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

2023-04-07

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日本;美国;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质量管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中全世界影响最大的、贡献最多的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技术当属美国和日本。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科学的发源地,世界上大部分质监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于美国: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由美国传入行迅速发展和创新,在七八十年代赶上甚至超过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的质量管理各具特色,是很多企业和学者研究的对象。

质量管理是企业存进行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是存存于特定义化土壤中的人所从事的管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本文从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出发对美、日两国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并得出对我国企业具有借鉴意义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思路。

一、日本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是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日本质量管理大师赤尾洋二曾经将当时的情形描述为“日本需要从欧洲和美国引进技术和产品做样品以制造类似的产品”。50年后的今天,日本产品的质量受到世界的赞誉,“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象征,日本也成为大量出口先进产品的经济强周,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1,危机意识使日本开展质量兴国运动并最终使僻“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象征。作为岛屿之国的日本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恶劣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造就了日本全民族的危机意汉和艰苦奋斗的品质。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处于战败后的困苦中,为摆脱闲境、发展经济,日小意识到只有依靠产品大量出口才能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改变过去东洋货“质次价高”的形象,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国外市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发展经济的紧边感使日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质量管理运动。日本企业在学习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之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创新是日本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科学技术没有多少重大的发明创造,却生产出了界一流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创新。日本对世界质量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两种质量改进方法——质量机能展开方法和田口方法。赤尾洋二博士受到Bridgestone轮胎公司久留米工厂提出的“工序保证项目一览表”连接了真正的质量和工序要因方面的启发,提出了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通过“质量屋”把顾客的语言转换为工程设计人员的语言的质量机能展开(Quality fnction deploy—ment)技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针对顾客对产品性能稳定性的要求创立的出口方法(Taguchi Methods)将实验设计和非线性技术应用于产品质量的设计阶段,提出了著名的三次设计思想。质量机能展开技术和田口方法足使日本产品一跃成为“高质量”代名词的基本原因之一。后来这两种质量管理方法为美同所推崇。

2,充分发挥“和魂”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做到持续改进。“和魂”和“洋”是构成日本文化的核心。日本民族自称大和民族,日本最早宪法的第一条就是“和为贵”,日本“忠于天皇、拼死无憾”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和魂”的集中表现。“洋”,是指外国的先进文化、技术或宗教。

日本企业家存质量管理中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和魂”精神。他们认为,企业不仅是一种获得利润的经济实体,而且,还是满足企业成员广泛需求的场所。日本企业所采取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等制度使企业和员工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从业人员忠于企业,劳资一家、和谐一致、共存共荣,企业员工将企业视为“家”也是必然的结果。“家族精神”使日本的质量管理方式比较微妙和含蓄,因而在明确性和模糊性之间较好地保持了一种平衡。按照日本九州大学工程学院吉村达彦教授的描述,“在日本,每个成员都对自己决定的方向有明确的理解做KAIZEN(改进),经理人员通过比喻的方法和心照不宣的理解,来领导同一方向的符个成员的每一个KAIZEN(改进)。总之,默契理解一直延伸到现场,纠正KAIZEN的方向,并发生新的明确的理解”,“两方国家的管理系统中,经理人员将明确的理论性的系统向其成员阐述,其成员将按照该系统工作,但管理理论有可能达不到其成员,于是他们就使用手册”。在日本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更好地达到日标是以一套信念来规定的,而掌握了这种价值观和信念宗旨本质的人,就能够从概括的陈述中推导出无数的具体规则和目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而在美国却需要明确规定,以至于颁布手册规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不同的文化导致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日本历史上长期以农耕为主,并且多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才能建立和保持一个灌溉系统,一家一户单干无法自给,必须有十多户共同协作,这种多户结合的劳动形式在日本历史上非常普遍,在此环境下所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氛围,个人的价值退居次要地位。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虽然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费根堡姆提出,但并没有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更谈不上取得积极的成果,它是在日本得到普遍推广并引起世界关注的。全面质量管理之所以在日本而不是在美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要求“全过程”“全企业”“全员”管理,要求有集体主义精神,而日本文化恰恰是最符合上述要求的。1958年日本就开始推行全公司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小组是日本创造的并已为世界其他国家认可和学习的质量改进方式,也是日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有方式。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形式一般是由6-7个人自发组成一个小组,同一个小组在某一阶段内要讨论的质量话题只有一个,他们共同寻找涉及到的质量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通过一遍遍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全员参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企业的社长、部长、课长一般亲自参加质最管理小组,这样不仅有利于领导与员工上下沟通,还有利于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提高效率。日本公司实施的“5S"活动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5S是日又整齐(Seirt)、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hke)的首字母缩写,其实质是要求公司自上到下革除“马虎和浪费”的心态,从影响质量的基础环节抓起,工作要严谨、认真、紧凑,抓好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日本向强者学习的另一见证就是日本国家质量奖——戴明奖的设立。戴明不仅是将美国的质量管理思想介绍到日本的第一人,而日他的质量管理思想使日本的产品质量、

