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中心网站设计论文范文

2024-01-23

文化研究中心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一、研究项目概述

2017-2018年寒假, 即春节期间, 组织来自不同学校的对音乐特别是对中国非遗戏曲非常感兴趣、以及对保护非遗戏曲文化有着非常强大的责任心的高校大学生, 其中他们包括来自广州工商学院的学生、江门五邑大学的学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学生, 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及湛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前往白字剧的发源地——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去学习戏曲音乐和检验戏曲音乐能否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的研究项目。

白字剧, 汕尾市三大稀有剧种之一, 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白字剧历史悠久, 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粤东, 到了汕尾市海陆丰与汕尾话、民间艺术结合, 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连套体, 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 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音乐等传统民间艺术,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

此次, 高校大学生们去了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大坑去学习最原始的戏曲文化。跟随当地资深的戏曲音乐家和白字剧戏曲演员学习大坑的白字剧戏曲。在学习过程中, 了解到了戏曲文化特别是白字剧戏曲文化的很多知识, 包括白字剧戏曲的起源历史、创作历史、戏曲器具的用法、口白的编排、戏曲音乐节奏的控制、剧本的来源、戏曲剧本的创作背景、戏曲说唱人员的编排以及每个人物所对应角色。

为了达到事先预想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先根据戏曲角色的编排进行演练。首先在提取白字剧戏曲音乐的精华部分上, 先了解戏曲里面的剧本、剧本里面的口白、说唱等等, 然后按照各自的角色进行分配和演练。其次利用当代的音乐器具, 将戏曲与现代音乐融合, 创造出异于原始传统戏曲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新型音乐。这种音乐综合用到了戏曲音乐里面的口白、戏曲音乐独有的节奏安排以及具有民间故事的剧本、同时用到了需要利用现代音乐器具进行编曲的器材、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等等。其中现代音乐器具包括中西方的现代音乐器具, 如:大提琴、古筝、琵琶、唢呐、锣鼓、大锣、大管弦、二弦、三弦、二胡、大鼓、响盏、以及现代全世界都普遍流行的吉他、钢琴、鼓等。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学习、考核以及检验。最终, 证实了非遗戏曲文化是可以借助现代的音乐元素, 创造出能够融合两者优点的音乐元素的新型的优质音乐。

这种别于传统和现代的音乐是将非遗戏曲的精华部分, 即辨识度高、塑造性强的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新颖部分, 即传唱度高、可接受性强的音乐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精妙、新颖、好听的兼具古典的和流行音乐元素的歌曲。

二、项目取得的关键数据

通过结合白字剧戏曲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优点, 创造出异于原始传统戏曲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新型音乐。在当地, 通过公演、录像、记录采访、MP3、MP4储存方式等的传输, 得到了当地男女老少对这种新颖音乐的接受和认可, 特别是对当地年轻人的影响, 我们发现, 在进行公演的时候, 有很多的年轻人特意赶过来现场聆听这种新型的音乐。

三、创新点

准确利用了传统戏曲——白字剧戏曲的独特的音乐形式以及现代新型音乐的新元素, 创作出了兼具非遗戏曲音乐类和现代音乐新元素类的新音乐, 这种音乐还把当地地方方言融进在里面, 不仅给这种新型的音乐增添了与当代音乐不一样的音乐风格, 而且这样的音乐也很好的保护了非物质音乐类的遗产。同时这种兼具中国传统优秀戏曲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作品, 它不仅开创了以前音乐领域上不曾被人们尝试过的音乐风格, 而且也创新了中国的非遗音乐类文化, 并借助音乐的形式传承了下来。

四、项目研究方法与特色

(一) 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

创作此类音乐需要准确把握两种风格不一样的音乐。从它们的差异中, 找到创作的突破口, 这种突破口就是这两类音乐所独具的特点, 并将这两种音乐的特点融为一体,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在创作和学习中, 传统的戏曲比较偏向于老一辈, 而现代音乐则更偏向于年轻的一辈。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融合在一块, 并且能够在男女老少中普遍得到接受和热衷, 便是该项目最终成功的关键。其次在了解和学习非遗戏曲音乐和文化的时候, 通过深层次的认识和掌握它们的最基本的音乐节奏、音乐唱法等, 继而从中提炼出了即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我们又保留现代年轻人比较热衷的音乐元素和风格的精华部分。最后, 通过了解和掌握好现代音乐创作所要具备的要求以及现代音乐创作需要用到的音乐器具。将两者的特点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了别具一番滋味的新型的音乐。

(二) 融合两种风格不一样的音乐

对于该音乐类项目, 本着非遗音乐类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戏曲类的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的主题, 将非遗戏曲类的音乐和现代音乐融合, 设计并创造出了与以往音乐风格完全不一样的新型音乐类作品。

