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

2024-03-27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第1篇

本单元以爱在人间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爱的真谛:诗歌《献给老师的花束》既写出了教师对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有写出了学生对教师敬爱,赞扬了人间至真至纯的师生情谊。《爷爷的芦笛》以爷爷的芦笛为线索,依次写了记忆中的芦笛给小强带来的想像和回味,展现了人间至真至诚的亲情;《祝你生日快乐》以作者与约翰交往的过程及情感变化为线索,重点讲述了作者与他妈妈关心约翰并为他庆祝生日的事,赞扬了人间至善至美的友谊之爱。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饱含深情地描述了金兵奴役下的北方移民对南宋部队未能收复失地而苦苦期盼的场面,流露出对老百姓深深的同情。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在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语文乐园”中的“读一读”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年龄的别称,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抓住句中关键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读一读,记一记体现爱的力量伟大;读一读引导学生读懂短文主要意思,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从中学到根据不同内容分段介绍的写作方法。口语交际 “请理解和支持我”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观点不同时,更应学会有礼貌,主动大胆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想方设法用语言打动方面理解和支持自己。本次习作是写建议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建议书的方法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建设等情况,发现不足,用建议书的形式写下来。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3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片断。

3、能抓住关键语句,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5、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并进行片断练笔。 单元教学重点:

1、读懂本组课文,背诵积累精彩片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感受身边点点滴滴的爱。

7.献给老师的花束

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 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 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自读 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概括出三件事。

3 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交流想像,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想像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 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作业设计:。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你,爱护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让你难忘的事用“记得”说一说吗?(用诗歌的形式)

板书设计: 7献给老师的花束

默默无闻 记得、、、、、、记得、、、、、、、记得、、、、、、、记得、、、、、、

不求索取 勿忘我

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8.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课文蕴涵的感情。

4。了解文章叙述顺序,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海浪的声音、芦笛的声音、暴风雨的声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出示课件: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想听吗?课件播放。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的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揣摩到的写作目的,并读出体现写作目的的语句。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边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归纳笛声的特点:悠扬、清脆、神奇。以芦笛为线索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五.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过度: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

2. 指名读第一段:第一次芦笛声是强强亲耳听到的吗?你从哪知道的?好玩在哪里? 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光闪闪烁烁。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板书:美丽)

②出示图片欣赏,自己练习,齐读。

③引读:更有趣的是……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板书:向往)(如果你是强强,你会怎么想?)

④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第二次,第三次芦笛声给小主人公强强带来了怎样的不同的感受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考: 第二次芦笛声

1.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提到的第二次芦笛声。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 板书:柔和温润)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小节。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板书:高兴)白天,小闸屋周围美丽的景色以及“清脆”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第三次芦笛声

师述: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1、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棒!你说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地——(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 (板书:狂怒)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板书:恐惧)(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④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急了、恐惧、)除了夜晚狂怒的大海让强强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独自一人在家、年龄很小、担心爷爷)放动画。加深体会,指导感情朗读。齐读7---10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对,是爷爷的芦笛!“ 啊,爷爷的芦笛!”指导读。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爷爷的语言) (板书:勇敢)

①出示第十三自然段:“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此时此刻这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风涛中这悠扬的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②在这狂风怒潮的黑夜里,爷爷在干什么呢?③此时此刻,他又想起来什么呢?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④这是爷爷在告诉他什么呢?你怎么来理解的,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或者也可以借用以前学过的名言句子来说。⑤引导朗读体会。

6、总结: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这些笛声对强强和我们来说,带来了什么?给予什么?懂得了什么?把你读懂了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爷爷的笛声--------------------

三、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1、小结。

2、是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首歌的名字叫《真心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领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

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

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作业设计:

1、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2、摘抄你喜欢的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读一读,背被一背。

板书:

8、爷爷 的 芦 笛

大海

心情

悠扬

美丽

向往

清脆

柔和温润

快乐

奇特

狂怒

恐惧 → 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课后反思:

9.祝你生日快乐

教学目标:1 学会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窘迫,寒酸,轻蔑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紧抓情感主线及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研读时,继续使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人物特点和品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些内容让你感动?

