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品德课

2024-05-07

高校思想品德课(精选12篇)

高校思想品德课 第1篇

就现实来看,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高等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还不健全,成为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势所必然。

第一,深化高校内部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经过30年来的改革,教育体制得到理顺、自主招生扩大、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明显改善、课程设置得到规范、后勤社会化、毕业生双向选择制度等等,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了社会化。

但是,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渠道,仅仅是上述改革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它所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必须深化高校内部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既是高校内部改革的内容,也是深化高校内部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得到健全和完善,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综合性、基础性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而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健全和完善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机制,则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工程。这一工程无论是缺失或是薄弱,势必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

第三,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国际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新的困惑,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而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落实也不够,所以,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健全和完善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谐机制,则成为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因为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这种和谐机制所追求的是,目标与内容的一致;学校内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合力”。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谐机制,是指在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该建立的由不同方面组成的完整机制,它们在运行中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监督,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具体来说,这种机制由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

(1)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说,在我国,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校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完善。培养理想人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必然选择,也就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定位。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力求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统一,宽厚的知识基础与健康人格相统一,高度的规范性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2)教育途径。教育途径是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根本条件。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健全和完善的教育途径体系,以下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两课”教育。“两课”是对所有高校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生导向。二是学校日常思想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在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点问题或热点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说,它是“两课”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三是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这种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多部门参与配合的纵横交织的工作网络,它以高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高格调的文娱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四是社会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磨炼意志,并将理论内化为个人意识、体现为个人行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教育队伍。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构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的原则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提高整体水平。

一是要要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全体教师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二是根据要求和实际需要,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品德教育专任教师,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任师资队伍。三是选拔责任心强、又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兼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充实教育队伍。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结合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体系,当然,提高这支队伍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必须的。

(4)教育保障。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保障体系同社会的其它保障体系一样,首要是物质条件的保障。其原因在于,从根本上说,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在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学校应该提供经费、场地、物品的支持,主动创造和改善教育条件。

(5)教育管理。改善和加强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是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就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来说,建立一个党政齐抓、各部门协调共管、学生党、团支部参与的管理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一,高校党委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党委对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领导,这是搞好学生思想品德工作的关键。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教育方向,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制定思想品德教育总体规划。

第二,高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工部、团委、教务处、马列部、工会、宣传部、党校等单位组成,负责德育协调工作,与学生党、团支部一起,共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同时,整合所有思想品德教育各职能部门的力量,组织制定全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实施方案。

(6)教育评价与反馈。所谓评价机制,既包括事前的评价,即对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的可行性评价,也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还包括实施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反馈机制,一方面与评价机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即将评价的各种信息反馈到决策层,为新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将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反映到决策层。反馈渠道的多样性和畅通性,决定着反馈信息的数量、质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评价与反馈是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反馈体系是构成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谐机制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总之,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谐机制,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保障,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机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构建,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谐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004.

[3]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4]陈开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人民论坛,2010(14).

[5]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光明网.

思想品德课教学论文思想品德课论文 第2篇

驿城区胡庙一中

宋祎

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给学生以自信、让孩子有自尊

教育目标主要体现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

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其次培养学生新奇感,让他们有兴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三学生要自主学习,激发潜能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

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师生多层面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高校思想品德课 第3篇

摘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学段。体育教学相对其他学科,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体育教学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教材。本文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品德教育 现状 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站在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最前沿,是一个特殊群体。德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其目的是促进他们在实践能力、道德认知等方面不断提升和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开放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给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思想品德建设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进入大学,便意味着进入了半个社会。大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对社会文化有全面的輻射作用,对大学生的品德的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大学生这个群体,有相当一部分是值得表扬的。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在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真正的作用却值得商榷。诸如一部分学生买饭插队,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浪费粮食,乘车抢座位等见诸报端,更有甚者,有一批标题以女大学生为名的负面新闻的出现,使该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贬义词。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应该与素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有任何的联系。

二、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从一定意义上上,大学生的素质决定了国民的素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热情,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

