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范文

2023-09-20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共享工程;图书馆分馆建设;VPN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分馆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图书馆分馆的出现,弥补了图书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提高了图书馆文献的利用率,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1 图书馆分馆建设出现的问题

1.1经费问题

这也是图书馆分馆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很多分馆都是在区级、社区或乡镇图书馆基础上建立的,这些馆专项经费很少,有些馆没有经费,每年购置的书籍、杂志不多。图书经费来源主要靠主管部门和上级馆支持,馆内的藏书比较陈旧、可读性差。

1.2设备问题

很多分馆的软、硬件设备还相当缺乏,部分馆还在采用纯手工的图书管理模式,没有服务器,没有数据库,没有图书管理系统,没有多媒体播放设备,计算机也较为匮乏,上网也是采用最简单的ADSL;即使有些分馆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现代化、规范化程度不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

1.3人员问题

分馆专职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很少,他们基本没有受过图书馆专业培训,也未受过计算机网络知识教育,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借阅工作,不能指导读者阅读,更不能为读者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很多图书馆分馆难以吸引读者,分馆大多数时间门可罗雀,不仅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分馆主管部门的关注热情。图书馆分馆建设是大势所趋,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努力改善分馆条件,吸引更多读者前来阅读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 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分馆的共性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它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工程,也是一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国家级文化创新工程,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不仅添置了较好的硬件设备,还生产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在资源传输上,已形成了互联网、卫星网、电视网为主要传输渠道的网络传输体系。图书馆分馆建设与共享工程之间存在联系,有很多共性。

2.1两者的目的相同

共享工程建设旨在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将文化信息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目的相一致。

2.2两者的受众相同

都是将先进的文化资源传输到全国城乡各地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身边,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2.3两者的技术支持相同

一般情况下,共享工程支中心基本上由市、县级图书馆担负,图书馆技术部门承担了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的建设和技术辅导工作;而图书馆分馆建设更离不开图书馆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包括分馆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的制定、电子化设备和管理系统安装调试等。

2.4两者的资源相近

图书馆分馆除了拥有书籍、报纸、杂志等纸质文献资源外,还有电子图书、电子杂志、数据库、多媒体影像等电子文献资源;而共享工程主要以数字化的电子资源为主,包括文献资源、地方剧目、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珍贵文物及社会公众文化信息资源等,两者的差别仅在于资源存储介质的不同或者内容类别的差异。

2.5两者传输的方式相近

在资源传输上,共享工程以互联网、卫星网为主要渠道,以光盘、移动硬盘为辅助手段;而图书馆电子资源传输也主要以光盘、硬盘、互联网为主。目前,依托互联网的VPN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共享工程建设,还是图书馆分馆建设,VPN(虚拟专用网)都将成为主要的传输方式。

3 共享工程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好处

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分馆建设之间的共性,表明了共享工程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设想应当是可行的。我们选择共享工程条件较好的基层站点改建成图书馆分馆,这样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会事半功倍。

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并实施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自建设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共享工程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应该能带来很多的好处。

3.1场馆面积

根据共享工程的要求,共享工程站点必须具备多媒体阅览室、放映室等各种活动场所,因此,必然会促使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建造或找寻布局合理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作场所。这些场所可以肩负双重使命,在为共享工程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图书馆分馆正常服务提供场地保证。

3.2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根据共享工程的要求,基层站点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化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移动硬盘、交换机等,将它们搭成局域网,再与互联网相连,构成现代化管理最基本的架构,这些网络和设备,既能运用于共享工程,也可在分馆办公自动化和图书管理自动化方面大显身手,还能为分馆网上业务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3.3播放设备

VCD、DVD多媒体播放机和多功能投影仪等设备是共享工程站点宣传、播放先进文化的重要工具,它们在丰富基层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设备也能在图书馆分馆的服务中发挥作用。例如可以开展科普教育、学生课后教育、下岗再就业培训、法律咨询以及农业科技教育等活动。

3.4队伍建设

共享工程支中心除了负责基层站点的设备维护外,还有义务提供技术辅导,这些辅导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方面;如果基层站点建为图书馆分馆,上级图书馆除了要提供图书、报纸和杂志等文献资料外,还有义务为分馆提供图书馆传统业务知识、管理规范和文明服务等方面内容的辅导,辅导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集中式的,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辅导,可以将分馆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同志培养成既懂业务知识又懂现代知识的专业人才。

3.5数据资源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汇聚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表演团体等系统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其中包括文献资源、地方剧目、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珍贵文物及社会公众文化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在服务于共享工程的同时,也可作为分馆数据资源的一部分为读者服务。

3.6VPN设备

VPN已成为共享工程文件传递、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它是共享工程建设重要的考量项目。让VPN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费用,还能使得分馆的业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VPN是指通过综合利用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并通过一定的密匙管理机制,在公共网络中建立起安全的“专用”网络,保证数据在“加密管道”中进行安全传输的技术。目前,在共享工程的VPN建设中多数采用了硬件VPN技术,即在中心配置中心硬件网关,在基层站点配置分支硬件网关,通过Internet将硬件网关连接起来,由硬件网关的自动路由功能建立中心与站点的连接,从而形成了专用网络通道。如果VPN设备能为图书馆分馆所用,将使中心馆与分馆的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分馆可以通过VPN访问中心馆的丰富资源,也可以方便地以Web浏览器工具访问中心馆服务器,实现图书实时借还服务、实时检索服务,甚至可以利用中心馆资源和网上共享资源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共享工程提高图书馆分馆建设水平的设想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相信,只要中心馆与分馆群策群力,通力协作,充分利用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一切,认真做好分馆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图书馆分馆建设一定会有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吴爱云.公共图书馆的分馆建设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4(12):21—22.

[2]丁宁.VPN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网络互联中的应用[J].图书馆建设.2008(3):9—11.

[3]刑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71—72.

