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22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银行业盈利模式进入新拐点,经营理念、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等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为提高经营效率,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会计在城商行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文章以A银行为例,从管理会计的建设背景及应用情况入手,总结分析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3.051

1 管理会计的建设背景

①经营转型压力带来管理会计建设的迫切感。在目前经济转型调整阶段,城商行面临着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资产质量形势严峻等挑战。经营压力趋大,使得各家城商行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围绕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加快产品创新,通过管理会计的精细化来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②大数据的兴起为管理会计的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商业银行业务数据量大,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及依赖性较高。大数据的兴起,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数据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业务分析工具与思路,也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③产品的合理定价需要科学准确的成本依据。合理的产品定价是银行整体营销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若对产品定价缺乏市场敏感性,自身的定价能力不足,就无法有效参与市场竞争,而管理会计将为价格策略的制订提供数据支撑。

2 管理会计的实践运用情况

2.1 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的基本情况

A银行的管理会计体系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形成了以经营战略目标制定、以全面预算管理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以业绩评价体系对预算目标的执行进行引导,最终通过绩效评价不断完善战略目标的正向闭环管理模式,并构建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机构,以计划财务部为牵头管理机构,以经营机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为执行机构的管理会计框架体系。目前A银行完成了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并不断摸索和完善预算管理、落实责任、完善绩效考核等的运用。

2.2 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的主要工具

①管理会计核算体系。A银行的管理会计体系主要依赖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全成本分摊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等。自2011年以来,A银行采用手工计算的方式,逐步引入了资金转移定价、全成本分摊、风险成本管理和经济资本成本管理理念并进行宣导。随着理念传播的深入,2013年A银行采用“先试行、后推广”的方式,通过近三年的时间分批次完成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产品、部门、分支机构和客户等多维度投入产出的客观核算,为商业银行解决成本管理、产品定价、部门评价、分支机构评价和客户评价等提供决策支持。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A银行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明确的经营目标来指导日常经营活动。全面预算管理依据战略导向设定预算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分级管理的模式来进行目标任务分解。预算编制内容包括经营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并形成了拟定目标、编制预算、条线审查、综合审查、审议审批、预算目标下达、预算执行与控制和预算调整的全流程管控模式。在预算编制管理过程中,采用分级预算的方式,让条线管理部门、经营机构充分参与编制,共同梳理上年度的经营状况,合理安排年度工作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采用跟踪、分析、控制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年度总体预算目标的实现。③业绩评价体系。A银行以预算执行为基础,依据管理会计成果由“规模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模式逐步转变为以“效益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模式。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按照合规经营、风险管理、经营效益、发展转型和社会责任五大类设立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多维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经济增加值为关键业绩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机构、条线、产品的盈利状况,从而促进业务条线不断优化产品体系,不断提升综合回报率,将经营目标与业绩评价相统一、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相统一。

2.3 运用意义

①为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经济新常态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考验。管理会计综合考虑各种成本因素,细化核算各项业务及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通过从条线、产品、客户等多角度对历史数据的风险和处理,将大量信息按照管理会计的理念整合在一起,为经营管理人员做出有效可行的经营战略决策等提供支持和依据。②为经营机构业绩评价提供公平合理的数据依据。管理会计通过对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的合理计量,运用管理会计核算工具,满足了A银行机构、条线、产品维度业绩评价需要。通过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经营机构和条线管理部门的业绩评价及绩效激励等提供了数据依据,有效地提高了当期经营业绩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及可对比性。③为产品定价提供合理的价格底线。产品定价是基于产品成本和费用基础上,考虑目标收益、风险定价、客户贡献度和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拟定各产品价格的全过程管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为A银行的产品定价提供了准确的成本和费用依据,为各类产品提供了合理的价格底线,确保了银行各项业务的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序定价。

3 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①数据信息充分性、完整性难以保证。优质高效的管理会计系统依托众多外围系统,其数据来源多,统计口径复杂,统计粒度多是基于账户或交易维度,要实现条线、机构、产品、客户、客户经理等多维度的绩效评价,就对外围系统数据信息的充分性和完整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A银行类似,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较短,成熟度及完善度不高,有些数据仍需人工录入。加之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主动管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不足,导致错误数据、无效数据及重复数据等出现。各上游及外围系统数据的完善性和准确程度,将直接决定管理会计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②业绩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多集中在机构及条线层面。A银行在业绩评价体系规划中,虽然力图实现对客户、产品、部门、条线等多维度盈利能力和贡献的分析,但在实际应用中,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成果主要通过经济增加值这类绝对额指标在业绩评价中进行体现,且多用于经营机构及条线管理部门的考核评价。未从多视角、多层面推广至产品、客户、客户经理等维度进行盈利能力及综合风险分析,评价维度过于单一,指标体系过于强调绝对额指标,未结合效率性指标如RAROC来进行综合评价。③业绩沟通反馈改进机制,尚未得到有效重视。业绩沟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A银行虽然按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及绩效评价,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影响预算偏差及绩效评价结果的细化原因及关键因素。业绩沟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主要原因是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绩效评价结果的通报,缺乏有效沟通。对于部分经营机构对自身盈利情况掌握不足,对于总行的政策措施理解偏差的情况,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辅导,不利于经营机构业绩的持续改善与提升。④交叉营销的增多,对分润系统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随着核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加深,各机构对于经济增加值的关注度日益加深,机构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交叉营销后的利润分成也逐步受到机构的关注,利润分成涉及业务的增多,其准确性要求也逐步提升,A银行目前暂无分润系统,交叉营销业务的核算全靠手工调整。但随着精细化核算的深入,手工核算量日渐增大,精确度也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因此对利润分成系统的需求日渐迫切。

