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论文范文

2023-09-16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提高经营利润的重要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业务领域。如何提高投资银行业务,将其培养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当前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M银行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银行开展的相关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相应对策,以增强M银行这一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作为当前社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M银行自2015年开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受益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近些年来投资银行业务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本文选择M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本人就职于M银行,数据获取较为容易,同时,从M银行的角度出发,以点代面,从个案的视角来帮助银行充分意识到投资银行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为它们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M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现状

根据投资银行业务概念的特征,M银行的投资银行可以将业务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其中各个产品在整个投资银行中所占的比重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前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品种有:

第一,结构化融资产品。结构化融资产品系指无锡农商通过行为价值的表达,全面调整客户的资本形式,优化客户的负债内容,以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为目标,通过使用不同的融资工具,在经过银行的渠道流通之后,研发出更加符合资产需求的独立金融产品。M银行的结构化融资产品包括结构化融资增加和非增加两类业务。第二,债券承销类产品。M银行的债券承销类产品以非金融企业作为承销的对象,并形成三种有效的债券类产品。其中非金融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是指以法人的身份在非金融企业的内部落实银行的债券行为,并根据市场的约定范围,有效调节证券的整体价格,其中包括了短期和中期的融资券。企业债券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律规则,在市场内约定一定的活动条款,执行有价值的金融行为。公司债券是指公司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根据有效证券的市场价值,落实相关的金融买卖行为,它直接展现了债券人和公司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M银行开展的债券类承销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因为无锡农商银行不具有融资承销的身份,所以在整体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需要与社会的相关组织机构進行市场合作,从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担任财务的顾问角色,全面落实相关的金融市场行为。第三,私募融资产品。私募融资业务指通过使用金融综合平台,在资金募集方面以投资项目的形式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本业务的主要特征:其基金产品的固定收益时间不超过两年,并且私募股权资金的形式为3+2模式;M银行所宣传的投资银行的产品类型在进行资金私募的过程当中,由无锡农农商银行进行全面管理。

二、 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组体系

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组织。M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作为保障,对一系列工作进行合理的运作,这才能保证发展策略的成功。具体来说,M银行应该成立策略推行小组,由推行小组全面负责银行策略工作的开展。策略推动小组的组长应该由M银行行长担任,对策略的所有工作负全部责任,并从宏观层面进行把控。副组长应该由副行长和投资银行部的经理担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实时监测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并根据具体的考核指标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而小组成员则由财务部、市场部、运营管理部等部门的部长担任,由他们带领自己的部门具体开展相关工作。通过组织保障,全面推动策略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引进及培养高素质人才

针对当前M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为了提高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水平,有效的开展相关的工作,下一步银行应该针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具体需求加强新人才的引进工作。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不仅要构建新员工培养制度,还应加强对老员工的培养,确保老员工可以在当前的业务发展形式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不断拓展自身能够适应的业务范围并适应当前银行业务发展的整体需求。

(三)加强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品牌建设

当前处于网络化的时代,企业必须要充分应用互联网并构建自身的官方网站,与各种新媒体构建联系,利用多元化的媒体以及网络宣传自身的产品及服务。因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也要在此形势下加强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从而赢得大众的关注以及认可。可见,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也应参考借鉴这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及服务。例如,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应该与媒体开展有效的合作,对其业务模式予以采访并且报道其所开展业务范围,对其服务质量以及专业能力予以客观评价,反馈当前的客户群体对其服务的认可度及满意度,并且利用新媒体以及网络渠道开展有效的宣传,这样有助于提高M银行品牌知名度,促进其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并且吸引更多群体关注,进一步扩展其业务规模。

(四)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为确保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有序运营应该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注重数据获取能力的发挥。根据客户风险预判情况,提高投资银行的业务效率以及风险预警水平,有序推进投资银行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投行业务相关数据开展阶段性更新的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数据库,优化多元风控模型并建立全自动风控系统,促进投行业务贷后风险管理以及风险预警能力,达到对M银行投行业务风险识别监测控制的目标。此外,要促进M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水平,保证负债来源以及资产配置的有效度,促进投行业务流动性风险应对机制的健全完善,将投行业务纳入到监测体系中以有效地防范投行业务风险的发生。

三、结束语

M银行是当前我国发展较好的股份制银行,银行近些年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意识到投资银行业务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时间较短,在这一业务开展中的经验并不多,因此业务开展中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可以解决M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为其他股份制银行在顺利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将其打造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宝琪. 新形势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研究 [J]. 消费导刊,2017(8):57-59.

[2]郭树华,曲海斌.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关联整合与创新——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视角[J]. 思想战线,2018(6):130-137.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的根本性制度缺陷,也为投资银行发展企业并购业务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本文从全流通角度,对国内外近百年积累的在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投行参与企业并购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全流通;投资银行;企业并购

进入2008年,我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它解决了我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的根本性制度缺陷,意味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投资银行是指经营所有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几乎还没有,发挥投资银行功能的是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即通常所称的“券商”。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两项,其业务范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企业并购策划与财务顾问业务,即并购代理,是投资银行作为中介人的传统业务;另一类是并购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作为并购交易的主角“炒卖企业”。

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理论有成熟的一面,近100年来,关于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同时,该理论也处在发展中。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行为会因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样,经济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投资银行企业并购理论不断发展。“全流通”是一个建立在股权分置基础上的概念,股权分置又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这样全流通时代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也就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研究课题。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这一全新的背景环境下,系统地梳理对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研究,为我国投行参与企业并购提供理论指导。

一、国外研究情况

企业并购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投资银行在推动并购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企业并购业务已经成为投资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因此,国外经济学界在投资银行与企业并购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资料。但由于全流通不是一个简单的状态描述变量,而是一个针对股权分置问题进行改革所产生的结果描述变量,股权分置的中国特色也赋予了全流通的中国特色,因此可以说,关于中国股市全流通时代的企业并购,国外的研究还基本上没有涉及到。

1、关于企业并购。史密斯(1968)曾用投资银行纪实材料很好地证明了公众公司规模愈大,经营愈多样化,其生产率波动就愈小,从而能够减少目标企业的资本成本。1976年,詹森和梅克林提出了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内部机制可部分解决代理问题,并购则提供了解决代理问题的外部机制。委托一代理理论在解释并购动因中运用最为广泛。在新古典主义的学说中,效率理论认为公司购并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加社会福利。梅因和马里斯进一步揭示其内在机理,认为企业并购的存在可以对管理层产生一种无时不在的威胁。这种威胁可以约束管理层,进而产生对管理层的激励。“市场缺陷论”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对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中存在偏离纯粹市场竞争模式的现象,并购尤其是纵向并购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企业交易成本。企业以内部组成替代市场的根本动因在于内化原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成本。这不仅揭示了并购的内在动因,而且也为说明企业扩张的最后边界提供了理论基础。Boehmer研究了欧洲上市公司并购情况,比较了欧洲各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敌意并购的情况,阿伦(G.C.Alien)对近百年英国企业合并史的分析,指出兼并是有效企业借以成长的一部分过程,就某一方面而言,它补充了内部的增长,并且可以说是一种文明地改变失败企业倒闭命运的方法。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历史也表明,企业并购是改变产业结构的成功之路。