[收稿时间]2009-06-11

[作者简介]腾斌(1966—),男,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摘 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由国家文化部门领导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以各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为建设发展的依托,是公共文化机制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时代意义出发,具体分析了现阶段该工程在市县支中心的服务拓展,以期能够为该工程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服务拓展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市县支中心在全国信息共享总工程的建设和服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现阶段,如何在我国现有文化条件下推广和普及这项能够惠及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并借此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深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文化信息共性工程的时代意义入手,具体分析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市县支中心的服务拓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前我国文化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的时代意义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通过对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和再次加工,并运用相应的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将被整合和加工过具有明显系统性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享。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中的杰出服务工程,也是我国政府为社会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改善市县弱势群体文化服务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信息闭塞局面,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文化鸿沟,对于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领导层也对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视,前政治局常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李长春同志就多次在国家指导下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进行视察。例如:2004年,李长春同志在安徽省省委领导的陪同下对合肥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进行视察,并亲自在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上对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进行了查询;2010年夏季在四川省考察期间,李长春同志相继深入该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试点地区,并考察了当地信息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状况;2012年6月,李长春同志又先后到辽宁省几个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调研当地文化改革的具体发展状况,并对辽宁电视台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方面的建设予以积极评价,希望辽宁省能够更好的运用新兴媒体促进文化资源的全国共享。甚至在其卸任后也仍然重视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其著作《文化强国之路》就有对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论述。在李长春同志卸任后,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在国家的领导下继续发展,刘云山同志继承李长春同志的工作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文化信息工程市县支中心建设当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对各地建设进行考察,并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考察意见,指导市县支中心的建设发展。

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的服务拓展

近几年,我国各地市县支中心积极对信息共享工程进行探索,初步确立了资源融合的发展道路,具体操作是在市县支中心的建设中会采取”借船出海“的处理方式,先后与市县地区内的组织部远教办、市县电视台、市县影视传媒公司等单位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对市县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服务站点存在的设备不配套问题和工作人员短缺问题进行解决,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市县支中心服务的进一步开展。

(一)逐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1.加强市县支中心基础设施配置

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具体构建中,市县支中心的建设必须遵循实用、实效以及实际的原则,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基层服务能力,促进信息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首先,与电视台资源进行整合。市县支中心可以充分发挥有线电视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色,将上级部门发布的相关工程建设方面的光碟进行系统整理归类后在电视台进行定期定时播放,提高信息文化供享工程的群众接受度,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与当地电影公司进行整合。利用电影公司的影音放映设备,将国家和省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方面的光碟发放到乡镇地区播放;第三,通过党员干部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市县支中心可以面向社会招聘一部分计算机专业人员并分别安排到市县地区内各个乡镇作为专门为信息共享工程服务设置的协议人员,为每个乡镇服务点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促进文化信息服务工程的整体建设。

2.保障人才队伍质量

加强市县支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对人才队伍进行整体强化。通过加强职工继续教育与增加新编制、引进新人才相结合,在通过相应训练对原有员工素质进行提高的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计算机技术专员,加强支中心技术力量建设;二是重视服务队伍培训建设。根据市县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集中授课、现场观摩学习等方式向镇村服务人员介绍新资源系统和新设备等,促使工作人员的计算及技术能够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三是加强对工作人员队伍管理。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促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逐渐走向正规化管理。

(二)拓展市县支中心服务半径、增强社会效果

1.为市县企业提供先进科技文化,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市县地区的基层企业常常由于落后的技术和管理、资金缺乏等问题出现运行不良状况,影响企业效益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县分中心应该及时发现企业问题并积极向省分中心和国总中心寻求相应的帮助,从共享信息中为企业寻求一定的技术、经验支持,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对于不适合继续发展的企业鼓励其破产或转型。

2.为乡镇人民转播相关农业技术,为群众发展寻求正确致富道路

定期对有学习意向的基层村民或镇民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通过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为其学习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以及学习场地,由有市县支中心为其取得的进步予以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致富。

3.为县域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人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县域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深,我国市县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人员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解决二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实际需要。在具体操作方面市县分中心可以适当的为其提供相应的视频通话服务,让外出人员与留守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的服务拓展是一项复杂企业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建设任务必将更加繁重且艰巨,所以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自觉肩负起推广和普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责任和使命,努力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尚晓红.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时代,2012(12).

[2]张万有,者晓玲.共享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彭阳县共享工程支中心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6).

[3]林生.偏远农村地区共享工程视频资源服务思考——以广西共享工程横县支中心服务实践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3(7).

[4]格日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鄂尔多斯市支中心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6).

[5]缪桂英.试论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市白云区支中心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0,23(5).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越来越关注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侵权是对文化产业的巨大冲击。目前,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关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本文探讨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挑战,并分析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0 前言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1]。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包括民事救济和刑事制裁,我国民法典规定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相关权利,保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当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益遭到巨大损害,民法和行政法均无法提供有效救济,且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则需启动刑法予以保护,打击犯罪[2]。在大数据社会,文化产业权利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高发态势,案件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为保护权利人的利益,本文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发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漏洞提出完善建议。

1 大数据技术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

大数据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产物,可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撼动着整个世界,带来了一些挑战,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在专利技术申请阶段,申请人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专利申请的顺序;在专利产品许可或销售过程中,专利权人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明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留项[3]。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框架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还是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来看[4],只有积极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加入创新元素。

1.1 数据信息快速更新,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创新开发难度增加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要求的新颖性、创新性难以达到我国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标准。如部分发达国家在过去50年时间内,专利数量翻了3倍[5]。

1.2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侵权提供了手段

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應用,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作为一种手段,为侵犯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具有一定的隐秘性,社会中的信息相互交错,易造成信息泄露,致使权利人的知识产权被侵犯而不自知,由此陷入维权的困境[3]。另外,在企业竞争中,企业易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分析对手企业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而获悉对手企业的产品研发进度,利用专利申请优先权的原则,抢先注册知识产权,侵害对手企业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