(二)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名利场中摆正位置的需要

大学生是将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及其重要。大学生能够接受多元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价值观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发展,更有甚者关系着国家、民族、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发挥体育在加强大学生品德方面的作用,培养优秀合格人才。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为人师表,对学生起一个表率作用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师来实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身就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品德、气质、性格、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深深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所以,体育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充分发挥体育理论课的作用

体育理论课作为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尤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观看运动员的录像,介绍先进人物的奋斗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善于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体语言有利于师生间的思想沟通,但是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发生粗言秽语,指责对方,甚至动手伤人、互殴等现象,教师要利用好这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及时劝解、疏导,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价值。

(四)要善于利用体育教材的特殊性

体育教材的内容及其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循循善诱。通过教师的诱导和鼓励,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能使学生有正确道德思想认识、道德认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五)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渗透诱导

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品德教育的作用。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渗透诱导,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自然地接受或切身体验着一些思想品德教育。

(六)充分利用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态度,增强教学互动性

体育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受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与学可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也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药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又要循序渐进,耐心指导。还要结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冰,刘文东.对增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学学院学报.2002(7):47.

[2] 王培菊.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2010(5):76.

[3] 陈新域.推进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改革——由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引发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9.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提升 第4篇

一.体育教学对思想品德提升的条件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项目众多, 处处都蕴涵着德育的素材, 对于思想品德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 体育教学特点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教学活动, 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实践活动中, 众多的项目, 特定的规则, 复杂多变的环境, 都可因学生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据此去引导学生, 去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锻炼内容和方法, 这些都为思想品德的提升创造了绝好时机。

(二) 体育教材设定

体育教材的特点各有不同, 并含有许多培养学生道德的内容, 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着重讲授体育锻炼的目的, 和实现人生理想相联系, 以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的意义。讲授体育功能的政治功能时, 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基本技战术时, 要求学生遵守规则, 争做文明的好学生。但不要忘记了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去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二.提升的途径

(一) 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体现者。教学进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观察、了解教师的过程。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 要“严于律已, 为人师表”, 通过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榜样, 把教书育人的落到实处。

(二) 教学常规和教学条件

教学常规本身就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清楚地解释遵守教学常规的意义, 要求学生养成遵守上课纪律、听从命令、服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 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 教材内容

不同的教材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与思想品德教育相关的因素, 结合课堂实际,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例如:在篮球、足球等集体性球类项目的教学中, 教师在讲技战术时, 要不失时机地进教育, 特别向学生强调行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配合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观念和诚实拼搏、沉着、坚毅的道德品质;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 教材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不能一成不变的。

(四) 测试和比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比赛、体质达标测试、技术考评等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环节不仅可以塑造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教育, 进而促使学生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做到服从规则和裁判, 让学生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 发扬敢打敢拼与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些均有助于培养学生忠诚团结、合作友爱、互相尊重、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优良行为品质。

(五) 典型事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的模仿能力也是不可限量的。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体育健儿为了祖国争取了无上荣光, 我们可以用他们奋勇拼搏、不畏艰辛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以此来鼓励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精神。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中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三.结论

初中思想品德课 第5篇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如何展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 第6篇

一、亲情意识的培养

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的亲情意识较差,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亲情观,使学生学会珍惜亲情,感恩亲情。

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歌曲“跪羊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1)在阅读了“难报三春晖”这首诗后,你能想到父母为你做的哪些事情?(2)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因为不爱自己吗?(3)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才是父母对自己真正的爱?……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难报三春晖”的真正含义,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亲情意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尊重教育的开展

尊重他人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尊重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晏子使楚”中的故事进行了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在分析晏子和楚王的行为中真正体会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句话的含义,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真正懂得尊重的价值和含义,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进而在展现课程思想性特点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品德课 第7篇

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 好的活教材。这是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任务

1. 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 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集体意识淡化, 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 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 诸如金钱第一, 享受第一, 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上至贪污、贿赂、损公肥私、挪用公款, 下至偷税、漏税, 贩卖毒品, 偷盗抢劫。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几年来, 还出现一些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毕业就下海捞钱, 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活动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 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 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2. 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 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 学校是关键, 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二、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 崇拜效应法

