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艺术论文范文

2024-03-01

传统绘画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现代民族绘画艺术中,林风眠和丁绍光两位先生可谓继往开来,二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融汇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到自己民族传统绘画中,寻找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用来表达中国人传统思想感情。林风眠和丁绍光是两个了不起的艺术尝试实践者,这在绘画史上都是非常有思想、了不起的创新;林风眠和丁绍光那种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美术文化、绘画技法,运用到自己绘画创作中,他们的绘画技法都结合了当代新的美术思想,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力,把中国现代艺术推向更广大的天地。

关键词:各种艺术形式 调和 民族传统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每个国家、地区的语言、音乐、绘画,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如果说哪一种文化是不好的,无非是没有把那种文化研究透彻。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是深入研究自己本民族的艺术,学习外国艺术吸取其精华,来整理、创造出本民族的、有独特的民族的风格的艺术。中国绘画作为世界艺术史上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把中国传统艺术推向更广大的天地。是我国艺术家不断探索之路。林风眠和丁绍光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们的独特艺术风格,放射出特殊的魅力。他们融合了中西方的绘画,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汇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同的题材在他们的绘画中不像传统绘画中有那么明确的分类。

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拓展出了中国画革新一条新的路径。在中国绘画发展最为惨淡的时刻,林风眠、徐悲鸿等人走向西方,寻求变革中国画的方法,最终发展出了写实改良与中西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革新途径,使得中国画坛重现生机。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体系。林风眠作品从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不仅使人感觉到一种强劲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力。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关于中西融合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笔墨观念,将传统水墨画的“墨”拉下了神坛。他在所创作的中西融合的画作中,墨只是作为一种颜色,而不是第一要素,引进的是塞尚、梵高印象派的强烈对比色,还有马蒂斯式的激情,而这些都是超越西方传统的学院派的。林风眠在东西两种绘画体系中的短板让他找到了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交汇之处。开启中国绘画对于诸如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关注及改变,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绘画的创作面貌。

丁绍光是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受过多年的学院派艺术教育和工艺美术训练。立足於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点上,深入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结合具象的表现与抽象地概括,跳脱民族的界限,以世界性的绘画语言,作品成功地融合了东方古典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特色。丁绍光的绘画风格,他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理解,赋予了自己的作品犹如音乐旋律般的线条轮廓,同时吸纳了例如抽象派艺术等诸多西方艺术的要素。大量运用垂直和平行的线条,让作品整体感觉平静、泰然、和平。线条轮廓在丁绍光的每一幅作品中都非常重要,也非常明显。将程式的美感因素和感情因素与特定的自然形象融合,注重精神与情感的内涵对自然形态加以主观的处理。他对空间的理解着重放在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中来处理,重表现图形的大小以及点线面之间的疏密节奏关系。丁绍光艺术不表现物象的写实性,忽略对客观细节的刻画,追求画面整体构成关系,强调对自然物象按照审美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张道一这样评价丁绍光的绘画艺术:“丁绍光先生获得这样高的荣誉是理所当然的

丁绍光创作每一幅作品时首先要画出一幅完整的轮廓,轮廓的线条满意了才会考虑色彩。作品结合了艺术与自然,理解自然界的色彩并融入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色彩是和形态紧密相连的,形态发生变化时色彩必然随之变化。丁绍光在运用装饰画色彩语言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把自然色彩加以强化、变换,以此摆脱对自然色彩的依赖,同时发挥他的主观意愿和感情,以理想化的手法和浪漫的情调去自由的运用色彩。他不仅强调个性化的色调与画面的气氛,讲究色彩的平面化、形象化、夸张性、浪漫性与象征性。

中国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艺术给我们的艺术家很大的启示和灵感,那些世界艺术精华也汇融入画家们的艺术血液之中。因此吸取各种艺术精华调和自己民族的艺术,形成东西方的并融美。艺术是直接表现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的,画家的思想感情虽是本人的,因为画家本人却更是时代的,所以,时代的变化就应当直接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内容与技巧,如绘画的内容与技巧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仅仅能够跟着千百年以前的人物跑,那至少可以说是不能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在林风眠和丁绍光的作品里显示的更为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绪。画家选择的是讲求形式的现代主义、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画作采用含蓄、象征、维美的语言,忽略具体的事件 ,消弱过于外露功利色彩。林风眠没有抄袭旧的艺术思想,而是创造一种新艺术手法。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把中西艺术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以全新的面貌准确表达了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与痛苦。他们共同之处就是对理想中的美的追求,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以美为最高竟界。在现代民族绘画艺术中,林风眠和丁绍光两位先生可谓继往开来,二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融汇多种艺术形式运用到自己民族传统绘画中,寻找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用来表达中国人传统思想感情。林风眠和丁绍光是两个了不起的艺术尝试实践者,这在绘画史上都是非常有思想、了不起的创新;林风眠和丁绍光那种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美术文化、绘画技法,运用到自己绘画创作中,他们的绘画技法都结合了当代新的美术思想,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力。肯定了林风眠和丁绍光在“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林风眠和丁绍光在东西绘画各自的功底没有达到深厚的境界,所以在实践中存在形式语言的浮躁,深度的丧失等问题,受到了许多指责和批评。但他们的“中西融合”之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丰碑,把中国现代艺术推向更广大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译自《丁绍光天堂印象》,Great Events Editions Los Angeles(出版社)1997