2、关于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理论。科斯首先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又称内部化理论,认为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和内部化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研究,他分析了产生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和兼并的因素,并把它与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市场机制的失灵,认为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是两个重要的人为因素。人的因素与不确定性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市场机制失灵,遂用内部组织机制代替市场协调,并可通过投资银行的专业设计更加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杰弗里.C.胡克研究了投资银行在企业扩张中的角色,提出了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与收购方接触的主要策略。

金融中介理论学派结合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为主线分析了金融中介在传统业务中的作用。如,Benston和Smith(1976)的交易成本说、Allen和Santomero(1997)的参与成本说。他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却局限于投资银行之外的机构所参与的传统业务。Henri Servaes和Marc Zenner(1996)假设投资银行参与并购能够为企业节约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降低合同成本。他们建立模型分析了决定企业是否选择投资银行参与的因素,但对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条件并没有说明。

二、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的企业并购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业务则是90年代发展的新事物,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的市场化运作已逐步展开,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经济学者开始重视对我国投资银行如何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其特殊功能进行研究,也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

1、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在并购的概念上,陈共、周升业等人(1996)指出,“并购的定义一般有最狭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并购包括公司法上的吸收和新设合并,以及为参与运营或取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购买股权或资产。”关于并购的动因,单吉敏、徐龙炳(2000)指出用效率解释购并动机在理论上发展最为成熟,它的基本推演过程是:效率差异→购并行为→提高个体利益→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率。关于企业并购的作用,鞠颂东、王东等(2000)中指出,企业兼并重组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式。吕竺笙(2005)在对西方公司并购动力理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理论,从并购动力的核心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这一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并购参与各方利益均衡分析,提出并购动力的利益相关者均衡是有效并购的推动力量的理论观点。

2、关于投资银行发展企业并购的文献。蔡则样、卞志村(1996)提出,“只有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利用投资银行的智力和信息的优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更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和信息咨询。”鞠颂东、王东等(2000)中指出,中国投资银行全面参与企业并购,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战略转移的条件尚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障碍亟待解决。比如市场准入障碍,市场环境发育不充分,融资限制过多等等。岳意定(2001)认为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并购双方安排并购,确定并购的条件,帮助并购企业

融资,帮助被并购企业进行反并购。艾献军(2002)认为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降低交易费用、降低兼并的谈判成本、提高市场预期效应和社会效率、实现自身作为资本市场中介作用的价值等方面。游达明,周伟(2002)指出以企业并购为核心内容的企业重组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途径。魏来(2006)分析了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具体作用,指出我国投资银行业在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和约束,并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董小君(2007)从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投资银行是如何节约并购的交易成本以及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条件,认为只有当投资银行中介交易的效益大干投资银行中介交易费用时,投资银行中介交易才是合理的、经济的。并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道路。

另外,众多经济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大部分投资银行只是部分模拟了并购经纪人的功能,业务不够规范,远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顺问的需要,因此,投资银行急需从战略经营的高度去开拓并购业务。

3、在对策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有研究政府在并购中角色定位的文献。严武等(2000)指出,“为了提高并购效率,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的作用应侧重为并购重组市场机制的培育者,其职能应集中于引导、规范、监督、服务等方面”。在如何拓宽券商融资渠道方面,张瑞祥(1999)认为应适度放宽企业和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融资限制。如允许金融机构为股权并购提供贷款;放松企业债券的利率管制;允许大的投资银行进入资金市场或通过股票上市、增资扩股、发行债券等方式融通资金。

4、在全流通的新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全流通时代企业并购活动的新特点,包括:(1)并购动因的转变,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战略性并购将不断增加,逐步取代过去过多关注短期财务利益的财务性并购。(2)并购主体多元化,从理论上讲,任何法人、个人都可以成为收购人。(3)并购方式多样化。一般意义上的协议收购将不复存在,要约收购则从强制性要约转向主动性要约,定向增发将成为将来一段时期重要的上市公司收购方式。(4)外资并购发展更为迅猛。许多财务稳健、业务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上市公司,将受到外国投资者的青睐。(5)反收购手法及限制的变革。随着并购战略的展开,反收购的对抗手段也趋于多样化,以章程设定反收购条款、白衣骑士战略、毒丸战术等将屡见不鲜,并购与反并购所使用的金融工具也将不断丰富。

二是关于全流通时代并购的价值创造:(1)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使资本市场成为整合产业结构的平台,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盈利能力,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布局调整。(2)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市场的定价能力增强,市场的股份流动性提高,大幅降低了并购的成本,增强中国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3)形成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同时从外部约束与内部激励上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方位

投资银行业务可分为股权承销、债券承销、资产支持证券承销。我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主体主要为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门与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本文所探讨的投资银行系狭义的投资银行,即专门从事一级市场股权债券承销保荐的金融机构。

债券承销领域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全面领先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作为当今资本市场中投资银行业务的主流,拥有极高的市场体量与较低的承做成本和更小的项目风险,是投资银行业务中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中占据了较高市场份额,奠定了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未来的发展基础(见图1)。

资产支持证券领域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直追证券公司。在资产支持证券领域,证券公司因起步较早,承销规模占据优势,但商业银行在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规模上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证券承销额仅为2688.78亿元,2019年便增长至4559.77亿元,增长率为69.59%,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承销额为5,781.39亿元,增长率为26.79%。

股权承销领域商业银行正在探索。在现行分业经营体制和监管规范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部门无法参与股权承销保荐核心业务。但不少商业银行已开始探索为企业并购重组、增资扩股、新建企业股本金提供的配套投融资安排等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市场方位的成因

商业银行有利润与资产规模优势。商业银行具有持续稳定的利润与庞大的资产规模。据银保监会发布的2021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21年上半年度经营数据,2021年上半年,证券公司累计净利润仅902.78亿元,与商业银行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投资银行业务竞争激烈,尤其在债券承销领域中,各金融机构逐渐降低承销费率以承揽优质、稳定的项目。2021年8月9日,广发银行发行600亿元金融债券,中标投行为竞争这一优质项目甚至将承销费率压至百万分之一,这意味着在债务融资领域中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短期内无法带来足够的回报。投资银行是长周期业务,足够庞大的利润规模所带来的充足现金流是能够长期大规模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基础。

在债券承销业务中,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也是其市场竞争优势之一。根据银保监会发布2021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资产达336万亿元,而2021年上半年末证券公司总资产仅为9.72万亿元,有极大的差距。债券业务中的发行主体多为国企,更倾向于选择稳定、专业的机构进行承销,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有利于其承揽优质项目并提供所需的人力与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具有客户资源优势。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遭遇瓶颈,近年来,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远超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难点在于寻求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商业银行在开展自身三大业务,即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时,在许多环节可以接触到高净值客户与企业端客户,有机会为制造业与城投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并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维护渠道。而证券公司主要从事经纪中介、财务顾问、客户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业务周期较短,多为一次性服务,较少与客户保持长期联系。