生产费用和管理原理发生了一场革命。当时的日本企业普遍认为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成本低,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加大成本投入,企业倾向于采取低投入的产品生产方式。戴明的思想“如果开始就能建立一个生产好品质的系统,那么在持之以恒的改进过程中,品质会越来越好,产品不良率降低,顾客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最后利润就越来越高,因此在品质——成本——生产力——利润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链”,使日本企业界充分认识列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中此开始厂质量兴国之路。为了永久纪念戴明对日本人民的友情和贡献,日本科技联盟设立了戴明质量奖,用以推动日本工业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活动的发展,目前戴明奖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质量奖之一。

3,注重学习,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开花结果。向发达国家学习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日本有过两次大的学习活动:第一次学习是在我国唐宋时期,学习的对象是当时的中国;第二次大的学习是在机器大工业革命开始后,学习的对象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欧关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改进产品质量,日本科技联盟于1949年1月成立了海外技术调查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分会及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开始从美国引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1950年,日本科技联盟邀请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讲授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从此开始日本的工业企业开始把SQC应用于制造现场:1954年,日本邀请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讲授经营质量管理。日本引进美国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技术,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国情,予以灵活运用并行所发展。SQC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有深厚的统计学功底,日本企业开始加强员工的教育,并将员工的教育形成制度,分门别类,固定培训。引进、吸收、推行、发展、成功是日本质量管理的成功途径,也是质量管理在日本结出丰硕果实的重要原。

日本根植于东方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自觉修为”,因此日本企业自己和自己比较,发现差距,然后进行改进。戴明循环(PDCA循环)强调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进行自我超越。如小松制作所从调查市场和了解顾客需要入手,设计和制造、试制出样机,再站在顾客的角度“挑毛病”,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一次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终于生产出了满足顾客需要的质量一流的产品。进行自我超越与美国的“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形成鲜明的对

二、美国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游牧文化特点:逐草而居、生活较简单、家族观念较东方差、独立性强、组织弱、提倡白南平等、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上,追求简单、独立和平等,提倡自南、民主和进取精神,以个体为主、整体为次,宗教、哲学和科学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的质量管理也就不可避免地彰显着文化的痕迹。

1,游牧文化特点在质量管理中的表现。美周文化一个显著特点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也就成为美国人的追求。美国足质量管理理论的发源地,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研究质量管理技术。由贝尔电话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的统计过程控制理论(SPC)和由贝尔实验室的道奇与罗米格提出的抽样检验技术是当时的两大主要成就。目前风靡世界的六西格玛理论就是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开创的,它巧妙地将概率论中的分布函数应用于质量管理的实践,使差错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三点四,保证出厂的产品接近于零缺陷。目前SPC技术和抽样检验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的国家标准。

美国文化属于两方文化范畴,强调制度的作用,美国的法制体系比较完善,且执法严格。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美国政府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质,分别以法治理。除了军工产品和航天航空等高技术产品有特殊措施外,涉及社会安全的产品置于政府直接的法制监督管理之中。美国政府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及影响环境保护的产品都有法律规定,置于相应部门的严格监督控制之中。资料显示,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利润有80%来自海外,而消费投诉有80%来自美国国内,由此可见美国非常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这也充分体现了人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

