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撰写范文

2024-04-20

论文撰写范文第1篇

著名作家叶永烈于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周岁。

叶先生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1960年,他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编写作者,1961年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爱上科学、爱上科幻。叶先生不但亲身参与科幻创作,还编选多部科幻选集,撰写《论科学幻想小说》等多篇理论作品,积极推动科幻文化传播,共发表、出版了300多万字的科幻小说和1400万字的科普作品,其著作也成为无数科幻迷不可替代的美好回忆。1979年3月,他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叶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科幻世界》发展,多次为杂志撰写文章。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叶先生作为重要嘉宾出席,在中国科幻发展的转折期给予了科幻界巨大鼓舞和支持。1993年《科幻世界》改版,叶先生專文祝贺,发表在当年第3期杂志。2019年11月,科幻世界杂志社策划举办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时,特为叶先生颁发“科幻世界40周年特别纪念勋章”,并诚邀叶先生莅临出席,可惜最终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未想竟成永别!

叶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科幻界的巨大损失,科幻世界全体同仁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挚友深感悲痛!我们也坚信,叶先生的著作和精神必将永存,若小灵通漫游未来,未来仍有先生。

先生一路走好!
叶永烈生平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上海文史馆馆员。1940年8月30日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六年制本科)。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碳的一家》,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1000万字。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以及奖金。曾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科普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201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8卷《叶永烈科普全集》。

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借尾巴》获全国优秀读物奖;科学杂文《首先要做“马”》《文与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入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科学小品《给自己写信的人》选入全国统编小学语文课本。《科学家故事100个》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1980年5月叶永烈执导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根据长篇科幻童话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哭鼻子大王》获1996年电影“华表奖”;2002年担任总编剧的系列片《中华五千年》获电视金鹰奖。

1983年后,叶永烈转向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创作。

叶永烈作品总字数为3000万字。

(摘选自《叶永烈科普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叶永烈科幻创作简史

文 _ 三    丰

1976年,在《少年科学》第1期发表《石油蛋白》,开启科幻创作之路。

1977年,在《少年科学》第2~3期连载《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引发轰动。

1978年,在《北京少年》《少年科学》《我们爱科学》《科学画报》《革命接班人》等刊物上发表《未来的农厂》《“大马”和“小马虎”》《海马》《伤疤的秘密》等多篇科普型科幻短文。

1978年,《小灵通漫游未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灵通”这一经典形象从此影响至今。1980年,本书荣获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1979、1980年开始,独立或与人合作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市》《飞向冥王星的人》《生死未卜》《疯》等科学幻想电影剧本。

1979年,在《儿童文学》发表《神秘衣》,首开“金明惊险科幻系列”。

1980~1981年,“金明惊险科幻系列”长篇作品《X-3案件》(又名《国宝奇案》)、《暗斗》(又名《塔上敌影》)、《鬼山黑影》(又名《黑影》)、《秘密纵队》等在多家报纸连载,并分别结集出版单行本。该系列共有20多篇(部),总字数超过一百万字。

1981年,在《少年科学》上发表系列儿童科幻作品,包括《不怕冷的“傻”弟弟》《“常有理”》《赶走恶梦》《马大哈和114》等。

1981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短篇科幻小说《腐蚀》。此后在《小说界》《上海文学》《西湖》《海峡》《人民文学》等纯文学杂志先后发表《并蒂莲》《同行》《魔盒》《连理枝》《正负之间》等社会性科幻小说。

1982年,在《科学文艺》(《科幻世界》前身)第1期发表《搏》,这是叶永烈第一次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科幻小说。

1984年,在《少年科学》第10~12期连载《小灵通再游未来》。此后逐渐转向纪实文学、传记文学。

1987年,在《成都晚报》连载长篇预言性科幻小说《爱之病》。

1988年,在《科学文艺》发表短篇社会幻想小说《巴金的梦》,引发广泛转载。

2000年,《小灵通三游未来》(《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深切怀念叶永烈老师

文 _ 杨    潇(科幻世界杂志社    前社长)

庚子年初夏,突闻叶永烈老师与世长辞,震惊之余不胜悲痛,哀悼缅怀之情涌上心头。

自1979年《科学文艺》创刊以来,叶永烈老师就积极支持我刊,从《科学文艺》到《科幻世界》,一路都有他深切关注的目光。

20世纪80年代,作为《科学文艺》的编辑,我曾两次拜访上海漕溪新村那个普通却因德而馨的小屋。一次是和我刊美编向继纯同行,另一次是几年之后,我又赴上海约稿。
1991年叶永烈参加科幻世界杂志社举办的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最后排左二为叶永烈老师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再次敲开了漕溪新村那扇小門,叶永烈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三十多年过去了,叶老师伉俪二人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我们相谈甚欢,也挺深入,作家和编辑在共识中彼此支持,这份友谊重似千钧。这一次拜访,我更惊讶于叶老师的勤奋和孜孜不倦。他自称“万卷户”,小屋四围书架壁立,他的著作和收藏书籍散发出智慧之光,使得小屋熠熠生辉。交谈间,叶老夫人端给我一碗红豆凉粥,甜甜的,凉凉的。我就着书香用小勺一勺勺享用,体会着叶老师言辞之中的深意,在感动于小屋壁立的书墙之际,记住了叶家一味消暑美食——红豆凉粥。

1988年,《科学文艺》第四期刊载了叶永烈老师的社会科幻小说《巴金的梦》。此文一经面世就好评如潮,直抵人心。《新华文摘》《法制文学选刊》《报刊文摘》等多家报刊争相转载,也载入了《1988年全国短篇小说选》。一篇软科幻小说有如此影响力,我刊编辑都欣喜不已。须知,这篇稿件曾几经周折,连连遭遇退稿,还在大牌的《收获》杂志搁置了两年,不料,却被我刊收获了。在《巴金的梦》里,叶老师以黑色幽默的笔调,借助巴金、叶秘书、郑老三人的梦,在纸上寄托了一个愿望。“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弗洛伊德言之凿凿。

1991年,我刊更《科学文艺》之名为《科幻世界》,叶老师特来专稿热情祝贺。更为重要的是,他以WSF(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第一名中国会员、WSF中国分会理事身份,出席了由四川省外办和四川省科协科学文艺杂志社承办的1991中国(成都)第一届国际科幻大会(即1991WSF成都年会)。

1991年5月21日上午,省政府小会客厅。当我和省外办新闻文化处处长申再望正忙于安排中外代表等待韩邦彦副省长会见时,叶老师和其他代表步入小厅。我兴奋地迎上前去,握住叶老师的手,忍不住直摇晃。叶老师神采奕奕,镜片后目光炯炯,他连道祝贺。后来我才知道,他发自肺腑地感慨:“五月的鲜花,终于在成都开放!”

