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

2023-09-20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1篇

1 培养科学的想象能力, 强化形象思维, 增加思维的深刻性

重视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发展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对于初中生来说, 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 从而对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 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 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化学启蒙中微观粒子及其运动、变化的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在教学中, 结合分子、原子、离子等的特点, 可辅以教材中的分子、原子照片, 或运用演示或电化教学手段, 对电解水、氧化汞分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等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在实验中思考问题, 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 要充分利用实验, 使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思维品质, 使之成为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极为有益的基本素质。

1.1 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观察实验一般应包括,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的剧烈程度等。例如: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银白色的铁片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铜, 另外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而不少同学只注意到了铁片变为红色而忽视了溶液颜色的变化, 就属于不全面, 进而在分析反应实质时, 就不能很深刻。

1.2 正确记录和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注意“光”和“焰”、“烟”和“雾”等的区

别。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 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为: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 锌粒逐渐变小, 用手握试管感到有些发烫。错误的描述说成“试管内有氢气产生”。很明显, 眼睛只能看到气泡, 至于气泡是什么气体, 眼睛是分辨不出的。

1.3 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 多种多样, 有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明显, 有些转瞬即逝, 而有些隐蔽不易察觉, 观察时应注意抓住变化的本质现象。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反应剧烈而放热, 熄灭后生成了白色固体。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 重点应是生成了有别于镁的白色固体, 说明镁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才是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现象。

1.4 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每次实验后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综合分析, 通过对比、推理、判断, 得出结论, 以求对事物深入了解和认识。正是在此过程中才加强了对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增强独立阅读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 强化思维的逻辑性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 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 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 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 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 以反应规律为线索, 加强推理教学, 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 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 进行归纳总结, 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 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 记忆有关结论, 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 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 由“会”到“活”, 由“活”到“用”。教师宜有意识地使学生通过阅读 (包括阅读文字、图片、模型、课件、习题等) 体会化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 在感知中正确分析, 形成知识结构,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除了对概念、原理和一些规律性内容的阅读加强训练, 在做练习题时, 需要求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表面信息和隐含信息、关键词语, 联系书本内容, 最后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防止学生对作业题走马观花、一知半解, 要达到深刻理解, 以一当十, 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在解答题目时, 要求学生反复仔细阅读题目, 思考时要条理清楚, 推理准确, 有因有果, 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其中, 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尤其要求学生掌握住扎实的基础知识, 并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思路, 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 善于发散思维, 又善于集中思维, 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是循序渐进, 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 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 即既具备严谨性, 又要敏捷和灵活。

3 发展丰富的联想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思维敏捷性

联想能使片段的、孤立的想象结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使混乱的想象转化为有序的想象。在联想中, 学生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 加以利用, 大大拓展创新思路。教师应善于发现和运用素材, 适时地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因思维定势缘故, 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 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 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 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 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 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 就谈不上敏捷性。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 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 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关于“p H”部分的教学, 课本上介绍的内容虽不多, 但对于生产生活却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 若只局限于教师枯燥地讲授教材, 就不如事先布置研究对象, 让学生搜集跟p H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广播、看影视、互联网、实地参观考察等各种手段接触相关内容, 再加之课堂上亲自参与不同浓度溶液p H的测定、比较, 通过他们的积极思维就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 一切的教学设计, 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 教师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科学培养,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思维敏锐、知识充沛、能力增强, 成为新世纪的栋梁和希望。

摘要: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2篇

1 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 因此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学效益。在解题教学中, 观察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从多角度, 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提示沟通内在联系的纽带,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1如果a, b都是正数, 且a≠b,

以上四种方法中证法一、证法二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比较法, 证法三为分析法, 证法四抓住了结构上的特点去分析, 从而实现从左到右的过渡。

2 一题多变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解题方法教学中, 要注重精选例题, 既要考虑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广, 有广泛的串联性, 又要兼顾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功能,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变形和延伸, 可使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内涵、特征和解答方法与技巧有较深刻的理解, 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 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探索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 并通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一定新颖性的成分, 表现为思维不循常规寻求变异, 勇于创新。它又常以广泛的联想、引申及转换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基础。在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问题的结构特点进行探索创造, 寻找其规律, 有利于思维独创性和探索性品质的培养和形成

因为 (4) 成立,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到式, 要求每一必须可逆, 以上证明错误出在 (2) 两步, 因为只有当且仅当ac+bd>0时, 才能由 (2) (1) , 类似的错误是学生常范的。出错的主要原因是考虑问题不周到, 然后由学生自己纠错。通过纠错,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3篇

