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下的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2023-10-04

思维能力下的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探讨“五四”运动以来,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报刊语言的变化及特点,将报刊语言的发展划分为新文化语言、泛政治化语言、返朴归真的语言、动态的大众化语言等四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文化与报刊语言的关系,认为他们是两者发展中的交互推进者,具有变化的同步性、同一性和同构性的特点,都不断地追求权力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文化 报刊语言 变化 关系

报刊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媒介。陈原先生指出,人们可以“一方面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来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在言语方式、语言结构体系上总有集中的体现。汉语发展史总是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近百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当代社会转型,汉语经历了四次巨大的变化,报刊语言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呈现出特点各异的面貌:有着浓厚文化启蒙色彩的“五四”新文化语言,带有激烈革命意味的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泛政治化语言,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共进的开放式变革式语言,契合当代文化转型特点的多元动态式语言。报刊不仅记录和传承了社会文化的变革,而且报刊语言记载了社会语言生活,展示了语言变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报刊对近百年的语言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平台。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报刊新文化语言

“五四”前后,是现代报刊形成和发展期。白话文报纸在晚清就竞相面世,但晚清的白话报只是对民众宣传和普及文化的工具,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文言的正统地位仍没有撼动,政府公文、正规文章仍是文言文。“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明确主张废止文言文,以白话取代,并将白话文运动提高到“文学革命”的高度,通过文学创作丰富发展现代白话语言,使“国语”成为现代的审美的语言。“文学的国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范畴,而且通过实践使现代白话文学扩展了广阔且有诗性的生存空间,而且建构了现代报刊的白话语言体系。1920年,白话文经当时政府认可,取得了国语的正统地位。

现代白话文书面体系的形成,绝不仅仅是当时白话口语的简单移植,在它的形成过程中,融进了“科学”和“民主”的文化精神。应该说,“五四”白話文运动既是语言形式的革命,又是思想革命和思维革命。“科学”的大旗,不仅带给中国民众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而且促成中国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的现代化转型,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由重天人合一的直观性思维转向主客二分的思辨性,文化特征由注重意念、想象转向重实证、理性,语言表达由模糊、形象转向精确、严谨。而“民主”的大旗几乎涵盖所有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人的权利问题,强调尊重个体的自由、生命、欲望等现代价值观:挑战经典圣人之言,“以我手写我口”,表达自由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一文说:“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的说出来”。“自己的声音”促使了白话文取得了合法性,成为现代汉语的主体。“科学”和“民主”的新思想、新精神决定了白话文的书写形式,出现了白话新诗、欧化的翻译文学、措辞尖锐的讽刺性散文,以及用“活着的话”直白表达鞭挞封建伦理的小说,等等。而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精神及其实践的展示平台,即是“五四”时期的报纸和刊物。

“五四”报刊语言记录了带有很深的思想文化变革、思维方式转换意味的语言革命,具有时代标志性的特色——新文化语言。

1.“五四”报刊语言是具有文化内涵、审美蕴含和理性思维特征的书面语化的语言,在“文学的国语”里还表现出个性化、富有艺术张力的特点。它将大众语言作为白话文的基础语言,经过改造吸纳进报刊语言中,具有精英学人的凝练色彩。在《新青年》、《新潮》、《时事新报》、《现代评论》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报刊上,新文化语言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传播作用,胡适、鲁迅、周作人等无论是浅白朴实的语言风格,或是深邃幽远的言语表达,大体都做到了语言的平民化与诗性、哲思性的结合,大大提升了大众语言的文化品味。

2.词汇系统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一方面,词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由模糊走向精确:另一方面,大规模创造新词语、新术语,承载着旧的思想、脱离经验世界的旧词汇退出历史舞台,代表新思想新文化的新词语构成“五四”报刊语言的表达空间。集中地表现在翻译与思想、文化启蒙相联系的西方新思想新文化词汇,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博爱、理性、主观、客观”等;同时,全面移植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术语和范畴,如“化学、生物、工业、农业、技术、机械、工程、重力”等,这些新词语构成了新思想和新科学的表述体系,完成了新文化的传播过程,促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3,通过“语体的欧化”,_引借鉴西方的文法、语法结构,变文言抽象、笼统、概括的表达为清晰化、具体化、条理化的表达。语言是思维模式的形式化。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是意象组合式的,逻辑性、分析性的缺失使汉语在现代科学的表达中常常面临“失语”的状态。在从文言表达转为白话文表达时,“根据国语的特性,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益以明了而确切,适于应用”。如当时以“发达科学于吾国”为目的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许多论文,仿照西文“树式结构”行文,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架构清楚,表达严谨。在语法上,当时的白话书面语也大量借鉴西式概念进行合理的架构,如文言第三人称代词没有性别之分,一概写作“他”或“它”,受英语he、she、it的影响,汉语书面语里也有了“她、他、它”之分化。句法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走向严密化,并使用连词,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形式化。文章的结构也围绕立论,通过归纳、演绎、论证层层展开,逻辑严密。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运动与报刊语言的泛政治化特点

报刊语言的第二阶段是1949年到1976年,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我国的社会制度、文化生活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改变,革命的话语充斥和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意识形态肃整事件:以“大跃进”为代表的社会乌托邦运动、窒息知识分子精神的反右斗争、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浩劫。澎湃的革命热情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心理、文化认知、文化意识和文化伦理。大众文化生活被进行了政治化改造,单一模式的革命文化成为既定的样板式文化范式。

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是:从政府政治到民众生活走向非理性,特别是“文革”十年,社会陷入空前的混乱,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一切以狂热的领袖崇拜为指导;政治化代替科学化、文化化,意识形态愈益偏执化,社会心理完全泛政治化,此起彼伏的全社会性、泛政治化的群众运动及相关的文化模式,带来全民的癫狂、蒙昧和人格的异化,当代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经历了一场炼狱,他们丧失了对社会文化进行深层次思考和批判的话语权;社会文化生活具有激烈而浮躁的特点,粗