因此,尽管在资产支持证券总承销规模上,商业银行因起步较晚尚未超过证券公司,但凭借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项目承揽阶段与发行证券的包销、代销环节所具有的客户资源优势,商业银行近年来连年保持远超证券公司的发展速度。股权业务中商业银行暂时受牌照限制。一方面,在股权承销领域中,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获取牌照资质困难,因此不能从事IPO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等保荐和承销业务;另一方面,受《商业银行法》及其他监管政策限制,商业银行也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都限制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的股权承销业务。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市场方位优化路径

掌控一家证券公司以巩固债券承销领先地位。在债券市场上,商业银行拥有资产与利润规模优势,掌控一家可完全支配的证券公司,可以扩大其在债券承销领域上的优势。商业银行可将投资银行业务划分至其掌控的证券公司中,这样该公司就可分享银行的资金、客户、经验等资源,在债券承销领域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部分大型商业银行或其所属集团公司已经完成了旗下证券公司的打造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据Wind数据库统计,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平安证券、中银证券2020年债券总承销额分别名列全部证券公司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一。其他商业银行可学习借鉴上述成功案例。

引进外资以辅助承销资产支持证券。2018年以来,合资券商业务牌照已逐步放开。2019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全面取消在华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限制。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金融市场将更加开放且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顺应政策引进或联合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外资投行,获得资产证券化业务经验,并应用于广大的客户群体中,从而在资产支持证券承销中增大市场份额。

做好准备进军股权承销保荐领域。在IPO注册制施行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提前做好进入股权承销保荐领域的准备,借鉴学习西方大型投行成功案例,通过开展企业并购重组、增资扩股以及为创新企业提供配套投融资安排等业务,先积累人才及经验,在牌照全面放开之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拓投行业务市场。

招募培养精英团队。在未来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应增加人才招募及培养方面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与猎头公司合作,吸引在投资银行领域已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增加校招管理培训生的数量,在管理培训生中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毕业生;此外,可以增加校园实习生名额,通过在目标院校招募实习生、设立留用考核,早一步开始目标人员的选择与员工培养,降低校园招聘识别成本。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杨生恒

商业银行月度资讯

2021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

1月12日,央行发布2021年金融数据,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1.35万亿元,同比少3.44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

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1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对银行授信类等与资金相关的高风险关联交易分别设定比例限额,明确银行对单个关联方授信余额不得超过上季末资本净额的10%。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1月14日,央行公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最高承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总资产的15%,保证金余额不得超过承兑人存款规模的10%。

南京银行拟收购苏宁消金控股权

1月16日,南京银行发布董事会决议补充公告称,该行拟收购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控股权。该收购行为后续需经监管机构审批。

LPR“降息”如期而至

1月20日,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较上一期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1年期LPR降至3.7%,5年期以上LPR降至4.6%。

銀保监会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

1月2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划出五条监管红线,包括银行不得利用价格手段开展不正当竞争,不得收取显著高于外部服务价格标准的费用,等等。

金融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

1月26日,一行两会印发《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明确,金融机构不得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或者假名账户,不得为冒用他人身份的客户开立账户。

中原银行宣布吸收合并三家银行方案

1月26日,中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与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订立吸收合并协议,总代价约人民币284.7亿元。吸收合并完成后,该行资产总额将近1.2万亿元。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第4篇

五大投行全军覆没,神话可能就此终结

一场罕见的金融灾难,蹂躏着市场。平日高贵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像扬子江心失舵的小舟般无援、绝望,沉沦。

这的确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大海啸。此前,以1850年创立的雷曼兄弟公司和1935年成立的摩根士丹利为首的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何等风光,百多年来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它在全球600多个城市设有代表处,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摩根士丹利列第61位。摩根士丹利的辉煌正像其当年成立后的第一个广告中所说的,“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要找摩根士丹利。”这些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因其为全球成千上万个重要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国家政府及富有的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而被业界誉为“华尔街的骄傲”。他们吸引了全美甚至全球金融领域的顶尖人才,在管理经营上创意连连,资源充沛,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皇冠。

然而半年以来,这皇冠上的颗颗明珠却渐次跌入尘埃。原先170美元一股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价码仅相当于贝尔斯登在华尔街一幢办公大楼1/4的售价。接着美林被美国银行接管。而成立最早历史最悠久的雷曼兄弟就更窝囊了,在接连向美国政府发出“救救兄弟”的求救信号无人理睬后,只得宣布破产了事。2008年9月23日,位居全球投行老大和老二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在美联储的批准下,转为了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公司将告别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行运作模式,不得不俯下身来脚踏实地的,像众多商业银行一样主要立足于储蓄等业务。五大投行至此全军覆没。

五大投行香消玉殒,它们的归宿是一样的,那就是纷纷落入商业银行之手。这让我们在重温“兔子输给乌龟”的商业传奇之后,更能体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前主席威廉·伊萨克的感叹了,“这个消息糟透了。要知道,这些敢于冒风险的华尔街投行曾经帮助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太多辉煌。”许多人甚至发出了“华尔-街独立投行的神话可能就此终结”的哀叹。而探究五大投行倾覆之谜,也因此成了时下金融界最时尚的课题。

次贷危机的爆发,是五大投行倒下的最直接诱因

那么,风行了近百年之久、荟萃了当今金融业最高端人才的美国这五大投行,究竟为什么说倒就倒了呢?

当事者之一,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昔日华尔街巨头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在美国国会众议院过堂听审,在回答议员们关于雷曼兄弟如何垮掉的质问时他解释说,雷曼兄弟公司用了一切力所能及的手段,以控制风险,救赎自身。而最终的失败是因为华尔街发生了“信心危机”,一些金融投机者操纵市场、卖空面临困境的金融机构,活活将它们拖垮。

不难看出,当事者的“一面之词”多少带有“槛内人”自我开脱的意味。而业界和学术界在把脉五大投行倾覆原因时,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五大投行倒下的最直接诱因——而五大投行恰恰又是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设计的一种住房贷款。与“优质”贷款相比,这些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在美国购房抵押贷款市场上,过去各机构包括几大投行为了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对贷款人的资质其实有硬性的标准,只有达到一定资质的购房者,他们才会愿意为其提供贷款担保。但2003年前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房价一路走高的情况下,美国的商业精英们却打起了次贷的主意。一些房贷抵押机构开始追逐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获得贷款的客户,为他们开出异常优惠的条件,比如很低的首付,开始几年很低的月供,于是很多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能买得起房子的人一夜之间就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刺激了次贷的快速发展。2006年,美国次贷总规模已高达6400亿美元,是2001年的5.3倍。

不仅如此,围绕次贷还形成了一个金融创新链条:居民向商业银行等房贷机构申请贷款,房贷机构又将贷款卖给房利美、房地美和投资银行等。投行们为了分散风险,自己并不全是持有这些贷款,而是将这些贷款用异常不透明的方式打包,处理成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其间,保险公司如AIG等还为这种次债提供担保。因为不透明,使得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打包的贷款风险到底有多大。在现金不停流进房地产,房价不停走高的时候,所有的资产看上去都像是优质资产。一个正循环就这么形成了——次贷被当作优质资产得到了市场的追捧,次贷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这就进一步抬高了房价,于是次贷就显得更加诱人,更加没有风险,如此往复,泡沫越来越大。当然,在泡沫破裂-之前,很多人并没有觉得那是一个泡沫,相反,他们觉得这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时代。

在美国房市火爆时期,这个资产证券化链条看上去确实很“完美”,购房者、房贷机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然而世事难料。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市场流动性吃紧,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与此同时,美国房价见顶回落,使次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这样,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一位明尼苏达州的美国朋友告诉笔者,说她所处的那条街上,就有二十多户人家房产被收,锁门离去,她对门的邻居也多日不见房内亮灯,一打听,因还不起房贷被清理门户了。就这样,房贷机构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债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投资银行自然也在劫难逃。一场雪崩就这么开始了。

高杠杆率投机,过度集中于高风险业务,是投行深陷“泥潭”的技术层面原因

在这次危机中,传统存贷业务比重较大的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投行却给整得很惨,这又是为什么呢?