了解了创造性思维,那我们就更深一步的去探寻。

一、让孩子们感受创新的存在。

早期教育应为孩子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有利于孩子们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自发地且旁若无人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这种创新氛围包括:

(一)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

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二)自然愉悦的情景引入:多样化的情景导入,包括故事、游戏、音乐、角色扮演等,身临其境,趣味教学,学习氛围轻松愉悦。

(三)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

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 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孩子们具有好奇、好问、好强、自信等特点,我们会注重尊重孩子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创新态度和创新激情。首先要发现和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善于观察、发现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兴趣点,有兴趣地欣赏和观察孩子们的探索行为,不随便否定孩子们的创新表现。孩子们会在这些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创意,充满着激情,他们尝试着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再次,鼓励、赞许孩子们的作品。孩子的创新源泉是生活经验,他们创造的作品反映内容也是他们的生活,我们应鼓励、赞许。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评价标准限制孩子,应允许他们的行为超乎想象。

三、小心抓住孩子的创新火花。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在孩子们身上闪现的瞬间创新火花会因为不当教育方式给无情地扑灭了。保护孩子的创新行为、呵护他们创新想象,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藤摸瓜式排疑解难:面对孩子的好奇和疑问,正确引导解决问题思路,培养顺藤摸瓜式逻辑思维,并启发孩子发现问题本质,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潜移默化式

养成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有意识训练孩子们展开想象。

(三)多让孩子接触新事物,扩大孩子视野。

四、大胆鼓励孩子的创新实践。

循序渐进的智趣实践:由易到难,通过观察分析—引导构建—启发创新-归纳总结,引导孩子逐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做事思路。

孩子们有了闪光的灵感和激情的意识,必须大胆去实践,才能成功。孩子们是主动学习者。在各项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我们要做的是,敏锐地觉察孩子们平常活动中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尽量创造条件,积极鼓励,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勇敢尝试实践,使他们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为孩子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张开想象的翅膀。

(2)培养发散性的思维。

(3)要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思维定势是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的反应。思维定势可使我们较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有时也会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

要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还要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1)、提高吸纳力。

(2)提高思考力。

(3)提高创造力。

这里说的是学习上的创造力,实质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就是丰富知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

(4)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的外壳,也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刺激物。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词来实现的,许多学者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和思维是有关的,语言能够对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但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不尽如此,他们更关心的是语言影响思维的机制问题——语言怎么影响人的思维,都通过哪些方式影响的。

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

第一,端正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其主要成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未知欲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积极具有独特的思维活动,需要强大的学习动机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因此,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应从培养学习自觉性入手,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发挥个人独特见解,敢于标新,善于立异.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其过程:开始通过暗示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接着要求孩子明确问题的裨,鼓励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决.

第三,帮助孩子掌握各种思考方法.各种思考方法,指的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这些方法贯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始终,贯穿在孩子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孩子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思考方法,

所以,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

舞蹈系

李宇浩

0902班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4篇

一、如何培养高三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起到教学主体的作用, 但是当今课堂中多数教师仍旧占据主体地位。所以说, 高三学生培养创设思维意识, 首先需要意识到自身课堂的主体作用。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世纪之交,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的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时期下,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高三学生应该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 学习过程中, 时刻以创新为导向。具体来说, 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 但做到“上不封顶”, 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后, 注重深入挖掘教材知识, 并敢于突破课本知识,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放宽思维, 多点质疑, 多点新思想, 不要压制自己的奇思妙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地去学习, 带着问题进行自学, 另外, 学会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质疑, 培养自己的质疑意识, 进而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 学生正确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 逐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高三政治教育中创设思维培养的构建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 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利益结构、生活方式和思想形式, 从而也影响着人们理解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变迁, 对反思、超越经济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求。

( 一) 创新思维构建的规定

高三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生创思思维的构建内涵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本身为基础, 在当今时代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理解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理念观念进行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一种整体观与全局观。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创新思维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发展的整体状况去探究理念。

( 二) 创新思维构建的形态

社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凝结着人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理论回应和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基本精神的总体理解。因环境和对象的整体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理论思维、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所以对高三学生而言, 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进行思考,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的各个领域之内, 要求创新思维必须“四面出击”。