三、检查初读,了解学生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师生一起理出“初次相见”,“逐步相知”,“最后相好”的层次。 4.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学习第一段。

1.自读第一段,勾画体现约翰穷酸的句子和同学们的表现,写批注。 2.全班交流。

(1)交流描写约翰的句子,体会约翰的可怜。 联系课文理解“窘迫”,“尴尬”,“寒酸”

(2)交流同学们的反映,感受大家对约翰的歧视和排斥。

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并现象他们回说些什么?会怎样嘲笑他? (3)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4)研读“我”对他的态度。

抓住“屏住呼吸”体会我当时的紧张,感受我对约翰的冷淡。 1.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充分体会到面对寒酸的约翰,我的态度和同学们没什么两样,都很幼稚,不懂事,缺乏同情心。为什么后来我的态度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 讲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决定跟他交朋友,勾画油有关语句。 2.读后交流,了解“相知”过程。

抓住“看看四周”,“低声”体会我当时的内心。 三.细读第三段。

1.导入:与约翰真正接触后,我决定做他的朋友,那么“我”会怎样对待约翰呢? 2.指名分角色读11—15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看能听出什么? 3 交流听后的感受。

(1)“为什么别人总是欺侮约翰呢?”同情,抱不平(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总是”“欺侮”) (2)“妈妈,明天是约翰的生日,我担心他什么也得不到。……谁也不会关心他是不是过生日”——真诚关心,希望约翰快乐。

(3)“他的生日会无声无息地俏然溜过。”——伤感、惋惜、痛苦。

(4)“我长这么大第一认为妈妈的话错了。”——悲观,认为妈妈只是宽慰“我”。 4.小结:简单朴实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那颗虽幼稚但充满同情,充满关心,充满真诚的爱心。看来,我们在读书时不要放过这些语言、心理的描写,它会带我们走进人物的真实世界,让我们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

5.带着你们的这些感受、体会,再来读这一部分。(个人练读,分角色读) 6.当我担心无人给约翰过生日时,妈妈只是吻着我说:“别担心,一切都会好的”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默读16—21自然段。读后交流。

7.精读妈妈到学校给约翰过生日的场面,感受浓浓的母爱。 1)妈妈是怎样出现在教室门口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2)约翰有什么反映呢?

联系课文理解“不知所措”对比:约翰非常惊讶。约翰仿佛像一只被捕获的小鹿一样惊慌不知所措。练习朗读,读出惊讶和激动。设想:约翰会说什么?妈妈会怎样说呢?

3)假如你是约翰,此时此刻,你意想不到地听到了唱给你的生日歌,看到了送给你的精美的生日蛋糕,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4)结合前文,教师对文中的妈妈进行小结。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回答为什么我认为妈妈送给约翰的生日蛋糕是最美味可口的? 2.深情诵读 排比句“但每当……就会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五.感情延伸,深化教育。 1.回顾全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设计:(1)从文中选择一个人物,与他谈谈你的感受。“……,我想对你说,……” 2)当你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仿照课文最后一段话写一写。 板书设计:

9祝你生日快乐

相识————相交————相知

课后反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重难点:理解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一首诗,板书课题《秋夜将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理解课题,简介陆游。

二、指导学习,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想像并读出河山的壮丽和虎虎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有关的背景知识。

理解第4句。着重理解“望”意思------不尽的失望和盼望。 读出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三。感情读背,加深理解。 ①再读全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增加积累。 作业设计:课外读背陆游的诗。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

五千仞

遗民

泪尽

胡尘

课后反思:

语文乐园

(三)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年龄的别称,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 学会抓住句中关键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3. 读懂名人名言,体会爱的力量伟大。

4. 读懂短文主要意思,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从中学到根据不同内容分段介绍的写作方法。

5. 口语交际 “请理解和支持我”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观点不同时,更应学会有礼貌,主动大胆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想方设法用语言打动方面理解和支持自己。

6. 本次习作是写建议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建议书的方法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建设等情况,发现不足,用建议书的形式写下来。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及方法。

