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

2023-09-23

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第1篇

1. 石坝施工技术概述以及新发展。

土石坝作为一种常用的坝型, 经常运用于坝工建设中。其主要由土石料、石渣以及卵石等材料构成。

(1) 土质心墙堆石坝技术概述。对于土质心墙进行建造过程, 选择适当的防渗土料是关键工作之一。同时, 传统选土的方式将劣质的涂料排除在外。然而, 经过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证明劣质涂料也能够作为防渗土料。在施工过程中, 选择优秀的土料设计, 同时运用适合的施工设备。在这个过程中, 就可以选择将膨胀土以及湿陷黄土等材料, 作为心墙的防渗土料。并且, 碎石土也能够成为心墙的防渗土料。而且, 在未来的施工过程中, 随着施工进步的进步, 可以用作心墙防渗土料的材料将会更多。

目前, 较为基础的防渗技术有了非常大的发展, 同时基础防渗墙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中。在大坝建造过程中, 建坝基础常用沙砾石层。这种建造工程需要较高的施工技术, 同时其施工难度也较大。并且, 选择适当的防渗墙建造技术也极其重要。而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技术, 主要是冲击技术或者反循环钻主孔技术。

(2)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概述以及新发展。当前, 国内的混凝土面板技术普遍运用于堆石坝工程中。该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第一方面, 堆石体能够临时挡水和过水度汛,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导流与度汛的过程, 同时推动了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第二方面, 砂砾石一般运用混凝土专业技术进行防渗墙的建造, 同时将混凝土面板趾板和混凝土浇筑融合, 从而实现较好地防渗作用。第三方面, 专业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其他传统技术的发展。运用塑料形成中间止水带的传统方法, 不能够发挥其实际的功用, 所以未广泛运用于实际建造过程中。当前, 运用较为先进的塑料进行填料, 从而实现较好地止水效果。

2. 混凝土坝的技术概述以及新发展。

对于混凝土筑坝技术来说, 其材料的运用和设备的选择有了较多的创新与发展。其中, 对于高拱坝的研究, 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当前, 建造的碾压混凝土坝, 运用较高含量的掺粉煤灰以及较低的水泥用量。运用恰当的混凝土,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层面结合, 同时也能够保证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 从而使得碾压混凝土的运用效果达到最好的发挥。在施工过程中, 所运用的变态混凝土是我国创立的。该类混凝土的形态从硬性混凝土转变为相应的常态混凝土。运用造缝技术时, 在碾压混凝土中运用PVC的编织布条, 同时在拱坝的诱导缝中实施灌浆操作。

二、水利工程项目开挖技术的概述与新发展

1. 土石方工程和高边坡工程挖掘技术与新发展。

近几年, 国内的相关部门建造了较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时, 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 运用了土石方明挖技术和高边坡开挖技术。我国的这两项技术已经能够达到国际化的技术水平。因为国内的水利工程的工作量一般都比较大, 同时其施工强度也较高, 所以相关施工人员需要选择性能较为稳定的设备。并且,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 也必须运用质量较好, 适合工程项目工作原理的机械设备。

2. 地下大型施工工程或长隧洞工程的挖掘技术与新发展。

运用掘进机进行长隧洞的挖掘工作, 是当前国内很多工程项目运用的施工方法。这种施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掘进的速度, 同时也能够减少附近围岩的扰动情况, 从而有效运用围岩的承载能力。

三、水利工程项目防渗技术以及地基处理技术的概述与新发展。

1. 防渗处理技术与新发展。

在施工过程中, 进行防渗处理最为高效的方法是浇筑垂直防渗墙。具体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深搅法、置换法、挤压法以及高喷法。在护岸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中, 一般运用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

2. 地基处理技术与新发展。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加, 其地基建设的复杂程度也逐渐增加。所以, 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对地基处理工程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从而使得地基处理工作获得一定的发展进步。运用土工合成材料技术所合成的材料, 具有多种特殊功能。比如:它们拥有较好地防渗效果, 同时拥有防护加筋等各种使用功能。并且, 这些材料的重量比较轻, 从而在运输过程中较为方便。

四、系统工程在施工水利工程中的实际运用

系统工程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同时其研究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系统工程的发展进步, 使得其更加符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

1. 系统工程的方法与技术, 运用于施工决策分析中。

为了能够解决最优总平面布置工程的相关问题, 可以运用系统工程中的适当方法。同时, 通过相关的专业技术, 获得施工运用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工作过程中, 可以运用多目标方案的分析模型, 同时运用对比有序数矩阵以及加权优序数矩阵, 最终实施决策分析的过程。系统工程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施工决策提供正确合理的依据。

2. 系统工程的数学模型, 运用于方案选择中。

系统工程也能够运用主体工程的施工项目中。在施工过程中, 需要采取适当的温控措施。这时可以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温控措施的选择。具体来说, 可以运用混合型的非线性规划, 对温控措施的组合方案进行计算, 从而选择其总费用最低的方案。工程成本费用的减少, 能够提高工程的竞争优势。

总结

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 要求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从而提升工程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程管理质量。技术和管理的适当提升, 能够有效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相关作用。因此, 在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要运用不同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只有通过技术和管理的交叉运用, 才能够相互补充不同技术的缺点, 从而达到更好地施工效果。同时, 在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不断交互运用过程中, 能够发现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拥有很多的专业技术。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这些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中。本文重点介绍了主要的水利施工技术, 同时也详细描述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水利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使得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同时, 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也为水利施工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 董先国.浅谈水利施工技术的进步与新发展[J].建筑与装饰, 2018, (1) .

[2] 袁现红.浅谈水利施工技术的进步与新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17) .

