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师德师风

2024-05-10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精选12篇)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 第1篇

目前, 高校的青年教师人数已经占到高校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 而在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中, 青年教师已占到80%以上。当前, 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准距离大学生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近期一份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总体评价达到“很满意”或“较满意”的数据如下:课堂教学水平为48.57%, 学术研究水平为54.87%, 人格魅力为41%, 敬业精神为61.21%, 教书育人状况为46.88%。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 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其中最主要的相互关系与规范包括教师与国家, 教师与教育事业, 教师与学生, 教师之间, 教师自我修养等基本的人际、社会关系的规范。师风则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简而言之, 师德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 师风是教师的风范, 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风、学风, 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反映了校园的精神面貌以及校园的风气。

师德师风建设影响着民族素质, 教师队伍的素质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素质,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而影响和决定着整个民族的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岗”何其重要, 教师的“业”何其神圣。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关系到我国能否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建议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即: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 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当代青年教师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面对社会价值的多元取向, 该怎样把握自己, 确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判断、来主导。

2、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 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

学校可以经常召集青年教师召开座谈会, 通过新老教师的交流及老教师的现身说教, 帮助青年教师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同时在各类会议及活动中, 对青年教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指出和分析, 抓住先进事例加以表扬和宣传。使得比奉献、比师德很快在青年教师中成为主流, 形成良好氛围。

3、完善的培训机制

青年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首先要进行师德理论和知识规范的学习教育, 然后才能内化为师德意识 (包括师德理想、师德观念和师德价值等) , 形成师道情感, 磨炼为师道意志, 进而才能外化为师德行为。建立与完善业务培训机制是优化青年教师学历结构,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迫切要求满足的发展需要。因此, 加强师德的学习教育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要把好新教师师德的入口关和建立导师制。把好入口关, 就是搞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对新进青年教师开展包括师德师风在内的培训, 并严格考核, 把是否熟悉和掌握师德理论作为上岗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学导师制。就是在学校教务、人事、科技部门的统一安排下, 各院系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导师, 实行“传”、“帮”、“带”。教学导师不仅要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实践教学等教书环节, 更重要的是指导新教师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并付诸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4、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师德师风评价是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一方面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 将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规范化, 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健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体系。要把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考核指标量化, 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 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考核结束后公开公布考核结果, 奖优罚劣, 使得培养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 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摘要:本文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着手分析, 明确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当今青年教师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德师风建设的看法。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年。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 第2篇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把德行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高校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肩负着为国家振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承担着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职责。尤其是占比超过

60%的青年教师,已然成长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新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刻不容缓。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师风是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倾向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性风范[2].不同时期,师德师风的具体内涵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究其实质仍是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理想信念和完美人格。只有把握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文化与道德根据,直面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剖析高校教师内心的道德窘境,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去综合分析问题的成因,才能逐渐

发掘问题的根源所在,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不深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它关系着国家道路和国家命运。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席卷着国人的思潮,在中国进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个别青年教师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淡薄、价值观模糊、政治信仰缺失等严重的思想问题,他们在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还把这种危险的价值取向传递给意识形态不成熟的学生们,形成的连锁效应不可小觑。物质文明的发达并不代表精神文明的富足,对经济价值的过分追求使得阅历尚浅的青年教师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所迷惑,教书而不育人,失正而无以为范,师德师风下滑,没有起到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和引领作用,思想道德混乱而不自知。

(二)职业认可度降低,敬业意识淡薄

就目前而言,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具有非常良好的素质,忠于并热爱教育事业,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多人从事教育的初衷正是基于崇拜和奉献。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如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与实际收入的矛盾,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困难,过度行政化的制度牵制等,使青年教师基于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都出现了下滑,有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还因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造成了敬业意识的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的缺乏。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认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漠不关心,不积极进取,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3]的创新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忽视了教育工作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哪有利可图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向哪里投入,不重视个人道德修为和专业知识的精进,忽视自身的道德反思和自省,职业理想缺失。

(三)价值观倾斜,不务正业

有些青年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得失,只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个人的名利,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注意构建新型和谐的同事关系,这样会导致价值观的倾斜。过于看重个人利益的行为,将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在学术上刚愎自用,抑制了百家争鸣、集思广益的灵感之源

[4].有些教师过分热衷于发展第二职业,而不注重本职岗位,将学生看做是自己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背弃因材施教。在教学方面,只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忽略自己本身的职责所在,缺乏诚信,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

(四)教师学术诚信缺失,职业良心趋于功利

由于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越来越难,高校青年教师为了完成量化考核的任务,既要抓教学,还要搞科研,承担班导师任务、下企业实践、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一个都不能少,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不当的评价导向,使得有些高校青年教师心浮气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背弃了起码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拉关系,走后门,剽窃科研成果的学术舞弊行为层出不穷,功利化倾向极为严重。诚实守信也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古人提倡君子要“内修”、“慎独”、“独善其身”,只有青年教师所处的环境风清气朗,才能唤回师德的温厚馨香。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培养有思想、有抱负,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敏锐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之人,培养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思想觉悟之人,培养能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践中创新发展之人,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大学的精髓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奉献去传承和发扬的。作为承载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希望的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促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才能营造高校良好的教风学风,才能构建高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