4 意见和建议

①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从源头确保数据质量。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数据多依赖于核心系统、信贷系统、资金交易系统等,数据来源多,统计口径复杂。而城市商业银行多存在业务数据分散,数据精细化、准确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要想获得准确的管理会计数据,对源系数数据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从上游系统中不断完善信息数据内容,提升数据质量,确保管理会计系统能准确实现机构、条线、产品、客户、客户经理等多维度的精细化核算。②预算指标体系应遵从于战略目标,注重业务与财务指标的关联。预算指标是战略发展目标的短期体现,应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在预算指标制订的过程中应注重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协调性和内在关联性,降低业务指标与财务指标间的偏差,提高全面预算指标体系在业绩考核评价中的公平性。同时也应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动态监测与评估,确保预算指标体系的导向性作用能得到充分体现。③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有效传导经营理念。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有效地跟踪、沟通与辅导,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预算安排和改进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只有借助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将管理会计同绩效评价相结合,才能持续引导经营机构从规模化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引导经营机构从产品定价、业务风险、资本耗用等方面不断调整定价策略、风险管理策略、降低资本消耗,将对短期利益的关注转向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上,真正实现以产品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同时,业绩评价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总行战略措施是否合理,帮助总行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策略,调整相关政策。④加强大数据背景下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大数据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只有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关联、分析和加工,才能为银行的业务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有效的数据信息需要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来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将管理会计的成果有效传导至业务决策层。因此,对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未來管理会计在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5 结论

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城市商业银行要在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开展精细化成本控制、多维度业绩评价、分层次精准营销和全方位渠道整合,并通过全面预算将战略目标分解至经营机构,以绩效评价引导经营机构确保战略目标的完成。只有通过定性决策与定量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将管理会计这一工具运用于日常的经营管理,真正地提升城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武.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研究与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

[2]张雪梅.浅析管理会计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20(4).

[3]郭黎明.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金融,2019(5).

[4]陶能虹.管理会计工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J].金融会计,2011(1).

[作者简介]肖珠(1986—),女,汉族,四川金堂人,重庆大学应用数学硕士,长城华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及绩效管理等。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问题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信用管理,更应重视企业延伸信用的利用与管理,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大利益。

关键词:信用管理 延伸信用 信用卡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它在激活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经济周期冲击、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自身存在着相对较高的经营风险。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小企业多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国家的信贷优惠政策也未向中小企业倾斜;社会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的缺乏,导致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真正有投资项目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却借钱无门;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对自身风险的控制,对中小企业贷款限制过多,条件苛刻,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借贷成本过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2004年5月,我国在资本市场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但它只是创业板的一种过渡,资本市场门槛太高,满足条件可以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廖若晨星。种种上述原因,都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面对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对筹资活动的管理,特别是针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已成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营运资金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电话、邮件、直接上门等方式加快欠款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提高资金的回笼速度;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尽可能利用生产经营相关企业的商业信用,延迟本企业的对外支付;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控制,增加存货的周转速度,减少存货对资金的占用。毋用置疑,做好以上几点工作,可以一定程度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企业延伸信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信用管理的范围,主要在与其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经济往来单位间,发生金额大,会计上表现为企业“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会计科目。企业的信用管理一方面对经营客户的授信管理,采用“5C”标准,即从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对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进行考核,防范坏账损失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于经营相关企业授予本企业的商业信用,则应当尽可能的无偿利用。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层次不仅仅在经营相关的企业之间,可以延伸到企业员工的层次,企业与企业员工之间。企业员工的个人信用是以自己的收入作为银行授信的依据,如果我们换个思考的角度,企业员工用自己的劳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参与最终劳动要素对经营成果的分配活动,也就是按劳分配。企业与员工在经营成果分配上是独立的双方;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资产的重要部分,与企业又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企业员工的个人信用可以看成企业自身的延伸信用。

企业员工的个人信用,作为企业自身的延伸信用,如果适当的用于企业经营的生产活动中,一定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同时也为企业员工自身带来价值,两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三、中小企业延伸信用的利用