( 三) 创新性思维构建的具体形态

对于学生而言, 应当提出以社会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 因环境和对象的整体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自身理论思维、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学生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社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经济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承接和超越。因此, 学生与社会的互建关系结构中运用反思性理论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进行批判性构建从而实现这种超越。

三、培养善于发现法律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新意愿的培养, 旨在意识层面上培养自身的求新求异的愿望, 它能够激发学生自身不安分、不墨守成规的现状, 并且引导学生在另辟蹊径从看似波澜不惊的问题中挖掘出新意。对于我国高三学生而言, 课业日渐堪紧, 想要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法律问题, 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其中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法律问题是复杂的, 更是因为法律问题是动态的, 处于变动之中。针对某些问题而言, 在过去是法律问题, 但现在却不是法律问题, 或者过去不是法律问题但现在却是法律问题。针对此, 我们学生就应该发挥创造性思维, 对问题进行思考, 进行仔细鉴别。只有将真正的法律问题揭示出来, 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表现出来, 并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法学法律问题而言, 真正的法律问题可以被看作为法律冲突, 指得是关于法律要素之间的矛盾, 法律要素指法律的构成理论、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的法律要素, 如法律概念、法律原理、法律制度、法律规则、法律习惯、法律惯例、法律理想、法律技术、道德、政策等。如果法律要素之间没有矛盾或者基本没有矛盾, 那么就不存在法律问题。具体来说, 法律要素之间的矛盾包括: 法律理论之间的矛盾; 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 法律实践之间的矛盾; 法律理论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 法律规范与法律实践之间的矛盾; 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矛盾; 政策与法律的矛盾; 道德与法律的矛盾等等。上述这些矛盾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能够揭示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总的来说, 针对同一性质的法律事务中,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 可能会有某种法律理论得到更多的人支持, 成为主流的、占据支配地位的法律理论。这也是法律中的正常现象。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的情形也是如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才总是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中, 由表及里, 揭示问题的本质。另外, 法律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 呈现出动态的过程。法律问题不断消失, 又不断涌现。及时发现、揭示、提出新的法律问题, 也需要创造性思维。当然, 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的能力, 只能建立在扎实的法律概念、法律原理等法律基本功基础之上。

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一般学生看来,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 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固定的思想教育模式, 缺乏创新性, 不足以培养自己的创新型思维。事实上, 学生创造力形成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容替代的作用。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整合。

因此,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 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 拟设, 思想政治的学习中, 学生借助教师的假设问题进行思考, 着重培养自身的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事实上, 拟设的环境是教师提供的, 但是完成拟设整个程序及最后的结果都是由学生完成的, 由此说明, 学生自身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对于我们学生而言, 按照主人公的地位将自己巧设在问题的情境中, 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热情, 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及创造能力。其次, 列举, 学生依据教师对教材中理论和观点的分析, 深入思考这一理论知识,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和深刻性。最后, 学生应该善于比较,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应对思想政治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 利用比较分析法培养自己创新型的思维方式, 激发自己的创新性。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下, 呼唤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笔者作为一个高三学生, 深知创新思维带给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益处。文章结合自身, 就如何培养高三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三,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凤杰.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

[2] 资建民.培养创新思维推动思维创新——谈谈加强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问题[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

[3] 胡伯项, 孔祥宁.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政治理论课的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4) .

[4] 何世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1) .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5篇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参与与教学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启发发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创意,允许“标新立异”,而而不是一切由教师每一包办,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的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全被占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受到了压抑,抑,养成语文的惰性,对教师只能“洗耳恭听”,不敢也不愿反问质质疑,不再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尝试,在尝试操作作和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问题,通过思维碰撞,听取不同意见,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兴趣,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给学生自主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于发言和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要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积极评价学生的不同意见,本着民主的原原则用心去跟学生沟通。

2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于启发学生多提问题,多角度提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和主动探探究的精神。

2.1 鼓励质疑,培养能力

质疑,可以激起智慧的火花。一个缺乏大胆质疑的人,无异异于缺乏创新勇气的人,只会继承传统,僵化自己的思维。教学过过程是一个见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先消除学生的的畏惧心理,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的机会,让学学生敢问敢想,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意见。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的种种提问,教师应表扬会提问题的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问题。

2.2 创设氛围,掌握方法

教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大胆质疑。有的的学生不懂得怎样质疑。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并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常见的质疑方法有:一是从课题质疑,教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围绕题眼质疑,然后围围绕这几个疑问进行分析解疑。二是从重点词语质疑, 文中的一一些好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又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准确地使用词语。三是修辞句子去质疑,课文中的比喻句、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事物, 要引导学生从文中修辞句子入手进行质疑解疑。四是从标点符号质疑,有些标点符合有特殊的含义,要让学生质疑并分析。五是从课文的插图质疑, 插图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提出问题,也是质疑的好方法。教师要多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提高质疑的效率。