1.3 大数据信息的共享性与权利人的垄断权冲突

大数据是云计算的衍生物,信息共享性是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通过信息的融合共享,提高数据库的信息量,进而增加数据信息的价值,使数据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但在大数据信息开放共享的过程中,会侵害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垄断权,这与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存在冲突。

2 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立法方面

2.1.1 刑事立法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民法立法中,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可见在民法领域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性立法呈多向发展。但作为维权最后手段的刑法,由于自身具有的谦抑性和稳定性,最终还要符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虽然在知识产权法中规定,要对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但刑法中并未明文规定对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的程度符合刑法的入罪规定,但刑法并未规定,侵权人逃避刑法的惩罚。

2.1.2 法律体系不完善,保护力度有待加大

我国虽然出台并修改了与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最高院公布了多项具体司法解释,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基本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2.2 司法方面

2.2.1 法律保护效能缺乏,长效联动机制未健全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仅仅依托《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缺乏法律保护效能。为提升法律保护效能,需强化各法律之间的联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处理好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的关系,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大保护和打击力度[6]。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性质相反,起相互补充的作用,司法保护即主动性保护,行政保护即被动性保护。行政保护的核心是企业自身,但目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自觉抵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甚至为了蝇头小利而侵害其他企业的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未健全长效联动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2.2.2 调查研究不深入,司法保护能力弱

大数据时代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这一特性导致司法机关对侵权的判断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环境下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强化各个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新兴的文化业态,综合考虑知识产权纠纷的客体、属性等,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保护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司法保护能力。

2.3 执法方面

2.3.1 法律打击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

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文化产业的市场监管中,易出现交叉式监管,在造假、侵权等方面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司法执法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执行效率低下,对各市场主体的威慑力不足,反而助长其侵害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使市场主体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态度变得消极。

2.3.2 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

加大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立法建设和司法人员。受侵害主体为权利人,因此要增强权利人的保护意识。国家的宣传力度有限,使得权利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到位,法律意识薄弱。权利人的事前预防能力弱,事后维权意识弱,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同时,也会无意识地损害他人利益。

文化产业企业多是小规模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仅注重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度不高,甚至在受到侵害后、进行维权时,权利人考虑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名声和地位,放弃对知识产权的维护,这助长了侵害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歪风邪气。小规模文化产业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盗版、剽窃、抄袭他人的创意素材和创作作品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传播过程中能真正做到合理利用他人作品的很少。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的不足,直接或间接导致核心人员的保护意识薄弱,给知识产权保护埋下巨大的隐患。

3 完善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1 推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现行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元素的加入,现行的法律法规表现出不完全适应性,无法实现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保护。因此,在致力于全方位开展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时,首先,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发现法律漏洞,加快立法,通过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的合理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以弥补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空白地带,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效能;最后,充分发挥多方联动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为推进立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3.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大数据时代信息交叉、共享性高度发展,致使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复杂、交叉,仅靠单一行政或司法执法部门难以做到有效的归口管理。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个途径并行运作、相互衔接的保护模式[7],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保护并不合理,因此如何平衡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执行机制是目前亟须考虑的问题。对知识产权的各种侵权行为最终尽可能地转向司法救济,在此过程中,要构建与司法部门衔接的平台,如信息交流平台、信息对接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减少资源浪费。

必须完善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的配合衔接机制。在部分案件中,各部门职责边界模糊不清,负责案件的主体部门易发生交叉和混乱,致使案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侵权人的行为符合刑法的入罪条件,本应采取罚金等方式予以惩罚,但最后往往采取行政处罚。首先,要厘清各部门职责边界,细化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实现案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案件管理机制。其次,进一步完善具体案件移送制度,提高各部门的办案效率,防止出现你推我让的现象,权利人持续受损,案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是部门之间良好衔接的前提,明确移送案件的时间、手续、证据等步骤,行政部门发现侵权人的行为构成刑事犯罪时,及时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尽快提起公诉,减少实践中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案件处理结果率。针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行政部门和刑事司法机关联合出动,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法律威慑力。最后,行政部门要继续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利用创新性科学技术对侵权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建立数据库,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按照法律法規履行行政管理职责。

3.3 增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分析文化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除了要加强行政部门对市场部门的监督、加大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外,还要积极开展法律宣传工作。在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时,以普法宣传为主,增强权利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以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救济为辅,强化权利人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知识产权还未受到侵害时,积极构建防御机制,从源头遏制侵权行为,如小规模企业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可学习相关知识产权法,为研发的产品申请发明专利;企业内部要加强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可形成保密协议或保密条款制度[8],严防研发人员和员工的泄密行为。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权利人要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产权利益,不能因为自身在市场上的名声地位、维权时间长、诉讼费用高等而放弃事后维权。在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做到不抄袭、不剽窃、不盗用他人的作品,真正合理利用他人产品,营造企业之间互惠共赢的氛围,维持市场秩序。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型因素的出现对传统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当下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找到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陈秀萍,舒心怡.试论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J].行政与法,2019(10):40-49.

[2] 魏汉武.论我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J].河南科技,2020(03):44-48.

[3] 王磊.大数据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探究[J].中国商论,2021(03):155-157,161.

[4] 孙玉荣.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选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02):54-59.

[5] 王尊.大数据时代下知识产权法的创新理念[J].法制博览,2018(21):212.

[6] 吴建国,陈洪,沙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司法考量[N].江苏法制报,2013-10-15(00C).

[7] 焦少鹏.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J].今日财富,2020(06):178.

[8] 李海.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9):190-191.

