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6

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探究的本能, “科学探究”就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

“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教室里实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都由教师所预设, 学生的思维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智慧的火花。

“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 是探究实践活动的集中概括。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2 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点特征

2.1 物理问题情境的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基本特征。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 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例如,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2.2 思维开放特征

“科学探究”是通过发现问题, 研究探索, 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 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 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 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 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时, 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提出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体积、物体的体积、液体密度、物体密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提出了设计实施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思维活跃, 体现了“科学探究”思维的开放性。

2.3 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科学探究”实践探索特征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探究”, 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 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 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 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 在“简单机械”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走进社区的健身场所,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简单机械的知识。把“科学探究”延伸到广阔生活实践中, 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厚, 个人能力也得到提升。

2.4 学生主体特征

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 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 让学生成为这种研究方法的主体和受益者。

例如, 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 我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猜想影响因素, 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 然后进行实验检验,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学生做了“比较湿毛巾折叠晾与展开晾”、“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 教学活动全过程,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3 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

教师应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担当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并完成以下几方面任务。

3.1 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应是科学探究的设计者。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的组织作用应具体体现在:

指导学生确定探究方向。探究方向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确定探究方向。

例如, 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就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让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有的放矢。

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 (1)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进行实践活动。 (2) 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3) 指导学生写好“科学探究”报告,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和个人体验, 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指导学生合作, 交流, 分享“科学探究”的成果。

指导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扩展和巩固, 养成探究习惯。

3.3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本身也应是“科学探究”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的积极参与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进师生感情, 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4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出评议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评议,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 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文字性材料, 及时在班级或小组内分析评议, 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参与评议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 教师应成为“科学探究”过程中信息交汇的枢纽, 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4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 切忌单纯从应试角度片面关注探究的过程、模式和思维方法, 也要积极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发展, 从而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例如, 在和学生共同探究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多种方式和实例后, 我对“热传递”的知识进行了适当扩展, 让学生思考“冬天和夏天吹空调时风栅的角度问题”, 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用性和无穷的智慧。学生会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变得越来越有爱心、有集体意识、有责任感、有智慧、有方法、有教养。

正因如此, 教师应该努力让“科学探究”成为学生智力、思维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

摘要: (1) 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初步认识。 (2) 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点特征。①物理问题情境的特征。②思维开放特征。③实践探索特征。④学生主体特征。 (3) 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①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②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③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④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出评议。

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培养科学探究动机

科学探究动机是驱使人们直接从事科学探索和研究活动的内在驱动力。科学探究动机能诱发出学生主体的科学探究精神, 推动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科学探究动机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形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出他们求新、求收获、求发展的科学探究动机。因此, 要激发学生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性动机, 教师就必须在创设教学情境上下功夫: (1) 以问题为核心, 创设实验情境。教师创设实验情境必须以实验为载体, 紧扣问题, 把问题尽可能设计成富有探究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实验时, 设计出: (1) 保持压强计金属盒在烧杯里的水中的深度不变, 使橡皮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让学生观察压强值 (以液面高度差的毫米为单位) 是否相同, 并提出为什么? (2) 改变金属盒的深度, 如先移至8cm深处, 再移至10cm深处, 让学生观察压强值的变化, 问压强值有什么不同?要求说明原因。 (3) 将烧杯中的水换为盐水, 问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 盐水与水的压强值是否相同?并说出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当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时, 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紧张的思维冲突中都想探个究竟, 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学习动机。 (2)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 向学生提供模拟性的实体情境。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 我依据教学需求, 借助多媒体, 利用Photoshop7.1工具软件对所选的平面镜成像图片进行加工, 接着利用Office 2007 Power Point软件把这些图片制成可随机链接的幻灯片, 并附上一系列启发性的提问, 使学生在观察中能积极思考。然后选取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把制作的课件和电子教案的演示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使教学内容变得特别形象、直观、新颖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形态结构, 让平面镜成像的轮廓一下子跃然于学生脑海, 而且使学生从直观感受中燃起了探寻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热情。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幻灯片中的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想探个究境吗?”在我的启发下, 渴望探寻平面镜成像的学生们一下子就沉入到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

