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营销方案范文

2023-04-02

情景式营销方案范文第1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课改的核心。地理学科需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微专题教学有着切口小、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的优点。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中实施微专题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高考试题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庞大的知识体系,出题又受题量小、时间短的限制,所以是覆盖的知识点有限,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梳理后发现:高考对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形式,多是“小切口,大纵深”,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将知识点精细化。微专题课比较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多角度拓展延伸,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把教学“利器”。

本文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题,以“喀斯特地貌——天坑”作为主题情境,创设始终贯穿课堂、具体可感知的教学情境,由浅入深,用“问题串、思维链”的形式将教学重难点有机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学案上的阅读材料、观察景观图和地图等方式完成探究活动并解决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真实问题。

一、基于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喀斯特地貌”微专题案例设计

教学环节一:视频导入

首先,播放视频“喀斯特地貌”。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卡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分类,并识别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学生回答出典型喀斯特地貌,并解释说明相关地貌的成因。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漏斗”地貌,方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于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顾温习高一基础知识,为后面微课里的探究活动铺垫背景知识。

过渡承接:在中国境内最出名的“喀斯特漏斗”就是它——中国天眼(贵州平塘县大窝凼)。

教学环节二:过程分析(一)

教师:同学们,中国天眼所选择的喀斯特地貌区,有什么适合建设此项工程的条件?

学生:围绕地质、地下水、气候、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热烈讨论。

学生:①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②喀斯特地貌利于雨水下滲;③远离城市、电磁波干扰小;④ 搬迁难度小。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天眼的选址成因分析,让学生明白大型工程的修建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思维能力。

过渡承接:中国喀斯特地貌广布,被誉为“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2005年,继峰林和峰丛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天坑”出现了。

教学环节三:过程分析(二)

教师:播放“天坑”的影像视频并给出世界最深、容积最大的小寨天坑的图片,请学生归纳总结天坑的形态特征。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天坑规模要大,宽度和深度都要超过100米,否则就叫竖井或漏斗。形态上,坑壁陡峭,呈深陷的桶状或井状。

教师:补充“有一条地下河或曾有河流作用是天坑发育的关键”,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思考。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图文转化能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地貌形态,并用科学准确的地理术语描述。

教学环节四:过程分析(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两组景观图的分析讨论,对天坑地貌的形成过程充分思考后,在学案上分步骤写出过程性分析的结论。

教师:对小组呈现的答案进行总结评价并进行示范性建构。

教学环节五:过程分析(四)

教师:随着对天坑地貌的发掘,很多天坑地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也有很多天坑蕴含着地理原理。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画出热力环流,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教师:探讨此处“地下河”的作用?地下河既可以为此地大雾提供水汽供应,还能带走松散碎屑物。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把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原理应用迁移过来,让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通过对地下河作用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地理问题,事物普遍联系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

过渡承接:如果说天坑是大地之眼,那么我们将目光转向海洋,那里还有奇幻无比的海洋瞳孔!

教学环节六:过程分析(五)

设计意图:契合高考旅游地理出题的思路,将“蓝洞”这种地貌景观引入进来,作为过程性分析的有益补充,结合全球变暖、海陆变迁等基础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过渡承接:当天坑这一新定义的科学概念,被逐渐认可后,科学工作者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天坑。2019年底,我国境内的天坑数量已经被刷新至数百个。探寻天坑的价值在哪里,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体会。

教学环节七:过程分析(六)

教师:落溪天坑所在的湖北恩施地区在经济上曾为全省倒数第一,有人认为是喀斯特地貌导致了这里的贫困,也有人认为喀斯特地貌是这里宝贵的财富,请说出的你的观点和依据?

教师:身处喀斯特地貌区,贫困与富裕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比如重庆武隆,在天坑资源被开发之前,它是非常落后贫困的,现在这个县的人均GDP超我们哈尔滨了,靠的是什么?

立足现有资源,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从武隆所取得的称号里,我们能出,当地对天坑资源的开放秉承着怎样的原则呢?