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第2篇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 作为知名的科学哲学家, 出生于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被他的哲学研究占据着,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是倾向于对哲学方面的科学问题等进行深刻探究。对于理性运动主义的批驳, 波普尔是它的发起人之一, 随后伪证主义的方法论也已悄然而至, 波普尔坚信在观察事物中积累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必能找到本体并指导其本身, 然而对于理论自身而言, 也是可以证伪的。由于以上的观点, 波普尔认为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 批驳与否定的观点始终贯穿其中。以此来看, 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 其中理论科学的可证伪性是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在发展着的科学当中, 反驳与猜想是存在着的, 而理论只能被证伪却是不能被证实的。因此, 方法思想论也被称为伪证主义方法论。在认识方面的论方法的内容当中, 对归纳方法这一方面是十分有信心的, 在建立量子力学以及与相对论这两种物理体系的过程中, 也是饱受非议的。“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 绝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它体系本身是否含有部分错误, 并不在于通过实践经验去验证。实际最主要的是:并不是任何的理论科学都是准确无误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 其错误的部分是会逐渐显现的。因此, 波普尔在对证伪主义的论述过程中毫不吝啬的指出科学发展道路中存在的矛盾。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剖析

波普尔在有多重局限性的情况下, 使用意义划界的标准解析了实证逻辑主义, 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并不是最符合要求的, 仍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此基础之上, 波普尔在可伪证性的划界标准科学中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及观点, 他认为凡是在科学当中, 有正反两面可供其证伪的均是科学, 由此推之相反则不具备科学性。那么何为可伪证性呢?波普尔认为经过一定的实践积累的经验与观察中的发现相结合, 只要有一组在逻辑推断与规则上发生冲突便是所谓的可证伪性。在对分界标准解释的规则下有以下一些注意事项:1) 已经确证的和未被确证的不能混为一谈。波普尔的可伪证性是指在实践经验中可以推导为伪命题, 并非是指在逻辑上的。2) 效仿他的可伪证性原理, 有多种在实践经验中对问题的论述与得出的科学结论其实都是可被推翻的, 也可以说是在科学本身存在不自洽的。3) 波普尔在对待可伪证性的划界问题上, 还附带有对结论的说明。因此, 他始终坚信一个禁得起实践检验的结论, 始终存在其风险性。4) 可伪证性的类别可以区分为二种。他的可伪证性确切的说在绝大多数的人的潜意识中并未受到现代思想的改变的情况下, 可称之为革命性和非革命性伪证。5) 他的伪证性已经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与冲击。在他的观念之中, 经过实践推翻的科学并不是缺点, 反而可以被视为一种好的现象, 因为以此可以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不断开化, 对于发展科学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三、对证伪主义的合理评析

借助于以上解析, 我们不难看出波普尔的伪证思维是他一切科学的基础, 是他多年来对科学研究的深刻领悟。这种新型的思想可谓是给科学界带了不小的震动, 其积极性是不难否认的, 但其中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在使用“拿来主义”的时候, 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评判体系。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的这种研究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起初, 他的课伪证主义一经传播, 就给其他两种人们长期认定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其一便是人们常言的“科学理论便是真理”;其二便是“科学伦理及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科学中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 使得波普尔对自己的科学见解更加深信不疑。虽然这个全新的观点在起初是不被大众科学家和世人所接受认可的, 但他始终没有因此而对自己的科学认识有所怀疑和动摇。科学的发展和新思想的出现需要一段时间接受科学家和大众检验才能够被逐渐认可, 这不论是对解放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而言, 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

四、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波普尔的可伪证性的思想是处于其科学思想的中心位置的。集中来看, 他的思想主要包含三点, 一是划界问题, 二是归类问题, 三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问题。他的可证伪思想基本上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是研究与探讨的, 波普尔的这种不畏惧世俗对他的批判与质疑的精神, 对于发展科学, 人类进步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警示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时, 要有批判与怀疑精神, 不要一味相信书本或者经验知识, 要在科学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检验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步入新的篇章, 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摘要:卡尔·波普尔, 作为著名的西方当代哲学家, 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学和科学哲学, 对此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影响是深远的成果是丰硕的。其中取得的最大成就便是对科学哲学的探究。他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分界与归纳。实证原则的维也纳学派也被批驳了, “伪证主义”本身有对于理性批判的痕迹, 发展科学模式的动态上出现了试错法, 因此波普尔把证伪主义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哲学,证伪主义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丛林.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评述[D].吉林大学, 2008.10.

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第3篇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类型,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国家。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经济建设方面加大了资金与技术投入, 但是收获的实际效果并不能够让人满意。从客观上来看, 我国的基础农业生产工作落实效果不好, 所以其必须依靠于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的介入来体现出农业技术的应用优势和价值, 为了进一步分析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2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

2.1 农业生产增加值

农业生产增加值是指去除掉价格波动因素后按照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折算得到了农业生产数据的增加部分。从客观上来看, 我国2014~2017年期间的农业生产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下滑, 达到了2.88%, 其自身的增加速度较快, 达到了12.6%。

2.2 农业资本投入

农业资本投入是指农业部分当中固定资产的投入情况, 其也会作为农业技术进步的标志以及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体现之一。结合我国2014~2017年农业资本的投入情况来看, 其年增长速度为11.8%, 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可以说农业资本的投入增速较快。

2.3 农业劳动力投入与产出

从技术投入与农业劳动力产出的角度上来看, 两者的对比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的应用效果。在投入比例产出的定量分析中, 人均产出率年均提升12%, 符合预期。

3 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带给我们的启示

综合上述定量关系我们不难发现, 农业技术的进步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水平, 其关系更是随着农业技术进步速度的上升而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显著提升。立足于现状, 其给我们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3.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投入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 特别是基于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 由于农业基础资源相对薄弱, 必须通过加强单位产值来体现农业技术的价值与优势。我国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 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并坚定不移地走精致农业路线才是我国农业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道路, 这不但是基层农民提高收入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过渡到农业强国的关键环节。

3.2 实现科技结构创新与农业结构创新

科技结构创新与农业结构创新是当前新时期农业技术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的环节。就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现状来看, 虽然高校中的农业技术成果十分丰富, 但是能够在短期内直接推广到农业生产当中的技术却并不多见, 这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途径不通畅以及基层对于农业技术的认可程度不高等问题有关。同时, 农业结构方面建设的缺陷也逐渐体现出来, 只有重视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并主动开发培育更为优质的农作物, 提升品质与产量的同时将农业结构调整到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角度, 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升级, 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建设起来。

3.3 硬技术与软技术双管齐下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经常会发现技术应用衔接不足的问题, 其着重体现在软硬技术的结合方面。为了提升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结合效果, 首先应该逐渐建立起化肥、机械化生产以及农药的硬技术发展渠道。同时通过新的组织管理形式与制度创新模式实现软技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 通过硬技术提升基础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 同时在经济模式与运作水平上获得一定规模的提升。然后再结合软技术的应用和搭配实现硬技术的最优化发挥作用, 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发展保障。由此可见, 硬技术与软技术双管齐下不但是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与技术应用的前提, 同时也是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特点的选择, 是巩固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的必然途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 根据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我们不难分析出,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前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两者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立足于现状, 笔者也提出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科技结构创新与农业结构创新和软硬技术双管齐下的管理建议, 希望可以为农业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创设条件。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当前学术界对于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作用关系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本文立足于现状, 首先分析了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作用关系, 其次对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定量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报和判断, 希望能够为我国农业技术的快速提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突破创设条件。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增长,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 洪梦茹.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台湾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 .