2 教会科学探究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技能

技能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必须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技能的掌握。而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又是以一定的学习方法为基础的。为此, 教师应加强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会学”, 才能有效提高其科学探究技能。具体上, 物理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探究学习方法须做到:一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如学会分解学习目标、管理学习时间、理解学习内容、调控学习时的情绪, 善于作笔记、列提纲、作小结、画示意图、尝试回忆等。当学生掌握好这些学习方法时, 学生不仅可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而且能有序而行, 比如他们熟练地采用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教学内容) 、二思 (在感知基础上思考) 、三写 (经深入思考后在学习内容中圈圈点点, 记下疑难和感受) 、四用 (运用知识的迁移, 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的方法策略, 就能从质疑问难中找出问题, 确立科学探究的学习目标, 明白学习时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然后能紧紧围绕科学探究目标, 进行主动探究和思考, 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中进行意义建构, 形成他们各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有效解决问题。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具体的物理学方法。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实施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结合, 就会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 在教学二力平衡时,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直接先让学生猜想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取得平衡的条件和因素有哪些。猜想是探索性实验的前提, 学生可能会想到: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的大小、方向, 这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作用点在哪, 这两个力作用的物体的结构、形状、大小等。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么多的因素怎么研究, 有没有主次之分, 哪些是主要因素, 哪些是次要因素, 次要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忽略等等。当还剩下“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时, 再让学生考虑这三个因素对作用于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的影响及取得平衡的条件展开思考, 并提出控制力的变量进行探索。这样模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与学习物理学方法, 可使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操作技能, 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推动合作学习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当代任何一项科研成果无不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 突显出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要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中必须重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不仅能创造出一种相互切磋、启发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彼此共同分享探究学习成果的局面, 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克服骄傲自满和自我封闭, 促进他们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在解决问题上依靠集体智慧, 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创造精神, 学会从提出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学习中的科学探究不断引向深入, 提高科学探究效率, 使学生个体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升。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推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教学物理《物体浮沉条件》时, 给出三组分别为已调好的盐水, 放入鸡蛋之后, 出现漂浮、沉底、悬浮三种状态, 请学生解释分析其中的原因。接着提出:如何让漂浮的鸡蛋沉底, 沉底的鸡蛋悬浮, 悬浮的鸡蛋漂浮?并让学生分为五人一个合作小组, 各抒己见, 提出各种方案。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对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分别要求解释。然后, 组织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研讨他们的科学探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 学生从中深化了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浮沉条件的理解, 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是要创设科学探究情境, 培养科学探究动机;二是要教会科学探究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技能;三是要推动合作学习, 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动机,科学探究技能,合作学习,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小夜.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Z].淮阴师范学院教育论坛, 2008, 4.