或许我们首先应该对投行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投资银行素有资本市场的“心脏”之称,在西方国家的资本融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投资银行是全球同业中最先进的,它的发展基本上代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投行和传统银行业业务的分野,缘于1933年美国通过的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Glass-Steagall Act)。该法案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即废除商业银行承销公司证券或无担保收入的政府机构债券,投行与传统的银行业由此正式分家。也正是在那一年,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规定,为减低商业银行运作风险和恢复公众信心,当时的金融超级企业摩根大通(JP Morgan&Co)被迫将摩根士坦利(Morgan Stan-ley)分拆出去,投资银行和零售银行之间建起了一堵防火墙。但20世纪70

年代以来,美国投行自身的业务结构也发生大的转变,传统的发行证券收取交易佣金已不能满足投行的胃口,参与企业重组、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地产融资等“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逐渐成为投行的主营业务。

商业银行业有国际性的监管制度,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有相关规定。银行每年提取风险拨备,及时抵补亏损。而投资银行却没有这些机制,一旦出风险,没有进行亏损抵补的资本,平时也没有存款补充流动性,投行脆弱性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

业内普遍认为,将美国投行拖入“泥潭”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杠杆比例过高,即以较少的自有资本支配过多的资产。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的资本实力相对有限,为实现更多盈利,投资银行大都超比例发展业务,实行高杠杆率投机。高杠杆率投机是这么一种行为,比如说一个机构只有100块钱,但这个机构从市场上借来了3000元进行投资,这3000元如果有5%的净回报率,那这个机构就赚了150元,相对于这个机构的资本金而言,这就是150%的巨额回报。当然,如果这3000元有5%的损失,那就是损失150元,这个机构就会资不抵债。高杠杆率,可以让一个机构在上升的市场里获得超额的回报,但同时也会让一个机构在下降的市场里蒙受巨额的损失。这100元借3000元的数字并非凭空而来,据瑞银的数据,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去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杠杆率是一家公司承担的风险与股本之比。在市场繁荣时,借来的钱会帮助公司实现创纪录的收益,投资者极少表示担忧。而在眼下信贷市场风声鹤唳之际,杠杆操作的高风险性表露无疑。根据估计,这次在次贷危机中被收购的贝尔斯登和倒闭的雷曼兄弟,就是在用如此高的杠杆率在市场中赌博。

二是投行的业务分配有问题,过度集中于高风险业务。以雷曼为例,作为华尔街规模相对较小的投资银行,雷曼在固定收益市场和住房抵押债券市场投入过大。在住房市场景气期间,抵押债券业务为其带来巨额收益。然而,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这块过去最盈利的业务却成为巨额亏损的来源。

一些缺乏透明度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爆炸性增长,让次贷危机更趋复杂,也把投行往泥淖里又狂推了一把。在过去几年,一种名叫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 Swap)的衍生产品经历了集合级数的增长。这种产品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贷款保险。打个比方说吧,美洲银行持有大量的住房贷款,担心这些贷款有可能变成坏债,美洲银行就可以和AIG这样的保险公司签定一个信用违约互换,这个互换的基本条款是美洲银行定期向AIG支付一定的费用,具体的费用根据贷款的风险而定,而AIG承诺在贷款变成坏债的情况下赔偿美洲银行的损失。在市场好的时候,持有信用违约互换对AIG就像是收保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在市场坏的时候,信用违约互换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务负担。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几乎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进行交易——信用违约互换也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的。因此也许美洲银行最初是和AIG签订的互换,但保险公司AIG却把这个互换卖给了第三个机构,比如说贝尔斯登。据估计,信用违约互换的市场规模有几万亿到几十万亿美元之巨,频繁的买卖和持有这种产品,无形中把所有的机构都拴在了一起。

最先陷入危机的,是那些直接涉足次贷业务的房贷企业,还有就是用高杠杆率投机的投行们,于是就有了今年三月贝尔斯登的骤然坍塌。贝尔斯登的资产是已经不太值钱的次贷产品,它的负债却是大量的短期债务,而它的自有资本又不足以弥补其在次贷产品上的损失。几乎就是在几天之内,贝尔斯登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从市场上借到新的资金,而旧的债务却已经到期必须归还,那时那刻,贝尔斯登的命运就已经被确定了。美联储的出手相救,只是让贝尔斯登有秩序的退出市场而已。雷曼兄弟几乎和贝尔斯登遇到的是一样的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美联储没有在最后一刻拯救雷曼兄弟……

如果非要找个责任人,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格林斯潘

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如果非要给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找个责任人的话,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格林斯潘。在小圈子范围内,一场清算格林斯潘的运动展开了。

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逻辑是这样的:次贷最初源于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也发放房贷,甚至无需交纳首付,由此吸引了大批高风险客户。银行之所以这么做,则是由于手中的钱太多。银行坐在现金堆上,就像坐在火山口上。因为现金不产生任何收益,银行总是希望把现金变成生息资产。

那么,银行为何坐拥大批现金呢,这就归因于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了。“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一度非常低迷,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将联邦基金利率一降再降,在2003年6月到2004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历史上从未到过的低点1%,这应该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源头。这意味着,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融资成本相当低廉,但同时大量的流动性资产涌入金融市场,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引起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要得益于大量廉价的外国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产品的涌入。所以就有了“美国的问题,大家的责任”之说。总之,无论是联储还是华尔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很舒服的状况中。联储可以尽兴的维持低利率,刺激经济却不用担心通胀。而华尔街则发现市场上充斥着便宜的资金,唯一要做的是把这些钱投到可以赚钱的地方,非常不幸,这一次,是房地产。

不能因噎废食,金融创新永无止境

近来,中国国内的评论不断发问:美国前五大投行都倒了,这次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遭遇了挑战?是否意味着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终结?有人甚至呼吁中国要放慢甚至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他们认为,过犹不及,美国就是因为创新过了头才酿制了这场世纪金融灾难。对此,笔者的看法是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要相信美国金融市场的纠错能力,金融创新永无止境。

笔者比较赞同美籍经济学家陈志武的看法,他认为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肯定还会继续,这次危机带来的冲击,主要的影响是在量的方面,而不是质的改变。

那么,次贷危机的结果会是什么呢?首先当然是让美国和全球的金融机构付出代价,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商业银行、日本的银行业都已付出代价。其次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受到冲击,消费信贷和其他信贷严重收缩,不仅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投资会更加谨慎,而且其他国家的机构和个人给美国提供的信贷、资本会大幅下降。因此,美国未来一两年的信贷消费很难增长。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将压缩美国的信贷消费,使这种经济模式在规模上下调,但不会是终结。

