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

2024-02-09

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讨论了如仅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审计, 识别和化解跟踪审计风险, 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 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政府投资;跟踪审计;风险防范

审计署历年组织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二线、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 推动项目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然而在实际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审计风险, 如何能够识别和化解跟踪审计风险, 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今跟踪审计的一项研究热点。笔者认为,与传统竣工审计相比, 跟踪审计有如下特征: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特征分析

1.审计的时间不同。

前者在项目竣工以后作一次性审计, 后者是在项目正式立项起就开始了审计, 并根据审计方案对工程进行多次审计 (包括竣工决算审计) , 体现出随着建设进程及时、分散进行审计的特点。

2.审计的内容不同。

前者主要是对竣工决算资料审计, 后者主要是在平时对形成竣工决算资料的各环节、过程及相关资料进行动态审计, 体现全面 (全过程) 审计的特点。

3.审计的作用不同。

前者主要是通过竣工决算审计, 挤干水分, 降低造价。跟踪审计除有竣工决算审计降低造价的作用外, 还有规范管理、防止舞弊、优化方案、提高质量等明显作用。同时, 由于有了这些作用,堵住了事后审计几乎看不到的漏洞, 防止了资源流失和质量问题, 因而使跟踪审计所确定的造价比单纯的事后审计确定的造价更低, 体现出能显著降低造价的绩效审计的特点。

4.审计的风险不同。

事后审计受审计时间的限制, 不知道竣工决算资料的真相, 无奈只能将此视为真实、合法, 势必承担诸多审计风险。而跟踪审计能对现场签证内容实施审计, 因而能防止此类舞弊的发生,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5.跟踪审计重点是关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

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对于事后审计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缺陷, 而跟踪审计具有的“跟随”特点, 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 其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这种准确性也能够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帮助被审计单位依据审计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扩大审计成效。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跟踪审计的环境风险

1.审计所处的执业环境的影响。

由于公众对审计意见依赖程度的提高和审计意见影响的扩大, 促使审计职能日益延伸, 从事后的监督扩展到项目全过程监督;审计对象日益复杂性, 从重大建设项目到突发事件、环境保护、民生项目等各方面;审计内容日益广泛, 相对于投资项目概 (预) 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的审计, 涉及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链条更长。这一方面促进了审计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审计风险。

2.建设领域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影响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建设中新材料、新工艺如智能化系统、高科技产品等不断的应用, 审计人员需要的知识范围更宽, 但是由于审计人员水平的欠缺, 增加了在自己所不熟悉、或不专业的领域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使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受到质疑, 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跟踪审计的管理风险

1.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规范因素对审计风险产生影响。

如项目合同条款不清晰, 责任不明确, 执行不严格, 矛盾纠纷导致仲裁和法律诉讼;非项目专业管理人员的任用;施工过程中的随意变更和违规作弊签证;工程资料收集不及时,审计资料不全, 导致信息失真和结算纠纷;进度款支付比例过高、超付工程款等引起结算困难。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均衡引起的审计风险。

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缺乏。工程审计涉及的面很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 专业性很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点的建设工程各具特色, 专业水平不过关, 审计人员单独完成审计业务就相当困难, 审计水平高低与审计质量好坏成正比, 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不强产生的审计风险。由于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 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深入或扩大范围的审查, 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另外个别审计人员在处理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时不够慎重, 违反审计程序、审计规范、审计纪律等规章制度, 造成询私舞弊、隐瞒审计情况, 最终带来审计风险。

3.社会中介协审机构质量不高產生的风险。

近几年政府投资项目规模膨胀扩大, 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审计人员快速增加, 由于人员构成良荞不齐, 流动性大, 审计人员的不正常更换, 打破了审计工作的连续性, 加大了后续工作的难度,使其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潜在风险急剧扩大。而且部分社会审计机构为了得到审计业务, 追逐企业利润, 盲目降低投标报价, 致使不合理低价中标,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审计质量无法保障。

(三)跟踪审计的机制风险

1.偏离审计目标, 侵入项目管理。

在跟踪审计模式下, 审计成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频繁地介入建设现场进行审计, 提出审计建议, 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 是审计监督的职责。但这一审计模式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由于介入了项目管理, 会产生利益冲突, 审计风险加大, 也破坏了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2.增加审计成本, 难以衡量审计价值。

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审计对象增加了, 审计范围扩大了, 审计内容丰富了, 审计环境复杂了。跟踪审计的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决定了其审计成本相对于常规审计要高。但目前还无法准确确认在高成本条件下, 是否达到了比较好的审计效果, 是否实现了绩效审计目标, 是否与其增加的成本相平衡,审计价值难以衡量。另外, “服务为主”的跟踪审计新理念, 也对审计机关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重处罚”的现实情况形成挑战和冲击。如何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取舍, 是这种审计模式能否广泛开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3.审计依据不足, 审计实践被动。

政府审计特点之一在于依法审计, 没有审计法规政策的支撑, 审计就不能或不能很好的进行。目前,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规章制度相对滞后, 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的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来规范跟踪审计的程序与行为, 帮助审计人员作出具有共性的判断和评价, 同时, 审计标准的缺失也带来审计风险。审计标准是判断被审计事项好坏、多少的尺子, 没有这把“尺子”就难以断定被审计事项是否合法, 是否具有效益。跟蹤审计中往往找不到一把很好的这样的“尺子”。这是因为项目建设过程中许多工作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比如技术设计, 往往有多个方案, 采用什么方案是一个不断的比选优化过程, 不存在法定的标准。审计标准的缺失极易导致审计判断的失误, 进而形成风险损失。另外, 已有的审计法律与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如《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没有很好衔接, 一旦发生纠纷, 地方或系统的审计规章制度就失去了制约作用;而且现行的审计规范性文件主要是针对财务经济行业, 对于工程建设行业规定比较含糊。