[2]郑重.林风眠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2版

传统绘画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涵盖了诸多媒介形式,其中绘画和电影作品是沃霍尔投入最多的两种艺术形式。他秉承了杜尚的思想,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是艺术”。而他的绘画作品除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之外,还兼具了设计的商业价值性,通过创造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而使得艺术与娱乐、艺术与生活、雅与俗的界限变得模糊。虽然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他的艺术实践仍然引发了理论界的深刻思考。因此研究安迪·沃霍尔绘画风格,对在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理解绘画与设计的关系和许多新艺术现象有独特的意义。本论文旨在于通过对美国波普艺术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进行研究、梳理,以其成长的因素剖析入手,来阐明人生历程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分解其自小生活的环境导致他后天性格转变的原因。并由此分析安迪·沃霍尔绘画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安迪·沃霍尔 成长因素 风格形成 构图

波普艺术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发源于英国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波普一词最早源于理查德·汉密尔顿的名作《是什么使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如此有吸引力》{1}。在经过了短暂地发展之后,于20世纪六十年代传入美国并得以发展壮大,诞生了一批极具代表意义的波普艺术家。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架上绘画的认可与追捧,用各种废弃的瓶瓶罐罐、电影宣传的报刊广告以及大胆跳跃的色彩搭配,开启了绘画艺术的新篇章。它所带来的标新立异的艺术体验和独树一帜的时代特征直到今天还影响着色彩艺术的发展。因此研究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是我们无可避免的课题。安迪·沃霍尔的绘画无论是构图、线条还是色彩,总能带给观者强烈的审美体验和视觉美感。如凤鸣对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进行总结,评析了其作品体现出的大众文化价值{2}。迟钦等研究了安迪·沃霍尔丝网版印的创作方式,并提出安迪·沃霍尔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桎梏这一观点{3}。这些研究通过阐述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对波普艺术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对安迪·沃霍尔的创作脉络作研究,以梳理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特色。

一、安迪·沃霍尔的成长历程

安迪·沃霍尔出生于1928年8月。由于生活拮据,幼年的安迪·沃霍尔与父亲聚少离多,他大部分的少年时光都是与母亲相守度过的,所以母亲在安迪·沃霍尔的生命中对他以后走向艺术道路的影响力极为重要。在其他同龄孩子的眼中,安迪·沃霍尔自幼身材矮小、弱不禁风,受了同伴的欺负也只是忍气吞声。在这些苦难的日子的折磨下,他甚至患上了精神系统的疾病——“风湿性舞蹈症”。每当发病时刻,他的母亲总是为他寻来彩色杂志和漫画,这些消遣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之路。小时候的安迪·沃霍尔在艺术方面是一个锋芒毕露的学生,匹斯堡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卡耐基技术学院,当时卡耐基技术学院与其他学校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学院里开设了很多商業艺术的技巧课程,这就为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也为其以后的艺术活动打好了理论及技法基础。在一次商业广告绘画大赛之后,上帝终于为他打开了一扇幸运的窗户。由于安迪·沃霍尔对商业的热衷,不久他就在商业广告领域迅速的取得了成功,逐渐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商业设计师,在纽约崭露头角,他的作品也很快地广为人知。

二、安迪·沃霍尔绘画风格的形成

1.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自我风格的形成

由于安迪·沃霍尔生活的环境尤为复杂,导致了他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相对于其它传统艺术家的绘画风格而言,安迪·沃霍尔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使艺术创作走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道路,而其作品中形成的与众不同的装饰意味及别具一格的艺术精神,也都使他当之无愧地走在流行艺术的前沿。

