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涉外旅游专业

2024-05-09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精选11篇)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 第1篇

一、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现状

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大多性格热情、活泼开朗、好动、善攀谈,对理论知识缺少兴趣。但是,教师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英语及小语种训练,才能培养成为需要的优秀人才。教师要发挥他们的综合能力、活动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全科学习成绩提高和专业素养提升。

二、当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 深刻 。

我国社会文化一直轻视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 很多家长对旅游专业的认识存在偏颇,觉得旅游行业如昙花一现,吃的是青春饭。就读这个专业的学生觉得从事基层服务工作,身份不高,地位低。

2.师 资 力 量 薄 弱 。

旅游专业的发展在我国时间不长,又是边缘学科,学科深度发展不够,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缺乏经验,侧重书本知识讲解,还有的教师半路转行过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和旅游工作经验。从教学模式来说,受到旧的教育思维束缚,没有操作性强的专业能力学习,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重 视 理 论 轻 视实 践 。

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教师重视讲解理论知识,职业工作要求学生做。很多高职学校都设置了模拟实训室,给学生操练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但是因为设施投入等问题,设备落后于生产实际,所以学生有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的嫌疑。

4.重 视 考 证 轻 视 质 量 。

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 很多高职学生喜欢考助理酒店管理师、导游资格证、酒店服务员资格证等,成为潮流。一些地方鉴定部门标准低,让学生重视考证,轻视质量,学生缺少真的才学,这样就业率就低。

三、高职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重视全身心投入职教市场,重视培养涉外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探索涉外旅游专业模式,寻找发展路径。

1.重 视 师 资 建 设 ,改 进教学方 法 。

学校可以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结合的办法, 专职和兼职的办法, 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学历教育中,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提升理论水平。同时,教师为提高实践能力,定期到涉外旅游企业实习,并积极从企业选调、选聘优秀的技能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渗透和指导。结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积极使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引导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让 学 生 接 受 实 践 的考 量 。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实践性很强, 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具备好的中西文化素养,熟练运用英语及小语种能力,掌握涉外旅游企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大量能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训课。学生在轮岗中定位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体会角色的内涵。教师带领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反复中,逐渐强化学生操作能力。

3.在 实 际 工 作 中 提 升 学 生的 审 美 创 新 才 能 。

旅游活动是审美的享受,也是文化含量高的审美消费。教师要重视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点参观、宾馆房间布置等,重视文化特征显示,重视服务员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给人的审美享受,让旅游者难以忘怀。涉外旅游服务是心理学知识具体运用的专业,要满足顾客心理需求,重视管理员和服务员的审美修养,重视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准,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4.在 能 力 培 养 中 提 升 综 合 素 质 。

人的素质有知识和能力。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要求学生有管理、组织、应变、创新、交际、语言等灵活运用能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可以开展社团活动,发挥社团作用,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开展技能活动月活动,重视将专业知识学习融入文化活动中,展示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快乐学习中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发挥创造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5.拓 展 思 路 ,安 排 好 就 业 工 作 。

我国涉外旅游管理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教师根据当前就业形势,找准高职教育和市场的切合点,多渠道为学生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办学,对学生实行订单培养,签订培养协议,制订培养计划,选拔学校学生,开展实习实训,进行考核上岗等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校企共同参与、协调协作、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教师在安置过程中可以主动收集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形式,开展就业讲座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此外,教师可以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签订就业合同。通过实习等单位对学生进行长时间考量后,不管从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择业,利用家长亲戚的关系,多渠道获取就业机会,对工作能力强、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学校可以鼓励其当老板,开办旅行社、旅游公司或者到国外工作等。

高职专业旅游管理论文 第2篇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意义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能够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得当,对培养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适应我国目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企业人才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五、总结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涉外旅游专业 培养模式 探索

0 引言

世界旅游组织于1997年10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目的地,中国将会接待1.37亿的游客,但只有0.4亿的游客能够享受专业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行业将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特别需要的是具有国际知识视野、有文化底蕴、具有国际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得以迅速发展。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中、高层涉外旅游人才,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是从事旅游教学的各位同仁应共同探讨的课题。

1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现状

选择就读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大都属于外向型性格,热情、活泼、好动,善言谈,对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但是,通过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英语及小语种的训练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的优秀人才。这部分学生综合能力较强,表现在活动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专业学生。

2 当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教育在本科与中职的夹缝中生存,招生难成为所有学校共同的难题,用人单位也认为培养的专业人才达不到行业和社会的要求。原因分析如下:

2.1 认识上存在偏颇。我国社会文化中一直以来就存在根深蒂固地鄙薄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许多家长对旅游专业的认识存在歧义,认为旅游行业就如“昙花一现”,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也大多认为从事基层服务工作身份卑微,地位低。

2.2 师资力量薄弱。旅游学科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加之属于边缘学科,学科深度发展不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偏重于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另一部分则是从其他学科“半路出家”转行过来的,既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也缺乏旅游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教学模式上,受旧有的教育思维模式局限,不利于操作性强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重理论轻实践。从现有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来看,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偏多,而实践课相对较少。教师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而职业工作却要求学生会做。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模拟实训室供学生操练一学期或一年,但设施投入不足,设备落后于生产服务实际。因此有“重理论、轻实践”之嫌疑。