在当今社会,个人信用卡消费的观念已日渐普及,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9月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量为16261.51万张。信用卡消费已深入寻常百姓家,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直接带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信用卡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信用卡市场所蕴涵的广阔赢利空间,使信用卡业务成为众多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

适当的利用员工的个人信用,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银行信用卡对个人授予信用额度一般较高,有较长的免息期,而且可以循环信用,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管理适当,可以循环的享用发卡行的资金,在免息期内不付利息,没有使用成本,也不存在筹资成本。

个人信用作为企业信用的延伸,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先透支、后偿还、不断循环,企业是在连续长期的使用银行对其的一笔数目可观的无息贷款。而透支、偿还的累计金额越大,个人信用越佳,未来可享用的授信额度越大。在很多商业银行还有累计消费计点积分,不定期有返还利益的活动,对企业、对员工而言,这更是无需成本的潜在收益。

企业置存货币资金主要是满足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企业的延伸信用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经营,降低企业对交易性需求的现金留存。企业对办公用品计算机、通讯工具手机等进行采购时,完全可以采取信用卡支付方式;员工的出差,通常做法是先从企业财务处领取现金备用,等差旅结束,凭发票进行账务会计处理入账,如果给需经常出差的员工办理个人信用卡,员工可以透支消费,不但减少领取现金、降低差旅过程中发生现金被盗的风险,对企业生产运营,也可以减少交易需求的现金留存。企业现金的预防性需求,是企业为了应付意外的、紧急的情况而必须置存的现金,也是考验企业很短时间内筹措资金的能力,员工的个人信用,作为企业的延伸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缓解支持能力,可以降低企业对预防性现金的需求,减少企业的现金置存。

四、中小企业延伸信用的管理

1.提高中小企业领导者财务管理意识。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不但需要重视生产、销售、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也应对财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财务的信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支持。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时更要重视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企业领导者不仅仅重视、合理利用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更要善于利用一切信用资源,包括企业的延伸信用,即员工的个人信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种种原因,融资难一直困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开阔筹资的思路,合理利用银行对员工个人的授信额度,同样可以起到资金融通,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的效果,为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更大效益。

2.设立专门的延伸信用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延伸信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专门设置财务岗位对信用卡进行管理;各商业银行之间信用卡,应选择免年费、授信额度大、免息期长、还款便利的信用卡品种;企业员工延伸信用的利用,也应有具体的选择标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把经常发生对外支付业务的员工作为对象,如办公室工作人员、销售人员和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作为选择对象,而与企业经营不发生对外支付关系的人员,如普通的流水线工作人员、保卫、仓库管理人员等,不应作为延伸信用管理的对象,确定合适的对象可以减少财务工作的内容,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

企业延伸信用财务管理人员,应及时对员工信用卡的使用情况、交易透支金额、交易时间进行跟踪动态管理,关注透支免息期的到期时间,做到截至日前及时清偿,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避免过期支付银行高利率利息事件发生。

财务人员是企业延伸信用管理的直接监督者,企业延伸信用管理的最后保卫者,起着关键的作用。

3.提高企业员工素质。重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员工,是个人信用卡的直接拥有人,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企业对营运资金的合理安排利用。如果信用卡使用人,对信用卡的使用行为不当,不仅不能给企业带到利益,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运行成本,有时甚至是财务风险。增加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知识,加强对现行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自身综合素质,让他们了解信用卡相关知识,真正懂得信用卡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才能真正使延伸信用利用的方案的实施有了可行性保证。企业员工是企业延伸信用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员工正确的使用行为,可以第一时间消除运行风险。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一个信用的社会,讲究诚信的社会。中小企业面对重重竞争,为了更好发展,应当做到诚与信。信用是商誉,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一种资源,合理的利用信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企业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商业信用,还应当包括企业的延伸信用。企业对延伸信用的合理使用,可以缓解中小企业对流动资金使用需求,更好的发展;员工自身的福利与企业的发展强大也是息息相关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在信用卡的更广泛使用中,得到更多的商业回报,获得利益。这是一种企业、员工和银行全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冯建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发展与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林功实,林健武.信用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作者单位: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责编:吕尚)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顺应宏观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应对行业同质化竞争、契合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必然举措与有益探索。在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通过发展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实现金融业务的差异化竞争、可以发挥客群规模的海量化优势、可以把握居民理财的历史性机遇,继而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可以提振商业银行的转型信心,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价值所在。在财富管理时代,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必须立足长远规划、聚焦科技赋能、注重人才培育,具体措施就是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可持续财富管理战略、探索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数字化财富管理体系、塑造以专业队伍为保障的专业化财富管理事业,全面提升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转型;降本增效;居民资产配置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仍将快速提升,叠加国家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加速落地,我国居民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将面临历史性机遇,这也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金融体系迈向高质量的发展快车道。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基石,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与关键支撑。因此,在财富管理时代,商业银行必将会在我国居民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浪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由于我国居民财富管理业务仍处于发展初期向快速发展期转换的阶段,许多商业银行对于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内涵掌握不全面、理解不科学、分析不全面,继而不利于其科学、高效、可持续地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同时也对我国的财富管理业务全面发展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鉴于此,本文立足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客观需求,重点探究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在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价值分析