[2] 李春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3] 于敏等.云南省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 .

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第4篇

摘 要:以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基础,利用200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

方面对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各投入要素结构以及能源配置结构出现失衡,“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总量”以及非合意性产出“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出现冗余,合意性产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则呈现产出不足;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的非有效及波动主要由纯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的不稳定导致,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開发。最后,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能源配置结构以及推行绿色税制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效率;DEA方法;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财政政策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长期以来,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加快产业结构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生态化转变,即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实现生态要素在产业间的优 化配置和流动,进而提升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财政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理应在提升产业生态化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资源浪费严重,实体经济严重产能过剩,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极具现实意义。

对生态效率这一概念的认识,国内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外研究方面,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992年将生态效率定义为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Keeler E等人认为,产出和投入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环境效率=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环境负荷。[1]OECD 1998年提出生态效率是以最优的技术和经济效率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2]欧洲环境署2001年进一步的指出,生态经济效率就是以更少的环境负荷为代价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3]国内研究方面,周国梅同样强调,生态效率是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能够通过产出和投入的比值来进行测度。[4]诸大建在其文中指出,生态效率应该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测度指标,他认为生态效率可以表示为社会经济发展价值量和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两者之间的比值。[5][6]由此可见,世界各类组织和学者较为普遍的将生态效率定义为,生态效率是一种生态环境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率,同时强调一种产出和投入比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说,对生态效率的追求就是实现两者比值的最大化。据此,本文认为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就在于要提高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价值。

在生态效率的测度方法上,国内外现有的对生态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单一比值法和综合数理模型法,综合数理模型法既包括了一些需先设指标权重的分析法又包括了无需确定指标权重即可测算结果的非参数分析方法,例如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DEA法反映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具有赋权客观以及消除量纲的特殊优势,在测度相对效率方面获得了青睐。程晓娟等借助DEA模型对我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煤炭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非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非有效。[7]在实证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尤为关键。吕明元、陈维宣认为生态要素配置结构的作用可以从污染物与能源资源两个方面来考察。[8]付丽娜在指标体系中突出了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和废弃物排放指标的重要性。[9]仇方道等指出,资源投入指标反映源头减量化策略导向,污染物产生量指标反映清洁生产策略导向,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反映末端治理策略导向。[10]李倩、盛逖在实证研究中考虑了科技投入强度,他认为要依靠高新技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11]可以看出,DEA方法在测算产业生态效率上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仅有的研究只局限于静态研究而缺少动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多以环境和资源指标为主,科技研发和节能环保投入的重要性未在产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得以体现。

另有一些学者从财政的视角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储德银、建克成指出,市场机制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范围以及调节效果相对有限,但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合理的配置生产要素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12]但财政行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波动性。Ramey、Ali、Afonso 和Furceri、Bleaney和Hallad等人的研究发现,政府财政行为的波动显著抑制了产出的增长。[13-16]安苑、王珺利用面板数据从科技投入、创新激励角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行为波动性越大,那些技术复杂程度更高的产业的相对份额下降越多。[17]政府的财政行为是否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会对经济主体的预期进而生产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王广深、王金秀进一步细化,从财政支出角度进行的研究发现,支出总量上的增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支出结构上看,政府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应加大教育和科技支出。[18]由此可见,政府和产业之间的财政关系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都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鉴于对政府财政行为的考察尚未在产业生态化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对财政支出行为的研究尚未涉及对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当前,产业投入要素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各投入要素和产业生态化效率之间存在怎样的投入产出关系?本文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意义。

剩余部分作如下安排:第二部分致力于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三部分说明数据来源并借助DEA方法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展开实证研究,主要进行了效率分析,冗余、不足分析以及效率动态评价;最后,得出了实证结论并给出财政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以及指标选取

本文运用生产函数,即Y=F(K,L),作为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DEA方法的BCC和CCR模型有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之分,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为基本假设。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以及基于对产业生态化效率概念的理解,本文采用投入导向型进行效率分析。

(一)模型构建

(1)DEA模型

DEA方法是一种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非参数效率评价方法,最早是由Charnes、Cooper等人提出。該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具有客观性、不用考虑量纲、分析结果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等优点,在国内外应用广泛(杨得前,2010)[19]。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和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是DEA方法最基本的两个模型。推导过程如下:

(2)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二)指标选取

本文从财政政策研究的视角出发,在王晶、李倩等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指标评价体系[20][11]基础上,加入了“R&G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以及“环保节能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两项投入指标,以便于更好的探究财政支出在产业生态效率提升中所扮演的角色。表1列出了本文所使用的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以及指标说明。由于在现实的生产活动过程中除了产生合意性的产出外往往会伴随着空气污染物以及废弃物等非合意性的产出,故产出应分为合意性产出和非合意性产出,并且由于两者的非同向性,有必要把非合意性产出的基本假设修改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少的非合意性产出(Cooper等,2007)[21]。

三、数据与实证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本文把非合意性产出指标纳入到了产业生态化效率的研究框架之内,故需要对其进行转换,以便使转换后的数据能够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包括到正常的产出函数中(Scheel,2001)[22]。根据MLT方法定义的处理方法(王晶,2009)[20],本文直接对非合意性指标数据进行了倒数处理。

(二)实证分析

(1)效率分析

把2009-201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投入指标、合意性产出指标以及非合意性产出指标数据分别代入DEAP2.1软件,选择DEA-BCC模型(规模报酬可变)进行运算,得到了五年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以及规模效率值(见表2)以及各效率值的走势(见图1)。