2.4 重考证,轻质量。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考取助理酒店管理师、导游资格证、酒店服务员资格证等就成为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一股朝流和追求目标。一些地方鉴定部门对证书标准制定偏低,证书质量把关不严,也导致了学生出现重考证,轻质量的不良现象,学生无真才实学。恶性循环中导致学生就业率较低。

3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现行培养模式的探索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置身于全新的职教市场,其重点就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涉外旅游专业的新模式,寻找发展的新思路。

3.1 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可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在学历教育上,制定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优惠政策,要求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其理论水平;同时为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涉外旅游企业实习,积极从企业选调、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能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加强知识“渗透”。结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可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2 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涉外旅游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具有扎实语言基础、良好中西文化素养、熟练运用英语及小语种口语技能,掌握涉外旅游企业(涉外饭店、国际旅行社等)管理与服务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训课。学生在轮岗中定位着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体验着角色赋予的职责内涵。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反复,将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3.3 在实作中提高审美创新能力。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而且是一种文化含量高的审美消费。无论是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景点的参观,还是宾馆的房间布局、餐厅的杯盘碗勺,无不通过文化特征来显示,服务员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诱导旅游者产生难以忘怀的美感。涉外旅游服务是一种心理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是通过对顾客心理的把握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的过程。管理者和服务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管理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势必影响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准,进而影响顾客的旅行体验。

3.4 在能力培养中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素质含有知识和能力。涉外旅游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管理、组织、应变、创新、判断、交际、语言等能力的灵活运用。高职学院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和载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特别要以技能活动月为媒介,将专业学习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去,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完善其综合素质。

3.5 广开门路,做好就业安置工作。目前,我国旅游酒店业中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度缺乏。根据当前难就业的严峻形势,学校要找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切合点,应多渠道的为学生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一是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对学生实行“定单培养”,由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选拔在校学生、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实习实训、进行考核上岗等教育教学环节,这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在安置过程中学院应主动收集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形式,开设就业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等;三是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签订实习就业合同。通过实习,单位对学生已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无论是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四是引导学生自主择业,学生可利用家长亲友的社会关系,多渠道地寻求就业岗位。同时,对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毕业生,鼓励其“当老板”,开办旅行社、旅游公司或到国外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适应职业教育新形势 确立教育管理新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王昆欣.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1).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 第4篇

世界旅游组织于1997年10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目的地, 中国将会接待1.37亿的游客, 但只有0.4亿的游客能够享受专业服务。由此可以看出, 旅游行业将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特别需要的是具有国际知识视野、有文化底蕴、具有国际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得以迅速发展。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中、高层涉外旅游人才, 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是从事旅游教学的各位同仁应共同探讨的课题。

1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现状

选择就读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 大都属于外向型性格, 热情、活泼、好动, 善言谈, 对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但是, 通过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语及小语种的训练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的优秀人才。这部分学生综合能力较强, 表现在活动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专业学生。

2 当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 高职教育在本科与中职的夹缝中生存, 招生难成为所有学校共同的难题, 用人单位也认为培养的专业人才达不到行业和社会的要求。原因分析如下:

2.1 认识上存在偏颇。

我国社会文化中一直以来就存在根深蒂固地鄙薄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许多家长对旅游专业的认识存在歧义, 认为旅游行业就如“昙花一现”, 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也大多认为从事基层服务工作身份卑微, 地位低。

2.2 师资力量薄弱。

旅游学科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来年的历史, 加之属于边缘学科, 学科深度发展不够,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偏重于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另一部分则是从其他学科“半路出家”转行过来的, 既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 也缺乏旅游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教学模式上, 受旧有的教育思维模式局限, 不利于操作性强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重理论轻实践。

从现有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来看, 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偏多, 而实践课相对较少。教师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 而职业工作却要求学生会做。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模拟实训室供学生操练一学期或一年, 但设施投入不足, 设备落后于生产服务实际。因此有“重理论、轻实践”之嫌疑。

2.4 重考证, 轻质量。

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 考取助理酒店管理师、导游资格证、酒店服务员资格证等就成为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一股朝流和追求目标。一些地方鉴定部门对证书标准制定偏低, 证书质量把关不严, 也导致了学生出现重考证, 轻质量的不良现象, 学生无真才实学。恶性循环中导致学生就业率较低。

3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现行培养模式的探索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置身于全新的职教市场, 其重点就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涉外旅游专业的新模式, 寻找发展的新思路。

3.1 加强师资建设, 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可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在学历教育上, 制定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本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优惠政策, 要求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其理论水平;同时为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涉外旅游企业实习, 积极从企业选调、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能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加强知识“渗透”。结合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 可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锻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2 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爬滚打”。