年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训,并对高校青年教师应具有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在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缺陷和不足的同时,还能增强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之保持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兴趣和工作热情,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用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深的专业知识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提供保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影响个体的良性发展,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标,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强劲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必将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快速形成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必将成为社会学习的楷模而重塑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神圣的光环。

三、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的养成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内因;政府、社会、学校的合力作用是重要保障,是外因。内、外因只有共同作用,积极配合才能共同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水平。在研究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原则,用充满人文关怀和民族情怀的视角全面透彻的解析事情的本质,寻求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青年教师要注重师德内化

第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性修养。高校青年教师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教书育人、求知树德的全过程。第二,提升职业认知,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实现终生学习理念。师德教育的实现和师德教育的提升不可能离开教师的职业角色。青年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深刻挖掘教育职业的本质,从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职业道德、高尚品格等方面来雕琢自己,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博学、慎思、笃行,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专注于科学研究,致力于国家建设,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青年教师要了解师德的内容和内涵,弘扬优秀师德传统。师德形成于心,表现于行,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师德的真正内涵,才能发挥师德的作用并让其内化为自主意识,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优秀师德传统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二)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师德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从师德培训、师德评价考核到师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部门精心设计、严格把控,要将师德建设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拓宽师德培训渠道,创新师德培训模式,科学制定师德的评价考核方式,充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要借助榜样的力量,给予青年教师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通过导师制让青年教师全方位感受优秀老教师的专业造诣、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次,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处于高等教育变革期的青年教师普遍感觉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和生活压力正在逐渐消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理想,很多人过早的出现了职业倦怠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学校一定要站在关心青年教师的立场上,多多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创设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用制度的力量在职业道德上构建充分的激励机制,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最终实现学校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再次,学校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每个大学都要有自己的气质和精髓,大学文化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点睛之笔。

(三)社会各界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 第3篇

关键词:绩效工资 高校教职工 师德师风

绩效工资是高等学校教职工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已取得的业绩能够得到相应甚至超值的报酬。而绩效工资本身关注的正是教师的行为结果和其作出的贡献,它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正因为区别于以往的工资体系,在高校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给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课题、新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绩效工资实施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动态的分析研究,探讨如何以绩效工资为导向,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动因促进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策略与方法。

一、绩效工资政策背景

(一)绩效工资推行的目的和实施方案

2006年6月25日国家人事部、财政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号),旨在建立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宏观调控的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包括高校在内的全国事业单位将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各高校在2007年完成工资套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同步考虑,分步实施,制度入轨,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开始进一步制定并逐步实施绩效工資改革。

绩效工资主要是根据单位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综合因素,核定相应的总量。同时,根据合理调控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差距的需要,进行限高托低的绩效工资水平调控制度。

绩效工资包含了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根据国家规定每月固定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所在岗位实际工作量和工作业绩考核等灵活发放。

(二)绩效工资分配总量和结构的变化

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和结构安排改变了以往的收入分配制度。

1、以往高校大多实行的是校内岗位津贴制,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和所在单位共同负担,财政经费按一定比例拨付,其余由单位自行解决。教职工收入除工资津贴收入外还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分配总量没有上限控制。而绩效工资政策则是综合高校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事业发展以及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规定了工资分配的总量。

2、以往的工资结构包括固定工资和校内津贴两部分,固定工资是由基本工资和省定津贴及补贴构成。其中省定津贴及补贴占比较小,仅占各类津贴的约15%左右;校内津贴主要是根据教职工的职称、职务等级别的不同进行分配。而绩效工资政策则是大大提高了固定工资部分的比例,在规范津补贴中将省定津补贴和校内津贴统一纳入绩效工资。

(三)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绩效工资实施的原则即是“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1],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在绩效工资实施中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在考核和分配过程中,向工作业绩突出、工作成效显著、重点关键岗位的人员和岗位倾斜。

二、绩效工资背景下高校教职工思想动态及分析

绩效工资的实施,在高校教职工队伍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具体表现为:

(一)不了解绩效工资

部分高校教职工对绩效工资制度了解不够深入,只听说工资改革,却不清楚绩效工资和以往工资体系的区别。

(二)抵触绩效工资实施

1、对于那些原来福利待遇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认为,由于国家对工资分配总量进行控制,那么无论怎么分配,教师的总体收入水平比以前不升反降。

2、对于高职称、高职务的教师来说,绩效工资实施后,限高托低的绩效工资水平调控制度以及总量控制原则,势必会影响高职称高职务教师收入。同时,部分高职称高职务教职工认为自己经过青年时期的奋斗打拼获得高职称高职务,目前应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时候,如果彻底打破以往的分配制度,将他们与青年教职工一起置于一个新的竞争体系中,无论从生理上处于劣势,从心理上感到无法接受。因此,对绩效工资的实施存在抵触情绪。

(三) 认为绩效工资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高校青年教职工中。由于青年教职工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处在职业生涯建立阶段,因此职称或职务普遍较低。而此时正是结婚生子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青年教职工的收入中固定部分收入提高比例较大,增大了保障性收入的比例。其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旨在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而不是仅论职称职务,对调动青年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认为绩效工资难考核