①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总的来看,2009-2013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综合技术效率经历了从0.734到0.828的增长,期间一度达到0.871,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波动。以2013年为例,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20个地区处于DEA有效,主要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 为主;11个地区处于DEA非有效,主要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主,西部地区次之。这可能与我国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有关,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型产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转移,西部地区的整体产业生态化效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并未普遍出现因工业发展而破环生态环境的现象。

② 纯技术效率分析

纯技术效率来看,2009-2013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纯技术效率实现了从0.787到0.842的增长,五年间同样也经历了上升到下降的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2009-2013年纯技术效率的走势和综合技术效率的走势基本吻合,这也说明了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我国整体产业生态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③ 规模效率分析

从规模效率来看,各年份的规模效率值普遍高于当年的纯技术效率值,2009-2013年间尽管同样也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波动,但波动较之于纯技术效率的走势趋于更加的平缓,这一现象也进一步说明了相对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并非影响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的主要因素。以2013年为例,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和甘肃四省的规模报酬呈现出递增状态,这表明通过进一步的加大部分投入要素的规模可以实现地区产业生态化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而河北、吉林、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陕西七省的规模报酬呈现出递减的状态,说明这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进一步的加大某些要素的投入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应该合理的调整各类投入要素的结构,避免出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

(2)改进分析

① 投入改进分析

首先,选择投入导向的CCR模型,即当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基于这一思路,接下来进一步的分析2009-2013年各投入要素的冗余情况。运行DEAP2.1软件,对“R&D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固定资产投资”、“环保节能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消费量”以及“用水总量”六大投入要素进行冗余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当产出水平保持不变时,2009-2013年我国产业生态化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投入要素冗余现象。五年间的冗余情况全部集中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消费量”以及“用水总量”这三大投入要素上,分别平均冗余229.533万人、679.788万t标准煤以及15.949亿立方米,说明我国在这三大要素的投入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粗放式使用的问题,阻碍到了我国产业生态化的进程以及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以2013年为例,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十省在以上三大投入要素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冗余。到2013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冗余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综合能源消费量”的冗余较2009年虽有大幅度的下降,但2012年开始又出现回升的势头,值得警惕;“用水总量”的冗余较2009年同样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冗余现象有明显的好转。所以,为了进一步的提升产业生态化效率,以上地区需要减少相应的冗余投入要素数量,高效的使用劳动力、能源以及水资源,实现投入要素结构的合理有效。

② 产出改进分析

其次,选择产出导向的CCR模型,即当投入要素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多的增加各类合意性产出和尽可能多的减少各类非合意性产出。基于这一思路,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的分析2009-2013年各产出要素的不足和冗余情况。运行DEAP2.1软件,对前文所设定的“产业增加值”、“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烟尘排放量”五大产出进行改进分析(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当投入水平保持不变时,2009-2013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产出不足和冗余的现象。一方面,“产业增加值”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存在一定的合意性产出不足,分别达到4.430亿元和7.1%,而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不足问题相比产业增加值的不足更加严重,并且未出现缓解的迹象。以2013年为例,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八省在“产业增加值”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两项合意性产出指标上出现产出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烟尘排放量”出现一定的非合意性产出冗余,平均冗余分别达到5620吨和14200吨。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11省在这两项产出上出现冗余。进一步的发现,同时出现合意性产出不足和非合意性产出冗余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八省,这与上文的“综合能源消费量”要素出现冗余的省份基本吻合,说明该投入要素上的冗余是导致非合意性产出“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烟尘排放量”冗余出现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未来的产业生态化进程中我国应该重视能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最后,从分析结果看,2009-2013年五年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走势,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出现冗余和产出不足的问题,各投入要素结构以及能源配置结构的失衡是产生冗余和产出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产业生态化效率动态评价

为了更好的发现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变化情况,接下来本文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做进一步的动态分析。表5描述了2009-2013年我国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从表5可知,2009-2013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平均值是1.008,这说明2013年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比2009年提升了0.8%。图2展示了2009-2013年我国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的走势,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曲线的走势和技术变化指数曲线的走势基本吻合,可见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变化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通过图3可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曲线走势和纯技术效率指数曲线的走势基本吻合,由此可见,技术效率的变化动力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变化主要随技术进步以及纯技术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从年度变化上看,2009-2010年我国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1.427,技术进步(增长25.3%)和纯技术效率(增长8.3%)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0-2011年我国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1.076,说明2011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比2010年增长了7.6%,仍旧主要是源于技术进步(增长2.6%)和纯技术效率(增长3.7%)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但增速较2009-2010年明显的放缓。2011-2012年我国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0.734,说明2012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比2011年下降了26.6%,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下降24.5%)和纯技术效率(下降3.9%)的下降对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增长起到了反向的阻碍作用。2012-2013年我国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0.916,说明2013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比2012年下降了8.4%,同样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下降6.1%)和纯技术效率(下降2%)的下降对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增长起到了反向的阻碍作用,但下降的速度比2011-2012年明显的放缓。

本文旨在通过财政政策提升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水平,而我国产业生态化效率主要受技术进步以及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带动技术进步以及纯技术效率的增长也就成为了提高我国整体产业生态化效率的关键。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

(一)小结

本文采用DEA方法以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9-2013年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显示:(1)我国产业生态效率的非有效及波动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不稳定导致,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2)各投入要素结构以及能源配置结构出现失衡,存在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现象。2009-2013年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综合能源消费量”以及“用水总量”三大投入要素出现冗余的现象,平均冗余229.533万人、679.788万t标准煤 、15.494亿立方米;合意性产出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平均产出不足7.1%,非合意性产出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平均冗余5620吨和14200吨。

(二)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科技、环保投入引导节能降耗。我国财政资金在支持产业生态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支持目标不明确,投入分散;重点扶持领域不突出,力度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支撑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强化预算监督力度,科学合理的界定支出范围,优化财政资金的配置结构。例如,科技、环保领域是我国财政支持的薄弱环节,应发挥财政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加大这些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为产业生态化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是提升产业生态效率的必然选择,这类产业具有环保节能、科技含量高、集聚度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环保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已经严重限制了其产业规模以及技术创新的发展,应建立多样化的生态资金投入机制,同时要完善节能环保资金的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地区环境治理协调发展;从长期来看,可進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和节能环保系数设置,可考虑把研发经费的支出规模、增幅、占比作为重要性指标纳入到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围之内;另外,应积极的探索市场化的排污治理机制,实现污染治理成本内部化,倒逼企业节能减排。最后,建立稳定增长与动态调节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科技和环保节能支出的优先和重点保障地位,并且根据产业生态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逐步的建立起动态调节机制。