(1) 为人师表, 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 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过:“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首先做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要注意自身的形体, 仪表风度美。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着装要整洁、高雅。心灵美是最本质的美, 要热爱党、忠诚祖国,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刻苦钻研业务, 关心爱护学生, 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 语气温文尔雅, 态度和蔼亲切, 遵守诺言, 言行一致, 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 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 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祟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 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祟拜之倩, 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 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2. 巧抓时机法

(1) 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

新生入学, 思想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 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 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 积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识的教育, 要抓紧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 加强组织纪律性,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 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2) 利用教材、项目的特殊性

体育课的教材、项目有它自身的特殊点,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循循诱导。孔子学生颜回在回忆他的老师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搏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置不能”。根据特殊教材做具体诱导工作不但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道德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 导与管相结合

(1)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 要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要抓住运动竞赛, 使爱国、爱集体, 体育道德, 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

(2) 导与管相结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严格要求与启发诱导、耐心疏导相结合。

严格要求是指对学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态度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 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或有不良行为时, 应给予启发疏导, 分析利弊, 得失和危害, 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工作要耐心, 一次不能, 二次, 三次, 还要与跨世纪人才的具体要求相结合, 坚持严格地、耐心地, 持之以恒地做疏导工作, 以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摘要: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 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作重新思考, 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任务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树文的《体育师院学生思想教育的疏与导》,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19卷

(2) 冯悦民等《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客、途径与方法》,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 许宜扬《体育教学中“育人”的方法与途径》,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高校思想品德课 第8篇

1、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任务。

1.1、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 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集体意识淡化, 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 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

1.2、改革开放下, 西方的资产阶段自由化的渗入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因此, 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成了高校新时期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1.3、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的影响自从10月革命胜利后, 国际帝国主义在诉诸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失败后, 他们一直想对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后, 西方资本主义想趁机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活动。他们无孔不入, 时时都在利用机会。到下一个世纪, 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之时, 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 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那么, 在新世纪改革开放主流的形式下, 我们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的影响。他们往往利用一些诸如“人权”、“自由”等歪曲中国实际情况的言论来影响中国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以达到他们想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报告中还指出:下一步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要向他们提倡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 面对新世纪, 要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 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4、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 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 学校是关键, 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体育教学是实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造径

2.1、体育教学特点所决定

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 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 特定的比赛规则, 游戏的法则, 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 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 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2.2、体育教材所决定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 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 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 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 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 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3、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1、崇拜效应法

(1) 为人师表, 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 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过:“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 语气温文尔雅, 态度和蔼亲切, 遵守诺言, 言行一致, 并富有知识性, 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 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 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祟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 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祟拜之倩, 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 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3) 巧抓时机法。

(1) 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

新生入学, 思想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 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 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 积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识的教育, 要抓紧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 加强组织纪律性,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

(2) 利用教材、项目的特殊性

体育课的教材、项目有它自身的特殊点,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循循诱导。孔子学生颜回在回亿他的老师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搏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置不能”。根据特殊教材做具体诱导工作不但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道德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2、导与管相结合

(1)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 要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要抓住运动竞赛, 使爱国、爱集体, 体育道德, 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

(2) 导与管相结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严格要求与启发诱导、耐心疏导相结合。

严格要求是指对学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态度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 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或有不良行为时, 应给予启发疏导, 分析利弊, 得失和危害, 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工作要耐心, 一次不能, 二次, 三次。还要与跨世纪人才的具体要求相结合, 坚持严格地、耐心地, 持之以恒地做疏导工作。以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摘要:面向21世纪, 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开拓型人才, 以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根据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作重新思考, 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方法。

关键词:跨世纪合格人才,思想品德教育,任务,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树文.体育师院学生思想教育的豌与导[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冯悦民.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客、途径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3]许宜扬.体育教学中“育人”的方法与途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高校思想品德课 第9篇