绩效工资实施两年以来,高校教职工普遍认为,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绩效考核。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这个工作绩效复杂的行业,其绩效评价包括了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除了学术科研可以相对量化之外,是很难计量及准确评价的。例如,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很难简单地用教师的课时量多少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生评教”成绩来评价,更何况教育教学成果还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延后性。所以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绩效很难评价及考核,由此必然导致绩效工资的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三、保障绩效工资政策顺利有效推进的策略和方法

依据教职工对绩效工资实施的思想动态,为了保障绩效工资能更加有效地推进和实施,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帮助教职工适应身份的转变

国务院早在2002年就提出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改革[2],绩效工资改革则是在岗位聘用改革的基础上,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由原来的“终身制”、“铁饭碗”等身份管理向“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3]这样的改革涉及到所有高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帮助教职工认识并接受这样的身份转变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 正确定位“双肩挑”人员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要求,按照岗位性质的不同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以及工勤技能岗位。这样的岗位类别划分,简单地将事业单位中各种复杂的岗位高度集中到三种简单的类别中,虽然能很清晰明了地将人员岗位归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一个普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目前高校中的许多教师往往担任两类岗位的人员,比如从事专任教师岗位的老师又兼任行政岗位的职务,或者是主岗是行政岗位的人员又同时在从事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如果简单地实行“一刀切”,将这类人员按照现在所在的岗位设置为专业技术人员或者是管理人员都会对他们的工作和待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应该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合理利用自主设置的权力,科学合理地管理、定位这类“双肩挑”人员。

(三) 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

国家政府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经费来源和收支情况的不同对各高校实行绩效工资总量的控制。

各个高校应该在绩效工资总量调控范围内,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尽量保持教职工收入和原有收入间的稳定性,并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其满意度高于其他同类院校。

(四)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我国的绩效工资改革还在初步阶段,因此,各方面的制度都还在制定试行中,尤其在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科学性。例如,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往往是管理者或是学生的打分决定的,这种方式并不能直接或者完全反映教师的工作绩效,导致部分老师因不满而使得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不能简单地用结果来进行评价,而是要建立一套“主体多元、内容全

面、指标科学、方法多样、程序规范”的过程评价体系和机制,而且这种机制应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

(五) 完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领军人物,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他们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组织、示范、激励以及凝聚作用。合理的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关系到高校人才流失的问题。因此,如何将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分配切实合理地结合对应,将是绩效工资改革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只有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

四、以绩效工资考核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一)建立发展性评价,注重个体差异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行为不能完全依赖于奖惩性评价的传统模式,而更加需要发展性量化评价的新型模式。发展性量化评价模式是以教师个体发展为核心,关注每个教师的个人发展和价值,力争实现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变革融合的一种“双赢式”的评价模式。[4]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岗位以及每个教师个体的差异性,在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中体现这些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的评价。

(二)培育研究团队,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高校教师以脑力工作为主,教学科研工作更多地依靠责任感、事业心自主完成,而其劳动成果更是难以测量与监督。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科研究团队,由学院或系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打造宽松、自由、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努力培养有凝聚力、归属感的教学科研团队,这样更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组织忠诚度,发挥内在薪酬的激励优势。

(三)建立公平分配制度,提高教师满意度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高校中,教职工更为关注的不是报酬的绝对值,而是报酬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在缺乏公平感的情况下,教职工会产生不满情绪,最直接的行为就是采取减少付出,降低工作投入的程度,例如,备课不认真,教学质量下降,科研懈怠或者积极开展第二职业等行为。高校薪酬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不仅应该遵循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提高薪酬制度可见性,更要在校内适当、合理地拉开薪酬差距,使教师有奋斗努力的目标。

(四)强化師德评估考核,构建长效机制

各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以及具体实施办法,把实践证明的操作可行、实际管用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并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职务聘任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形成长效机制。严格实行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并将其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结合,实行“一票否决制”。

(五)构建多层面的宣传平台,营造浓郁的师德师风建设舆论氛围

为了提高教职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意识,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多层面、立体化的宣传平台。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体系,营造积极向上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学校努力构建立体宣传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学校育人理念(包括校训、校风、教风等)、学校发展目标、师生道德观念、教师职业规范等学校精神文化深入人心;采用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对学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教师廉洁从教、遵纪守法方面的督查和监管力度,建立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多重监督,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服人,以敬业奉献的形象感人。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

[3]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J].人才开发,2007.12.