从许多方面看,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远,是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

面很广、也很深。但是,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金融和经济模式,反而是强化了它,这次美国也会通过相应的改革再走出来。

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不应该作为加强我们一味加强金融管制的依据。诚如陈志武所言,因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我们必须知道,监管从本质上是反应性的,是对已经熟悉的事情而为的,但创新顾名思义是以前没有的,是创造出以前不熟悉的东西,所以,从本质上,创新是不应该监管的,否则逻辑上就有矛盾。我们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够真正提高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

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不奇怪。因为必须通过出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从这个意义上,因为次贷危机引发的问题-,美国对证券、投行的管制,肯定要比以前增加。现在这么多的投行需要联邦政府和美联储提供保护,那以后美联储和其他的政府机构,就要建立起防范、监管的制度,来避免危机的发生。

这场危机更让我们看到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供应是非常大的一件事,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就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泡沫。而泡沫的破灭,不仅会给金融业以重创,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

中资,该出手时就出手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生产和流通已不再是利润的主要源泉,资本或劳工也不再是获取超额利润的利器。今天的全球经济,掌控在少数超级资本手上。超级资本数量不大,而且已经从生产过程中剥离出来,但它附着在经济生活的关键制高点上,通过无形的资产对经济活动“雁过拔毛”,享受着超高的利润率,享受着在世界各地政治、经济上的特权。

金融企业,便是这种超级资本中的精英。尽管数量上它们仅占美国上市企业不到5%,却拥有上市公司40%的盈利。世界前二十家金融企业2007年业务量,是中国一年GDP的一倍:一家大金融企业一年的盈利,相当于一个不太小国家全年的GDP。做金融的高盛一年的利润,是制造业的联想利润(包括收购IBM手提电脑那部分)的24倍。由于不参与生产,资本占用量小,银行的ROE(股本回报)为14%,投资银行更高达30%(即三年多一点便可回本)。

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创新,酿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金融浩劫。次贷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对金融市场造成一次又一次震荡,重创了许多美欧金融机构。华尔街上五家投资银行,已有三家倒下,剩下的两家仍在资金断流、客户挤提的困境中求生存。对于这些投行,目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但是对于手中握有现金的资本来说,这又可能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在市场动荡、风声鹤唳的时候,今天投资困境中的金融企业,不敢说明天股价会不会跌掉一半,但是投资组合十年后的回报肯定高。市场稳定后这些金融公司的价格,一定与今天大不相同,而市场不可能一直动荡下去,许多金融企业也大到不能倒下的地步。

入股美国投资银行的战略价值、无形利益,可能远远超出投资获利。中国资金通过企业、基金、主权、个人等渠道,以不同形式投资海外是大趋势,有一流的、全球性的投资银行协助,可以缩短学习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仍在探索成长期,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刚刚开始,有一流的海外投行倾力支持,过程会更加顺利。同时投行在美国有颇强的政治影响力,对中国今后的公关活动有益。

金融企业,是现代资本主义皇冠上的明珠,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在平时外资很难染指这种企业。个别金融企业一旦有事,美国政府也往往安排本国龙头企业进行并购。但是目前美国金融业面临着百年一遇的浩劫,整个行业都面临流动性危机,多数金融企业都面临资本金严重受损的问题。美国政府本来已面临巨额财赤,现在又要一次次地救援,财力上捉襟见肘,精力上疲于奔命。国会已意识到如不拯救困境中的金融机构,整个市场和金融体系可能崩溃,并对实体经济构成重大打击。因此美国政客目前对外资收购,表现出罕见的宽容。如此的政治环境极少出现,更非有钱便可以买到的。这种政治上的“零阻力”窗口机会,值得珍惜。

(陶冬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油价粮价可能引发全球性“滞胀”

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高涨引发全球性通胀。不排除可能出现全球性的滞胀。

因为美元贬值,与美元挂钩的国际大宗商品,石油,铜,其他矿产以及其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石油价格高企使寻求替代能源需求上升,导致提取再生能源的相关谷物的工业需求上升,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际粮价普遍上涨。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大幅上涨,特别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胀都达到两位数,越南通胀水平接近20%,俄罗斯超过14%,都达到历史高位。不排除出现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出现的经济“滞胀”局面。

石油价格的走势有可能随美元走势发生变化,但是如果投机因素的炒作成为定价的主导,石油价格的调整是否与美元完全同步就存在变数。无论如何,不可能回到低油价时代。

这次粮食价格的上涨不论是~次性上涨还是持续上涨,相信都会持续一两年的时间。70年代,当国际粮食库存达到最低水平以后,出现粮价大幅上涨的情况。去年国际粮食库存就非常接近70年的最低水平,所以今年的国际粮食价格可能不太乐观。特别是华尔街赚钱的机会不多。大量金融投机资本已经进入商品市场。粮食价格可能出现像石油和其他能源一样的命运,被投机性很强的金融资本所操纵。

我们认为,这一轮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主要粮食生产国比如澳洲的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国际粮食库存接近历史最低水平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最主要原因还是美元贬值,油价上涨,再生能源的利润上升,对玉米需求上升带来玉米需求价格变化,连带一般粮食价格的上涨。

所以短期内,需要关注再生能源的作为成本的粮价上涨,作为最终产品价格的油价上涨带来的边际收益的变化,来判断粮食价格的稳定的时间预期。美元贬值趋势的改变,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高油价和高粮价的态势。因为过去一轮全球流动性过剩推动的全球价格泡沫,会得到为拯救次贷危机的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新一轮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支持。

从长期来说,中国一定要参与国际市场油价粮价等一些大宗产品的定价,否则中国要永远承接越来越高的国际大宗产品的价格。因为投机的金融资

本与实业投资的资本完全不一样,永远有强烈的意愿推高价格。作为石油输出国的OPEC,也有强烈的动机推高石油价格,赚取石油美元。石油输出国一方面说油价上涨不是供求不平衡造成,屡次做出不增加生产的决定。另一方面又做出会上涨到200美元的预期。中国在大宗产品的国际价格定价中的“缺位”,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至于一些受连带的并不是再生能源需求的粮食品种,如小麦、大米,价格信号调整市场供求的作用会比较显著。换句话说,高价格鼓励更多的供给,一般需求的粮价有望几年内有所平稳,但大幅下降似乎不是趋势。

(左小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次贷危机祸根是政府失灵

美国次贷危机,很多人说是市场又失灵了,其实不是市场失灵,恰恰是政府失灵。

次贷最初源于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也发放房贷,甚至无需交纳首付,由此吸引了大批高风险客户。银行之所以这么做,则是由于手中的钱太多。银行坐在现金堆上,就像坐在火山口上。因为现金不产生任何收益,银行总是希望把现金变成生息资产。

那么,银行为何坐拥大批现金呢,这就归因于美国的央行即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了。“9·11”事件后,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至1%的低水准,并坚持两年之久,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源头。