作者简介:李芳(1997—),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好,开拓方便快捷的渠道送达人民群众的面前,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是面向农民群众的最为快捷的信息服务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将丰富的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等手段送到农村,送到基层,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目标。前不久,文化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了《2007-2010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可以说,文化共享工程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为此,我们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有关问题专访了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

老百姓可以多渠道享受文化资源

《中国报道》:大家对文化共享工程还不是很熟悉。周部长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文化共享工程是什么样的工程?大家还很关心政府为什么要建设这么一个工程,能够起到什么作用?预期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样的?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周和平:文化共享工程是利用先进技术提供文化服务的工程。这个工程由文化部和财政部2002年4月启动,到现在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具体讲,这个工程是对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过卫星、通过数字电视、通过移动硬盘、移动光盘来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启动这个工程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通过这个工程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报道》:请问周部长,您说的文化资源具体有哪些来源?

周和平:这些资源来源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表演艺术团体,包括一些电视台,以及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卫生部门的专业数据库,根据各地的需求,特别是农村的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这些资源都是解决了版权问题,可以在共享工程使用的公共文化资源。

《中国报道》:您能不能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现在人民群众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享受到这个工程提供的服务呢?

周和平:一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互联网上也有共享工程的网站;还可以通过卫星,在边远地区、网络条件不太发达的地区是通过卫星传输的,现在这个卫星基本上是通过中央教育台的卫星传输频道向基层传输,这就需要在基层有一个接收天线,同时有一个接收器,通过这种方式为基层提供服务;同时,各地还创造了很多新的模式,比如通过IPTV模式,也就是利用宽带的网络电视,群众可以通过机顶盒加电视机就可以看了,可以把电视机作为计算机的终端来使用,群众就靠一个电视机的遥控器就可以使用这些资源,是非常方便的。

有的地方搞了数字电视。据了解,我们国家已经有25个城市开始推行数字电视,在进行数字电视转换的地方就通过数字电视这个平台进行播出。有的地方还通过有线电视,因为电视是播出性的,在有线电视播出的时候可以从中挑选优质的资源播送这些节目。有的地方网络条件不太具备,我们就通过移动硬盘或者光盘。有的地方还把这些资源打印成材料,向群众发放,通过这种形式向基层提供服务。

总之,各地都是根据群众的需求传送和播送这样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资源内容包括的面很广,比如农业科技信息,现在已经有了3000多部多媒体的农业科教片,教农民如何科学地种植、养殖、加工;还有法律常识、保健常识,这些内容也是很受农民欢迎的;还有文化方面的信息,已经整合了600多部电影、2000多部戏曲、几十万册的图书;另外还有一些专题的知识讲座等等。资源总量现在已经到了6万多小时。这些资源量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

《中国报道》:我感觉文化共享工程里面的信息已经很多了,这是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呢?是不是一个向上的增长过程呢?

周和平:是的,我们首先对资源的建设做了整体的规划。就是按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按照基层群众的基本需求进行这些资源的加工。首先确定这个方向,然后着力处理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能够上网的一定要解决好版权。再一个就是资源内容的采集,根据总的大纲的要求采集这些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长期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源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可以补充互联网上的优质文化资源,也可以通过基层各个文化部门,图书馆、文化站、基层点等各种设施提供信息资源服務。可以说从整个平台搭建和基层建设上它是一种长期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的工程。

《中国报道》:共享工程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么样的?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周和平:这个工程是依托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各个公益性文化单位实施的,除了在文化部建立一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以外,往下就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室进行。国家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到省里就叫某某省的分中心,到地、市这一级叫某某市的支中心,到市这一级依托于县图书馆就叫某某县的支中心,乡镇以下的就都叫做基层服务点。

文化信息工程建设使图书馆面貌得到大大改善,建立的电子阅览室,都是按照国家要求的配置标准采购的;建立了机房,机房中有存储设备、服务器、光盘刻录等全套的设备。还有就是所有的服务窗口,比如说外借、采编等这些业务管理部门也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这就从一个传统的、落后的、只是借还书的图书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读者人数日渐增长。

《中国报道》:从统计数据上能发映出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后带来的变化吗?

周和平:原来的统计都是传统的模式,现在上了计算机管理就由计算机统一统计了,人数增长是明显的。这个叫图书馆流量统计。以前主要是书的借还和阅览,而现在增加了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览的。应该说共享工程给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非常好的机遇,使图书馆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

工程建设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中国报道》:文化共享工程对农村文化建设将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农民在工程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周和平:我到山东走过很多地方。我觉得这个工程一个是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这个工程有电影、地方戏等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源。在山东这个工程搞得很好,已经普及到村这一级,有的村是一个点,有的是两个点,有的还配置了广场,比如放电影,天天可以放,

有的时候一天放几部电影。像山东的地方戏,如山东的莱芜梆子、吕剧、柳琴等这些演出,非常受观众欢迎。大家觉得通过共享工程可以享受到这么多的东西非常高兴。

这些资源中有大量的农业实用信息,通过网络可以看到种田的知识、养殖业的知识包括加工业的一些知识,因为他们在实践中也碰到了比如植物的病虫害、家禽病害的防治等。山东农民也谈到这项工程在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农民通过看科教片就提高了产量和收入,这点是非常实在的。再比如农民打官司、咨询法律问题、农民权益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网上的法律知识解决,都很受大家的欢迎。

就总体目标来讲,这个工程是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服务项目。按照中央的要求,到20lO年的时候全国也都会像山东一样实现全面覆盖。按照规划,从现在开始,2007、2008、2009年每年完成30%的县级支中心建设,乡镇和村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到2010年扫尾,到20lO年的时候要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城乡全覆盖,也就是“村村通”。为此,中央财政最近决定要下拨将近25亿元来开展这项工程,加上各级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这项工程的各项措施也会逐步得到落实。

