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范文

2024-02-02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养殖可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养殖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过大的规模会导致成本的大量提高,从而导致规模不经济的产生。文章通过对楚雄州生猪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的实地调研,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分别测算出散养户、规模户的保本规模和经济规模,以期为当地养殖户的适度规模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养殖 规模化 适度规模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之一,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時,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占绝大部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产品质量保证优势的规模化养殖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境保护必须迈出的发展之路。

首先,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需要。其次,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需要。再者,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完善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业发展的需要。最后,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猪不仅是我国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10%左右。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表1反映了我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产量的逐年上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在不断发展。

在国家对生猪养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养殖将是农村今后的主导养殖方式。

(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规模过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片面追求面子工程,规模过大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引起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规模化养殖要求建设大量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加上一些不良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的生产运作,使大量的猪粪、尿各种废物及臭味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大量的养猪场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发展养猪产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地方政府出自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目的“驱逐出境”,从而断送在当地发展的前程。

3.滥用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何种饲料添加剂及补充多少量,主要取决于生猪的日粮状况和实际需要,同时,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还应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少数饲料生产与养殖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在饲料中使用违禁的性激素、催眠镇静剂和肾上腺素等。近年来,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继发生,如二恶英以及“瘦肉精”事件等。

4.饲养方式传统落后。我国生猪养殖虽然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部分地区饲养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采取的是传统集约化养殖方式,很少采用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集约化养猪方式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及收益、技术因素、土地因素、资金因素、当地政府政策等等。

(一)养殖成本及收益

生猪养殖成本是指生猪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生猪而耗费的除土地外其它各种资源的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三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中的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等项目和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猪养殖收益是指生猪养殖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衡量指标是收入和利润。

规模化养殖能否顺利开展以及选择何种规模养殖,受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成本不同,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单位成本最低的规模来饲养生猪;另一方面,收益也影响着适度规模的选择,单从收益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养殖规模。所以,养殖成本及收益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户要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进而选择养殖规模。

(二)养殖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猪养殖技术决定能否发展规模化养殖。不同的养殖规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大规模养殖需要现代化、先进的、生态的养猪技术,而农户散养或小规模饲养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生猪产业发展进程较慢,技术相对落后。几年来,一些新兴生态养猪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法)的出现,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规模化养殖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农户选择养殖规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相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三)土地资源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小区或养殖场,而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土地资源也是影响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资金来源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生猪养殖也一样,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养猪场的选址、建设、仔猪的购买、饲料费用、养殖过程的人工成本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养殖户能否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影响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五)政府政策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还受非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政策因素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鼓励性的养猪业产业导向政策会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发展,限制性的产业导向政策则可能阻碍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对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政策,能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另外,对规模化养殖采取低税收政策或免税政策能提高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假定。资金来源有保障;各生产要素可自由组合;技术支持有保障。

(三)经济规模的确定

所谓经济规模,就是能使得养殖户的利润最大的饲养规模,因此,经济规模的确定,只需求利润函数的最大值。

五、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指导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与以往相比具有养殖方法和技术日益科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这对农户的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农村养殖户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技术比较欠缺,主要是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更不能应付猪病多发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应举办各种培训和函授教育,向养殖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管理技术,使他们能适应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的需要,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

要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展开支持工作,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种养结合、农机设备、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对参与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种养殖企业、合作社、销售企业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优惠条件,以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生猪饲养业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推广和完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增强规模化猪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减少养猪企业的融资阻力。(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3)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养猪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生猪行业稳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三)社会服务

我国生猪饲养还存在着大量的散养农户,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难度较大,加上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新技术的利益才能得以有效推广。要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必然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内容,是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政府应促进科技服务的发展,形成以养猪业协会为龙头、以大专院校为中心、以各种实用培训机构和综合性服务站点为辅助的系统性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此外,养猪户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要促进养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不断完善,能使养猪户安心生产且不盲目跟风,有利提高生产效率。