2,崇尚“个人主义”在质量管理中的体现。美国企业非常强调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准确划分,重视个人能力,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IS09000,0S9000等质量管理标准就是基于此种文化而形成的,这些标准强调企业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强调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同时明确各部门以及个人的职责权限,对于具体的做事方法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非常流行的六西格玛管理同样如此。它规定了组织从上到下每个人的职责定位,虽然利用质量小组的活动形式,但更强调的是管理者、黑带大师个人的作用。美国企业一般将质量指标分解得很细,落实到每道工序和每个人,并形成文件化的规定,其质量管理多数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崇尚个人价值和个人奋斗是美国的核心精神,它与美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强调人的自由,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以契约为基础的雇用关系,契约成为劳资双方利害关系的准绳。该精神反映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表现形式就是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大。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企业培训的成本很高,为此很多企业不愿在培训上多投入。为保证产品质量,这些企业就必须存过程设计上下功夫,而对于存存的问题或隐患以项目管理形式进行突破式解决,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缺乏集体合作精神也是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在美国首先得到推广的原因。质量管理小组和全面质量管理未能存美国取得成效的关键原因就源于美国的价值观,过度竞争造成员工之间的不合作,因而以团队方式进行的质量管理小组不能存美国发挥作用。

3,“竞争”意识在质量管理中的表脱——“标杆管理”。美国文化中存在的“竞争”意识表现在质量管理中就是“标杆管理”(定点超越),强调以行业内优秀或者卓越的质量为标杆决定努力方向。美国的国家质量奖——马尔科姆·鲍得里奇奖强调定点超越。鲍得里奇奖的定点超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第二步,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好企业的业绩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迎头赶上,这就是定点超越。自鲍得里奇奖颁发后,美国企业纷纷比照鲍得里奇奖获得者找差距,然后定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由于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美国企业需要重视股东的权益。为了保证股东的满意,美国企业通常对财务统计数字非常敏感,追求数量上较大程度的提高,表现在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存关键程序、主要问题,因此美国企业的质量

改进曲线为阶梯式的。

三、日美两国的文化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对我国质量管理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美国和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但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部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和环境作出的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我国企业而言,不能照搬他国的做法,而应当根据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和我国文化的特点,选择适合我国企业质量改进的道路。

长期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改革开放计企业充分意识到自负盈亏的真正含义。为提高产品质量,我国企业纷纷引进同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企业的成功让我国企业意识到全面质最管理的作用,于是我国企业学习日本的经验,引进全面质量管理。20年的实践表明,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并没有如在日本那样结出丰硕的果实,日本人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全民教育是TQM得以成功实施的保证,而中国却缺乏这些关键要素。统计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南于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也没有如日本企业那样全面实施。IS09000标准的颁布让我国企业砰然心动,十余年的认证历程表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美同鲍得罩奇国家质量奖、日本戴明奖和欧洲质量奖掀起世界范围的卓越质量管理热潮,我国也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发起了质量奖的评选活动,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显著。很多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也被引入我国,如质量机能展开、田口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统计质量控制等,很多企业也追赶潮流,将各种质量方法引入企业,但迄今为止鲜有成功的报道。通过对我国质量管理发展的回顾,结合美国两国质量管理的发展特点,我国企业发展质量管理应注意以下方面:

1,企业应当树立质量意识,建立质量文化。质量看似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但质量又是真实存存,它困扰着企业的经营者。质量管理不仅是科学方法工具的问题,它更是与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的。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没有企业高层的重视,没有全体员工参与,再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或方法都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海尔诞生于工人眼含泪水亲手砸掉自己生产的冰箱过程中,没有质量意识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质量管理实践。质量管理体现存点点滴滴的细小的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员工行为习惯中,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成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将形成积极向上、人人关心质量、拒绝缺陷和差错的质量文化氛围和质量工作哲学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来抓。

2,企业应当学习并持续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在企业内部的适度竞争。我国引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已经有很多,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企业首先应当意识到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其次,要有连续性,很多企业在新的质量管理方法引进之初非常热衷,并不惜代价引入本企业时间的推移使管理人员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领导注意力的转移导致员工热情的锐减,久而久之,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也就流于形式。风靡日本并产生巨大作用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最初诞生于我国的鞍钢,日本人受到“鞍钢宪法”的启发才在实践中产生了质量圈,我国若干年后反过来又向日本学习质量管理小组,原因在于“鞍钢宪法”活动在我国企业没有得到持续进行,企业应当创造改进质量管理的方法。

