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范文

2023-09-17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我镇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城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通过选拔、培养“名师”、“名校长”,促进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迅速成长,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加快我镇教育健康、均衡、和谐发展,特制定城关镇“名师”、“名校长”培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和落实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名校长、名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适应我镇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名师”、“名校长”队伍,带动全镇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目标

从2011年到2015年,争取在“十二五”我镇教育发展规划时间内,重点培养15名城关镇“名师”、 4名县级“名师”、1名市级名师、1名县级“名校长”和1名市级“名校长”,使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保康县和襄阳市知名的教师和校长。通过“名师”、“名校长”培养,在全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有序竞争的环境和氛围,增强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我镇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范围及对象

“名师”和“名校长”的选拔培养范围和对象为全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职在岗教师和现任校级以上干部。

四、选拔条件

(一)“名师”培养对象选拔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1有善学肯钻的精神和品质;

2、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县内同学科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知名度;

3、具备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基本条件;

4、有成为“名师”的愿望和潜质;

5、在“比访”活动中成绩突出的;

6、中学教师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小学教师须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和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普通话达到规定的水平等级。

(二)“名校长”培养对象选拔条件

1、教育理念先进,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目标明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办学特色鲜明,创新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鲜明的教育特色。

3、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办学行为规范,办学实绩突出,学校管理、教育质量处于同类学校前列,学校办学成效显著。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等方面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的知名度,受到市级以上表彰。

4、品德高尚、公正廉洁、作风民主、团结协作、深受教职工信任,学校教师对校长的品德、人格认同率达85%以上。

5、热爱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成为“名校长”的愿望和潜质。

6、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担任校级领导5年以上。(特别优秀,任职三年以上的校长,可破格参选),年龄不超过50岁。

五、选拔程序

1、个人申报:由校长、教师个人自愿申报,填写《“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申报表》,撰写研修计划及申请材料(不少于3000字),提交各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学校推荐:学校根据个人申报材料,择优推荐“名师”培养对象候选人。进行公示并上报中心学校。

3、评审考察:中心学校成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候选人提供的印证材料进行评比打分,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综合确定培养对象名单。

4、全镇公示。公示城关镇“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及推荐本保康县“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

六、主要培养措施

1、目标导向。针对全镇“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定具体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填写《城关镇“名师”培养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表》和《城关镇“名校长”培养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表》,明确努力方向和具体培养措施。

2、学思结合。组织培养对象到其他学校学习新经验,交流新思想,研究新问题,学习新技能,建立新理念。把实地考察与经验介绍相结合,把深入解剖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把问题研讨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把一线“名师”引领与专家指导相结合。重点拓展培养对象的教学思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名师”指导增长见识,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课题引领。培养对象要结合学校课题研究,认真规划个人课题研究,梳理自已的研究内容,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并通过自身的教学开展教育教学实验。通过有效的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形成研究序列,丰盈经验积累,提升发展高度。

4、任务驱动。培养对象要完成以下任务:⑴每年读一本教学理论专著,完成不少于2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结合学习撰写8篇感悟体会。⑵每学期专题听课30节以上。⑶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展示活动或送课下乡活动。⑷结合专题研究每学期撰写1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⑸每学期积累1件市级以上教研成果。

5、定期考核。中心学校建立定期考核、良性竞争、动态管理的管理机制,对“名师”、“名校长”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每学年由中心学校组织人员对所有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核,凡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任务的,经过考核合格的,可取得继续培养资格。凡脱离教学或教研第一线,不能履行岗位职责、考核不合格、违规违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等有损教师荣誉的,取消“名师”、“名校长”培养资格,并停止享受有关待遇。在培养实施期间,对新涌现出来的符合培养对象条件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经考察批准,可以破格补充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

6、落实经费。为了确保实施效果,中心学校设立“名师”、“名校长”培养专项资金,为培养对象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进修学习、征订书刊资料、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经费保障,落实“名师”、“名校长”相关政策性待遇。

七、培养对象的管理

1、加强领导。加强“名师”、“名校长”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培养工作,中心学校成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教育总支书记谭兴宏同志任组长,副校长戴剑频同志任副组长,谭绪峰、冯卫东、张相英、叶发源、肖琴、常培秀等同志为成员。副组长戴剑频同志具体负责主抓此项工作。