涉外旅游专业实践性强, 要求学生具有扎实语言基础、良好中西文化素养、熟练运用英语及小语种口语技能, 掌握涉外旅游企业 (涉外饭店、国际旅行社等) 管理与服务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计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训课。学生在轮岗中定位着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体验着角色赋予的职责内涵。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多次反复, 将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3.3 在实作中提高审美创新能力。

旅游活动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 而且是一种文化含量高的审美消费。无论是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景点的参观, 还是宾馆的房间布局、餐厅的杯盘碗勺, 无不通过文化特征来显示, 服务员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诱导旅游者产生难以忘怀的美感。涉外旅游服务是一种心理学知识的具体运用, 是通过对顾客心理的把握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的过程。管理者和服务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管理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势必影响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准, 进而影响顾客的旅行体验。

3.4 在能力培养中提高综合素质。

人的素质含有知识和能力。涉外旅游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包括管理、组织、应变、创新、判断、交际、语言等能力的灵活运用。高职学院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和载体,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特别要以技能活动月为媒介, 将专业学习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去, 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能力水平, 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完善其综合素质。

3.5 广开门路, 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目前, 我国旅游酒店业中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度缺乏。根据当前难就业的严峻形势, 学校要找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切合点, 应多渠道的为学生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一是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对学生实行“定单培养”, 由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选拔在校学生、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实习实训、进行考核上岗等教育教学环节, 这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在安置过程中学院应主动收集就业信息, 了解就业形式, 开设就业讲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等;三是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 签订实习就业合同。通过实习, 单位对学生已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 无论是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四是引导学生自主择业, 学生可利用家长亲友的社会关系, 多渠道地寻求就业岗位。同时, 对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毕业生, 鼓励其“当老板”, 开办旅行社、旅游公司或到国外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适应职业教育新形势确立教育管理新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王昆欣.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旅游学刊.2008[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论文 第5篇

旅游是大家比较喜爱的一项活动,其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特色,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放松自己的心情与压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旅游的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这样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多加人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我国髙等职业学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只有了解其特性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加强其实践性教学制度。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高职学校一般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教学目的,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比较特殊,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需要应用在学习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考验其的实践能力与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髙职学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时,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可以保证学生可以更早的了解所学专业的用途,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特点,其相比较其他专业,灵活性更强,所以更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方向比较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比较统一,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的工作类型种类比较少,其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旅游行业,而且多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而且其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具有很强专业性,可选择的职业一般是旅行社或者其他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所以高职学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基地,需要多考虑各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人员应该多和旅行社沟通,了解其需要具备什么样技能的人才,以这些要求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准的人才,才能使学生在投人工作后能更好的适应。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实践性教学相比较而言对学生更好的投人社会尤为重要,所以这门专业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厚基础、重实践,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多了解所学专业的从业方向以及专业性质,多了解从事这门职业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投人社会后能更好的适应。

2.提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措施

高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工作意义,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的工作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更加了解以后的从业方向与工作性质。为了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几种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与帮助。

2.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全方位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从旅游市场的需求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无法达到旅游企业单位的要求。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深人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社会发展和专业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2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突出“能力本位”,引进“合作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旅游管理的业务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合作学习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组间交流、组间竞赛、角色扮演等。课前,教师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上模拟导游课时,教师要求各小组课前收集某一旅游景点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模拟旅游景点现场,让各组选派学生分角色扮演导游员和游客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最后,进行组间互评、竞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个人和同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妥协让步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

2.3加强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耍求老师不但要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2.4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该通过协作关系,选择一些与旅游专业对口的、急需此专业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企业搞一些技术培训、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企业方面则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

3.结论

高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建设探讨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 三维目标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82-01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教授学生操作技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因此,旅游专业的课堂强调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课堂建设是重中之重。

1 预先了解,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三校生”。这类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大都是不会学习,不爱学习,也不想学习,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打牢基础的缘故。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学习动机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

对于高职学生,既应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要以立德树人为本。高职学生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不高,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所以应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相比,着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人文修养、现代意识和一定的社交能力;身心素质主要指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这些都是旅游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是专业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就不应只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应该把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等贯穿始终,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 精选课程与教材,组织教学过程

2.1 课程开设围绕“双证书”教育

旅游专业教师应对培养计划进行重新的整编,将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在教学时间上与考试时间相衔接,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并与劳动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饭店服务员上岗证等技术证书,确保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书。教师在课堂上也注重将技能证的内容与基本教材内容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和常规考点,避免学生重复学习。

2.2 校本教材的编写

学校鼓励校本教材的编写,尤其支持加强校企教材共编,编写一套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针对性强的旅游管理实验实训教材。教师根据任务教学模式,对传统教材进行整合,立足本地,挖掘资源。校本教材的编写还要以教师的课题研究为依托,这样校本教材的编写则会原则、目标明确,操作符合规范,再加上专家的指导、教师间的讨论和交流,理论上的支撑,会使教材更具有教育性、可读性、校本性。

3 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與价值观的目标。知识和文化是基础,能力与发展是核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灵魂。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实施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呢?