学生: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设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天坑实际价值的分析、思辨,使学生掌握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地理观、思维观,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和谐的关键在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是否合理?通过活动探究,让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自然而然的渗透入学生们的意识里。

总结提升:

教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并呈现给学生。

设计意图:落实知识体系,由喀斯特地貌的普遍性原理基础上体现出“天坑”这一微景观的特殊性。

本课依托主题式情境“喀斯特地貌——天坑”的形成,创设问题链条与一系列探究活动,实现了深挖掘,并建构地貌形成的过程性分析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北方学生缺乏对分布于南方的喀斯特地貌的感性认识,导致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短视频等方式,通过图文结合的展现形式,创设主题情境,增加学生对地理事项的了解和认识。本案例的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情境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情境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帮助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问题时能够进行思维的迁移应用。

二、基于地理课堂中微专题教学策略的思考

本节课之所以选择“喀斯特地貌——天坑”,是想以“天坑”这个新版本教材中的新概念作为切口,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得展开教学。通过微景观透视还原至“喀斯特地貌”再上升还原至流水地貌,再还原至外力作用与地貌上,从而形成思维链贯穿基础知识。在一轮复习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有了大致的掌握,但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知识之间缺乏逻辑,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进行微专题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选取什么样的主题,设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何种实施策略,这都是教师在进行微专题教学之前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微专题的选取

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找到他们所面对的难点和不足,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建构。

其次,微专题的选取要精准、细致,解决易错点和易混淆点。比如以地理成因分析类为例:《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雪线的因素》《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因素》以人文地理成因方面,我们可以设计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影响高铁线建设的因素》等成因分析,再比如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也可以设计成微专题《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荒漠化与沙漠化》《城市化與再城市化》等。

最后,微专题可以聚焦热点、把握高考新动向。高考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考命题也重点面向生活,联系实际,与热点问题紧密联系。

地理综合题大多以社会热点和热门问题为背景,结合实际具体情况来设问,选取和设计面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口来做微专题能够提较高学习、复习的有效性。

(二)微专题的实施

在实际微专题课的实施中要确保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练结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做好及时巩固教学,这是微专题实效性提高的关键。另外,灵活性还体现在根据微专题课的实施学段,做好不同的课前准备。如果是高三复习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需要提前做知识铺垫和学案预习,如果是高一高二的微专题课则需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去查阅和搜集相关背景信息。

其次,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要做好课后的个别学生学习状况的追踪,才能真正实现结合学生实际来构建微专题,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微专题课中得到促进,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微专题课的应用价值。

最为重要的是微专题课又别于传统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比较高,要有把控课堂和引导教学的能力,在课上也能充分挖掘课堂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潜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微专题课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应用,是对传统专题课的有益补充。它的有效应用,能更好地解决传统专题复习过程中存在重难点不突出、复习时间冗长而效率低下的问题,微专题课的实施,有针对性地、高效地、高质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能力水平的提升,为课堂带去了新的活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良性的认知结构,深化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微专题课不是“万能法宝”,不能盲目、大频率地实施于实际教学,要有选择性、恰到好处地运用,还要结合校情、学情等实际状况,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 编辑/李    莉

情景式营销方案范文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现状为“突破口”。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一边研究一边提高理论水平,一边实践一边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

3、个人和群体相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优劣互照,取长补短,课题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充分调动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4、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自主权教给学生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凸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

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建立的认知结构。

其中特别是情景创设,被看作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于不能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使学习者难于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应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①对象要素--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②目标要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关系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和多边互动;

④过程要素--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和畅通、及时的反馈渠道;

⑤方法要素--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的启发、知识技能的内化、能力与素质的转化;

⑥环境要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氛围。 以上这些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素质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3、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4、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5、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推荐给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6、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个体比较与其他学校比较,找出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把问题显性化。

六、课题研究过程

这两年的课题研究,回顾起来分五个时段:

1、课题申报批准立项阶段(2015.05—2015.06):选题,申报,批准立项。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有幸被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批准立项。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06—2015.08):成立课题组,开题动员,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任务、成员分工,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工作。

3、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5.09—2016.05):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阶段性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课题成果验证、反思、阶段(2016.06-2016.8):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汇总、验证,反思评价,经实践验证可行后撰写阶段性报告。

5、成果推广及结题阶段(2016.09-201.11):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试点推广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撰写研究总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课前课题组成员都要和备课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 研究了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

1、情景创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启法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心理,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问题情境来把握这种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④、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们从课堂导入、概念形成、思路形成等多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创新研究,力争给出一些模式、思路和具体的经典实例,并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探讨。

模式

一、课堂导入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为之后的教学服务。 B、形式:可设问、反问,可设置悬念,可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动画、语音、放映小电影等。

C、要求:

①、情景创设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有的放矢。

③、要控制时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设置情景,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④、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简练、精致,要经常变换形式,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

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情景。

⑥、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原则,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性事物为媒介,从化学造福人类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景。

⑦、要创设能诱发新问题的情景,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模式

二、概念形成的情景创设

A、情景创设的目的:为学生创设具体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感性认识并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B、形式:一般是采用“过程”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参与研究、探讨这一概念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这一概念产生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这一概念。

C、要求:

①、过程要有趣味性。

②、过程要有科学性

③、过程要严密,要有针对性

④、由于是课堂重要的内容,概念形成时的情景创设时间可以根据要求来安排,不一定要受时长的限制,当然,太长还是不行的。

模式

三、思路形成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B、形式:由于思路的形成是学习中更高一级层次的目的,因此形成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实例或例题来实现的。

C、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

③、要有清晰的思路方式 ④、要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⑤、要有趣味和吸引力

八、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中我通过活动反思,归纳出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 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问题情境是否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是否适当的利用课本素材。

3.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些是我们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出现突发的、无法预料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的教学问题情境。

九、研究结论

通过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多相关材料,验证了所有的研究假设。

十、反思体会

1、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是绣花枕头。

2、课题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做。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达到最佳。

4、对学法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对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要继续研究。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要结题了,但对以学科情景教学研究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附: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丁国英. 走出情境创设的“沼泽地”[J]. 教学月刊社, 2007

3、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情景式营销方案范文第3篇

摘要从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着重对风景园林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主题确定和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开展研讨式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风景园林设计;研究与实践

Key wordsSeminar teaching;Landscape design;Research and practice

研討式教学的内涵是以学生主体精神培育为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张师生平等,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分析和探索,发现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因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基于目前社会发展对园林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园林类专业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风景园林设计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特点[2],对其开展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笔者以风景园林专业作为省、校特色专业及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专业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为例,开展了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经过3年的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

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科学地构建“教师布置任务—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补充—评价与总结”五步式风景园林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研讨式教学的实施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突出了教学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研讨主题内容确定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设计课程,其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园林布局、园林设计程序、综合性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儿童公园和森林公园9个部分,具体涉及建筑、规划、工程、艺术、文化、生态、资源、地理、环境等多学科,内容丰富,问题复杂,若单纯采用传统式授课方法,教学效果欠佳。从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各章节的基本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及学科前沿研究热点问题,选取绪论、园林布局、综合公园设计、植物园和森林公园5个章节的内容为研讨对象,共确定了25个研讨主题 (表1),即基础性研讨主题(7个),思考性研讨主题(8个)和研究性研讨主题(10个)。基础性研讨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研讨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研讨主题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各研讨主题之间层次分明、逐步递进。通过这种知识探索过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工程设计应用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是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其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3]。

3研讨教学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是研讨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准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及相互关系是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是研讨式教学的依据[4]。根据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特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制订出了具体的研讨式教学实施计划(表1),即研讨式教学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研讨内容、研讨主题、研讨方式、时间安排、教学形式等。有了科学合理的具体实施计划,研讨式教学才能有序地顺利开展,研讨式教学目标才会更好地实现。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根据其研讨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来组织开展的。