3,企业应当借鉴美日经验,注重学习,树立“零缺陷”意识。冷眼看我同企业竞争的实践,可以发现有相当多的企业将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列为竞争的要素。我国企业应当深刻考虑质量管理大师克劳斯比“零缺陷”的含义。所谓“零缺陷”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检查与评估都是对事后的弥补”,“如果我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可避免”。企业应当意识到优质的产品而非完善的售后服务才是顾客的永久需求,“零缺陷”的产品对用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再完善的售后服务对于用户而言都意味着损失,“零缺陷”可谓企业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一直是企业界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零”缺陷为目标的企业质量管理正激发出崭新的活力,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应向这一极限目标迈进。同时我国企业要意识到“标杆管理”的重要性。标杆管理可以使企业以国际上本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为参照对象,寻找本身存在的不足,确定改进的方向从而达到质量改进的日的。

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如今高等学校都在大力的建设学校,通过学校的发展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如何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其中,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水平重要因素。本文如何通过教学管理来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字:学校职能;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1. 引言

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核心工作,不仅对学校也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对于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现在的学校对其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解,单纯的认为只需要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可以切实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但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受着很多方面的制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要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不仅仅要拥有高水平、高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拥有一个结构合理且稳定、有着较高的工作水平、组织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

2.高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建设上虽然有了一定进步,不过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使得学校学术权威被削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二,老师过多的投身科研工作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工作,倒是教学与科研的失衡。第三,我国基础教育大多为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却忽略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2)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高校人才培养困难

教学管理观念的陈旧直接导致了人才的缺失。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才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以老师为主导,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人才的质量上,单纯注重分数、求成绩,使得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不能得到好的培养,这些都是学生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的体现。

(3) 评价体系单一,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对学生以及老师考核时,还是单纯的使用\"量化管理\"的方式,简单追求高升学率、学校名誉。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获得的证书之类,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也只是单纯注重老师申请了多少课题以及发表过多少文章,这些对老师也造成了无形的负担,阻碍了教师教学潜能的发挥。高校更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努力营造一种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教学管理工作提升的必要性

3.1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作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连着学校的各种智能,并可以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的管理工作包含了很多的部分,例如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等等,加入缺少了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教师们只能像工厂里的零件一样,做着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面对着教学资源的紧缺,追求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从而提高资源的高效能利用更是尤为紧迫,这样更能减少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得到的人才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这样反过来又会为学校到来促进作用。

3.2当前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是教学管理工作建设

众多的例子已经表明,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对该校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应对教学管理加以足够的重视,放到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研工作同等的地位来抓。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对其成长加以关心。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人员选拔制度和竞争淘汰机制,是队伍得到优化。

4.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里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构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学校的教学管理需要变得规范化与制度化,因为严格教学管理可以保证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好的老师可以交出好的学生,高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师资培训纳入到学校的系统工程中来抓,打造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

(3) 注重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的灵魂,更是我们的动力

(4) 完善教学科研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

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努力去构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科研氛围,将教学科研奖励办法进行完善,是老师愿意去科研更愿意去科研。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课的安排,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

(5) 改善考试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定

新时代下学生考试考核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不能再一味采取以往考试一票否决制,应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和问题解决水平纳入到学生质量评定体系中,同时将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也纳入到学生的考试考核中。

(6) 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进步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反思,教师在教学之后通过反思教学行为,可以对教学进行回顾和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可以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进而提高自己,优化教学,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7) 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提高

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很是成熟,高校应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途径,推进各种新颖式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一部分具有高水平操作的专门人才。

5.结语

教学管理工作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抓好教学管理工作,就意味着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強教学管理的创新,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对如何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对以后高校的发展探索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廷科.教学管理经验谈[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43.

[2]王红.陈纯模.近十五年我国学校效能研究的两种范式[J].理论经纬,2010.

[3]冷霜.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管理创新[J].黑龙江教育,2009(1).

[4]王永生等.以教学管理创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思想[C].昆明:高等管理研究会,2010(12).

[5]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

[6]王军文.对提升教师效能的思考[J].苏教育报,2009(11).