3.1 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的学为基础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讨者,教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学生的主动和积极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而是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调动一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因素,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例如:《导游实务》这门课程,有很多内容可以让学生去操作:向客人致欢迎词和欢送词、客人骨折如何处理、客人中暑应如何抢救、如何带领游客火场逃生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模拟情景,学生不但喜欢上这样的课,而且对学过的知识记忆深刻。

3.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青少年正处于发散性思维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3.3 目标任务多样化

对每个学生来说,各自的经历、学识、学习习惯等等都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教师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高度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任务多样化,让每个基础不同的学生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即可。这样学生在达到自己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也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对学习充满信心。

3.4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4.1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声音、图片、表格、图像等元素刺激学生感官,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加以变形,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例如,在讲到旅游客源国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当地有关风土人情、旅游名胜的片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4.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案例这一形式把众多具有特色的典型经历和情景,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接触到大量的复杂的管理实际,通过学习别人的直接经验取得间接经验,可有效地弥补课程理论教学。

4 结语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中心应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宜以讲为专务,而应致力于“导”,注重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学习方法,由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游刃有余,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沐浴课改的东风,注重课堂教学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贾俊峰.浅谈如何编写校本教材[J].法学研究.

[2]梁海燕.浅议高职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设计[J].成功,2007(9):250-25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分析 第7篇

1 培养发展地方经济需要的人才

(1) 有针对性授课, 改变传统教育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 许多学校单独设立旅游管理专业, 教授旅游管理知识, 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旅游企事业单位, 及各类企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而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 所涉及到的知识包括酒店管理, 旅行社管理, 餐饮管理, 旅游景区管理, 休闲娱乐管理等旅游管理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应该有所侧重, 根据就业方向为学生开设课程, 培养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2) 解决学与用的实际问题。从近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面广, 可以去很多岗位就业, 而许多学生不愿意在一家单位一直工作, 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幻想, 感觉不合适就调换工作, 同时由于学生知识面广而不深, 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学校应该把旅游管理专业跟着专业性质分开, 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方向调整, 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 根据地区需要培养人才, 把培养的重点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上。

2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应该包括服务意识、竞争意识, 创新意识等等。

(1) 入学时开始专业意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接触将来工作领域方面的知识。从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专业意识,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在日常教学中, 开展专业意识教育高职院校应该知道学生从日常生活做起,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3 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1 安排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提高专业技能, 制定有区域特色的教学任务, 保证学生得到相应训练,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跟企业合作, 为学生实践提供岗位, 也丰富教职人员的教学经验。

3.2 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

技能比赛是实践的另一种形式, 通过技能竞赛, 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 鼓励学生参加比赛, 在比赛中, 运用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还可能得到直接上岗的机会。

3.3 学校创办旅游相关社团, 锻炼综合能力

部分学校开办旅游社团, 在老师教研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多种知识竞赛, 调查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获得更多的知识, 树立专业意识, 增加对本专业的的热爱。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学科, 涉及多方面知识, 教师应该把各学科结合起来, 有重点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4 总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 专业发展改革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新形

调查江苏2013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院校, 超过半数设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位居第二, 部分院校设有涉外旅游, 多数为传统旅游业, 适应新形势的新型专业几乎没有。

4.2 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查阅10年江苏省资料, 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远低于市场需求。学生对旅游管理高职院校不认可, 旅游专业开发形势不乐观, 生源不足达不到课设课程要求, 旅游业改革面临困境。

4.3 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优势

目前, 学校与大型企业共同合作建立专业培养人才还是一个口号, 即使有些学校跟企业合作, 层次也多处于较浅层次, 专业教学的教师, 一般都不是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 企业几乎没有加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教学中来。总之, 学校和企业通过讨论, 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共享、校企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并没有落到实处。

4.4 专业国际化水平不高

调查江苏旅游专业国际接轨情况, 发现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师资队伍, 教学方案都不能适应国际化需求。

5 面向新形势改革所做的思考

(1) 把传统旅游专业做大做强。

许多旅游建设专业中的基础专业, 都适应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应该把这些传统旅游业做大做强, 在原来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根据实际需要, 加大薄弱专业建设传统的专业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因此, 应该加大对薄弱专业投入的力度。发掘当地旅游特色, 根据当地旅游资源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 培养适应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开发现代服务业先关专业服务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对旅游业的投入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本地区发展规划, 培养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 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有针对的开发专业, 根据经济发展新需求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进行调整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把握机遇, 根据需要开发新的专业, 这些新兴专业要经过多方认证, 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能把实际需要和光明的前景结合起来, 对新型专业加大投入力度。

(3) 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建立专业的进退机制, 根据招生计划、实际录取报到率就业情况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 发展与地区特色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学课程必修和选修结合, 在培养综合能力基础上, 提高专业技能培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4) 建设有内涵, 高质量的专业。

挖掘特色专业, 开设与之适应的课程, 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调研, 编制教材, 跟企业合作教学, 在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活动, 抓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建设有内涵高质量专业, 培养专业, 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子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与管理改革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3) :115-116.