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通过物理学史,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有渴求, 有渴求才会积极主动。教育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 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 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很多学生觉得物理理论知识难理解, 学习很枯燥。但是如果在上课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适时介绍一下相关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事迹,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会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和效果要好很多。例如讲磁场时介绍司南是我国最早的指向仪器, 是最早的指南针;讲天体运动时, 介绍殷商时代, 据甲骨文记载, 我国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和阿基米德坐进澡盆里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会让学生体会身边的科学现象, 不觉知识乏味了, 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介绍物理知识在工业革命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如瓦特蒸汽机的发明, 法拉第电磁感应的研究, 爱因斯坦对原子物理的研究及其应用。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这门学科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通过物理学史, 体会科学发展的艰辛,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历程, 科学家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家的事迹留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财富。他们身上有探索未知, 发现真理, 献身科学事业的品质。教师不应只是在讲“故事”, 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的道理。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时会产生误解, 这时我们应加以纠正, 正确引导。例如, 很多老师都讲过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1665年~1666年之间, 由于剑桥流行黑热病, 学校被迫停学, 刚从剑桥拿到学士学位的牛顿也返回了家乡。一天, 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及思考问题时, 这时, 有一个苹果落了下来, 这一下子启发了牛顿, 这位当时年仅23岁的学生立刻想到, 苹果一定是被地球的引力拉下来的。我在讲完这个故事后, 有个同学说:“这么简单啊, 万有引力是偶然发现的, 牛顿是幸运的。”听了他的话, 我就问他:“假如当时你坐在树下被苹果砸中, 你会想到这是地球吸引的结果吗?”他想了想说:“可能会。”我说:“很好, 你有科学家精微的思索品质, 那接下来你怎么做呢?”他很高兴的说:“向世界宣告我的成就。”我说:“你看看牛顿是怎么做的吧, 他回去后, 认真思考, 精心演算。经过多年努力, 他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阐述、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他说:“这么麻烦呀?”我说:“机会是平等的, 你可以被苹果砸中, 但要得到成就, 还要付出很多很多, 说空话没有用。”学生终于明白了。华罗庚说:科学的灵感,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 科学上的发展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 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 而不会给懒汉。奥斯特的实验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820年4月, 在一次讲课中, 他偶然地把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 通电时磁针转动了。这个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 但却是奥斯特盼望已久的。他连续进行了大量研究, 同年7月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当我在讲台上演示这个实验的时候, 有同学疑惑的问:为什么这么明显的实验当时听众没有发现呢?我说:幸运只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试想如果奥斯特之前在电磁联系方面没有冥思苦想, 没有一直惦记着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话他也许和其他人一样不会对这个偶然现象引起注意。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时, 当介绍安培“坐”失良机和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时, 学生会觉的物理学家怎么这么笨呢。尤其在我演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的时候, 大家看到了电流表指针明显发生了偏转, 就产生了疑问, 这样一个明显的现象为什么法拉第历经10年才发现呢?怎么让学生体会到法拉第的艰辛呢, 我想到了一个主意。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 我把电流表冲向全班同学, 我看不到表盘。连好线路后, 我把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中, 学生立刻观察到了现象说有电流了, 我假装很好奇的走下讲台和同学们一起看, 但由于电流只是在插入过程有, 当磁铁静止在线圈内部时就不存在了。所以当我看电表的时候表针已经回零了。于是我假装失望的说:“没有电流啊。”全班同学反驳我说:“刚才指针确实偏转了一下, 现在归零了。”我微笑的问大家:“大家知道法拉第没有看到现象的原因了吗?”学生才恍然大悟。最后总结法拉第失败的原因在于受当时传统观念的影响, 只注意寻找静态和稳定的磁场是否产生电流, 而忽略了对动态过程的观察。另一个原因是, 为了避免电流磁效应的影响, 检测感应电流的电流计用较长的的导线连接, 离实验装置较远, 不利于观察动态过程。在沿着科学家的足迹重新探究时, 我们让学生体会了前辈科学家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给学生启迪, 使学生知道科学的艰辛, 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 勇敢面对失败的坚强意志。也让学生知道了错误的关键原因, 以后避免重蹈覆辙。

3 通过物理学史, 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勤于思考, 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科学发展历程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后, 提出原子结构是“枣糕”模型, 但是卢瑟福不迷信权威, 他通过Α粒子为物质所散射的研究, 无可辩驳的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 因而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 于是他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解决了卢瑟福没有完成的难题。但是我们对原子模型的研究真的完美无缺了吗?玻尔是不是就是原子模型的终极了?我们教师应该告知学生还是有局限的, 他只是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而已!还有李政道和杨振宁敢于质疑, 挑战爱因斯坦, 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 推翻了被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提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 有利于形成高尚的情感, 积极的探索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探究的兴趣和情感, 本文讲述作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利用物理学史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国民心中,其教学理念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 教学运用

科学探究即学生用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如何研究自然界的各种活动[1]。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应用到小学科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运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用科学探究架起知识和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确保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科学探究观念,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探究教学法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再好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发挥实效,更不用提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了。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教学生活实例,亲近教学自然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遗传与变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常见的动物——猫,来开展教学。教师在PPT教学课件上,展示一窝小猫,猫妈妈是白色的,五只小猫中两只是白色的,剩下的三只都是橘黄色的花猫,那么猫爸爸是什么颜色?通过小猫的颜色,依据动物的遗传规律,推断出猫爸爸应该是橘黄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遗传与变异》教学时,也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动物园中老虎一家、豹子一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遗传”知识的理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科学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大胆的质疑,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见识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疑问,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也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提供思想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学生“生物伙伴是如何相互合作的?”知识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生活的观察:哪些昆虫可以帮助传播花粉。学生一般都会得出蝴蝶、蜜蜂的答案,但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苍蝇也会帮助传播花粉。课堂教学时,学生听到他的观察结果,哄堂大笑。笔者立即打断教学过程,鼓励该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让其它学生思考“苍蝇”真的能帮助花粉传播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小节教学视频,里面包含蝶类、蜂类、蛾类、蝇类等昆虫传播花粉的过程,学生认识到“蝇类”确实可以帮助花粉传播。这位学生受到笔者的鼓励,在以后的教学中,观察事物就更仔细、认真,其他同学受到他的激励,也更喜欢从多方面观察事物。