《中国报道》:9月17日,文化部举办了文化共享工程签约会,在签约会上签订的《2007—2010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责任书》,对各地政府的相关责任进行了哪些约定?对于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周和平:刚才咱们也谈到了一个总体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推进,所以我们就采用签约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的责任。作为文化部,我首先说一下我们自己的责任,一是组织协调各地政府开展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建设;二就是负责落实钱,特别是落实中央支持中西部建设共享工程的专项资金;三是制定技术标准,网络建设、资源建设等标准;四是会同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中央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是督促验收各地的建设情况,并对共享工程建设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表彰。

对地方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责任要求,一是在2010年以前按照中央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县、乡、村三级基础网络建设,实现基层全覆盖;二是负责落实本地区承担的资金。因为我们是分级管理,除了中央拿25个亿,地方也有配套资金,这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三是根据规划建设基层服务点,达到建设的标准;四是搞好服务,使这些已经建成的点能够很好地为群众服务;五是加强对工程的管理、资金的管理、服务网络的管理等等。签订这么一个文本,责任明确了就比较好去评判、督促、验收,能够确保这个工程按期完成。

《中国报道》:现在农村各种“工程”很多,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加上文化共享工程,会不会产生重复建设?如何实现有关资源的共享?能否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收益?

周和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从现在网络的发展来看,中央对于基层、对于农村的文化共享工作非常重视,很多部门的工作都在向农村延伸。各部门重视的一个好处就是都开始向农村投入,资源向农村倾斜,但是容易出现重复建设,而且资源的建设是要花钱的。所以我们首先在部这一级有一个协调机制,将按照各自的分工,确定共同的主攻方向,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从文化系统来讲,我们文化部的资源建设和各地的资源建设有一个通盘的规划,文化部建的资源省里就不建了,山东建的资源河北就不建了,为此,在这个共享工程网站上也开设了一个查重目录的项目,而且各地资源建设要首先报一个目录,以避免重复。这样可以使国家有限的经费花到刀刃上,花到群众急需的资源上。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资源建设更具针对性

《中国报道》: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实施5年,这5年来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多少人受益?

周和平:一是网络的发展比较快。从网络的情况来看,每个省都建立了分中心,一批地(市、县)也都建了分中心,到基层县、乡两级,特别是农村这一级,现在我们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共建基层点达到35万多个。二是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已经达到65个TB(1TB相当于近1000个小时),所以65个TB是6.5万个小时,其中国家中心建了13TB,地方中心建了52TB。三是传输方式不断拓展。原来我们设想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移动硬盘、光盘等方式,而最近几年各地有很多创新,一个创新就是利用IPTV模式,所谓IP是计算机宽带网络,所谓TV是电视,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宽带网络传输信息资源,终端利用电视机加一个机顶盒接收。这个模式在一些省推广以来,由于操作比较便捷,图像清晰,效果很好。再一个就是数字电视模式。数字电视已经有25个城市1267万户在搞数字電视整体转换,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通过数字电视频道播出,信息量很大,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还有一种模式是通过有线电视模式进行播出。四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像上海,共享工程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城市的宽带网传输这些资源,为基层服务,效果也是比较好的。随着我们国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地还会创造出很多新的模式。

《中国报道》:目前,有些地市州图书馆已开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但由于设备资金有限,各县市图书馆仅能在本地图书馆接收观看文化信息,真正亟需要这些电影、戏曲、农业知识的广大农民却不能观看到和利用这些知识,而且总体感觉科普知识等方面的资源陈旧。影视资料及其他视频资料也太老,农业基础知识等较为陈旧,缺乏科学性等,总体感觉共享工程资源广而不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周和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关心的问题。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基层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像新疆这样的地方以及西部其它地区,我们规划一个县级的支中心资金是68万,中央财政要直接拿其中80%的钱,也就是说一个县可以得到54万多的支持。乡镇一级我们的规划是3万块钱,而像西部地区可以得到80%的支持,也就是2.4万块钱,到村这一级也可以得到五六千块钱的支持。全国对西部地区国家财政可以支持80%。中部地区按照规划,中央财政是支持50%。随着资金不断到位,我觉得硬件设施会有重大的改变。

资源建设内容的丰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会不断地征求基层的意见,使这些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我们还鼓励各地建立一些地方特色资源。同时,共享工程通过网络的开展,可以逐步地开发出个性化的服务平台,就可以在网上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当然,这也是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中国报道》:您刚才所说的中央财政的这些钱,到基层大概是什么时候?

周和平:应该说是陆续到位,今年

的资金很快就要到位了,今后每年都会有资金的支持。 《中国报道》:共享工程有近万个站点,那建一个基层站点要花多少钱? 周和平:如果是一个计算机终端配上卫星的接收设备,那要花1.5万到2万元:如果只是用1PTV的模式,几千块钱就可以了,买一个大屏幕的电视,几百块的机顶盒就可以解决问题。这要看各地的模式而定。如果是卫星接收的话,那花钱要多一点。

《中国报道》:在資源建设方面,尤其是娱乐方面,像电影、戏剧、各种地方戏剧等相对贫乏,如果牵涉版权因素,像这等惠民工程,国家是否应该解决?

周和平:至于版权问题,我们是在国家现行的版权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解决,当然也鼓励著作权人向文化共享工程捐赠版权。我们这个工程开展以来,很多知名的学者、科学家也都争相向我们捐赠版权。像政府投入的公益性演出,原则上应该无偿为共享工程提供服务,由共享工程使用,这样能够不断地把资源丰富起来。

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会不断提高

《中国报道》:目前文化信息传播已经采用了很多传统手段。为什么还要增加如此多的投入?使用高技术手段是否能适应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需求?

周和平:应该说共享工程确实是利用现代技术服务的工程,它的优点就是比较便捷地提供服务,传输的资源量大。这些资源也都能体现时代的特色。中国这么大,用这个工程就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作为一项现代技术工程,我们追求的是在使用端越简单越好。如果能够用电视机来看就更方便了。电视机的操作是简单的,中国80%、90%的家庭可能都有电视机了。我们也要逐步地使这个工程大众化,在操作层面上、操作界面上越简洁越好。

《中国报道》:在这个工程中,传播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互联网。文化部准备如何更好地使用好这个渠道?