[2]黎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 2009, 8 (29) :114-115.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 第8篇

关键词:涉外旅游专业,旅游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魅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人士, 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想要使之获得飞速发展, 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 这就对我们的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英语口语人才的培养。对导游知识的通晓和规范的旅游英语口语表达人才是我国目前旅游业的需求, 同时也是我们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要求。但是, 纵观近年来培养的涉外旅游专业学生, 能用流利地道的英语向海外游客介绍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秀丽山水景色的却为数不多。笔者在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发现,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课堂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缺乏交流和互动,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等等。

针对此现象, 本文根据涉外旅游专业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要求, 提出了将任务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以及合理使用礼貌用语运用到涉外旅游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去, 达到提高学生的旅游英语口语表达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从而有效提高旅游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

1 任务教学法 (task-based approach) 在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1.1 任务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教学法, 也叫任务型教学法, 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 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 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 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

1.2 任务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2.1 教材的选用及其运用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及操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的, 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就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本人从事高职旅游英语口语的教学工作已有三年, 经过不断地尝试和摸索后发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欣主编的21世纪旅游英语口语教程的教材《导游英语情景口语》最好用:其一, 本教材是针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涉外导游应用型人才而编写的;其二, 本教材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 将教学重心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模式;其三, 在课文的结构设计上采用了项目、模块编排等方式, 强调了教材的职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运用教材《导游英语情景口语》方面, 本人采取了灵活处理, 适当添减, 详略讲解, 情景设计的方法, 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特色,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2.2 任务实施的方法

在实施任务教学法之前, 必须对任务要进行设置。《导游英语情景口语》这本教材就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即每个单元的每一个项目、模块都与相关的任务结合在了一起。在实施任务的时候, 就需要借助不同的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任务。一般来讲, 我们在口语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课后准备后课中演讲 (presentation) 、小组讨论、课中角色表演、课中单词游戏、群策群力等等。总之, 各种方法就如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鲜花, 你如何去挑选和搭配, 如何使鲜花与花瓶融为一体, 赏心悦目, 关键在于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2 情景模拟法 (scenario simulation approach) 在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2.1 情景模拟法的概念

情景模拟法, 在旅游英语口语中, 即结合教材每个模块下的内容, 模拟教材上的对话方式, 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况设计对话并且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在要求学生设计对话之前, 教师可以以PPT的形式或者运用影音对教材上的对话进行一个视频放映, 加深学生对情景的了解。例如, Unit 3 Model2 Making up the room这个情景对话, 就可以在要求学生在模拟情景设计对话前, 放映一个跟教材内容吻合的视频, 构成一个是视听说的结构, 加深学生对教材情景对话的了解,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处地域特点, 跟自己的固定搭档设计出一个对话来, 并且在台上表演出来。表演的时候, 必须想象自己在当时当地, 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 情景模拟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为将来从事涉外旅游工作做好口头交流的基础工作。

2.2 情景模拟法在旅游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法在旅游英语口语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中, 学生模拟的情景与他们将来的工作需要密切相关, 并且要求学生置身其中进行角色表演。因此课堂有时候变成了机场接待处、客房餐饮服务中心、购物中心、旅游风景点等。学生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机应变, 如导游、游客、酒店员工等。角色扮演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锻炼他们的口语。

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英语课堂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学生在了解了情景后, 必须自己设计出一个相类似的对话来, 这就需要小组讨论。即学生跟自己的固定搭档或者两对搭档一组进行讨论, 就一个具体的情景该如何来设计一个漂亮的对话出来。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外, 还可以综合各自的亮点, 汇成一个精彩的对话。

3) 即席发言。每堂课安排2—3个学生做即席发言, 谈谈学生对教材中的情景出现的某个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时间一般限制在3到5分钟之内, 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些即席演讲的学生进行评价。此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 情景模拟法在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具体的模拟情景出发, 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口能力, 提高学生的旅游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 礼貌用语 (polite expressions) 在旅游英语口语中的合理使用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特别丰富, 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认为在旅游英语口语中, 导游可以合理使用以下几种类型的礼貌用语来与游客沟通交流。因此, 在教学中, 如学生模拟情景对话时, 就应该贯彻实施礼貌用语。

3.1 借助固定套语

导游在整个服务过程中, 从接待游客、安排食宿到景点讲解、休闲娱乐, 经常会使用一些礼貌的固定套语。例如, 在机场迎接游客时, 导游一般会说, “Glad to meet you./How was your flight?/I hope you have a great flight..”etc.向客人提供帮助或服务时会说, “Does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If you need any help,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tell me./I will try my best to serve you.”etc.这些言语使用得合理, 能给游客好的第一印象。

3.2 借助敬语

敬语词汇包括礼节用词“please”和一些尊敬称呼语。在汉语表达中我们也提倡经常把“请”字挂在嘴边。英语交际也不例外。口语表达中有无“please”这个词, 表达效果大有不同, 试比较Your passport!和Your passport, please!前者就显得很生硬。导游在对游客礼貌的请求或要求的祈使句中也要经常使用please, 如This way, please./Please don't forget to take alongyour valuables./Please meet at the music fountain in the front ofthe hotel.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加上“please”也可以起到缓和语气, 达到礼貌的效果。

4 结束语

本人针对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提出了将任务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以及合理使用礼貌用语运用到旅游英语口语教学当中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旅游英语的应用能力。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初步地尝试, 发现确实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旅游英语口语的应用能力有了提高,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更加了坚定了学生对涉外导游事业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也增强了笔者在旅游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信心。总之, 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灵活使用, 就在于我们教师能否不断尝试和创新,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让学生学有所用, 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周美庆.高职旅游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法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2 (4) .