2、中心学校师训干部具体负责培养对象的选拔、管理、活动、考核、评价、推介等工作的落实,检查、督办、考核名师培养工作。

3、“名师”、“名校长”培养实行五年一个周期。中心学校与“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签订《“名师”、“名校长”培养协议书》,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按照边培养、边发挥作用的原则,突出培养过程,强化引领功能,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4、对“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按照“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科学评估”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一是档案建设。培养对象所在学校应建立培养对象个人档案,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尤其是原始材料)、数据及各类教学科研活动材料。二是学校考核。学校每年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一年来实际完成教学情况;自身的学习进修情况(读一本专著,学习笔记二万字);与指导教师交流探讨情况;教学方面的成绩(在同级同类平均水平以上);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情况(主持课题研究,在市级以上刊物独立发表论文一篇以上);公开课(不少于四节)、专题讲座(不少于二次)、送教下乡活动效果(不少于二次);培养指导新教师方面的情况等。所在学校要对培养对象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培养对象个人档案,同时书面报中心学校。三是中心学校考核。每年年终,中心学校将组织有关人员依据《城关镇“名师”考核细则》和《城关镇“名校长”考核细则》到培养对象所在学校查阅相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全面科学评价培养对象。考核合格的列入下一培养对象,不合格的取消培养对象资格。

5、考核优秀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享受如下待遇。

①优先参加学术会议,优先推荐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立项,优先对其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课题提供经费;

②优先考虑评优表模、评职晋级;

③优先推荐为“名师”、“名校长”候选人。

八、有关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广泛动员,扎实做好“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的推荐、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把“名师”、“名校长”培养工作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抓好做实。要为“名师”、“名校长”的成长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提供平台。采取各种措施,让培养对象在岗位上培养、在工作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2、培养对象的推荐选拔工作与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各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真正推选出符合条件,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教师、校长。

3、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各校针对《城关镇“名师”培养方案》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本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校、县、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对象,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于每学年开学初报中心学校审查存档,培养情况中心学校将纳入工作目标考核。

4、为保证名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经费要纳入预算,以保障“名师”、“名校长”培养相关培训、学习、推介等活动正常进行。培养对象所在学校也要从教学条件、科研项目、培训进修、资金待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城关镇中心学校

2012年4月30日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32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32032 112006 122030 122031 132001 212001

222001

体育(1)

工程制图基础B 高等数学A(1) 思想道德修养 毛泽东思想概论 大学英语(1) 大学计算机基础

3 6 2 2 4 4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 16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32033 112001 112003 112007 112011 122002 122032

计算机辅助制图B 大学物理A(1) 物理实验A(1) 高等数学A(2) 线性代数 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 4 2 4 2 2 2

32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132002 212003 222002

大学英语(2)

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 体育(2)

4 4 1

32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一学年第三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262001

军事理论与实训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58 012159 112002 112004 112012 122008 132003 222003 102020

测量学A(1) 测量学实验A(1) 大学物理A(2) 物理实验A(2) 概率论及数理统计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大学英语(3) 体育(3) 工程力学C 通识教育选修课

3 1 4 2 4 2 4 1 4 2

16326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62 012163 122034 132004 222004 042005 042009 112014

测量学A(2) 测量学实验A(2) 邓小平理论概论 大学英语(4) 体育(4)

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B 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B 数学建模A Delphi语言 通识教育选修课

2 1 2 4 1 4 1 3 2 2

161610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二学年第三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64 122035

地形测量实习A “两课”社会实践A

6 1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012019 012020 012021 012023 222005 012022 092001 092002

测量平差基础(1) 控制测量学(1) 控制测量学实验(1) 数字化成图 体育课外测试(1) 地图学A 经济学基础 管理学概论 VB语言 通识教育选修课

3 3 2 3 0 3 3 2 2 2

32

1610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上机 学时16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24 012025 012026 012028 012029 012030 222006 012027 012031