安迪·沃霍尔在各个艺术领域里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除了他在摄影、电影、雕塑方面的突出成就之外,其在绘画领域的杰出表现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其绘画作品中的色彩情感的传达及绘画风格的表现,无一不受到其成长因素与生活环境的影响。安迪·沃霍尔将其创作理念与艺术构想,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将丝网印刷的手法移植到油画创作之中,打开了一扇艺术创造的新大门,也奠定了其在波普艺术中的代表地位。安迪·沃霍尔深谙波普艺术的宗旨,他认为艺术的创作来源必须是看似普通却不平庸的日常生活,因此他把眼光逐渐投入到自己身边的日用品和显而易见的材料之上,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转化为他的题材来源,再将这些物品交叉结合来反映他看到的现实生活的常态。在专注传统绘画领域的同时他又在商业广告领域大展拳脚,其大胆而跳跃的色彩运用与独特新奇的绘画方式对整个艺术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其早期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极具天分的年轻人在当时涉世未深的社会所蕴含的情感与理想。而这些作品看似不起眼的作品却见证了安迪·沃霍尔以后辉煌艺术时代的开端。

在安迪·沃霍尔的早期作品中,因为其尚未完全融入进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其当时的作品多以速写线描的人物形象为主,热衷于选择一些报纸杂志里面的主题,并采用流畅的线条去勾勒出物体的轮廓{4}。其早期作品里反映出一个绘画创作的新人对未来的渴望和未知的兴奋,比如他在1956年绘制的《Tattooed Leg and Shoe》(图1),简单的一条腿一只鞋,朴素无华,可一笔一画中都包含了他对理想生活的盼望,轻描淡写的线条却见证了安迪·沃霍尔气势恢宏的艺术时代的开始。

安迪·沃霍尔成名前,其创作作品大都鲜为人知,可这些并没有终止他的创作之路,对创作的热情反而愈演愈烈。到了青年时期,安迪·沃霍尔从稍见丰富的生活阅历中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踏上了广告和时尚界的商业绘图道路,得益于他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超凡脱俗的艺术理念,安迪·沃霍尔很快在纽约各界中脱颖而出。

波普艺术的特点是对于平面着色、纯色和正面、集中构图的偏爱,符合大众口味及媚俗的喜好,是与通俗的民众生活相结合的对各种形态的现实性引发的强烈兴趣。安迪·沃霍尔自小的个性就是敏感、腼腆和略带焦虑,但其作品中对色彩的表现却如此的大胆强烈。对于安迪·沃霍尔来说,他的作品使用的都是单色,是在用具象的底色调来进行创作,这对于很多坚持单色创作的人来说,安迪·沃霍尔的创作是开放透明的,剔除了传统绘画作品当中的抽象复杂,如一片空白,这也是他宣告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一种手段和昭示。安迪·沃霍尔经常以生活当中人们熟知的明星、艺术家以及政治家等人物形象来进行艺术手段加工,这也使得其作品能够第一时间吸引眼球、深入人心。

从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上来看,他将主要精力倾注于画布开始后的布局及构图之中,在他看来,布局与构图是绘画创作作品最终的归属地。虽然布局与构图对于他来说都是天马行空随意发挥的,只需要一张描图纸和一个良好的环境,抛去传统构图中条条框框的束缚,但其对于画面的完美与创作色彩感觉的追求却是殚精竭能的,每一幅作品的空间构图都力求完美,以求给观者带来最为赏心悦目的视觉之旅。

2.安迪·沃霍尔绘画作品中个性化与多彩化的表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绘画作品也是如此,作品的色彩与构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折射出每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例如:红色充满着激情,就如同热情奔放的性格;紫色代表着稳重,就仿佛大方端庄的品性;蓝色象征着忧郁,就类似理智安详的性情。不同颜色的表达也象征着人们特性上的区别和天赋上的差异,就艺术作品而言,每一幅作品都能从本质上反映出不同艺术家在情感体验上的分歧。

对于安迪·沃霍尔来说,形单影只的童年生活仿佛是在他生命的白纸上面撒上了灰冷的色彩,所以那个时候他的心态是羞涩和封闭的。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导致了他沉默寡言、生性冷淡的性格特征,这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无论是构图方式还是着色技法上都有所体现。其作品中的构图与色彩都透露着对一些平凡事物的兴趣,而他也只是想把这些东西表现得再普通不过。例如安迪·沃霍尔在1962年作的 《金宝汤罐头》(图2)和《210个可口可乐瓶》(图3),重复出现的红白相间的罐头瓶和单色瓶身的可乐,同样是日常生活中被人随手丢弃的瓶罐,当大家对它们不屑一顾时他却如获至宝,用复制的艺术手法应用到作品的灵魂之中。而他借用来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在绘画中的呈现也不尽相同,或者改变了形状,或者改变了颜色,或者改变了其应有的尺寸。其实安迪·沃霍尔的内心并不是想以改变物品原有的形态来“哗众取宠”,在他那些照着数字画的作品当中,他更多地是想还原出这些物品在大众心里,至少是他自己内心中的模样。