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建筑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与个人的生活、工作、娱乐都有着紧密联系。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筑管理阶段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极为关键。建筑单位需要将质量视为核心部分,在施工建设、运维管理阶段注重质量管控,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自身品牌形象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条件。鉴于此,本文对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管理;質量监督;措施

引言

建筑管理所涉及的内容繁多,从建筑应用安全要求层面上看,将项目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要做好建筑单位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的引导,确保各个阶段的项目施工建设都能够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有序进行。施工人员也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服从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按照设计图纸以及施工建设方案,确保各个阶段的项目工程质量监督都能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

1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性

建筑主要为公众提供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和娱乐的场所,所以遮风挡雨、抵御灾害是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管理工作当中包括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三个板块,其中成本管理主要针对于影响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控制,实现浪费情况的减少以及保障企业成本合理支出,安全管理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期间的现场秩序进行把控,防止隐患和事故的发生,而质量作为建筑工程灵魂,一旦工程质量下降,不仅会引发事故,造成业主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影响企业的公信力,更加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所以在新时期下,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能够对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2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现状

2.1监管体制不健全

在许多建设项目的正式施工中,很难考虑质量问题和一些细节,建设项目的安全性低,没有高质量的标准。在处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施工项目一般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制定并整理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是不可取的。该方法生产的质量控制系统具有强大的目标功能,但难以全面地考虑项目建设的所有细节。另外,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要求,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大大提高了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难度。

2.2机械设备和管理质量的影响

管理业务的本质是组织形式,其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管理级别根据直接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其具体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需要将技术培训作为主要内容,并进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以有效地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解决他们的工程困难,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价值。

2.3施工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在开展各个阶段的项目施工建设期间,施工建设人员通常会利用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对项目建设阶段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但是项目施工建设在图纸应用期间有明确要求,必然要围绕项目建设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从目前的项目建设基层人员来看,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专业教育引导,常常会出现施工建设期间的违规操作,导致既定的流程修改给企业单位带来损失。同时,不同的施工建设环境以及季节条件对项目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如果在项目施工建设阶段,工作人员凭借主观臆断,而忽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就有可能会导致一些项目重复开展,工期被延长且项目投资逐渐增多。由于建筑材料应用期间的质量要求极为明确,项目主管部门缺乏良好的专业素养,也会导致对基层施工人员的管理指导不全面,导致项目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

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推进的措施方法

3.1工程管理理念创新

随着各级施工单位逐渐提高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当中,首先则是转变了原有工作理念。理念决定行动,在创新模式下,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能更加明确,并针对于当下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以客户需求为主要工作方向,从中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筛选,从而形成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在工作当中,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规范,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工作,对工程项目开展期间进行全面把控,除却保持日常工作方式科学合理外,通过应急计划和措施的预先制定,也能够极大程度提高工程的效率,避免工程事故风险产生。在管理模式创新当中,建设单位树立了正确的管理观念,能够有效处理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建造费用、工程质量、施工日期和施工安全等问题,从而实现质量达标、成本压缩、工期准时、施工风险低的目标,与员工和业主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2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完善建立监督管理法律体系,用高标准的要求对项目建设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确保建筑行业的标准规范从大格局上看,始终保持一致。后续还需要加强质量监督管理,要求监理部门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对影响项目施工建设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如果遇到违规建设,则需要按照建筑行业的处罚条例要求,对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管控指导。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应始终围绕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开展,监督管理的整体质量也因此会得到保障。

3.3建立部门间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

自互联网普及以来,信息技术应用于各种领域,工程造价、现场施工管理可通过该技术实现。在施工管理工程中,采用质量监理信息技术已成为趋势。建立部门间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主要在于:(1)在施工现场实施质量监督时,在施工现场安装24小时监控探头,可以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和状态,并对施工的各环节进行质量监督。(2)定期提醒施工场地的各种工程设备和质量检验设备,减少问题设备的使用,提高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各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施工数据的交换和共享,确保施工项目整体质量。

3.4加强管理工作团队建设

在管理工作团队的建设当中,应当保障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够符合工作要求,所以在工作人员的选聘当中,企业应当提高准入门槛,对人才进行综合考核,要求人才必须能够具有从业技能、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对于工程具有相对全面的了解,能够掌控工程施工期间的工序,而对于原有管理工作团队,则应当通过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建立,为人才的综合培养提供时间与空间,促进管理工作团队实力不断增强,除此之外,为了保障管理团队能够正确认知职能,提高工作质量,还应当结合责任划分制度与奖惩机制,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质量作为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提升建筑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当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质量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造成阻碍,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质量监督,发挥其监督和管理职能,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荣荣.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8):31-32.

[2]李彦伟.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8):15.

[3]胡华清.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J].四川水泥,2019(09):294.

[4]欧阳普圣.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分析[J].门窗,2019(16):31-32.