测量平差基础(2) 控制测量学(2) 控制测量学实验(2) GPS原理及应用A GIS原理及应用B 工程测量学 体育课外测试(2) 遥感导论B

三维可视化与虚拟仿真 测绘管理 通识教育选修课

3 3 2 3 2 6 0 2 2 2 2

32 8 8 10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第三学年第三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33 012034 122036 012032

GIS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实习 “两课”社会实践B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1 5 1 1

学时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第四学年第一学期

上机 学时10

学 实验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036 222007 012035012037 012038 012039 012040 012041 012042

摄影测量学 体育课外测试(3) 测量软件设计 数字地球导论 工程建设监理 城市规划 地价评估 地籍测量学 土地利用规划 3S集成与应用 证券投资分析

photoshop及在测量中的应用 通识教育选修课

3 0 2 2 2 2 2 2 2 2 2 2 2

12

课程 考核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试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试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任选 考查

双语教学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分 学时

012134 012135 012165

学时

说明

属性 方式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必修 考查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测量综合实习

3 9 4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2015年2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省教育厅决定2015年继续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由此笔者对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方式与课程体系有所思考。

2 吉林省建筑行业分析

笔者先后到建筑行业的一些单位调研。调研中发现以下问题:

(1) 近几年国家对建筑行业的调整对中小城市的建筑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房屋价格虽然没有明显下滑, 吉林市的购买力明显感觉到停步不前。尤其在2014~2015年, 很多建筑行业的技术员, 放线员等开始转行。但是各个单位对实习人员、放线学徒的需求量加大。

(2) 很多建筑的施工企业逐渐地在转变, 现在的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只做是施工或者开发, 逐渐地向外墙保温, 建筑防水, 招投标公司等转变。或者是企业开始更加多元化, 可以逐渐地向更多的建筑方向发展。对于人员的需求要求更高, 不但要懂得外业的施工, 也要懂得招投标的标书制作。

(3) BIM技术已经逐渐兴起, 可是现在的建筑施工单位刚刚普及二维的CAD水平, 所以需要进度的空间还很大。

所以经过调研我们得出要培养一批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养, 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3 建筑工程专业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3.1 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

(1) 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思路。以中职的二年和高职的三年为分界点, 将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三步骤走, 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中职部分三步走:第一步初级的基本能力培养;第二步核心能力培养;第三步素质拓展。高职部分三步走:第一步初级能力的提升, 初级知识更系统化;第二步核心能力的提升, 核心能力更加知识面更广泛, 涵盖能力更宽泛;第三素质拓展, 应用新技术与建筑管理项结合;四条主线即以技术员、造价员、资料员、监理员主体的能力结构为线条, 确定知识体系, 结合对东北地区的生源情况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建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2) 构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的内涵。依据以上分析确定出“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的内涵:

四条主线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资料管理、建筑测量。

第一阶段 (中职部分) :第一步以数学、英语、体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建筑力学、建筑制图、建筑CAD、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基础课的塑造完成初级能力的培养;第二步以建筑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资料管理、工程造价为核心课程完成核心能力培养;第三步以测量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建筑资料管理实训、工程造价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达到能力拓展。

第二阶段 (高职部分) :第一步以工程招投标、建筑结构、工程监理、建筑法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钢结构、砌体结构作为能力的初级提升, 第二步以建筑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资料管理、工程造价核心能力的扩展;第三步利用BIM技术完成毕业设计, 完成最后的素质拓展。

3.2 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 实现课程内容衔接

课程标准的衔接重点加强高职部分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根据建筑专业的岗位职责与建筑专业对接, 经过调研与专家论证确定“两个阶段、三个步骤、四条主线”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的课程标准建设依从“整体设计, 分段培养”。即将高职、本科的课程主要以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测量、建筑资料管理、工程造价四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此为主线建立不同阶段的人才目标培养的侧重点的课程标准。

第一阶段 (中职部分) 要求学生四条主线能够达到的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的能力;对于新型施工技术能够快速掌握并且能够指导施工的能力;工程造价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程变更洽商资料进行相应工程量的计算, 及时办理增减账, 保证工程收入的能力;熟悉工程合同及相关条款, 能够办理和完成预 (结) 算工作。建筑资料管理要求学生学会建筑前期的资料管理的能力, 能够管理建筑施工过程资料的能力。建筑测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 能够独立完成建筑的放样, 能够独立完成小区域地形测设。