3.1教师布置任务根据研讨式教学计划,教师在每讲授一个专题内容课前或课后给出5个研讨主题供学生选择,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安排学时,每小组5~6位学生。每位学生必须至少分别参加1个基础性研讨主题、1个思考性研讨主题和2个研究性研讨主题。配备2名指导教师,每名指导教师指导2~3个小组,同时为学生提供文献资料,并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1或2周)完成。

3.2课前准备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总结、演讲稿准备、时间分配、场地确定等。学生根据本组选定的研讨主题内容,利用学校图书信息平台查阅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自主整理、分析、归结和总结;开展小组讨论,就思想不统一、意见不一致的问题继续查阅资料,认真修改并完善,确定讲授内容;根据讲授内容制成PPT演讲文稿,准备课堂教学;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参与讨论,解答疑问,并指导学生完成PPT文稿,对课堂教学做好时间分配及场地安排。

3.3课堂教学包括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课堂评议等。每小组推荐一两名代表对本组研讨主题内容进行总结汇报,其他小组的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或疑问进行辩论、讨论,展开交流探讨。指导教师辅助答疑,引导讨论,针对每个小组汇报的主题内容、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等情况进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对表达欠准确的问题立即予以纠正;对讨论中的学术争论不予绝对性的评价,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补充资料、分析思考,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答案。同时开展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3种形式,作为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

3.4课后补充包括撰写讨论论文和成果报告、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各小组对课堂教学讨论中提出的质疑进行探讨,或继续查阅文献,认真修改并完善演讲文稿、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同时,要求学生对研讨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指导教师根据研讨报告评定成绩,并对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综合,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

3.5评价与总结包括课程考核和评价、教学反思。该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研讨成绩、实验或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构成,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同时,在该课程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后,教师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与反思,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对话等一系列互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丰富完善学科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学术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并善于进行知识信息的双向交流、师生的相互解读,从学生那里发现问题,获得学术灵感,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围绕风景园林设计某个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助于培养其查阅文献资料、调查收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认真钻研、提出观点并论证观点的能力;通过讨论和辩论,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交锋,通过比较鉴别,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风景园林设计某个热点问题,通过实验或实习进行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总之,研讨式教学在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将研讨式教学理念貫穿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5-6]。

参考文献

[1] 杨达玲,史越,祝娜,等.研讨式教学内涵及应用研究[J].教育学,2015(90):51-52.

[2] 陈晓刚.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的“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64-165.

[3] 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8-71.

[4] 唐常春.城市规划理论课研讨式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115-119.

[5] 曾明星,蔡国民,覃遵跃,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76-81.

[6] 俞宏毓.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数学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课程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2):1-4.

情景式营销方案范文第4篇

1 掌握情景教学原则, 发挥情景教学的积极作用

小学生具有情绪不稳定, 个性差别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 他们对一些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 但很快也会失去兴趣。在学习上, 由于对语言和文字的认识是模糊有限的, 因此不能主动的将知识和行为结合起来。情景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场景、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手段, 使用情景展现而突出小学语文的特点, 将语言和文字直观的反映给小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快乐情绪, 乐于接受, 乐于学习, 从而做到“言行一致”。情景教学的目的, 是通过抓住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好奇心, 利用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去进行感染和熏陶, 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情景教学关键是注重与小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 还没有脱离对成人的依赖, 老师对于他们来说, 是一个“陌生的家长”, 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来源于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是“冷冰冰”还是“暖洋洋”, 能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将饱满的感情注入到教学中去, 在充满爱的教学氛围中, 小学生才能更快去接纳教师创造的教学情景, 真正从内心接受这种方式方法, 提高他们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充分发挥出情景教学在语文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2 多彩纷呈, 多措并举, 强化情景教学的合理运用