三、做好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适用法规和审计规范

目前的审计机关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所依据的一些法规和规范已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因此必须加强法治化建设, 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审计署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 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行为, 提高审计质量。在此基础上, 各地方审计部门应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 尽快出台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法规和规范。这些法规和规范应该明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如审计内容是对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设计到竣工决算的一系列活动, 包括设计、概算、预算、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内容的审计监督。审计重点是注重从促进宏观管理和深化改革的角度发现和反映问题, 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二)积极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方法

一是对不同建设项目采取不同的跟踪审计模式。针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 根据项目特点和审计力量采取一年一至两次的定期审查式跟踪。对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有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项目,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进展情况, 选择重点控制环节。如招投标阶段、重大设计变更、重点隐蔽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等环节, 进行不定期地跟踪审计。二是对不同的建设时期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在项目建设初期, 重点对项目的建设程序及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注意发现建设资金计划来源与资金实际来源是否相符、资金供给是否能够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建设过程是否符合基建程序、有无因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项目建设中期主要对工程成本、建设资金使用、概 (预) 算执行情况、招投标管理、监理及采购等方面进行审计。注意发现有无挪用建设资金、违法分转包、现场监理不规范等问题;项目结算阶段,重点对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及质量情况进行审计, 注意发现工程建设中施工企业虚报、重计多计工程量和高套预算定额等问题。

(三)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目的, 其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 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 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 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 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 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中, 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 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不偏离定位成为管理者, 同时, 强调依法独立开展监督。

(四)协调好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质量保证的关系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 涉及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 涉及的事项复杂、专业性强。而目前投资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结构尚不够合理, 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多, 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少, 既懂工程又熟悉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员更少。因此, 在确定跟踪审计项目时, 要充分体现“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的思想。审计机关要确定各国有建设单位报送项目资料的规定, 建立项目资料数据库,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形势, 考虑“需求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 合理安排跟踪审计项目, 保证跟踪一个出成效一个。

通过加大对重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 做到及时跟进、全程跟踪, 有效防范化解跟踪审计风险, 促进投资项目尽快交付使用, 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更好地服务经济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钟琳毓.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多元主体参与路径[J].北方经贸,2020,(11):6-9.

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周敏李 王盟盟.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内部跟踪审计实施路径探讨[N].2020-11-04(008).

王家华,周子威.国家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0,(11):124-129.DOI:10.16011/j.cnki.jjwt.2020.11.016

钱雪薇,姜羽.新冠疫情下内部审计转型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2):160-162.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0.22.062

郑小荣,董新.疫情防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J/OL].财会月刊:1-7[2020-10-30 15:18].

作者简介:

石行权(1993.02.26—),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人,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审计,研究方向:政府审计。

兰州财经大学 石行权

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车;项目投资;效益;旅游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新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我国也逐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以外的另一大新型支柱产业,这一规划为房车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成为巨大的投资市场,对该市场投资效益进行客观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房车项目市场分析

(一)房车项目介绍。房车是将日常居住功能和运行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交通工具,房车的主要功能是能将旅游与生活相结合,为人类提供一种个性化生活方式。房车空间一般划分为卧式、卫生间、客厅、厨房几大区间,还同时配有相应的家用电器,房车在社会时尚人群中的接受度有了明显提升,并在商务和休闲领域得到应用。

(二)我国房车项目市场现状分析。相对于国外,我国房车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首先,从生产角度来看,我国还未出现大规模生产房车的企业,多数企业的生产处于试点阶段,距离规模化生产还具有一定阶段。其次,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地区的生活成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制造企业而言,附加值越低,风险越少,因此,向低劳动成本地区转移是制造行业发展规律,房车生产基地将会进一步扩大,这也就为我国 生产房车并返销欧美市场提供了一定保障。从房车需求方面看,国内多数家庭在使用房车时,以租赁为主,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购买需求;而租赁的主要目的是集中于影视业、商务接待或工程项目建设,没有成为旅游休闲或生活的方式。总之,我国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产业发展角度和需求角度上而言,房车项目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投资价值巨大,对其进行投资分析可促使房车行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房车项目技术分析。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房车制造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取得了多项专利,如无支腿式拉伸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厢体拉伸专有技术可使房车到达任何地方,为野外工程作业提供了优质保障。房车制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科学化、节能环保等理念,与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规划十分一致。

(四)效益分析。1、可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房车主要具有三项功能:休闲旅游、商务经营和生活居住,目前主要在商务经营领域方面得到应用,还未在旅游业进行大范围推广。我国旅游景区和景点较多,旅游线路多样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房车为交通工具,将旅游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节能环保、方便快捷的旅游新特色。2、可促使新型产业链形成。房车经营已经超越了房车产品本身,形成了系统的、综合的产业链条,形成房车生产大系统、大产业和大空间格局的状态,从而带动牵引车、房车底盘、钢材、涂料、厨具、家电、通讯、化工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为制造、家电、饮食、通讯行业提供新的发展市场。3、可实现环境效益。房车多采用轻体材料,充分借助太阳能、风能发电,使用LED节能照明系统,降低车辆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废气物的排放量,房车不仅符合环保标准,还配有专业的污水处理标准和残留垃圾去除工艺,能在人们欣赏风景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

二、房车项目投资建议

(一)推广房车消费理念。房车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需要一个长期的推广过程,将露营文化、新型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如网站、微信、广告、报刊、旅游宣讲、房车咨询等,逐步引导国内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

(二)依托露营地运营服务。房车市场的发展是以房车营地的建设与运行为基础的,营地建设和管理问题就成为制约房车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营地既是房车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也是房车的俱乐部会员的主要活动场所,其运行和管理状况决定了房车市场的经济效益。营地建设时,要考虑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区特殊,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三)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生产的根本,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房车行业投资者应以质量为首要原则,健全企业运行发展的方针、目标、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对房车行业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先进的工作管理规范和章程,使其成为企业运行的基本保障。

(四)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设备,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房车行业的发展需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这就需要企业要加大对房车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逐步建立现代化生产和管理体系,将技术创新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五)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均需要人来完成,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经营房车行业,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竞争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潜力。创新人才资源管理制度,制定能吸引优秀人才的管理体制,充分重视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三、结语

房车项目是一个新型的投资项目,该项目在国外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并成为重要的产业之一,为我国企业的项目投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房车项目在我国处于萌芽状态,但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决定该项目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而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更为我国发展该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房车项目规模化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应通过良好的宣传、科学的运营促进房车项目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琳佳.A企业房车项目投资效益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3.