安迪·沃霍尔作品的多彩化表现在:利用照片的多次复制,在面部、衣物以及背景上变换不同的颜色与搭配。这种艺术手段在安迪·沃霍尔的很多作品当中都能够体现:以不同人物的肖像为模本,表现出一种冷淡与默然,充分给观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范围。每一版颜色相互叠加、重复,最终形成了他想要的画面效果,每一个作品着色前都会进行深思熟虑的反复推敲,使作品本身整体性变得更加完整。比如:震惊艺术界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十件)》(图4),采用丝网漏印技术,大规模复制明星肖像,在当时有着强烈的社会反响,折射出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众流行通俗文化的思潮和趋势{5};还有1972年创作的版画《毛泽东》,在创作手法上和《玛丽莲·梦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用色选择上,则更迎合了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他用绘画的手段把毛泽东变成了世界的流行偶像。在不同的个人情感与主观条件下,用同样的手法使服装、表情及背景以一种形式不一样的色彩复制过来,以饱和的纯色为基础,色彩鲜艳醒目,再以丝网漏印的手法来绘制,从而使画面充满协调感,调节画面的步调,让底色的明暗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表达,产生多种错落穿插感觉对比,形成富有生機和强烈的画面节奏感。看似单调,实则千变万化。正如美国作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直觉》一书中所提到的:“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会不经意间感受到他想表达出的重复与差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安迪·沃霍尔把自己比成一台机器,他剔除作品中多余的感情,时常营造出一种冷漠的质感,这就是他与其他艺术家自身的不同状态。他拒绝自我的情感表达,日常行为与为人处世的心态就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当中,他把画面每一层的色彩搭配都进行了一个分类分层次的排序,加上对背景进行单色调的处理,使整个看似分散的色彩表现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提高每一个色彩应用的饱和度,使这个画面中能见度高的颜色与其中的深色背景有鲜明的对比,起到了既突出画面又统一视觉的效果。

三、安迪·沃霍尔的成长历程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

就安迪·沃霍尔的成长之路来看,童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少年时期的不受欢迎、成长过程中的孤僻冷漠,都导致了他沉默寡言、生性冷淡的性格特征,可在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想要拥有知心好友,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些都与之后他的双性和同性并存的模糊性取向的形成不无关系{6}。他整个少年时期都是羞怯、忸怩的,即使到了青年时期开始拥有大量的奖项,却并没有改变他自卑内向的秉性。他创作了很多的艺术作品,内心是极度渴望被观者认可和推崇的。那些带着墨渍的线条和版块,可爱而又古怪的字体设计,都是他竭尽全力冥思苦想的珍宝。安迪·沃霍尔曾在自己《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一书中写到:“每一幅画都是应该有同样的大小和色彩,只需要互相替换,这样就不会有人认为哪一幅会比较的好,哪一幅会比较的差。{7}”因为忧郁和不善言辞,他总能观察到常人不去注意的对象,并用独特的眼光和技法将这些丢弃的日用品提升到艺术的高度。有趣的是,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却能在他这里取得巨大的价值,这也是他作品中形成的一种对传统艺术的讽刺。正是由于安迪·沃霍尔成长创作过程中从未被人重视,他才要通过自己广泛的创作领域改变世人对于艺术的认识,艺术从来都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属于社会上的每一位普通大众。

不论是自然中还是社会上,每一处的色彩构成在客观上都刺激着人的反应和行为,所以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带有他本身的特性的,是他的生命本身和他所经历过的时代的结合体。通过研究他的生平往事,来论述在波普艺术中他绘画风格的形成。他用色大胆、思维跳跃、风格多样,饱和度高的色调也可以在他的画作中找到平衡和和谐,不断重复的构图方式也总是带给观众不同凡响的精神体验。他创造了世界:平民化的世界、实验性的世界、非传统经验的世界、反精英反贵族的世界,讽刺和不屑于传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秩序是安迪·沃霍尔最大的价值,他用了他的一生实践来克服不情愿的、无情虚幻的、没有人性的现实社会。

注释:

{1}刘双. 探析波普艺术的发展[D].青岛科技大学,2015.

{2}凤鸣.消费主义背景下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大众文化价值[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4).

{3}迟钦,裴海.刍议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创作[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09(25).

{4}米歇尔·努里德萨尼,李昕晖,欧瑜,周行译.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孙峥.让我成为你的镜子——解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J].荣宝斋,2016,05(1):264-271.

{6}Matarazzo,Father Sam.The Religious Art of Andy Warhol[M].Jane Dagget Dillenberger.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8.