美联储投放的货币经银行体系放大,商业银行坐拥大批成本偏低的现金,需要寻找出路,各种金融创新应运而生。商业银行放出次级房贷后,自己也知道其中的风险,就将之打包做成次级债产品,转卖出去以转移风险。经多次包装后,一般投资者已经不明白其中的风险,无法给相关产品合理定价了。

此时,一旦经济形势不好,次按违约率上升,投资者就会争相抛售次级债相关产品,造成市场大跌,最终酿成一场大的危机。

美联储之所以释放出过多的流动性,则跟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理念有关。格林斯潘本人对流动性泛滥的后果并非没有警惕,但是,他更担心美国陷入衰退。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到美国时,美国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升,流动性严重不足,格林斯潘紧急向银行体系注资,并降低利率,风险有所化解: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格林斯潘再度降息,增加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复苏。

时至2001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已有复苏征兆,偏偏碰上“9·11”事件。格林斯潘别无选择,再度祭出降息法宝,将基准利率降至1%。其降息无可指责,但保持两年之久,则被认为是今日局面之祸根。

格林斯潘之所以不尽早提高利率,改变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是因为他害怕重蹈日本覆辙。日本于1989年股市、房市崩盘后,经济衰退持续至今。格林斯潘一直想等到经济复苏了再加息,最终导致加息政策的滞后。

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三分之二来自于虚拟经济自身的创造

为什么要救华尔街?现任财长保尔森的答案是:如果现在不救,经济将急剧下滑从而导致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尔森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是华尔街闯了祸,但若不及时救它你也得死,它活了你才能活。所以,美国乃至于世界对华尔街的依赖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人类能否摆脱对华尔街的依赖呢?这是欧洲政治经济领袖10月4日开始讨论的主题,这又注定是毫无结果的讨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够替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而人类已经无法回到金本位时代了。

经济问题,从本源上讲,就是货币问题,因为财富与货币是一物两面。华尔街的地位,一方面在于世界经济对美元的依赖,另一方面在于它改变了当今世界的财富形态。金融海啸发端于房价下跌和次贷市场的崩盘,股市房市的震荡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此时若无人站出来“扛”住其中某一块骨牌,海啸会席卷世界,灾情将不断升级。昔日金碧辉煌的财富为何如此不堪一击?这就引出了新金融之惑:金融财富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放在百度或谷歌上搜一搜,搜索关键词“房市股市”,几乎是一无所获,因为在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中没有这两类财富。奇怪吗?为什么?因为亚当斯密描述的世界是实体经济的市场,实体经济的价值是劳动和效用,虚拟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把经营和交易提升到为现代宏观经济循环的核心。于是,传统金融业经营货币的流动性,现代金融业经营资产的流动性,随着华尔街金融的崛起,现代金融业喧宾夺主,从实体经济的工具上升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坊间热议的“流动性”早已不完全是货币的流动性,而是资产的流动性,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的源头恰恰是各种类型的资产在经营和交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流动性“财富幻觉”。

曾几何时,钱庄票号以“汇通天下”带动“货通天下”,从而形成金融业的原始定位:中介服务业。此后的商业银行以存贷差业务经营货币,结果成为各行各业的风险聚集中心,升级为风险经营业。银行家们唱起了一首歌:储蓄如蓄水,投资如泄洪,从此进入了投资人的迷幻空间,华尔街金融应运而生,把这个行业升级为金融工程业。当实体经济的风险可以被无限分割后消失在虚拟经济中的时候,金融业升级为风险制造业,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从中介服务到风险积聚,再从金融工程到风险制造,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三分之一来自于实体经济,三分之二来自于虚拟经济自身的创造。恰恰是这些风险在流动中形成了“财富幻觉”,在人们的疯狂追逐中演化为纸醉金迷的财富盛宴。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河的那边大家都是穷人,而到了河的这边,1%的人口和5%的区域集中了50%以上的财富。原因何在?并不是物质形态的财产发生了转移,而是现代金融业改变了财富的形态和产权的性质,用财产的交易权取代了物质形态的财产权,并把当今世界的财富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流动的,没有交易权的财富;另一种是可以流动,拥有交易权的财富。前者代表贫穷,后者代表富有。当人们在义愤填膺讨伐华尔街的时候,却常常忘记他们热情追求的财富多半来源于华尔街的创意。

面对一个把风险转化为财富的神奇行业,是恨还是爱?其实都无所谓。当你尽情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之时,也无妨在幻觉中虚构一个把水抽干了的西湖,你就进入了现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之惑。现代金融,似乎就像在海水里风情万种的水母一样,95%是水,所以必须保持充足的流动性。

(金岩石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即使爆发金融海啸美国以借贷促进消费的发展模式不会改变

过去几年,住房按揭贷款市场走过头了,出现太多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结果造成今天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还在发生,对美国和世界的负面冲击还需要一段时期才能消化。尽管这次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但是,美国自19世纪末演变而来的、靠借贷消费带动的增长模式不会改变,其金融资本主义模式也不会终结,在质上不会变,只是在度上会有收缩。

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已足够完善,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已大大提高,不怎么费力即能满足物质消费需求。最终制约人类经济增长的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消费需求跟不上。除非从今以后每个人每天的食物需要、生存需要出现根本性的增加,一天不是只吃三顿饭而是十顿饭,一人不是只穿保温所需要的衣服而是天天穿100层衣服,否则,这些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消费继续是增长的瓶颈。

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来缓解人们因为在不同年龄时收入不均匀而导致的消费力不平衡问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各类基金等金融品种,其目的也在于安排好未来各种可能的需求,以减轻青年、壮年时期的存钱压力,从而促进消费。总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发展,都是围绕着把人们从存钱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而释放消费动力。

这种借贷促进消费的发展模式不是美国专有的,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实际上,中国现在也要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否则,中国只能继续依赖制造业和出口市场。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个人资本社会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成度非常低,个人资本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这就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基金运作水平和基金收益,在资本市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

关键词:个人资本社会化 资本市场 机构投资者

个人资本社会化,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居民所拥有的个人资本,通过与其他各种形式资本的联合,以产权或股权形式表现出来的由社会共同占有使用的资本转化过程,从而使个人资本具有了社会资本的属性。个人资本的社会化与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闲置资金也逐渐增多,现代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又为居民手中的闲置资本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资本产权重组,大量集体经济的存在以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条件下,个人资本可以通过股份制形式或其它产权资本的形式实现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人资本、其他个人资本以及外国资本的资本联合,不仅使个人资本的占有使用社会化,而且使个人资本的收益分配方式社会化。居民个人可凭借个人资本的股权享受资本经营的收益,从而扩大收入来源,共享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

个人资本,可分为个人(家庭)生活资本和投资资本。个人生活资本指个人拥有的主要满足家庭生活的住房、教育、养老等基本生活需要的资本;投资资本指家庭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追求于股票、债券、基金、外汇等投资需求,以获取资本回报、实现资本增值的资本。可见,个人资本社会化,主要指的是个人投资资本的社会化,是居民将个人闲置资本通过不同投资方式实现的投资及收益的社会化。

一、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社会效应

资本社会化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其作用体现在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可以推动产权制度的变革,促进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发展。个人资本的社会化,使个人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通过股份制加以联合,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乃至对于居民个人都有重要影响。

