课程教师工作的评价、对学生践行思政课程内容的评价等,让思政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压力和动力,才能调动全部可以调动的力量,真正投入到思政课程改革中去,并能实在的发挥其改革效果。我们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有更强劲的动力,取得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最高实效。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累积经验,才能打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符合大学生实际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 号.

[2]赵明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3]吴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09(11).

高职计算机课 第12篇

1 微课的特征体现

首先, 微课作为一门课程, 其“课”也必然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学习特点。教师事先进行课程的制作,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视频资料, 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对课程资源进行归纳处理, 围绕重难点进行设计, 替代传统的学习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微”是指时间的短少和内容的精悍, 由传统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缩短到十五分钟左右, 以围绕中心主题, 着重进行重难点的讲解, 控制微课的时间, 设置合理的学习内容。最后, 利用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在手机或PC等终端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 控制微课视频的速度,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知识可以选择反复地观看。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知识, 微课的效果更为显著, 从中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

2 Photoshop微课内容的设计

2.1 选题要恰当

微课的特征是短、小、精、悍, 而学习设计的内容广泛, 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处理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关系。选题就很关键, 要得当, 具有针对性, 这是微课得以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 也是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第一环节。教师根据自己丰厚的教学经验, 遵循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选取恰当的学习内容, 要贴近实际, 迎合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 对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选择, 达到完善课程学习设计。

在对《Photoshop图像处理》这一课程的学习中, 不同行业有千万种的应用方式,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选择题型进行设计, 比如选取典型的、完整的题目“Photoshop在婚纱摄影中的应用设计”, 也可以是不同分类的题目“班级标志设计”、“杂志封面设计”、“公益海报设计”等。

2.2 微课设计的立足点是学生的需求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一批新人, 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征, 时代感赋予他们喜欢通过展现自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对大多数未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 对职业的整体规划和日常生活只存在一个浅显的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中应该抓住这一特征, 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 改变原有满堂灌地单纯的知识传输, 通过微课模式, 设计灵活的学习活动, 预留一些时间和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的展示。

Photoshop图像处理是一款操作性强的软件。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处理, 初学者不易掌握其操作步骤, 更难以灵活应用。为了提高初学者的学习能力, 利用微课短小、新颖、高效、实用的特点, 结合Photoshop课程的动手操作特征, 根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学习相关技能知识的学习目标, 囊括学生的需求、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 来进行微课课程内容的设计, 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有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课堂学习效果得以提升。比如用Photoshop修改数码照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 实际拍摄的照片可能存在偏色、曝光不足、面部皱纹、黑痣、红眼、黄牙等问题。可应用修复画笔工具、红眼工具、减淡工具、修补工具、曲线等命令进行修复, 达到无明显人工修复痕迹的图像。一般进行时尚修饰, 要先处理对比度和颜色, 再调整形状和造型, 之后调整皮肤和容貌。再如Photoshop软件中常用的操作还有抠图, 一般用魔术棒工具、钢笔工具、磁性套索工具、通道、蒙版、抽出滤镜等方式抠图, 根据不同特点的图像, 选择的抠图方式也不同, 使学生能快速地掌握抠图技巧, 完成图像的编辑与处理。

2.3 微课的运用是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传统学习模式中,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这是课堂教学的难题, 尤其是注重操作实践型的课程, 比如Photoshop图像处理, 在传统的课堂上,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出现实例不足或难易程度不高, 而对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则会出现作业多难度大的现象。运用微课则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上转移到课前预习, 这样能使学生自由利用课余时间,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新知识。对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 就可以在上课前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为此, 在课前微课资源设计时, 教师不仅要提供学习的知识点及基础视频的演示资源外, 而且还要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补充的学习资源, 帮助他们复习旧知识, 以衔接并理解新内容, 以便能更好地跟上课堂中的节奏。由于采用微课学习模式, 在课堂内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完成作业的进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可以直接面对面地交谈, 给予他们个性化的辅导。学生通过教师对问题的讲解、作业的批语, 获得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 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学习方式, 总结经验, 提高学习效果。课后,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设置循序渐进式任务练习, 包含基础题和提高题, 基础题要求人人必做, 提高题设置为选作, 选作任务记为平时成绩, 加分以示奖励。这样优等生可自主深入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而学困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 调整学习进度, 夯实基础知识。教师可通过聊天软件或网络在线交流平台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各种疑问, 还可通过提交作品、批阅作品展开交流的机会, 让师生间的交流反馈更为丰富及时。

比如学习“修复画笔工具”, 课前要让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 录制微课视频时, 重点介绍修复画笔工具的使用方法, 明确修复区域的源和仿制样本模式, 通过演示对比案例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堂上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 归纳总结后统一解答, 再布置课堂任务应用案例, 提出问题“修复画笔工具与仿制图章工具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要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发掘学生潜力, 实现因材施教。

在进行Photoshop微课中, 我们得出以下设计经验的总结:第一,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 最关键的学习材料是课程设计。关注学生关心的话题, 融入学生自身专业的价值导向进行开发设计, 才能提高学生对本职行业的认知。第二, 创新是一个时代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也是我国目前最需要的推进动力, 不仅在企业领域实用, 更体现在学习领域, 微课程本身的开发和设计就是学习领域的一个突破。融入更多的创新力度, 跟随时代潮流更是微课程发展前景的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具有创新设计的特点, 可以引领学生的大胆构想,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创造潜力,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为知识的教育蓄积能量。第三, 微课设计要有娱乐性的学习活动, 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 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提供给学生通过展示作品来获得被赞扬肯定的机会, 会无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标新立异的创新欲望。第四, 微课的内容设计要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高度。运用Photoshop软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系列复杂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应用photoshop的实践操作水平, 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4 共享微课资源

微课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是保障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标准之一。教师可将制作好的photoshop微课视频文件及与之相关的素材、课件、参考资料等都上传至共享资源平台, 同时, 给学生推荐专业领域内著名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相关网站,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 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阅读或参考, 为学生提供拓展的空间。通过微课学习, 让学生树立学习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不断进行学习总结, 提升自身整体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 Photoshop课程的学习模式和内容设计的创新是整个微课课程发展的主干。要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Photoshop技术中就要不断汲取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颖的学习手段, 继续推进Photoshop微课网络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课程学习, 提高平面图像设计的学习质量,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为学生心目中所希望的学习模式, 为学生自身技能的塑造及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手段。

摘要:高校计算机课程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的开设为学生获取信息搭建了一个平台, 有利于学习和知识的传播。而Photoshop图像处理又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 在其学习过程中, 实践操作显得尤为重要。Photoshop微课学习, 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形象, 操作演示更加直观,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对知识技能要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本文将以photoshop微课学习的开发运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微课程,photoshop,微课设计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4) .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上一篇:回避心理论文下一篇:结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