第二,依靠技术创新,优化能源配置结构。技术创新是产业节能环保统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键。首先,技术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发展战略,要改变产业生态化进程中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投入方式,财政政策要更多的为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加入而做出调整。要扩大人才培养的财政支出规模,国家在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占比应该随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弹性增长。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探索培养和鼓励创新型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加大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的保障力度,开辟绿色通道,搭建人才聚集平台,构建人才储备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上主要以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费为主,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比例严重不足。应加大对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投入,通过加大R&D经费的投入,推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依靠绿色能源助推产业生态化进程。最后,财政在能源补贴改革领域可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逐步取消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补贴,增加对新能源的补贴,引导市场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有效转变。

第三,推行绿色税制,激发自主创新。首先,加快出台环境税。设置致力于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防排治污的环境税,促进污染物排放社会成本内部化;为早日实现排污费改税,大力推动排污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当前税种的绿色化程度,对现有税制的调整和设计应更多的考虑环保因素,征税范围应更多的涵盖高能耗、重污染的产品,借助税收杠杆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其次,通过自主创新的激励型税收政策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热情,改变以往简单的“税率减免,区域优惠”的模式,加快优惠型的税收政策向激励型税收政策转变。流转税方面,强调税率优惠和税额减免相结合,扩大技术服务以及创新成果转让的免征范围,扫清技术流转障碍;所得税方面,税收政策要有针对性的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例如,突出具体研发项目的优惠力度,加速折旧研发设备,明确研发人员工资的项目扣除,激励企业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Keeler E,Spence M, Zeckhauser R. The optimal control of pol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1-77.

[2] 0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OECD),Eco-efficiency. Paris, France. 1998.

[3]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 EEA),2001-03-04,Environmental signal 2001, http://glossary.eea.eu.Int/,2010-7-15.

[4] 周国梅,彭昊,曹凤中.环经济和工业经济效率指标体系[J].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201-203.

[5] 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66.

[6] 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1-5.

[7] 程晓娟, 韩庆兰, 全春光. 基于PCA-DEA组合模型的中国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研究[J]. 资源科学, 2013, 35(6):1292-1299.

[8] 吕明元, 陈维宣. 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机理与路径[J]. 人文杂志, 2015(4):46-53.

[9] 付丽娜. 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及生态效率研究[D]. 中南大学, 2014.

[10] 仇方道, 沈正平, 张纯敏. 产业生态化导向下江苏省工业环境绩效比较[J]. 经济地理, 2014, 34(3).

[11] 李倩, 盛逖. 城市产业生态化实现路径及效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S1).

[12] 储德银,建克成. 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总量与结构效应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J]. 经济学家, 2014(2):80-91.

[13] Garey Ramey and Valerie Ramey,1995,“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Volatility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5,pp.1138-1151.

[14] Abdiweli M. Ali,2005,“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Growth: The Effect of Fiscal Volatility”,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Research,Vol. 3,pp. 17-26.

[15] António Afonso and Davide Furceri,2008,“Govern?ment Size,Composition,Vola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849.

[16] Michael Bleaney and Havard Hallad,2009,“The Re?source Curse and Fiscal Policy Volatility”,Working Paper.

[17] 安苑,王珺. 财政行为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产业技术复杂度的考察[J]. 管理 世界, 2012(09):19-35.

[18] 王廣深,王金秀.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7):26-29.

[19] 杨得前.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研究[J]. 税务与经济, 2010(3):77-81.

[20] 王晶, 孔凡斌. 区域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 32(12):101-107.

[21] Cooper,W. W. ,L. M. Seiford and K. Ton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A Comprehensive Text with Models,Application,Ref-erences and DEA - Solver Software[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Boston,2007.

[22] Scheel. 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Efficiency Valuatio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2(2):400-410.

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第5篇

摘 要:以中国为标准国,利用EKS模型测算1995—2011年3个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员国和具有代表性的35个非NAFTA国家14个制造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系数,并进行时间上的纵向动态分析和国家间的横向比较,得出以下结论:NAFTA的成立给各成员国的技术进步都带来好处,且经济互补性强的“南北”型自贸区比经济同构性强的“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更能使成员国获得技术福利;在NAFTA成员国中,美国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最高但各行业差异也最大,而墨西哥最低但行业差异不大;在变化趋势上,美、加、墨三国存在差异,说明NAFTA并不能使各成员国、各行业的技术水平都同比提高,而会产生区域内的分工和分化。因此,不能因某些部门的不景气而全盘否定自贸区或自贸协定,要通过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或经济一体化协定打破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中国尤其应重视与经济互补性强、技术水平高的国家签订经济贸易一体化协定,积极提升国内技术水平和产品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

关键词:北美自由贸易区;技术进步;相对技术水平;制造业;技术福利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式来促进自由贸易,打破贸易和投资壁垒。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年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达成,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成立,表明致力于全球多边谈判、推进自由贸易进程的美国已经接受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期望通过区域内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扩大投资和出口,实现经济繁荣。NAFTA成立后,区域内的贸易、投资和技术流动加速了成员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不过,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对现有美国签署的多边协定给予全盘否定,他声称NAFTA是“史上最大的盗窃”,认为全球化浪潮使美国很多社区陷入萧条、工作岗位丧失,主张重新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NAFTA给成员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美国是否利益丧尽?对此,本文仅从技术变化角度进行考察,探讨NAFTA对各成员国制造业相对技术变迁的影响及其形成的利益格局。