分析财富管理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价值有利于厘清财富管理业务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赋能,进而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战略更加明晰。本文认为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金融业务的差异化竞争,可以发挥客群规模的海量化优势,可以把握居民理财的历史性机遇,继而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可以提振商业银行的转型信心,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价值所在,具体分析如下。

1.实现金融业务的差异化竞争,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金融业务的差异化竞争,继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首要价值。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巨大的存贷利差而实现较好的盈利水平。但隨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与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持续觉醒,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压力日益增加,存款利率也持续攀升,叠加贷款利率的下滑,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空间日趋收敛,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形成较大冲击,制约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存贷业务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因此使得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的坏账风险,这是制约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故而也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接受日趋严格的商业银行监管约束,故而其业务成长性相对较差。通过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借助其高业务成长性、低资本占有率、较高收益性等特征,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继而实现商业银行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2.发挥客群规模的海量化优势,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

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客群规模的海量化优势,显著地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这是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价值。不可否认,银行账户仍是我国居民的“国民账户”,居民主要的金融业务都离不开商业银行。例如三方存管、保险业务、各类消费业务等。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商业银行对居民业务的开展主要聚焦在存贷款领域,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展。但从本质而言仍处于产品销售层面的理财业务,而非对居民的财富进行资产配置的财富管理业务,因而难以真正地为商业银行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业绩支撑。通过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主要资源聚焦在居民的资产配置层面,使得商业银行的客户资产配置更科学、更稳健、更全面,真正为商业银行庞大的客群寻找优质的资产标的,从而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为客户创造收益,为自身扩大营收,实现客户和商业银行的共赢,最终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

3.把握居民理财的历史性机遇,提振商业银行的转型信心

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可以把握居民理财的历史性机遇,从而可以有效提振商业银行的转型信心,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价值之一。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居民可投资理财的财富规模快速增大。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发布的《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241万亿元人民币,且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高达262万人,并且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地高质量发展,我国居民可投资资产规模和高净值人群数量仍将快速提升(参见图1和图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财富管理领域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锚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业务方向,并且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市场趋势,全面提高自身的经营质量,提振业务转型发展的信心。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基于前文的研究分析,结合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需求现状及趋势,综合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本文研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策略,认为在财富管理时代,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必须立足长远规划、聚焦科技赋能、注重人才培育,具体措施就是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可持续财富管理战略,探索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数字化财富管理体系,塑造以专业队伍为保障的专业化财富管理事业,全面提升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立足长远规划,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可持续财富管理战略

立足长远规划是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基础性策略,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可持续财富管理战略。如前所述,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过程中,将财富管理业务与产品销售业务等同起来,这是不科学的认知,并会影响财富管理业务的健康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之所以能有如此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在于其要求金融机构必须要围绕客户需求为中心而开展。客户的资产配置是以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商业银行要以客户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性原则来实施产品配置。若商业银行为获得代销费、管理费、托管费、后端收益分成等经济利益为目的来实现客户的资产配置,不仅违背了财富管理业务的设计初衷,还损害客户的直接利益,这将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在金融机构过往的产品销售过程中,部分从业者为了完成金融业务考核而向客户推荐金融产品,这不利于客户资产配置效率的最优化,必然难以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部分情况下可能还会造成客户本金亏损,这将会使得产品销售工作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结合客户的资产规模、风险偏好、风险评估等级及客户资产安排等内容来匹配相适应的资产配置规划,真正地帮助客户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有效地控制客户投资的风险,这将会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实现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

2.聚焦科技赋能,探索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数字化财富管理体系

聚焦科技赋能是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关键性对策,其核心目标是探索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数字化财富管理体系。科技金融支撑的数字化财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第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财富管理人群的精准化识别、分析及营销,从而商业银行可以高效地扩大自身的财富管理目标客群,不断提升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资产规模和客群规模;第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存量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需求,并给予客户更好的财务管理业务体验,大力发展数字化签名、智能化投顾、量化产品等,真正地降低居民办理财富管理业务的障碍,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第三,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科技工具来挖掘优质的投资标的和理财产品,真正实现科技对居民资产配置的算法支撑,从而有效地规避不必要的投资风险,并在立足于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居民资产配置收益的最大化;第四,商业银行通过积极的应用科技工具来实现对财富管理业务风险的防控,实现实时、动态的风险预警及监测,确保居民财富管理业务的风险有效降低,实现财务管理业务绿色、健康、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3.注重人才培育,塑造以专业队伍为保障的专业化财富管理事业