{7}安迪·沃霍尔,卢慈颖译.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传统绘画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传承与创新融合

中国的动画发展已近百年, 百年来我们有很多的原创动画传承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在中国的动画发展历程中, 我们不难看出动画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例如非常受欢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创新融合非常好的动画产品。《桃花源记》中的动画造型吸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 例如剪纸、皮影等等。《桃花源记》在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特色的同时,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我们都知道, 无论是剪纸还是皮影, 二者都是平面影像, 与动画造型设计中的注重侧面形状表达的概念不符, 很难仅通过剪纸与皮影表达出动画的立体效果。所以在《桃花源记》的动画设计中, 动画设计人员将剪纸与皮影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成像, 将内部进行镂空雕刻, 不但使得动画造型出现立体的效果, 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装饰, 使得整个动画形象更加的生动、形象、传神。同时为增加动画角色的渲染力, 在进行设计时, 对动画角色的背景、性格特点等进行了一定的夸张处理。动画《桃花源记》的取材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陶渊明的同名文学作品。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 融入了中国绘画中对工笔、剪纸、皮影等特色, 最后经过计算机三维技术的处理, 使得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情更加具有感染力, 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行吸收、运用, 既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时代中国绘画艺术新的创新形式, 是中国动画与中国绘画走向更大世界舞台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与世博会以后, 中国文化更是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 有一部动画片风靡全球, 片名为《功夫熊猫》。《功夫熊猫》无论是从片名, 还是动画主要内容, 都含有非常浓厚的中国色彩, 但遗憾的是, 这并不是一部中国动画作品。功夫熊猫中无论是功夫、服饰、还是场景都成功的体现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功夫熊猫》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该片的美术总监为了将中国文化、绘画与动画造型进行完美融合, 对中国文化和绘画艺术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深入研究。《功夫熊猫》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这部影片也是为我国的动画发展所敲响的警钟, 值得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人员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我国的动画产业应该进行理念性的变革, 充分吸收外国动画影片中的精华, 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为基础,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体现中国特色, 紧跟时代的潮流, 在传承中国绘画艺术的同时, 大胆的进行创新, 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二、技术与绘画艺术融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电影技术的发展, 对于动画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推动作用。在电影发展的初期, 动画也仅能以黑白的形式表现,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 动画也逐渐演变为3d立体代入感更强的形式, 技术在动画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技术的发扎, 使得动画造型设计有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使得原本属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有了实现的可能, 带来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冲击力。例如《促织》, 改编于《聊斋志异》, 虽然片长非常短, 但是该片将技术与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促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是通过二维手绘来完成的, 在后期又利用了计算机的三维建模技术对角色进行刻画, 在制作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特点, 工笔画的运用使得动画中的蟋蟀更加生动、形象,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突出了蟋蟀细节上动作、表情。技术与绘画的结合使得《促织》中的蟋蟀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无独有偶, 动画作品《夏》中, 大胆的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水墨特点, 当动画产品经过计算机的水墨渲染技术进行处理后, 再加上工笔的修饰, 将夏天渲染的淋漓尽致, 宛若身临其境, 极强的表现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色, 使为整部影片提供了完美的视觉盛宴。

三、结语

动画造型的设计需要对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进行传承, 大胆吸收外来文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将动画造型设计与文化、技术融合, 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摘要: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起步相对较晚, 还属于发展的初期, 因此为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在设计时借鉴外国的经验, 还要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文化内涵的动画作品。在进行动画设计时, 要合理的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 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增添动画的灵动性与表现力。

关键词:动画造型设计,传统绘画,传承

参考文献

[1] 马永伟.论中国传统三雕艺术对绘画创作中布局与造型设计的启发[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23) :12-13.

[2] 张翔.对中国动画造型创作中传统绘画元素的探讨[J].大众文艺, 2013, (19) :116-117.

传统绘画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中线条的因素

我们在论及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的若干问题时,本身就是在对工笔画的发展和历史沿革进行粗浅的分析。从秦汉时期的帛画到魏晋的佛教壁画,从隋唐人物画到宋元时期的花鸟小品,传统工笔画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空间。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界定出传统与现代这两个词汇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工笔画中的“传统”,是针对于我们一个现代的相对的时间性概念。传统的工笔画在线条和色彩的表达上,往往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在线条的表现上,与西方绘画有明显的区别,更加富有装饰性。 在我国传统的工笔画中,线条的应用在装饰风格上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为根本的特点就是线性造型。因此,从造型手法上与西方艺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在线的应用过程中,线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强烈的装饰属性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传统工笔画,应用线条来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法,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等诸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是东方艺术具有独特魅力的关键。

二、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重彩的图案运用

中国传统工笔画十分注重画面的装饰图案,现代工笔重彩画在装饰图案的运用上则更加重要。作品通过繁缛的装饰性花纹和图案,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达到烘托和渲染作品主题的作用。在现代工笔画中,画家都习惯服饰器物等客观物象上实际存在的图案和纹样,如实细腻的刻画出来。在这里,图案成为装饰手法的一个必要因素,成为传统工笔画创作和现在工笔画创作都必须使用的一种装饰手法。然而,这种以图案为装饰的手法,在我国传统工笔画创作中究竟源于何时呢?