[4]邓妍,“缋效工资”背景下教师内隐行为评价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5]赵海军,论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难点及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6]余文盛,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研究述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

[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

[3] 郭祥林,陈双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探析[J].人才开发,2007.12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第4篇

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一)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分析

高校的青年教师在当前的规模相对较大, 所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师德师风主要是高校教职工从事教学及管理等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道德观念及品质等, 其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及学术治学风气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1]。高校的青年教师是教育工作组织者及实施者, 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所以对高校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得到加强, 是对教师本身的成长也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了保障。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对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状况来看, 还在各方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主要体现在一些青年教师对教学没有充分的重视, 而对科研比较重视, 敬业意识方面有待进一步强化。还有些青年教师由于本职工作的收入相对较低, 受到生活压力影响, 对第二职业比较重视, 这样就削减了本职工作的时间精力, 失去了教育的责任感及事业心。另外就是高校部分青年教师的理念信念淡化, 在价值标准方面出现了失衡的现状, 比较倾向于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 缺乏向上的道德情操。

而在实际的教学科研层面没有严谨的态度, 并缺乏创新能力, 在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下, 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心态比较浮躁, 业务上没有达到精深并在科学求实的精神态度上相对比较缺乏。从工作及生活层面来看, 在团队精神以及协作精神方面相对较弱, 部分的青年教师为人师表的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而对于师生间的交流以及育人意识方面都相对缺乏。

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成因及优化策略

(一)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成因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成因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所致, 其中在社会转型的影响因素上就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还有就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对传统教师权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功利取向方面对师德师风的养成也造成了影响, 使得教育经济化对育人的本质忽略了, 这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实用主义倾向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再有就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 以及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误导。主要体现在高校师德师风培训的形式化以及评价体系不良导向, 管理的行政色彩对师德师风的养成造成的影响, 在考核奖惩机制方面较为乏力以及部分的青年教师在自我修养层面的意识不强等。

(二)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优化策略

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优化策略实施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 要能够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环境上进行加强,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并在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进行积极健康的营造。在校园文化的导向基础上以及激励调试功能作用下, 使校园文化氛围得到积极向上的营造, 从而充分将校园文化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功能得以体现。还要能对充分发挥青年教师潜能工作的环境进行努力的营造, 在这一方面就要深化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 把师资配置机制最大化的优化。

要能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规范进行明确化, 高校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引导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作风仪表加强重视, 从而塑造良好的作风形成。对青年教师的健康心理进行有效培养, 引导其能够运用正确有效压力管理方法舒缓青年教师负面情绪, 为高校的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要对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进行弘扬。

要能够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机制方面进一步得到完善, 在规范学习教育层面进一步加强, 搞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 将入口关得以严格的把好。在培训的内容上进行完善建立, 主要就是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教师的职业理想等方面加强培训。对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完善构建, 主要是建立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体系, 重点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考核, 构建公平的激励机制。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加强, 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其和晋升以及考核相挂钩, 加强规范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行动, 只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够最大化的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 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 希望借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

摘要: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深化阶段, 高校的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力量, 随着其快速的发展, 也使得高校的青年教师在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增长。处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 高校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也愈来愈重要, 在机制建设方面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渠道, 基于此, 本文主要就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重要性及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究其问题原因及优化策略, 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 第5篇

教育是人育人的事业。即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所以,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情办好。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因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素质。

二、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在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进一步期待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

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爱心”就是前提。“以己之爱,启他心灵。”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纵观教育发展进程,“为人师表”可谓是师德话题中永恒的主旋律。“师表”意思是指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随之带来了教育的多元化,教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公众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直接。“为人师表”的内涵正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的“师表”向多元化转变。为人师表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命题,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除了父母,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极大,尤其是行。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在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为人师。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以师德师风促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 师德师风 高素质

科技进步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但还没有成为教育强国,如何成为教育强国?教育资源的优化尤其关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才能切实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的现状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拥有发挥个性的舞台,在这里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充分施展;三是教育能充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能迎合社会的需求,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和高素质人才稀缺。特别是“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教育模式存在局限性;缺乏新思路;缺乏统筹考虑和整体部署;缺乏创新点,某些创新性工作还停留在具体层面上。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

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模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1]。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师德师风主流积极向上。2013年,“师德标兵”不断涌现,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高校师德的良知,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不可摧的基础。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如有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不够,治学不严谨,轻浮;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工作,投入精力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二是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是走走形式;三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奖惩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关系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相辅相成。师德师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2]。

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关键在于教师,而优良的师德师风则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才能最终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导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尤为深远。高校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急需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四、以师德师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同时要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再次,教师要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志存高远,不断强化业务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只有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和持续化,才能真正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需要制度。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制约和威慑,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政府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尽早推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标准,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和奖惩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实效化。

评价反馈机制是检验制度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奖惩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先前的规章制度并没有量化和细化师德考核的指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水平都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因此高校应当切实结合学校的实际探索和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并合理、有效利用考核结果,有效落实师德建设工作。

3.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多样化,使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化。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引领人,是学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建立者和维护者。高校在对新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应把师德教育作为重点,为青年教师积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对每一位在岗教师来说,应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个首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积极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宣讲会、育人经验交流会和师德楷模报告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师风是高校的灵魂,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敦促大学生成长成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这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风向标,只有把师德师风建设踏踏实实做好做足,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造就高素质大学生人才。师德是根,物是教育质量,厚德才能载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不断为教育质量的提高积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雯伟,廖凤林.高校师德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28-29.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 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与对策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里提到:“新时期,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内容的提出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完成使命的期望, 也对中国各层次学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中, 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实现途径之一。因此, “如何建设师德师风, 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 ”是新时期高校内涵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是新时期各高校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师德师风内涵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师德师风是两个词语的组合, 即师德和师风。所谓师德, 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 即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等品质或其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所谓师风, 则是指即教师的行为作风, 即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等行为和风尚风气。师德师风对教师来说特别重要, 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二、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与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高校数量为2845 所 (统计日期截止到2015 年5 月21 日) ,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 所, 成人高等学校292所。高校数量较2014 年相比, 总数大增307 所, 超过八成是民办高校。大量新增高校对于教师的需求增加, 从而在选拔考核新进教师方面要求就会降低很多, 进而导致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问题。目前来看,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体良好, 但个别高校尤其是民办和成人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仍然不尽人意, 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部分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 比例不协调