(三) 把握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的优势

对比地学好非遗音乐和现代音乐, 特别是在非遗音乐上。由于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外来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非遗音乐类特别是在非遗戏曲上,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距离年轻的这一辈的时间比较长远, 而年轻的这一辈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大都处在萌芽、被动时期甚至是未曾接触过的时期, 因此, 在进行创作的该项目音乐的时候, 特别需要通过亲身实践, 去学习和了解非遗戏曲类文化。当然对于现代音乐,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 处处能够接触它们, 对于现代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 因此, 可以更好、更有优势的利用现代音乐。

(四) 利用好现有的条件

首先, 在项目创作中, 来自不同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利用自己院校的现有资源, 前往白字剧的起源地学习当地的音乐和文化。此外将非遗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融合, 找到和创作出了一种别于现代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新型音乐, 这种音乐即保留了非遗类音乐的特色同时它也将现代流行音乐的新元素融入在里面, 并且也保留民族文化的根须和火种, 守护民族精神的家园, 维护民族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安全。

五、结论

(一) 历史底蕴浓厚, 发展潜力大

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曲剧、越调、吕剧、沪剧、白字剧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民声, 与现代音乐融合是被证实的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方式。在融合传统的戏曲文化与现代文化中, 给予现代流行音乐古典的气息, 给新音乐全新的创造风格, 同时也可以给予现代的音乐多种选择方式。

(二) 具有典型的特色

通过这次的创作实践, 我们成功将非遗类戏曲文化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 这种风格和类型的音乐, 将古典的戏曲文化和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了不同于现代音乐和传统戏曲音乐的新音乐, 此外它不仅将中国传统的优秀戏曲文化在现代中生活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发扬出来, 而且也可以以将中国的戏曲文化传播给下一代的国人, 让中国的戏曲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 能够满足大众

这也是首次尝试把地方方言作为新型音乐的唱版, 突出了前所未有的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格, 而且还借助现代的流行音乐, 将其融入在一起, 能够创造出即满足老一辈人们审美和钟爱的音乐, 同时又能满足了当代年轻一辈们对音乐的需求。

(四) 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过将非遗戏曲音乐类与现代音乐融合, 创造出的这种新颖的音乐, 它们本身就具备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优点, 借助“融合”的方式, 可以成功将非遗戏曲音乐类保留下来, 不被人们遗忘和忽视, 从而达到了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响盏:中国乐器, 盘内由中央孔处以一小绳拴木珠撞击盘沿发音, 清脆如铃。

摘要:为了探索和研究非遗戏曲文化创新创业研究项目《201713714036》;为了查看当代非遗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程度;为了证实非遗戏曲类对现代生活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了唤起人们对非遗戏曲文化的了解与重视以及为了进一步保护中国广东优秀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海丰戏曲 (白字剧) 。通过引导和组织热衷于创作新类型音乐、对非遗戏曲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和底蕴、对保护非遗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亲自到非物质戏曲文化遗产之地广东海丰陶河去学习和检验非遗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效果。成功找到了保护非遗戏曲文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和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非遗戏曲,白字剧,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少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J].现代职业教育, 2017 (15) :184.

文化研究中心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文化, 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广义的文化也包括物质财富。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 文化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粮食文化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粮食文化指的是整个全人类和社会积累起来的因为粮食而产生的文化, 是因为粮食引起的社会关系, 而不是粮食本身, 是粮食通过人类农业劳作、生产加工等所逐渐形成的与粮食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不仅是粮食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 也是因粮食而推动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财富总和。

二、粮食文化展示空间的设计原则

展示空间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展示设计, 要明确每一部分展示内容的主题、形式和风格。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整体规划, 不仅要展示出相对完整的粮食发展过程, 也要考虑展区的安全性、服务设施以及展示空间的尺寸和人流量间的尺度配比, 使参观者对空间内部各个部分的组织在行进中感受到适宜和协调, 是展示设计要求最基本的内容。展示设计的基本规划包括空间的划分、空间形态布局和空间组织形式。展示空间的特点是参观者进行的活动, 是具有动态性的, 展示内容是有序列性和节奏性的, 所以展示空间是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 合理地安排展示的内容就要对空间进行划分, 首先要对空间有一个整体的划分, 可以被分为室内部分、室外部分和学术报告厅三个部分, 同时也要对整体区域的功能进行划分。室内部分可以划分为入口区、展示区和休息区, 室内展区是展览的重点, 室内展区包括各朝代关于粮食和粮食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粮食作物的品种与分类、农耕工具的发明与发展、粮食仓储的形式与技术、粮食流通技术、粮食的加工和制作、粮票的种类和政策以及现代粮食作物的发展等展区。室外展区主要利用土地开发试验田, 建立实景展示, 使参观者亲眼观赏。学术报告厅可以将影视厅合二为一, 是一个聚众观影或议会的地方。其次是要了解展示作品所包含的数量与分类, 这样可以使规划设计更合理, 排布陈列时更顺利。