现代工笔画中,图案的装饰手法是否是传统工笔画装饰手法的延续呢?种种问题,依然需要我们要客观的看待中国工笔画从古代到现代的巨大变革。在进入到中国近现代以后,中国传统工笔绘画在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之下,由原有的文人画和院体画风格开始逐渐的向中西风格互融性方面转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绘画在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传统工笔画开始向现代工笔画过渡。这种过渡不是单纯的在技法、色彩或者图案等方面的过渡,而是整个中国在近现代时期文化、思想、社会变革影响下的过渡。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进入到现代发展阶段的中国工笔画,逐渐显示出迎合时世思想的面貌。工笔画不再是由学院派统治的艺术门类,它开始走向民间,回归到传统文化中去。因此,虽熟从表面现象上看,现代工笔画有类似于商业性的特征,但是追根溯源现代工笔画在作品题材、主题思想的表达上则又重新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基础上。有人认为:传统中国工笔画过于注重装饰性的细节而不够重视主体。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十分片面的,中国工笔画在表现的过程中,只重视线条和色彩,而不是像西方绘画那样重视光影和明瞎,因此,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会造成画面有过多的空白。中国工笔画在漫长的风格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烈装饰 风格的绘画种类。因此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道释等哪个种类,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在装饰图案、整体布局、人物意境方面,都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

三、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重彩画在色彩上的表现

在色彩的应用方面,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工笔画在色彩方面多采用平面设色、多次罩染的手法,而很少有过渡及渐变的处理。而现代工笔画在色彩的表现上,则融入了更多的西画技法,强调解剖和体积关系。因此在色彩上更多的是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关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论及“六法”时,曾提出“随类赋彩”的艺术主张。说明在传统工笔画的创作中,色彩的应用被提及到了很高的位置。因此,这种设色风格就使得传统工笔画呈现出平面化的特点。

西方现代艺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演变以后,到70年代以后走到了极端。从推崇主体精神演变到观念就是一切的“观念艺术”,从重形式构成到取消绘画技法的“极简主义”和“装置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几乎无处不在的体现着“反”的概念,将现代艺术推向了一个极 至。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说:“最近的艺术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关于艺术作品的理论接近无穷,而作品客体几乎为零,结果在终点存在着纯粹形态的理论,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快终结了。”在这段话中,对于现代艺术的终点究竟是否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暂时无法有所谓的定论。然而,现代绘画的所谓“死亡和终结”实际上应该是艺术的一个全新时代来临的早期表现。我们不能因为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内涵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就认为艺术要走到终结的一步。就现在的实践证明,中国画并未真正的消亡,而是以全新的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在艺术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传统绘画也不能固步自封,走向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综上所述,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重彩画在风格上,从本质上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在图案和色彩的装饰风格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最终的目的仍然是要体现时代和历史的文化内涵。因此,不能因为在装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忽略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价值。无论影响久远与否,都是人类在历史、文化、思想上的集中表现。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看待以上的问题,才能让艺术的发展不断的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得以持续的传承。

传统绘画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渤海国是唐代的少数民族政权,唐代的繁荣发展不断推动着渤海国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渤海国的绘画艺术,其绘画水平非常高,后世对绘画艺术的研究也渐渐深入。渤海国的大部分绘画艺术都有唐朝的绘画艺术特色,也有一些绘画艺术具有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本文主要对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

关键词:唐代渤海国 绘画艺术 研究

一 引言

众所周知,唐代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国力非常强盛,对邻国的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唐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其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唐代东北边陲小国渤海国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就唐代渤海国来说,在唐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渤海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相应的成就,同时也创立了十分丰富的渤海文化。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绘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

二 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特征分析

1 畫面表现角度比较独特

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的画面表现的角度十分独特,这也是当前很多学者所研究的一个重点部分。唐代渤海国绘画的表现形式较为独特、新颖,绘画线条勾勒带有创作人员的丰富情感,时而坚韧,时而柔软,刻画出的人物十分逼真,神情饱满,并且图像的局部渲染有很强的立体感,具有十分丰富的韵律,从图画中可以看出绘画者具有很高的绘画水平与艺术造诣,是祖先留给后世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

2 构图的角度非常别致

唐代渤海国所绘画出的作品的构图角度非常别致,并且充分表现出绘画者较为独特的绘画视角,对后世的绘画产生很大影响。例如,贞孝公主墓的壁画有很强的典型性,绘画人员在墓室甬道的两壁与墓室中,画出横排竖列的12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12个不同形态人物的涂染颜色均都使用了铁线描法来绘制完成。整个壁画的结构布局呈现左右对称,前后照应,12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正好形成了贞孝公主墓壁画的核心部分。