(四)风险防范

养猪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于一身的行业,因此,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风险的防控上,养殖户应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养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经济风险的防控上,应从政府和养殖户两方面来加强,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使生猪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养殖户要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疫病防控上,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的能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努力提高畜禽防疫和检疫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

(五)市场监管

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应加强政府的市場监管。一要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法律参考。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环境污染严重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污染严重的养殖户。三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经济预警系统,实时反映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引导养殖户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研究”,编号2012J080。]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何亮.临河养猪业效益分析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4)

4.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6)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马丽军,丁丽敏.管理会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S],2003-2012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责编:贾伟)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条 了确定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条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项目;

(二)铁路、公路、管道、水运、航空以及其他交通运输业等交通运输项目;

(三)邮政、电信枢纽、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四)防洪、灌溉、排涝、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利枢纽等水利项目;

(五)道路、桥梁、地铁和轻轨交通、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管道、公共停车场等城市设施项目;

(六)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七)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第三条 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公用事业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市政工程项目;

(二)科技、教育、文化等项目;

(三)体育、旅游等项目;

(四)卫生、社会福利等项目;

(五)商品住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

(六)其他公用事业项目。

第四条 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并且国有资产投资者实际拥有控制权的项目。

第五条 国家融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

(四)国家授权投资主体融资的项目;

(五)国家特许的融资项目。

第六条 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的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贷款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外国政府及其机构贷款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援助资金的项目。

第七条 本规定第二条至第六条规定范围内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

材料等的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

(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第

(一)、

(二)、

(三)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第八条 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采用特定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或者其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不进行

招标。

第九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应当公开招标。

招标投标活动不受地区、部门的限制,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

第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规定本地区必须进行招标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但不得缩小本规定确定的必须进行招标的范围。

第十一条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本规定确定的必须进行招标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进行部分调整。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普查中,总库容10万m3及以上的水库工程为规模以上工程,进行重点调查;总库容10万m3以下的水库工程为规模以下工程,进行简单调查,仅查清其数量和总库容。

2、水电站工程。指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将水能转换为电能而修建的工程建筑物和机械、电气设备以及金属结构的综合体。

普查中,装机容量500kW及以上的水电站工程为规模以上工程,进行重点调查;装机容量500kW以下的水电站工程为规模以下工程,进行简单调查,仅查清其数量和总装机容量。普查不含潮汐电站。

3、水闸工程。指建在河道、湖泊、渠道、海堤上或水库岸边,具有挡水和泄(引)水功能的调节水位、控制流量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

普查中,过闸流量5m3/s及以上的水闸工程为规模以上工程,进行重点调查;过闸流量5m3/s至1m3/s(含1m3/s)之间的水闸工程为规模以下工程,进行简单调查,仅查清其数量和总过闸流量;过闸流量1m3/s 以下的水闸工程不调查。橡胶坝工程归为水闸类普查,全部进行重点调查。

4、泵站工程。指由泵和其它机电设备、泵房以及进出水建筑物组成,建在河道、湖泊、渠道上或水库岸边,可以将低处的水提升到所需的高度,用于排水、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等的水利工程。

普查中,装机流量1m3/s及以上或装机功率50kW及以上的泵站工程为规模以上工程,进行重点调查;装机流量1m3/s且装机功率50kW以下的泵站工程为规模以下工程,进行简单调查,仅查清其数量和总规模。普查包括引泉泵站工程。

5、引调水工程。指为满足供水、灌溉、生态需水要求,兴建的跨水系、跨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工程。

普查只对跨流域且跨水资源三级区的引调水工程进行重点调查,不包括应急供水和临时生态补水的引调水工程。

6、堤防工程。指沿江、河、湖、海等岸边或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

普查中,堤防级别5级及以上的堤防工程为规模以上工程,进行重点调查;5级以下的堤防工程为规模以下工程,进行简单调查,只查清其数量和总长度。普查不包括生产堤、渠堤和排涝堤。

7、农村供水工程亦称村镇供水工程。指向广大农村的镇区、村庄等居民点和分散农户供水,以满足村镇居民、企事业单位日常用水需要为主的供水工程,主要包括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