2.1 善于激发情感, 强化学生朗读能力

在一些电视剧及电影画面中, 许多场景都是小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读着《三字经》、《百家姓》, 充满童稚的朗读声, 常常使人忍俊不禁。可见,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 朗读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技法。小学生的情感是很容易受到他人感染, 从而被激发出来的。因此老师首先要学会带有情感的去朗读, 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行为语言, 把呆板的句子变成活跃的情感, 充分的把课文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 使小学生通过眼、口、耳的感官调动, 学会投入情感, 产生共鸣。让他们在“大声的读、大胆的读”的基础上, 做到“认真的读, 有感情的读”。

2.2 增强知识趣味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怎样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 将课堂知识有效传递给他们呢?采用“做游戏”的方法, 是最行之有效的。将课堂场景化、课文内容故事化, 然后分配给他们不同的角色, 在游戏的过程中正确的去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在《狐假虎威》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课)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笔者提前将课堂布置成了森林的场景, 并分别制作了狐狸、老虎、小白兔、小猴子、小熊的头饰, 同时还准备了一些空白的卡片。学生一进入课堂, 立刻被场景所吸引了。笔者首先领着同学们一起朗读了这篇课文, 让他们把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字和句子记下来, 写到空白的卡片上。然后进入游戏模式, 让他们主动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 并根据自己的角色特点, 带有感情的进行对话。没有角色分配的学生充当观众和导演, 要及时去纠正小演员们错误的表情和台词。教室气氛相当的活跃, 扮演老虎的孩子粗声大气十分形象, 而扮演狐狸的孩子小眼睛还会骨碌碌转, 台下的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表演完后, 笔者让孩子们把自己写的卡片拿出来说出对字或者句子的理解, 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对“活灵活现、东张西望、摇头摆尾”等成语都有了正确的解释。这节课给了孩子们深刻的印象, 在《歌唱二小放牛郎》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 的课文学习时, 读到句子“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的说……”时, 居然有孩子主动的说, 老师, 我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2.3 深入真实情境, 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 现场教学是最直观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小学生身临其境, 引导他们通过对场景的感知, 将语文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 的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们带到学校操场上, 在高大的树干下, 浓密的树叶光影里, 打开书本, 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读。朗读后, 首先, 笔者对树叶的光合作用进行简单讲解, 然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树干的整体结构以及树叶的形态, 并让他们收集不同形状和类型的叶子, 进行收藏。在树荫下, 孩子们自由结组, 谈谈对叶子不同的认识, 干净的绿色的叶子象征着什么, 枯萎的污浊的叶子有什么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 想想每片叶子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自己要做一片什么样的叶子。把形容叶子的词语和自己的愿望一一写在自己采集的叶子上, 并夹在课本里制作成小书签。很多孩子都写下了“美、有用的叶子、奉献”等词语。

新形势新时期的教育观, 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 使用情景教学, 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条框主义”, 能使小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最大程度上引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和兴趣, 不但能锻炼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还可以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使他们在能力、智力、表达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综合发展。

摘要:情景式教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效果也颇受师生认可。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从几个方面, 对情景式教学的应用问题展开探讨。

情景式营销方案范文第5篇

在传统护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占据教学工作主导地位, 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均相对比较被动, 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制约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护理专业特引入情境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护理课程的学习活动与探究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 正确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情境式教学法的相关信息

情境式教学法是一种将教学为依据, 借助多媒体技术, 创设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对比性的视听影像, 运用灵动音乐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借助巧妙的文学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情境再现, 使学生能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思想意识, 深入挖局学生创造力, 激发学生个人潜能。

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与深化阶段。其一, 感知阶段, 是通过教师创设画面, 并将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情境中, 使教学内容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 学生能够凭借个人感知能力对教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其二, 理解阶段, 是通过教师深化情境,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化解读,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其三, 深化阶段, 是通过教师再现情景,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开展情境式教学重要工具。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可将教学内容再现出来, 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够视觉、听觉等多种视角出发, 从教学活动中获取更加真切的情感体验, 达到以动化静、动中求活的应用效果, 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将普通的教学活动打造成一门高雅的课堂艺术。