2.口语交际训练学生与人交流时能主动大胆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初步了解并掌握写建议书的方法和作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1“读一读”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年龄的别称,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抓住句中关键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3“读一读,记一记”体会爱的力量伟大。

4“读一读”引导学生读懂短文主要意思,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从中学到根据不同内容分段介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第4题 教学过程: 一 读一读。

1 创设情境,引出人的年龄有很多说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2多形式读 ,读准字音。

默读思考: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不同的年龄吗? 1.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补充及介绍。 2. 小结:这样称呼年龄并非随便而说,都是根据所在的年龄特征进行指代称呼。像这样的称呼还有不少。你知道还有哪些年龄的别称吗? 3. 打乱顺序,读中记忆。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读第一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惊奇”“情不自禁”来思考。

2.回顾课文内容,联系课文说说强强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当时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读出强强当时的心情。

3 同法读第二句,体会帕米拉太太当时的心情。

4 小结:丰富的情感可以用多个词来形容,表达,抓住关键词语就能体会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反复练读,直到通顺为止。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3.教师相机补充讲解。.指导朗读,读出韵味,并熟读成诵。 四.读一读。

1.自由读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组织交流,了解读名著的好处和方法。

3.再读短文,思考:读名著有哪些好处?我们该如何读名著?

4.学生交流,重点理解茅盾的话。交流自己平时是怎样读名著的?学了这篇短文,受到什么启发?

6.课堂练习:指定一篇文章,试着按此方法读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观点不同时,更应学会有礼貌,主动大胆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想方设法用语言打动方面理解和支持自己。

训练重点:交流时落落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课前先了解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尤其了解学生那些正确但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 定向导入,引起学生回忆曾经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哪些矛盾,尤其是那些正确但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想法。

二.将矛盾进行归类。

三.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让学生讲述清楚。

四.情境再现:老师扮演家长的角色,故意刁难学生,让学生如同在真实生活中一样,动脑筋想办法来说服“家长”。

五.引导总结“劝说”的艺术和技巧,让学生明白“摆事实,讲道理,用真情”是最好的劝说方式。

六.四人小组进行演练,教师巡视辅导。

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作文练习学写建议书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建议书的方法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建设等情况,发现不足,用建议书的形式写下来。

指导重点:讲清格式要求,内容合情合理。

作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做个校情调查。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汇报交流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最满意的是什么?有哪些地方不够满意?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二.师生共议,征集“金点子”。 三.学写建议书。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学习例文,看清格式,了解写作方法。

3.梳理建议内容,自由写建议书,教师巡视辅导,了解情况。 4.全班评议几分有代表性的建议书,再次强化写作要求。 四.誊写建议书。课后可交给相关领导。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第2篇

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单元知识结构: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如: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身高的变化、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记录、旅游消费情况等。学生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空间。同时,让学生感悟由于数据变化带来的启示,并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与判断。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3-105页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 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突破措施:

在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上,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团队的力量,加之教师的点睛之笔,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绿色植物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等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03页的信息窗一,(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一)解决红点问题: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 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

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3.反映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情况还可用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它是用一条折线来刻画信息的。

师:让我们一起关注大屏幕,看折线统计图是怎么绘制的。(课件演示)

师:你看懂这个过程了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先描点再连线。

师:在描点、连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找准数据点,并在连线时要依次连接)

4.初步阅读折线统计图

师:看着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从中看出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在交流的时候重点抓住变化来谈。

师:谁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先思考,然后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解答。 5.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6.(二)解决绿点问题: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汇报时大致从下面两点:

相同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反映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能看出哪年的面积最大和最小。

不同点:

(1)方法不同,条形统计图顾名思义是通过条形来反映数量的,折线是用点与线的。

(2)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的看出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化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怎样呢?的变化情况。

2.评价质疑

师:对于以上发现你觉得全面吗?有什么疑问吗?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比如:条形统计图中,2004年与2005年,也能看出来变化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这里两种统计图相差不是很大,我们都可以看出数量的的多少和它们的变化情况,但折线统计图在变化趋势上会比条形更直观一些。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同学们在统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折线统计图在教育、股市、医学、气象等等很多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看看。