1 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校体 育教学课 堂中 ,普遍存在 着厌学情 绪,学生上课 聊天、看小说、迟到旷课以及玩手机的现象令人堪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1)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2)家长方面,成年人工作繁忙,几乎很少和孩子沟通交流,部分家长感觉孩子学习任务繁重,非常辛苦,等到星期天或者放假难得在家,就觉得一定要让学生吃好、住好、玩好,很少关心学生在校情况等。这就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较差,所以,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行为习惯教育非常重要。下面本文提出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的方法,以期改变现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2 . 1 充分利用教材

由于体育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并且思想性强,这样就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力条件。体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以及教学实践中不同教育因素,将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参照不同运动活动的特点,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等,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学校的体育教材要和体育教学目标相符,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其不同的需要。此外,应该深入地钻研体育教材内容,在完成体育专业教学任务,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训练队列时,要求所有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在大象拔河比赛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魅力;而在顶杠子之类的比赛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严格按照比赛规则办事,并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2 . 2 利用典型事例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课堂变化,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用典型事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比如:多为学生讲一些奥运会以及亚运会上,中国体育运动员如何奋力拼搏击败对手,夺取金牌、银牌为国争光的事迹,让学生明白要想熟练掌握一项体育项目,提高体育技能,必须勤于练习、不怕苦不怕累的道理,进而激发他们潜藏的顽强意志,民族自豪感。

2 . 3 开展体育活动

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对学生生理方面有一定负荷量的要求,而这样就对学生养成用于客服困难的精神非常有帮助。并且大多数体育运动都或多或少带有竞赛、评比的性质,在和对手进行对抗竞争中,个人之间乃至集体之间,不单单会在竞技方面交锋,还会在思想、感情方面交融,而彼此的融合对培养学生友好、体谅、团结奋进等品质非常有益。因为竞争不单单需要体育运动技能,更需要刚毅的品质、灵活变通的头脑、百折不挠的韧性,以及敢于争先的勇气等等,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象拔河比赛,或者摔跤比赛中会培养出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精神。

3 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

3 . 1 重视文明意识教育

文明意识教育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必须重视。首先,要重视集合训练,包括在进行大象拔河,摔跤,顶杠子之类比赛时课前、课中、课结束以后的集合,集合的速度要快,步伐要整齐,氛围要安静,并注重学生的精神面貌。其次,教育学生讲卫生,上体育课时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不要随地吐痰,保持体育器材的清洁等。

3 . 2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不良的行为习惯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不正确的坐姿就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要向学生讲明后天姿势不标准、或者故意模仿导致的不正确姿势的危害性,并主动帮助其纠正,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矫正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体育和美是息息相关的,主要包括身体美、力量美、精神美等。比如:摔跤时可以充分展示出男生的力量美,健康美、身体美等。同时,要进行严格、规范的队列、队形练习,让每一位学生明白正确走姿、跑姿以及蹲姿的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姿态。

3 . 3 加强“三爱”教育

在上体育课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而很多意外伤害事故都来源于学生不良行外习惯。所以在体育课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三爱”教育。首先,教育学生爱自己,使其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了解一项运动的具体操作步骤。在进行体育练习之前养成检查自身、体育场地器材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的习惯,在脑海中形成安全第一意识。其次,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帮助他人的方法,将他人的安全意识也放在心中。最后,爱惜体育器材,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体育器材,在教学过程中有秩序地收拾绳子、杠子等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爱护器材习惯。

3 . 4 实施针对教学

在每个班级中几乎都会存在个别的“困难户”。这些学生由于受到身体肥胖、瘦弱或者胆小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对体育课丧失信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并给予其赞美,让这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慢慢地树立信息。比如:身体肥胖的学生其力量素质通常比其他学生好,在摔跤课堂上可以让他们来做示范,进而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起对体育这门课的信心。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可以定时开展“一记三比”的比赛。其中“一记”是指要求学生熟记体育动作要领,了解体育动作整个过程,并能够快速掌握动作的关键点,慢慢培养学生在思考后练习的习惯。“三比”是指在形成运动知识的初步阶段,比赛看谁学习体育动作的速度快;在技能练习环节,看谁的体育动作标准;在技能熟练时,再比赛看谁的动作完美无瑕。这样以来,就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意识与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4 结语

