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12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

1 前言

近年来,苏丹红一号、三聚氰胺奶粉、毒豆芽、毒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指食品质量或者食品卫生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的问题,更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政府规制的不完善所加剧的食品安全问题[1-2],进而给人们造成身体和经济上的损害,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一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损害,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监管和生产经营方面的漏洞,以及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缺乏和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完善,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为加强国家对食品安全的保障,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订,颁布新《食品安全法》。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纳入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从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形成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新常态下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无一能离开食品安全相关学科知识,所以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对于高校教学改革及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很多启发。因此,如何将新《食品安全法》与高校学科背景、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以培养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2 新《食品安全法》与专业课程的相关关系

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用两个字来概括其变化,一是新,二是严。

“新”体现在增加一些新的理念、制度、机制和方式。新《食品安全法》中新增加了50条,每一新增条款都从一个全新的思想和论断来诠释新的要求。例如:

第四十六条:“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控制;(四)运输和交付控制。”

第四十九条:“禁止将剧毒、高度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第五十五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

“严”则体现在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上,表现为严惩、严管、严赔。新增法律条款属于强制性规定或者禁止性条款,要求食品企业必须执行或者绝对禁止,一旦触碰该法律,将会受到行政处罚,追究刑事责任。而食品企业生产经营中需要控制的风险因素是不可估量的,也就要求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要具有一定专业性和技术性。可见新《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相关专业人才提出较高要求,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应用于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食品安全法》规范体系是法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多元化知识体系的综合[3],其所约束的内容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比如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课程重点讲授植物、畜产、水产以及其他食品原料在生产环境、生产投入、生产操作以及加工等流程的安全质量控制。知识点的运用恰好可以结合新《食品安全法》新增第四十六条。食品包装学是关于包装材料、食品包装原理、食品包装技术设备、各类食品的具体包装方法的科学。其中包装材料也属于食品原料一种,包装材料的选择、技术的应用以及产品货架期都与食品安全关系密切。此外,课程设置中所包括的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管理等多门课程与《食品安全法》相关内容的解读和实施起到很大作用,与《食品安全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所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密切相关,如果在讲授相关专业课程时,能够有机结合新《食品安全法》中新增法律条款的内容,可以从高校课程内容调整的角度宣传新的《食品安全法》,而且培养掌握新《食品安全法》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新型人才,同时为食品行业发展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

3 新《食品安全法》对高校教生的启示

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当中起到主导作用,具有传授知识并推进高校教学进步的任务。其中知识的讲解要求任课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收集大量实例以及国家政策信息,强化知识点,使学生在消化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接受更多课外信息。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

1)教师自主学习新《食品安全法》,结合相关内容讲授专业知识。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师来说,《食品安全法》大部分修改内容可以作为讲授知识的引用实例,这样就需要了解《食品安全法》相关内容,并能提取其中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辅助讲解课内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也将国家法律法规与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2)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会议及培训,促进沟通与交流。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之外,还应该参加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培训和会议,扩大眼界,促进各院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加强领悟《食品安全法》精神。

3)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信息量的积累。通过QQ、微信订阅号、微博等互联网方式以及媒体和书籍等多种途径搜集《食品安全法》相关报道及导读信息,提高对相关信息的积累量,有助于《食品安全法》的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应用。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好运用新《食品安全法》。高校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材阅读和课外阅读来获取相关知识。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食品安全法》相关内容加强对相关课程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引起其对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的关注,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学以致用。

对高校完善学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新《食品安全法》是针对食品在生产及销售环节中所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的相关法规。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大部分只是在书本中了解食品加工过程,缺乏实际实践经验,从而不能真正了解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源头以及如何彻底解决相关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完善学生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在实践能力上的提高。

1)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建立校内食品模拟生产及安全检测实训平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求学生经过四年专业培养应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应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实训车间、食品检验实训室、食品微生物实训室和功能性食品实训室等[4-5],实训平台可使学生直观了解产品生产流程、产品安全检验等环节,并激发学生思考在各个流通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结合新《食品安全法》对不安全因素的控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同时,实训平台也是教师科研的平台、成果转化的载体、技术服务的窗口。

