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培养策略范文

2023-09-21

思维品质培养策略范文第1篇

1 培养科学的想象能力, 强化形象思维, 增加思维的深刻性

重视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发展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对于初中生来说, 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 从而对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 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 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化学启蒙中微观粒子及其运动、变化的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在教学中, 结合分子、原子、离子等的特点, 可辅以教材中的分子、原子照片, 或运用演示或电化教学手段, 对电解水、氧化汞分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等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在实验中思考问题, 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 要充分利用实验, 使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思维品质, 使之成为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极为有益的基本素质。

1.1 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观察实验一般应包括,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的剧烈程度等。例如: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银白色的铁片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铜, 另外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而不少同学只注意到了铁片变为红色而忽视了溶液颜色的变化, 就属于不全面, 进而在分析反应实质时, 就不能很深刻。

1.2 正确记录和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注意“光”和“焰”、“烟”和“雾”等的区

别。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 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为: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 锌粒逐渐变小, 用手握试管感到有些发烫。错误的描述说成“试管内有氢气产生”。很明显, 眼睛只能看到气泡, 至于气泡是什么气体, 眼睛是分辨不出的。

1.3 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 多种多样, 有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明显, 有些转瞬即逝, 而有些隐蔽不易察觉, 观察时应注意抓住变化的本质现象。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反应剧烈而放热, 熄灭后生成了白色固体。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 重点应是生成了有别于镁的白色固体, 说明镁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才是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现象。

1.4 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每次实验后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综合分析, 通过对比、推理、判断, 得出结论, 以求对事物深入了解和认识。正是在此过程中才加强了对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增强独立阅读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 强化思维的逻辑性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 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 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 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 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 以反应规律为线索, 加强推理教学, 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 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 进行归纳总结, 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 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 记忆有关结论, 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 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 由“会”到“活”, 由“活”到“用”。教师宜有意识地使学生通过阅读 (包括阅读文字、图片、模型、课件、习题等) 体会化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 在感知中正确分析, 形成知识结构,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除了对概念、原理和一些规律性内容的阅读加强训练, 在做练习题时, 需要求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表面信息和隐含信息、关键词语, 联系书本内容, 最后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防止学生对作业题走马观花、一知半解, 要达到深刻理解, 以一当十, 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在解答题目时, 要求学生反复仔细阅读题目, 思考时要条理清楚, 推理准确, 有因有果, 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其中, 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尤其要求学生掌握住扎实的基础知识, 并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思路, 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 善于发散思维, 又善于集中思维, 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是循序渐进, 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 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 即既具备严谨性, 又要敏捷和灵活。

3 发展丰富的联想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思维敏捷性

联想能使片段的、孤立的想象结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使混乱的想象转化为有序的想象。在联想中, 学生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 加以利用, 大大拓展创新思路。教师应善于发现和运用素材, 适时地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因思维定势缘故, 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 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 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 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 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 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 就谈不上敏捷性。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 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 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关于“p H”部分的教学, 课本上介绍的内容虽不多, 但对于生产生活却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 若只局限于教师枯燥地讲授教材, 就不如事先布置研究对象, 让学生搜集跟p H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广播、看影视、互联网、实地参观考察等各种手段接触相关内容, 再加之课堂上亲自参与不同浓度溶液p H的测定、比较, 通过他们的积极思维就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 一切的教学设计, 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 教师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科学培养,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思维敏锐、知识充沛、能力增强, 成为新世纪的栋梁和希望。

摘要: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

思维品质培养策略范文第2篇

1 通过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 因此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学效益。在解题教学中, 观察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从多角度, 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提示沟通内在联系的纽带,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1如果a, b都是正数, 且a≠b,

以上四种方法中证法一、证法二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比较法, 证法三为分析法, 证法四抓住了结构上的特点去分析, 从而实现从左到右的过渡。