[2]陈欣.导游英语情景口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曾艳芳.利用交际法理论优化旅游英语口语教学模式[J].内肛科技, 2007 (10) .

[4]李辉.试论导游英语口语中礼貌表达的合理性[J].科技信息, 2008 (20) .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 第9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根据2015年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数据显示, 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 这一年来, 全国共有40亿人次出游, 这样庞大的旅游队伍为传统旅行社的服务能力、接待能力与协调能力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一、“智慧旅游”的含义

“智慧旅游”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以及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发布, 让人能及时了解这些信息, 然后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三大方面。

二、传统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传统旅游专业是根据传统企业需求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进行培养, 重点面向于旅游饭店、交通、景点和购物等方面, 导致学生毕业后逐步走向酒店服务员、导游与景区工作人员等岗位。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新兴的自驾游、散客游使游客开使通过一些线上的平台购买旅游产品, 旅游业和其他产业高度的融合, 新型的旅游方式层出不穷, 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来说, 现有的培养模式已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企业难以适应工作, 计算机水平不高, 对行业新兴的内容知之甚少。企业则反映学生“难用”, 很多企业在录用了学生以后还要对其进行多次的重复培训, 而学生对现状难以适应, 导致频繁的离职、跳槽。为此, 必须重新探索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时俱进真正做到能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三、“智慧旅游”趋势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智慧旅游”的出现, 无疑是互联网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为传统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智慧旅游”人才才能为这个朝阳产业注入原动力。

1.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职业认知度。

刚步入大学的学生, 对专业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社会新闻及招生简章上, 缺乏主观判断能力, 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更是茫然。根据高职院校在校时间短、教授知识岗位针对性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学习专业课前让其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 专业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入学新生学习的适应能力, 同时, 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今后就业方向的把握。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重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互联网+旅游”的出现, 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线上线下平台为文化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2015年, 在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与信息推送等功能的全覆盖, 产业的发展方向必然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指路标, 所以, 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定位, 除具备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而外, 还应具备一定的旅游项目开发及市场推广能力、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业能力以及管理潜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将这些基本知识作为一种职业发展的原动力, 成为旅游人才的同时也是一名新媒体营销人才、个性化服务定制人才、智慧旅游景区管理人才、跨界复合型人才。

3. 注重“智慧”导向,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重点在于“智慧”二字, 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信息处理和智能数据挖掘等词汇在旅游业中的出现, 既让人兴奋又陌生,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定位, 相关的课程体系也要进行新的整理和开发, 一方面在传统的课程中要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 纳入部分选修和辅修课程, 安排教师讲座的形式或是开发一些新兴课程, 来丰富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及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

4. 深化校企合作力度, 通过企业的直接干预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建立校企深度紧密合作机制。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 具有服务功能,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在旅游业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的服务操作或管理人才, 因此在软件方面, 聘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和管理人员, 参与实训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为师生提供培训和实训的机会, 并提供专业上的指导, 在硬件方面, 完善教学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与签约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机制, 及时联系与反馈学生实习进程, 做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联动。

四、结语

“智慧旅游”的到来是机遇更是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要求我们能跨专业、跨领域和跨地区, 总的来说, 对新时期的旅游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借助这样的机遇做新的尝试和挑战, 大胆创新, 促进学生的学习, 提升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发军, 赵明丽.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3 (8) .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线路设计,欧洲旅游,旅游英语专业实践

1 引言

世界旅游组织2001 年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其出境旅游人数将排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位居第四。2010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迅速扩大。中国出境旅游在过去十年以每年19% 的速度增长,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中,但全球旅游业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2012 年,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9. 3% 和9% 。2012 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出境旅游消费第一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人数超过一亿人次,达1. 09 亿, 出境旅游支出达1648 亿美元, 较2013 年增加28% 。中国加入WTO以来,出境旅游人数增长了14 倍,速度之快令世界瞠目。中国出境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增长的新机遇,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为出境旅游快速攀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迅速发展,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大国形象,扩展了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与民间文化交流。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出口顺差突出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公民规模庞大的出境旅游也为缓解国际贸易摩擦起到一定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 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近十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出现飙升的局面,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还不到3000 万人次,到2014 年就已经超过一亿人次,增长了3 倍多。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这块 “大蛋糕”的分配情况到底如何呢?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泰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缘优势,日本、韩国、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是中国游客青睐的目的地。远隔重洋的美利坚合众国同样魅力无限,也是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欧洲国家,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城、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使得中国游客趋之若鹜,人数呈几何式增长。中东欧地区发展日趋稳定,也正成为我国游客出境旅游新热点。