我国部分高校以民办高校为例, 由于他们办学的特殊性, 没有政府财政拨款, 完全自负盈亏, 因此生源往往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而为了能够配上招生规模, 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来源途径多样, 基本上由专职、兼职和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为了节约成本节省资源, 一些民办高校更偏向于聘用兼职教师甚至外聘教师, 专职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这样就造成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兼职和外聘教师基本是为了挣课时费而教学, 缺乏专职教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最终也会影响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另外,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居多, 大多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 因此会分散一部分精力而用在教书育人上的精力就相对少些, 从而影响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二)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缺失, 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或者压根就没有, 更不用说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方面的提升培训。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基本的培训内容, 是必须要定期进行思想教育的。另外, 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机制也是形同虚设, 只有文件而没有具体落地实施。再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影响,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名利观较严重, 整体素质偏低, 也就伴随着教师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的个人成就感普遍不高。最终使得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压力下忽视师德师风的自我培养。

(三) 个别教师职业定位肤浅, 育人意识淡薄

个别教师对于教师这份职业认识“去神圣化”, 只当做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那么工作过程中自然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比如接受学生送礼加分, 考试送感情分等。有的教师并没有“为人师表”, 上课迟到、下课早退; 上课期间接打手机, 随意调串课; 把个人不满情绪带进课堂, 对学生倾诉, 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误导; 不注意仪表仪容、言语粗俗等等, 都是严重的师德师风问题。

三、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一)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和监督机制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是对教师自身道德行为和作风的一种约束, 目前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各项基本制度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但制度中仅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 但有时候并未真正实施。因此, 需要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进行实际操作, 制定并有效实施相对有效合理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同时, 各个部门包括学校内部可以设立督导处、学校外部监管部门经常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进行监督和指导, 以便让教师能够在约束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另外, 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 努力改善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 减轻教师各方面的压力, 并对师德师风典范给予相应的激励, 使教师“有动力、有能力、有精力”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来。

(二) 定期组织宣传活动, 营造良好师德师风氛围

新时期下, 面对功利主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 部分教师抵制不住诱惑, 名利思想严重。对于这样的情况, 各高校要积极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挖掘师德师风表现典范,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广泛宣传师德标兵、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优秀教师等杰出榜样, 通过活动或培训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的正确认识, 提升其思想意识水平。可以借助网站、移动自媒体、校内宣传栏、表彰大会等方式, 鼓励其他教师向榜样教师学习。也可以把每年九月份定为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 期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师风的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广大教师结合新时期的要求, 做出承诺, 并积极行动起来,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引导全校、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三) 鼓励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无论是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 都可通过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等方式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开始实行这样的方式, 几乎全员教师兼职担任班主任工作, 无形中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 从而师生之间关系更亲密, 学生更受益。同时, 教师的各方面提升也离不开学生, 通过教学相长, 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工作,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使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教师的言行, 感受师者风范, 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都兴隆.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J].才智, 2014 (4)

[2]田爱丽.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 第8篇

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由于用工的性质及自身经验的原因,虽然在工作中与其他教师采用的管理方式一样,但是,所起的效果却不一样。

高校在教师教学、科研方面基本有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近几年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要求各高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充分激发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现阶段对教室师德师风激励措施现状表现如下。

1.1 纳入年度考评体系

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纳入或者单独设置年度考评体系是各高校普通的做法,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各个不同内容被设置在考评体系中的不同部分,但也有高校单独形成文件进行考核,但是,在考核中,因青年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扣分较多的情况。

1.2 树立师德榜样

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作为抓手,宣传师德师风,号召教师学榜样学习,而树立的榜样因在不同背景下做出了贡献,青年教师在自身工作背景下很难达到榜样的水平。

1.3 对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问题的教师进行处分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如果没有达到学校相应的要求,不但在考核中能体现出来,如果所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还将受到其他方面的处分,比如在行政方面给予处分或者在职务晋升方面给予处分。

1.4 工资体系限制提升空间

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的工资结构相对单纯,在一些高校与有编制的教师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都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结构模式,而这种模式下,大部分只是有扣发绩效工资的情况出现,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没有额外的奖励(除评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奖励)。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做法和措施,但是无论哪种措施,对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都有不利的一面。首先,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在职务晋升方面的机会比有编制的教师少,工资待遇方面也存在着差距,在共性上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其次,青年教师由于资历、经验方面的不足,在同等条件下出现师德师风问题的概率比老教师高,而这更会限制青年教师的发展,使得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受限;第三,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流动性大,使得师德师风的培训、培养方面难度加大,整体师德师风水平提高受限。

2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从诞生开始到现在,有很多学派,对不同情况下单位应用的激励理论也不同,而且对同一个单位不同阶段,所应用的激励理论,采取的激励措施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用到激励理论有以下几种。