2.3 学以致用,训练思维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 要能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结合实际开展简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春游写景、读书活动、观察体会、电影观后感、写信给亲人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和想象, 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4 发散思维,培养习惯

在思维过程中,有时要集中思维,有时要多角度思维,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充满想象的课堂,如作文,每个人的作文肯定是不一样的,又如对文章的理解,每一个人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为了语文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灵活开放的问题,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开阔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思维将会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可以说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2.5 积极评价,增强信心

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 便会激起多次成功的欲望”, 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会有成就感。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让他们通过自主思维和小组讨论等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教师对学生的成功应积极评价表扬,努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

思维品质如何培养范文第6篇

1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界定

经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了获得某种东西或权力而对其他幼儿采取的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可分为几种。第一种攻击性行为是工具性攻击, 这类攻击的目的性较强, 而不考虑过程和结果, 幼儿将攻击性行为视为一种手段。例如从另一个孩子手中抢夺玩具或者排队时互相推挤。这种攻击并不是以伤害别人为目的, 但往往会造成对被攻击者人身的伤害。第二种攻击时敌意性攻击, 施加故意的伤害。这种攻击可能是公开的威胁或身体攻击, 或关系攻击, 即威胁或破坏他人社会关系。

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界定的标志是是否在行为中存在暴力。我们要将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分开, 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争抢玩具的情景, 如果一个幼儿说“这个玩具是我的!”, 但是在争抢中没有出现暴力的行为我们就不能将这种行为视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了, 这个时候儿童只是在确定玩具的所有权罢了;但是如果这个幼儿殴打他的伙伴, 然后宣布说:“这个玩具是我的!”那么这时幼儿的行为就是攻击性行为了。

2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体现在他能否以文明和礼貌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它展现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素养。众所周知幼儿良好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不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而且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后天环境因素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产物。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让幼儿受到老师和同伴的欢迎, 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与他人合作的游戏中, 使幼儿在童年的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幼儿期是塑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初时期, 抓住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有利于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一个人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3 加强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部分。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 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 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 也是衡量道德品质的客观标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品德、个性 (或人格) 和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 它们之间, 既联系紧密, 又有区别。品德, 又叫道德品质, 即个人的道德面貌, 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3.1 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培养幼儿的道德认知

向幼儿明确说明攻击和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并在班级中坚持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向幼儿情调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攻击和暴力行为在现实中并不是真实的, 并不是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出力冲突的方式, 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人们才表演出来;教给幼儿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告诉幼儿这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采取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和水平, 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利用他的道德两难故事, 判断幼儿道德发展水平, 通过班级活动或小组活动, 展开针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认知教育, 并且将道德认知的学习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学习活动中。

家长要关心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对于幼儿的自我中心, 家长不应该置之不理,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比如说利用历史上的“孔融让梨”的故事等等对孩子进行说教。幼儿生来就是模仿的天才, 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学习榜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幼儿道德认知的教育, 要优化幼儿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等, 避免不健康的、暴力的画面出现在幼儿的视线内。

3.2 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 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罗杰斯认为要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因为情感活动对人来说是最基本的因素。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 幼儿园和家庭都应为幼儿提供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 让幼儿的生活充满爱、同情、合作和快乐。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合作机会, 让幼儿在合作中培养道德情感, 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 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攻击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 让幼儿学会移情, 为他人着想。针对幼儿的理解和思考做出正确的评价, 鼓励幼儿爱护和保护其他幼儿。

3.3 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 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动机

由于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我们要反复的强调什么行为是对的, 而什么行为又是对他人具有攻击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给予行为指导, 给幼儿讲解“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动机, 强化幼儿已经形成的良好道德行为。教育者要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过程中, 根据幼儿发展中的不同需要, 讲述道德行为要求或树立榜样等多种方法去激发幼儿的行为动机, 并注意对积极地行为动机及时给予强化。

在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前提下, 培养幼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着手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才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才能为幼儿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和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形成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而是需要教育者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可以从培养幼儿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三个方面着手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道德,行为,认知,情感

参考文献

[1] 陈琦, 刘儒德.教育心理学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8.

上一篇:中学教育案例范文下一篇: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