注重人才培育是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补充性策略,其核心内容是要塑造以专业队伍为保障的专业化财富管理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是决定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是否顺利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要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育。从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来看,由于过往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业务进行盈利,故而在财富管理产品类型、销售队伍专业度、产品类型全面性、产品服务科学性、软硬件设备体验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故而必须要依靠人才队伍的培育来实现商业银行在这些领域的弯道超车。首先,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塑造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财富管理业务专员(投资顾问),真正确保客户能获得专业性的财富管理指导与建议。其次,要挖掘人工智能时代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型人才,不断地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财富管理业务的科技迭代,提高财富管理业务的贡献度与经营效率,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最后,商业银行要注重自身队伍建设的结构优化,要从年龄层面优化商业银行的人才队伍,也要从专业属性和业务发展方向等领域来匹配人才,实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需求的契合、匹配及支撑,最终实现财富管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研究结语

总而言之,财富管理业务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黄金赛道。因此,作为转型期的商业银行必须要坚定走财富管理转型之路,要真正走出一条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科技金融为支撑、以专业队伍建设为保障的财富管理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全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最终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祁斌.商业银行加快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思考与建议[J].金融纵横,2021(05):10-16.

[2]魏瑞华.财富管理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及建议[J].知识经济,2020(18):24+27.

[3]王英娜,谷增军.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回顾与前瞻[J].甘肃金融,2020(04):39-42+22.

[4]中国银行业编辑部.《中国私人银行行业发展报告》发布 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呈现新特点 我国财富管理业务路径渐明[J].中国银行业,2017(08):92-94.

[5]丛禹月,赵学军.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刍议[J].新西部,2017(25):58-59+49.

[6]姚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与生态环境研究[J].新经济导刊,2017(04):47.

[7]胡钰堃.我国商业银行私人財富管理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国企研究,2016(18):157.

[8]林琳.农村金融财富管理策略探讨——基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视角[J].特区经济,2021(06):140-142.

[9]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部课题组,俞亚莲.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研究[J].金融纵横,2021(03):84-89.

[10]王文婧.智能投顾助力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J].国际金融,2020(12):35-39.

[11]胡浩,王峥.以经济转型为契机,构建零售银行“三驾马车”[J].时代金融,2020(18):37-38+42.

[12]王伟伟.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1):47-48.

作者简介:赵诗嘉(1989-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顾俊祺(1990- ),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企业管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者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对企业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由于金融产品在确认、计量以及减值过程中存在复杂性和主观性等特点,其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新金融工具准则的颁布,在抑制了商业银行在的盈余管理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为提高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兴业银行的贷款及垫款减值的具体分析,探究了新金融准则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抑制以及促进作用,并提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新金融准则;盈余管理;贷款减值

1案例分析

1.1新金融准则对银行的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金融准则针对贷款减值准备,注重将“已损失模型”转变为“预期损失模型”,相较于旧准则而言,主观性减少,减少其通过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实施新准则的一年里,2019年兴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增加,如图2.1。截至2019年末,兴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1055.81亿元,2018年末仅为956.37亿元,同期增长99.44亿元,增幅10.40%。

 新准则的实施不仅导致金融资产减值计提范围被进一步扩大,表外资产、财务担保合同以及贷款承诺均需纳入到减值准备计提范围中;而且还将减值时间维度扩大到整个存续期。其中兴业银行按照原金融工具准则计提的累计损失准备调整为 2019 年 1 月 1 日过渡至新金融工具准则后预期信用损失准备,共增加了70.48亿元,增幅5.77%,占当年净利润(667.02亿元)的10.57%。其中兴业银行的信贷承诺和财务担保合同首次计提49.72亿元,“FV-OCI”中的贷款和垫款共增加了6.56亿元。

1.2新金融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促进作用

1.1.1 贷款及垫款的转回

资产减值损失一直是盈余管理的重要项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此项目进行 “洗大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资产减值规定,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与其他权益工具等长期资产减值与流动资产减值可以转回,针对以金融资产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而言,这就是留给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1.1.2 三阶段模型的引入

预期信用损失三阶段模型为减值计提提供操作空间。根据新金融准则规定,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分为三个阶段,商业银行如果想在减值计提方面进行盈余管理,最简明的方法就是将金融资产预期信用损失的计提从第一阶段变更到第二阶段。兴业银行2019年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及垫款减值三阶段内部转换如图2.2(截选自兴业银行2019年年报)。

从上图我们可知,兴业银行从阶段一转处至阶段二、三共46.86亿元,占年初总数额9.7%,其中转至阶段二21.57亿元,转至阶段三共25.29亿元。这也许是兴业银行如实计提,但也存在管理层通过会计手段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2 新金融准则下盈余管理研究对策