周和平:我首先要说一下,这个共享工程是基于互联网来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的优点一是传输速度快,再一个它的传输资源量大。和电视还不太一样,电视是播出式的,播什么你就只能看什么,而互联网则是有很多资源库的支持,想看什么点什么,可以实现双向的和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这个工程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所以也就有了这个优点。

利用这个工程的平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国家投入4亿。在数字图书馆工程建成之后,大量的解决完版权的资源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公众提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大家知道,就图书馆的发展而言,纸质的图书阅览之后又拓展了计算机的阅览,这个工程也支持了很多计算机上的阅览方式,就使很多公民可以不到图书馆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资源。除了看书之外,图书馆将来还会提供一些参考咨询等专项的课题服务,开展双向的服务。

另外,各级文化部门还有一批文艺表演团体,这些表演团体每年都会生产出不少艺术精品,这些艺术精品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公众进行展示,大家可以借助这个工程看戏、看表演。

再一个方面,就是各级文化部门还有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这其中有很多的藏品,过去没有网络的时候你只能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去看,现在有了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你可以随时了解他们藏品的有关情况。另外,文化部还通过和其他领域的共建,形成了一批农业、科技、法律、卫生、保健常识等其他方面的资源,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供服务。这个共享工程是以资源建设为核心的、利用现代技术服务的公益性工程,所以随着它的资源量的不断扩大,这个工程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中国报道》: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发展很好,但是全国从事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图书馆技术部的兼职人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更没有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这必然造成管理和服务上的欠缺。国家在这方面有没有考虑要在全国建立一支专门的队伍?如何建立?

周和平:共享工程的建设是依托于各级公共图书馆进行的,我们不再另外设机构,所以搞好共享工程的服务就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过去不大熟悉的图书馆员都要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很好地提供服务。我们各级中心都是建在各级公共图书馆,所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已经陆续配备了专业人员。我们将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图书馆就是为公民服务的,是公民的终身学校,共享工程的实施使公民增加了一个受教育的手段。实际上这个工程对图书馆也是一次革命,是提升服务水平的机遇。

《中国报道》:城市居民应该如何使用共享资源呢?

周和平:城市居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享受共享资源,特别是开通数字电视的地方,可以借助于电视机来共享这些资源。现在一些城市的社区、街道的文化站,一般都能够接收共享工程的资源。

《中国报道》:我国的农村地区。网络、电脑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一下子就给他们用上了卫星装置这样的高科技,他们能有效利用吗?

周和平:我们有一个共建共享的机制。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信息产业部的信息大篷车、全国妇联的美德在农家等活动都是结合起来进行的,这些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是一个花钱少、见效快,能够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服务的思路。

《中国报道》:最后想请周部长谈谈文化共享工程在文化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周和平:中央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非常重视,今年8月27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特别是对于共享工程提了原则性的要求,这个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既是一个新型的服务手段,又能够提供丰富的、优秀的内容,所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对农村来讲,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城市而言,在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市民方面都会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中国报道》:非常感谢周部长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这么多问题,通过周部长的介绍,我们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也相信这项工程会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在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文化缺失是一个主要问题。现在有一些企业,安全生产虽然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更没有落实到安全文化建设上。企业要想真正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建设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安全文化!”这段关于安全文化的论述出自上海市安监局副局长吴春源的一次讲话。

2010年3月,上海市举行了两期“迎世博,保安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题研讨班,全市8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研讨。吴春源在为学员们作《当前国内安全生产形势》专题报告时,重点讲述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上海市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中,类似这样的安全文化宣贯不在少数。上海市安监系统借助世博会契机,创新宣传形式,积极推动安全文化企业的创建活动。

安全短信平台 安全文化指尖传

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花木街道是一个国际级安全社区。在2010年安全文化企业创建活动中,花木街道利用各种渠道的安全文化媒介,向辖区内的企业、居民传播“安全第一”的观念。

花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卫中告诉记者,2010年花木街道与上海世博会合作伙伴之一——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联手,创新开通了“建筑工地安全短信平台”,以此来传播安全观念文化。

“近几年,手机在城市农民工人群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现在每周定期向花木范围内在建工地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发送安全知识短信,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减少施工时高处坠落、触电等伤害事故的发生。”蒋卫中介绍说。

这种指尖传送安全文化的宣传方式也得到了企业的热烈响应。位于花木街道的一家建筑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在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短信时感觉很欣喜,同时也意识到安全对于项目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他表示,将借鉴各种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安全文化建设。

据记者了解,花木街道的安全文化推广行动不仅仅是安全短信,还包括在环境优美宽敞的花木中心广场设置大型户外显示屏幕,在人流量最集中的农贸市场外围装饰安全宣传画廊,在十字街口设置电子显示屏24h滚动播放安全知识,各居民小区内因地制宜地悬挂安全横幅、布置安全宣传栏等。无论是清晨骑车上班路过广场的居民,还是傍晚下班后赶去市场买菜的工人,都可以在公共场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感受安全文化的熏陶。

雨伞、纸杯、杯垫、防水围兜、小毛巾、环保纸袋、T恤……这些都是人们喜爱且实用的生活小用品。为加强安全观念文化的渗透力度,花木街道把安全漫画、小常识等印在这些日用品上,发放给周围居民及企业工人,让工人们在使用时接受着“安全第一、平安是福”“我主动预防,就能减少伤害”等理念的熏陶。

“小手牵大手” 安全意识入人心

中小企业数量大、安全管理底子薄,这是上海市青浦区安全生产监管现状。为了推动辖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青浦区将目光瞄准了基层。“我们把安全文化企业创建活动的重点落在基层,不断加强对基层企业安全文化活动的指导。”上海市青浦区安监局副局长崔新泉说道。