2)促进校企合作的建立。食品需要被采购才能进入工厂,此外要经过仓储、运输、装卸、销售和检验等环节,之后才能进入加工环节,包括清洗、分割、调配、分选、加热、包装、检验等。在诸多环节中都有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可控因素较多。高校学生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产品实际生产过程,课内理论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要,因此实践经验非常重要。校内教学和实践条件有限,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输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和实习,并通过企业实战加强学生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深入了解,熟悉怎样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并能及时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4 小结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新《食品安全法》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密切,而且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输出单位大部分是相关企业和一些食品检测机构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应对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常态下,高校和教师也需要将国家新政策、新法律的重心与学生培养模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平台与校外企业实习平台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课内外专业知识,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波.食品安全与政府规制[J].东方企业文化·产业经济,2012(2):260.

[2]林闽钢,许金梁.中国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8):48-51.

[3]王琼雯.食品安全法学课程设置浅谈[J].中国轻工教育,2015(3):64-66.

[4]陈兵红,陈茂铨,王东明,等.依托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2):2022.

[5]黄建初.李崇高.高职食品类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现代食品科,2006,22(3):211-213.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或外在缺陷或不确定性致使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转存在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政府财政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者,由此加重了财政负担,产生了财政风险。文章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具体体现,并提出防范和化解措施。旨在提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连续性,增强其长期效益。

【关键词】社会保障 财政风险 风险管理

防范财政风险,保持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外对财政风险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其代表是哈娜?泼拉柯娃?布瑞克西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理论。根据其理论,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直接隐性债务。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与政府财政活动密不可分。一方面,财政制约着社会保障分配的总量和结构。另一方面,财政是社会保障资金失衡的最后责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已成为财政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陷入“滞胀”。财政收入急剧下滑,失业、贫困加剧,社会保障支出急剧增长对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甚至财政风险。各国不得不采取措施,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防范和化解财政的不可持续性的危机。对我国而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层次不平衡,增加了财政负担。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拓宽思路,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财政管理水平,指导风险防范,维护社会稳定无疑是有建设意义的。

一、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的含义

武汉大学杨红燕认为,社会保障财政风险是指社会保障体系因自身内部与外部不确定,致使社会保障的“减震器”、“安全网”功能无法发挥,继而转化为财政责任,引发财政持续收不抵支、累累财政赤字的潜在可能性。社会保障收支失衡、经济衰退带来失业率增加、大灾害带来社会救助支出增加等问题都会造成财政风险。

政府公共部门采用有关制度和程序对社会保障财政风险进行界定、评估,通过收支活动以及相应政策,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和最小化就是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低迷,养老金空洞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公共养老金计划中,一个人缴费40年后领取的全額养老金大约相当于劳动人口工资的70%;在美国,因药品价格的垄断、医生收入上涨过快等原因,医疗保健费自1981年以来,以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上升。此外。作为“全民福利国家”的瑞典,1989年,国民赋税负担和社会保障负担占国民收入的比率达到了75.8%。为弥补财政赤字,确保社会保障财源的持续性,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改革。

(一)增收节支,缓解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1.缩减社会保障开支。2000年日本颁布《厚生年金保险法》、《国民年金法》等7部有关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法案,减少支出项目,降低给付标准。随后又通过《缴费确定型年金法案》,引入个人账户的DC型养老计划,增进公民自我负担,以应对老龄化压力。

2.市场化和私有化。瑞典政府通过鼓励社会成员参加私营机构举办的社会保险,发展非营利组织减轻财政支出压力。例如,借助“城市医疗保健服务有限公司”等私营老年护理机构满足高龄老人的照料需要,抑制公共老年服务机构支出增长。此外,瑞典对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结构调整,建立了名义账户及自动平衡机制,以解决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平衡。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兼顾公平与效率

1.“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转变。一方面,政府支出重点由一味的生活家庭补贴转向刺激工作,鼓励就业;另一方面,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推动社会合作计划。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减少贫困现象。

2.注重成本效益。1992年美国推出了“管理式医疗”的改革方案,把经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注入医疗保险。一方面,改变支付方式,选择服务提供方,注重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等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医疗服务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设立客户服务部,达到质量保证的目标。