2.1 加强公司内部合作

兴业银行应不断加强业务部门、风控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重新梳理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控制流程。新准则的实施,对银行的业务信息和风险有关数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来说,这些信息十分重要。银行可以在现有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控制流程中前置或者内置一些新的环节进行判断,这些新的环节正是新准则实施的必要程序,如风险识别与判断、资产减值测试等,让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风险系统对接数据资源,相輔相成。同时,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应不断加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检测,加强对公允价值评估、资产信用风险策略和相关减值计提等环节的控制,以此减少管理者操作盈余管理空间。

2.2完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相关会计准则

2017年金融工具准则关于计提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有关规定提供了盈余管理空间,这主要是因为预期信用减值模型的引入,对于涉及会计估计的交易事项也要做出一定规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兴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

 3结论

新金融工具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企业原有的盈余管理行为,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相关;但也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可能,资产减值模型的引入大多基于对未来的估计,这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效果,使商业银行披露出来的财务报表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孙世敏,董馨格.会计准则变革和非经常性损益与盈余管理[J].财经问题研究,2020(11):118-126.

[2]张媛媛.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0):21-26.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商业银行需要自负盈亏、应对各种经营风险。特别是在新常态下,爆发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商业银行一旦无法正确应对,就会有破产倒闭风险。本文深入解读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危机的新特点,全面分析诱发危机的成因,深入剖析花旗银行和海南发展银行危机事件的发生根源和获得的启示,提出加强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危机管理

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系统、全面的监督监测、预判预防以及在事中、事后妥善处理的全过程。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是一个具有预防性、常态化的长期战略管理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危机风險事件,尽最大的可能使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使商业银行从中获得发展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另外,伴随着经济增长换挡,我国还存在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问题,在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首当其冲。实体经济的疲弱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增长乏力,银行营利能力大幅下滑,同时,不良贷款急剧上升,资产质量下降,商业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增加。面对不利形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危机管理,形成更强的应对能力,以避免突发危机事件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危机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进入加速暴露期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众多行业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利润空间压缩,企业资金链脆弱,部分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企业债务违约增加,银行信贷违约上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增大。据统计,截至2016年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达到15123亿元,连续22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为1.76%,连续16个季度上升;贷款损失准备为26676亿元,连续24个季度上升。

(二)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

随着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公众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竞争压力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凸显。一方面,存贷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降低,竞争主体增多,存贷款利差不断收窄,导致商业银行净息差缩小。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融资业务的普及、第三方理财产品的推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冲击。

(三)操作风险进入集中多发期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资产和业务规模方面实现了井喷式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发展与规模、速度发展不相匹配,管理人员责任感不足、管理层间缺乏沟通等造成员工合规意识不强,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审慎监管理念等都会增加操作风险概率。据统计,2014年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数量、涉案金额呈现双升趋势,金融机构内部员工作案占60%以上,包括内部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民间借贷、挪用客户存款等。

(四)政策风险进入释放期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刺激政策,虽然对经济稳定产生重要作用,但相当部分资金脱实向虚,使得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严重,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隐患。

二、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危机的成因

引发商业银行危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各种相关业务风险积累;二是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危机。

(一)诱发商业银行危机的内在因素

1. 管理不善引发商业银行危机。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危机是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环节薄弱易引发欺诈、内部人员腐败、违规操作等问题,从而导致不良贷款增加、投资失误、资产质量下降等。第二,银行的贷款发放过于集中,这就意味着风险也会集中,严重时会引发银行危机。

2. 投机行为诱发商业银行危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断扩展,在银行经营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表外业务经营不当成为可能引发商业银行危机的重要因素。大批量的表外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但是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极大,使得金融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迅速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目的是追逐投机利润,则风险被成倍放大。

(二)诱发商业银行危机的外部因素

1. 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或保持在低速运行状态,甚至出现负增长时,这种经济环境往往会使大部分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进而可能使企业经营状况急剧恶化,导致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2. 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共享金融的逐步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融资、支付等金融交易活动通过银行以外的金融平台进行。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全国小贷公司贷款余额约9300亿元,P2P网贷平台贷款余额约8200亿元。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据统计,在社会融资总量中,人民币贷款占比由2002年的91.9%,下降到2013年的51.35%;很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Tito和Eduardo在《金融开放、存款保险及银行业竞争的风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会降低对贷款项目的贷后监督力度。因此,竞争加剧以及业务创新的不断开展导致商业银行对风险采取更加容忍的态度或者对风险判断更容易出现错误,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增加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三、花旗银行和海南发展银行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一)花旗银行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与启示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花旗银行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进入21世纪之后,花旗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业务得到长足发展,尤其以MBS和CDO(债务抵押债券)为代表,这让花旗银行在金融衍生品领域稳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花旗银行获取高利润的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其拥有债务抵押债券CDO价值高达430亿美元,风险高度集中。而花旗银行高层却依然激进地从事高风险业务,完全忽略了潜在的危机。随着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风暴,再加上雷曼兄弟和“两房”的破产倒闭,花旗银行业务风险暴露,负面消息不断,股价大幅下跌,市值急剧缩水,持续5个季度亏损,2008年全年亏损超过200亿美元。此时,外界对花旗银行丧失信心,花旗银行陷入危机,最后在美国政府、美联储多方救助下,才得以度过危机。