五月的鲜花,终于在成都开放!

为争取大会在中国成都召开,我们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叶老师感同身受,并鼎力支持。“我专程赶往成都,在这次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上,我担任了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题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是友谊之桥》。”

在盛大的开幕式上,成都锦江大礼堂彩旗飘舞,锣鼓喧天,群狮欢腾,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接见中外代表,并热烈欢迎WSF各国科幻嘉宾欢聚成都。面对这般盛况,叶老师心中倒海翻江,百感交集:“我深感欣慰,背了多年的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黑锅’,从此终于端掉了!”

我们共同端掉了“黑锅”,我们身在同一个战壕!

1991年五月初夏,阳光分外灿烂,鲜花竞相怒放。

开幕式结束后,当天下午,WSF论坛在省科协招待所二楼的一间会议室举行,由中外代表分别宣读科幻论文。叶永烈老师和当届WSF主席爱德华兹共同主持论坛。

那间会议室约40多平方米,挤满了与会代表和径自闯来的科幻迷,只见黑头发、栗色头发和花白头发挤挤挨挨。不少人睁大眼睛扫描这一屋最富想象力的头脑,气氛热烈而又松快。介绍来宾之后,论坛开始。代表宣读一段论文,译者(都是志愿者)翻译一遍。美国科幻专业杂志LOCUS主编查理斯·布朗对我嘟嘟囔囔:“杨潇,宣读论文后没有安排提问?这样念、念、念,天又热,我……”他两臂在胸前一抱,头歪着,闭上了眼睛(意即要睡着了)。

那时,省科协会议室只有几个电风扇在摇头晃脑,呜呜地吹出不凉的风。而叶老师却端坐在长条桌隔成的主席台前,认真倾听每篇论文,努力汲取科幻思维的精粹。

由于叶老师和出版社有约在先,他没能继续参加科幻论坛,也没能和中外代表同赴卧龙大熊猫基地考察,第二天便匆匆离开了成都。但他郑重地写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1991年年会在中国胜利召开,成为科幻小说在中国重新振兴的重要标志。”

1998年,在南京书市上,我们和叶永烈老师不期而遇。我们团队热烈欢迎叶老师莅临。他在《科幻世界》展台前注目观看,热情赞扬,鼓励我们团队不懈努力,更上一层楼。

叶永烈老师不仅是中国科普科幻界无人比肩的大师、纪实文学大家,他还出版了许多科普科幻史料,给历史留下了重要而珍贵的档案。他把他一生创作的皇皇巨作连同所有的笔记手稿书信采访录音等悉数捐给了上海图书馆,只留下一句话——“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呜呼,斯人已去。叶永烈老师光辉的科学思想和崇高的科学精神永远炽烈,他3500万字的传世巨作如同“主力舰”,永远猎猎航行在智慧的海洋之中。

抬头仰望,星空璀璨,叶永烈老师会化作一颗明亮的星星,在太空在未来游弋。他在太空,我们在地球,他和我们都迎向未来。

恭送叶永烈老师远行。
追忆叶永烈老师

文 _ 吴    岩(著名科幻学者、科幻作家)

我是20世纪70年代在高士其的引导下跟叶永烈老师建立联系的。此前,我读过他的《奇怪的病号》《烟囱剪辫子》。两本童话书给我太深的印象。那时候文革差不多快结束了,出版业开始恢复。这些书写得都还显得拘谨,但把科学融入了故事,让我这个科学迷久久无法忘怀。我还从同学或者亲戚那里找到过发黄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几本,还有“文革”前的《我们爱科学》杂志,这些书中都有叶永烈的名字。他还写过一本《燃烧以后》,是讲化学史上氧气发现那段时间的故事,因为特别喜欢,又不是我的书,我差不多整本抄了下来。

粉碎“四人幫”是科普科幻春天到来的一声发令枪。叶永烈老师因为一直保持准备,所以抢跑成功变成了时代的标杆。以《文汇报》为例,有时候一天里面一个版面就有三篇他的文章。为了避嫌,他只好采用儿子的名字或者干脆起一些笔名用于发表。叶老师的科普作品干净利索,有许多很恰当的比喻,这是他潜心研究中国早期科学小品大师们作品后经自己实践获得的心得。他的科学童话也独具特色,段落的排比用得特别流畅。我记得有一篇叫《一根老虎毛》,是他“文革”前写的,已经非常成熟和成功。童话中动物植物会说话,但怎么说更有动物味儿,叶永烈有自己的做法。

叶永烈老师早在1958年就开始科普创作,但科幻创作相对开始较晚。第一篇小说是1976年在《少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的《石油蛋白》。现在看这篇作品没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意思,结构就是个访问记。但我当时拿到这期《少年科学》时,没完没了地读这一篇。

我到今天都认为,叶永烈老师最优秀的科幻小说是《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小说就发表于1977年第1、2两期的《少年科学》。当时的编辑部主任黄廷元说,第1期发表之后,人们纷纷迫不及待地打电话或写信到编辑部,想知道孵化出来的喜马拉雅古生物是不是蛇颈龙。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人也问能不能拍个电影。这篇小说让叶永烈老师坚信,科幻作品是他科普创作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阅读了这么多叶永烈作品之后,我心中总是涌起对他的崇拜。我觉得他的名字就这么好听。叶子是绿色的,烈火是红色的。叶永烈这三个字怎么能从绿色变成红色,在我脑子中就有无穷无尽的设计方案。

我在北京中学生跟科学家见面会上遇到高士其爷爷,并想通过他去“表扬叶永烈叔叔”。我写了信,高爷爷回了信。信中说,他会去表扬叶,我自己也可以去表扬他。这样,我就得到了叶永烈老师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地址。叶永烈老师跟高士其爷爷一样,对读者通常是有信必复。无论你多大年纪,问题多么古怪刁钻或者无聊无知,他们会都热情反馈。叶老师不但给我回信,还告诉我他常来北京,希望以后可以见面。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大作家的这些话听起来甜蜜无比。

我和叶永烈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北极阁一个宾馆。那时候他正在为拍摄《红绿灯下》做资料准备,每次到北京都住在公安部安排的招待所。我跟父亲到宾馆的时候,房间门开着,里面没有人。等了一会儿,走进来一个戴黑边眼镜、穿着背心和西装短裤的人,他手里拿着一个脸盆,里面放着刚刚洗好的衣服。这景象至今也还在我脑海中。我们热情地握手时我能感觉他的手是湿的。这就是第一次跟叶永烈老师的见面。那个年代人们出差多数乘坐火车,车上很脏,大家衣服也带得不多,所以到达后为了消除一身臭汗的影响,都要换洗衣服。