(三)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1.加强预算管理。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主要有公共预算、基金预算、一揽子预算和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是规范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为防止联邦预算赤字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1983年,美国将社会保险基金从联邦预算中划出,实行独立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风险预测功能。

2.加强财务监督。2003年瑞典成立国家审计总署,利用信息高度共享的社会保障计算机系统,对全国440个社会福利办公室的财务收支和绩效进行审计,并向议会报告结果。

(四)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养老金动态平衡

为抵抗通货膨胀,美国的私人养老金、瑞典的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日本的年金积立金纷纷进入资本市场。在美国,私人养老金由雇员代表组织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并雇佣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按年度向员工通报经营概况。退休金投资方向主要为债券、股票、海外投资、房地产业。为保障基金安全,财政部部长、社会保障署署长和劳工部部长等组成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委员会,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每年对基金的投向、收益等进行稽核。到2004年年底,美国各类私人养老金总资产达到了4.4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3。

历经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政府负担部分减轻。以瑞典为例,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例由1993年的38.6%下降为1999年的32.7%;2000年政府财政结余额已占到GDP的4.1%。当然也应看到,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转型成本高、福利病积重难返、经济周期等问题,防范和化解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三、对我国政府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我国社会保障的财政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收支矛盾逐步凸显: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狭窄、模式单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支出刚性和各自不同程度的支付缺口;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据劳动部门测算,从2025年起,财政部每年需要拿出5000亿—14000亿元,维持城市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医疗需求量费用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财政风险。

(二)应对我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启示

1.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瑞典自1890年通过疾病保险的社会保险立法后,又通过《国民普遍年金保险法》、《国家保险法》以及有关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审计的法律;并设立专门的社会法院,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和审理社会保险争议。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助于,提高制度运行效率,适应社会保障深化、细化的需要,维护基金安全。我国应抓紧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对宪法中规定的社会保障原则进一步具体化。继续制定和完善《社保基金管理法》,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给付、基金运营的法制化水平。明确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比重和发展速度,保障制度转轨后的可持续发展。

2.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保基金来源多样化

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证。要结合各类保障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实行現收现付、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相结合的多层次筹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收支平衡能力。综合运用变现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收费、发行社会保障债券、社会捐赠等形式募集资金。此外,社会保障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再分配税。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时机成熟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增强筹资刚性。

3.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管理

(1)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责任。1992年瑞典议会通过法案,批准了社会保障制度地方化的改革方案,结束了“敞着花钱”的机制。我国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中央政府着重解决法律法规的制定、全国社会保障水平均等化等重大问题;地方政府承担行政管理、支付标准制定、社会化发放等事权;加强省级政府的责任,降低基层政府负担。此外,在合理测定转移支付补助金的基础上,资金下拨与地方基金业绩管理挂钩,促进地方绩效管理最优化。

(2)编制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2010年国务院首次将城镇的社会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但社会保障是一个大概念,还有大量的基金仍游离于国家正式预算。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将社会保障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程序;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对基金收支进行中、长期预测,从而准确掌握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状况,以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应对未来支付高峰。另外,要建立社会保障应急预算,专款专用,不断增加积累额度。

(3)规范财务管理制度。2010年,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达到3761亿元,因此,保障社会保障金的安全,防止侵占挪用尤为重要。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制度;推行社会保险集中统一征缴和网上征缴支付办法;进一步完善“金保工程”,实现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借鉴欧盟财政风险的纰漏规则,建立我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管理的透明化。

4.规范基金投资管理,提高基金收益

(1)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

目前,我国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已经进入资本市场。严格的投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但没有很好的增值。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发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4.23%。财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拓宽资金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借鉴瑞典、美国的经验,在我国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之后,适时考虑市场化运营。其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可以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委托人,实行委托投资的方式来实现。

(2)采取多种方式防范投资风险

①多方参与的监管。建立经营公司的法定资本金制度、公正审计制度和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成立专业化的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监管部门的权责;基金管理部门要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报告基金管理情况,还要动员新闻媒介、工会及精算、风险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参与监督。