1.课本105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然后看图回答书上提出的前三个问题。汇报订正后,师:这里在统计气温和降水量时,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呢?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吗?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 2.达标练习(课件出示)2-4

六、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七、作业: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课本107页的折线统计图。

板书设计:

七、绿色家园---折线统计图

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

描点----连线

第2课时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108-110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懂得折线统计图也是描述和刻画数据的一种方法。

2.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并进行预测、推断。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统计图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突破措施:

教学中尽可能的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小组的力量,学生就能轻松、熟练地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能够解决复式统计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学问题。同时规范作图,要求使用三角板和直尺。

教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滨海市和临江市 一起感受了绿色植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城市的绿化情况,好吗?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

(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出示的信息,全部都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出示窗口2 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 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师: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引导: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解决红点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的变化趋势,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得出:第一组数据反映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条形统计图比较直观。

第二组数据反映一个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比较直观。 3.学生阐释自主选择进行绘制,绘制完成后在班内进行展示(课件出示)加深体验。 师:同学们绘制的非常好,从条形统计图形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对威海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统计图来表示吗?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师:通过这个条形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这个折线统计图,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两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明白各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用折线统计图观能清楚的看明白威海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小结:想一想,如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引导学生明确: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每日睡眠时间,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班级内展示交流

2.课本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先组内调查统计同学的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填好统计表。再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班级内展示交流

目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完成第四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预测、推断能力。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基础训练1-5

六、板书设计:

合理选择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智慧广场——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全面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级的同学在毕业时,好多同学都和自己喜欢的好朋友进行了合影留念。

谈话:看屏幕,这两个同学按这样的顺序站成一排照了一张,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站成一排?生答(课件演示)这样排的顺序不同,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的数学知识——排列。(板书)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如果三个同学排成一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呢?

其实找出一种排法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排法全部找出来?能不能?

生:能

师:既然这么有信心,咱们分组比一比,发挥你组的聪明才智,用你组喜欢的方法,(例如可以用他们的名字,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字母等表示他们)看哪个小组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板书)的找出所有排法。

听清要求:首先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并选择喜欢的方法,思考后把排列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排列方法,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排的?这样排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并记录研究结果

(2)组内交流,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展示

师: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组把你组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愿意上来展示的同学是最勇敢的,谁来? 这位小男子汉上来试试吧?(可能会出现无序的排列和有序的排列。当学生展示有序的排列时,引导学生说出思路,生到实物投影展示)

3、交流展示,比较优劣

师:你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生汇报)你们组真会想办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种排法有没有重复或遗漏的?(没有) 师:谁还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师:好不好?真棒。

师:(如有异同)让学生与刚才的方法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排列方法?为什么?(引出:有顺序)。(通过比较让生明白确定首位的重要性)。

生:我认为先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然后再交换其它两个同学的位置,这样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依次类推,一共能得到六种方法。

师:说的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谁再来说一遍?

生2:先把小冬放在第一的位置,再调换小平和小华的位置,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再把小平和小华分别放在第一的位置,一共得到6种。 师:谁还想说?(生汇报)

4、总结规律

出示:排列时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先确定首位,再依次确定第二位,第三位。

5、现场表演,提升规律

师:你们想不想照相?我选三名学生像小冬小华小平一样,按我们所学的排列方法来站成一行,我当摄影师!你们自己排好吗?谁愿意来?

6、规律数学化

师:如果我们用123分别表示以上三位小朋友,谁能既快又准的写出它们的排列方法?(板演) 师:我们共同看看这们同学的板演,和他的一样吗?

师:如果我们按照先确定首位的方法来分组,能分成几组?(三组,每组有两种)

师:你能用一道数学算式把以上的排法表示出来吗?(板书:3×2=6)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为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找出所有的排法,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有没有信心带着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师:下面来到我们的智慧大闯关第一关

三个同学排成一行跳舞,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生汇报)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师:同意吗?真棒!

(2)师:智慧大闯关第二关

如果将“1”换成“0”,又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三位数?(生汇报)和刚才123排列比较为什么不一样了?

生:0不能在首位。

师:为什么0不能在首位?