2 一题多变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解题方法教学中, 要注重精选例题, 既要考虑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广, 有广泛的串联性, 又要兼顾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功能,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变形和延伸, 可使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内涵、特征和解答方法与技巧有较深刻的理解, 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 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探索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 并通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一定新颖性的成分, 表现为思维不循常规寻求变异, 勇于创新。它又常以广泛的联想、引申及转换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基础。在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问题的结构特点进行探索创造, 寻找其规律, 有利于思维独创性和探索性品质的培养和形成

因为 (4) 成立,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到式, 要求每一必须可逆, 以上证明错误出在 (2) 两步, 因为只有当且仅当ac+bd>0时, 才能由 (2) (1) , 类似的错误是学生常范的。出错的主要原因是考虑问题不周到, 然后由学生自己纠错。通过纠错,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品质培养策略范文第3篇

1 师生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教师必须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必须在课堂上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 使每堂课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的导入、推进及结果等环节的设计上下功夫。如在上七年级“漫游语文世界”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导入:今天, 老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 请同学们准备三张纸条, 第一张写上自己的姓名, 第二张写在什么地方, 第三张写干什么, 要求要尽量写得富有情趣、想像丰富。写好后, 笔者将其分类收上来, 随机抽出三张纸条, 组成“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兴趣高涨, 在念到自己所写的内容时更是兴奋, 这堂课学生一直兴致勃勃, 轻松愉快地感受语文世界的魅力。教学过程, 我们应注意分类引导, 层层推进, 把教学分成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新天地。学生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 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 既在主动, 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又能在遇到问题时, 排除困难, 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 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 终生受用。在学生升入初中之始, 笔者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入手,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边读, 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多读课外书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 《女娲造人》一课, 一是学生对神话不太熟悉;二是同学们对神话有误读, 认为这是迷信是幻想。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笔者在讲读课之前, 让学生动手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 对于学习其他课文, 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 也为将来收集, 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3 重视指导, 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

3.1 质疑解疑技能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 难点在什么地方, 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 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大胆提问。记得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文中有一句话“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意思是说:桃花源内的人的衣着都像外面的人。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遂与外人间隔, 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他们从来到这里就没有出去过, 这么多年了, 外面的世界有很大的变化, 他们不应该知道, 那么他们的衣服怎么与外面一样呢?还有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与此处有关的内容也不一样。当时一听, 笔者也蒙了, 后来笔者就与学生一起查资料, 看谁的理解更恰当, 这样学生的兴趣特别高, 收获也很大, 也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2 通识性阅读技能

在语文阅读中, 有些技能是通识性的, 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 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 或动手实践等等。文章《桥之美》中有句写芦苇的句子, 说芦苇做深呼吸, 笔者就让他们闭上眼, 做深呼吸的动作, 去体会语言之美和作者的情感。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 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 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 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 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3.3 讨论交流技能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 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发表独立见解,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 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应耐心倾听, 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 要激励学生敢提问, 爱提问, 乐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要培养学生主动汇报, 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 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 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 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 学生说话不拘束, 课堂呈现气氛热烈, 思维活跃, 情绪高昂的场面, 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3.4 动手技能

语文学习同样要注重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方法很多, 诸如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 自己整理筛选归类, 自己设计版面, 自己画插图, 自己抄写, 甚至自己写读书感受等。如笔者在教学一个单元后, 这一单元中的主要作家作品, 全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语文手抄报。学生分组进行,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作家作品的介绍。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制作成的手抄报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中, 同学们在下课时随时可以看看,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 增长了见识。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手抄报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表彰。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从中获得知识, 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 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 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 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摘要:本文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品质进行了举例阐述, 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可从师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重视指导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等方面入手,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思维品质培养策略范文第4篇

一、坚持转换角度的策略, 培养求异思维的良好习惯

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 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 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必须十分注重培养思维求异性, 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能力及习惯。例如, 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 加法转换成乘法, 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4—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6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 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4里包含几个6,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练习, 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把握, 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练习。在教学中, 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 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 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 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十分注重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练习。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练习: (1) 牛16只, 羊比牛多8只, 羊几只? (2) 牛16只, 羊24只, 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 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 我们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练习, 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