[5]吕锋.建筑管理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25):179-180.

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从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概念辨析入手,围绕厘清全口径审计覆盖范围、建立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深化绩效审计法合理运用、强化财政财务审计队伍建设四个层面,探讨了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策略,以期为财务工作的持续稳定与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政财务审计 全口径审计 绩效审计法

财政财务审计是由审计部门依法针对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及时纠正其中存在的经济问题,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将财政财务审计引入到财务工作中,能够有效发挥其对公司或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规范约束与审查监督作用,帮助公司或单位弥补财务漏洞、促进其良性发展。

一、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概念辨析

(一)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含财政预算执行、财政收支、财政决算审计三方面,在具体实行层面,需结合审计工作内容编制差异化审计工作方案,并且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并优化工作方案,厘清审计重点、提升财政审计效果,为财务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工作以企事业单位作为主要对象,针对其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查,同时也可以针对相关组织机构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审查,因此又被称为会计报表审查,能够为相关公司或单位财务制度的改善与财务状况的良性运转提供保障,促使其财务实际状况得到及时、全面、真实的反馈[1]。

二、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具體运用策略探讨

(一)厘清全口径审计覆盖范围,规范审计程序设计

1.实施全口径审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范畴得到持续扩张,全口径审计的实施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纵向维度出发,要求在原有针对一级单位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将审计对象扩展至二级、三级单位以及接受上级补助的单位,并落实财政审计监督。从横向维度出发,财政审计的监督范围由以往的普通财政资金逐步扩大至国有企业、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贷款项目、社会保险基金项目等,要求对上述各类财政资金收支情况严格落实审计监督。与此同时,对于审计电子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在向信息化审计平台批量导入各类审计数据的基础上,需将后台处理后生成的审计数据进行综合筛选、计算与评判,提升审计证据质量与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保障能够利用审计数据实现对财政资金运作情况的有效监督,进一步提升财政审计工作效率。

2.程序规范化处理

在财政财务审计流程设计上,需围绕以下四个环节入手:其一是制订审计项目计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与本单位实际经营情况完成审计工作目标任务的提前部署,明确财政财务审计的重点内容与保障措施,确定审计工作目标。其二是审计准备阶段,依据审计项目与流程建立审计组,提前三天左右下达审计通知书,针对相关主体的经济行为、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在实施审计前需做好调查走访工作、编制出具体的工作方案,保障依照工作方案推进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其三是审计实施阶段,重点针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进行审查,并依照规定完成审计日记的编写。其四是审计终结阶段,在经过审计单位同意的基础上,提交最终审计报告,由上一级审计单位针对报告进行查核、出具审计报告,并针对再次查核过程中发现的财政收支违法行为、财务收支不当手段提出具体意见[2]。

(二)建立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深化内、外部审计相融合

首先,应系统完善财务审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基于审计工作目标推进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实现财务相关工作与日常审计任务的有机整合,引入创新技术手段实现对财务工作、各阶层工作情况的有效监督。其次,需强化内、外部审计工作密切结合,围绕不同审计部门之间建立制约监督机制,推动财政财务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并引导单位内部加强财务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用于保障其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与财产使用的安全性,防范出现内部会计信息泄露、数据造假、虚报伪报等问题。最后,还应加强各单位在债务、资金、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依托制度推进财政预决算与总决算间的有效衔接,并针对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引入最新审计技术、简化后期审计流程,针对各级管理人员经手财务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与记录,严防职务犯罪、经济犯罪等行为的发生,提升财务工作质量。

(三)深化绩效审计法合理运用,实现监督服务评价

1.绩效审计准备环节

基于成本绩效视角,针对财政资金运行效果进行监督服务评价,首先需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合公共财政规模、使用方向、审批流程等,判断财政是否受外部环境干预,明确审计目标。同时,需针对财政项目的实际投入与计划投入比例、实际投入与实际产出比例、计划投入与计划产出比例、被审计部门实际产出与计划产出比例等核心指标进行科学计算,以此实现对被审计部门财政绩效的科学评估。最后,还应对照原计划目标,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有无目标偏离、财政浪费等问题,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2.绩效审计实施阶段