糙、简单但充满血与火的革命激情迅速广泛地传播,并成为大众的文化范式和行为方式,逻辑的严谨、思考的深入、描绘的精致等失去了场域。

报刊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再到“一月夺权”,成为阶级斗争的战场,报刊的功能定位始终带有十分浓厚的政治色彩,彻底反叛了新闻专业性原则。_引此期的报刊语言是泛政治化的、畸变的语言。

1.这个时期报刊语言空话泛滥、单调乏味,缺乏文化蕴含和审美意蕴。报刊语言充斥着通俗和庸俗色彩,口语化松散的表达随处可见,暴力的贫乏的语言夹杂着革命的火药味席卷而来,没有了人文关怀、审美关注,丢失了“五四”新文化建构起来的个性、诗性凝练,沦为政治表达的苍白乏味的工具。

2.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使新词语大量出现在报刊语言中。根据《新词语大辞典》统计,这27年共产生新词4031条,平均每年增加149条。在这些新词语中,以政治类新词最多,占总数的40%,其中“文革”十年期间年均新增政治类词语占该时期新词语总数的70%,经济类占19%,其他文教類、体育类、军事类、科技类共占40%左右。

3.语言表达的非理性色彩。其一,报刊语言表现出高调、主观的色彩,缺乏理性、客观的表述,激昂的字眼、短促的排比句和诗体句成为主要的风格,以此来表达人们满腔的革命热情。陈松岑在《“文革”语体初探》:“由于对‘敌人’批判多、对群众号召多,相对减少了叙述说理的成分。从而使得祈使句、感叹句的使用频率上升,而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下降”。其二,报刊语言常见对立性和极端的表达,如革命/反动、6/黑、造反/保守等。“彻底、一切、根本、最、永远”等形容词、副词大量使用,一反中国传统表达习惯,风格尖锐、直白、激进。其三,严重的浮夸、不真实的语言泛滥至极,如“大跃进”时期“放卫星”的经典语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高调的数字:“一亩水稻能产130434斤,一亩花生能产26968斤2两”。

4.泛政治化倾向十分突出。不仅时政类、评论类的文章充满斗争的语言,就是反映民众生活、情感的表述也政治化了。如“一封小学生的来信——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解数学题”等报道,用主观的阶级逻辑代替客观的数学逻辑,斗争的逻辑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5.语言暴力倾向十分严重。“文革”期间报刊语言有大量十分粗鲁、落后、愚昧的词语,如“牛鬼蛇神、狗崽子、混蛋、放屁、砸烂狗头”等侮辱人的秽词污语登堂入室。如“文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充满造谣攻击、无礼专横、血性残忍、武断狂躁的情绪。在句式的表达上,惯用对偶排比,重复词语和结构,强烈表达主观意愿,如“一千个、一万个拥护,一千个、一万个照办”等。还形成了特殊的大批判语调,是拙劣的暴力的文风大比赛。

6.语言风格严肃单一,生动活泼不足,极少有亲切感,尤其是评论文章,俯瞰式的叙述角度、控制式的语气、居高临下的气势是当时报刊语言惯用的风格。

三、改革开放的思想大解放和报刊语言的返朴归真

报刊语言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文革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正了既往一系列错误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经历了短暂的正本清源阶段后,中国社会迅速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思想文化领域再次活跃起来:文化现代化目标得以设定,人道主义思潮再度高涨,伴随着文化热而来的是西学新潮重新涌入,思想解放和新启蒙运动应运而生。这场文化热是在60-70年代思想断层之后的反思和补偿,中国人在思想、理论方面的认识出现了飞跃,关于社会文化的思考开始转向关心人道主义、人的异化等问题,竞争机制促使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年代,新启蒙知识分子关心如何在中西文化差异中求同,建立与世界同步的现代民族国家,他们“不是要寻找民族的独立性和本原性,而是要使封闭的中国向全球开放,融人世界现代化大潮”。”

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高度同步,报刊的信息属性和商品属性得到认同,80年代全国性的大型受众调查开启了“传者本位”理念的转变,从“文化新闻”概念到“文娱新闻”的过渡日益凸显了报刊的娱乐功能。《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特色栏目和报刊体现了媒体监督意识的增强,而“深度报道”的出现标志着报刊媒体能动意识初萌,双向互动、读者本位的观念促进了报刊的有效传播。报刊语言呈现开放式、变革式的特点。

1.这一时期的报刊经历了80年代初集体意识“代言人”的角色向兼顾个体表达和客观中介者角色的变化。在语言表达上,书面语色彩浓厚,充满审思和社会责任意识,在语言规范化的道路上不乏个性的凸显和思想的展示。报刊或借助诗词、散文等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出现了抒情式的手法,充满道德评价的语言和慷慨激昂的语调;或以富含理性逻辑的专业语言,庄重大体的叙述建构迥异于前一阶段的理性话语体系。整体的语言风格是严肃而不失活泼,规范庄重而不乏宽松自由。

2.新词语大量涌现。我们根据《新词语大辞典》收录的词条进行统计,从1978年至1994年产生的新词语总数达5800多条,平均每年产生320多条新词语,其中政治类新词650多条,占15%,经济类的1300多条,占27%,文教卫生类的1100多条,占24%。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文艺百花齐放、教育卫生快速发展的客观反映。

3.语言表达的理性和规范意识逐渐彰显。1978年《人民日报》等一些中央和省级重要报纸专门开辟了“读者评报”、“文字诊室”等栏目,开展文明用语整顿和语言规范问题的讨论,报刊语言词语、语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言语的道德建设等问题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0日《语言应该规范化》一文,提出“对于广大工农兵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说法,非但不在规范之列,还要大力提倡”,为报刊语言提出了规范化的原则。“规范化”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前一时期尤其是“文革”时期报刊语言的反思,新时期报刊语言的建构是在特殊时期造成的断裂之后的重新架构,报刊语言显示出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相一致的特点。