②最低投资收益率和风险准备金制度,促使基金公司提高运营效率,防范投资收益波动过大。

③提供最低担保养老金。政府承担最后的担保责任,维护参保者的利益。

5.建立社会保障财政风险预警机制

社会保障财政风险一旦爆发,必然波及整个社会。建立一个科学灵敏的预警系统,在常态下加强对风险积聚的识别,是防范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的重要措施。社会保障预警系统可以设计成:资料收集→总结分析→预警反馈→国家调控→正常运行。首先,选择与社会保障收支、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预警指标,如社会保障水平、财政支出比、养老金支出缺口比等。其次,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开展人口老龄化、社保规模的中、长期预测。随后,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政府有关部门选择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化解风险,防止风险累积而转化为社会保障公共危机。

参考文献

[1]杨红燕、陈天红:《社会保障财政支付风险的多角度分析与全方位应对》,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邓大松、薛惠元:《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载《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2期。

[3]杨卫平、杨胜刚:《英、美、日、智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比较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3期。

[4]郑洁、翟胜宝:《我国社会保障财政风险防范研究》,载《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一期。

[5]曹信邦、王建伟:《风险: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1期。

[6]新华网:《财政部:2010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结余3761亿元》,载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9-05/3307491.shtml.

作者简介:李倩,女,本科,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陈岑)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瓦楞纸包装企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壮大,其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方法,就其发展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纸包装业内开始推广实施了质量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纸包装业内推行了 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质量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其今后提高生产与管理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随着环保形势加剧,瓦楞纸包装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微利与环保压力下提高产品质量,研发创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与研发创新产品来扩展发展的空间。一般而言,瓦楞纸包装产品质量是通过设计、制造、检验、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而形成和体现的,产品质量的优劣最终是由用户的使用评价而得出来的,瓦楞纸包装产品质量是瓦楞纸包装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员工技能的整体性综合反映。因此,通过提高瓦楞包装企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员工技能对纸包装产品质量的有效改进有着直接的促进效应。因此,除了给予研发创新产品来提升科技水平外,瓦楞纸包装企业还需要加强瓦楞纸包装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采取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有鉴于此,本文以A瓦楞包装公司为例,探讨下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在瓦楞纸包装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希望对国内瓦楞纸包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SPC的概念、作用及应用

统计过程控制(SPC)是利用统计技术对整个过程中的所有阶段进行评估和监控,建立并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且稳定的水平,从而保障产品和服务符合规定要求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一般从内容上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通过控制图对过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因素即发出预警机制;其二是通过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对过程能力满足技术要求的程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过程质量进行评价。SPC主要由控制图来实现,控制图通过科学的区分正常波动(过程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波动)和异常波动(异常原因引起的波动)对工序过程的质量波动性进行控制,并通过及时调整消除异常波动,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同时,通过比较工序改进前后的控制图,还可以确认此过程的质量改进效果。常规控制图(休哈特控制圖)分为计量值,计数值控制图两大类共有8种类型。计量值控制图包括: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计数值控制图包括:不合格品率控制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单位不合格数控制图、不合格数控制图。

通过对统计过程控制技术(SPC)概念的分析来看,它是一种预防性的方法,强调了对整个过程的控制。目前,SPC技术在加工过程、设计过程、管理过程以及服务过程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其一,保障过程持续稳定以及可预测;其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其三,为制程分析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其四,区分变差的特殊原因和普通原因,为局部措施和系统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指导。SPC通过对过程的可靠评估以及预警,可以降低废品产生的几率,同时降低对常规检验的依赖性,节省了大量的工作量和人员投入。将SPC引入到现代瓦楞纸包装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力,减少返工和浪费现象,降低成本,促进瓦楞纸包装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瓦楞纸包装产品的生产特性

瓦楞纸包装产品是以面纸为基本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纸包装产品,瓦楞纸箱的制造工艺包括把瓦楞纸板制成瓦楞纸箱的全部工序,通常要根据设计工艺对瓦楞纸板进行裁断、横压线、印刷、开缝、纵压线、接合等作业,这些作业均表现为:其生产过程的均匀性、同一产品不同部分的均匀性及不同批次产品之间的均匀性。因此用控制图来控制瓦楞纸包装企业产品质量特性的不同形成过程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瓦楞纸包装产品的生产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过程,生产流程长、过程较复杂,过程中需要监控的参数和控制点相对较多,因此瓦楞纸包装产品复杂的生产过程带来了大量的质量、生产与管理等相关各类数据,并需要对这些各类数据及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归类与深入探索,基于瓦楞纸包装产品企业的实际情况,其非常适宜采取SPC这一专业的质量管理工具来进行过程控制。