空间布局, 在展区的空间规划上要以参观者为主体, 在运动中体验空间形态。空间形态可以有多种, 有包围通透相结合式的, 有明暗开合式的, 有流线型长廊式的, 还迂回曲折式的。不同的形态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围透结合式, 使人进入会展后可以沿墙或是会展隔断所形成的路线前行, 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空间层次, 感受视觉上对空间结构的变换, 把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延伸, 把呆气死板的格局赋予节奏感和流畅感。明暗开合式的布展形态多是来自中国古典园林的启发, 讲求移步换景和承启转接, 忽隐忽现, 情景交融, 给人以前方的神秘感, 扣人心弦, 总有一探究竟的心理。望眼欲穿的线型长廊式, 通透气派, 能够感受空间的荡气回肠, 有序、简洁、明了, 让人舒服也不易多走弯路。

空间组织形式是每个空间的先后次序, 是对粮食文化展示内容的合理分布和资源配置, 是将粮食文化所展示的内容有秩序、有编排、有计划的展出, 合理地利用空间分配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不仅要满足参观者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 还要根据对展示空间的分析而营造舒适和谐、有序流畅的展区环境。

三、结语

针对粮食文化的空间设计, 需要从粮食发展的历史作为出发点展开, 在空间排列上进行一个有序的时间规划和空间布局, 形成一个有时间流线的空间组织结构。并不是所有艺术品或展示作品都必须按照时间流线排布, 这是粮食文化展示与其他类别展示的区别。

摘要:粮食文化承载着中国历史的更迭换代, 是人类文明财富的汇集。展示粮食文化, 是对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展现粮食文化的形式是以空间为载体的, 对展示空间的设计原则、空间组织形式做一个刍议和分析。就以粮食文化在空间中的展示设计研究为基础, 如何将粮食文化的内容更好的划分和排列, 需要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粮食文化,展示空间,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 毕文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06-10.

[2] 师高民.中国粮食博物馆建设策划探析[J].粮食流通技术, 2014, Vol. (4) :1-4.

[3] 崔英来.博物馆展示方式与展示空间关系[J].科技与企业, 2017, Vol. (1) :100-101.

文化研究中心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1、传统文化赋予艺术设计新的生命力

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中, 设计者应该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比如, 在实际艺术设计工作中, 利用先进的艺术设计方法与手段, 将中国几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传统特色、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等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中, 为现代艺术设计工作积极创设良好的艺术创造氛围, 从而为现代艺术设计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从而推动中国艺术设计行业蓬勃快速发展。

2、传统文化提升了艺术设计的和谐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 更加注重“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等发展理念, 这体现出在实际发展中的可持续、和谐、科学等发展观念, 更加注重发展者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相处发展效果。

当前国内不断恶化的经济发展形势, 就促使艺术设计者转变自身的艺术设计理念, 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工作中, 提取传统文化的理念精髓, 从而设计出既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又贴近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设计作品, 呈现出较高的和谐性。

3、传统文化突出了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贵不言”是国内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意味着国内传统文化呈现出较高的含蓄性。艺术设计, 不仅仅作为某种形态语言, 还是某种感性语言, 在发展中呈现出抽象以及具体的双重发展特点。因而, 在艺术设计中应该力争创设感人的情境, 不可利用过于泛滥、过于直观的艺术语言, 要通过较为含蓄的艺术语言让欣赏者联想, 体会到完全不同的内心感受以及意境, 从而努力提升所有人的想象力,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性不吻而合,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之一[1]。

二、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应用策略

在艺术设计实际工作中,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价值:

1、传统绘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绘画艺术, 给现代艺术设计所提供的借鉴意义,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绘画艺术技法的应用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借鉴作用。比如,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中所应用的艺术表现方法, 笔墨以及线条等艺术表现方法得以充分地利用, 生动有趣, 将传统艺术魅力全面地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 在艺术设计中如何应用中国绘画意境给现代艺术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 在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中, 更注重如何营造出艺术所需的创作意境, 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将墨色与空白相间, 从而形成虚虚实实的艺术效果。因而, 在现代艺术创作中, 为了能够将艺术形象更好地深入到欣赏者心中, 就要求提升现代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 从而营造出更高的艺术作品意境[2]。

2、传统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与创作中, 创作者应该积极挖掘传统色彩的文化底蕴, 并将所挖掘的色彩艺术底蕴积极应用于现代艺术创作中, 以确保所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比如, 中国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喜爱、最为推崇的色彩, 代表着喜庆、代表着吉祥, 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中,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色彩。因而,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该注重将色彩融入到设计工作中, 比如推出与中国传统色彩底蕴的电视广告, 以提升消费者对广告商品或服务信息, 达到产品或服务推广的目的, 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效果[3]。

3、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当前建筑室内设计中所应用的摆设、装饰以及造型等都体现了现代人所形成的审美理念, 也足以说明了现代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因而, 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 促使室内设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比如, 国内以前的建筑大部分为木质结构的建筑, 给人一种淳朴厚重的感觉, 提高较强的安全感。