在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中,首要前提是完成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要求审计人员综合运用观察法、盘点法等方法,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照片、视频、库存样本等实物证据。运用审阅法,针对被审计单位的部门审批流程、账表、合同、会议记录等文件证据进行筛选与分析,厘清业务中存在的漏洞与问题。还可以采用问询方式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主管人员、负责人或第三方单位人员进行口头访问或出具书面问卷调查,将调查收集到的结果汇总成为询证证据。在询问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函询法完成调查问卷、问答方式的科学设计,进而结合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净现值法等技术方法进行审计证据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信度与利用价值,为后续追踪排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3]。

3.出具绩效审计报告

在完成审计证据获取的基础上,基于量化的绩效数字、实现绩效的行政工作质量两个层面,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便于利用实践经验为理论的改善与財政审计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四)强化财政财务审计队伍建设,提升管理实效性

1.强化工作队伍建设

基于财务工作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财政财务审计人员,定期创设会计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确保工作人员提升任务完成效率与会计信息处理质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审计结果的共享与利用,为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的系统优化提供方向导引。从财政财务审计人员自身视角出发,需注重引导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实现对现有财务工作的有效创新,为财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2.突出管理工作科学性

在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还需依靠科学管理为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设先行条件。具体来说,首先应注重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依托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工作实效。其次,应推动财政预算与财政工作的有效衔接,提升二者衔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针对具体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规范化设置,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实效。最后还应引入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针对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的任务要求与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划分、厘清不同工作人员的责任,最大限度调动工作人员潜能与热情,借助财政财务审计力量,进一步推动财务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结语

高效的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能够帮助单位改善内部财务问题、预防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会计信息的合理、合法与真实性,对此还需围绕审计程序设计、财政管理制度、财务工作方法、工作队伍建设等层面予以系统完善,进一步增强单位或公司经济行为的公开化、透明化建设,推动财务工作体系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江军.财政税务制度改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作用分析[J].财会学习,2018(1):167.

[2]张瑜.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财会学习,2019(20):185.

[3]李犇.探索新时期Excel在财务、会计和审计中的高效创新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5):198-200.

质量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抓好油井作业质量要从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入手,培育质量管理理念,制订质量管理标准,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实行质量风险辨识,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形成全方位的质量控制格局,为油井正常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浅谈 提高 修井作业 质量

一、培育精细化质量管理理念,完善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建设

1.建章立制,形成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完善制度行为文化建设,弘扬精雕细刻的团队精神,培育精细理念,建立健全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制度,用标准、制度规范员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制定实施《作业质量管理规定及奖惩办法》、《优质优价结算管理办法》等多项有关作业质量的管理制度,做到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通过标准、制度的考核奖惩和严格落实来强化员工良好质量行为的形成。

2.完善现场管理要求

重点落实作业监督描述,进一步健全现场基础资料的录取要求,有效提高作业监督质量。在描述内容上对作业监督资料进行统一规定,各监督部门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下持续完善单井监督班报表、单井作业监督报表、作业情况统计表、管杆发放回收台账、井下工具使用台账等一系列基础性的监督描述资料。经过实践的不断完善,使基层监督人员在进行网上作业监督资料描述时,做到清晰、齐全、准确,为作业设计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3.落实现场管理责任

赋予监督人员一定“权力”。要求现场作业监督员严格执行“五清”、“五不下井”原则,即:管柱(杆柱)负荷清、内外液面深度清、管柱(杆柱)磨损腐蚀程度及深度清、井下工具损坏腐蚀程度清、尾管带出地层物清;“五不下井”原则:即:查不出躺井原因不下井、躺井原因不治理不下井、井下工具不清洁不下井、井下工具不合格不下井、管柱组合达不到设计要求不下井。基层监督人员在遇到上述问题时有权利暂停作业施工,并报上级监督室,反映实际情况。

4.实行专业管理模式

对于作为稳产、增产重要“阵地”的压裂井,成立专业化的压裂施工队伍,专门司职压裂施工,并从专业化培训、现场配套能力提升等方面加以扶持,确保压裂井的施工质量;围绕电泵井施工不同于常规施工的特点,实施司职专业电泵队施工标准的培训工作,同时将电泵班与其捆绑考核,充分发挥其在机组起下、施工质量监督的作用,杜绝电泵井施工质量返工问题;围绕水井专业施工,扩充水井专业施工队,从施工设计的编写、井下工具的使用及管柱调配,以及标准化操作进行培训,提高水井施工质量;不压井作业施工作为油田作业技术提升的方向,施工规模逐年增加,可再扩充专业化队伍,为提高施工质量,系统地加大设计编写人员、专业化操作、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不压井作业的施工质量。