二、坚持一题多变的策略, 培养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课堂练习是进行多向思维习惯训练的重要途径, 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能引起学生去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 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 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习惯。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 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 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 一处不通另找一处, 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 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 丧失变通的机敏性。例如:五年级学生原有240人, 其中女生占7/15, 后来又转来几名学生, 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 问转来几名女生?如果用一般的解法, 盯住女生人数这方面想, 在小学知识范围内就很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 男生人数没有变, 原来占总数的8/15, 后来因来了几名女生, 男生人数就占16/31, 这样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 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 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一位教师在讲比例应用题时就注意这一问题, 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解法。如: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豆油, 照这样计算, 用3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解法之一, 归一再包含:先算1千克油需多少千克黄豆, 得3000÷ (100÷13) 。解法之二, 用归一法, 先算出油率, 得3× (13÷100) 。解法之三, 归一再扩大:先算1千克黄豆能出多少油, 得13÷100×3000。解法之四, 用倍比法:先算出3吨里有多少100千克, 得13× (3000÷100) 。解法之五, 用比例求解:设榨出豆油x吨, 用比例解, 得13/100=χ/3。实践表明, 坚持一题多变的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三、坚持化归思想的策略, 培养迁移思维的良好习惯

化归思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学习及问题的解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师的讲解, 而直接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运用化归方法, 主动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后,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请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探求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化归意识, 通过动手操作, 运用剪、割、移、补等方法, 很快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方法有四:方法一:从一条边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 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 并拼成一个长方形;方法二:画一条对角线, 把它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方法三:选择一组对边, 从顶点分别向对边作高, 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方法四:在一条边上作高, 沿着高把它分成两个梯形, 并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此, 引导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 与所转化成图形的相关联系。学生很快发现,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 (或三角形的底) ,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 (或三角形的高) , 于是根据长方形面积 (或三角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此, 学生认识到:通过割补完成了图形之间的转化, 这是第一次化归;寻找条件之间的联系, 实际上是第二次化归, 从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 因此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仅加深了对化归思想的认识, 而且增强了他们运用化归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培养了迁移思维的良好习惯。

四、坚持思维导图的策略, 培养辐射思维的良好习惯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辐射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虽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我们知道辐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 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 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 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 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 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 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 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 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 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 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例如, 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 不仅涉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方法, 而且还涉及诸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等运算定理。为此, 我们可以利用如下图所示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辐射思维, 使其系统化。

思维导图以辐射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 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 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问题解决与分析等方面, 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 将可提升思考技巧, 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 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 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辐射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因此能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五、坚持数学建模的策略, 培养旁通思维的良好习惯

数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 一个特定目的, 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 做出一些必要的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得到一个数学结构。具体指系统的某种特征的本质的数学表达式 (或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 , 即用数学式子 (如函数、图形、代数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差分方程等) 来描述 (表述、模拟) 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或系统在某一方面的存在规律。因此, 它是培养学生旁通思维习惯的有效策略。建构数学模型的主要过程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 提供有助于建构数模的情境 (生活情境、操作情境、数学情境) ;第二步通过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初步构建模型;第三步对数模进行具体化、系统化的应用和拓展。基于此, 数模与数学旁通思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式表示:创设情境 (生活情境、操作情境、数学情境) ——建立模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应用数模解决问题 (具体化与系统化) 。下面就以教学《倍的认识》为例简单诠释“数学建模”与“数学旁通思维”内在的关系。第一步: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⑴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 数一数要多少根小棒?⑵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 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⑶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 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创设摆一摆的操作情境, 让学生形象的感知摆一个正方形用4个小棒, 摆2个、3个正方形分别要用8根、12根, 也就是2个4根、3个4根。因为倍数关系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这个情境可以看成“倍“这个数模的生活背景。第二步:建构模型, 揭示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对“摆一摆”的过程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 不用摆继续描述4个4的情况, 以及5个4、6个4等情况, 然后揭示两数间有着倍数关系, 初步构建“倍”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理解3个4是4的3倍, 4的3倍也就是3个4。第三步:旁通应用, 解决问题。学生所建构的这个数学模型它适用于求几倍数的问题, 在生活中只要是求几倍数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比如引导学生思考:“服装厂第一天卖出100件裤子, 第二天卖出的是第一天的5倍, 第二天卖出多少件裤子?”通过讨论, 学生得到的数学建模结果是100×5=500 (件) 。实践表明,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数学建模教学是可行的, 通过数学建模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提高并发展学生的旁通思维能力及其良好习惯, 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思维品质培养策略范文第5篇