比如, 当前部分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工作时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形象, 通过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文化, 努力打造出更为和谐、更为美好的室内景观, 促使传统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4、传统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在企业发展中, 现代标志已成为企业发展理念以及企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如何为企业设计出更为简洁、更为直观的企业标志在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 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作用, 从而为企业赋予更为丰富多样的价值内涵, 提升标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 当前部分艺术设计者已开始注意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标志设计中的重要性。国内知名的艺术设计大师都开始注意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往往能够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标志设计成果。中国银行的企业标志, 就是将中国古钱的文化价值内容应用到企业标志设计工作中, 从而将中国银行的管理职能含蓄地表达出来, 更好地诠释出中国银行的企业发展价值。

三、结束语

在艺术设计中, 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 对于丰富现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底蕴、提高消费者对现代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帮助作用。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者在未来的设计创作中, 从传统绘画应用、传统色彩应用、室内设计应用以及现代标志设计等多个方面发挥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提升现代艺术创作效果与质量。

摘要:现代艺术设计, 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企业广告营销等经营管理活动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深入地分析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价值, 并制定积极有效的传统文化应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 分析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并探讨可行的传统文化应用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02) :80+82.[2017-10-08].

[2] 刘岩, 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 2013, (11) :242.[2017-10-08].

文化研究中心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禅”, 原意是“静虑”, 因此, 从中可以看出, 禅之宗旨其中之一就是“静”。其所主张的是对清净生活的追求, 远离尘世的喧嚣和人世间的烦乱, 寻求心中之所静。而茶道则从禅宗中汲取了其宗旨。

茶道主张茶禅一味, 关键在于“悟”, 因茶悟禅, 因禅悟心, 茶心禅心, 心心相印, 达到一种涅槃的境界。茶在于饮, 禅在于参, 参禅如品茶, 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 寄托的是对恬淡境界的追求, 以及对古朴和典雅审美的追求。

二、茶具设计的现状

当今社会, 在人们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 无论是审美水平还是时尚偏好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古板老套的茶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因此人们希望用更加符合时代的物件来点缀他们的生活, 表达他们的品位。于是人们开始注重茶具产品设计的个性化风格。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 茶具设计厂商需要快速推出新款产品来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 以此来维持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资格。大多数的厂商由于没有长期研究开发新产品, 应对这种市场需求, 只好进行抄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快速的产品更新换代, 许多脱离茶文化与精神内涵的, 仅仅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的茶具产品油然而生。

茶与禅是密不可分的, 茶道可谓是禅学文化的载体, 所以, 茶具的设计更不应该脱离茶道文化。因此茶具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通过茶具的设计将茶禅文化传递给饮茶者, 使其体会到茶道所追求的意境和茶禅文化所带给人的积极影响, 这样的设计才应该是合格的茶具设计。

三、枯山水——禅意的代表

1、枯山水简介

枯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传入日本后为适应日本地理条件限制而改造的缩微式园林景观, 更多的体现在了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日本在园林艺术设计因为没有高山, 丘陵, 无河、湖、泊、溪的地理限制, 因此也更为精巧和细致, 更加注重景观形式的象征和心理的感受, 枯山水中山峦用石头来象征, 湖海用白沙来比喻, 用线条表示水纹, 就像是留白的山水画卷。因其无水而喻水, 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2、枯山水与禅宗文化的关系

禅宗注重现实, 而这种现实是禅宗玄学中的现实, 并非真正的客观现实。禅宗注重体验, 由体验又可以追溯到感官中的感觉。因此枯山水文化更加注重形式的偏爱, 对于材料漠不关心。禅宗的感觉是基于现实过滤的前提下, 而不是真正的现实, 因为真实的现实有自己的规律, 而禅宗没有改变的能力, 正是这种禅宗思想导致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紧张关系。所以这种对立关系也被枯山水所反应。所以花花绿绿世界中的感官刺激不再是枯山水的元素, 而是抽象出自然山水中的形式, 去掉自然山水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 枯山水去掉了质料的形式应该削弱了艺术感染的魅力。但是, 一种艺术的震撼性却被枯山水表现的淋漓尽致。

3、枯山水中景物的指代

枯山水以石头比作大山、岛屿;用沙子来营造无水却似有水, 奔流不息的感觉;用笔直延伸的线来形容江河、大海的平静睡眠;用沙子的蜿蜒来比喻波涛;用沙子的旋涡来象征大宇宙, 枯山水的沙子以及石头的摆放展现给人的是凝固美、枯淡美以及精致美。

4、枯山水的精神内涵

枯山水是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贯穿了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 其中充斥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 , 同时还有着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 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

很明显, 枯山水就是人工造园。其山是几片寸石, 其“水”是层层的白砂, 其植被是精心布植的苔藓。用一个静态的“枯”景塑造出大自然的意境。一种很萧条、落寞, 甚至悲伤的感觉, 让人感觉这个世界所有的美好都是零!