集中式供水指以村镇为单位,从水源集中取水,输水、净水通过输配水管网送到用户或者集中供水点的供水系统,包括自建设施供水。农村供水工程普查定义集中式供水工程为集中供水人口在20人及以上,且有输配水管网的供水工程。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城镇管网延伸工程、联村工程和单村工程。 分散式供水工程指除集中式供水工程以外的,单户或联户为单元的供水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包括分散供水井、引泉供水、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和无设施供水。普查的范围为县城(不含县城城区)以下的乡镇、村庄、学校,以及国有农(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和连队的供水工程。对于供水规模≥200 m3/d或供水人口≥2000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为规模以上农村供水工程,进行重点调查;供水规模<200 m3/d且供水人口<2000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规模以下农村供水工程,以村为单位,进行简单调查。

8、塘坝工程。指在地面开挖修建或在洼地上形成的拦截和贮存当地地表径流,用于农业灌溉、农村供水的蓄水设施。

普查容积500 m3及以上的塘坝工程。不包括:①养鱼用的鱼塘;②种植莲藕的荷塘;③因水毁、淤积等原因而报废的塘坝工程。

9、窖池工程。指采取防渗措施拦蓄、收集天然来水,用于农业灌溉、农村供水的蓄水工程。一般包括水窖、水窑、水池、水柜等不同形式。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概述

1、传统招生和微招生的概念

传统招生主要是通过将学院基本信息和专业介绍印刷成招生简章及资料,由招生专职人员发放给各高中、中职学生及其家长,或者是以邮寄的方式邮寄给锁定的目标群体,引导学生报名入学的整个过程。微招生是指通过电脑、手机等微平台,主要包括微信、学院官网、QQ空间、贴吧、论坛、电话等,将能最大力度宣传学校的内容和资料传播给学生及家长,通过吸引学生和家长关注学校的相关信息,最终促进学生报名缴费录取的过程。

2、传统招生与微招生的优劣比较

第一,传统招生中所印刷的学校宣传彩页将大量信息罗列出来,可以非常详细地介绍学校,但难以突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不易引起学生及家长的注意和重视。第二,传统招生也可通过电视或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传播,能比较迅速地让更多的地区知晓我们的信息,但难以长时间保存,且无法及时回答学生和家长提出的疑问或进一步解释其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的细节。第三,微招生的平台比较多,能在多个承载平台上展示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也能及时解答和解释学生和家长较为感兴趣的问题,并能长时间保存,让学生和家长更快更好地找到想要获得的信息,还可做出比较,对学校的宣传能起到非常好的影响。第四,微招生所利用的传播媒体是现在社会最为普遍和时尚的方式,无论是关注微信公众号还是官方服务号,都能把最新的信息进行随时更新,并且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转载传播,其宣传面变得更加广泛。

二、高职院校利用传统方式招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基本形成一套有序的招生模式,有其值得借鉴的成熟思路

高职院校通过各自的传统宣传方式,能够使得每年录取的学生占到所有高校中的半壁江山有其可取之处,而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无论是在高考招生还是单独招生方面都已基本形成一套高效有序的招生模式。[1]单独招生就是首先确定学校招生的需求数量,然后根据国家政策向目标群体宣传单独招生的程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录取率。这种模式在生源质量、办学水平和提升学院形象上对各院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借鉴经验。

2、形式较为单一,宣传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不断加剧的同时所面临的宣传竞争也随之增加。宣传工作中大多还是采用官方网站加招生简章的形式将学校各种信息大容量地罗列出来,致使考生和家长不能从过多的信息中获取其感兴趣或关心的问题,也无法实现院校与考生和家长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宣传效果不明显,不能使考生更好更有效地了解学校的真实信息。

3、花费成本高,招生规模难突破

高职院校采用的传统宣传方式,不便保存的同时还不能时时进行更新,每年都需要重新制作和印刷,再加上派发人员的出差补贴等费用成本逐年增加,同时,每个高职院校在组织单独招生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但从整体而言,招生成本增加了,但招生规模却没有明显的突破。