关于NAFTA对成员国技术变迁的影响,已有文献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NAFTA的成立将使哪个成员获得最多的技术收益。杨维汉和顾庆良(1994)指出,美国和加拿大的现代化技术和高效率管理将流入墨西哥,带动墨西哥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升。Pfaff等(1993)认为,NAFTA将使墨西哥作为技术授权地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墨西哥需要改变技术许可环境以应对其他成员技术公司的竞争。周汉民和傅志耕(1993)认为,NAFTA将促使美、加、墨三国均获得更多的技术,而不只是墨西哥获得。López(1998)则担心技术进步给墨西哥带来环境问题,指出墨西哥应通过协商争取专有技术的使用以促使当地产品转型。二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Esquivel等(2003)指出,在NAFTA成立前贸易自由化缩小了墨西哥的工资差距,但成立后该效应几乎为0。Schiff 和Wang(2003)指出,墨西哥制造部门从NAFTA成员国进口的研发技术效应很大,但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口的研发技术效应较小。Mollick和Cabral(2009)认为NAFTA对墨西哥制造业就业有强的正向效应。Ito(2010)的研究发现,NAFTA使得美、墨行业之间生产率差距拉大。于淼(2007)认为,NAFTA成立后美加墨的整体投资创造效应明显,参与国之间的投资创造效应显著,但当发生突发经济事件时投资转移效应占主导。三是技术传导的最佳载体通常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技术传导的最佳载体。Kahouli和Maktouf(2015)指出,FDI通过增加国家收入、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和就业水平影响东道国,产生技术转移、先进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Cuevas等(2005)研究发现,NAFTA对墨西哥FDI流入的影响大于对美国的影响,这是因为贸易自由化对FDI的效应取决于贸易伙伴国的相对大小,墨西哥加入NAFTA后的FDI比加入前要高三分之二。姜书竹和殷红蕾(2007)认为,NAFTA使得墨西哥引进大量FDI,并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墨西哥技术进步。刘思伟(2011)研究发现,NAFTA成立后引致区外投资向区内转移,使得区内FDI流入量增长明显,FDI主要流入美国的三产、墨西哥的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但加拿大的FDI流入不突出。

综上所述,在研究NAFTA对成员国技术变迁或技术进步的影响方面,大部分文献肯定了墨西哥的利益所获,但对美国是否受益分析不多,本文将对此作一补充。本文的“技术进步”是指以研发、创新等不同方式促成原有技术变化,催生新技术,从而促使技术水平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的过程。技术变迁对于一个行业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提升生产效率,节约时间和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对一个国家而言,则会促使该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升级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本文采用“相对技术水平”来反映技术进步状况,即在选定参照国的基础上测算一国某产业相对于该参照国该产业的技术水平。具体方法是根据EKS模型的两国产业相对技术水平方程计算出一国相对于参照国的相对技术水平系数,进而对相对技术水平进行各国间横向对比和各年度的纵向对比,以明确美、加、墨三国的技术水平变化及其在NAFTA成立后所获利益。

二、基于EKS模型的相对技术水平测度方法

本文首先测度NAFTA成员国和非NAFTA样本国家的相对技术水平。利用WIOD数据库数据计算1993—2011年各样本国制造业的相对技术水平系数(其数据只到2011年),并选择典型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以中国为标准国,选择3个NAFTA成员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35个非NAFTA国家35个非NAFTA国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除美国和加拿大外的OECD中其他发达国家、欧盟国家和金砖国家,具体为:澳大利亚、爱沙尼亚、日本、俄罗斯、奥地利、芬兰、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比利时、法国、立陶宛、斯洛文尼亚、巴西、德国、卢森堡、韩国、保加利亚、希腊、马耳他、西班牙、匈牙利、瑞典、印度、荷兰、土耳其、塞浦路斯、印度尼西亚、波兰、英国、捷克、爱尔兰、葡萄牙、丹麦、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对14个制造行业进行分析。具体行业为(数字为行业代码):1食品、饮料与烟草制品业,2纺织品与服装制造业,3皮革、箱包与鞋类制品业,4木材加工业,5纸类与印刷业,6焦炭、精炼石油与核燃料加工业,7化学原料及制品业,8橡胶与塑料制品业,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基本金属制品业,11机械设备制造业,12计算机、通讯与电子光学设备制造业,13汽车与运輸装备制造业,14家具与未分类制造业。

根据EKS模型的两国产业相对技术方程,以中国为标准国,计算i国的相对技术水平:

logTijTcj=logSijScj+θβjlogwiwc+(1-βj)∑J-1m=1ηjmlogXiim/XimXccm/Xcm-logSimScm

其中,下标c表示中国,logSijScj表示i国相对国际竞争力水平,logwiwc表示i国的相对工资水平,∑J-1m=1ηjmlogXiim/XimXccm/Xcm-logSimScm表示i国的相对中间投入品价格总和。若TijTcj>TimTcm,则i国j产业的相对技术水平比中国高。

各国与中国的相对工资、劳动投入占比β和中间投入品占比η可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得到,相对国际竞争力水平可按照贸易壁垒方程用计量方法估计出:logXcijXccj=-θdj-θbj-θlj-θfj+Dexpij+Dimpcj-θδcij

其中,由于中国是标准国,因此Dexpck=Dimpck=0;产业进出口数据来自COMTRADE数据库,并根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第三版(SITC 3.0)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ISIC 3.0)对照表整理得到14个制造业的贸易份额数据;θ取16.70,两国间距离d、边界b、共同语言l和共同自贸区f数据来自法国CEPII的Gravity数据库,参照EK模型的方法,将距离分为6个等级;然后,估计出出口商虚拟变量的系数,最后计算出各国各行业每年的相对技术水平限于篇幅,未详细介绍各参数的具体确定方法及全部的计算结果,需要者可向作者咨询和索取。。

三、NAFTA国家与非NAFTA国家比较

计算得到1993—2011年NAFTA3国和非NAFTA 35国14个制造行业相对于中国的技术水平变迁态势(具体各国每年相对技术水平系数因篇幅所限省略)。中国是参照国,技术水平系数为1,其他国家某一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系数大于1则表明该国该行业的相对技术高于中国。

1.NAFTA国家与非NAFTA国家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比较

首先,比较NAFTA国家与非NAFTA国家(见表1)。整体上,NAFTA国家14个制造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均值都高于非NAFTA国家。其次,比较NAFTA发达国家与非NAFTA发达国家(见表2)。按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的均值排序,法国制造业的相对技术水平最高,美国第二,德国第三,日本第四,加拿大第五,比利时居第六;从制造行业相对技术水平的差异来看,法国各行业的差异最大,其次是美国和德国,然后是日本和加拿大,比利时最小。最后,比较NAFTA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与非NAFTA发展中国家(选择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见表3)。与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相比,墨西哥14个制造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处于中上水平(巴西最高,墨西哥较高,俄罗斯居中,印度最低)。