[2]王振华.包头地区汽车露营地项目投资决策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

[3]鲁岩平.中国房车行业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4.

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国家审计机关; 聘用审计; 成本; 效益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机理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定义

笔者这里所研究的聘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遇到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要求时,聘用外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其他专业机构(以下统称“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能承担所有的审计工作,而且要受到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组织。受聘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的形式包括:委托中介机构承担某一审计项目或某一审计项目中的主要或部分工作任务;聘用专业人员参加审计组工作。以上两种形式,均需由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运用被聘用中介机构或者专家的审计结果,并对被聘用中介机构或专家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从法律意义上讲,在聘用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与被聘用的中介机构签订合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即国家审计机关是委托人,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则是代理人,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实际上是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名义从事审计业务,其最终的法律后果由国家审计机关来承受。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审计机关与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专家之间是委托和被委托的法律关系,其具体权利义务受委托协议约束。因此,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是代理法律关系。作为委托人而言,委托事项应该具有可委托性,即委托事项应该是法律没有禁止委托他人代为的情形。同时,受托人必须要有独立从事审计业务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应该具有相关的专业胜任能力。假如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具有相关的胜任能力,则此种聘用是违法且无效的。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动因

聘用审计涉及三方关系,包括聘用审计的委托方,受托方和被审计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一般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受托方是指被聘用机构或者专家;被审计方是指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聘用审计中的审计实施者既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又包括外聘的机构或专家,也就是说审计实施者包括聘用审计关系中的委托方和受托方,这也是聘用审计比较特殊的地方。其中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的实施中居于主要地位,其应该对审计的过程及结果负责,而被聘用的机构或者专家主要是对审计实施起到辅助作用。由于聘用审计中的委托方同时也是审计实施方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对被聘用的机构和专家进行监督和评价。

最早提出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原因是由于政府机构的改革和竞争的加剧,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国家审计业务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这种威胁促使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借助外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技术,从而增强审计的效率(Joint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1989,1996;Price Waterhouse,1995;Maddock等,1997)。Raman & Wilson(1994)通过分析1984年至1987年的数据,指出严密的聘用审计机制可以减小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中的道德风险。Gansler (2002)指出组织严密的聘用过程可以给聘用者提供相关信息,识别出合格的被聘用者,达到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的目的,即提高审计质量。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动因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另一个是增强审计结果的可信性,提高审计质量。由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具有垄断性,不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具有竞争性,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存在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较高。因而,广大公众对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都存在疑虑。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国家审计机关中采用聘用审计机制可以减小或者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Copley & Doucet,1993; Raman & Wilson,1994;Jesen & Payne,2005)。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成本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含义

经济学上所说的成本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该定义包括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因此,政府审计成本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为达到审计目标而发生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或付出。

刘洪波(2007)指出狭义的政府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广义的政府审计成本是指一切与政府审计活动相关的,为达到经济监督和评价的效果,取得预期效益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政府审计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政府审计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主要是日常维持费用,包括人员基本工资、日常办公维护费用等。变动成本是指围绕审计业务数量或审计项目而变化的支出,包括差旅费、审计组办公用品耗费等。

刘正毓(2010)指出国家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的货币表现。广义上的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在经济管理和监督活动中用于审计支出的费用总和。狭义上的审计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完成各个具体的审计项目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货币表现。狭义的国家审计成本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一是工资成本;二是社会保障成本;三是购置成本;四是公务成本;五是业务成本,指支付的印刷费、图书报刊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租赁费、咨询费、鉴证费等;六是潜在成本,主要是指由于审计意见不恰当、审计处理处罚不当可能引起的诉讼或赔偿,以及审计声誉的损失;七是其他成本,指不可预见的各项支出,如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赞助等。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聘用审计活动过程中,为实现审计目标而发生的各种资源的耗费。其应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根据经济学的概念,显性成本是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企业或员工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藏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式的总和。

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后的审计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包括人员的工资成本(包括外聘人员和内部人员的工资费用),购置成本(为实施此次审计所发生的项目建设费用,交通工具、专用设备、信息化及办公自动系统维护等的购置费用等),公务成本(指支付的办公费用、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车船燃料及维修费、修缮费、劳动保护费、各种保险费和外事调查取证费等),业务成本(指支付的印刷费、图书报刊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租赁费、咨询费、鉴证费等)。

隐性成本主要是由于采用聘用审计会对国家审计机关带来风险产生的。根据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外包业务一般会引起四种风险:锁定风险(lock-in),合同修订风险(contractual amendments),无法预测的转换与管理成本风险(unexpected transition and management costs)和诉讼风险(disputes and litigation)。锁定风险是指聘用者对被聘用者具有依赖性,一旦与被聘用者终止合同,聘用者会遭受很大损失的可能性。锁定风险主要是由于聘用者在选择被聘用者时,限制竞标的数量,聘用者缺乏外包业务的相关知识等原因造成。合同修订风险是指由于未来的事件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聘用方要修改合同,则造成高成本的可能性。该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的改变和中断,外包业务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无法预测的转换与管理成本风险是指存在隐性或者低估成本的可能性。它主要是由于聘用者缺乏外包业务的专业知识,导致外包业务与不外包业务的重复等原因造成。诉讼风险主要是指聘用者被第三方诉讼的可能性。它主要是被聘用者不完全具有外包业务的专业知识,无法评价被聘用者的业绩,造成第三方损失等原因造成。由于国家审计机关的聘用审计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外包审计业务给外部的中介机构,因此,也会涉及到上述风险(在我国,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机构,不涉及诉讼风险)。这些风险都会给国家审计机关带来额外的费用,属于隐性成本。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有两种观点:

一方面,学者研究发现竞争的环境能够减少提供服务的成本(Copley & Doucet,1993; Bandyopadhyay & Kao,2001; Cavalluzzo,2002; Jesen & Payne,2005等)。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国家审计业务的竞争,那么在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就可以减少审计成本。Lowe等(1999)指出由于审计是外部中介机构的核心业务,它们会在增强技术效率方面投入更多,从而外聘人员比内部审计人员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和提高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但另一方面,外聘人员如注册会计师比国家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由于外聘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受管制的行业,它要求执业的审计人员取得专业职格才能提供鉴证服务,而且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国家审计机关所承担的责任小于外聘中介机构。Arens & Loebbecke(1994)和Seaberg(1996)研究也发现企业在外包审计业务时,会把一些控制测试交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以便节约外包的成本。可见,聘用审计也可能导致审计成本较高。

(三)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准则仍然可能签发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受到被审计对象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前就存在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它主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如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如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行业风险等),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如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等)有关。审计风险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的期望审计风险下,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大小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大小;二是较高的审计风险将增大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外聘人员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2.外聘人员的素质及胜任能力

在聘用审计中,外聘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审计活动受到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影响。外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直接影响外聘审计人员的取证数量和审计判断,直接影响外聘审计人员发现错误和舞弊的能力,从而影响审计成本效率和审计效果质量。

3.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计划的一部分,是实施审计的事前规划,如果审计方案制定得合理、有效,可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小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能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审计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审计成本,另外审计方案中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也间接影响审计成本。

三、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效果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效果的定义

审计效果实质上就是审计质量。理论上,西方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定义审计质量。一个是过程观,即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审计过程要遵守审计的相关规范(GAO,1987;Cook,1987;Hardiman et al.,1987; O'Keefe等,1994;Aldhizer et al.,1995;Brown & Raghunandan,1995;McConnell & Banks,1998;Tie,1999;Krishnan & Schauer,2001;Lowensohn & Reck,2004)。一个是结果观,即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且报告客户财务报告中错误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Dopuch & Simunic, 1982; Simunic & Stein,1987;”O’Keefe & Westort,1992)。由于过程观和结果观各有其严密的逻辑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更多的学者将程序观和结果观相结合来界定审计质量,如Sutton & Lampe(1991),Copley & Doucet(1993),Raman & Wilson(1994)。

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质量与西方国家审计质量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行政性特征,使得国家审计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发现”和“报告”违规违法问题,而且还包括“纠正”违规违法问题(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国家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包括:第一,对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处理;第二,监督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单位纠正问题。董延安(2008)指出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由对审计中两个过程的考核评价指标构成。这两个过程是:审计第一过程———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检查过程;审计第二过程———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意见对本单位工作的纠正过程。赵劲松(2005)指出国家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规范的情况和当存在违规违法行为时,审计人员发现、报告违规违法行为,并予以纠正的联合概率。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满足政府、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等审计需求方的程度。应从两个层次来衡量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一个是审计过程,涉及到审计方案、审计方法与程序、审计证据;一个是审计结果,涉及到审计查出的违规违法金额、审计意见和建议采纳情况。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有两种观点:

一方面,根据资源优势理论,企业看作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组合者。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由企业之间争取资源比较优势的竞争所组成,资源比较优势将会产生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进而产生一个优异的财务绩效。一般认为,外聘中介机构为了取得比较优势,会掌握最新的技术资源,拥有合格的技术专家(Barr & Chang,1993; Aldhizer & Cashell,1996; Anderson,1996; Kralovetz,1996;Powell,1997;Dunbar & Philips,2001; Beaumont & Costa,2002等)。还有学者也认为竞争可以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White,1975; Spence,1975; Leland,1977)。因此,聘用审计机制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

但另一方面,由于外聘审计人员与国家审计人员一样,接触企业不久,对企业的情况了解不深入,审计中不一定能够发现重大问题。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 和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1985,1986)的研究表明聘用的中介机构给国家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质量低。O’Keefe等(1994)和Brown & Raghunandan (1995)分析了为什么外聘中介机构提供的审计质量低,主要原因是由于聘用时间短,中介机构不愿投入太多对实施国家审计业务的人员进行培训,造成外聘审计人员不具有国家审计业务的专业知识。Chong等(2009)也指出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对外聘中介机构实施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一般3到5年就会换掉外聘机构,因此,外聘中介机构没有动力对业务人员进行关于国家审计的知识培训。

(三)影响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的因素

1.外聘机构的信誉

外聘机构的信誉可以通过外聘机构的规模和受处罚情况来反映。外聘机构的规模可以通过外聘机构业务收入规模来表示。一般认为,外聘机构的规模越大,其业务开展得越好,其信誉越好。如果国家审计机构聘用的外聘机构的信誉好,则聘用审计的质量就会越高。

2.外聘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外聘人员是否具有从事该项审计业务的能力。本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外聘机构进行国家审计业务的年限和外聘审计人员具有国家审计项目相关知识水平来衡量专业胜任能力。一般认为,外聘机构实施国家审计业务的年限越长,则外聘机构对国家审计准则和业务越熟悉,外聘审计的审计质量越高。外聘人员具有的相关国家审计项目知识越多,越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业务,外聘审计的审计质量越高。