认识叶永烈老师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差不多决定了我后半生所要从事的事业。

我们的谈话海阔天空。随后的一年,我跟叶老师见过一两次,每次我都带着作品。我开始写科学小品和科幻小说。这些作品中多数都被叶老师当场否定了。否定的时候,他会告诉我问题出在哪里。例如,科学小品应该直接写内容,不要用“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这种话语开场。哈,这个我觉得挺酷的啊?我当然不会这么跟他说,只是心里这么想。但我会记得删除,并且再也没有这么写过。我给叶老师看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叫《安长岭下》,写的是核电站出事故。不过叶老师说,核电问题写成负面的不好。故事就这么否定了。

精细的点拨让我提高很快。1979年,我在《少年科学》上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两个科学小品和一个科幻短篇。这算是我科普科幻事业的小小开始。但后来因为对科普科幻的热爱,导致我没有良好分配时间,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在那个人生第一低谷的时段,我跟叶永烈老师也有通信。他明确告诫我,做科普科幻工作必须要上大学!如果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人是根本无法进入科学之门的。我于是安下心来复读。对我的未来专业选择,叶老师也很操心。他跟我和我家里人都说过,想要成为科普科幻作家,需要知识结构的文理兼容。选一个文理相间的专业是最理想的。我遵循他的教诲,选择了心理学。

后来,科幻开始走低,社会上各种批评声音开始出现。叶永烈老师树大招风,是事业的急先锋、也是被诟病最多的作家。我跟他的联系减少了许多。一方面我在大学里面写作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叶老师他们考虑到我是一个学生,为了保护我,他们尽可能不找我参加活动。

叶老师向报告文学的转向,是从他开始写《高士其爷爷》以后发生的。高士其是叶永烈老师的老师,对他很关怀,叶老师写那本传记的时候很认真。但也恰恰是这本传记的成功,让叶老师知道他完全可以在另一个领域驰骋。

在叶老师转向报告文学之后的这些年,我跟他的联系很少。一次是他编辑《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丛书》的时候,找我要稿子。我给了两个短篇。后来才发现,这个系列差不多是对中国科幻的第一个世纪检阅,没有更多提供我自己的稿子是一个错误。

再后来就是这几年中国科协决定要给叶老师颁发科学传播奖。一切都恍如隔世,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已经在秋叶中消失了痕迹。对新一代,这些都是历史或传奇。我记得一次会议是在科学会堂开的。中午吃饭的时候,在餐厅我跟叶老师和师母坐下来聊天。这是我跟师母在这么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高兴得不得了。她还是那么亲切热情,关怀备至。叶老师呢,也还是我熟悉的那种不变的眼神。

2017年3月,叶老师准备将所有资料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听说他手中有许多信件亟须电子化,我跟北师大的科幻博士生和硕士生商量后,大家一致认为要去支援叶老师。我们派去的是一个六人组成的小分队。小分队在他家里工作了一周,协助他把上万封信复制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叶老师和师母多次关照同学们,还要亲手给他们做饭吃。

多年以来,对叶永烈老师的创作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写得多和写得快,还常常成为诟病叶老师创作的一个罪责。虽然此后人们否定了速度跟质量之间的天然反比关系,但怎么从学理的角度提取叶老师的科普科幻创作成就,已经成了阻挡我们认识叶永烈老师生涯的一个难题。2018年8月22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协、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和长三角科普创作联盟承办的“加强作品评论繁荣科普原创——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在会上我尝试着提出三点:

首先,葉老师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跟我们的时代是非常契合的。如果没有这种时代的契合,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辉煌时代科普和科幻繁荣的代言人。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获得了众多读者,这是因为他的创作扎根时代和超越时代,很多作品在当时看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在今天看是顺理成章的。

其次,叶老师的作品通过想象力的张扬,直接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产生了反抗。阅读他的作品既需要有逻辑思维又需要有想象力,我们永远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哪里得到想象力的培养?是叶永烈和同时代的科幻作家提供了优质的作品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么多年叶先生坚持要做这些事情,坚持要做这种对抗,在多少人说他有问题、说他想入非非、说他不符合科学的时候,他坚信自己是对的,坚持要做这个工作,值得我们认可。

第三,叶老师不断地改进创作方法并跟新的时代互动,彰显他的作家天赋和社会责任感。他很早地引进意识流写法,注重题材创新。此外,他不是自己创作,而且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创作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叶老师在全国各地讲科普,我就听过好几次,他用了大量时间做这些,包括回复信件。他用那么多时间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放在写作上?因为他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他想给这个时代做些事情。

叶老师除了写作科普、科幻、报告文学,还是中国科幻研究的先锋和对外推广的先锋。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早期科幻史很大程度也来自叶永烈老师的发掘。此外,他很早就说过,中国科幻可能会比主流文学更早走向世界。如果当时没有叶老师往这个方向走,如何有今天的变化?

我喜欢作家韩松对《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评价。他认为叶老师把今天的一切都写在里面了,科技的进步、物质世界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都在这本儿童科幻小说之中。《小灵通漫游未来》规范了我们的新世纪发展。

叶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遗产还在,会一直激发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走好科幻的未来之路。
悼念叶永烈先生

文 _ 姚海军(科幻世界杂志社    副总编)

从一位记者朋友那里得知叶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但很快媒体的正式报道粉碎了最后一点儿希望。

叶先生走了,不是那种网络误传,一颗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科学趣味与神奇幻想的科普、科幻巨星,真的陨落了。

那剩余的、残破的一天里,我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晚上有个朋友聚会,也是心不在焉,急着想回到家中,重新打开那本被我保存得平平整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重温一下那个已经和童年融为一体的世界。那本书是我买到的最早的几本科幻小说之一。关于八十年代,我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便是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科幻小说各种版本畅销300万册,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1993年《科幻世界》改版,叶先生专文祝贺

初中时代,我是一名忠实的叶永烈粉丝,床头不仅有《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碳的一家》《十万个为什么》以及经常刊发他科幻小说的《少年科学》。我后来人生轨迹的改变,跟叶永烈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播下的种子密切相关。无论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还是从一个科幻出版人的角度,我都要感谢叶先生,感谢他当年写下那么多优秀的科幻、科普作品,激起一个少年对未来的憧憬,更改变了那个少年的生活,让这名少年成为一名科幻编辑。

然而,1982年以后,科幻读者就很难再“见到”叶永烈先生了。那场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逐渐演变成为对科幻小说的政治攻击,最终让方兴未艾的科幻热戛然而止。包括叶永烈在内、一批正值创作黄金期的科幻作家不得不放弃科幻写作。

我与叶永烈先生有了书信联系,恰是在科幻发展陷入低谷之后。出于对科幻小说的喜爱,我在1987年创办了我国的第一份科幻爱好者刊物《星云》。这本简陋的刊物得到了叶永烈等前辈的支持。后来我才知道,早在1981年,叶先生即受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委托创办了更为专业的《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这份旨在帮助作家了解有关动态的内刊汇编了大量文章,既有对科幻小说的批评,也有科幻作家的回应。