4、考生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单独招生的范围越来越宽,报考单独招生的学生大多是参加高考希望不大或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以及已经进入社会工作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考生也可报名考试。这就使得符合招生录取规则的考生知识和能力层次大有不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三、高职院校利用传统方式招生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1、招生宣传信息不对称,致使考生无法报考合适院校

高考学生所获得的报考信息绝大多数来自他们的班主任,并且高中班主任对学生报考哪一所学校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学生们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高职院校时不知何去何从,家长们更是不知所措。这时,班主任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高职院校都会在班主任前下功夫宣传他们的学校,但到了学生耳中时已经大大折扣,这种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和各种利益驱使,就致使考生无法报考合适的院校。

2、生源越来越复杂,对招生工作人员的挑战也日益严峻

高职教育的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分别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学生,但两者在受教育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偏差,而且对于招生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面对不同的考生时对同一高职院校宣传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尤其是当前我国仍实行以文化课为主的考试制度,对这两类考生采用同一试卷,也因此成绩高低不齐,致使中职类学生不能被目标学校所录取。[2]

3、部分高职院校对招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够,增加了招生宣传难度

首先是家长及学生对高职院校不能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认识。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学技术的地方,而且相比较其他技术学校而言,学费贵不说,时间还长。因此,我们不但要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的宣传,还要对其实施一些有利于招生的政策,但一些高职院校不能对招生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样在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上难度就进一步加大了。

4、考生对单招认知度不高,认为高考才是正道

当今社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意识里还是认为高考才是正道,学生上了十几年学,如果不参加高考,而是通过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去上学,从心理上就接受不了,认为好像是不正规、不能享受国家统一高考后的待遇。也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招生的规模和范围。

四、利用微招生模式,实现高职院校招生突破的途径

1、改变原有宣传策略,采用“抓眼、抓心、抓人”方式招生

若传统招生宣传方法属于招生说明书的话,那么这种微招生宣传模式就可定夺为招生营销书。主要从“抓眼、抓心、抓人”三方面入手,首先利用吸引文案,吸引学生的眼球。主要借助新媒体,先利用吸引文案亦可称之为聚焦文案促使学生及家长有兴趣直接或间接地跳转到我们的宣传平台观看我们的招生内容。其次是通过认可文案,让学生认可我们的专业和学校。满足学生及家长的直接和间接需求,通过承载平台上的招生内容促使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课程、专业以及学校产生兴趣。最后利用促招文案,促使学生报名和报到。

2、利用多种路径寻找学生及家长信息,拓宽招生渠道

之前的传统招生对象只有那些能够直接进入学校进行宣传的高中或中职学生,且是对本校有报考意向的考生,这样的宣传范围特别窄。通过利用新媒体媒介,如搜索QQ群、邮件、贴吧、通知、微信(群)等多路径宣传我们的院校,让更多群体知晓和认识我们。一旦我们院校有了一定知名度,就会吸引更多的群体主动寻找我们,这样也就更加拓宽了我们的招生宣传渠道。

3、利用不同传递方式,促使学生及家长看到本校的招生内容

通过采用不同的传递方式,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及家长看到我们的招生宣传内容。主要的传递方式包括三种,即招生传递,是指学院的招生简章;第二个是关注传递,是指关注学院的微信订阅号或QQ账号;第三种是接收传递,指邮寄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且带有介绍本院校信息的邮件,让目标群体接收的一种方式。目标群体不但要看到我们的信息,而且还要有兴趣阅读文件,才会让学生及家长对我们更加信任。

4、改变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方式,实现招生时效

学生及家长对我们院校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就会对具体的细节想要了解的更清楚,那就需要沟通交流或者说咨询来实现,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解答学生和家长心中的疑惑,促使学生报名。网络方式更能随时随地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这种及时反馈、态度谦和能够让学生及家长感受到我们的诚意,从而对我们院校也有了更好、更深的印象,最终实现招生的时效性。