近些年青浦区生产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这类人员的特点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工作专业性不强,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弱。

为有效提高这类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企业事故发生率,青浦区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安全促和谐”活动,向全区28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赠送2万余份《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手册》,并对孩子们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讲座,宣传安全生产知识。通过这一活动,让安全生产知识深入孩子们内心,通过孩子的“小手”把安全知识送到在工作岗位上的“大手”中。

上海大宝化工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参与区安监部门组织的“小手牵大手”等活动,企业上下职工逐渐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知行守法”的行为模式、“人人有责”的安全意识,形成了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

为了更深入地开展安全文化企业创建活动,青浦区还对部分企业进行“上门服务”。由区安委会组织安监、消防、建交委等部门,采取现场查看安全生产软硬件状况等形式,对企业进行“安全把脉”。此外,青浦区安监局还与企业进行座谈交流,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等指导和服务。

“近些年,我们努力把安全文化当做安全生产的社会基础来建设,加快建设以政府执法保安全、服务促安全的监管安全文化,以企业遵纪守法、自律管理的生产安全文化,以居民关注安全、自我防护的社会安全文化。”崔新泉说道。

树立榜样 激发超越的动力

“培育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典型企业,用典型企业的示范作用推进辖区内各企业的安全生产文化建设。”上海市杨浦区安监局副局长张细根表示,在2010年安全文化企业的创建活动中,杨浦区将充分利用榜样标杆的力量,激发其他企业创优争先的动力。

据张细根介绍,位于杨浦区的上海东鑫电力工程安装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安全文化建设的模范企业。东鑫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力工程安装的三级资质企业,在上海的民营企业中以其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独树一帜。公司年产值从最初的近1000万元,增长至目前近2亿元;合同履行率及工程项目验收一次合格率均达100%;工程项目优良率达88%,客户满意度指数达96%。

东鑫公司领导层表示,东鑫公司创业至今仅10余年,就能取得如此成绩,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分不开。东鑫公司所从事的电力工程施工,从验电、焊接,到登高作业,每个操作环节都是对安全的严峻挑战,公司董事长原本也是工人出身,能真切体会到“安全就是员工的生命,安全才是企业的质量”的真谛。本着这样的理念,公司将安全管理放在至高的地位,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事关安全生产的制度规范一条也不能缺,事关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一分也不能少,事关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一个也不能漏,事关安全生产的检查监督一刻也不能松。这一体系被誉为“四个一”安全生产法则。不少同行闻知后,纷纷前去取经,为自身安全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安全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营造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因此,作为安全监管部门,就要千方百计推动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张细根说道。

50条评定指标安全文化有章可循

在2010年安全文化企业创建活动中,上海市安监局还根据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中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指导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指标,让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上海市安监局法规处副处长郭武生介绍说,《评价标准》中共有9条一级评定指标、50条二级评定指标、4条奖励项,涵盖了安全承诺、安全制度、安全环境、学习培训、激励制度、职业健康等内容。上海市规定,所有参加创建活动的企业都必须要满足两项基本条件,即:企业在申报安全文化标准建设试点单位前,需连续3年没有发生死亡和一次3人(含)以上重伤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且近2年未受到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的行政处罚。此外,上海市安监局还严格落实《评价标准》的“奖励项”内容,即:如果企业满足奖励项的内容便可获得额外加分,这些奖励项内容包括“有安全生产责任险和工伤保险”“群众性有特色创新活动”“通过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开展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等。

上海市安监局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创建活动的目标在于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对通过一段时间的创建,符合《评价标准》要求的企业,上海市安监局将授予“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称号。通过创建活动,力争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企业,树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先进典型,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编辑 杨 璇

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在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中软件系统建设与硬件系统建设同等重要。通过总结西南药食两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究中心在软件系统建设中的相关工作,研究分析了软件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与持续性,同时从管理运营系统,激励竞争系统,文化沉淀与传播,思想与心理疏导系统四个方面概述了高校科研平台软件系统建设的内容与范围。

关键词:科研平台;软件系统;探索研究

高校科研平臺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着力点,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着高校的科技创新与综合竞争力。目前,各高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建立了各类型、各级别的科研平台。根据科研平台运营与发展规律,可以将科研平台建设根据建设目标的差异分为硬件系统建设与软件系统建设。硬件系统建设主要是指与平台发展运行息息相关的有形对象假设,比较典型的包含实验室、仪器设备、科研团队等方面。在硬件系统建设中,科研平台以自身发展需求目标与任务为导向,根据自身承载能力不断强化与对外扩张。硬件系统建设普遍具有规划性、系统性与持续性。与硬件系统相对应的软件系统主要指与平台发展息息相关,却又在诸多方面影响硬件系统的无形系统,如管理运行机制,平台文化建设,平台科研动态数据统计,科研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在硬件系统不断提高与加强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软件系统建设显著疲软,主要表现在高校科研平台内部管理运行松散,平台文化传承建设,校外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建设等方面缺少系统性与规划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软件系统建设较硬件系统更重要,它从多方面限制、影响科研平台硬件系统的建设与发展[1]。

笔者通过总结西南药食两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筹建)建设与发展中在软件系统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对科研平台软件系统建设进行了理论性概括介绍,为后续高校科研平台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软件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与持续性

科研平台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在平台建设与发展中应该是两手抓两手硬。科研平台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凝聚各方英才在某一领域共同开拓创新。人是科研平台的根本支撑与基础。软件系统建设重点是围绕人才发展需求,建立一个适宜的工作活动空间,使人才能更专注于科研活动。如何提高平台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何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使科研人员更专注于研究,拥有奉献精神?是软件系统建设的目标与重要意义。一个科研平台的建立需要外部支持,但一个平台的持续发展与勃勃生机更依赖于内部人员的精诚团结与积极主动。将科研平台比作一个人体,硬件条件是其各部分器官,软件系统则是支配与滋养器官的神经与血液。完善的软件系统才能保障硬件系统安全、有序、高效运行,才能使科研平台充满生机,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此外,科研平台的软件建设应该是一项持续、逐渐完善的工作。软件系统建设要结合科研工作需求与平台整体提升,与时俱进与积淀传承并重;要根据科研技术的日新月异,兼顾稳步推进大胆创新;要经常自我总结,强化开放交流,做到合理计划与前瞻规划的预设。软件建设要根据平台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样才能更好地切合硬件系统,使整个平台安全,有序,持续发展[2]。