对企业来讲,个人资本社会化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说来,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水平比较低,大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多依靠银行债务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为负债管理和金融风险控制带来一定难度。股份制的发展,不仅可以规避这种金融风险,而且可以通过各类金融工具如证券投资基金、货币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发展规模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

对居民个人而言,个人资本社会化有利于拓展居民个人投资渠道,提高个人资本利用效率,提高家庭收入。居民将个人资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资本投资,与其它社会资本——企业资本、人力资本等结合,通过社会化方式促进资本流动,获得价值增值。居民正是在个人资本社会化运动中享受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作为个人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受益人,并在财富分配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富裕起来。

个人资本社会化促进了个人与企业的投融资渠道,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流动离不开资本市场,个人资本要获得股权、债权、外汇或其它收益,必将促进各类金融工具的产生发展。传统上,人们把银行储蓄作为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金融工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投资理念的改变,单纯银行利息的收益已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资本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证券公司、银行、信托服务、投资基金、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个人资本与企业资本及其它社会资本联合的桥梁,也成为个人资本社会化的主要方式。

可以看出,个人资本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要改变个人资本的管理方式,通过参与社会资本的投资,使之成为提高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种理财方式。银行储蓄、各类投资基金等为居民个人理财提供了理财服务的有效的金融工具,而证券市场则是居民实现财富增长的又一主要通道。个人资本经由资本市场获得了资本社会化之后的收益分配,正是对个人理财的一种回报。

二、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受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程度非常低,个人资本社会化的进程也非常缓慢。根据央行的统计,2006年10月底,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已达15.8万亿元,巨额个人储蓄存款一方面说明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却表明人们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仅将稳定安全的银行储蓄作为唯一的投资渠道。同时在资本市场,由于宏观调控紧缩,许多大型企业力争通过上市实现直接融资,而众多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只有依靠自有资金发展,贷款间接融资的规模渐趋减小又使储蓄存款盈利能力低下。这样,一边是居民个人资本不断沉积,一边是企业发展资金缺乏。金融资产分配失衡状态,正表明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缺乏投资渠道,人们收入来源单一,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障碍因素。

(一)我国居民传统储蓄情结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大都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即使在收入水平提高情况下,人们也宁愿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认为这样不仅存取款自由,而且通过银行管理资金稳定可靠,还可以获取一些利息收入。尽管中央银行已8次降息甚至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利息税,广大居民依旧追求一种“稳扎稳打”的投资心态,认为通过储蓄可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不至于象股市、汇市那样冒险。而且,随着物价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广大居民认为更有必要省吃俭用而不去追随什么时尚消费。这样使得储蓄转化为个人资本的沉积,谈不上将其社会化的追求。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福利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使人们对于未来的考虑多起来,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增强,认为不可预知的生活风险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在2004年公布第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显示,居民储蓄目的是要保持稳定,人们要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和预防意外。这一结果也表明,居民实际也想分流自己的储蓄,但面对孩子上学、养老、股市低迷等众多因素及多项制度改革,人们不敢去投资逐利,而是把银行视为“保险箱”,以备未来不确定风险支出之

用。因此,要改变我国居民投资理财观念,鼓励居民将个人资本形成社会资本,只有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解决。

(三)资本市场不发达,人们缺乏可靠有效的投资渠道。居民储蓄水平高但资本社会化程度却偏低,这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有直接关联。央行8次降息的初衷就是要降低集中于储蓄的个人金融资产,促进居民增加其它渠道的投资和消费。实际上,在收入普遍增长、个人资产日益膨胀、银行利率低下、物价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多数居民会更加关注个人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希望能够寻求到低风险、高收益的渠道进行资本的保值增值。这种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要求将个人资本社会化。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人们缺乏更多有效可靠的投资渠道,导致人们只有将不断增长的收入以货币形式存入银行,影响了个人资本的社会化。资本市场对个人资本社会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备,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等现象表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加上证券市场法律监督力度不强,极易造成对中小股东的权益侵害。债券市场不发达,国债虽因其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且免征利息税而备受广大居民欢迎,但发行量太少,收益水平较低,难以成为一般居民的投资渠道。随着人民币升值并不断在外汇市场连创新高,为居民提供有效的投资渠道,而多数居民是工薪阶层和农村百姓,处于内地的居民难以享受外汇收益,甚至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将促使居民把人民币作为存款币种,从而抑制了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速度。

2、资本市场信用体制不健全。在证券市场,大部分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和及时,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信息在许多方面不对称。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使许多公司在资本市场披露虚假信息欺骗众多投资者,制造假账隐瞒经营状态,一些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有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圈钱。这些因素使许多公司信用缺失,不得不把储蓄作为安全稳妥的投资渠道。

3、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机构、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基金、货币基金等,这些机构把汇集起来的众多社会闲散资金在资本市场以股权或债权形式投资于债券、股票、房地产等项目来获取收益。就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状况看,证券公司的收益与股市交易是否活跃有直接关联,前几年股市呈下跌趋势,股民难以实现收益目标;保险公司主要提供的是投资者未来的保险作用,其附加个人理财服务才促使一部分个人资本社会化;货币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的短期有价证券,关注的是短期理财服务。而且,各机构投资者尚处于起步阶段,机构规模小,资金数量小,为其投资决策和投资组合造成一定难度。同时,股市发展状况又决定了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状况。就各个投资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而言,虽然推出的理财服务产品可以说是灿烂若星河,但广大居民只能通过银行中介和代理人了解有关投资机构和有关金融产品的信息,难以与机构投资者直接联系,面对金融市场,在选择金融产品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理财投资机构,在其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管理人才较为缺乏,其推出的金融产品大多难以关注到广大个人投资者具体理财需求,也就难以做到为居民个人“量体裁衣”。这些也制约了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途径。

综上所述,因为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资本市场信用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使广大居民投资渠道匮乏,无法在资本市场通过将个人资本社会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理财,也就难以享受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的实现条件

我国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存在的障碍因素影响了居民的投资和消费。经济发展要靠投资,在现阶段,就是要充分利用银行储蓄存款,促使个人资本的有效利用,在流动中得到增值。由此,要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借助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为我国居民提供有效投资渠道,为个人资本社会化建立有效的外部市场条件。

(一)改革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GDP水平以近10%的速度增长,但公共福利与国民个体收益却非常滞后。要改变居民的消费投资观念,就要通过改革福利制度,提高劳动者个体收入,使老百姓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减少支出,减少居民在今后基本生活方面的“风险”储蓄,从而能以轻松的姿态增加其消费倾向和投资愿望。因此,就要从宏观政策上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加强社会保障功能,服务于经济建设。

(二)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证券市场秩序。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主要融资渠道,通过减持国有股,改革股权分置现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良好的信誉机制来防止大股东对市场的操纵。要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中小股东因为信息不完备,资金量小,自我保护的能力弱,在一些非正常交易影响下最易受到伤害。规范证券市场秩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并保证其有效实施来保护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使个人资本得以社会化,实现个人资本的价值增值。