《星云》1994年第2期曾刊发一篇叶先生的文章《雪夜观“恐龙”》,文章记述了叶永烈夫妇在匹兹堡与童恩正夫妇一同观看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经过。这部描写科学家根据恐龙基因“复活”恐龙的电影,是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1990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成。无独有偶,叶先生早在1977年就创作了一篇根据恐龙蛋中的活性物质“复活”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但与克莱顿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热映全球的命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篇意识超前、想象大胆的科幻小说,却被批成了伪科幻的典型,成为污名科幻的标靶。叶先生的那篇文章很平和,并没有提及自己当年的科幻创作,但作为科幻读者、却难免心有不平。

叶先生后来在2000年出版了一本64万字的纪实巨著《是是非非“灰姑娘”》,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再现了科幻文学在1982年前后的离奇遭遇。叶先生对科幻文学的贡献,固然在于《小灵通漫游未来》,在于他对科幻与其他类型小说融合的探索,但在我看来,却更在于这部书中他对历史的记录与还原。没有这本巨著,1980年代那段科幻史,很可能成为永远的谜案。

2016年6月,我利用去上海出差的机会,约好去叶先生家中探望。因为还带着成都科幻博物馆馆长董仁威先生交与的使命,接受叶先生的捐赠,我便叫了上海的科幻作家江波一同前往。那是一次难忘的见面,叶先生聊到他对上海市图书馆的捐赠,希望以后大家可以去那里找到他。我注意到客厅里仍有一些收集箱,他说那里面都是有待整理的信件。他很高兴上海涌现出江波这样的年轻科幻作家,并说自己也有新的科幻构思。我趁机“劝进”,希望他重回科幻世界,但他却说,“我不会再写科幻”,转而开始介绍他正在创作的主流小说“上海三部曲”。江波送上自己的新作,叶先生也签了一本自己的新作回赠,而我则得到一本渴望已久的签名本《是是非非“灰姑娘”》。最后,我和江波拖上一大箱捐赠告别,叶先生送到楼门口。当时谁也不知道,那会是我们与叶先生的最后一面。

叶永烈先生一直支持《科幻世界》,与我们的老领导杨潇、谭楷有很深的私人友谊。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叶先生作为重要嘉宾出席,并专文祝贺《科幻世界》更改刊名。1998年南京书市,他亲自到场为《科幻世界》助威。

去年11月,成都举办第五届国际科幻大会,又恰逢《科幻世界》创刊四十周年,杂志社全体同仁非常期望叶先生能够出席盛典。我负责与叶先生联系,却一直得不到回音。我问了与他平时联系紧密的友人,大家都说最近联络不畅。我们一直担心他身体出问题,不想那未能完成的邀约却成了永远的遗憾。为表彰叶先生对科幻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大会组委会为他颁发的“科幻世界四十周年特别纪念勋章”还静静地放在杂志社。我想,应该有另一个时空存在。在那个时空,一群红领巾为叶先生戴上了那枚勋章;在那个时空,叶先生又在开始挥笔创作《小灵通四游未来》。
(以上所述创作成就不及叶永烈实际创作之万一,谨以此点滴悼念先生。)

纪念文字摘选

倒下了一棵参天大树,留下一片谁也无法弥补的天空!

举世罕见的高产作家,站在喜馬拉雅,立了一根标杆,只可仰望,爬到那个高度,太难!——痛悼永烈兄!

——谭楷(《科幻世界》前总编)

一颗充满智慧和非凡想象力的大脑突然休息了,一生辛勤劳作、笔耕不辍的手突然不再写作了,一颗拥抱世界、对众生无比关爱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了……永烈兄,虽然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听到地球上此起彼伏不绝入耳的哭声,然而您的骤然离去,使我格外悲痛,分外痛惜。

——金涛(科幻作家)

他的小说很纯粹,描写的是科技的光明一面,用生动的故事描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愿景。现在的科幻作品变得更加复杂,更多地描绘科技的阴暗面,类似叶老师的作品,几乎已经见不到了。

——刘慈欣(科幻作家)

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说:“叶永烈可真是多产啊!”对这样的评论,我觉得不能满意。其实,产量只是结果,更应该看到的是劳动过程,是作者难以言状的勤奋和创作中的甘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春秋代序,寒来暑往,大半辈子哪,叶永烈努力学习,用心思索,勇于创新,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卞毓麟(中国科普作协前副理事长)

有人问我,叶永烈对我有什么影响?我说是他带来了科幻的火种。《小灵通漫游未来》售出五百万册,我甚至觉得当时很多中国人,他们走上各行业各业岗位后,就是在按照这本书的模式建设中国的......这就成了今天的中国。我们不要忘记他和他的时代。

——韩松(科幻作家)

他是与时代巨轮同时启航的一位泳者、勇者。他是拓荒人。他是守夜人。他的写作道路至今仍然鲜明地呼应着“一九七八”的风格、气质与召唤。

——吴越(《收获》编辑、上海作协会员)

叶永烈的不朽在于,他用谆谆的教导,用他对中国小品文的整理、研究,以至亲自躬问,创作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精品,营养滋润了当代和后辈,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章胜利(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

在最后的Email通信中,我知道他住院,总以为他只是从美国回来,旅途劳顿,休息一阵就会康复,他毕竟只比我年高七岁,人生八十小不算老。下次见面时,还想和他商量,共同出资,仿效陈伯吹老的“儿童文学园丁奖”,成立一个“科幻小说奖”,鼓励和提携写科幻小说的后进。不料他遽然走了......

论文撰写范文第2篇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人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实操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会影响未来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是可行的。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实际上,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学生没有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断渗透,逐步训练,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教会他们合理运用创新方法,进一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教学展示。

虽然毕业教学展示改革还在不断探索阶段,但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改革后的实际效果,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经过不断地改革,成人艺术类毕业考核形式将会更加完善。

〔责任编辑:骆虢〕

论文撰写范文第3篇

[编者按]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是开放大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以适应各类社会成员越来越多样化、个别化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课题。实现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信息技术“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筹)于2013年11月28日在湖北武汉举办了以“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的“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

论坛主要围绕以下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素质、能力、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开放大学教师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与学的模式尤其是学习模式的构建、实现有支持的学习等方面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开放大学提升质量、强化特色进行创新探索?开放大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在实际探索中有哪些误区和瓶颈,如何走出误区、突破瓶颈?来自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及十堰、宜昌、孝感、咸宁、黄石、黄冈等地电大的12位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结合教学实践及其思考作了主题发言。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单从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刘清堂教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彭思毛教授进行了学术点评。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傅立民和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李凌在论坛开幕时致辞。