从波动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即制造业普遍呈现出相对不景气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韩国、墨西哥等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见图1和图2)。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增值(value added,也称附加值)在世界制造业增值中的比重最高时为29%,2015年已经下降到18.6%。与此同时,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值比重也在下降。而中国制造业增值自21世纪初以来迅速上升,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增值国家,2015年占全球比重达到25%。墨西哥与各制造行业相对技术水平在NAFTA成立时迅速上升,虽然后又缓慢下降,但2011年依然高于NAFTA成立前的1993年。如果将考察期延长至2015年,可以发现2008—2015年墨西哥制造业增值增长率为17%,显著高于负增长的巴西。

2.NAFTA“南北”结合型与欧盟“北北”结合型比较

歐盟(EU)是一个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贸易集团(被称为“北北”结合型),而北美自贸区(NAFTA)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区域贸易集团(被称为“南北”结合型),这里考察这两个贸易集团整体的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从表4可见,1993—2011年NAFTA国家制造业各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均值除了焦炭、精炼石油与核燃料业略低于EU国家之外,都是高于EU国家。显然,“南北”型自贸区在促进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比“北北”型更大。

四、NAFTA成员国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的变迁与比较

NAFTA于1994年1月1日生效,美、加、墨三国14个制造行业在NAFTA成立当年相对技术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到2006年,一些行业继续提高,一些行业则出现下降;到2011年,相对技术水平也表现出有升有降(见表5、表6)。尽管如此,除了墨西哥的纸类与印刷业外,其他制造业行业相对技术水平都高于NAFTA成立之前的水平。这表明从总体上看,NAFTA的成立有利于各成员国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的提升。

总体上看,在NAFTA三国中,虽然美国的相对技术水平出现下降,但从均值看依然最高,加拿大第二,墨西哥最低(见表7)。就各制造行业相对技术水平分布看,美国各行业相对技术水平差异最大,加拿大次之,而墨西哥各行业相对技术水平较为均衡,差异不大。进一步根据行业的R&D含量将制造业划分为高、中、低技术行业进行分析(见图3、图4、图5)。美国14个制造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很高,除焦炭、精炼石油与核燃料业外,其他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系数都在1.39以上,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相对而言,低技术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变化最为平缓,高技术行业的下降态势最明显。与美国相比,加拿大所有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偏低;高技术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再缓慢上升,中技术行业则是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再迅速上升,低技术行业除食品、饮料与烟草业外均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再逐步上升。墨西哥高技术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基本在0.89~1.40之间变化,中技术和低技术行业大部分在0.70~1.40之间变化;除了焦炭、精炼石油与核燃料业2005年的变化较为剧烈之外,其行业均呈现出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

图5 1993—2011年墨西哥高、中、低技术制造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变迁趋势

在变化趋势上,美国和墨西哥大致相似,呈先迅速上升再缓慢下降的态势,加拿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态势。可将其相对技术水平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1993—1995年,美、加、墨三国相对技术水平均上升;(2)1996—1999年,美国和加拿大相对技术水平下降,墨西哥相对技术水平波动上升;(3)2000—2008年,三国相对技术水平均缓慢下降;(4)2009—2011年,美国和墨西哥相对技术水平缓慢上升,加拿大则大幅反弹。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导致其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回升缓慢;而加拿大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其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回升迅速;墨西哥的经济增长对美国的依赖度较大,因此美国经济危机对其有较大影响,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回升慢,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总之,考察美、加、墨三国相对技术水平的变迁,可以看到,NAFTA使三个国家均享受到技术水平上升的福利效应。墨西哥的相对技术福利效应最大,加拿大的相对技术水平在2009—2011年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而美国只在加入自贸区初期技术水平提升较快,在大多数年份处于下降趋势,不过2009—2011年有一定的回升。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对外经营以及研发总部的外迁和制造业生产的外包等使得其制造业技术外溢。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中国为标准国,利用EKS模型测算了1993—2011年NAFTA 3国和另外35国14个制造行业的相对技术水平系数,通过对比NAFTA成立前后各成员国、NAFTA国家与非NAFTA国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的变迁态势,推导出如下结论:

第一,NAFTA的成立给各成员国都带来好处。各成员国的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都得到提升,美国也不例外。总体上,NAFTA成员国各制造业的相对技术水平比EU成员国的要高,这似乎表明:建立经济互补性强、产业间分工的“南北”型的区域贸易组织,比建立经济同构性强、产业内分工的“北北”型区域贸易组织,在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提升上可以使成员国获利更多。

第二,在NAFTA成员国中,美国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最高,但各行业差异也最大;加拿大次之且行业差异较大;墨西哥最低但行业差异不大;在变化趋势上,美、墨表现出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而加拿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自贸区的建立并不一定使各成员国、各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都同比提高,因为自由贸易使得区域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竞争变得激烈,并会产生新的分工和分化。为此,因为某个部门的不景气而全盘否定自贸区或自贸协定的论点是片面的。

第三,从NAFTA内的美加、美墨和加墨三组双边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看,美国仍然是享有技术和经济权力最大的一方,但加拿大对美国的相对权力地位在日渐上升,墨西哥对美国的相对权力地位也在缓慢上升。NAFTA成立后,美国在相对技术水平变迁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绝对利益,但相对利益有所下降有关美、加、墨制造业相对技术水平变迁的影响因素以及技术和经济非对称关系变迁问题将另文分析。。

上述结论对中国的启示在于:第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重视与经济互补性强、技术水平高的国家签订经济贸易一体化协定。比如,中国应与加拿大签订自贸协定,加强两国之间在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新能源技术上的研发合作;当然,中国在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和经济综合实力。第二,要通过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或经济一体化协定,打破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目前,中国应积极推进亚太区域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达成,并更加积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三,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应有引进先进技术的大战略意识。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核心技术,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向海外高新技术行业、先进制造业进行直接投资或合资,充分发挥国内外自贸区和国家海外投资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因对外大量投资以及产业转移而使国内制造业空心化,对外投资应带来更高技术的进入并拉动产品的出口,而不是相反。由此,提升国内技术水平和中国产品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使投资和出口得到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姜书竹,殷红蕾.2007.加入NAFTA对墨西哥吸收FDI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8):116-118.