第二阶段 (高职部分) 要求学生四条主线能够达到的能力:建筑施工技术高职阶段要学生达到熟悉施工图纸、施工规范和质量检查验收评定标准, 审核整理工程竣工资料、核签有关工程进度、质量、工程量的资料的能力;能够预先建立资料清单, 管理工地的各类文件、材料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打字、印刷、复印的能力;建筑测量高职部分要求学生会建筑测量的仪器, 经纬仪, 水准仪以及全站仪。学生能够根据给定图纸放样建筑物, 测绘对建筑场地, 可以用CAD成图, 具备数字测图的能力。

摘要: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主要实施措施之一, 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通过分析现代建筑行业现状, 对于大学本科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属于中职—高职“2+3”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 吉林省建设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3] 关剑王灵启.中高职衔接存在对策问题及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 .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专业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为了实施21世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进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我们进行高职专业教学改革。

(二)专业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挑战,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制造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各地区为提高竞争力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其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要求高职教学要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学改革 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我省工业基地的技术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适应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高科技化发展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制造业,使得行业观念需要不断更新。而机械专业一直沿袭过去大学本科专业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技术有余,先进技术不足,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主干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技术发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是为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适应岗位群的需要

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应用背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面向整个工业,甚至是建筑业和服务业。这就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机械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其它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年增长10%,5年后将增长4倍。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8月16日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来牵引。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50%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1世纪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因此,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中国已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将使制造业出现更迅速的增长,对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地上升。

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机械行业的现状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企业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加工技术。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培训方式不能适应机械行业的要求。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向数控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等应用性人才。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人才的培养基地,由于我省改革开放同南方城市相比较晚,导致大量制造业人才外流。因此急需大量的高等复合型技术人才。

从近几年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从事技术类毕业生为65%,从事管理类的毕业生为14%,从事专业营销类毕业生为9%,专业对口率为88%,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较高,且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急需加大投入,加快机械类高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机械专业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专业,78%企业急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等专用设备的普及,数控加工机床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高等应用性人才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详见附件四: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多方面工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依靠社会,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放在应用上,为此应我院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以实验课、金工实习、实训、能力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2~3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接近1:1。

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今年对实验室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先进的数控实验室。使我们的数控实训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在2~3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已与4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械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是: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将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特色 构建了“一五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建立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检测与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五大模块,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人文模块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机、电方面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能力。检测与控制模块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及数控化改造能力和机械加工检测环节安排与实施的能力。专门化模块是针对机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的三个专业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一个来发展——数控专门化、模具专门化、设备维修专门化。

构建了“三三制”的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个不断线”和“三个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个不断线”教学模式是指: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个结合”是指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高等到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构建了“三明治式——2+1+2+1”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教学2个学期——实践教学1个学期,再理论教学2个学期——再实践教学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构建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

即按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建立了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详见附件一教学计划37页)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见下表)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分解表

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上。实现其特色的关键是教学环节设计,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上。

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抛弃了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重能力的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以岗位能力要求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方针,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加强专业理论,完成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发展多种专业技术打下基础。立足专业理论的稳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间断。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不断线:在第—、

二、

四、五学期分别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CAD/CAM、英语和专业外语阅读。对于英语课的教学适当提高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和规范考核方法。应重点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听、说等应用能力的缺陷,革新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边听边说边练习。同时,采用课外英语角,专业课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英文版专业教材等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应用理论,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能力要求分解课程,着重加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对各门课程进行了必要的选择和整合。 为贯彻落实学院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机械工程系决定结合我院四次高职教育大讨论和近几年示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建设一批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与精品课程,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促进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确保我系课程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体现机械工程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全面推动我院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机械工程系课程建设目标。从2006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我系逐步建立系级、院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4门左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运用,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等都能代表我院教学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力争有2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并力争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建设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在保证全部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原则上应有二门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水平,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有30%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水平。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 课程设置“三接轨”。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要兼顾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果,将课程的设置与国际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接轨。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能力指标体系的要求,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整合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三用三精”的原则。基础课要“够用”,提倡“精选”;专业课要“适用”,提倡“精干”;实习、实训课要“有用”,提倡“精练”。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二)完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1. 修订教学计划。对原有教学计划要重新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突出高职专业特点,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理论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学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就业范围与工作岗位、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专业主干课程、实训课与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全学程教学周数分配表、教学计划执行表、毕业要求等方面内容。