A瓦楞包装公司应用SPC的案例分析

当前,在环保与微利化背景下,对于瓦楞纸包装企业而言,细化质量管理,探寻质量变局与创新是其赢得消费者的关键之所在,质量管理的创新是瓦楞纸包装企业创品牌的主战场。

A瓦楞包装公司是中部地区一家规模化的瓦楞纸生产包装企业,其成功将SPC理论与计算机管理相结合,开发了SPC系统,通过多个纬度对瓦楞纸产品的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发挥了SPC对生产与管理过程的控制和预防、报告功能,该公司具体的部分做法是:①对瓦楞纸包装产品信息、客户信息、包装信息、检测标准等信息进行集中统一规范化编码管理以及相关信息可自动获取;②用户可自行设定异常的判断准则和异常报警方式;③对数据的采集按照设定的时间限制和时间间隔进行严格控制;④系统根据用户设定的判断准则自动进行分析判断,出现异常时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预警报警,实现有异常及时发现,有问题及时解决;⑤监控模块可实时在线查看当前生产状况;⑥随时能查阅纸包装产品品质情况分析报表,自动生成报告和报表。

A瓦楞包装公司的上述实施案例给当前处于质量管理创新尴尬局面的瓦楞纸包装企业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可资借鉴的手法——统计过程控制(SPC),也就是瓦楞纸包装生产企业在其生产和管理中采用SPC技术,通过运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从上述A瓦楞包装公司的SPC案例不难看出,A瓦楞包装公司是通过在生产过程、检验巡检过程和管理过程中运用了统计过程控制技术,据来自该公司的反馈得知,其实施SPC技术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SPC提高了瓦楞纸包装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

②SPC降低了瓦楞纸包装产品的综合质量成本;

③SPC提高了瓦楞纸包装用户的总体满意度;

④SPC的实施有利于对实物质量和管理质量进行持续性改进;

⑤有利于质量体系的顺利进行;

⑥以科学理论依据和量化管理方式保证合格产品的输出;

⑦提高整个瓦楞纸包装供应链的信心。

基于实际,要保证SPC技术的顺利实施,瓦楞纸包装企业应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瓦楞纸包装企业管理层的认识和重视

一些瓦楞纸包装企业领导者认为产品质量差是由于有关工作人员素质差或不负责任造成的。事实上,如果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就可以得到明显的综合提升。SPC正是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同时,在实施SPC的各阶段都要得到管理层的支持,如在實施SPC的初期阶段要安排培训,这需要资金与时间,需要管理层协调安排。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过程需要做较大调整,有的甚至要更改工艺、更换设备等,这些都需要管理层的支持与认可。因此,有效实施SPC以及管理层的认识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来自于瓦楞纸包装企业的原始数据

实施SPC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基于瓦楞纸包装企业实际情况的综合性量化数据管理,因此其原始数据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原始数据的准确度、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瓦楞纸包装企业是否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合适的行动。影响原始数据采集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瓦楞纸包装企业的测量系统影响的,另一方面是瓦楞纸包装企业的记录数据、计算等人为的影响。对于瓦楞纸包装企业的测量系统的影响,建议瓦楞纸包装企业可定期定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来确认其测量系统是否是可用的,从而来保证其原始数据的质量,同时要尽量减少人为失误,减少数据的失真性。A瓦楞包装公司的SPC实施做法也在局部上反映了这一点。

结束语

综合以上,通过A瓦楞包装公司的实施SPC技术所得,我们可以得知,SPC技术作为瓦楞纸包装企业生产与管理改进的重要辅助性工具,其完全可以适用于瓦楞纸包装生产的具体数据实施过程,也可以适用于瓦楞纸包装企业的服务等过程性的领域,但是,在各个纸包装领域的实施上都要做好实施SPC技术的前期工作,重视SPC实施过程的原始数据及其可靠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实时跟踪、提升,不断改进,从而使瓦楞纸包装企业的综合生产与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改进,以此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纸包装行业环境中实现创新发展。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矿山测量是国家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基础性测量工程,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先进的矿山测量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测量的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文章针对当前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现状,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提升指明方向。