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法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回答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3.借助有效的實验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又一重大内容,教师借助有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途径,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实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结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再也没有比实验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教学内容了。

例如,在开展“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实验:将收集好的一些实验用水放置在课桌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些水滴里有没有其他东西呢?学生看着干净的水,一般都会认为什么都没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设计教学假设——水滴里是没有生物存在的。根据这一假设,教师设计如下实验环节:“我们肉眼观察到水滴里是没有生物的,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肉眼观察是有局限的,今天我们就借用科学的手段——显微镜来观察水滴里的世界吧。”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水滴里有很多微生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得出与假设不符的教学结果——水滴里有生物存在。在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最好土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实践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成长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在运用科学探究法的时候,一定要借助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借助有效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进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明辉.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研究.2011.07:59.

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学习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探究性教学 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因此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在于探究式教学之中。

一、正确理解探究教学,树立正确教学理念

中学物理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物理課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

二、讲究教学策略,把探究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一)要善于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教学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

(二)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中进行探究教学

对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使其成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三)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学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

三、对物理探究教学的建议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成功中学)

科学探究下的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目,所以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所以实验教学效果也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學科,所以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实验教学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关心的问题。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以便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探究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在实践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有关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反思,在此和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中,教师针对某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主探究,自觉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率很高,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學生的思维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针对实验设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问题等,然后指导学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加以探究,从而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感悟,继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在高中阶段,探究式教学采用到物理中是非常恰当的,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要求

(一)明确探究式教学中的地位

首先,明确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发挥探究式教学的相应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继而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用了,教师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让他们自主探究实验的原理步骤,这样才是探究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以后,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然后才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是说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不管学生了,在课堂中就放任学生的学习。因为探究式教学学习氛围比较自由,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稍不留神他们就容易分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注意管理好班上的纪律,所以,教师要确定自己的主导作用。

(二)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学要具有探索性

探索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实验的问题加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根据教师所给的问题来探索问题的答案,进而寻求实验目的。

当教师把问题设置好以后,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所以教师这时候就可以用问题来吸引学生。然后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用问题式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知识,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更大限度地拓展开来,继而让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的深层含义,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

(三)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教学所得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多少知识,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应该怎么做。首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前,教师就要设置好科学的问题,这时候就该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思考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更该层次的理解物理学科的内涵。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着实验目的思考。最后,实验结束以后,教师就要让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及时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一个总结,找出自己的缺陷,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所以他们在反思自己的时候归纳的原因也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找外在的原因,那么他们在反思自己的时候就不会找自己的原因,而更多的是说实验太难,或者是运气不好等等,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就要注意引导他们多找自己的原因,好让他们下一次注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就喜欢找自己的原因,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但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因为每一次自己都做不好,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就要注意鼓励他们,引导他们找找外部的原因,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他们的学习方式就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同学胆子比较小,他们不喜欢在公众场合实验,而有的学生胆子较大,觉得怎么实验都无所谓,还有的学生喜欢动手做实验。针对这些不同的实验教师就可以不定期的开放实验室,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了。不定期的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自愿参加进行实验。这样喜欢实验的学生就可以对实验进行反复联系,不敢在公众实验的学生可以自己抽时间去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来。

在传统的实验中,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也只是跟着实验步骤来,丝毫没有创新精神,并且一旦没有了实验的指导,学生就无法完成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克服学生的这种单一的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实验,让他们实验过后有所得,这样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适用于高中生的,这种教学方式也是贴合物理实验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多加分析和探索,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课堂更加有针对性,这样也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果。所以,要想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实验教学融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宋庆龄陵园范文下一篇:工商管理影响经济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