2. 完善教学大纲。对原有教学大纲要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大纲要与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相适应。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等;要有合理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包括各种形式教学的时数比例);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明确培养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措施;要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五种新课型。核心课程要全部较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做到“五要五不要”,既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使学生厌学。另外,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参考文献目录必须上网开放,鼓励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加快考试改革,完善题库建设。要加快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和内容实行多元化。要丰富考核方式,改革考试内容,不光要考知识点,还考技能点。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认真抓好试卷分析,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深入教材研究,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可以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理论和实训等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优秀的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材,使学院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

(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等,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所要完成的课程,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七)健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不合格课程,要限期达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实行课程评估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使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各专业、教研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学院、系、和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系统建设,并带动各层次课程的建设,从而提高学院教学整体水平。

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负责人,教务处、实训中心、评估中心参加的课程建设推进小组。机械系以系主任栾兴和为组长,柳河、李蕾、宫波、李春生、杨波、蒋林敏、刘波为副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做好本系承担课程的统一规划,确定重点建设课程-数控编程、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机械CADCAM等,提出课程建设规划,动员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按照学院建设目标要求,分级、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标准,负责课程的全面建设。

(二)健全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抓好课程生成环节,在充分市场调查研究和翔实的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校内、外专家联合生成课程机制;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师评课制度以及通过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规范课程评估工作。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工作,课程评估主要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估体系,采取专业自评,系内审核的方式进行。评估后的结果作为推荐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的依据。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室、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推动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工程教育认证是指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和工程教育者对专业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进行的专门性认证。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专业认证的核心有两点:第一合格认证;第二能力认证。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可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得到一种认可, 同时也能使我国工程性人才更好地与走入国际, 所以深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认证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在认证中会不断的发现问题, 持续改进, 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二是在《华盛顿协议》是指出“各签约成员承认这些专业满足工程实践的学术要求, 具有实质等效性”。工程教育专业可以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 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可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 培养出相应的工程人才, 更好地与企业界相联系。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在一般的高等本科学校工程教育认证中, 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由此及彼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持续改进、学生、师资队伍七个方面的元素组成。专业补充标准规定认证的学生必须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些基本能力要求。所以正确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涵, 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圆满完成相关专业认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要求的“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定位目标。调研高校先进经验, 调研社会需求, 归纳毕业生的共同特征, 确立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为:在素质要求上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精神, 具备职业续航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网络工程专业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具有一定的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并了解其相关的专业前沿技术。

四、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是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要求。在改革探究时, 按照培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强化工程技术训练, 将工程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环节, 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等方面。构建了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专业认证体系所强调的是培养目标要与培养环节一一对应。

(一) 课程设置

按照《华盛顿协议》毕业生能力要求, 结合网络工程专业实际情况, 将课程的设置和学生能力作对应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表中, 我们按照培养目标, 开设出对应的支撑课程。使学习完成相关的课程都能达到培养目标中的职业能力。

第一在工程能力方面我们开设的课程模块达到能够将数学理论知识、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问题。第二在专业问题分析方面我们开设的课程模块能够将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 原理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领域工程问题, 以得到有效的结论。第三计算机语言设计开发类的课程设置能够解决网络工程类的开发方案, 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系统, 并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 采用由行业专家和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并在课程内容上适当增加企业的实践案例。

(二) 工程实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环节的要求是学校开设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外还要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实习实践。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训的机会。使学生在工程动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结合网络工程专业实际情况, 我们将工程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学生能力作对应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工程现代工具的应用开设的实验模块中, 我们开设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创造、选择适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工具 (包括预测和建模工具) , 并将其应用于工程活动中。第二在工程师与社会的实验环节的模块中通过项目式教学和网络相关行业的职业认证课程相联系, 运用自身背景知识所赋予的理性思考 (推理能力) 来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问题作出评价, 以及由此导致的在专业工程实践工作中所负的责任。