3 十分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渤海国绘画艺术有很大一部分是效仿唐朝绘画艺术的风格,而且受到非常深的影响,也取得相应的成就,尤其是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部分渤海国的艺术绘画者可以按照所绘画的作品主题,把绘画的人物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灵活、生动。在贞孝公主墓的壁画上,绘画人员通过利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应用单线平涂技巧来描绘不同类型的人物,并且所绘画的人物形象也各不一样。所刻画的任务的五官、面庞的造型等方面用笔比较随性、自然,人物生态端庄、优雅,体态十分丰腴,对不同的任务赋予不通过的性格。并且整个壁画的画风较为纯熟,线条非常流畅,用笔十分细腻以及富有一定的动感,而且一些壁画的服饰画风在某种程度上也效仿唐朝的绘画风格,较为生动地展现了渤海国的各种人物形象。

三 唐代渤海国绘画的内容

在唐朝绘画中,不同的绘画风格所画出的作品并不相同,一般绘画殿堂府第屏风,大都是绘画为山水画,而且青绿与水墨之间的反差比较明显,和一般工艺的装饰有很大区别,花鸟画渐渐自成一派,并不局限在装饰使用方面,而在人物表现方面,除使用典型佛教题材,也将实际生活作为绘画的题材,而且渤海国人物绘画作品都非常圆润、面部都非常饱满厚重,个体都非常健壮高大,女子形态都比较丰满丰腴,明显带着唐朝人物绘画审美观,有着明显唐朝人物绘画风格特点。可见,当时唐朝文化影响之广之深。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世界文化、经济中心的时代,海内外各个方面的交流非常广泛,更不用说唐朝周边邻邦小国了。唐代文化一直都深深地影响着渤海国的文化,绘画涉及种类也非常多,这是渤海国绘画特点,依据史料可查证,绘画除了纸本以外,在服装穿着、房屋建筑和墓穴建造都会有非常完善的设计绘画图形以及图案色彩搭配。当时的绘画艺术风格完全可以从贞孝公主的墓壁画看出来,通过贞孝公主的墓壁画可以反映出当时渤海国的绘画艺术水平之高,绘画技巧非常深厚,而且能反映出受到唐朝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技艺的影响颇重,渤海国绘画题材非常广泛,绘画作品除表现人物以外,高山流水、青松翠竹、花鸟鱼虫等方面内容都涵盖,渤海国文化在传承唐朝文化的同时,也始终保持其民族艺术独特性。

1 贞孝公主墓壁画

根据史料记载,渤海国第三代王的女儿就是贞孝公主,位于吉林省和龙县就是贞孝公主的墓葬地,距今有792年了。始建于698年的渤海国,在建国百年左右始终和唐朝建立非常广泛的交往和贸易文化往来,唐朝儒家文化的精髓自然也深深地影响到渤海国文化艺术各个方面。在艺术绘画交往中,唐朝的王维、韩干等当时著名的画家的画作风格和绘画技巧对渤海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且那个时期的唐章怀太子墓以及懿德太子墓都已全部竣工,墓室的壁画风格、绘画技巧等都对渤海国墓室的壁画带来深远的影响。

1982年贞孝公主墓被考古学家们发现,墓室里两旁墙壁内,绘画着12个各具形态的人物肖像,12个人物均是采用铁线描法进行填染颜色来绘画完成的。12个人物面庞饱满、穿着长袍、腰间束有革带,穿着服装的颜色以红、青、白、紫等颜色为主。人物神态端庄、优雅,在绘制人物面庞、五官等形态上,明显刻画了女扮男装的仪态。一些史料学者专家推测这和武则天时期的社会风情有着非常大的关联。贞孝公主墓壁画和唐朝永泰公主墓的壁画具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贞孝公主墓的壁画上的人物呈礼仪状,而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上的人物呈簇拥状,和真实的生活有很多相似性。

2 三灵坟墓壁画

到目前为止,渤海国的王室墓葬并未完全找到。渤海国的建立超过160年左右,但是考古学家们只找出三灵坟以及其他一些并不重要的墓穴。三灵坟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属于唐代渤海国时代最有名的墓葬。渤海国王陵区域正是三灵坟所在区域,也是这个区域唯一一个墓葬。墓地四面环水,相隔江南岸就是渤海国的故城址。墓葬用玄武岩的条石来砌筑建造,由墓室、甬道、墓道所组成,墓道朝南,墓室四周围和甬道两旁都涂有非常厚的白灰,墙壁都有彩色壁画作品,壁画基本已经损坏了,有些残存的壁画也急需修补和保护。