5、实现适应现代趋势、适应学生心理、适应自媒体的学校包装

当今社会,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乏夸大其词、过度宣传,已经达到了与事实不符的境地。学校要包装,但绝不是炒作,而是为了学校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关键是要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心理,明确学生和家长想看、爱看什么,将学校的附加值进行提炼,突出特色,起到渲染的作用、达到宣传学校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院校更具有竞争力。

五、总结

伴随着各高职院校招生形式的逐年紧张,加之竞争愈演愈烈,各个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和质量上都遇到了瓶颈,要打破这种瓶颈,实现招生的持续性发展,就要选择不同的招生模式,微招生无疑是新时代、新媒体及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招生模式,而且,如果高职院校能运用好这一新模式,定能使其招生实现突破性进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不断扩招及生源数量的萎缩,招生已然成为高职院校亘古不变的主题,且形势也愈加严峻。本论文在新媒体、微时代的背景下,阐述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招生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对高职院校传统招生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能够逐渐解决“招生难”的问题,确保高职教育的“入口”,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稳定、有效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微招生,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 游小娟.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绿洲是指在荒漠地区中水源丰富, 土壤肥沃, 草木繁盛的地方。是荒漠、半荒漠地区靠近河流或潜水使土地灌水充盈, 土壤肥沃, 植物繁茂, 农业生产活动活跃的独特的地理景观。[1]新疆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 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戈壁与荒漠, 新疆大部分人口基本上生活在散布在这些茫茫戈壁边缘的绿洲上, 这也决定着新疆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绿洲农业的模式来进行, 绿洲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保证, 所以绿洲在新疆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纵观新疆的绿洲发展史, 我们不难看出绿洲的命运总是循环重复着发现利用-过度开发-生态恶化-遗弃的过程, 所以适度开发绿洲是让绿洲持续发展、繁荣昌盛的必要要求。研究确定绿洲的绿洲的规模适宜性可以为决策者在区域规划、生态建设、农业发展以及水土资源利用开发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2. 主要研究模型

适宜绿洲就其本质是通过科学途径确定绿洲的适宜规模, 即绿洲规模或绿洲适宜面积。绿洲规模取决于水资源量及其利用水平。邓永新[2]、陈昌毓、曲耀光、李小明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绿洲规模适宜性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模型大都是以水分收支平衡为核心展开的。

最早, 研究者们都还没有提出绿洲规模适宜性的概念。大家只是讨论河川径流量和绿洲面积的关系。1990年, 汤奇成先生就认识到了耕地面积与水资源总量间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并通过研究得出了线性函数模型, 到了1995年, 陈昌毓也建立了相关模型研究了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农田面积的关系, 这首先提到了适宜绿洲, 但是主要还是在研究耕地面积和水资源总量的关系。与此同时, 许有鹏等人就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 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模型。再后来的研究中, 凌红波、徐海量等人再后来也运用了该法对玛纳斯绿洲的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做出了评价。在本世纪初, 陈亚宁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水文问题研究》一书中详细系统的利用水量平衡原理探究了绿洲发展问题, 并提出了基本的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绿洲规模适宜性模型。

3. 存在的问题

3.1 忽视了气候变化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新疆绿洲的规模主要受到水资源的限制。而气候变化又直接干预着影响水资源的相关影响因子。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 极端天气的出现日益频繁。我们不能再忽略气候变化对绿洲规模适宜性的影响。郭斌, 王新平等人利用1995-2004年气象资料, 运用一定估算方法对塔里木绿洲生态需水量情况做出了评价, 并且对2010、2015、2020年合理的生态需水量做出了预测, 但是期间并没有考虑到2004-2020年期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这样使得2020年的估算值可能和实际值产生很大的误差。在凌红波等人在研究克里雅河流域规模适宜性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 并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了丰水年和枯水年的不同情况, 但是对气候变化的考虑还是不够完善。