1. 花旗银行身陷危机的原因分析。

(1)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缺失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花旗银行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的银行之一,其业务扩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令对手难以望其项背,但正是由于银行发展速度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脱节,导致危机出现。花旗银行从最初20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一跃成为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开始进入陌生业务领域,导致其业务深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内部业务部门整合和管理不紧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跟不上,最终导致危机出现,被迫进行业务拆分。

(2)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花旗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回报,举全力进军金融衍生品领域,在传统包销制下占据全美CDO总额度的6.95%,这占用了花旗银行大量的资金。除此之外,花旗银行还积极参与收购其他银行的资产支持债券并经过重新设计之后进行出售,并在债券二级交易市场交易资产支持债券,致使其持有的证券风险敞口达293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雷曼兄弟破产倒闭,花旗持有的风险敞口遭受巨大损失,最终由于市场不景气导致债券滞销,被迫承担巨额损失。

(3)高管激進冒险的风格进一步刺激危机的爆发。高管激进冒险的工作作风和花旗银行的激励机制有重要关联。花旗银行一直以来执行“高盈利高分红”的薪酬机制,直接把薪酬和业绩挂钩。“高盈利高分红”的激励机制具有短期性和即时性,如果公司获得高利润,高管能够获得巨额的绩效奖励;而在运作产生亏损时损失则全由股东承担,缺乏对高管的惩罚机制,这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助长了高管们激进冒险的工作作风,经营风险偏好不断提高,潜在的风险持续积累而最终爆发。

2. 花旗银行危机管理的启示。

(1)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商业银行稳定运行。

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是商业银行稳定有序扩张的前提。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建立合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严格的会计核算等制度,使内部控制防火墙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力执行,才可防微杜渐,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

(2)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推动综合化经营健康发展。有效的风险隔离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随着商业银行实力的提升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业务交叉的复杂性导致风险持续增加,提升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体系,防止风险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之间相互传递,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3)坚守审慎稳健经营原则,保障商业银行经营安全。安全性原则作为商业银行首要的经营原则,意义非凡。由于金融衍生品所带来的“低风险,高收益”的假象,导致花旗银行大胆激进地从事相关业务,其行为已经违背了安全性经营原则。作为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坚持审慎稳健经营原则,保障银行经营安全。尤其在经济下行期,更要坚持审慎经营、稳健发展原则,重视发展的质量,加强风险预防与控制,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撑。

(二)海南发展银行案例分析与启示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等,海南省政府处于控股地位,此时已有44亿元的债务。1997年,海口信用社爆发大规模危机,仅海口市就有5家城市信用社由于违法违规经营、资不抵债等情况严重,导致无法支付到期债务,被责令关闭,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随后支付危机蔓延至整个海南省信用社,后续又有28家信用社划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负债142亿元,但28家信用社资产总额仅137亿元,致使海南发展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海南发展银行存在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最严重的是违规向股东发放大量无担保贷款,实质上银行资本金被股东抽逃,致使海南发展银行出现信用危机,导致挤兑潮,挤兑潮耗尽银行准备金,国家急调34亿元进行资金救助,但无济于事,最终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

1.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倒闭原因分析。

(1)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海南发展银行成立的目的就是处置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由于海南房地产冰火两重天的表现,海南5家信托机构起初大举投资房地产,最终导致经营出现巨大危机,面临破产倒闭境遇。海南省政府决定合并五家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海南发展银行。此时海南发展银行不良资产率就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经历合并后的海南发展银行坏账损失高达26亿元。1997年底,按照以前合并的思路,海南省政府把28家问题城市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其不良资产总额,坏账损失达到新高。

(2)高进低出的恶性循环。由于海南省银行数量较多,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海南发展银行为吸收存款,实行高息揽存的政策。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银行回收贷款困难,无法兑现存款客户的高利息,不得已又高利率借款,以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资不抵债,无法支付到期存款。

(3)经营模式违法违规。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初就出现违法违规现象,违规向股东提供无担保抵押贷款。海南发展银行在1995年5月到9月期间,累计放贷10.6亿元,仅股东贷款就达9.2亿元,占比高达86.79%,绝大部分贷款用途不明且无担保抵押物。海南发展银行违规向股东发放大量贷款,实际是股东抽逃资本金,临时拆借资金用于归还之前资本金借款的利息。据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在成立之际,其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就已经以向股东发放贷款的形式回流。