残存的壁画上清晰可见一团团花卉的图像,绘画技巧和用色水平非常之高,这个时期唐代的服饰图有很大改变,大部分使用花、草、及虫来写生,绘画人员所设计出的服饰图案很多都表现出一种自由、随性的绘画艺术风格。在《渤海国志长编》这本史书上记录了与绘画艺术有关联的信息,为我们后人了解渤海国绘画艺术贡献了相应的依据。从以上可看出,渤海国绘画艺术的水平非常高,所涉及到的领域也较广,山水画、书法、人物画及雕刻品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发展。

四 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分析

1 生产生活题材

生产生活题材的绘画主要是涉及人们平常的生产与生活方面的绘画作品。唐代渤海国的生产生活题材绘画作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三灵坟壁画与贞孝公主墓壁画,涉及到人物与花卉方面的内容。从人物角度来看,唐代渤海国的生产生活题材的绘画作品一直都刻画出人物生活的面貌,绘画过程中出现的人物造型与服饰来源于实际生活。人物的形象圆脸朱唇,面庞丰腴,不管在人物的服饰、形体、及神态方面,还是人们的生活场景,都和当时的唐朝宫廷生活有很多的相似性,进而使刻画出人物的神态十分端庄。而当时的人们生活十分富裕,精神状态很好,这些人物绘画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经济繁荣和发达。所刻画的手法较为细腻,而且可以从画面中充分感受到人物的精神状态;从花卉方面来看,团花的图案偏多,图案比较美观,色泽非常艳丽。

我们从三灵坟墓室的壁画作品来看,壁画以花卉和人物两种类型为主。花卉的艺术表现都是绘画成连续的团花图案,所绘画出的图案较为精美;而且墓室壁画人物基本都是分成女性和武士,女性丰腴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渤海国墓室壁画上的花卉图案和唐代人物画中的服饰图案非常类似,这表明,渤海国墓室壁画艺术风格和唐朝墓室的壁画艺术风格基本是相同的。在贞孝公主墓中,甬道、墓室四面都画有相应的壁画,基本都是繪画有武士、乐伎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态、服饰颜色刻画与实际生活基本一致,圆脸是壁画人物常见的绘画手法,丰腴的面庞,腰间束有革带。所绘画出的人物,形体较为硕胖,充分体现出初唐时期的人物绘画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

2 宗教题材

唐代渤海国的绘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宗教特色。唐代渤海国的民族较多,很多人的宗教信仰都不相同,尽管各个民族间呈现渐渐融合发展的趋势,但大部分人在生活中一直都保留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这种形式的宗教色彩在少数民族所应用的器物及服饰中有一定的体现。但从整个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作品上看,渤海国以宗教信仰对题材的绘画作品被保存下来的非常少。

3 渤海国的绘画功能

在中国古代,民族绘画功能和教育功能对整个国家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齐的谢赫在《画品》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在贞孝公主墓中,壁画四周奴仆们手拿乐器,说明音乐在当时宫廷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通过使用刻画这些生活场景来反映出唐朝统治者的心胸开阔和博爱精神,墓室壁画上人物都非常淳朴,而且对人物线条的绘画技巧非常简练,明显有许多方面继承了汉魏的艺术绘画的风格。并且除勾线之外,绘画人员所创作出的人物面部的两鬓、脸颊以及衣褶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立体感十分强。根据相关的史料证明,渤海国绘画艺术、音乐文化以及完善的社会功能都与唐朝极为相似,在对渤海国墓室壁画的赏析中可以充分证明渤海国绘画艺术和唐代的绘画具有师承的关系,渤海国绘画的发展受唐代绘画艺术的影响较深,而且在礼仪表达方面也效仿了唐代的绘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渤海国在进行民族文化融合时,充分吸收了唐朝的绘画风格,进而促进自身绘画艺术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并呈现出非常高的文化艺术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充分明确了渤海国的绘画特点受唐代绘画风格的影响较深,并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与渤海国的自身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有关的历史学专家应该增强对唐代渤海国的绘画艺术的研究力度,进而提升整个研究的质量,以便加深人们对唐代渤海国绘画艺术的了解。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B064。

参考文献:

[1] 王禹浪、于彭:《2012-2013年渤海史研究评述》,《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 马千里:《浅谈绘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参花》,2013年第8期。

[3] 段伟:《绘画古籍文献概说》,《兰台世界》,2012年第15期。

[4] 王若鸿:《唐代绘画艺术之历史探源》,《兰台世界》,2012年第12期。

[5] 张中华:《唐代绘画艺术与唐代家具艺术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9期。

[6] 冯美玲:《试析唐代绘画艺术教育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启示》,《魅力中国》,2012年第35期。

(谭红毅,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传统漆艺论文下一篇:传统民族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