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5种需要是根据人的自身发展而设定的,从解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开始到实现人生价值这个人生最高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体现。因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在不同阶段人的需求差异变化激励的内容与形式。

2.2 公平理论

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在现在社会中体现的比较广泛,其核心思想是每个员工不仅是会关心自己的努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也会将自己的努力与所得报酬的关系与别人相比,这包括和内部员工、外部员工两方面的人员相比。

性质较为相近的不同组织内部的员工在相同的岗位上(有可能岗位职责不是完全一致)通过努力后所得到的报酬,通常会与组织内部的员工比较自己的报酬,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其他组织员工的报酬,以此来确定是否公平。

2.3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把人的行为当成一种决策过程,员工如果面临着要选择是否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其所做出决定的激励力量大小取决于该项活动从事后所收获的成果的吸引力(效价)以及是否能达到当初的期望效果(期望值),也就是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从期望理论来看,员工是否决定要从事某项活动与其自身的期望有较大关系,比如员工期望完成某项活动后能得到经济上的奖励,但组织所承诺的是精神上的奖励(荣誉),那么该员工去从事该项活动的激励力量就会较小,或者员工认为该项活动的难度较高,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也将失去工作的动力。

2.4 强化理论

在组织内部一般都会应用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当一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人有利时,那么重复这种行为的概率较大,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时,这种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将降低。一般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等。

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在组织中的应用比较多,比如,当员工努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时,组织一般会给予肯定和奖励;而如果员工的某种行为给组织造成了不愉快的结果,一般组织会给予批评,并要求其整改。

3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措施

高校因其本身的组织性质不同,对教职工的激励方式也与其他单位不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也应适应社会的需要。

从对华为激励机制的调研中发现,其在很多地方可以应用到高校教师的激励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文化激励

文化激励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领导艺术,领导者的管理艺术可以决定所带团队的精神面貌;二是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用制度来管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教师有章可循,有纪可守;三是硬件设施的完善,这里指的硬件设施是校园环境的文化设施,比如师德师风方面的标语、教师的职业规范等。

3.2 薪酬激励

高校基本上都实施了绩效工资改革,而绩效工资的出现也是为了体现多劳多得,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同岗位、同资历的教师薪酬一样,没有将多劳多得的理念具体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努力付出的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外部公平上,不同高校相同岗位和资历的教师薪酬水平相差较大。

薪酬激励就是要打破现有局面,将绩效工资实现动态分配,同资历、同岗位的教师因付出不一样所获得的报酬也应不一样,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励教师上进,比如,遵守师德师风的教师与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有突出表现的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应该不一样。

3.3 荣誉激励

各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也设置了相应的奖励,比如评选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除了定期举行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的评选外,还应时时对在师德师风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每个部门都应具备申报荣誉的权利。

3.4 职业生涯激励

青年教师大部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或者规划的比较混乱,而一般高校中会有“以老带新“”一对一帮扶”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一般都以教学技能方面为主,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较少,职业生涯的规划培训更少,使得青年教师主要靠自己探索、以老教师为榜样的模式逐步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 结语

对高校聘用制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以后发展的道路,以及师德师风在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能发现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进行引导,保障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杰.从文化视角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2(8):17-20.

[2]刘青,杨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73-174.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第9篇

一、师德建设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所谓师德, 就是老师的道德品德。“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师德是老师的立身之本。我国有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 就高度重视老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道德意义。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号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师德和师风“正”, 才可以教育和影响学生。孟子认为老师要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最高的人生追求, 要注意“知耻”、“养心”、“寡欲”的修身之道。

二、当前老师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目前高校老师的师德, 总的来看是好的, 大多数老师能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有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严于律己,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给大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和赞誉。但是, 必须清醒地看到, 目前高校师德也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关注的问题。

1. 老师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l) 价值取向的多元和功利趋向较明显, 轻思想, 淡政治, 重利益, 求实惠的现象较突出。有个别老师缺乏理想信念, 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得失;还有个别老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的关系, 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

(2) 缺乏应有的事业心、责任感, 在岗不爱岗, 敷衍应付。有的老师知识陈旧, 观念落后, 数年如一日, 没有新观点、新知识。

(3) 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见利忘义。个别老师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守不住职业底线, 整天谋算着如何多赚钱, 多捞外快, 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 应付了事。

2. 老师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

(l)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部分老师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荡, 看到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及权钱交易等现象, 少数老师心理不再平衡, 价值观发生偏移。在精神追求与现实利益面前, 放弃了职业道德, 把知识作为商品, 去换取眼前更现实的物质利益。

(2) 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近年来,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得到改进和加强, 但在很多高校, 老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重业务、轻政治, 重师能、轻师德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走过场, 流于形式, 有的甚至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3) 老师自身缺乏自律。一些老师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我要求不严格, 对自己期望值偏低, 平时不注意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不注意学习《教育法》及《老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职业道德的文件, 对业务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导致道德水平下降, 职业素质不高。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强对老师的教育

(l)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搞好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建设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 因此, 老师必须加强老师政治理论学习, 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努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并使之成为工作和学习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要把个人的理想和命运与教育的振兴、科技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自觉服务祖国, 奉献社会。