3.2 对绿洲面积适宜性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性

研究绿洲规模适宜性的目的是为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理论支持。但是, 目前看来很多研究者的研究都是基于过去某段时间的供水量和需水量, 利用模型计算出当前水量情况下的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适宜面积, 而未对未来若干年的绿洲规模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如郑淑丹等人对且末绿洲适宜规模研究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3.3 未考虑到水量的重复利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一方面, 在政府倡导, 全名参与的前提下, 绿洲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被再次处理利用, 作为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 农业灌溉的过程中存在着农业排水, 这部分水量其实最终也进入了生态用水之中, 农业的不合理灌溉也会使大量的水下渗进入生态用水之中。此外, 在计算绿洲适宜规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地下水的开发潜力, 而是用该地区现阶段的开发量代替的, 胡顺军等人在研究渭干河平原绿洲适宜规模是就是采用地下水出流和地下水入流来代替地下水供水潜力的。

4. 小结

绿洲规模适宜性研究是关乎绿洲生态稳定、经济良性提升,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绿洲规模适宜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不同区域不同绿洲的区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生态耗水量、以及建立相关模型来分析绿洲可发展规模、适宜耕地面积, 以及当前发展规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的同时, 也存了上面提到的问题需要解决, 特别要考虑的是气候变化对绿洲径流量、地下水量、降水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生态耗水量的影响。总之, 目前对新疆绿洲规模潜力问题还没有定论, 新疆绿洲规模适宜性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广泛的开展下去。

摘要:本文概述了新疆绿洲规模适宜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绿洲规模适宜性研究的研究背景与其必要性。概括了影响新疆绿洲规模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以及估算绿洲是以规模的主要模型。并对新疆绿洲规模适宜性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疆,绿洲适宜性,发展规模,水资源,模型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成义, 阎顺.绿洲及其高效持续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 1994, 16 (4) :38-43

投资规模的标准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一、投资类课程群的优势

课程群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把培养对象相同、课程内容密切、培养功能相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设计、规划、整合构建成的课程集合, 也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平台。

(一) 课程群建设是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保障

课程群并非随意几门课的简单组合, 而是以完善施教对象的专业课程体系认知结构为要求, 将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按照“工具-市场-风险”的关系设计形成的整合性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二) 课程群建设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课程群具有良好的能力培养属性, 各课程内容具有独立性和整合性。课程群内各课程有明确的各层次能力培养目标, 将能力培养要求相近的课程进行规划和整合, 弱化单个课程的个性概念, 提升能力培养整体水平。

二、投资类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按照金融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金融类专业分为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金融数学、信用管理和经济与金融几个方向。由于金融类专业范围较广, 大多数学校都不可能所有专业全开设, 都会专注于某一个或两个方向, 而投资类的课程在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和经济与金融这四个方向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 (如下表)

由我国金融类专业的发展过程看, 金融类本科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传统的货币银行体系为中心, 高校对金融类课程群的讨论多数集中在货币银行体系。而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金融学已经逐渐地从原来的以货币、银行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扩展到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学科。

投资类课程群的建设符合市场上对投资人才的需求, 对整个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有益的。

资料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 p20-p27

由上表国家标准中的金融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可以看到, 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中“5+X”都有投资类的课程: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估与管理。国家标准对于投资类的课程是高度重视的。

2018年监管格局的变化, 银保监会的成立和证监会的相对独立, 金融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金融行业内部以及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金融服务业的生产边界进一步扩大, 市场对证券、期货等投资类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化。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趋势更加明显,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向综合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转型, 2018年底, 已有多家证券公司营业部把经纪业务部改成财富管理中心。

三、投资类课程群构建的探索

按照新的国家标准, 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理论基础要求 (包括工具类知识, 专业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 ;二是素质要求 (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三是能力要求 (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投资类课程群的构建要以这些能力标准为基础, 结合市场对投资类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投资类课程群中, 探索全新的投资课程群的内容和教学模式。

从目前的高校对投资类课程群的建设框架看, 由于参照货币银行类课程群的建设, 忽略了投资类课程群的重要特点“实践性”。投资类课程群建设需要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理论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 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