3.外聘人员的职业道德

外聘人员是否在聘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也是影响聘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外聘人员应该在聘用审计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具备应有的关注和怀疑态度。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外聘人员在聘用审计过程中既应该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又应该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应有的关注和怀疑态度是指外聘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勤勉,对收集到的证据认真审核,特别是被审计单位单方面提供的证据,更应该关注,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4.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的配合程度

由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是就某些项目聘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越配合,两者的冲突越少,则采用聘用审计的质量越高。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一些奖惩途径,来激励外聘人员认真完成审计任务。

5.国家审计机关对外聘机构和人员的选择和监督

外聘审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国家审计机关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外聘机构和人员,如果国家审计机关没有选择正确的外聘机构和人员,则会导致审计的失败。此外,由于国家审计机关最终对审计结果负责,其应该对外聘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指导和监督可以避免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错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基于成本效率角度,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 措施

(一)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外聘机构和人员的相关规定和条款,规范聘用审计的管理

审计署虽然于2009年印发了《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办法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义务作了简单介绍,但并没有详细条款用于说明国家审计机构如何规范聘用审计的管理。聘用审计可分为确定预算阶段、公开招标阶段、公正竞标阶段、签订合同阶段、监督检查阶段和质量评估阶段,对于每个阶段应该遵守的规定和标准目前还没有,对于外聘机构或外聘人员选择的标准、对外聘审计的监督和指导、与外聘审计人员的交流和合作、对外聘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考核和监督、外聘审计收费标准等内容也没有具体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详细的规范以强化国家审计机关对聘用审计的过程控制。

(二)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强化对聘用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配置

在聘用审计的计划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应注意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与时间资源的配置。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配置是审计成本控制和审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首先,严格审计时间管理。审计时间管理就是根据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的情况,研究如何在每个被审计领域分配时间,并配合人员的分配,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严格审计程序控制。审计程序是收集审计证据的主要途径,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一般是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程序,从而收集到相关和适当的审计证据。但是审计程序是有成本的,审计程序越复杂,则审计成本越高,可能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

(三)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聘用审计的监督

国家审计机关相关的部门组成现场审计工作监督小组,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采取三级复核制度:在收集证据阶段,应该由审计组组长进行复核;在外勤工作结束时,应该由国家审计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复核;在签发意见前,应该由分管领导进行复核。审计组长对外聘人员形成的工作底稿进行逐张复核;业务部门负责人所做的复核为第二级复核,主要是对一些重要的审计事项、存在争议的审计问题进行复核;分管领导实施的第三级复核、主要是对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查出的重大审计问题,准备签发的审计报告等内容进行复核。

(四)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国家审计机关如果某个项目要采用聘用审计,除了在选择外聘人员时,注意对外聘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外,还应该对外聘人员进行相关项目的培训。聘用审计的培训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审计职业道德的培训,另一个是审计项目相关知识的培训。第一部分对职业道德的培训,应该强调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客观、公正、独立的态度,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此外,外聘人员应该对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秘密进行保密,不能没有经过允许对外披露。第二部分是对审计项目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所有这些培训不应当限于泛泛的、短期的、一般性的培训,而应当是专业化的、针对性很强的、长时间的深度培训。

(五)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聘用审计的考核

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审计项目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在进行审计收费约定的时候,可以把考核情况列入其中,比如在审计初期先发给被聘用机构或人员部分审计费用,审计结束后,对考核合格的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发放剩余的审计费用,对于不合格的则需要减少审计费用。每年再根据已完成的单个项目考核结果组织一次对中介机构或者专家的汇总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纪律、业务基础工作、审计成果等方面,并做好考核记录。还可以建立审计质量保证金制度,被聘用机构或人员一经聘用,一次性收取一定数量的审计质量保证金;聘用期满,没有质量问题和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全额退还保证金。

(六)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外聘中介机构库和专家库

国家审计机关结合近几年来社会机构评标情况、审计质量综合考核结果、项目管理人员评价、熟悉审计程序及技术方法等情况,对中介机构综合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并把排序的情况记录入外聘审计中介机构库中,便于下次进行聘用的时候使用。同样对最近几年外聘专家的审计质量、考核情况等进行排序,并把排序情况记录入外聘专家库中。审计机关安排审计项目时将视审计费用的高低通过招标或随机抽样方式选定。考核结果经国家审计机关领导审核批准后,记入外部人员及中介机构考核档案,并以此作为优先聘用外部人员及中介机构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Copley, P. A., and M. S.Doucet.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on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al audits[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93(12):88-98.

[2] Jensen, K. L., and J. L. Payne. Audit procurement: managing audit quality and audit fees in response to agency costs[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5(24):27-48.

[3] Jensen, K. L., and J. L. Payne. The introduction of price competition in a municipal audit market[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5(24):137-152.

[4] 审计署.关于印发《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S].2006.

[5] 巴中市审计局.关于印发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及外聘人员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S].2008.

[6] 董延安.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基于我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40.

[7] 刘正毓.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成本控制与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02.

[8] 陈希晖,陈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160-162.

[9] 李越冬.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动因分析[J].商业会计,2010(6):30-31.

[10] 李越冬,杨积平,刘新琳.浅谈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审计与经济(增刊),2010(180):8-11.

[11] 李越冬.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1(13).