生:如果0在首位就不是三位数了。

师:观察的真仔细。所以以后我们排列数字时0不能排在首位。 (3)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参加小合唱,丁同学担任领唱。为了让她靠近麦克风,需要把她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余的同学任意排。猜一猜,这一次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生展示有六种)

师: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虽然有四个同学,但其中一个不动,有几个同学在排?所以有六种。

(4)师:智慧大闯关第三关

酒店大门的上方挂了6只大灯笼(如图),如果把形状相同的灯笼挨在一起,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挂法?

生:6种。

师:为什么6只灯笼还是6种排法? 生交流

师:对了,两个两个放在一起,其实还是三种灯笼排列。所以是6种。

师:读书好不好,读书破万„„,谁能用读书好三个字摆出不同的三字短句?

四、总结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第3篇

尖草坪区第二实验小学

姓名:

一、填空题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水的三态是指( 水蒸气为气态 )、( 冰为固态 )、( 水为液态

)。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二、判断题

1、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

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3、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

4、自行车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 )

5、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

6、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 )

7、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而竹子喜好碱性土壤。( √ )

8、化肥有酸性的,没有碱性的。( × )

9、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

10、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 )

11、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是碱性物质。( ×

)

12、树叶变黄,这是形态的变化。( ×

)

13、家用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物质。( ×

)

14、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

15.把一块铁放在蒸馏水中,铁也不会生锈 ( ×

)

三、选择题

1、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C )。A、蜡烛融化B、铁块变铁水C、馒头发霉

2、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A、火柴燃烧B、木材做家具C、白糖加热至焦黑

3、紫甘蓝水是( C )。A、碱性物质

B、酸性物质

C、指示剂

4、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B )。A、自来水 B、橘子汁C、洗发水

5、下面属于酸性物质的是( A )。A、西红柿

B、肥皂

C、清洁剂

6、与铁生锈无关的因素是 ( D )。

A、水分 B、空气 C、水分和空气 D、温度

7、火柴燃烧的变化是 ( B )。 A、形态变化 B、产生新物质

8、橙子、西红柿中含有维生素C,蔬菜中含有叶酸,它们都是( A ) 物质。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9、判断下面现象是属于哪一种变化,把正确答案填空在括号里。 A、形态的变化 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蜡烛燃烧。 ( B ) (2)蜡烛受热熔化或冷却凝固。( A ) (3)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B ) (4)、面粉做成馒头。 ( B )

(5)、铁水变成钢锭。 ( A ) (6)、树叶颜色变化。 (B ) (7)、火柴燃烧。 ( B ) (8)、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 B ) (9)、水的三态变化。 ( A ) (10)、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 B )

(11)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B ) (12)、压扁可乐罐。 (A )

(13)、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 B )

(14)、将白糖加热至溶化。( A ) (15)、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 ( B )

四、问答题

1、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物也就洗干净了。

2、请你设计蜡烛燃烧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蒸发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干燥烧杯内有一些雾气;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现象: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白色的浑浊物。

(3)、将一只白瓷的蒸发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蒸发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白瓷蒸发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3、请你设计变色花实验。

答: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 实验设计: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材料:三根试管,三个铁钉,少许油,水(普通水和沸水) 实验设计:(1)、在第一根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加沸水浸没铁钉,加少许油,与空气隔离开。

(2)在第二根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盖上试管塞子。

(3)在第三根试管中,只放入浸没铁钉一半的普通水。

(4)观察大约一周以上时间、

实验现象:(1)(2)号试管都没有生锈,(3)号试管生锈了。

结论:铁钉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刀尔登中心小学)

二、判断题。(15分)

1、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3、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4、自行车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

5、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

6、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

7、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而竹子喜好碱性土壤。(

)

8、化肥有酸性的,没有碱性的。(

)

9、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10、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

11、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是碱性物质。(

)

12、树叶变黄,这是形态的变化。(

)

13、家用清洁剂大多是酸性物质。(

)

14、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 15.把一块铁放在蒸馏水中,铁也不会生锈 (

)

三、选择题。(23 分)

1、下面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蜡烛融化 B、铁块变铁水 C、馒头发霉 D、木材做家具

2、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

A、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白糖加热至焦黑

3、紫甘蓝水是 ( )。

A、碱性物质 B、酸性物质 C、指示剂 D、去污剂

4、要使食用的小苏打或碱块起泡,需加入 ( )。 A、自来水 B、橘子汁 C、洗发水

5、下面属于酸性物质的是 ( )。

A、西红柿 B、肥皂 C、清洁剂 D、小苏打

四.问答题:(15分)

1、 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属于那一类变化?为什么?