(三) 毕业设计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为“毕业设计选题尽可能结合相关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 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网络工程专业实际情况, 将毕业设计的设置和学生能力作对应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毕业实习能够理解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让学生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让学生可以对工程项目及专业知识结合的更紧密, 对学科环境的研究有了更一步的认识。

二是通过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将专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能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通过这两个环节, 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做到“招之即用”, “经久耐用”。

五、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可以帮助高校专业完善学生培养目标, 达成教学管理体系同时可以吸引企业界的广泛参与, 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联系, 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的适应性。只有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来规范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才能较好地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摘要: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特点与理念, 对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探讨。结合计算机类所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明确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构建与之相符合的课程教学中课程设置, 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置, 培养目标与培养环节的一一对应, 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罗卫兰,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者[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 :54-55.

[2] 侯翠红, 专业认证助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J].河南化工, 2016.12.

[3] 鲁正, 武贵, 吴启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6) .

[4] 楼建明, 鲍淑娣, 傅越千.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11) :340-343+421.

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范文第6篇

2012年12月24日, 江苏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苏教职[2012]36号)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要求, 江苏省目前实施“2+1”模式的中等职业教育将于2013年9月起转变为“2.5+0.5”模式。即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时间5个学期, 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笔者有幸参与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编制工作。本文以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例, 阐述了“2.5+0.5”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编制。

根据文件精神和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的具体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由以下内容组成:1) 专业 (专业代码) 与专门化方向;2) 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3) 培养目标;4) 职业 (岗位) 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5) 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6) 课程结构及教学时间分配表;7) 教学进程安排;8) 专业主要课程教学要求;9) 专业教师基本要求;10) 实训 (实验) 条件;11) 编制说明;12) 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编制, 着重研究和贯彻了国家最新颁布实施的教育教学文件。最近几年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理念也体现在了新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字里行间。力求方案能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

1 专业 (专业代码) 与专门化方向

专业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的学业门类别。根据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专业名称确定为建筑工程施工, 专业代码是040100, 专业 (技能) 方向有三个, 分别是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方向、工程质量与材料检测方向和工程监理方向。其中, 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方向是江苏省职业学校中开设最多的方向。

2 培养目标

文件中指出, 中等职业教育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中, 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 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能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工程质量与材料检测和建筑工程监理等工作, 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 能胜任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3 职业 (岗位) 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依据《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要求, 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本次人才培养方案考虑了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在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对职业能力描述如下。

4.1 行业通用能力:

能应用土木工程力学知识, 分析、解决生活和土木工程中的简单力学问题, 等等。

4.2 职业特定能力

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方向:会操作钢筋混凝土常用构件的钢筋翻样;会操作钢筋混凝土构件常用配筋的加工与绑扎;初步具备协助现场检查与验收钢筋工程的能力;会砌筑常用砌体或操作一般抹灰;能参与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能协助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能参与安全事故的救援处理和一般安全事故的调查等等。

4.3 跨行业职业能力

具有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等等。

5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 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 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同时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专业技能课程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比例为4:6。

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分别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包括了限选课和任选课, 限选课是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进行模块化选修的课程;任选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 为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主要开设人文类、技能类及社会实践等课程。

6 专业教师基本要求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的通知》 (苏教职[2011]39号) 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合格建设标准规定, 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之比不低于1:36;研究生学历 (或硕士以上学位) 5%, 高级职称15%以上;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60%以上, 或取得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3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10%~40%, 6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专业负责人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中级以上职称, “双师型”教师, 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 熟悉行业产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主持过校级以上课题研究或参与市级以上课题研究, 有市级以上教研或科研成果。

专任专业教师应具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专任专业教师, 应达到《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 (试行) 〉的通知》文件规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要求, 如建造师 (二级以上) 、监理工程师、工程师、钢筋工 (高级工以上) 、测量放线工 (高级工以上) 等。专业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能力, 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专任专业教师普遍参加“五课”教研工作、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平均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

在0.5+2.5模式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中, 坚持体现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希望可以为江苏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胜任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摘要: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实施的“2+1”模式于2013年秋学期起转变为“2.5+0.5”模式。这一转变将给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带来很大的变动, 首先就要重新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上一篇:七一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季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