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审计监督体系中部门审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际,随着我国部门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审计的基础工作,以及企业全方位经济管理的支柱,进一步发挥部门审计的作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促进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制度向科学化发展,部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部门审计 企业管理 作用 对策 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改革的不断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胜,讲求部门审计效益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加强部门审计的探索与研究,推进效益也成为部门审计发挥最大作用的必然趋势。

一、部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采用先进内部控制审计技术,并通过内部控制测评,针对找出的企业管理与控制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企业活动,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审计职能的最大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部门审计的任务。

部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是部门审计的重要特征,更是部门审计在企业内部权威性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中,审计部门是独立的机构,制度限定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能客观公正深入地开展审计工作,评价出及时并有效贯彻执行的处理决定。

部门审计还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这可以约束业务操作的制度性,根据我国为审计工作颁布的两部法律,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匡正;根据企业按照国务院审计署的相关法律制定,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部门审计有章可循。审计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法制建设的发展,确保了企业部门审计的质量提高,更是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巩固。

二、发挥审计部门最大作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优化

部门审计是企业的眼睛,充分认识部门审计的重要性,部门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严格意义上的延伸审计,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的同时,从全方位展开纵横结合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必须严格从经济、效率和效果几个方面展开。关注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已不再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工作,评价企业各项管理是否理健全,有助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活动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拥有审计和反馈促进作用,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的评价行为,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创造有效的经营发展服务,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效益。部门审计已成为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促进手段,它关注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承担风险管理作用,服务企业规避风险。并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进行审查和评价,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漏洞,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失误,解剖企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综上所述,部门审计对潜在风险提出的警示,协助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化。

(一)确保监督职能,发挥约束作用

部门审计中最基础的是监督职能。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经营项目相对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分散性,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自有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审计部门的工作规范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约束标准,部门审计从监督职能开始,确保企业健康发展。严格监督、检查和制止企业的违法乱纪现象,必须从确保国家财产和保护企业利益出发;正义揭露一切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隐私舞弊行为,必须从会计信息的真实资料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即时性出发来确保,维护企业经济秩序,加强企业的控制力度,并严肃企业规章制度,继续完善企业管理。

(二)确保鉴证职能,发挥建设性作用

部门审计优于外部审计职能的是鉴证职能。因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和概况了解颇深,可以鉴证企业管理中的所有的经营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企业通过鉴证,审计部门可以重新审视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对企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协助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益,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控制制度和鉴证企业职能的健全,可以有效的发现企业薄弱环节,揭示企业管理、经营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企业的财政收支和经济效益评定经过鉴证,可以从其中发现企业管理误区,帮助企业寻找解决之路,切实增长经济效益。

(三)确保控制职能,发挥防护作用

针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的职能是审计部门的控制职能。部门审计由于隶属于企业高层领导直属管辖,可以直接对企业其他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干涉,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检查、评估、建议,实现对企业的控制职能,因此,部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控制系统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开展全面的审计工作,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掌握及时的企业生产信息,确保资产安全,并促进企业资产稳定增长;按照财经纪律为准绳是部门审计人员的工作准则,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四)确保服务职能,发挥参谋作用

企业运行中审计部门的接触面较广,可以及时地将企业下级部门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上级部门,并可以综合部门合理审计意见,从而完善提高企业管理的目的,因此,审计部门必须要发挥与上下级沟通信息的服务职能。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优化,运用互联网提供先进的企业相关技术和管理信息是审计部门发挥参谋作用的重要途径,公正地为上级领导做参谋决策服务。

部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的机制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内部规范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客观要求。部门审计必须用专业系统的方法针对风险管理和控制有效进行评价和改善,协助企业完成既定目标。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管理者在部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逐步提高,部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李芸婕.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山西大学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陈培刚,潘华兵,崔山国.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财经界.2009(9).

[3]孙琴.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闫立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与作用浅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5]张小英,王丽霞.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合作經济与科技.2010(3).

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从“十一五”以来,吉林大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基本建设完成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6.9亿元(含室外工程)。由于学校财政支持基建的能力不足,促使我们加强投资控制,实施效益管理。几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按教育部下达的基建投资计划完成了项目建设,做到了工程建设不超投资计划,不超工期要求,不降质量标准。

我们控制基建投资,实施效益管理的具体方法是:在前期、设计、招标、合同、施工管理、经济签证、材料设备采购、工程结算等各个环节采取预先控制、目标控制、分段控制、限价控制、综合控制等方法来控制项目投资,也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效益。

一、前期费用控制

前期费用控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办理施工执照发生的市政前期费用,我们的原则是积极争取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能免的则免,能减得则减。第二部分是设计、勘查、监理等发生的工程前期费用,我们也尽可能地通过谈判降低支出。

二、设计控制

影响项目工程造价70%的因素是设计。我们从设计任务书中面积分配和工艺要求的提出,到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进行全过程同步控制。

设计任务书阶段,我们严控面积分配,严控公共空间的占比,并与使用单位一同编制详细的工艺要求。在方案设计时,我们反对“新奇特”,提倡结合东北气候特点、学校文脉、建筑性质和当地建筑施工能力、常见做法、常用材料等因素进行创作。在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利用我们自身各专业工程师的能力与经验,各专业与设计院各专业对口协商,在建筑构造节点、结构力学模型、水暖系统设计和材料选型、强弱电系统和控制、总图竖向等方面均无缝链接。

三、招标控制

招标控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招标控制,一是工程总包的招标控制,二是工程分包项目的招标控制(分包工程主要指总包单位没有资质或没有技术能力完成及质量标准差异大的项目,如电梯、通风空调、消防、弱电、变电室、门、窗、幕墙、石材等项目)。

一方面,加强工程总包的招标控制。我们根据项目投资的额度,工期、设计的复杂程度,相应采用固定总价合同(针对项目复杂程度不大、工期较短、但施工所受影响因素多的项目)、固定单价清单合同(当前通常采用,针对设计、施工相对从容,工期较长,建筑市场波动不大的状况)、预算加签证让利合同(针对工艺复杂或建筑市场人工、材料、机械大幅波动时期的项目)进行招标,实现总价目标的控制。