刘思伟.2011.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

杨维汉,顾庆良.1994.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对亚洲纺织及成衣工业出口及发展的影响[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4):87-95.

于淼.2007.北美自由貿易区的投资创造与投资转移效应[D].北京:外交学院.

周汉民,傅志耕.1993.从区域经济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J].国际商务研究(1):52-54.

PFAFF J F,SORDO J G,SCHWARZ T,TREVINO S,et al. 1993. Technology transfer in Mexico:Past patterns and new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NAFTA [J]. 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35(2),125-146.

LóPEZ V. 1998. Tabasco and NAFTA expansion in central America [J]. Policy Studies Review,116-125.

SCHIFF M,WANG Y. 2003. NAFTA,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productivity in Mexico [J]. Cuadernos de Economia,40:469-476.

CUEVAS A,MESSMACHER M,WERNER A. 2005.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o since the approval of NAFTA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3):473-488.

MOLLICK A V,CABRAL R. 2009. Productivity effects on Mexica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66-81.

ITO T. 2010. NAFTA and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between Mexico and the US [J]. Cuadernos de Economía,47(Mayo):15-55.

KAHOULI B,MAKTOUF S. 2015. The determinants of FDI and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TAs: A static and dynamic gravity model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518-529.

Key words: NAFTA; technology progress; relative technical leve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ical-benefit effec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LC number:F135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4-8131(2017)06-0111-10

(編辑:朱德东;段文娟)

科学技术的进步范文第6篇

信息是财富、是资源、也是动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劳动者仅具有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已不适应现代生产, 现代劳动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现代技术、技能, 还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科学技术将改变脑力劳动者的比例, 即便是体力劳动者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体力劳动者, 他们的劳动将越来越依靠智力, 依靠信息资源, 依靠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向生产工具的渗透, 发明和创造出许多新的现代的生产工具 (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 , 是生产工具向智能化、信息化、高科技化发展,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和现代机械三位一体的信息系统的建立, 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生产的面貌。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资源的利用信以及息技术的发展, 改造了传统的产业, 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 创造出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 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

从现代科学体系的学科结构看, 信息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研究信息的产生、组织、传递以及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迄今为止, 信息科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面向使用研究阶段; (2) 面向新技术应用研究阶段; (3) 面向基础理论研究及信息理论结构转变阶段。实用研究阶段主要是开展传统的服务工作, 进行手工检索工具的编制等, 以解决用户如何从科技文献的海洋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作为交流对策的有用知识) 的问题, 支持战后人类广泛的科学交流活动, 促进了当时以民用为主的科研生产。由于科研方法的高效化和精确化 (人造卫星与航天器、高校电子望远镜、电子显微镜、粒子加速器) , 使得信息量具增更甚, 原始的信息查找技术, 已不能满足人类的要求, 为更好地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学家开始借助于电子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建立计算机检索-联机检索-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集成式信息系统。该系统的水平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实力为标志, 代表各国的科技水平。而向基础理论研究及信息管理结构的转变阶段, 是指80年代由于信息实践和应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理论上难以解决的问题 (信息的理论基础, 信息量的测度等) , 使得科学家们又开始致力于基础理论的研究, 以便更科学地指导信息科学技术及应用。由于80年代后, 信息媒介 (光盘、计算机输入输出的缩微胶片) 革命及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已从单纯的科技信息转向经济、管理、生产等综合性信息, 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结构从集成信息系统转相集成与分散服务并存和相互竞争的时代。

信息科学是为生产、科研、经济建设提供准确、适用的信息, 提供快速、方便地查找所需信息的手段的一门技术科学。从上述该学科为主要发展过程及手工检索→机械检索→集成与分散并存的信息系统, 可以看出人类为了更好地证明自然、改造自然、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对信息科学需求的迫切性, 同时, 也证明了信息科学的发展对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作用。

3 信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从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阶段可以看出, 信息工作虽然不像交通运输事业那样直接, 但它对社会进步与生产发展的影响作用则更为重要。信息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经济腾飞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因素。科学工作无论是处在个体自由进行的牛顿时代, 或是集体研究的爱迪生时代, 还是发展到国家规模的现代, 人们都离不开信息, 都需要继承、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作为科学技术体系分支学科的信息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为科学研究服务, 促进科学发展

搞好信息工作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既省时、省力、省经费, 加速科研进程, 有效地信息服务工作有助于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从而提高科研质量与工作效率。

3.2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 是构成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 善于开发、利用这种资源, 就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 通过情报工作, 花很少的钱搞来的信息往往能得到几十倍、上百倍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在竞争双方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大体相当的情况下, 信息工作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4 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尽管人们对信息产业的基本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产生, 已经使当代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变化,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的发展, 将使社会生产得到迅速提高, 从而带来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新变化。信息产品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特殊产品, 已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商品, 它既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其生产目的是为交换或转让, 又可以通过交换和有偿转让来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要, 从而实现其价值。信息产品商品化, 表明了科学技术本身亦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通过信息市场流通, 促进科研、生产、信息的有机结合, 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是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减轻了社会劳动者的劳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 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 提高社会劳动率。多功能的网络系统的兴起, 计算机检索→联机检索→网络化检索→智能检索技术的发展, 以微型机、电信、缩微、复印、自动声像控制为主要技术设备的办公室自动化的发展, 代替或减少了人类的劳动, 延伸了人手的功能, 代替了部分脑力劳动, 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 提高了所有信息的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0世纪, 尤其是二战以来的大事记, 无论多么简略, 都不会忽视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它所产生的广泛经济社会影响。

从信息与科技, 信息与经济的关系上看,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知识信息的产生、加工处理, 传递服务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 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主导行业, 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杠杆, 成为维持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要素。

摘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了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 强化了人脑, 代替了部分脑力劳动。本文着重从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信息科学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是构成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 信息科学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阐述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信息资源,信息科学,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罗益群.信息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3~33.

[2] 刘春艳, 张爱连, 胡铁军.数据挖掘及其在信息服务业应用的研究现状[J].医学情报工作, 2004, 25 (6) :401~404.

上一篇:人造纤维范文下一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