高校思想品德课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备课,思想政治课

1“备”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思路

1.1 探求大学生对某一道德观点已有的认知状况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力争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 把他们的认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形: (1) 对学生已有的错误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发展真理性认识; (2) 对学生原有的片面认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3) 对学生缺乏完整性的认识, 教师要教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避免出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4) 对学生原有的肤浅认识, 教师要教导学生善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深化认识。教师在备课时, 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这些道德认知状况以便有的放矢,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例如, 讲“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内容, 使大学生了解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贪图享乐的行为是错误的, 也坚决反对不劳而获。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片面认识, 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学生早餐坚持吃肉、喝牛奶、吃鸡蛋、喝豆浆, 就是享乐主义的表现, 他们把维持身体健康的饮食当成享乐, 把理性消费等同于享乐主义。因此, 在教学中要着重提高大学生对享乐主义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其本质是纵欲主义。享乐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 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 在行动上表现为以各种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享受资源,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早餐坚持适当吃肉、喝牛奶、吃鸡蛋、喝豆浆, 是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行为, 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是全社会应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

1.2 研究大学生道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 只有清楚地了解了问题的具体表现、严重性和主客观原因等, 才能对症下药, 采用正确的教育策略, 实施有效教育。例如, 在讲授“市场经济呼唤诚实信用”内容前, 要了解班级中有多少人曾在商品交易和学校日常生活中有不诚实行为, 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商品交易中的不诚实行为, 一般是为了占小便宜。有的学生购买东西时发现商家多找了钱或多给了商品, 却没有把钱或东西退还给人家。这是一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大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不诚实行为, 一般有3种:一是撒谎, 编造一个合理的理由向教师请假。二是做错了事, 为了避免批评和惩罚, 以撒谎掩盖错误行为。三是为了逞强、显示自我而说谎。这主要是出于好胜心理或虚荣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或讨论, 让大学生知道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一项市场交易原则, 更是我们做人的一项道德准则, 使其认识到不诚实是极其错误的, 不仅影响自己成长, 还会因此失去他人的信任, 长期下去会形成不良品质。

1.3 挖掘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

运用大学生身边的感人事迹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笔者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前, 了解到一个大学生的父亲下岗, 家庭经济困难, 母亲为支持父亲创业, 承担了全部家务。该生非常体贴父母的难处, 经常在学习之余勤工俭学, 也从不给自己买价格昂贵的衣服和商品。母亲要为他买一部手机, 也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家庭条件不好, 就应该为父母分忧, 不能和别人比消费和享受, 消费要视家庭经济状况量力而行, 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消费和家庭收入相适应, 就是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 对大学生来说就是正确的消费行为。上课时, 笔者征得该生同意, 把这一典型事例讲给其他学生, 教育效果很好。学生身边的感人事迹, 让其感到亲切、真实、可信, 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因此, 必须重视了解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

2“备”学生思想品德的具体策略

2.1 平常留意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重视积累道德素材

思想政治课教师, 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校内外生活中, 只有注意观察大学生, 留意其道德行为, 了解其内心世界,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 笔者看到有的大学生不小心将白面馒头掉在地上却不捡起来, 别的学生也不捡。了解其原因, 那位大学生说:“掉在地上, 捡起来怕丢了面子。”从中可以看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上盲目攀比、虚荣、铺张浪费等风气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 导致大学生的荣辱观错位, 一些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没有形成。为此, 我们在讲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时, 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2 在教学前进行某一道德观点的专题调查

了解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除了靠平时观察, 还可以开展专题调查。上课前, 围绕某一道德观点和要求, 采用访谈法、问卷法进行专题调查。例如, 在讲授“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内容前, 笔者通过个别谈话和集体座谈方式, 了解大学生对自私的本体论认识。有的认为自私的观念是先天的, 无法改变;有的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世界上不存在大公无私的人;有的将人们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有的认为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决定了人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 不可改变;有的认为自私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是人品问题, 有的人自私, 有的人无私等。笔者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了解大学生对“人性自私”观点的认识, 从而在上课时更有针对性, 增强了育人效果。