一、采取活用教具的策略, 培养观察思维的良好习惯

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力。观察离不开思维, 有人称它为“思维的知觉”, 从这个角度说, 观察力也是思维力。因此,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右铭。数学领域中的观察力, 主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观察, 对各种物体、图形、形象和特点的观察, 以及对逻辑推理过程的观察。对于小学生而言, 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他们观察物体、图形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 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 再引导学生观察, 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 但都是长方体。这时, 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 在这个基础上, 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 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 (面、棱、顶点) 长方体共有几个面, 有几条棱, 相对棱的长度怎样, 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 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 并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 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 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 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 与放置无关, 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 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 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 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 相对棱长度相等, 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 而这个形体,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这个教学案例表明, 观察思维习惯训练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观察, 以控制自己的知觉方向。教师应当根据观察目的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 并要启发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和比较, 学会抓住物体或图形的本质特征, 做到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观察。有了这种良好的观察习惯, 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采取理清思路的策略, 培养逻辑思维的良好习惯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 无矛盾性,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 课堂教学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 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要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 解题的步骤, 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比如教学应用题时, 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求什么”——从书上找出问题。第二步弄清“要什么”——找准两个基本条件, 列出基本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思考“缺什么”——未知条件。第四步解决“怎么解”——确定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又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 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 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 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 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 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 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 不仅发展了内部语言, 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 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 选择最佳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三、采取类比推导的策略, 培养迁移思维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 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考虑问题往往缺乏深度, 因此, 在教学中应抓类比推导, 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培养迁移思维习惯。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 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 教学加法结合律, 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 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 每举一个例子, 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譬如, (2+3) +5=2+ (3+5) , 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 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 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 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 (如57+28+12) 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再例如, 在乘法口诀教学中, 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 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认识2至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 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 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 推导出5至6的乘法口诀。学生模仿获得成功后, 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1) 摆出实物, 提供思维材料; (2) 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3) 列出乘法式子, 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4) 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至8的乘法口诀。在这过程中,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 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 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 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 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采取转化思想的策略, 培养联想思维的良好习惯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 其特征是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事物、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受到启示, 找到规律的思维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这种思维方法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启发或提示。这种思维方法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更突出的一点是, 它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让学生在探求共性的思维活动中, 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因此, 它需要借助“转化思想”策略。“转化思想”策略通过广阔思维的练习,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 而通过联想思维的练习,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 从叙述的事情上看, 不是工程问题, 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 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 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 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 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 又练习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不仅可以推导出小学阶段几种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 还可以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解应用题, 可以使应用题中的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如某小学买100个小皮球和6个排球, 共用1092元, 每个排球的价钱比13个小皮球的价钱还贵4元, 求排球和小皮球的单阶各是多少元?我们可根据已知“每个排球的价钱比13个小皮球还贵4元”转化思维, 把排球转化成小皮球。这样买6个小排球的钱就可以买13×6=78个小皮球, 还多出4×6=24元。1092元就可以买100+78=178个小皮球, 还余24元。当然也可把问题适当变换由繁化简, 也可以把数量关系式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从而多角度训练联想思维习惯。

五、采取变式引申的策略, 培养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

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狭隘性, 表现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 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次练习, 既可以增长知识, 又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多样化的变式练习, 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 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例如题组: (1) 一桶油漆, 第一次用去1/5千克, 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4/5, 刚好用完, 这桶油漆有多少千克? (2) 一桶油漆, 第一次用去4/5千克, 第二次用去这桶油漆的1/5刚好用完。两次一共用去多少千克? (3) 一桶油漆, 第一次用去1/5, 第二次用去4/5千克, 刚好用完, 这桶油漆重多少千克?这种变换叙述形式的练习, 尽管问题叙述不同, 但学生通过仔细审题, 很快便能理解这几道题的实质都是求这桶漆油的重量, 从而培养了发散思维的意向品质。总之, 要让学生通过练习不断探索解题的快捷方式,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练习, 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思维品质培养策略范文第6篇