傅立民介绍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近年来在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他表示,广播电视大学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实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化,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等,这些都为电大系统的战略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注入了新的动力。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大学功能,有效肩负起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赋予的独特大学使命,涉及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动力之源和关键所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当代教育的共同战略重点,首先是优先注重教师发展,制定职业规范、提升职业地位、提高职业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而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开放大学推进内涵建设,扩大社会影响,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创新发展。

李凌指出,开放大学直接服务于社会最基层的各类社会成员,应该是最接地气的学校,只有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切实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也只有这样,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美好愿望,才能落到实处。开放大学要肩负起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必须依靠教师。特别是在当前从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学习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新探索、新突破,都需要广大教师做出巨大的努力。正如本次教师论坛所强调的,信息技术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我们应该认真面对、深入思考、广泛交流,使教师得到更好的提高,更大的进步。教师一定要先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研修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之后,各项工作千条万绪,但还是坚持开展全国电大系统教师研修培训工作,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响应与支持。相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也会对这项工作多有助益。

论坛由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骆家宽及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述武、《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总编辑冯琳主持。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本刊主编严冰做论坛小结。参加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的部分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负责人、国家开放大学相关学院与部门负责人出席论坛活动。

杨宏宇:着力突破成为“魔术师”的实践瓶颈

开放大学教师怎样才能突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诸多瓶颈,成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这根“魔杖”的“魔术师”?我认为应该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着力探索,尤其是要强化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着力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学习资源和开展团队协作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实践,逐步成为“真正的魔术师”。

我们在实践中通过基于双向视频开展团队协作教学与考评机制创新,尝试用切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设计来开展网上教学并组织各类学习活动,以打破固有的信息技术应用瓶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电大系统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基本上还在采用个体手工作坊的方式开展。不论是授课、还是组织网上教学活动,都是各自开展教学”,很少形成群体行为,更缺少团队之间的配合与分工协作,造成了教学效果低下,资源应用无序等各种弊端。为此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与其阳新县电大教学点有针对性地合作开展了“基于双向视频网络的团队协作教学创新与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试点。

试点主要围绕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科专业一门省级电大选修课“教育学”进行的,试点的主题是团队协作、应用网络、落实过程、考核改革。试点实施的要点包括采用环节累计和阶梯计分的方式,将平时学习过程与课程考核评价相结合,通过省校和教学点教师的密切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落实;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试点方案将课程教学分为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评价方式和得分值;学员必须参加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并接受相关考核。每个环节得分不能少于该环节设定分值的60%。如果少于,则得分为0。最后各环节得分累计达60分者,可免于参加期末考试并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则仍需参加期末考试。

在试点过程中,省校、教学点成立的团队利用网络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远程接待中心实施有效监控、提供人文关怀并落实教学过程,教师协同完成形成性考核与实践环节教学。试点实施方案与教学环节、考核方式要点如下:一是视频直播课出勤情况(到课率考核),设置相应的分值及得扣分标准。学员应在每次课程开始前五分钟登录网上课堂。由试点单位辅导教师做好相关记录并存档,根据记录情况计算得分。二是学员与教师在视频直播课中的互动情况也细化为分值。由项目主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分数。三是形成性考核与实践环节均设定相应分值,督促学生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作业及撰写实践报告。由试点单位辅导教师批改,省校教师抽查。四是网上主题讨论与考核,要依照标准由项目主持教师根据学员的表现给出具体分数。

通过试点,项目取得了三方面效果:一是学生由过去的从不上网或很少上网,只关注考试而忽视平时教学过程变成积极参加平时学习。从已播出的5次课学生登录情况可以看到,每次学生的到课率达到90%以上。说明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变到以组织活动为主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打破网络资源应用瓶颈的关键所在。二是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参加教师组织的网上专题讨论,能够围绕教师给出的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讨论,能够主动在网上向教师询问作业布置,这说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引导学生落实学习过程的有效指挥棒。三是教学点的教师开始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实现了省校、教学点之间教师协同教学和有效地开展学习支持服务,并使教师团队作用得到了发挥。

蒋萍:合力助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大能否顺利转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成长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压力——学校考核制度的牵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力——学生的倒逼,同时还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以三方合力助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处于办学终端的基层电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应从完善考核细则、提高网络学习参与度、搭建云服务平台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完善信息技术考核细则,引导教师形成主动提升的意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必须有制度的监管和牵引。据调查,目前中央电大制定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无法调动教师使用和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积极性。面对考核机制中存在的薄弱地方,制定并完善“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教师考核细则迫在眉睫。为此,首先要本着“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便于操作、有效激励”的原则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并计入年终绩效考核成绩中,以此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其次要建立包含信息技术能力考核的整套能力激励机制,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升迁、晋级、评优等挂钩,以激励教师既注重过程的执行又注重能力的体现,并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最后要帮助教师将信息技术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第二,建立提升倒逼机制,开辟“内生压力、自我助力”的新路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来自学生“自下而上”的推力。为激励教师们更加积极的应用和提升信息技术,有必要建立一种“倒逼机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从提高学生网上学习参与度入手,以“调动学生网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优质资源的渴望”为目标,倒逼教师提升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温馨提醒平台,通过邮件、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督促学生登陆学习;采取在线讨论、主题论坛等方式进行同步、异步辅导,提高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优化学习平台,不断完善校园网站建设,构建多端融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方便学生快捷、高速、移动的学习;组织协作学习,在生生之间知识共建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吸引学生参与网上教学;改革考核机制,将学生参加论坛讨论的次数、发言质量以及参加协作学习的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中;创新教学模式,以周为单位,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推荐”,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跟着教师的指导、建议和步调开展学习,确保学生网上学习过程。

第三,搭建教师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培训。教师的自我培训的意识及其行为是其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为帮助教师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督导者、疏导者”,必须加强对其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除了日常校本集中培训外,教师本身更应加强自我培训。随着国家开放大学“云路端一体化模式”的建立,远程教育进入“云时代”,搭建“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已成为教师们自我提升的强烈期待。因此,有必要为教师搭建一个自己的、能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天网”“地网” “人网”等本土优势的“终身教育云服务平台”,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助力。具体可设置如下一些板块:一是课程资源库;二是课件制作平台;三是教师交流中心;四是课件展示台;五是活动公告板。当然,平台还应兼有检索、浏览、下载、上传、发布、存储等功能,以使服务功能更强大。

陈涛:转变角色与提升能力——MOOCs的启示

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快速发展,再次给我们以启示:开放大学的教师尤其是基层电大导学教师的角色,必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即从知识的讲授者彻底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管理者、过程服务者、学习陪练者与评价监督者。