四、基于枯山水文化元素的茶具设计方法与开发策略

茶具设计的精髓在于通过器具的设计来表现茶禅文化, 以及通过器具的使用让使用者感受到茶道的精神内涵与意境。枯山水文化恰恰体现了禅学思想的意境, 注重情与景的统一, 意与境的结合。枯山水文化与品茶这二者结合在一起, 可以达到由远及近, 由静到动, 由视觉感官到味觉体验的完美契合与过渡, 可以给人一种远观枯山水, 近饮静谧茶的意境感觉。

1、基于枯山水文化元素的茶具设计方法

1) 原创性。通过主题筛选, 来对富有枯山水文化的茶具进行设计。首先, 围绕其文化特色, 同时在此基础上同茶道的主题相结合, 在这种结合下进行设计。其次, 对一些凸显了时代旋律和一些茶道活动进行分析, 从中寻找突破口开展设计。2) 产品造型语言的表达。以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以此将产品的功能完美的展现出来, 以茶与枯山水的完美结合来吸引消费者。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材质进行搭配, 突破造型的设计。3) 材质与材质的肌理效果。基于茶具的材质以及其肌理, 进行创新设计施最基本的。可以从其使用的材料出发, 从材质和肌理下手, 当然也可以进行材质搭配来设计。4) 从实用性、美观性、装饰性、收藏性、文化体现性入手的设计。

2、基于枯山水文化元素的茶具设计开发策略

1) 主题的鲜明。要通过枯山水元素在茶具设计上的表现来突出茶文化与禅文化的特色和内涵。2) 制作工艺的精湛。精湛的工艺制作, 会让茶具的销售价格产生数倍的附加值。如果质量不高, 也不精致, 选材不行, 即使再有特色, 也还是难以吸引消费者。3) 工业设计理念的应用。这种设计理念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事物。对于一些看起来好像简单的改动其实会让产品原来的造型和图案变得更为生动, 并且对与茶具这种功能性的产品还应该有简化操作, 能在其中体现出人性化操作。通过将工业设计理念应用在之上, 茶具产品也才能更富有现代化的味道。4) 外包装的设计便携、美观。许多消费群体购买茶具产品的动机是作为礼物送给他人, 因而产品的美观也十分重要。有着文化特色的产品同时还便于携带又美观会使得作品更有意味。这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手段。

摘要:中国茶道历史悠久, 自古强调禅茶一味。但是现在饮茶的人注重的更多是茶叶的好坏而忽略了饮茶所带给人的心理的积极影响。禅意作为茶道的灵魂, 茶道是承载禅学文化的载体, 然而当下大多数饮茶的人却体会不到饮茶所带来的恬静悠闲,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代茶具的设计现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 日本枯山水文化作为日本禅意的代表, 可谓与茶道的已经不谋而合。因此, 将茶具设计中巧妙的利用和开发枯山水文化, 形成有特色的体现茶道精神的茶具产品, 对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茶道,禅意,茶具设计,枯山水文化

参考文献

[1] 徐晓燕.从禅宗思想解读日本枯山水的精神内涵[J], 安徽建筑, 2007.

[2] (日) 伊藤古鉴著, 东至译.茶和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 查俊峰, 尹寒主编.茶文化与茶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2.

文化研究中心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1 网格技术与专业网格

1.1 网格的概念

简单地讲, 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 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我们通常所指的“网格”概念有4种: (1) 空间网格、地理网格; (2) 流程网格; (3) 组织网格; (4) 资源网格。

1.2 专业网格系统介绍

专业网格是我们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实就是按照行业管理来划分的一个网格图层, 是针对特定的管理或服务对一个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所形成的空间网格。在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上扩展, 建立专业网格子平台。

1.3 文教服务中应用网格技术的优点

我们倡导的社区文化教育建设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居民服务。我们把网格技术应到城市社区中的文化教育服务。达到有如下优点: (1) 通过资源共享、负载平衡, 提高资产利用率; (2) 打破信息孤岛, 沟通社区的教育资源; (3) 网格教育创新了协同服务; (4) 促进社区教育有效管理与对外开放。

2 社区文化教育的服务模式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教育服务模式, 能统筹各类教育资源, 达到文化教育资源的共享, 文化教育服务的协同, 促进组织部门间的交流与协作, 提高组织单位的办事效率。

2.1 文化教育的服务模式研究

社区文化教育服务需要整合政府、社区服务, 统筹培训服务机构、学校等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 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 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是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体系。

2.2 服务模式设计

文化教育专业网格系统建立“随需应变”的服务供应链模式, 从而使系统中的各个子模块的相互依存和平衡运行, 生成的各种服务资源也在其中循环使用和不断增值。在机制上, 主要依托本地各类文化教育市场, 在微循环网格内形成社区居民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链, 并通过评估机制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效率, 通过资源网格和服务网格建立“随需而变”的资源动态调配自适应机制。

文化教育专业网格系统设计遵从先进的文化教育模式和教育运营模式, 并以此为指导开发出高质量的文化教育专业网格系统环境。

2.3 对社区发展而言新型服务模式有如下优点

(1) 实现一定区域内文化教育资源的统一调度、配送和服务共享, 实现机构的协同工作, 最终达到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建立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协同共享服务监督及评价体系, 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统一监管。 (3) 培训、教育机构的参与会带动资本市场的介入, 解决服务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问题。 (4) 由社区政府来整合各种文化教育资源, 可以节约一部分的投入资金用于社区基础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 设施的改进, 扩展社区文化教育规模等。同时增强行业管理能力, 提高文教行业管理和决策质量, 有效开展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