2.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倒闭的启示。

(1)坚持合法合规经营,保证商业银行稳健运行。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倒闭的根本原因是违法违规经营。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必须坚持审慎经营、稳健发展原则,坚决杜绝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合法合规经营是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要进行内部员工合规经营教育,提高合规经营意识,强化合规管理长效机制。要对股权合规合法予以重视,对股东的资金来源、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控制不良资产比例,防范破产风险。为把不良资产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首先要确保贷款客户的信息真实可靠,在申请贷款时必须提供企业的信息、贷款的用途、项目信息等等,将提供虚假信息的贷款客户加入黑名单。其次是要对违约因素加以区分,重视非正常违约因素,并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对出现的不良资产要进行合理处置,成立专门机构对不良资产进行化解,运用资本市场手段加以创新,合理妥善处置不良资产,维护银行体系稳定运行。

四、完善商业银行危机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事前预警机制,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提前对危机进行预防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機管理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关策略和步骤,在后续实施中对相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性进行监督指导,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和审核危机处理方案及其工作程序,在危机实际发生时,对全行人员的应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确保对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及时应对。

2.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与常规的事件类似,危机事件也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通过捕捉相关信息,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途径是将风险因素指标化。

商业银行危机预警机制包括宏观经济风险、客户信用风险以及银行自身财务风险三类。宏观经济风险可以用经济增长率即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M2等指标来衡量。客户信用风险可以用不良贷款率、贷款集中度和利息收入占比等指标来衡量。银行自身财务风险可以通过盈利性、流动性及安全性等指标衡量。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风险管理目标和该时间段内同业平均数值确定各自的风险预警范围。在分析各指标时,应依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特点定义各风险权重,形成适合自身的风险指标体系。

3. 完善内部控制。良好的内部控制是降低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都应妥善加以设置,避免因个人失误或舞弊诱发风险。

(二)加强事中和事后管理,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

危机处理是一个综合化、多元化的复杂问题,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来操作。

1. 处理危机信息。管理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对危机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对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处理方案、财产、人员等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2. 积极寻求监管机构和政府支持。商业银行一旦发生危机,其自身化解危机的能力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监管机构和政府的帮助,迅速化解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3. 差别化管理危机事件。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大力度解决小危机会形成资源浪费,小力度对抗大危机则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无济于事,因此,可先将危机事件进行定级分类,针对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采用不同配比的治理措施。

4. 控制危机影响及扩散。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应想方设法把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其造成其他非相关部门的损失。商业银行应及时开展危机公关,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向公众适当披露相关信息,避免造成恐慌、挤兑等风险事件。

参考文献:

[1]Allen F,A Babus and E Carletti. 2009. Financial Crises:Theory and Evidence[J].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1).

[2]Valeriya Dinger. 2009. Do foreign-owned banks affect banking system liquidity risk[J].Comparative Economics,(37).

[3]Treacy.F., Carey.M. 2000. Credit risk rating systems at large US banks[J].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15).

[4]Gordy.M. 2003. Credit risk modeling: The cutting-edge collection[C]. BIS.

[5]Christoph Sildler and Gabriel David. 2003. Impact of the New Basel According[Z].

[6]Levine. 2004.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A Concise Discussion of Concepts and Evidence[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7]Wikil Kwak Ho-Young Lee Susan W. 2009. Eldridg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Japanese Bank Managers Using Discretionary Loan Loss Provisions[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1).

[8]Andrea Sironi&Cristiano Zazzara. 2003. The Basel Committee Proposals for a new Capital accord: implications for Italian banks[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es.

[9]David Rowe Dean Jovic Richard Reeves. 2004. The continuing saga-Basel II developments: bank capital management in the light of Basel II-how to manage capital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J].Balance sheet,(3).

[10]Louzis D P,Vouldis A T,Metaxas V L. 2010. Macroeconomic and Bank-Specific Determinant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n Gree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tgage,Business and Consumer Loan Portfolio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36(4).

[11]Aymanns C,Caceres C,Daniel C,et al. 2016. Bank Solvency and Funding Cost[R].IMF Working Paper,No 16(64).

[12]Gray D. 2015. Guidance Note on Bank Funding Cost[R].IMF Technical Note.

[13]李少華.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09.

[14]李锦海.商业银行媒体危机公关与服务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5]石永惠.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成因及管理探析——关于2013年银行“钱荒”事件的反思[J].农村金融研究,2014,(8).

[16]鞠惠文.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11,(7).

[17]熊飞.以金融危机为视角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3,(6).

[18]陈青青,任杰.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9,(6).

[19]刘杰,彭中,陶懿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武汉金融,2016,(6).

[20]曹师韵.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的使命、机遇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6,(18).

[21]黄晓宇. 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风险防范研究[J].武汉金融,2016,(5).

上一篇:会计理论与实践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