随着旅游产业的日渐成熟,出境旅游市场逐渐从以往的走马观花、匆忙劳累的团队观光旅游向定点、深度旅游方向发展,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沈冠亚对2014 年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认为,久居城市的人们都会向往自然风光、海洋沙滩,出境旅游让人们有机会在享受独特自然景观的同时体验不同文化。欧洲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大众希望在旅游中享受到猎奇的新鲜感。

对于中国游客而言,欧洲,包括中东欧国家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新兴旅游市场。欧洲各国在地域分布、民族文化、历史风情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各具特色,其优美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气息,越来越强烈地吸引中国大众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同时体验异域文化。

3 欧洲旅游线路设计

旅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社会经济的变化对其有着重要影响。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而工业方式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变革,并催生了旅游的发展。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财富呈几何式增长,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在积累了更多可支配收入后又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工作久了产生厌倦感需要通过旅游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开阔眼界。一些游客在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出境旅游,欧洲文化底蕴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是很多中国旅游者青睐的目的地。为了帮助旅游者更好地体验欧洲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能够更好地选择旅游线路,我们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实践设计了欧洲旅游线路,尽可能涵盖更多欧洲旅游信息,方便游客计划出行。

3. 1 旅游线路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3. 1. 1 天气与气候

旅游者出行前准备工作越充分,旅游过程中就越有舒适感,享受程度越高,愉悦感更强。旅行社员工如果能够在旅游线路设计中详细介绍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以及气候特点,方便游客提前了解,不仅能够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旅游休闲娱乐项目,还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给旅游行程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气候资源也可以创造特殊的旅游资源,如冬天的冰雪项目在欧洲大陆十分受人青睐。北极圈内夏季的极昼和冬季的极夜现象同样是欧洲地区的旅游资源。游客为满足其猎奇心理,希望体验惯常住地没有的生活而纷至沓来,这充分体现了旅游的意义。

学生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对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及冰岛的气候及天气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塞尔维亚等国天气、气候情况也有所呈现。

3. 1. 2 交通方式与线路设计

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分别是: 旅行社、交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便捷的交通,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便利的交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其规模不可能壮大,难以向大众化发展。提前根据交通信息规划好自己的旅游线路,实现省时、快捷、经济的旅游是每位旅游者的期待。欧洲多数国家交通都非常便利,交通方式选择范围广,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计划的时间、兴趣爱好、旅游目的以及路线等来选择最便捷、实惠的交通出行,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价值,达成愉悦身心、开阔视野和体验生活的旅游目的。

在学生的旅游线路设计中交通部分简单介绍了航空信息( 包括机场数量、地理位置、机场设备设施、容纳量、旅客吞吐量,前往机场的交通以及航线等) 、铁路( 火车站的分布、地理位置、铁路线的连接、火车路线、火车上的设备及乘车条件等) 、公路( 巴士乘坐路线、自驾线路等) 、水运( 客运码头、游船或游轮的航线等) 。给予游客基本的交通信息,以便更好地做出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计划。

3. 1. 3 餐饮信息

吃、住、行、游、购、娱组成了旅游的六大要素。餐饮在旅游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其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不可小觑。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美食已经成为旅游者体验当地文化与生活,了解当地风情的必修课,以更直观的方式体验当地居民生活。

线路设计中对饮食文化有一些简单介绍,如在当地最受欢迎的菜肴,独特的风味菜品,游客评选的最佳美食,最具代表性的佳肴及其制作方法等。除此之外,当地著名的蔬菜水果等食物,他们的饮食习惯,就餐规律及习惯等。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后,游客可以更好地选择就餐时间、地点、环境,尽量注意在旅游过程中不打扰当地人的生活。

3. 2 旅游线路设计与推荐

总体介绍各个国家的气候与天气、交通、饮食之后有设计好的旅游线路推荐。综合考虑交通、住宿、天气、旅游者旅游的动机等因素,再对欧洲区域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旅游线路,提供多条可供游客选择或参考的线路,游客也可随意组合、规划自己的欧洲旅游路线。所有旅游线路主要推荐欧洲各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区、景点、博物馆、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方式、度假胜地等,并将其组合成经典线路以供游客参考。北欧旅游线路是将北欧五国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推荐了北欧14 日游,分好几条旅游线路设计; 南欧旅游则侧重推荐旅游资源,包括各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城市、景区景点或博物馆。各具特色,着重点不同。