【关键词】矿山测量;技术现状;发展方向

引 言

矿山测量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测量,它是利用相关电子仪器设备,对地质进行测量,以探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源,为矿山开采作准备工作的一种测量手段。通过对矿山测量的相关数据,技术人员可以对矿山的矿产储量、矿石品位等做出进一步判断,还可以对开采方式等作出合理的设计。总之矿山测量技术是进行矿山开采的基础,在矿山开采中起指导作用。

一、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所需求的资源能源也越来越多,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因而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也逐渐加大。在现有的测量技术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依然满足不了生产需求,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资源需求量太大,供不应求;二是测量技术不够先进,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一)当前矿山测量主要仪器

当前我国的矿山测量技术设备中,全站仪、陀螺经纬仪等仪器设备是较为常用的矿山测量设备。这些仪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为矿产资源的开发作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测量强度的增加和地质条件的复杂化,现有的仪器设备在有些地质条件下难以发挥出正常水平,而且矿山测量很大程度上是井下测量,这对不同压力条件下一起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有着一定考验。

(二)计算机技术和其他技术的使用

在矿山测量技术中,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与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使用。这些技术也是矿山测量的核心技术和测量关键,对整个矿山测量而言,作用无可取代。全球定位系统对于矿井工作中位置确定以及开采中的方向判定有重要作用;借助遥感技术对矿山整体地貌有一个了解,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分析,制作出较为精准的地质剖面图和测绘图,配合测量仪器对矿产开采作出精确指导。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将这些技术和设备通过电子计算机模拟合成,从而动态地反映出矿产开采的新进展;同时,计算机操作可以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实现自动化、一体化,节约劳动力。

(三)多维测量手段

针对被测量矿山中的具体地形地貌,采用多维的测量手段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在矿山开采中,会遇到不同地质状况的岩层,根据矿区地质状况,对岩层的运动方向和变形做一个合理的预测可以有效减少矿山开采中事故的发生率。因而必须选用多地点、多方式的测绘手段,运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对出现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实验模拟,保证测量图绘制的准度,更好地指导矿山开采。

二、矿山测量技术发展方向

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精度、自动化、效率方面都大大提高,在当今世界领域内居于前列。我国矿山测量工作者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探索,在土地复垦与矿产资源经济等边缘学科取得了较大成绩,为我国矿山测量事业作了很大的贡献。同时,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矿山测量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发展方向:

(一)采用新的测量仪器设备

测量仪器是矿山测量工作的基础,在矿山测量技术发展的同时,仪器设备也必须加以改进。针对不同的地质状况和不同的矿产的需求,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如在中小型煤矿中,防爆测距仪和防爆电子手薄是相对较为实用的仪器设备,它能在矿井下有效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防爆型智能化全站仪是今后测量设备发展的一个方向,它能够很好地实现测距、定位数据采集等一体化,具有方便灵活的特征。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使得这种全站仪的效率大大提高,成为今后矿山测量的主要仪器。同时,反射棱镜系统和无线电通讯也是今后井下测量需要使用的的重要仪器设备。

(二)创新测量技术

测量技术的创新要从三方面突破,分别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实用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让矿山测量理论伴随着相关科学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以适应时代的转变和实际需要。技术创新是核心,针对矿山测量中出现的一些列问题,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在技术上寻找突破口,以全新的测量技术适应矿山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用创新是关键,测量技术的创新目的提高矿山生产的效率,促进测量事业的进步。因而,测量技术是否具有实用性,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只有将这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实现技术创新,促进测量事业的发展进步。

结束语

矿山测量技术历经多年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新的测量仪器设备,采用新的测量技术,让矿山测量技术继续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亮,宋淑光,王晓敏.浅谈3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论坛,2009(05):21-22.