二、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实施“质量首次负责制”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形势下新的质量管理新模式。针对以往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责任不清,互相推諉,出现问题再整改,以及井下工具及管杆存在问题较多等情况,作出系统总结,积极推行“质量首次负责制”,即现场施工中第一个接触到该施工工序及管杆、工具的人员,必须将其质量施工负责到底,由过去事后整改为超前预防,解决作业班组交班后无责任的问题,形成施工质量人人肩上有压力,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良好氛围。如提抽油杆、油管,谁提出谁负责清扣、清本体,提多少清多少,这样不仅可查明提出管杆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更换管杆的具体数量也可有参考数据,变管杆更换由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型管理,可杜绝更换管杆器材的成本浪费;施工现场所送井下工具,谁接收谁负责并验收其质量,不合格拒绝接收,可避免下井工具因质量问题延误生产和责任不清现象的发生;谁提出原井管柱,必须查明修井的真正原因,不能事后负责,做到施工方案与该井的生产规律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延长油井生产周期,实现甲乙双方的互利双赢。由事后整改变为事前负责的“首次负责制”,适应了新形势下质量管理的要求,实践证明,这一办法大大提高了施工有效率和施工一次合格率。

三、提升业务素质,采取“换位提素”培训模式

1.培训理念换位

一是树立培训是福利、培训是奖励的理念,为生产骨干提供更多培训机会;二是树立培训是高回报的理念;三是树立培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理念,把培训作为实现个人素质全面发展和队伍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举措;四是树立大培训理念,坚持学习与实践双驱动,侧重知识传授向重在提高能力转变,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培训内容换位

首先推行个性化培训,建立培训需求调查制度,实施培训需求的全方位调查,分别征求每名员工的培训需求,确定个人培训规划,在征求员工个人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员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员工各自的知识水平、技术基础、工作能力、身体条件和思想表现等,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等多方面需要,经过深入论证分析,制定员工个人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及培养方法、一般培训对象及培训方法;其次,培训内容由单一性、狭窄性、专业性,向多样性、广泛性、综合性转变。特别注重对员工进行第二、第三门技能培训,以此培养“一专多能”员工,尤其是针对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比较年轻、技术等级较高、上进心强、有抱负的员工着重培养管理队伍能力,使他们成为技能型和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3.培训形式换位

一是实施换岗培训,创新实践锻炼形式,拓宽实践锻炼渠道,扩大实践锻炼的覆盖面,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实践锻炼,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实行岗位定期轮换培训机制,对小班各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让每个员工全面熟悉掌握所有岗位技能,每次轮换结束后,以班组为单位进行汇谈,相互交流工作感受,加深领会岗位责任和技术要求,提高综合技能。另外每月选出1名班组成员到大班岗位,逐岗进行跟岗学习培训,拓宽其工作视野及经验,进一步促进青年后备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二是本队与外兄弟单位之间互动学习,组织班组长等外出参观学习;三是班组与班组之间互动学习,形成班组与班组之间技能、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学习。

四、推行质量风险辨识 建立采油、作业信息交流机制

安全风险辨识,可有效杜绝安全事故,可借鉴安全风险辨识,制定质量风险辨识办法。针对每道施工工序施工前都要进行质量风险辨识,将可能造成本工序质量隐患的地方提前辨识出来,消除隐患,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质量事故。

引导员工树立采油、作业是利益共同体的意识,牢记保油上产的服务宗旨,主动建立与采油队技术员、采油班组和作业监督交流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提高作业质量。接到施工任务后,先由技术人员进行“把脉”,找准其症结,结合设计方案要求,论证本次施工攻坚点,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点。施工过程中,主动接收采油方监督,及时主动与采油方作业监督人员交流信息,接受采油方对每一道施工工序的监督。完井后技术人员及时与采油队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及时跟踪作业井的生产情况,开抽后流程是否畅通,油压、回压是否正常,生产参数是否和设计相同,及时回访,看液量、油量的变动情况是否符合正常变动范围,有异常时及时协助采油队采取措施,避免造成停井。及时保留采油队所测功图、液面为以后油井的分析提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样可有效增强施工质量意识,提高油井作业施工效率。

上一篇:战略与管理论文下一篇:安全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