(2) 强化老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工作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 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力量源泉。广大老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志存高远, 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 乐于奉献, 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 加强对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在师德建设中, 要注意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宣传载体和渠道, 积极宣传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提高广大老师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大力宣传与师德建设有关的各项制度, 增强广大老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尤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岗位奉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让他们一个个活生生地“立”起来, 成为广大青年老师学习的榜样, 效仿的楷模。

2.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激励、监督、评价机制

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贯彻到老师教学、科研、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等各个环节中, 完善德师风建设的培养、监督、评价机制。

第一, 要制订师德建设培养机制, 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 对全体老师进行以加强老师的理论水平、职业道德、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把老师道德建设的各项活动渗透到老师工作的各个领域;要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老师素质, 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老师。

第二, 要建立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形成“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监督小组负责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和其他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老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此外, 要建立校园网上的“师德监督网站”, 允许学校各方面人士就师德建设问题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 为师德建设出谋划策, 督促老师更新思想观念, 完善道德修养。

第三, 要建立师德建设评价机制, 奖优罚劣。把师德建设落实到学校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 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按照老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把师德状况、教学规范、育人要求等纳人到岗位聘任、职级评定、业绩考核、奖惩管理等与老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中, 并将其标准量化, 给予综合评价, 将评价结果存人本人档案, 作为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谈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教育,师德师风,高职院校,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从《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2009-2013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和<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 (试行) 》 (鲁教高字[2009]5号) 得知, 2009年, 山东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达到71所, 高职在校生80万人, 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2.5%, 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担负着对学生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而且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的重任, 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赴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 在就职演说中提及的几个治校方略中的一项就是:“大学之大, 非大楼之大, 乃大师之大”。他认为“大师”对于高校的发展, 对高校文化的沉淀和学生的培养, 比大楼更为重要。梅贻琦的治校理念可谓独到, 他任校长期间, 清华大学飞速发展, 为其今天在高等教育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优秀人物。

教师的道德涵养、言行举止, 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提出, 教育部2012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治理。目前, 有一些学者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研究, 有一些成果问世, 其间犹有未见前人提及者,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拟对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不足之处, 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 着重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可以说与社会近距离接触。社会不断发展, 社会上的“金钱效应”、“急功近利”等价值观念投射到高职院校, 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 辩证地看, 具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师德建设来看, 有一下问题, 值得注意。

1. 人文关怀不够、理想教育弱化。

教育管理机构未对新进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 在思想、人格等各方面都还未完全从学生时代转变过来, 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一些老教师认为, 只要抓好教学业务、教学成绩就足够了, 对党的基本政策、路线和方针知之甚少, 对微博、微信、QQ等吸引学生的方式有些排斥, 和学生有“代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甚关注, 不注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来进行人文关怀和理想信念教育。

2. 责任意识不强, 敬业精神缺乏。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及敬业精神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 只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 有的教师在市场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过于注重物质利益, 以收入高低来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 不思进取, 缺乏独立的学术能力和严肃的工作态度, 甚至不惜将更多精力花费在个人第二、第三职业上, 置学生及学校的利益于不顾。

3. 割裂教育和育人, 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授受活动, 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的活动、教学共同生活的创造活动等。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和创新的,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然而,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 匆匆上完课就忙着去处理自己的私事, 很少或干脆不跟学生进行交流, 更是无暇顾及学生在学业、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困难或困惑, 完全割裂了教书育人这一基本的准则。

4. 学术心态功利化。

作为一名教师, 要真正把教学、科研搞上去, 需要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需要耐得住寂寞, 甘于坐冷板凳。个别教师治学不严谨, 心态浮躁, 不求甚解, 教学不认真, 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 学术心态急功近利, 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以上提及的四个方面, 仅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 这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的“爱国守法, 敬业爱生, 教书育人, 严谨治学, 服务社会, 为人师表”相去甚远。这些现象的出现, 是有一定原因的。

二、高职院校师德师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社会因素, 也有微观的个人原因;既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 也有内在主观因素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

1. 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会上一些人追名逐利, 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把金钱收入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价值标准, 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滋生。高职院校教师是高技能人才, 难免不受其影响, 关注工作与经济收入的回报关系, 重视经济收入, 忽视学生培养, “乐于当老板, 苦于当老师”, 理想情操失落, 师德观念不强。

2. 体制原因。

制度建设不完善, 教师负担过重。2010年, 在全国招生的高职院校1239所, 山东省就有高职院校59所, 其中13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计划数达5655人, 学生扩招,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加之来自职称评定、科研考核等方面的影响, 多数教师深感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许多青年教师待遇不高, 面临成家立业, 购房还贷问题, 制度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拔缺乏考量。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是的要求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教师无暇顾及的同时, 自然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3. 自身原因。

部分教师涵养不够。师德建设是一项落实到教师本人的具体工程, 当前, 高职院校多将精力集中于“示范建设”、“就业率”、“科研”等工作, 忽视对教师进行师德建设, 大部分教师为应对职称评审, 要满足教学、科研等硬指标, 乐于各种评奖、课题申报, 疏忽自身修养, 遇到金钱等诱惑时, 难免不出现问题。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搞好机制建设, 启动师德师风建设。