[2]李保国.矿山测量质量管理方法探讨[J].国土资源,2010(07):12-13.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住房建设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还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加强房屋建筑的质量控制和施工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房屋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作者深入探讨了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策略,旨在为提高房屋建筑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控制策略

引言

目前住房建设现状不尽如人意,不仅体现在建设进度缓慢,还表现在工程事故频发。住宅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正在下降,主要原因是房屋建筑行业是各行业发展的前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目前,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处于可能干扰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控制之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施工管理,施工管理虽然看似不显眼,却能直接干扰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根据调查数据,做好施工管理对提高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有效及时地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能有效地保证施工有序进行,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居住建筑。

1房建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建筑的施工质量是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前提,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居民生活。因此,施工企业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质量,加强施工管理,为居民的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保障。在建筑过程中,建筑的牢固性和建筑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建筑质量。现阶段有些企业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中使用的建筑材料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管理,导致建筑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会威胁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还会给建筑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施工企业有必要摒弃以往的施工理念,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严格管理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全面提高施工效果和施工质量。

2影响建筑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

2.1人员因素

在建筑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其管理和控制水平会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例如,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会影响工程质量。为减少人员因素对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需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利用体系的制约作用,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标准化施工,减少施工管控过程中的随意性。

2.2材料因素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用到多种类型的建筑材料,包括成品、半成品和构件。材料规格是否与施工方案一致,材料质量是否达标,将影响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如工程刚度、外观、耐久性、强度、抗震等。同时,如果材料规格不达标,需要现场更换,可能会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在物资采购过程中,需要严格核对各种物资信息,选择优质的物资供应商。

3强化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对策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如何提高建筑工人的能力也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核心条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不同时期基本需求的差异。随着房屋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人的技能有了全面的需求。各种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的应用和推广,要求建筑工人熟练掌握,这也是建筑工人与时俱进的重要因素。此外,为了提高建筑工人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确保员工在施工期间能够时刻牢记质量管理的重要价值,熟记质量管理。

3.2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

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所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是必要的,这也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途径。首先要详细了解厂家资质、产品合格证、出厂许可证等信息,并实际前往供应商的厂区进行调查,防止交付的信息虚假。其次,在建筑材料进场前,必须检查其规格、型号、类型和形状,防止建筑材料与实际施工要求不一致。最后,建筑材料进场后的堆放也需要定期监督,防止建筑材料因储存不当而损坏和受潮。如发现建筑材料损坏,及时提出更换建议,确保建筑质量控制工作高效实施。

3.3做好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核工作

在实际建筑施工前夕,需要对施工的技术方案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结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审查结果,对施工方案进行一定的分析,充分了解其匹配程度。对于施工现场难以落实或矛盾明显的程序,要及时整改。在此期间,创新的技术手段也能为施工技术方案的评审提供全新的帮助。比如可以利用BIM等一系列技术软件,对施工现场与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模拟对比,从而了解施工技术方案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

3.4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房屋建筑的管理能力,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非常重要。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有必要通过定期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随着房屋建筑工程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更新和颁布,对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学习,并充分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可以树立责任意识,对施工现场进行更加认真严谨的质量监督,对质量缺陷及时进行调整。

3.5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

監理是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想保证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就要更加重视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监督管理体系,进而不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一是更加重视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完善施工环节安全管理,聚焦安全施工,确保整体施工安全。二是科学制定项目监督管理的流程和管理制度,并按步骤严格执行。工程竣工时,加强质量验收,全面控制建设工程质量。

结语

建筑施工质量关系到人员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在施工期间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监理方法,对材料、设备、人员等施工要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水平和质量。住房建设人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为了保障人们对房屋建筑的安全使用,有必要了解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和质量控制存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一系列改进策略,提高房屋建筑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效率,使房屋建筑在未来使用中安全可靠,促进房屋建筑行业实现更加长期、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灿英.关于强化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5):44.

[2]孙琪松.试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J]能城市,2018.4(19):116-117.

[3]郭锋.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策略与应用初探[J].南方农机,2017.48(23):188.193.

[4]王斌.分析关于强化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策略[J].科技风,2017(22):96.

[5]李鑫.简议强化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方法及策略[J].山西农经,2017(9}:89.

[6]郭振齐,郑向锋.等.关于强化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策略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14):85-86.

上一篇:安全管理重要性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交通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