4.报刊“文约而义丰”,报刊语言在简洁、精炼和蕴涵的追求中重回汉语表达的新巧、秀美之路。语体风格的返朴归真,文体风格风貌纷呈。这个时期,尤其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报刊语言语调、表达形式开始出现亲切、温和、平易、质朴的面貌,具有家庭式、朋友式的谈话风味,友好、充满人情味的平等对话的特点。复杂的长句和变换多样的短句交替融合,句式生动多样;陈述句使用频率上升,祈使句、感叹句使用频率下滑,充满平和的意味。叙述说理的成分、通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话语、情感呼唤式的表述构成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语体表达的特点。在文体方面异彩纷呈,深度报道、大特写等富有理性逻辑,政治新闻庄重严谨,经济报道精确务实,体育报道激情洋溢,娱乐新闻宽松自由适度。

四、社会文化转型和报刊语言的大众化倾向

报刊语言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以90年代中文化转型为标志。1992年邓

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市场化转轨开启了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的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所建构的新启蒙文化、以及知识分子本身都受到世俗化的严峻挑战。1994年激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无言的结局标志着新启蒙运动的内在分裂。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逐渐向新的范式转换,多元化的文化模式在中国不断地消长、争鸣。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经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被边缘化后自觉成为中产阶级的代言人。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开放政策中发育成熟,一跃成为强势文化,文化的等腰三角形发生逆转,大众文化处于最顶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分别处于两底端。

在大众文化的世界里,没有文人学士的清雅高超,也没有现实政治的束缚羁绊,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得到了充分发扬。“大众文化”赋予文化以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在大众的消费中,艺术如同果腹的自助餐,可以随时被加以享用。休闲、娱乐和感官愉悦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诉求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消费结构不断细化,导致社会消费开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大众对原本神圣的精神追求渐失兴趣,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心“自由”、“平等”、“正义”这类带有浓郁精神色彩的语言,他们向往的是由欲望、身体、幻象等符号和大众艺术充斥的城市空间,显示出平面化、肉身化、动态化、复制化的特点,标志着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和距离感的消失。

大众文化是伴随媒介技术变革应运而生的,90年代末互联网在中国成为大众传媒,极大地助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带来媒介传播的变革,网络传播以其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使报刊受到继广播电视之后的电子媒介的第二次挑战。在大众文化、网络传播和媒介体制改革的三重冲击下,现代报刊的传播理念发生了极大变化,报刊语言表现出多元化、动态性的快速发展变化,大众化成为其发展方向。

1.在“受众本位”的新传播时代,报刊语言总体面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的表象及新媒体传播特点相一致的变化。在语言表达上,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是最突出的特点,在全球资讯娱乐化趋势下。报刊一改传统说教的面孔,风格趋向多样化、大众化的表述,表达平民化的生活心态、新型生活方式和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念等,与大众文化的特点和趋向十分契合,轻松、俏皮中包含调侃,平易不拘中带着亲切,务实、求变中不乏时尚个性的追求。这种口语化的话语主体是新生代的大众,他们深受当代文化的渗透,急于解构传统、建构自我,追求时尚和个性,是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大众化、时尚化的表达。

2.新词语快速增长。有学者认为,当前汉语中每年产生的新词有一千条左右。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从2005年起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自2007年起每年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包括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新闻等)提取审定当年产生的新词语。2007年入选425条,2008年人选551条,2009年入选579条。

3.多元化、动态性的变化。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符号成分来源的复杂性:中英文混搭表达的马赛克现象、字母词的使用、新音译意译词、数字式语言表达、汉语类化词的大量复制能力、语言的视觉化处理、术语词的大众化转移、方言词的吸收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话语权转移使民众在报刊媒体中有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形形色色的心态和情绪,不同的思维和话语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来源、各色风格和特点等等汇集在报刊语言中,报刊语言从来没有像当下这样庞杂、鲜活、多层次、多来源。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报刊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特别强,如“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一词的特殊内涵经过抽象加工后,浓缩在语素“一门”中,英语一gate一直以来用来专指对违法行为进行掩盖的政治事件或大丑闻,汉语的“一门”意义在传媒语言中被类化后大大泛化了,涌现了“月饼门、火腿门、肉松门、拉票门、胶水门、安全门、鞋带门”等等,“一门”意义虚化、位置固定化以后,成为一个能产性极高的语缀。

不仅词语的创新能力强,就是最为稳定的语法也在发生难以置信的变化,如:很“我”、非常吕燕、越来越羊城、做客新浪、曝光公司、存款银行、很绅士的男人、很东方、很贤淑、很潮等等。大批新词新语、新组合、新格式的高频使用,显示了新报刊语言时代的到来。

4.语言的时尚包装和赶潮追风。当下的大众文化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娱乐和时尚,甚至借暴力和恶搞发泄情绪,追求快感,他们从生僻字里寻找卖点,从现有词语里发掘异乎主流的新意,通过新词语的创造与传统和权威较劲,如“囵”、“山寨”、“雷人”等等,表达求新求怪异于主流的心理。当代报纸往往大量援用这类新造词语进行语言包装,并大量复制,形成跟风之势。包装和跟风都是源于内涵的贫乏、流行文化追求急于创造和标新立异的驱动,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也造成在某一个时期报刊语言总用几个热门词语做标题的现象,反而失去了“个性”。如“山寨”流行期间,报刊随处可见的标题是:大学生拍山寨版《红楼梦》很累人、“山寨”呕像剧省钱招数雷死人等等,难免造成审美疲劳。