另一方面,加强分包项目的控制。对分包项目的招标,我们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果分包项目放在总包合同中,我们不是合同主体,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质量难以控制,二是运行维修难以保证,三是增加费用投资。总包单位一般要收取分包结算8%管理费(含税)。这8%的管理费用,分包投标方不会承担,只能转嫁到建设方承担。为了节省资金,我们采用材料设备分包项目单独招标,由基建处直接与项目分包的承包方签订合同。

四、合同控制

我们不同工程分别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固定单价清单合同、预算加签证让利合同。

在合同管理中,我们除严格执行通用条款外,还附加了协议条款,更严格地执行工期进度,工程质量标准,经济签证条款,实现了限价控制的目标。

五、施工控制

施工控制就是投资的过程目标控制。在施工管理中,我们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按进度付款,按进度结算,严格签证,杜绝替换材料的使用,严禁用户在施工过程中随机提出各种功能调整和设计变更。把每个项目的签证几乎都控制在投资总额2%以内。

基建处规章制度对签证做了详细的规定,分级、分层次确定签证的真实合理性、审批权限、办理程序和期限,配合審计部门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六、材料设备采购控制

在材料设备采购中,我们采取限价控制措施,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供货商。在每次招标前,学校监察处、审计处、财务处、基建处技术人员共同对投标报名厂家进行考察,并提出考察意见。我们根据使用单位的有关工艺要求,依据预算安排,进行性价比选择,提出材料设备的档次要求,并考虑设备安装项目的初始投资、运行投资、维修投资、重置投资的所有因素,配合社会咨询机构,编制招标控制价。材料设备的招标是通过社会招标机构公开招标。

货到现场后,由工程科、材料科组织验收,竣工后,由工程科审定数量,材料科核对价格,计划科全面审查,报审计处审计。

七、结算控制

对固定总价合同的控制主要是设计变更及签证的控制,对设计变更中的工程量要与原合同中工程量进行对比,调整增减量。尤其要避免重复工程量和实际减少的工程量,在结算中没有扣除。对固定单价清单合同,我们注意规避风险,降低清单控制价。

八、阶段性结算审计控制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对体量大、功能复杂、施工周期三年以上、投资额度较大的项目,采取按年度进行工程结算、并进行阶段性结算审计的经验。

按年度进行结算审计对投资控制有五点好处:一是对控制投资做到心中有数,分年度结算,分年度审计,多算审减,漏项不补。二是当年发生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费用当年结清,不留争议、不留未知、不留疑问。三是工程进度付款准确、清晰。四是有利项目年度资金申请安排,有利于整个项目的投资控制。五是缩短项目的结算时间、审计时间,保证项目最后年份的当年竣工、当年结算、当年完成投资。

近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实施效益管理,通过上述措施及方法,效果明显,效益较好,为学校节省建设资金近2500万元,提高了国家建设投资的效益,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投资效益审计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介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最后对如何搞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效益审计 内容 评价指标 程序 方法

Enterprise economic efficiency audit discusses

Li Xincheng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业审计人员,采用多种专门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审计确认、评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专项活动。本文拟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创新的一个概念,类同于国外的“三E”审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审计) 或绩效审计等。它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审计,但又区别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实务上以确认企业的利润指标或某项投资的回报(投资收益)为审计目标。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

1.1 企业经济效益的确认与评估。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和评价,通过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其健全性和效益性,评价经营业绩,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披露薄弱环节,揭示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内部潜力。

1.2 查找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效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专业的分析,发现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不合规、缺乏效益性的行为等各种问题,制约和督促企业管理者。

1.3 帮助企业修正战略,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提出建议向企业决策层积极进言,促进企业发展。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指出:“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要把违法违规审计纳入到管理和效益审计中去。”为与国际逐步接轨、完善我国审计体系、适应国企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维护公司投资人的权益,必须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2.1 是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接受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一系列协定或协议的约束,审计领域也将随着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国际化,以往的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入世将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这种形势下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

2.2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国内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济效益审计仅处于初级阶段,仅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开展独立类型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部分地区仅局限于与现行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比较集中在对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还缺乏足够的深度,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当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扩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与深度,最终将走向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阶段。

2.3 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司制企业,国家不再具有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作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成为经营管理者。它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层次的经营管理分权机制,要达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主要以审查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合规性的传统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2.4 是企业自身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经营管理、维护投资人权益的需要。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乱拆借、乱担保、违规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问题性质相当严重。有的单位违反总部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加大采购成本,收受回扣,滋生腐败;有的单位擅自组织职工集资入股,组建与母体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多种经营实体,并向这些单位大量让利,造成母体企业效益流失;有的单位违规动用企业资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股票炒作和委托理财,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有的单位擅自在总部批复计划外增加工程项目和工程投资,甚至未经批准,自行对外投资,造成严重损失。还有部分单位多级法人和多级管理现象严重,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散乱,造成决策失误、经济责任不落实、国有资产流失。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过程逐步加快,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走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之道,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审计监督将成为企业新的关注点。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3.1 审计的目标。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应当是企业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但是因经济效益审计在现阶段尚处于创建发展初期,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环境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法治环境的建设速度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所需要环境的还有差距,部分企业单位管理混乱,违纪现象较多,财会资料和经济活动资料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单纯以效益性为主要目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很大,在多数领域还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其次,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效益审计要求,这制约了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之,我国审计环境的现状束缚着审计总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对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造成很大困难,其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将很难体现出来。内审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中心任务,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容易引发资产和效益流失的关键部位和促进降本增效、核实成本效益真实性开展审计,分析影响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因和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综合分析企业的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权限,确立本部门需要开展的审计项目。

3.2 审计的内容。企业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以下审计项目,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3.2.1 全面开展内部承包经营审计。目的是进一步核实承包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及时准确地为承包奖惩兑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2.2 开展成本费用审计。目的是通过审计,揭示有无采取虚假手段隐瞒或者虚列消耗,随意调整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成本,造成成本费用失真的问题。