3 社区文化教育专业网格系统的设计

3.1 专业网格系统的设计目标

针对社区文化教育服务的特点, 构建的数字社区的文化教育平台应该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同时有以下特点:一是面向用户, 以人为本, 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二是基于资源建设标准、实现不同资源库平台之间的互操作, 形成共享互联的网络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建立网络服务评价反馈管理系统, 增强服务建设的互动关系, 促进服务建设的良性循环。

3.2 设计方案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对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构建后的文化教育专业网格系统包括2大网格系统和3个应用平台。

系统总体框架模块的具体描述:

(1) 资源网格:采用网格方式, 按照资源共享标准把分散于不同行政单位、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资源集成整合, 根据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需要建立从数据资料、职业教育资源到环境资源的公共资源体系。还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充。资源分配与调度按照网格化管理的“随需应变”、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运行。

(2) 服务网格:采用网格方式, 按照服务集成标准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培训单位、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所提供的服务功能进行整合。

(3) 公共服务与资源接入平台:为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中介机构、各类企业等资源与服务的接入提供统一的平台和入口门户。

(4) 应用集成服务平台:为网格化教育体系的各类应用, 如及时的信息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文化宣传的信息发布、网上报名收费、远程教育、培训学校和课程的合作交流、信息服务共享、社区文化教育服务综合评价等提供专业的服务集成, 并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交互的接口。

(5) 网格化协同管理平台:社区文化教育体系需要多个组织和职能部门的协同完成, 教育部门和社会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 在社区文化教育专业网格系统中, 信息流的通畅使整个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

3.3 系统总体架构

数字社区文化教育的持续化、科学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根据数字社区的定义与实际需求分析, 本文提出数字社文化教育网格系统的总体框架模型。该架构由网格资源层、网格服务层、应用系统集成的网格门户层三层组成, 除以上三个层次之外, 贯穿于三个层次的还有安全保障体系、系统管理体系。同时, 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政策与法规以及数字城市建设规范与要求等也是技术框架的内容之一, 并将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另外还有网格系统的运行环境工具等。

4 结语

网格技术发展及应用日新月异, 本文首先在专业网格概念的界定前提下, 以社区文化教育建设为背景, 分析了社区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服务网格与资源网格的文化教育服务模式。通过课题研究, 达到社区文教服务模式创新;社区文教服务手段创新, 即技术创新;围绕需求, 整合资源的目标。

摘要:在网格技术及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社区文化教育专业网格系统充分吸收了信息技术领域与城市管理领域不同网格模型及其对于解决资源集成与共享问题和社区文化教育服务管理问题的优势, 提出了社区文化教育专业网格子系统的创新性技术架构。

关键词:社区文化教育,服务模式,服务网格,资源网格

参考文献

[1] 叶军, 刘山泉.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市场化模式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7, 3:6~8.

文化研究中心网站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1 保护与修缮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 主要的方法是“整旧如旧”, 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 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 应该赋予建筑新的功能, 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 维修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 对于此类建筑在更新时, 对其立面造型以维修为主, 对于内部空间保持建筑原有的格局和空间肌理, 为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可以增加相应的设备, 例如照明设备、供水设备、采暖设备等等。

3 改善

针对街区内部分历史建筑和与历史街区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 采用外部整修, 内部改造, 简化结构等措施。大部分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其立面采用现代材料, 结构多为砖混或框架体系。与传统建筑相比, 这部分建筑使用方便, 设施完善、结构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但这部分建筑的高度一般在二到四层, 尺度适宜, 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找到和传统建筑可对话关系。

在建筑更新的过程中, 如果将这部分建筑全部拆除重建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从建筑使用价值角度来说。这部分建筑多数建成时间短, 结构稳定, 它们的出现对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已有资源, 可以对其进行改造。从街区居民的情感上来说, 这些建筑多是由自己主持建造的, 如果仅由于建筑风格等问题就要进行拆除, 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使他们接受。因此, 可以对这部分建筑进行改善, 在避免浪费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具体来说, 可以对建筑进行外部整修, 内部改造, 简化结构的更新。

3.1 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整修

在体量和高度上, 根据规划要求拆除增建部分, 还原坡屋顶, 严格规定屋脊高度。在立面上, 依据街区内现有的传统建筑特点恢复其立面。在立面恢复时, 依据具体情况, 又有拆建、贴建、加建三种情况。拆建就是将原有立面拆除, 在原结构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建筑立面。贴建即保持原有立面不变, 紧贴其表面重新修建建筑立面。加建和贴建情况类似, 不同的是新的建筑立面与原来的立面之间留有空隙, 可以作为过廊使用, 有的临街建筑也利用这个空间摆放货物, 增大经营面积。