5.语体风格的个性化、文体风格的多样化。在地域文化特点、报刊定位、版面分类、编者风格等因素影响下,不同报刊不同版面尽显个性特色。根据地域特色,我们可将报纸分为京派报纸、海派报纸、广派报纸。京派报纸语体风格力求深刻、讲究厚重、体现大气;海派报纸追求实效、讲求精巧,有实用、精致、活泼的特点;广派报纸通俗化、大众化,具有开放性、务实性、消闲性等特点。就版面分类而言,体育版面亦庄亦谐、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生活版面亲切平和、自然朴实、时尚新颖;话题新闻或褒或贬,议论风生;深度报道客观准确、求深求广,贴近民众;广告新闻别出心裁、求新求变求美。

6.视觉语言的大量应用。文化心理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传播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在在线阅读和读图时代,报刊语言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表达:浓缩主体的标题导语化、富含信息的图表加文字的处理、时尚化语言的语境链接、简洁明快的版块结构、货架式新闻超市简明呈现、一目了然的字母词标示等,视觉语言元素大量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感官刺激,使报刊更直观好看。

五、报刊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报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再现者和传播者。报刊所具有的大众传播属性,时代性、信息性、知识性等功能,使报刊语言将每一历史时期的语言变化、每一阶段的文化特征记录下来,并保存和传承下去。如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语言变迁的记录”。当我们追踪“五四”以来的报刊语言的变化时,清晰地阅读了近百年的社会文化的变迁。报刊语言对社会经济变化、社会价值取向、大众生存状态、社会习俗心理等进行了充分的展现:“民主、科学”反映“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气息;“黑五类、文斗、武斗”等记录了文革时期的社会文化的畸变;“下海、小康”等传载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伊妹儿、ECO”正在传播异彩纷呈的信息化社会信息。

报刊语言和社會文化是两者发展的交互推进者。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着语言的词汇体系,改

变着语法体系,并带来语体的不断变革,报刊语言由封闭走向开放,更具有表达能力和传播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报刊语言从文言令人窒息的表达中解放出来,重塑新白话表达系统,从而使口语进人书面语系统,彻底完成汉语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变。当代大众文化使报刊语言一改传统的文化语境,赋予多彩、多元变化和丰富的文化表情,使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学者预言:现代汉语正在向“当代汉语”转型。

人类的思想、文化、思维方式就是语言创造的世界。萨丕尔认为:“语言形式的无限变异,也就是思维的实在过程的无限变革”。语言是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基础,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外壳,也是思想本身,它不仅仅是思维过程而且是思维内容。从“五四”白话文运动到当下报刊语言的新趋向,都既是语言方面的变革,也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两者之间是互动和共变的。

报刊语言和社会文化变化从文化属性和特性看是同一性的,从构成内容和成分看具有同构性特点。“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旗帜,构建了现代报刊白话文追求的基本精神,使现代报刊语言摒弃了文言文话语体系,白话文促进文化走向通俗化、平民化,推动大众的文明进步。在对白话文进行书面语改造的时候,建构起表达新思想的词汇语法体系,更注重清晰明确的词汇表达,更严密逻辑的结构方式。当下的报刊语言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向越来越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时尚化、生活化、形象化、口语化、粗放化等特点标示着社会文化的消费性特点。高速的信息传播、快捷的生活变化节奏,让报刊语言具有变化的快捷性、多样性特点,成为白话报刊历史上语言变化速度最快、创新能力最强、语言再生能力最强的时期,而且在最为稳定、最为深层的语法规则上也在发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纵观近百年的报刊语言所经历的新文化语言、泛政治化语言、改革开放语言、动态的大众化语言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具有同一性、同构性的特点。

社会文化的变化与报刊语言的变迁是不断地追求权力话语转向大众话语的过程。近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的几次转型就是不断追求自由平等、民众追求话语权的过程。“五四”运动突出“人”的权利,强调尊重个体、人的自由、生命、欲望等现代价值观,变官方的话语权为精英学人和民众掌握的话语权。当下的文化转型也越来越强调人本的回归,解放束缚,对抗权威,颠覆传统,张扬自我,争取平等话语权。白话报刊的出现,打破了文言报刊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报刊传媒从士大夫专享的尊位开始走向下层民众,广大民众从此拥有平等使用媒介、分享信息的权利。当代报刊语言的大众化趋向也是报刊回归信息传播本位,民众越来越拥有话语权的表现。

責任编辑:陶原珂

思维能力下的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研究性教学”把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研究行为均纳入课程教学领域,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合作性学习环境中的个别化学习,亲身体验并深度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被有效激发。融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高校《音乐名作鉴赏》课程,其教学过程体现出现代教育的教学目的:不单纯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不仅重视“学到什么”(学习成果),更要关注“怎样去学”(学习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音乐名作鉴赏 叙事曲 高校音乐教学

随着当代知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在这种背景下,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正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200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譹?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紧锣密鼓进行的当代中国高校,研究性教学也日益得到关注,于各类课程中不断被实践和运用。本文将在高校《音乐名作鉴赏》课程专题教学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高校《音乐名作鉴赏》课程的必要性

“研究性教学”通常又被称为“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其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通过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进行接受式间接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式的直接探索。?譺?訛

在高校本科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音乐名作鉴赏》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开放性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欣赏音乐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体验蕴藏于音乐中的美与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虽然当下高校《音乐名作鉴赏》课程已融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却仍然受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影响颇深,很多教师还沿用着“以知识灌输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音乐体裁为教学单元的乐曲解说,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套路。整个教学过程基本围绕着教师的讲授进行,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沟通协作能力亦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就该课程授课对象而言,本科生的生理和心理皆趋成熟,处于人生学习知识的黄金年代,他们精力旺盛、眼界开阔,个体能动性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都有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无法达到充分展示个性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从《音乐名作鉴赏》课程本身特点及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两方面看,在课程进行中融入“研究性教学”这种新的理念实有必要。