2、 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3、 请说一说变色花的秘密。

五、实验设计:(18分)

1. 请你设计用紫甘蓝做试剂 制作材料: 制作方法: 2.设计蜡烛燃烧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六.说明道理: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第4篇

一填空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和()的国家,丝绸约有()年的历史。

2蚕 宝宝的家要(),()。

3蚕宝宝爱(),要经常()桑叶也要()()‘

4蚕宝宝最喜欢吃()

5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和()。

6蚕宝宝是蚕的幼虫,()是蚕的成虫。蚕一生经历了()()()()四种形态。

7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

部有(),一般有()。

8蚕一生要脱()次皮。

二(简答题

1蚕宝宝的饲养与护理是怎样的?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三单元

六年级下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围绕理想这个话题表达,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3.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对理想的憧憬和自己为理想不断努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二)创设情境,交代任务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国家的第一任总理是谁吧?对,就是周恩来。他一生为新中国的事业呕心沥血,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敬仰。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称道。 2.讲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ppt)

3. 交代任务:同学们,一个有理想的人,如同在茫茫的大海上找到了航标灯,会指引自己走向成功。你的理想是什么?愿意用你的笔描绘你的理想吗?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理想之旅吧。

(三)明确要求,理想起航 1.朗读写作要求。(ppt) 2. 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1)提问:什么是理想?结合自己收集理想的格言谈自己对理想的理解。(ppt)

(2)小结:每个人都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存在的。也许你的很大,也许你的理想很小。不信你就静下心来好好想你想,问问自己,一定会有发现,你的理想是非常美妙的。

(四)围绕要求,畅谈理想 1. 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吗?(ppt) 指名说让学生充分说,鼓励他们说清楚。 2.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教师提示:也许是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也许是受一个人的影响;也许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或许是因为一则新闻;甚至是一句话受到了启发„„

让学生在小组互相说,再指名说。详细叙述事情的经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心理的变化。 3. 怎样实现我的理想

(五)理清条理,引出提纲(ppt)

明确习作要求说说自己对本次习作的理解,并列作文提纲

1、开头: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2、中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原因有几个,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途径有哪些。

3、结尾:怎么做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六)联系课文,学习方法

1.导语:写《我的理想》这篇习作,可以写成想象作文,而想象作文是一种内容较为新颖的思维训练。想象,简单地说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想象作文是全文运用想象,或主要部分运用想象,如我们这次的习作,以及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

2.练习写想象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想象的中心要美好,要有意义,要给人以启发。 3.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体会作者的想象。(ppt) 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 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几次写小女孩划燃火柴?想象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想象都表达了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pt)

(七)课堂练笔,练习表达(ppt)

1.你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你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请你列出一个作文提纲,然后和大家交流,听听别的同学们围绕理想写些什么?再修改自己的提纲。 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写一写自己产生理想的原因?注意要把原因说清楚。 3.读读下面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理解,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让理想与兴趣一起编织未来,人生必将精彩。

——黄俊闻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照亮道路的火炬,也许它在遥远而偏僻的一个角落,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找到,让我们向着理想前进! ——龚世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围绕我的理想展开叙述,写清自己的理想及产生的原因,和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等内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赏评题目

1.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此次作文的优点,如: (1)学生是否写清自己的理想。 (2)是否写清产生的原因。

(3)是否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2.出示题目,请题目的“小主人”站起来读读自己的作文题目,请其他学生说说题目好在哪里(ppt)

(二)阅读例文,明确标准 1.赏析优秀作文

(1)出示优秀作文

(一)

(二)

(三)