3.2 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改造

运用现代材料和空间处理手法创造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内部空间。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常用的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利用轻质隔断将空间进行重新分割。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租赁和使用。在原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增加轻质隔墙或夹墙, 将一间店面分割开来租赁或将店铺分割为前后两部分便于使用。另一种方法是添加夹层, 增加空间层次。建筑多为坡屋顶, 在经过装修后, 吊顶以上的空间就没有用了。可根据需要部分或整个增设夹层, 提高空间利用率。

3.3 对传统建筑结构进行简化

在建筑更新设计时经常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原来的木材。首先, 完全按照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建造固然很好, 但这种做法必然会带来对木材过量的采伐, 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 这种做法己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所以选择其它建材是势在必行的。其次, 和木材相比钢筋混凝土材料有防腐、防火、防蛀虫、抗震和节省后期维修费等优点。而且众所周知混凝土有很好的可塑性, 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的构件,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被大量使用。第三, 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的仿古建筑是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的再创造, 它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它的出现为传统建筑在当代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4 改造

为保持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富有统一的建筑风貌, 可采用以下几种手法予以针对性的改造:即, (1) 传统手法, 延续历史, 再塑空间; (2) 功能的综合提升; (3) 符号拼贴, 抽象简约; (4) 对比中突显历史。其中的前两个方法占主要地位, 其它两种方法只用于个别建筑 (位于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其它区域相交的区域内的需要更新的建筑) , 是对前者有益的补充。

以下的具体阐述将以“渔阳里”项目为例——其位于上海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共有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在内的全国重点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因其地处淮海中路, 由渔阳里、乐安坊等多个老式里弄共同构成。项目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对建筑立面、建筑空间、建筑元素的重塑, 构筑成淮海路旁的又一休闲港湾。

4.1 传统手法, 延续历史, 再塑空间

针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一般建筑进行重建, 新建筑设计重在强调运用历史元素。虽然重新修建不是复原, 但是也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延续, 这就需要在充分认识过去的基础上, 大量利用历史元素延续街区的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此类建筑大量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通过调研, 历史文化街区在建筑更新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元素来完成对历史的延续。

4.1.1 空间的重组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院落常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伟大的成就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辞源》里对“院”的解释为“周垣也”, “宫室有墙垣者曰‘院’”。四周围墙以内的空地可谓“院”。“围绕一个中心空间 (内院) 组成建筑也许是一种人类最早就存在的布局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从开始到终结基本上都受这意念所支配”。院落空间这一传统建筑符号, 集合了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 尤其在我国的居住文化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院落空间对于街道来说是封闭的内向的私密空间, 对于建筑实体它又是外向的开放空间, 李允抹先生在《华夏意匠》中将院落描述为:“封闭的露天空间”, 这句话贴切的指出了院落空间的特性, 即聚合性、开放性和对比性。

建筑更新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这两点充分利用, 并充分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聚合性。庭院空间是我们传统居住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 院落空间主要以人为主, 院落的内聚性往往使它成为人们聚集和交往的地方。更新过程中庭院空间的运用为居民的交往和继续邻里间关系成为可能, 为延续传统的生活模式, 维护街区的社会网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院落空间的内聚性又被赋予了“聚气”、“聚财”的象征意义。对于院落空间的还原, 实质上也是对地方文化历史的还原和延续。

(2) 开放性。中国古代的庭院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天地、自然与人事相融合的规律, 大小院落成为藏风、聚气的场所。院落空间的开敞性为建筑带来了诸多自然要素, 例如阳光、空气、雨露等等, 使生活在里面的人可以感受得到鸟语花香、四季变换, 自然被带进了建筑之中, 使人和自然能够亲密接触。建筑更新中利用院落的这一特点, 使环境和建筑自然的结合, 制造出舒适的小气候。此外, 院落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院落与街巷的联系。院落空间通过门、窗、廊等要素使人们可以进入其中, 欣赏它, 使用它。更新中利用院落与其它空间相互渗透, 将游客或顾客引入其中以满足以后旅游的需要, 游客在此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传统空间、传统庭院的魅力。

(3) 对比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埏直以为器, 为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煽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把这句话运用到院落中, 无即是室外空间, 有即是建筑实体。《易经·系辞》曰:“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建筑实体和室外空间这一“虚”一“实”, 一“阴”一“阳”的结合、对比构成了院落。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高度一般低于周边建筑, 建筑第五立面的设计尤为重要, 它往往会成为城市的景观要素, 提升周边建筑的文化、环境品味。所以对于院落空间的虚实对比和图底关系处理的到位与否会直接导致设计的结果的好坏。

实现空间重组方式有以下两种。

(1) 平面院落的延续。

就是在重新建造时仿照原来窄小院落的形式, 重新建造新的院落并赋予其新的功能。

(2) 空间院落的拓展。

院落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结合还有另外一种方式, 就是将传统院落空间的概念引入室内, 在室内中心位置设置采光中庭。传统的“院”是以“间”为单位的建筑实体, 围绕一个室外的中心庭院组成建筑群, 这个中心庭院不但是建筑的中心空间, 而且还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商业建筑将室内采光中庭作为建筑的核心空间, 以它为中心联系各个小空间, 组织交通。采光屋顶的存在, 不但可以使人们间接地和自然对话, 而且可以避免环境变化 (风、雨、雪……) 对人们的影响, 顾客和游人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由地购物、休息。空间的重新组织行之有效,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改造后效果:

我们在设计中意图原汁原味地保留上海里弄的感觉——因此, 在这样一条支弄内营造一种安全、隐蔽、私密的空间效果, 保留里弄特有的邻里关系。整个项目中, 每个公共空间均由这样的弄堂串联起来, 通过标识性强的建筑装饰来形成强烈的商业吸引力。从而, 将支弄的“半私密”空间有效利用, 最终形成“专属化”的特色商业空间为人所用。

4.1.2 屋顶肌理的延续

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具有的大屋顶。有人说过:“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古代就有以屋顶来概括整座房屋的意思。因此, 选择屋顶作为街区空间重组的一大要素, 易于形成连续、鲜明的城市天际线效果。

可以看出, 里弄建筑天际线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并予以强化, 通过纵横坡屋顶的交替韵律、斜肌理的有效强化, 最终形成有序、有机的整体屋顶形象。

4.2 功能的综合提升

原民居功能在经历了一定的风霜洗礼后, 建筑功能上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如今这些老式街区逐渐老旧, 建筑内没有独立煤卫、户数众多、居住面积狭小……这些因素导致了这类建筑已不再适应当代人们的居住要求。大部分传统街区一片片正在被拆除, 这是顺应城市更新发展所必须经历的痛楚。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将老建筑居住功能拓展为展示、休闲、餐饮等多种功能的可能, 越来越多地为人接受, 如上海著名的田子坊等, 其作为人们休闲、怀旧、交流的意义已远远大于建筑内容的本身。功能的提升势在必行, 因此, 在我们的案例中将乐安坊里弄作为一个星级酒店整体处理, 酒店大堂即利用里弄入口空间形成, 营造亲切、怀旧的迎客空间, 通过保留巷子的进深感, 原汁原味锁住老上海的感觉, 相信入住其中的客人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豪华、高尚的酒店品质这么简单, 同时又多了一份“天外有天, 旧事、今生两相隔”的感觉。

通过房型的调整, 使得在这里保留了老上海居住模式的影子。入住客户由石库门穿越天井空间进入各个单元, 打破传统居住模式, 通过室内窄小楼梯上至卧室空间, 留住天井、留住小阳台、留住小楼梯……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恰恰就是功能转化后最成功的证明了。

4.3 符号拼贴, 抽象简约

符号拼贴和抽象简约是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更新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设计手法。所谓符号拼贴就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变形和裂解, 使之成为某些具有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传统符号, 在建筑创作中拼贴运用, 从使新建筑与传统建筑带有某种联系”。所谓抽象简约就是“对传统形式整体或局部进行提炼与简化。抽象简约的结果是可以失传统之形而不能失传统之韵。

符号拼贴和抽象简约实质上是一种手法, 它们都是将传统的东西进行提炼和抽象, 以新的面貌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通过这种手法使建筑创作更贴近现代生活和人们的审美。

对传统元素的保留, 并加上现代艺术审美, 一刚一柔、一轻一重,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强烈碰撞, 就像玻璃这种新型元素为古老浑厚的砖墙们注入新的生命一样。于是, 窗还是那扇窗、门还是那道门, 只是身在其中的感受已经焕然一新了。

4.4 对比中突显历史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设计现代建筑, 除了运用符号拼贴和抽象简约的手法外, 还可以将建筑向地下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现代建筑对于传统建筑视觉上的冲击, 使街区的历史风貌得以完整的保持;另一方面满足街区内商业开发的要求, 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在建筑上部形成广场, 方便居民使用。建筑露出地面的部分通过玻璃、钢等现代材料与历史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或通过水面的反射突显历史建筑的宏伟壮观。

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辅助空间、与轨道交通空间之间的联系廊……一切都可以通过现代工艺予以实现, 延续传统街区新的生命。

5 结语

法国建筑师勒.杜克在19世纪提出了被后人称为“风格式修复”的理念。在他编写的《字典》中有这样的描述:“修复一个建筑, 并不仅仅要对它进行保存、修理和修改, 而是要将它重新置于一种更完整的状态下, 甚至这种状态可能在这个建筑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可能他的修复与保留更为自由, 但是于我们来说, 面对存世越来越少的历史文化建筑, 这种对于如何有效地延续其生命光彩的探索还将持续地思考下去。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曾经接触过的多个历史文化街区设计, 积累一定的经验。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设计为研究对象, 以实际操作的案例为基础, 探讨了保护修缮、维修、改善、改造四种更新方法, 尤其重点探讨了改善和改造中的多种实践手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设计

参考文献

[1] 查尔士.柯利亚, 张珑.神化—创作—新景观[J].建筑学报, 1988 (5) .

[2] 李娟, 徐凯.中心景观[J].世界建筑, 2005 (3) .

上一篇: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住院癫痫患者安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