三、情境式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将情境式教学法运用到护理教学活动中, 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课本, 而是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教学案例,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从事健康问题的护理人员,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被动学习意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意识, 成为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者。与此同时, 将情境式教学法运用到护理教学中, 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 提高班级凝聚力, 使学生能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 培养应用性护理人才

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开展护理教学活动, 需要根据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例如心脑肺修复苏、烧伤、骨折等,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分成若干各实践小组, 让学生分别模拟护士或者是患者, 模拟病房救治活动, 使学生能够通过临床模拟, 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去认识, 使学生能够从实践演练活动中获取真实的救治体验,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巧妙的结合到一起,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可塑性, 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情操。

(三) 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想要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开展护理教学活动, 需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不仅需要掌握灵活的护理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例如心理学、解剖学、精神学等。因此, 教师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 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工作中, 大量阅读与本专业课程的相关数据、文献, 不断提升个人知识储备能力, 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个性需求, 确保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护理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 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个性要求。

四、情境式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角色模拟

情境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方法有很多, 在护理教学法中应用作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就是“角色模拟”。角色模拟是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条件, 创设与相对应的教学情境, 安排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同时要保证整个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生活性, 学生对各种角色进行模仿, 在扮演中仔细观察, 使学生能够在模仿与观察中对角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将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角色模拟形式的情境式教学法能够通过角色扮演, 设身处地的分析自己的病情, 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发病背景以及治疗原则, 明确救治过程的注意事项;角色模拟能够使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患者的痛苦, 从中获取深层情感体验, 与患者产生更加真切的情感共鸣, 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例如开展“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教学活动之前,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 从网络上或者是从图书馆中查找相关资料, 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 提出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各项问题, 并开展小组研讨活动, 做好角色分配, 对所创设的情境进行预演, 认真思考, 深入传播角色心理, 将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行为、状态更加准确、真实的展现出来。为保证情境式教学法更具真实性, 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作为入手点,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模拟小组, 由学生分别模拟护士与患者的角色, 并在病房中进行救治模仿, 在操作前做好救治物品的检查工作, 然后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对其进行复苏抢救。在整个角色模拟的过程, 学生自始至终均占据主体地位,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充当应到这的角色, 学生角色扮演完成后, 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情境模拟过程的表现, 分别从仪表举止、服装配饰、熟练程度、人为关怀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 在学生情境演绎的基础上, 结合护患救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引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延展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深思,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多媒体演示

“媒体演示”是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护理教学中的重要表现, 是情境式教学中的亮丽风景线, 该技术能够容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为一体, 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多维情感体验, 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将具有抽闲性的问题具体化, 将具有复杂性的问题简单化, 使原本枯燥、难解的教学问题更具生动性与形象性,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开展“烧伤患者护理”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需要立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料,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制造多媒体教学课件, 结合学生的思维意识, 制定一系列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多样性的教学问题;在授课过程, 教师利用媒体设备播放烧伤类视频, 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出教学问题,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 通过清晰、直观、典型的教学案例,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烧伤后患者的生理变化, 正确掌握烧伤处理原则与烧伤护理办法, 灵活掌握临床护理技巧, 明确烧伤护理的各项注意事项;然后,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针对烧伤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 对临床护理办法进行综合分析、个性化诊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实现对教学知识的升华与提炼。

五、总结

综上所述, 情境式教学主要由三个教学部分组成, 即感知教学、理解教学与深化教学, 通过角色模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将情境式教学法运用到护理教学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应用性护理人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摘要:护理专业的各项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学生的学习成果直接影响到后期就业实践质量。在当代护理教学工作中, 为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护理人才, 特将情境模式教学法引入护理教学活动中, 通过情境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 本文将针对情境式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法,护理教学,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 高璇, 周文涛, 常海霞.情景式教学法在《中医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 (66) :1-3.

[2] 胡丽.问题-措施-结果与案例导入情景式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13) :2081-2082.

上一篇:企业的营销方案下一篇:app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