二、“研究性教学”在高校《音乐名作鉴赏》课程的应用实施——以“叙事曲”体裁教学为例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性教学,获取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尝试以“叙事曲”体裁为案例,在所任教高校进行《音乐名作鉴赏》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验。这次教学实验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创设情境、研究体验、成果交流。

在創设情境阶段,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首先抛出问题:你怎样来理解叙事曲这一音乐体裁及相关经典作品?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一项课题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研究成果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准备时间为一周。在研究体验阶段,学生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5至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并推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课下需集体讨论制定总体研究计划,后由组长统筹安排研究任务。小组成员按照任务分工,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结合教师介绍的参考书单及网络检索方法,积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全方位、大面积、多角度地检索和分析自己所负责模块的相关资料。接着,再通过小组研讨将个人思考内容汇聚整合成最终汇报成果,以PPT形式在课堂予以呈现。这一阶段,笔者频繁走访各小组了解情况,并以现场参与、QQ、微信等多种方式积极加入小组研讨给予鼓励,随时答疑解惑,并适时指导学生调整研究方案。

一周后的成果交流阶段,每个研究小组推举一至两位代表进行汇报,内容包括讲解本小组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收获等。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新奇、有趣的见解迭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成果交流结束后,笔者都做了详细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现撷取不同班级研究小组的一些选题与读者分享:音乐学班某小组《“体裁”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谈肖邦的<叙事曲>》,认为肖邦的叙事曲是肖邦在用自己的音乐语言来叙述被音乐的浪漫主义诗意化的故事,他的叙事曲体现了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完美统一;作曲班某小组《勃拉姆斯g小调叙事曲(Op.118 No.3)分析》,谈到这首作品的是一个拱形曲式结构,主题激动有力,节奏型旋律化的动机贯穿全曲并形成强烈的音乐对比;键盘班某小组《肖邦< bA大调第三叙事曲>演奏体会》,在比较霍洛维茨与齐默尔曼两位钢琴大师对这首作品不同演绎处理的基础上,主要从触键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演奏心得;民乐班某小组《二胡独奏曲<兰花花叙事曲>鉴赏》,通过演、讲结合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此首乐曲的音乐形象、演奏技巧、音色处理、演奏版本等多方面情况;演唱班某小组《电影<钢琴家>中的肖邦<第一叙事曲>》,结合乐曲在影片里出现的两次片段的播放,分析了电影画面与钢琴音乐在内容表达、情景叙事、人物刻画、主题思想等方面配合的成功之处。并认为该部影片以影像化的方式赋予了肖邦叙事曲具象化的内容,这种将电影与钢琴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不失为音乐鉴赏的可贵探索和有益尝试。但同时同学们也向影片导演及配乐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第一叙事曲》的呈示部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没有在影片中出现?原因何在?

三、教学后的反思

研究性教学把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与研究行为均纳入课程教学领域,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合作性学习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亲身体验并深度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被有效激发,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融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高校《音乐名作鉴赏》课程,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从照本宣科的知识主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驱动者。学生则在教师创设的内容情境中,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合作者与探索者。此种教学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成果交流环节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充分获得求知的成就感。这对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大有裨益。整个过程亦体现出现代教育的教學目的:不单纯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不仅重视“学到什么”(学习成果),更要关注“怎样去学”(学习策略)。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优化高校《音乐名作鉴赏》课程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同学们也在课程学习中获益匪浅,课后LSQ同学说:“一开始觉得很难,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这种教学方法,让我扩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宝贵知识。上课不再是应付老师,被动听课,而是自己身心的全情投入,学习也有了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发现、提出问题才能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认知思维能力的学习目的。课程进行中学生的批评精神明显欠缺,特别是在成果展示后的点评互动中,主要以教师点评为主,学生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个中原因,笔者分析,一方面是学生囿于面子,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将研究中的感悟转化为口头表述方面的能力仍有提高的空间。

其次,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近年大学扩招,学生人数翻倍增长,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专业背景、理解能力与兴趣点各不相同,导致教学结果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热情高涨、勤于动手,但也有一些同学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欠缺,加之努力求知的探索精神不足,虽然老师一直在跟进、督促,却总是敷衍了事,对研究性教学参与度不高。

再次,学生的研究视野尚待拓展,学术问题不容忽视。在创设情境阶段,笔者为使学生对于叙事曲这一体裁的欣赏体验更为开放、多元,曾经将《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2001版)的“Ballade”(叙事曲)词条等外文参考资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但就最后呈现成果看,由于跨文化学习导致的畏难情绪,学生对这些外文资料基本没有触及。另外,由于本科阶段没有相关课程的指导,学生在PPT成果汇报中暴露的学术失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引用他人观点、资料与数据时没有注明出处,注释与参考文献标示随意粗放等。这点尤其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予以警觉,因为,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是高校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于树立优良学风、培养正直诚信的现代创新型人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就是反思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实践为灵魂的现代教学模式。高校教学应该顺应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合适的土壤。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知识观与教学观,“研究性教学”能够为这片土壤提供旺盛的生长基,能够促进包括《音乐名作鉴赏》在内的高校音乐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探索,对于推进和深化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因其没有固定的教学套路,没有可供操作的“本本”,也给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注释:

?譹?訛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譺?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A].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思维能力下的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检测;思维水平

[文献标识码]A

一、检测目的

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践行其教育思想,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而农村学校学生的思维水平整体状况如何?通过对现阶段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观察发现,农村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教师满足于基础的、常规的教学要求落实,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差异大,且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这给思维能力培养带来阻碍。我校位于农垦西部农场,周边是农村,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些客观条件给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我校结合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的数学思维能力检测活动,对全校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水平做了一个校内调查,并初步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次检测的具体目标为:(1)摸清我校学生整体数学思维能力的现状。(2)查找平行班、同班学生之间数学思维能力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3)明确学校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上应采取哪些措施。