二、软件系统建设内容与范围

科研平台软件系统目前尚未有一个严谨的学术型定义。笔者根据自身建设经验,对软件系统概括定义为包含管理运营体系、人事管理系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在内的所有对平台硬件系统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无形软科学综合体。

(一)管理运营系统

管理运营系统主要包含制度与机制建设两方面内容。管理制度建设是软件系统的建设基础与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平台日常运营的规范性以及科研资源使用的效率性。在国家及学校实验室管理相关规定的大框架下,根据平台自身特色与工作需求,已建立完成包含安全,人事,药品,仪器,开放,成果等6方面共30余项平台管理制度以及包含仪器操作、实验操作在内的各类操作规程20余项。就平台日常运行而言,这些制度与规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平台运行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纵观这些制度发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科研、教育工作有一定制约,使平台运营机动性差[3]。如何使这些制度行之有效而不仅仅是流于书面,这就需要切实可行的运营机制与管理机制配合。

根据平台硬件系统,将硬件系统区划成为组织层、管理层、使用层,并将硬件系统中的人事与行政分配入各层。组织层主要负责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统筹安排管理层与使用层,提升与拓展硬件系统,并且根据平台运营情况,制定发展规划量化计算各部分工作效益。管理层根据组织层分配的硬件资源,结合管理条例,按照管理系统规定实现一对一责任管理制,并审核认证使用层对硬件资源的权限。使用层通过硬件资源得到科技成果产出反馈给组织层。组织层对科技产出进行整体工作量核算,对效益进行二次分配。在这三层中,使用层相对独立,且流通与开放性较强。它是科技产出的直接创造者,容易完成自我目标与价值实现;组织层强调统筹安排,协调分配;具有一定的权限优势,但其任务完成较难量化;管理层对于平台正常运转至关重要,职责任务繁杂、持续,其贡献程度较隐蔽。如何使组织层与管理层正常运转,关键在于将其隐性贡献量化,一起进入平台整体效益核算,参与各类收益分配。

(二)激励竞争系统

激励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确保平台时刻具有鲜活的竞争力。激励竞争系统的建设实行激励和考核相结合,营造不同类别和层次人才适宜发展的环境,“想干事的人有平台、干好事的人有事干、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核心与主要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机制,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多方吸引人才资源共同参与,建成“开放、流动、竞争和联合”发展局面。首先,在人事激励竞争系统中要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柔性用人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突破地域和单位的限制,以项目和技术为纽带,形成一种灵活、互动的开放方式,广泛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明确科技成果贡献与归属,而且要强调人才隐性贡献的折算,将隐形贡献量化并与整体效益分配挂钩。最后,积极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和组织建立联系,有计划地为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提供交流、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机会。

(三)文化沉淀与传播系统

科研平台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壮大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科研文化系统。这种科研文化系统其实是一种科研理念与宗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具有时间的沉淀与凝练,又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科研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平台科研工作者的凝聚力、归属感、自豪感。本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校级→市厅级→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年度报告制度,通过总结历年工作,规划下一年工作重点与重心。逐步探索确立自身定位与价值体现,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立足本土服务地方”平台发展理念。平台先后主持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8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10余部;研究开发了1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产学研联盟。通过这些成果的积累,逐步在省内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与口碑。科研活动属于社会活动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身就具有公共交往属性。科研平台文化建设与传播有利于扩大科研活动的社会活动范围,从而争取到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

在注重文化积淀与传承的同时,应不断加强外部的交流与宣传。除了强化自身业務能力,注重业界口碑外,还应建立文化宣传体系。与时代接轨,注重网络宣传,如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实时更新。以此来吸引人才与新的机遇,不断强化平台硬件系统,同时还可以增强平台人才团队的自我满足感与集体荣誉感,达到凝聚人才的效果。

(四)思想与心理疏导系统

在科研平台的所有硬件系统中人才应该是重中之重。科技人才主动发挥自身积极性与能动性,才能使其他硬件设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开发,实现其他硬件设施的最大价值与效益。因此,在科研平台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重视科技人才的思想变化,建立一套思想健康疏导与服务体系,实行“温情关怀”建设。关心科研人员的心理思想变化,让科研人员有归属感、安全感。与社会性质科研平台相比,高校科研平台在管理与行政方面存在诸多特殊性,单纯地靠利益与科研人员的自我实现需求,并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与主动性,温情关怀与思想层面的精神满足感,才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换而言之,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目标完成的具体程度很大一部分由执行者控制。如何使目标任务超额或者突破性完成,与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相关。因此,建立“以人为本”、“温情关怀”的思想与心理疏导系统也是软件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结语

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它既要保持坚守初衷的贯彻性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相匹配的改革创新是软件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软件建设范围应该尽量涵盖管理、安全、奖励、对外宣传服务等各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与运行维护,不仅要建立对内机制而且要注重对外软件系统的建设。这样才能使软件系统建设成果真正有效,真正服务于科研平台发展。总之,科研平台软件系统建设是一个保守与创新并举,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相结合的长期性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湘泽.科研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刍议[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6):52-54.

[2]何晓利,张利,江兰,等.论高校实验室软件建设[J].实验室建设与管理,2007,15(2):115-119.

[3]许四海.浅议新建本科院校的软件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8,(4):84-85.

(责任编辑:林丽华)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范文下一篇:卫生计生宣传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