(四)(ppt)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篇作文好在哪里? (3)学生阅读作文,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小结优秀作文的优点:

《我的理想——人民教师》表现了小作者的心声——长大后要做一名教师。通过描写教师的无私和伟大,使小作者不由被这份工作的意义所震撼。结尾提出目标: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得努力,要以丰富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以一颗爱心感染学生。

《我想当个美食家》小作者充分展现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理想为主线,在梦中心想事成。在大吃特吃的同时还不忘记让自己的祖国得第一。富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的理想》连“我”以后可能设计出来的衣服也描绘出来了,可见小作者对服装设计的喜爱。小作者的想象显得合情合理。写想象类的文章,最好能在对所想象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去发挥。这样才能使想象出来的内容有真实感。因此,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吧! 《我的理想是当舞蹈家》写清产生的原因——我与舞蹈的相交纯属一次偶然的机会,并写出为实现理想将做哪些努力,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尾呼应,语言优美。 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明确好作文的标准。

(三)出示病文,明确问题

1.出示病文,请学生读一读,用上面的标准衡量,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问题。(ppt) 2.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

《我理想中的学校》小作者想象很丰富,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文章表达上要注意内容的连贯,不能前后矛盾。如开头,可把它设置成一个清晨被闹钟惊醒匆忙上学的场景,这既为结尾的场景作了一个回环照应的处理,缓冲了“突然”之感,又为聪明的小朋友提供了一个暗示:这么神奇的学校两天之内就出现在面前,会不会是梦中的校园哪?再如,还可以把文中“还有,出太阳或下雨的时候,校园上空会升起一把大大的五颜六色的伞,既可以避雨,又可以防晒,这样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处理成这样:王琳在一旁笑着说:“你可别小瞧这操场哦,太阳过猛,或斜风细雨的时候,校园上空就会升起一把超级巨型五彩伞,既可以蔽雨,又可以防晒,这样永远不用担心上不了体育课了。”由好朋友介绍得知,至少要比原先的处理更符合情理,同时为了证明真实性,还可以把王琳妈妈的教师身份在前面交代清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人教版 六年级下 作文教案

第三单元

《假如我是建筑设计师》,小作者将未来的屋子想像为昆虫一般,有毛毛虫式的,有螳螂式的,还有蝴蝶式的„„也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匪夷所思的“设计”,因为他们的脑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好奇之心。初读此文,我们不禁被小作者惊人的想像力而折服,但是再仔细一品,就发觉文中的想像颇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毛毛虫房吧,狭小曲折,如何能让胖子和缺少运动的人开展锻炼呢;再如蝴蝶房吧,若常有客人来的人家都住在蝴蝶房里了,那又何来易于辨认之说。小作者很会想像。但是想像作文也并不提倡过于离谱的胡思乱想,想像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可以是对现实生活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也可以表达小作者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总之,“假如”后面表达的仍是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文章就显得真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可以怎样修改。

5.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比较阅读,说说修改后的作文好在哪里?(ppt)

(四)多次修改,交流提高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请学生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

对照标准找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换互评,再次修改

交换作文

⑴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五)作业: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背诵

《竹石》《赠花卿》,带领学生走进古文

二、 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古代聪明的儿童?(引导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儿童)。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三、 学习新课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同学介绍《世说新语》,教师全面介绍,引导学生课下借阅

2.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4.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应该怎么解释?

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

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练习2 回答。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三)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四、 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教师举例)

五、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梅——君家果 聪慧 孔雀——夫子家禽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图。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教学过程 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

1、

2、

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⒌做作业本上

1、2题。

㈢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⒉理解第

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

3、4题。

㈢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⒉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⒉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

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⒋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

5、6题。

㈢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不尊重——不敢不尊重 (反驳) 楚国是狗国 楚国是下等国 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臵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点 熄 重 走 夺 上 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课文第

二、

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新课标1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守住情报 机智勇敢 女儿搬柴 热爱祖国 儿子端走

教学反思: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打电话——相声 说话罗嗦 通俗易懂 废话连篇 风趣幽默 耽误事情 语言夸张 说话要明白简练 给人启迪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上一篇:卫生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卫生院化验室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