二、检测基本情况

1.检测对象及时间

本次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的对象为本校一至五年级203名学生;时间为2019.10.20~2019.11.10;各年级分别进行。一、二年级测试时间为30分钟,三、四、五年级测试时间为40分钟,所有题目只读一遍。

2.检测内容

思维能力维度包含知识运用、数学理解、技能掌握、问题解决等方面。检测范围紧扣教材和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点,有难易梯度,重点考查有序思考、正向思考、逆向思考、逻辑思考、发散思考等数学思维。每个年级统一时间检测,监考、阅卷、统计均由教学管理部门人员承担。下面以一年级的测试卷为例:

三、检测结果及分析

通过成绩汇总,不难看出得分率差距较大,班级间、年级间层次差异大,并且年级越高,学生计算能力差距越大。这说明学生的数学运算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生活经验不足

如二年级的一道测试题:有16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9人,藏着的还有( )人。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7,而忽略了捉人的小朋友。四年级的一道测试题:祖父今年75岁,三个孙子的年龄分别是17岁、15岁、13岁,( )年后三个孙子的年龄和等于祖父的年龄。大多数学生没有考虑到祖父的年龄也在增长。可见,学生的思维受到生活经验的制约。

2.不理解题意

如三年级的一道测试题:一根绳子长3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 )米。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对折”的含义,因此无从入手,失分较多。

3.思维定式

如三年级的一道测试题:一条小青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20天能长到20厘米。长到5厘米时要用( )天。学生绝大多数的答案是18天,究其原因,主要是受“20天能长到20厘米”所带来的思维定式的影响。

4.知识点掌握不牢

如五年级的一道测试题:龟、鹤共40只,腿共有136条。龟有( )只,鹤有( )只。该知识点出现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有一个班级整体失分较多,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夯实该知识点,巩固率低。

5.缺乏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渠道

农村学生学习数学多依赖老师,依赖课堂,既没有城市学生优越的校外辅导和竞赛机会,又缺乏高素质家长的家庭指导,因此缺少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渠道。

四、检测反思

1.学生整体思维水平应引起重视

测试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显现非凡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多数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偏低,教师应关注多数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将影响未来公民的整体素养。

2.口算训练不能放松

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生思维构建的方式之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加强口算练习做起,通过多种口算形式,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3.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忽视

从一年级的测试内容来看,学生刚入学两个多月,造成两个班分数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是否认真听题、审题、计算、书写等。

4.常规教学要落到实处

常规教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常规教学质量,勿谈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扎实做好分层教学,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有可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得远,走得快。

5.数学思维培养的方法需提升

数学思维培养需要科学的方法做指导,深厚的学科基础做支撑,持之以恒的态度做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不断地调动与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兴趣会让学生逐渐改变畏难的态度,勇于挑战,大胆创新。

五、农村学校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基于上述教学反思,有必要深入探讨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构建更加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给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提升。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如下:

(1)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可借助不同类型的数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2)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3)构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4)开设数学思维训练校本课堂,因地制宜并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数学思维训练校本教材。

以上检测及分析虽是以我校为例,但反映的是新時代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普遍水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学校、教师对其要充分重视,切实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操作中、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责编 罗艳)

思维能力下的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基于独立思考的一种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当前高等教育界对于大学生的两大基本思维要求,也是備受社会关注的两种思维能力。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共享经济、跨界思维给社会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些事物,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进而作出独立的思考,这个过程即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批判思维能力。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将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去,是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文章试从批判性思维层级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层及理论视角大学英语教学

批判性思维及层级理论模型

1.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人们在认知领域的一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提出的,但是在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概念界定。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评价的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这种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被重视,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指向的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严格的学科边界,既是一种思维技能,又是一种人格气质。批判性思维所涵盖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是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组织地引导信念和行为的思维方式。21世纪以来,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向更细化、更学科化的方向发展。国内代表性的批判思维专家是文秋芳,其首次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高层次思维能力”,文秋芳教授认为思辨能力是由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构成的统一体。也有部分学者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这也是现在大部分运用场合所采用的“批判性思维”的词源。

2.层级理论模型

批判性思维的层级理论是由文秋芳教授在综合了国内外的几种理论模型后所提出的,以适应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理论模型。国内外的层级理论模型主要有中国心理学教授林崇德的“三菱结构”、美国特尔斐的“双维结构”、美国学者Paul和Elder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在这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文秋芳教授结合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将层级理论模型分为思维能力和元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元思维能力指的是由自我出发的调控能力,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即时的调整、检查、评估的技能。思维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方面,思维能力是处于第二层级的思维能力,第一层级的是元思维能力,对整个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思维者应具备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层级的思维能力是思辨能力,其基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认知技能涵盖了分析、推理和评价,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真假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和区分,并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阐释。

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意义

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的语法掌握,更多的应该是对这门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和思维的理解与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让学生发挥自主的辩证思维和辨识能力,在非英语专业知识方面也能获得一定的收获,诸如眼界的开阔、非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性、逻辑性的思维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获取英语专业知识时更为有趣,还可让知识来源更为丰富,互联网时代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辨识能力和汲取能力。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性地获取外界信息,并对信息作出综合评价,这种积极的主动学习是对教学角色转变的促进,对于大学生英语素质教学的开展和英语教学的改革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层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因素,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倡导者,也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倡导者,教师应从观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低个人的身份和权威性,融入学生群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去自主学习和探索真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进步,并树立正确的知识更新观,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学生作为新知识的构建者,或许会与传统的知识观念有所出入,这些都需要教师予以包容和正确引导。因此,正确的教学观念不仅包括了教师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观念和学习指导能力,还包括了在学生进行新知识构建时的正确引导和包容,这些素质要求教师的观念应是开放的,知识视野应是开阔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充分进行自我挖掘,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敏锐度和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发展。教学观念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是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影响,更是在大范围上影响一个专业、甚至一个学院整体的教学氛围。大学之风在于学风,而学风的来源就是日常的教学和校园风气,且这种风气又受到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和教师是大学的主体,如果这两者缺乏了客观看待世界的眼光,缺乏了改善世界的勇气,那么,再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也无法拯救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哑巴英语”学习。所以,在英语教学观念上要与时俱进,使学习成为一种师生平等的生活习惯,人人都是理性思考的批判者。