2.3 经常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深入准确地了解并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加强学习, 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掌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差异[2]。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能接触到各种信息, 思想非常活跃;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受到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难免只知被爱不知施爱, 以自我为中心。思想政治课教师掌握这些时代共性, 了解一些普遍倾向, 对备课时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十分重要。

总之, 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育人实效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高校思想品德课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思想性科学发展观身心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63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内容,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公民思想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思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性的培养。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思想性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因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发挥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提高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呆板无趣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方式,为学生创设有新鲜感的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培养学生思想性

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说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规范。初中思想品德课要以这些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行教学。

首先,要找准对应点。在教材中,相互宽容、与人为善就与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相对应;教材中的社会巨变、改革大潮就与“富强”“文明”相对应。找准这些对应点,思想品德教学就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将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去,成为一连串美丽的音符,演奏一首动听的乐曲。可以播放歌曲或新闻短片,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体育游戏或小品演绎,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思想品德课堂的导向,并融入我们的课堂中。例如在学习“熔铸民族魂魄”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画面,让学生感悟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体会到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思想性

1988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这“五爱”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五爱”的培养。

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而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

在教育学生增强“五爱”意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用实际行动来支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另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大计,我们青少年要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从小培养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习惯,从而把“五爱”教育落到实处。“五爱”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情感,更要落实到行动中,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乐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把自己培养成有用之才而不懈努力!

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思想性

教育研究表明,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心發展呈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仅表现在不同学生的身上,还表现在同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时效性很强的科目,因此在培养学生思想性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

1.分阶段教学。初一阶段,学习“爱我中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让学生了解祖国所受的磨难以及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初二阶段,教师在讲解“民族情,民族魂”的时候,可以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景色和风土人情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观摩和体验。初三阶段,学习“情系祖国”时,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国情,培养学生的思想性。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化,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能力,教师开展的教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例如学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设置了这些目标: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2.合理利用互联网,理性利用现代媒体;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为以后做好准备;4.理解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对应以上目标,笔者设置的活动分别为:1.对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或现象发表看法并与同学交流;2.开展“没有网络,我的生活”的讨论活动;3.尝试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同身份和责任;4.开展一次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的讨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目标的正确选择。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合适的层次目标,并帮助他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关注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想方设法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品德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第12篇

一、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规定了课程内容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只有准确把握课程目标, 才能在思想品德课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所以, 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之前, 我总是先细读相关的课程目标, 以求教学各个环节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这里以北师大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认识社会巨变》为例谈谈我的做法。教材的内容只是从百姓生活的变迁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两个角度阐述了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很难直接看出导致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和教材编写者设计这一教学内容的目的。我要求学生通过品读课程标准中与此相关的课程目标, 了解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于通过设计这一教学内容, 让同学们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而增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注重正面选材举例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还必须在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 注重正面选材和举例。无论是新课讲授还是旧课复习, 都离不开选材和举例。能否坚持正面选材和举例, 关系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导向和实际效果。在讲授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一课时, 我选取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及三位航天员的相关资料作为背景材料。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中国国旗的壮举,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圆满成功, 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选择这样的正面材料作背景, 可以调动同学们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成才的积极性, 既有利于坚持思想品德课的正确思想导向, 又能增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九年级《弘扬民族精神》一课时, 我选取了汶川地震中的抗震救灾英雄事迹作为背景材料。抗震救灾英雄们的壮举, 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注重正面分析引导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离不开选材举例, 更离不开必要的分析引导。在对学生进行分析引导时, 也必须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记得有一次, 我去姨妈家时, 正巧碰上姨妈邻居家的孩子放学, 她低着头哭着向父亲诉冤, 说在学校有同学欺负她。这位父亲立刻就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拿你的笔向对方的眼睛狠刺?”听了这样的话真叫人害怕, 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导致人际关系更加恶化, 社会更加不和谐。反思这样的教育方式,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我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坚持正面分析与引导, 以谋求同学关系的和睦, 师生关系的和谐。只有这样, 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温暖, 更加和谐, 更加充满希望。

上一篇:直接氧化吸收法下一篇:整本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