1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教育模式操作的第一个环节。笔者认为,除了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和方法外,还要重视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和对教材的选择处理。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和兴趣中心,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新颖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如,在《过大年》一课,要使学生对此课产生兴趣,应结合学校地处山区的特点,学生家长中有许多人会剪纸,而且不少学生的妈妈或奶奶剪纸水平还比较高,每逢春节及喜庆日来临,大部分都是自己拿起剪刀剪窗花和门联。针对这些生活情况,课前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有关剪纸的资料查阅,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剪纸有一定的了解,产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创造情境。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智力发展状况,积极把游戏活动、音乐、文学等引入到课堂,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思维创造力,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性格。最后,在剪纸作业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主持,以“迎奥运校园剪纸大赛”的形式进行分小组比赛,既调动了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又煅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评选作业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剪纸与奥运联系起来,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剪纸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刻意求新,促进思维流畅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就要突破课堂教学中的单向思维定势,促进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撞击,开发创造力。

为寻求一个新颖的角度,这节课笔者采用逆向思维启发导入法。首先,利用课件播放各种类型的剪纸给学生欣赏。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剪纸由易到难分为从撕纸教学———对称剪纸———团花剪纸———剪影教 学———拼贴剪纸 ———作品创作。通过循序渐进的欣赏模式,细化了剪纸艺术的复杂性,唤起了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原本人们并不了解的剪纸艺术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同学们的心里。其次,利用逆向思维启发导入法,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启动,并进入发散性状态,争着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笔者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民间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是历史最久远、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是民间艺术的奇葩,剪纸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它所反映的大都是劳动人民的情感愿望以及审美态度,丰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我们对奥运的祝福, 这是不是很有意义的事呢? ”同学们对我的启发似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对奥运祝福的创作设想。教师不失时机地转入这节课的下一个环节,向同学们讲解剪纸的工艺性制作特点, 并着重介绍剪纸创作剪制的几种形式、方法、步骤和技巧。最后,创设一个温和、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 能使师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双向交流,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多维流畅。实践证明,一个新颖的导入能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流畅,从兴趣出发展开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大胆获取的内驱力, 刻意求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能增进课堂教与学的互动和双向交流, 而适时的鼓励和赞同则会对学生多维流畅的思维注入生机和活力。

3在思考中变通 ,在变通中求异 ,在求异中创造

创造性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在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笔者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积极参与思考,在思考中变通,在变通中求异,在求异中创造。

首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并不要求学生能创造出惊人的作品。如,中学生能设计出一张有特点有创意的剪纸,已经是一件很有创造能力的事情了。其次,学生之间参与问题思考,互相讨论启发,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获得了对解决问题的新发现。如,采取了多向型小组讨论方法,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中的创新设计点为问题中心,分组互相讨论,教师则从中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其三,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是美术创造性教育中实施的一个指导策略。求异就是新颖独创,与众不同。如,提示学生,对老师介绍的几种剪纸制作形式、方法和材料,不要模枋照搬,而是根据个人或小组讨论的独到理解,对教学信息进行有选择的积聚组合、分析解构,并根据学习愿望和审美情趣整理出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案来。美的创造过程也会使学生心灵纯洁,人格完善,她们大胆地直面社会,显示一份实实在在的爱心份量。她们以合作共创的精神,设计剪制出一张 张独一无 二的剪纸 , 来为他们 心目中最 神圣的奥运———2008北京奥运献礼。

4结语

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美术素质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审美活动,发挥学习主动性;还要善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其中,开放思考过程,实现创造性思维的飞跃。学生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学会了对问题的设问、质疑和思考,并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摘要: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美术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要引导他们参与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的潜能。本文依据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学校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究做法、方法总结和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下一篇:预应力工程监理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