(一) 投资类课程群内容的融合

课程群是以多门相近或相关课程为基础, 采用“结构整体有序、内容穿插嫁接”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改造方式, 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体化整合和内容优化的过程, 课程群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更新和融合。除了要处理好投资类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以外, 还要突出专业特色, 形成界限分明、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按照金融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 投资类的主要课程: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投资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估与管理, 而几乎所有的金融类专业都会开设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管理, 这6门课就成为投资类课程群的主要理论课程, 同时, 投资类的课程都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的, 在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 要穿插实践教学的环节。一般都有两类:一类是以模拟交易为主的实践课程, 涉及的主要课程包括证券投资学和金融衍生工具等课程, 包括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 如证券期货的交易模拟, 以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模拟为主。这类实践课程的课程软件比较成熟, 在全国高校的应用广泛;另一类是注重提高理论分析能力的实践课程。主要涉及的课程包括投资银行学、公司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等, 注重的是对于一些金融理论的解释与运用, 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解与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类实践课程主要模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并贯穿整个资本市场的全部行为。由于市场软件开发较少, 这类的实践课程各高校的应用程度有所不同。6门理论课程加上两类实践课程共同构成投资类课程群。

(二) 投资类课程内容融合的步骤

1. 课程群的大纲和计划的更新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 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 必须跳出单门课程建设中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系统性的框框, 立足于课程群建设的需要, 调整合并增减相应的内容。比如, 证券投资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这三门课程都有金融工具和相应市场的内容, 既避免重复, 又能根据课程的先后顺序做到由浅入深, 就是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中统一的。

2. 把两类实践教学的内容融入理论教学中, 形成综合性的课程群

在投资类课程群的建设中, 一定要纳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两类实践教学分别是技能操作类和综合能力培养类,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前者注重个人投资者, 后者注重机构投资者。对于技能操作类, 比如, 证券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等, 在理论课的同时段同步以个人投资者的方式进行, 重在了解各类金融市场的运行特点和金融工具的投资分析;对于第二类可以在证券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学、公司金融这些理论课结束之后, 在第一类模拟交易实践课程完成之后开设, 在实践课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 并模拟团队合作的方式, 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 把投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在实践课中得以体现。在开设这两类的实践课程时不是简单地通过市场上的软件完成, 而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集中在这两类课程中统一开设, 和相关的理论课程结合。

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高

教师要充分沟通, 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 把握课程群中所有课程的内涵, 在自己担任的课程中充分实现课程群的教学目标和精髓。

4. 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动态优化

课程群建设的一个最大好处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优化。紧紧围绕“金融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经过内容增删所得到的课程群, 从内容到结构都会产生新的功能, 可能是几门课程融合产生新课程或部分课程名称虽相同但内容和结构已更新。经过融合后的课程群的课程呈现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的内容结构, 增加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竞争能力的新内容, 使课程功能更完善, 从而实现了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可以根据变化随时更新。

【相关链接】

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 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

中国所说的金融学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 (money and banking) 。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 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比如人民银行说他们是搞金融的, 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 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中国金融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似乎更偏向于经济而不是正统的金融学, 它的核心学科是宏观经济学, 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 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而它们都是属于经济学大类的, 货币银行学属于货币经济学而国际金融属于国际经济学。因此中国金融本科教育是一种经济与金融的交叉学科。

摘要:根据最新颁布的《金融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投资类课程在各个分类专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本文通过对投资类课程群的内涵和必要性的阐述, 针对目前课程群建设中的现状, 探讨投资类课程群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以期对投资类课程群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投资类,课程群

参考文献

[1] 顾锋娟, 徐爱民.数理金融专业课程群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J].科教导刊, 2015 (21) :112-114.

[2] 陆为群.高校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110-112.

[3] 陆宇莺, 张臻.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设计研究-以金融管理专业群为例[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 (3) :21-24.

上一篇:阅读教学下高中语文论文范文下一篇: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