一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者。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除了顶层设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教材资源之外,基层管理者主要是落实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线上线下作业、小组活动、实习实验、学习评价、重修重考等等。组织管理是远程教育教师的重要任务,随着开放教育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就更需要教师加以甄别、筛选和整合,提供最佳的资源包,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者。怎样组织和推动学习者开展个性化、智能化、自主化和团队化的学习,已经成为开放教育教师的严峻课题。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对教师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就是精细化的服务过程。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提供精细化的服务过程,认真做好各项导学、助学、促学服务,并就各种服务内容、服务节点建立数字化台账。

三是学生学习的陪练者和监督者。MOOCs的发展再一次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其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尤其是基层电大的导学教师,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服务学生为重点,合理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要素,全程参与、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

开放教育教师要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推动者、督促者,就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大力提升各种专业能力,在导学、助学、促学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突破。

一是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在MOOCs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开放”和“自主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终身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解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自觉性,有效地推动教学和各种导学活动的开展。

二是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营造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技术支撑平台,这些都需要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作支撑。教师必须紧跟信息技术前进的步伐,增强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提高运用能力,将课件制作、资源分类存储、资源筛选整合等技术熟练地运用于管理及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更好地的为学习者服务。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现代远程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服务业”。教师的服务能力反映在其导学的规范程序和具体要求上,导学服务的接触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具体规定上,以及在网上导学和互动的具体量化要求上。教师的服务能力直接体现教师导学的可操作性和质量意识,直接惠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可审视性和学习效益。开放教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学习者的观念,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充分满足学习者各方面的需求。

四是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拓展的环境下,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落脚点是为教学服务,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程中东:适应云平台需求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远程教育云平台,促进社会成员的泛在学习,已成为开放教育发展的大势趋。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对教学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创新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为远程教育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

第一,完善共享和协调机制,组建开放大学各专业教学团队及技术研发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教学团队的具体实现载体,而课程资源开发团队是由课程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课程团队建设中:一要打破传统人才观,树立师资共享新理念。在吸纳其他高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同时,重点做好系统内和系统外教师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强协作与交流,积极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教师资源库和教师管理子系统,提高教师资源共享效果。二要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小组,明确责任和考核措施。建立专业建设“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全面负责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开展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组建试点工作,为专业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建设积累经验。技术团队要架设好专业教学团队和云平台联通的桥梁,为专业教学团队提供支持与服务。

第二,建设多层次的课程教学开发团队,探索并建立科学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首先,关于课程教学开发团队,其成员主要从专业教学团队中遴选,适当吸收其他高校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从技术研发团队中选配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要求以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决定课程教学开发团队的人员组成,并实行动态管理。选择的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敏锐度,能带领团队走向持续发展道路。其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模式,一方面应成立课程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各级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应按照市场模式运作,以项目招标形式组建课程教学开发团队。

第三,是建立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团队发展模式和成果分享机制。一方面,由各级资源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牵头,建立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建立优秀团队和一般团队传帮带发展模式,完善适合团队发展的成果分享机制。

王瑞华:教学设计师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远程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策略上创新与应用的过程。教学设计师是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员,他们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化的方法设计各个具体的学习事件以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如果能在开放教育师资队伍中引进教学设计师,将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导学、促学等教学活动中的动态作用。我们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中进行了教学设计师工作的相关尝试与探索,即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终端,由教学设计师辅导助课程主持教师开发设计了基于移动设备(手机)的学习课件,实现了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和评价,提升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在研究和实践中,具体有如下一些思考:

第一,当前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者的需求被忽略。成人学习者大多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尚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一些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也沿袭了传统高校“学究式”教学的特点,容易忽视成人学习者实用性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设计难以“接地气”。二是新媒体的利用不充分。一方面,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另一方面,在远程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大多数媒体类型仍停留在互联网静态网页和动态视频上,这一矛盾阻碍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三是需要专业的教学设计者。在现代远程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等诸多角色,还要能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投入精力或时间进行创新和提高,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教学设计者来进行远程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对远程教学设计师角色的认识。在实践中常常会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计算机或网络工作者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方面与教学设计师有交集,因此可以取代或者转换成为教学设计师。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设备与网络的维护,关注的主要是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对教学知之不多,因此他们不可能成为教学设计师。另一种观点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使其成为教学设计师。从教师课程设计中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上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这一类型在具有理科、工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中比较多见。第二种是外包型,就是将课程设计外包给教育技术公司去做。第三种是教师+技术人员。这三种课程设计执行模式都需要学科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而这方面却正是一些学科教师的短板。综合以上论述,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都不可能成为教学设计师。

第三,教学设计师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中的作用。远程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包括教学设计师、媒体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主持教师、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学设计师作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专家,通过协调不同职责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设计工作。一是与主持教师合作。主持教师负责掌控、监管该门课程从设计、开发到实施、评价的过程,如果说他们是课程的“制片人”和“出品人”的话,那么教学设计师就是每个“学习事件”的导演,他们将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分解细化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是实现技术和教学融合的关键。二是与主讲教师合作。教学设计师一方面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真实的学科信息,确定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根据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设计、开发和实施各种学习策略与活动。三是与辅导教师合作。教学设计师可以通过辅导教师的分析与整合工作,全面、有效地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持续地关注和调整。

第四,远程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职责与行为标准。根据美国著名教学设计和技术专家罗伯特·A·瑞泽的研究,结合国内部分远程教育办学实体对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职责和职位要求,我认为教学设计师应具备以下职责:一是设计、开发、实施各种能保持学习者注意并增进学习的策略和活动,帮助教师评价教学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二是通过分析教师对教学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三是设计、开发并指导教师应用在线学习系统。四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专业化教学设计视角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进行分析,通过与教学团队协作,分析受众需求、设计课程或教材、实施教材与评价。

2000年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在专业基础、计划与分析、设计与开发、实施与管理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23 条教学设计师能力要求及122条教学设计师的行为标准。在技能等级上被分为初级和高级。其中初级教学设计师培养侧重对设计和开发技能的掌握,高级教学设计师侧重培养对教学过程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许多国家,教学设计师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职业,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已有大批教学设计师从事企业培训和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学校教学等工作。我们也可以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已开设的学科系统培养、选拔专业人才,将教学设计师的培养和管理纳入到其顶层设计中去。一是抓住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机遇,培养信息时代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能在课程教学设计领域有所成就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开放大学的教学设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没有人能将所有相关知识和技能完全掌握,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符合我国远程教育实际的教学设计人员从业标准,深入细化其岗位职责。

(待续)

本文根据会议资料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审阅。资料整理过程中,得到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筹)等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摄 影 谢 萍

责任编辑 碧 荷

论文撰写范文第4篇

一、对科学小论文的定位

首先它不是科学的理论性文章,也不是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展示。它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内容可以是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报告或者观察日记;可以是小学生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可以是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可以是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的解释;也可以是小学生的奇思妙想。