2011年,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袁贵仁部长提出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抓落实。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完善相应考核制度, 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将该项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联系起来, 统一布置, 统一规划, 做到制度落实, 组织落实, 内容落实, 成效落实, 党政领导主动抓, 形成统一领导, 分工负责, 协调一致, 齐抓共管的师德师风建设格局。

2. 树好领导正气, 带动师德师风建设。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职工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党员干部, 特别是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师德师风建设的带头人, 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广大教师, 以党性铸师魂, 党风带教风。近年来, 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很大压力的“教育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给教师队伍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教育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自觉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 始终坚持廉洁奉公, 勤政律己, 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规范教师的德行, 带动师德师风建设。

3. 抓好条件保障,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社会是个大染缸, 教师也是社会中人。虽然教师待遇有所改善, 就社会地位而言, 仍属相对的弱势群体, 年轻教师的工作量大, 待遇低。这不利于塑造和巩固良好的师德, 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待师德师风出现的问题,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主观和客观、小环境和大环境等诸多因素, 更多地查找其背后的客观物质原因, 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 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 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 做好他们的培训、进修、留学深造等方面的规划和安排。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 使教师有用武之地, 无后顾之忧。

4. 立好典型示范, 感动师德师风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要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 “看得见、摸得着”, 用身边的感人事迹感染和引导教师比学赶帮超。要积极重视舆论引导, 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 大力宣传教师师德建设的先进事迹, 使广大教职工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着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进而带动全校师德建设。

四、结语

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教师的师德修养对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与其他道德建设一样,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只有努力地克服来自外在及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 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才能与时俱进, 无愧于为人师这一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郭文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黄济.当代师德修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德育, 2006, (4) .

[5]教育部人事司.全国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N].中国教育报, 2004.

[6]刘胜.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7]张惠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8]叶辉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增刊.

浅谈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师德师风 第11篇

一是为人师表。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要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如:要求学生不能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先要教室门口等学生,这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爆发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可以说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二是要注重身教。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的影响很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观的原因,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的特定环境中丧失了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低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三是爱岗敬业。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是做好服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像商业行为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把学生当成使唤的工具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態,不能只想着为少数优等生服务,要全心全意为全体学生服务,把他们都培养成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促膝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我们的教师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使”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焕发光彩。

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体会和探讨 第12篇

师德是教育之魂。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 》, 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队伍, 湖北工业大学于2014年进行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一年的学习, 使我对“师德”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 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 师德师风建设分析

本次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围绕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现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认真进行分析:

(1) 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对一个教师来说第一重要。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 依法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反腐”的口号, 开始提出这个口号时, 让很多一线教师疑惑, 教师哪里有腐败的机会呢?对于站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的腐败来自哪里, 主要来自学术的弄虚做假、挪用科研经费、剽窃和抄袭。大家试想一下, 老师要求学生“从小不能抄袭”, 而作为高校老师却进行“论文抄袭、弄虚作假”等行为, 这如何教育学生, 让学生信服, 这是让人最不能忍受的, 因此爱国守法对教师来说第一重要。

(2) 敬业爱生。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该做到“忠诚事业, 志存高远, 以教师职责为己任”。但如果想做一个师德高尚也就是所谓“好老师”的话, 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关心、关爱学生。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 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如何关爱学生呢?除了要关心学生, 还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对于大学教师来说, 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冷暖, 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学习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同等重要,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学生时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 要想更快的适应社会, 在大学时期就要锻炼做事、为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大学教师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还要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人格和观念”这也是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这些观念可能不同于教师的观念, 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观点, 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正确引导使他们健康发展。

(3) 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 是教学工作的内在需要 , 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必要道德规范。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 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 这也是师德问题。大学教师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 这一重任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是不断学习的一生, 严谨治学的一生。严谨治学首先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 认真备课做到烂熟于心, 合理的安排课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善于进行课后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 这都是对教学的严谨态度。其次严谨治学还体现在不断钻研专业上。俗话说的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因此对于大学教师来说, 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搞懂、搞透, 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例如到国内、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提高理论知识, 与企业合作增加实际工程经验等。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 还要具备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所以说, 严谨治学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好人才的大问题, 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4) 服务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高等学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社会服务的意识, 全方位开展服务。可是我们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我只要上好课和完成科研任务就好了, 而对于服务社会的责任缺乏正确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 让很多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和科研偏重学术性和理论性, 脱离了实际, 结果是上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科研成果只能是理论, 很难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高校教师掌握大量高科技知识, 同时也是传播知识的主体, 要让这些知识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高校教师必须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就是产学研结合, 通过产学研的推进, 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例如斯坦福大学积极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 创造了“硅谷”的经济奇迹。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走向社会, 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使教师的科研成果, 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建设, 我受益非浅。让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更加了解, 并深刻了解了师德师风的含义,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它不断的鞭策自己。我会努力做到做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 争取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媛姣.弘扬大学精神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学理论, 2013 (36) :332-333.

[2]肖福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国民族教育, 2013, 9:23-25.

[3]赵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河南农业, 2013, 8:47-48.

上一篇:健美操专业女生下一篇:为民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