2.转变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教师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并熟记掌握,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要打破“哑巴英语”和“考级英语”的束缚就要从教学模式着手,将批判性思维与英语教学模式整合起来,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课堂的氛围,也就是转变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被动性。“亲其师,信其道”,权威的树立固然重要,但是这种权威是来自于行为道德规范、知识的储备和情感的包容,是在情感特质范畴内的,而非课堂上的身份权威。民主课堂的打造不仅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更是来自于课堂上对知识的自主挖掘和层次包容,让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置身于一个追求知识的大环境,由此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最有效的。学习是将理论知识付诸于行为和经验的过程,是知识探索的过程,同时也要兼备行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注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对知识的实践,诸如在课堂中引入知识点的批判、观点性的辩论。知识不仅是接收性的积累,还是在积累的同时形成自身体系的知识框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趣闻,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最终转换成自己的观点和内在思维。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学习者的主角世界,同时也是知识的自由天堂,只有学习者在自由和实践的环境下主动学习,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将知识转换成行为和实践经验。

3.改进英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因材施教是高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因材施教的主要实现方式就是在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二是学生的学。只有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完美结合,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英语教学在课堂上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自由发表意见,接受不同观点和观念的思维冲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诸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英语话剧或者作品的表演。这些英语话剧和作品的表演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国家的语言文化,更使其接受了有别于传统汉语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冲击,这种冲击经过师生间的探讨可以转化为学生自由构建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改进英语教学的方法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可变性教学,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生面前可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参考文献:

[1]《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7期,第73页。

[2]李迎新、谢丽敏、袁园、高洁:《基于批判性思维层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51-156页。

[3]蔡立颖:《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思维能力下的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国家大力实施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重点已经由以往的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众所周知,在进行初中英语学习时,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对英语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则可以使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技能,从而使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 双减;思维导图;初中英语;应用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教授初中英语的时候,就不能再仅限于将英语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相较于小学英语,初中英语难度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内容依旧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拓展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使学生带着兴趣更好地学习英语。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

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所以国家审时度势,推出了“双减”政策。何为“双减”政策,它指的就是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作业压力,让学生没有负担地快乐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双减”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学生虽然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英语,但是因为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英语知识,进入初中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大量的听、说、读、写内容,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学习,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提升自己的英语记忆力、判断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同时,运用思维导图还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有条理的总结归纳在一起,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语学习框架,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有效地减轻学习的负担。

(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较于小学,初中英语学习的内容多、课时紧、进度快,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因为内容多,教师就要赶进度,将所有知识都教授给学生,所以就很少开展过多的英语趣味活动,这也就造成英语的趣味性降低。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自然就无法提升学习效率,也就会认为学习英语是一种负担。但是,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会运用到一些绘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教师就可以将英语教学与美术绘画结合起来,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有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带着兴趣学习英语,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了扩充,也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三、“双减”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具体途径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掌握中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一直是一个重点的内容,学生在面对大量需要背诵和记忆的词汇时,就会感到非常苦恼,不愿意学习英语。但是,词汇是英语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很难学好英语,就算偶尔取得好成绩,也只是空中楼阁,不能持久。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通常出现的问题有混淆近义词、不明白单词用法、遗忘单词形态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画出词汇的思维导图,建立起完整的词汇脉络,这样学生就能快速学会英语单词。

比如,教師在教授《Do you like bananas?》这节课时,里面有很多关于食物的词汇,如hamburger、milk、rice、banana等,而这些单词又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而如果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清楚的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概念展示出来,然后再在下面放上几个典型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学会这些单词,知道哪些是可数名词,哪些是不可数名词,有效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辨、更准确地记住。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合适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教学情况,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一直是一个重要部分,学习难度也比较高。但是如果学好阅读,就能够使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一个大的台阶。通过传统方法,教师很难向学生讲清英语英语阅读技巧,也无法运用题海战术发散学生的英语思维。并且,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氛围的沉闷、压抑。恶性循环之下,学生就会厌倦英语学习。但是,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串联文章的脉络思路,将材料的细节清晰的展示在思维导图上,通过整理和归纳,学生就能将琐碎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快速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要点和难点,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效提升阅读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写作也是初中英语的重要做成部分,想要学好英语,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开展写作学习时,往往会没有思路,也没有清晰的写作结构,造成无从下笔的情况。由此可知,有一个清晰的写作脉络和写作框架,对学生的写作有巨大的帮助。而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英语写作中,就可以使学生迅速画出清晰的框架和脉络,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要些什么,先写哪,后写哪,这样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就能一步步地比较轻松地写出精彩的作文,从而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结语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英语知识框架,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英语。因此,教师就要采取多种策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高效地开展英语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得到提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翻梅.初中英语教学思维导图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2022(02):135.

[2]卢珺.基于思维导图的习作教学例谈[J].七彩语文,2021(48):32-34.