4 创新与不足

学生设计制作的欧洲旅游线路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北欧和南欧。前者首先分别就北欧五国的气候、交通、饮食分别介绍,然后整合资源,将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冰岛作为整体,推荐从中国出发前往北欧五国共14 日的长途旅游,线路推荐了北欧五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景点,最具吸引力的冰雪活动及生活方式等,参观的景点有各国首都风貌,最著名的海港城市,花园城市,久负盛名的教堂,水上城市,冰雪文化体验胜地等,突出与众不同之处,尽可能让游客感受到在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自然与文化体验,让他们觉得这一趟旅游不虚此行; 在交通方面采用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飞机、汽车、游轮等; 长距离采用飞机,节省时间,减少旅途疲劳之苦,短距离采用汽车,体验、了解当地公路交通状况,充分利用当地临海的自然优势,取道海路,乘坐邮轮,一方面可以领略海上风光,观看当地海生生物,体验当地的发达渔业,并享受邮轮旅游的奢华,也是让游客感受到此次北欧之旅非同寻常,充满新鲜感,增加旅游的乐趣。但是,线路设计并没能突出饮食文化,只简单标明了早餐、午餐、晚餐,对已经介绍的当地饮食文化采取忽略的态度,未能将其具体化,列入实际的旅游行程中,单单看设计的推荐旅游线路,非常遗憾,体验当地美食成为了泡影。如能将当地最具特色的饮食列入旅游线路设计中,包含在团队旅游线路价格中,或让旅游者自己选择,设计为选择性旅游项目,只要在行程中安排好时间和地点,不失为更好的设计。另一方面,线路设计单一,没有结合旅游者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旅游动机等因素考虑,这些对游客选择旅游线路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根据不同类别的旅游团,如夕阳红之旅、亲子游、游学团、商务团、观光团、购物团等,来量身定制设计旅游线路,满足游客需求,发展高端定制旅游,实现个性化旅游发展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南欧旅游线路设计突出各国( 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塞尔维亚) 基本概况,包括天气与气候、交通、饮食。介绍并推荐了南欧各国的风景名胜,没有将所有旅游资源整合到旅游线路设计中来,未能提供交通工具,更不要说具体的班次了,游客在此能够体验到何种不同的旅游生活经验也没有突出介绍。当地的文化生活、人文风情、饮食习惯、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建筑风格等,均没有详细介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叫作旅游线路设计,只能叫作旅游目的地介绍,根本没有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无法让旅游者完成一次有实际意义的旅行。

住宿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我校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旅游线路却都没有具体展现,实在有些遗憾,因此认定此设计是不完整的旅游线路设计。在世界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游客希望体验当地生活方式,愿意更多地接触当地人或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因此,B&B、home - stay、hostel等都颇具吸引力。

本次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旅游线路设计与制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整合所学知识,锻炼其实操动手能力。但是,从成果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探索与尝试,创新不够。教师还需加强指导,让他们拓展思维,丰富阅历,了解更多旅游行业的知识,加强专业书籍阅读,对旅游业要有全面综合的理解,从更高的角度分析旅游发展的趋势,把握旅游市场的新动向、新趋势。高瞻远瞩,视野广阔,为游客提供更全面、便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者让学生实地到旅行社去,在旅行社资深员工的专业指导下完成该项目更具实用性,设计完成的产品也更接地气。

参考文献

[1]陈雪琼.中国出境旅游流流向的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0-36.

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的不理想现状已经制约了其顺利发展,只有面对问题,探讨改变这种不理想现状的对策,才能使职业学校旅游院校走进一片和谐发展的全新天地。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教学改革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高度重视团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团队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资源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活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撑。创建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宽松的学术环境,形成积极向上、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开拓学术视野,形成一些新的学术思路。课堂上做到: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要意识到“讨论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建立起学习群体,由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习者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

二、改革教材选用

要更加注重针对性与实用性,主要选择最新出版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使教材的选用范围逐步趋于稳定,避免在教材使用上的随意性,保证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优秀的教材,加强校企业合作教材的编写,同时,可使主讲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优秀高职院校在教材建设上的先进观念和先进经验。

三、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本着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相结合的原则,旅游专业在实训课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结合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各类竞赛规则来制订和实施。要反映出饭店用人标准的达标情况,以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并依据旅游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重点。

四、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发展也日趋多样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为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改变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和模拟教学,同时紧紧围绕高职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断改进和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手段,将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五、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应加快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广泛而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更好地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工学结合便是加快与旅游企业合作的一种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旅游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专业学生期待高位就业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这三个前提作为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工学结合”教育改革模式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淀足够的企业工作经历,并通过丰富的工作经历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经过大学阶段的工学结合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很好地积淀了工作经历和能力,甚至可以在其毕业之后直接从事相应的旅游管理岗位,从而实现高位就业。

六、校企合作多元性的评价方式

1. 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在教学评价中的“双主体”作用。通过对企业主体参与作用的整合,把绩效考核引入教学评价中,按照教师“双职双责”的要求,企业评价与学校督导评价相结合,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把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置于有效监控之中,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 校企合作建构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标准的学习过程评价。一是按照职业工作标准的要求共同制定学习标准,变传统的知识记忆评价为技能、能力形成评价;二是校企双方共同控制学习过程,变终结性评价为诊断性、过程性评价;三是根据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共同选择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考证要求,变一证毕业为双证毕业;四是校企合作制定社会评价标准,吸引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教学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一定要彻底改变一言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单纯性的知识记忆、技能模仿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向转化,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旅游专业各门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丽洁, 唐跃工.应用型大学旅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 2005.3

[2]董鸿安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 2004 (3)

上一篇:无机房电梯的主要技术下一篇:引发革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