如我校五(1)班杨荇贻写的《绿豆发芽实验报告》;四(2)班张凯文写的系列《养蚕日记》;五(1)班詹珞艺发现自己教室里的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乳白色的,很吃惊,也很疑惑,于是展开了自来水的调查,完成了调查报告《揭开“小水怪”之谜》,这些都是科学小论文。

二、科学小论文的素材来源

1.来源于日常生活

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是与生俱来的,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小论文撰写正是完成了这么一个关注周围世界、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许多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质疑,如三(1)班的张瑞林,晚上睡觉时发现有个蚊子“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就想知道蚊子飞的时候为什么要叫?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通过网络寻找答案,知道了蚊子飞行时嗡鸣的原因。于是,就把自己的发现过程写成了一篇文章。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和奥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观察,常问为什么,积极主动地把问题追根到底,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奥秘都会自动揭开神秘的面纱。

2.来源于科学课堂

科学课中,学生所经历的一个个丰富的探究活动正是科学小论文的素材来源。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养蚕的观察经历,写写自己研究动物的过程,把自己观察绿豆生长的记录和发现,用观察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五(1)班杨荇贻写的《绿豆发芽实验报告》和《追踪蚯蚓死之谜》,朱雨露和黄钰馨合写的《原来如此吃虫子》等文章的素材都来源于科学课堂上的探索与研究。所有的这些材料为科学小论文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慢慢地,将头脑中的理性思考、发现转换成文字,将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3.来源于书面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扩大,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如阅读儿歌:“走路学小猫,轻手又轻脚,别学小螃蟹,横冲又直撞……”学生会问:“螃蟹走路为什么要横冲直撞?”阅读有关恐龙的内容,学生会问:“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看到面包树,学生们就常常来问我:“老师,面包树上的面包能吃吗?你见过面包树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很多问题都会产生。

三、科学小论文的特性

1.问题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有一段话:“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小论文的动机和来源正是这种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的前提,没有问题,研究就像一泓干枯的泉水,枯燥乏味,甚至还是无源之泉。

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同时,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研究性

课程标准中提到:“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他就能把这样的问题研究下去,并最终解决问题。所以,科学小论文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它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

3.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是由问题而产生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对前面产生的问题作出的合理解释,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科学小论文从问题的产生到结论的得出,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结论更应该具有科学性。

4.创造性

科学小论文的撰写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把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不失为一种创造。

撰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充满艰辛又十分有趣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撩起了学生那层覆盖在敏感视觉和听觉之上的纱,触动着学生那颗潜伏着无限创造力和激情的心,带着学生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眼、自己身上的感官去感知周边的世界,这远远胜过直接塞给学生知识。

(责编 刘宇帆)

论文撰写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体系便趋向于一体化,这使得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在对外贸易交往中,最重要的便是双方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并重视英语的原因。在掌握一定英语基础后撰写英语商务信函还应该注意一些基本原则与撰写技巧,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礼貌原则,一份合格的英语商务信函是双方合作伙伴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信函中体现出的礼貌能够让对方看到我方的重视程度以及综合实力以促进双方实现共赢。因此,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应该重视礼貌原则在经济交往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经济贸易交往;英语商务信函;礼貌原则;撰写技巧

1 引言

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文明、礼貌,八荣八耻中也有明确指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那么在商务贸易交往中,我们同样需要文明与礼貌来给合作伙伴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商务贸易交往中,合作双方很有可能会因为时间、距离等原因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商讨,只能通过商务信件进行沟通,那么一个企业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在商务信函中体现出来。

2 商务英语信函撰写的基本原则

2.1 礼貌原则。

在英语商务信函中,体现在书面上的谦辞以及礼貌用语等还不足以表达礼貌,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本着为对方着想的态度,将这种态度体现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每一句话中。与此同时,在英语商务信函中使用的语言尽量平和不能过于激烈或者是含有不礼貌、轻蔑的感觉。在双方进行贸易交往合作的过程中,礼貌原则是最基本的道德守则,我国也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我国的文明礼仪都位于世界前列,因此,我们在与外国友人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意思的表达上应该十分委婉且准确,随处体现我国的文明礼仪。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将我方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的传达给合作伙伴,让我们的合作伙伴看到我们的诚意以促进双方合作顺利进行,保证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长期顺利发展。

2.2 完整、清楚、简洁原则。

书写英语商务信函的目的就是将商务信息说清楚并且说完整,将商务合作中的情况与问题反馈给对方,这是我们英语商务信函中要表达的最主要内容,一份不能完整、清楚表达我方观点与意思的英语商务信函不是一份合格的答卷。由于涉及商务信息,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内容要全面,因此就要求语言要精炼且准确、简洁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由于我們写的是以英语作为媒介的商务信函,因此就要求我们对英语有熟练的掌握:如何准确用语、如何注意停顿、如何用最简洁的句子将我们的意思进行完整的表达……这样的语言会让读者清楚明了并且在短时间内就明白、读懂这封英语商务信函要表达的意思,避免商务合作伙伴将很多时间浪费在对英语商务信函内容的理解上,语言简洁大方也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让合作伙伴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效率之高。

2.3 具体、正确原则。

面对比较繁多的货物信息,货物的型号、价格、日期等协调非常复杂的局面,我们自身应该树立一个认真负责、不怕麻烦的态度,将准确并且具体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合作伙伴,那么在英语商务信函中就应该对货物商品的具体信息进行具体、正确的说明,只有这些基本信息准确无误,才能保证经济贸易双方的沟通达到高效率且真实的效果,保证全部货物的正常流通、运行。对于运用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言,也要保证正确性,要求每一个语法、语句以及拼写都十分准确不得有些许失误,对于一些看起来非常小的失误来说,它们在一些体察入微的人眼中就是衡量对方的态度好坏以及能力强弱的“试金石”,一个小小的失误也许就会决定这项贸易是否能够正常、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英语商务信函的撰写还应该对一些商业上的习惯性用语有正确的理解以方便在日常商务信函中的应用,同时也方便我们在接收英语商务信函的时候对于一些专用词语有较好的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毫不费力的读懂对方的意思,为商务贸易的顺利进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2.4 体谅原则。

没有两块棱角凹凸都十分吻合的玉佩碎片,都是经过不断的打磨慢慢的实现融合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这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也自然是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大小小许多的问题,遇到问题之后合作双方一定要以最积极的态度去相互沟通以解决问题实现共赢。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并不能各说各的,不顾他人的立场与感受,在与合作伙伴进行商务沟通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为对方提供便利以促进双方有效沟通,在书写具体英语商务信函的时候要将我方想象为对方,时刻想着对方有什么需求与顾忌之处以通过最合理的方式将我方的意思传达给对方。相信对方在接收我方英语商务信函之后也能够体会到我方的诚意,明白我方已经对这项商讨内容进行了最大的让步与努力。这样一来,我们的合作伙伴也会体谅我们,最终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