思维能力下的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针对本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建立了顶岗实习运行管理体系,包括学校管理、企业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等机制,指派专业教师跟队进行实习指导;同时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以确保实习保质保量地进行。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能得到锻炼,实践能力得以加强。

[关键词]顶岗实习 实习管理 管理模式 实践与探索

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以往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而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缺乏独立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合理,评价与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与企业合作程度低等等问题。这导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注重实习单位的待遇,忽略实践技能的锻炼,经常由于种种原因中途放弃实习,更有一些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出现只盖章不实习的现象。为了确保实习实训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与广西山云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柳州东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合同,将这些企业作为顶岗实习的企业。联合校企双方的专业教师及技术人员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集中实习,统一管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系统规范的训练。以下主要介绍我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的建立

为了加强对顶岗实习的管理,校企双方选派专业人员组成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包括负责顶岗实习的系部副主任、生物技术专业带头人及相关专业老师、企业生产部副部长以及负责学生培训工作的企业技术骨干。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的构建旨在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完成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管理小组负责整个顶岗实习的计划制订与组织实施,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细则,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内容与项目,构建学生督导检查与日常管理机制以及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为顶岗实习保质保量地实施奠定基础。

二、加强学生管理

第一,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召开全系范围的实习动员大会,并与学生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承诺书》。通过签订承诺书,让学生了解自己在顶岗实习时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变”,要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进行转变。引导学生重视个人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与团队精神。

第三,教导学生学会沟通交流。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不同于学校,而且企业社会员工的成分相对复杂,因此如何与企业的员工沟通交流,如何与领导沟通交流等都是学生应该学会的,这也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第四,在实习过程中,有校企双方老师的指导与管理,同时也进行学生自主管理。挑选工作表现优秀且具有管理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协调处理组员内部的问题,做好学生们的日常安全工作,汇报学生的工作出勤情况,做好同学之间的团结工作并及时向带队老师汇报同学的思想动态、日常工作情况。

三、加强企业管理

企业是学生顶岗实习大纲与计划的制订者,也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场所,安排轮岗作业。在学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企业对学生宣讲企业文化,让学生对所处的企业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能安心于企业工作。

企业指派技术过硬、具有丰富带徒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企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就是负责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实习计划,落实顶岗实习的任务,做好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并重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强化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的训练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参与学生实习鉴定工作,依托顶岗实习管理的平台,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技能训练状况和思想表现。企业技术骨干还负责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填写好《顶岗实习工作日志》以及《顶岗实习考核表》,使得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进行后备培养对象的考察,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待人接物等等各方面的才能,看看是否可以有可用之才。这样也为企业进行了后备人员的培养。

四、加强顶岗实习带队教师队伍的建设

顶岗实习学校带队教师首先必须是合格的专任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与较高的教学水平;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与操作规程,能够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和技术开发;具备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与良好的沟通能力,负责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与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做好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面的沟通工作,担当企业与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带队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实行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分别负责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加强沟通,相互配合,按时完成实习任务。

学生带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在岗考勤、业务考核,同时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及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关心学生的生活与身体健康,维护学生的利益,帮助学生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实习报告,做好学生工作日志,顶岗实习鉴定等相关工作的检查工作,确保整个顶岗实习能够按期进行。

五、建立科学的实习考核评价方法

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考核指标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根据顶岗实习的培养目标制订,并实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生产操作技能、平时工作表现、安全生产纪律状况、团队精神以及出勤状况等等。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老师共同打分,且企业技术人员占60%的权重,学校带队教师占40%的权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分阶段进行,每周实习进行一次小评,两周实习进行评价总结,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同学们在轮岗之后进行工作总结。同时还要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日志、工作周记、月记、实训报告、自我鉴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按20%的比例评选实训优秀学员。

在实习结束后,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实习报告等三部分进行考核,各部分所占比例为30%,40%,30%等。毕业设计考核可以根据顶岗过程中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一两个问题评判学生将学术理论应用到工作实际中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评判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组织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构成评委会。答辩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保质保量地进行,学校教务处成立督导组进行全程跟踪与检查,定期到企业检查工学结合的执行情况,与企业领导、学生及指导老师沟通交流,交换意见,了解校企合作情况、技能培训、实习实训以及学生在企业生活学习的相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作阶段性的总结与信息反馈。通过督导与检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督导管理体制。

六、结论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

通过企业实地的顶岗实习,学生对企业生产环境的真实了解,强化了学生职业道德和确立了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职业途径,推进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工作,从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通过生产实践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变得更为理性,做人做事的方式也有很多改进,提高了自己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双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综合职业素质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通过规范系统的管理,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高,以往毕业设计所存在的抄袭、低劣的论文数量大大地减少。而且,通过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学生就业率增高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提供的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了解到与自己今后就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念,就业自信心也有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开展顶岗实习以来,有一部分学生被企业留下来继续工作,且作为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培养,其他大部分学生也找到了很满意的工作单位,而且均有良好的发展。

(三)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校企合作共建的顶岗实习平台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习设备以及实训场所等供学生实习实训。学校利用校内的教学与科研条件为企业进行新员工的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培训以及老员工再培训,系部的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科技研发、工艺改进、新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带队的老师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参与了企业一线的生产,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研发能力,同时教师对岗位、企业及行业的需求了如指掌,对以后的顶岗实习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填补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师力量不足的状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实习企业均可以得到很大的收益。企业可以优先争取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渠道筹集资金,引进企业新建实训厂房,节约经营成本,通过政府支持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实习场地与实习学生,企业可以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形成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从而形成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培训、生产实践以及科技研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充分实现校企双向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 朱于芝,张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3(6):87-88.

[2] 姜云,邱立姝.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2013(4):138-140.

[3] 周登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0):222-223.

[4] 凌成树,李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考评方法探索[J].电子世界,2013(3):147-148.

[5] 尚润玲.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2013(4):92-93.

[6] 潘雅辉,何光明.浅谈TQM理论在高职酒店专业实习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3(4):76-78.

[7] 田珍,黄春燕.基于TQM理论的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控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128-130

[8] 黄友泉,谢美华.全面质量管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的新视角[J].职教论坛,2013(15):80-83.

[责任编辑:钟 岚]

上一篇:老年病人医院感染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