3.2.3 开展物资采购审计。重点审计主要物资的采购是否合理合法合规,有无造成损失浪费和效益流失的问题。

3.2.4 开展产品销售情况审计。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国家和公司经营纪律,擅自销售非标产品和统配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有无低价或降档销售和无偿提供产品,造成效益流失的问题。

3.2.5 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维修工程审计项目。目的是在节约投资和减少成本开支上下工夫、做文章。通过审计,促进各单位规范投资管理和工程管理行为,达到控制投资规模、节约资金的目的。

3.2.6 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一是履行企业的监管职能,维护财经纪律,揭示违法乱纪行为,规范企业财经管理秩序,维护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内控建设;二是揭示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就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监控,督促各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依法治企、按制度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3.2.7 开展风险管理评估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要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重大事项的监控,及时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起到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

3.2.8 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部门要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审计,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依法经营,从严治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改进组织管理、任用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制度。

3.2.9 积极探索和参与企业改制分流审计。内审机构围绕企业改革的重点,在改制单位改制前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全面摸清家底,积极献计献策,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企业改制提供决策依据,保证企业改制有序健康发展。

3.2.10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专项审计调查是内审机构为企业管理当局宏观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分析,从法规、制度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宏观调控,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为管理当局决策当好参谋。审计调查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主要是对宏观方面的监督,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中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

4.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是搞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相关性等基本原则。结合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现状、目标、体系设置和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经济效益审计的层次和内容设置。

4.1 按审计层面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经济效益审计层面,可将其评价指标设置为:对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综合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对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专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单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从而建立反映整体、局部、点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构成体系。

4.1.1 反映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包括:一是反映资产运用效果,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二是反映生产经营效果,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用来评价全部资源消耗情况。在实际审计中,两指标应当结合使用。三是反映宏观经济效果,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用来评价企业创造财富的程度。

4.1.2 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专项指标。包括:一是反映投资经济性:成本降低率。二是反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三是反映投资效率性:投资回收期。四是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资本保值增值率。五是反映生产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4.1.3 反映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单项指标:反映某项一项或者数项资源的经济效益,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存货周转率等。

4.2 按评价内容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内容可将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设置为:第一,反映企业社会贡献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第二,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第三,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第四,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内容包括,表现经济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表现人力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劳动效率等。第五,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社会积累率、资本积累率、营业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第六,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和经营杠杆率等。第七,反映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包括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将其分为各种要素,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按照评价内容分类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按实际情况分别对应经济效益审计整体至局部的三个指标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在评价部分经济活动方面时,作为补充还需进行合理的定性评价,以弥补其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审计部门可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认可并最终确定为某项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更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的评价指标存有异议,被审计单位将很难接受审计得出的结论,并且所提出的经济效益审计建议也很难得到采纳和落实,经济效益审计就会失去意义。

5.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5.1 审计程序。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财务审计程序基本相同,即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仅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因审计项目不同而略有差异。在效益审计中,通常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要做到以下方面:

5.1.1 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项目的审前准备。审计根据企业决策层的安排要求,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目标、范围、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方案,进行审前调研,初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业务流程、被审计事项,确定审计的质量保证、时间表和资源。

5.1.2 在实施阶段收集审计需要的企业资料和证据。此阶段,审计人员要运用审计方法,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收集数据及文件处理过程,方法通常包括核实资料、面谈问卷、调查抽样,以及案例研究、文件研究、研讨会、座谈会等。

5.1.3 对收集的企业资料证据进行评价。通过对收集的审计资料、证据进行分析,将发现的情况与审计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确定审计发现并评价;查找原因,分清各种主客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5.1.4 出具经济效益审计的报告。审计人员经过反复讨论、沟通、审核等阶段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对象等出具不同格式的效益审计报告,要注意对审计结论的说明,包括审计发现的事实、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等因素;要及时把审计报告送达被审单位,并与其交流结合意见。

5.1.5 后续审计跟踪。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后,对提出的审计建议的采纳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跟踪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得到执行。同时对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可以出具后续审计报告。

5.2 审计方法。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适用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但是从长远看,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形式,应当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经济效益审计存有多种方法,还没有较为统一的适用的方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审计方法基础、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四类,核实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财务审计方法和其它方法。财务审计方法包括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等,其它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实际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复杂,审计过程中经常是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很难完全分开,审计方法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与更新;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采取各种不同方法同时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更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因此,只要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方法可以探索。作为公司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可确立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确立基本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其“基本”就是内控制度评价。操作时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效果。通过评价把经济效益审计范围、重点限定在存有控制弱点的业务环节,如此,一方面减少了审计业务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对存在较大控制风险的经济业务进行详细深入的审查,可大大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整合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大规模向效益审计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以资金运用经济性审计为重点、以管理控制效率性审计为基础、以成本效益效果性审计为突破口的企业效益审计新模式。

6.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除了加强本企业自身的各种要求外,还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家层面积极探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各种方法、思路,以进一步推动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广泛开展和在企业中地位。为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创造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6.1 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社会大环境。加强宣传、引导,要使社会、企业普遍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以增强其经济效益审计理念。通过理念的形成,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研究效益审计、深入探索效益审计、努力实践效益审计良好的大环境。

6.2 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负责人应从“要我审”转变到“我要审”的认识高度,切实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的角色,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定位于企业经营运行的“医生”,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良好的经营运行。

6.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调整人员知识结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多数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仅仅具备财务知识还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资格考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标准,从而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二是加强和鼓励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6.4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协调与整合审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专题研究,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要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研究,不能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加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而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立法、内部制度规定、审计规范、审计人才、资源、技术和其他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应当注意避免全盘照搬。

6.5 注重对经济效益审计成果的整理、利用和提炼。经济效益审计重在实践,新在提炼,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应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使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良性的开展。

上一篇: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