3 撰写商务英语信函的礼貌原则

3.1 礼貌原则的含义。

作为语用学早起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的礼貌原则是人们对交际过程中做出的反映,在人们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人与人交往之中表現出的交流方式都是受某种语言原则的驱使而进行的,这种语言原则便是礼貌原则,在这种原则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表现的尽量不失优雅,避免用不礼貌的方式表达、交流。

3.2 礼貌原则所遵循的准则

3.2.1 一致性准则。

从“一致”一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一致性原则追求的是和他人之间的一致性,在贸易合作双方的交流中,我们应该尽量缩小我方与对方之间的差异,在有分歧的问题上着重降低这种分歧的程度以促进双方都能够有所收益。在决策涉及不到我方核心利益的时候采取部分同意甚至是完全同意的态度,假使我方不得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同意决策,那么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取得我们在英语商务信函沟通中的相对一致性以促进双方继续友好协商。

3.2.2 宽容性准则。

在进行贸易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利益分割多少的问题,贸易双方付出的人力、物力都是各说各的,自然都会想要得到的利益较多一点,但为了促进长期的合作,我们在撰写英语商务信函的时候需要对对方提出的问题给予比较宽容、慷慨的回应,尽量减少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而多多去关注对方观点甚至是增大有损于我方的观点以表达对对方的礼貌。对方在收到信函之后也会体会得到我方的慷慨与宽容进而也会做出适当让步,从而达到双方的一个比较合理的利益共赢。

3.2.3 尊敬性准则。

任何的交易往来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层面上的,在英语商务信函中我们要减少有损于对方合作伙伴的观点,以最尊敬的态度去进行贸易往来协商。假使在双方贸易交往过程中我们互相都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与颜面,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揭对方伤疤而进行交谈,这样势必会使得对方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把事情推向难以解决的地步,即合作双方都争得面红耳赤而草草结束合作关系,这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利益受损,而且对企业形象、国家形象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久而久之,或者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多了,也将对我国继续在世界经济中的活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在英语商务信函中遵守“尊敬性准则”以礼貌待人。

3.2.4 赞美性准则。

我们都知道,赞美人的话可以让人感觉到温暖,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本着“赞美性准则”的态度,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国内外经济贸易交往中也同样是这样,双方之间存在经济利益联系,并且希望各自都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那么就需要增大对合作伙伴的赞美以达到实现合作尽快顺利完成的目的。假设双方贸易交往中的某项工作我方希望对方来完成,那么可以在这一方面赞美对方,夸赞其在这方面的成就,指明这项工作由合作伙伴完成的话会有怎样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适当指出我方做这项工作的话完成情况会不如对方完成得好,如此一来,对方会很乐意完成此项任务工作,这样不仅为我方争取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别的事项,还有利于双方合作的这项工作顺利、和睦的完成。但是在英语商务信函的书写内容中不宜过于夸张的赞美,会显得浮夸。因此,在英语商务信函中恰到好处的赞美对方是非常重要的。

3.2.5 理解性准则。

在经济贸易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让我们都很烧脑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在我们的合作伙伴遇到棘手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表示理解,在合作伙伴遭遇窘境的时候,我们应该表示理解与同情,甚至可以通过“现身说法”来说明自己也有过同样的问题和遭遇,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对方。这样一来,会更加容易让对方接受我们,从心底里里觉得合作双方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进而促进双方的信任度的提升,这对商务贸易交往的长期有效进行十分有利。

4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词汇及语句撰写技巧

4.1 积极词汇。在英语商务信函的书写过程中,通篇用词都应该是比较礼貌、委婉的,这样能够为这份英语商务信函增添许多礼貌色彩。英语词语中的礼貌用词在商务信函中表示的意思是十分积极向上的,并且能够给人愉快的感觉,比如英语商务信函中“很乐意”、“很荣幸”等词语,这让人读起来感觉自己十分受尊敬,促使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够继续读下去,去了解具体的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了解我方的真正的工作实力,这是对方了解我方的一个起点,而这些词语在这封英语商务信函中体现的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是铺垫者的作用,这些相似的词语的运用能够增加我们的情感色彩,给对方以积极、礼貌的感觉,进而树立起我方的积极向上并且谦虚的形象,有利于贸易双方以后还能够有长期的合作,这是一个很简单而又有效的铺垫作用。

4.2 模糊用语。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不想要说明详细情况的时候、不能传达具体信息的时候或者是不方便提供更多信息的時候,模糊用语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与此同时,只要运用得当,模糊用语在英语商务信函中不仅能够体现出我方的礼貌,而且能够实现劝导对方的目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作用。

模糊用语在英语商务信函中起到的作用有的时候是积极的,有的时候是消极的。在一份以“和谐”为主题的英语商务信函中,较多的出现一些模糊用语会使人愉悦,能够将气氛调动起来;而在一份以“合作”为主题的英语商务信函中,模糊用语会扰乱读者对重点信息的捕捉,因为在这类英语商务信函中,读者最想要了解的就是对方想要传达的最直接的意思,英语商务信函中的一些模糊用语都是多余的;在以“竞争”为主题的英语商务信函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模糊用语将我们要推销、介绍产品的说服力大大提升以促进读者对这个产品的了解并增加了解欲望。

5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我们既得到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需要在世界大市场中争取机会,而机会的争取需要良好的沟通,这就使得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英语商务信函中尽可能合理的使用礼貌性语言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促使对方愿意与我方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外贸易的长期进行。一份简简单单的英语商务信函,它表达的不仅仅是书信中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还代表着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刻苦与努力;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我国的一个企业的形象,还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明礼仪的形象。只有我国的企业形象得到更多的国家的认可,我们才能够有机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得到长足发展,为我國更多的企业搭建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去进行对外贸易。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礼貌原则,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任何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弘扬。

参考文献

[1]赵紫君.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J]. 新西部(理论版),2012,(14):96+94.

[2]范俊芳.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姚旋.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英语商务信函中正面信息的传递[D].东北农业大学,2010.

[4]李海芳. 词汇层面上商务英语信函的礼貌原则和翻译技巧[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03):80-82.

[5]张英. 商务英语信函的礼貌原则[J]. 中国商贸,2012,(20):230-231+233.

[6]孙丹丹.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应用的对比研究—中德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1.

[7]乐琼. 以婉约的措词构筑庄重的礼节——谈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应用[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73-76.

[8]蔡玉澄. 基于“礼貌原则”的商务英语拒绝类信函的语用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06,(09):46-49.

上一篇:预算控制下一篇:水资源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