(三)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处于发展初期,参与投资者多是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容易“跟风”,也影响市场稳定,这就迫切要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在目前的投资机构中,投资基金成为实现个人资本社会化首选方式,国外和我国基金发展经验也表明,基金是最好的机构投资者。基金汇集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投资,不仅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而且可以在证券市场发挥基金股权作用,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制约不规范交易,有助于保护各类中小投资者。因此,基金的设立与发展,有助于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吸引个人投资者实现资本转移,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四)积极发展投资工具,引导民间投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的积蓄逐渐增多,期望进行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但目前的投资渠道还是比较少。与其它机构投资者相比较而言,基金可以分散风险,具有专家理财优势,基金经理会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根据客户不同的财务状况进行储蓄、货币、股票、债券等不同投资组合,使个人资本收益得以最大化。而且,基金还会根据市场变化在系统内实施基金转换,以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所以,提供和培养基金专业人才,提高基金运作水平和基金收益,从而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投资工具,促进个人资本社会化。

(五)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指的是原始收益人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未来有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集中起来形成资产池,并交由专业操作资产证券化的机构(证券发行人),将其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此完成融通资金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其它抵押贷款(如汽车消费贷款、学生贷款)、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具有收费性质的路桥设施、水电气的供应)等缺乏流动性,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都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相对于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具有预见性,收益稳定,信用度高;它促进了资产流动性,对企业来说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银行来说可化解不良贷款,对投资者(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来说,证券发行人可根据不同需要设计不同证券化产品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丰富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渠道。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金融证券业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居民个人资本社会化。

本文作者:

李晓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硕士研究生

田广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教授、副院长、研究生  

导师

责任编辑:姚开建

投资银行论文范文第6篇

一、前言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认为(Allen and Santomero ,1998),金融中介是风险转移和处理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及市场难题的推进器(Facilitators),金融中介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够通过吸收风险,承担风险转移来获取收益的机构。[1]作为金融中介的投资银行正是这样的机构。陈云贤(1998)提出投资银行管理的轴心正是“风险收益对应论”。[2]在理论创新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突破、衍生金融工具引发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投资银行自身激励机制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对有效分散风险的迫切需求,使得美国投资银行业对风险管理高度重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取得突飞猛进地发展。目前风险管理在美国投资银行经营管理中得到综合运用,风险管理人员分布于公司各个部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于日常经营,风险管理职业成为高素质要求的职业之一。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在发展初期承担了为国企改革服务的重担,风险管理这一本应成为投资银行重要经营部分的要素被忽略。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与规范,我国券商十几年来积累的风险开始爆发,大鹏证券、南方证券这些曾在我国证券市场风光无限的券商倒下。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认识到风险管理对证券公司的重要性,中国证监会开始大力进行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对高风险券商进行相应的处置,颁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监管政策文件。200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正面临着一个重大转折时机,面对着一次历史性的机遇,这种转折与机遇的特点在于制度变革和产品创新。证券市场的此种特点决定了证券公司可以开展更多的新业务、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然而,进行创新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必然蕴含着更高的风险,而我国券商的风险管理刚刚起步,经验尚浅。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机遇、经验的不足,突显了进行风险管理研究为我国券商提供风险管理指导的重要性。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是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本文尝试对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架构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我国券商进行有效风险管理起到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典型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

(一)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架构的发展

由于市场环境、组织规模、内部管理等因素不断趋于复杂,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经历了从原始管理到全面管理四个阶段(如表1)。目前,美国典型的大型投资银行,如摩根士坦利、高盛、美林等,均采用了全面风险管理型的架构。

表1 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架构发展历程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ERM)这一概念由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根据COSO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process)。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3]作为一项贯穿企业各项活动的流程,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效的架构支持。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架构包括:(1)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2)健全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3)完整的风险管理手册;(4)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5)有效的防范机制;(6)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美国投资银行通过不断地实践,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过程,风险管理架构的各个方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并体现出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为载体的表现形式。

(二)美国典型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安排

1.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 & Co.,Inc.)

美国各大投资银行均以积极的态度对各类风险进行管理,但尤以美林集团的观点最为突出。美林集团认为:管理风险比计量风险更有意义,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展开,并进行及时、充分的沟通,它是一种人员的积极管理,而不是某种风险的被动计量。同时,美林集团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规定了风险管理的八条基本原则。基于这些理念与原则,美林集团进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储备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是风险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设计和修正公司风险控制的政策和程序,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评估和监控各种业务的风险。储备委员会负责检测和资产、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监控那些可能导致现有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当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侍平衡的储备水平。风险管理部是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在设定公司最高风险程度以及交易头寸限额方面拥有决定权,并且在交易决策中拥有否决权。风险管理部分为市场风险部和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分为数量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公司范围内各种风险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和考评建立相应的数量模型;分析报告和技术小组,负责设计和发展支持投资组合、设定交易权限,负责各类报告的风险处理及分析技术;风险管理员小组,负责按照地理分布和产品类别组织,对每一个交易单位进行单独的风险数量评估和最高限额设定。信用风险部负责对公司持仓情况进行计量、跟踪、控制、调查,监察市场风险、交易限度的集中度,度量交易活动的市场风险、计算不同交易的盈亏情况。

2.摩根斯坦利财团(Morgan Stanley Group,Inc.)

摩根斯坦利强调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公司所设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其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由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证券风险委员会及其他业务风险委员会隶属于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接受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授权,它们在其下设的附属委员会帮助下,评估公司风险政策和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效性,监控与其业务相关的风险状况,履行风险报告职能。而风险控制团队(Control Groups)由来自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专家组成,独立于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它们协助公司高管层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监控公司的风险组合,负责测算、汇总公司各业务领域的风险状况,直接向公司高管层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风险报告。如图2所示。

图2 摩根斯坦利财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Inc.)

高盛集团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由一些执行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相互独立但互补的财务、信用、运作、道德等风险报告程序,监控公司的风险暴露水平。

管理委员会是风险管理框架中最高执行机构,所有关于风险控制的信息最终均报告至管理委员会,它通过直接授权或委托授权,审批公司所有经营活动、风险政策等。管理委员会下设公司风险委员会、资本委员会、创新产品评审委员会、操作风险委员会和财务风险委员会。公司风险委员会负责评估公司现存的所有商业活动,审批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评估和审批公司整体及各业务部门的风险限额。它下设的各部门风险委员会在公司总风险限额下,运用VaR、情景分析、库存证券杠杆等方法制定本部门的市场风险限额。资本委员会负责评估和审批一切涉及公司资本义务的商业交易。这些资本义务包括信用、替代流动性、债券承销、股票大宗交易等。它的职责是确保公司业务及信誉始终保持在全球一流水平。创新产品评审委员会负责审批公司各项创新产品,评估创新业务、产品蕴含的风险及其控制程序。操作风险委员会负责研究、开发、提供与操作风险相关的管理政策、管理框架和分析模型,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效性。财务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司资产流动性政策和科学合理的库存头寸限额,评估公司资金头寸和资本化率,评估公司现金流量和风险敞口。如图3所示。

图3 高盛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三)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监控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

除了在公司内部通过组织架构等一系列安排来完成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外,采用有效的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各大投资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监控信息系统虽然有所差别,但均包括以下功能:一是合规性监控功能,主要监控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零售业务等业务操作是否符合外部法律法规与公司内部规定的要求;二是风险值监控功能,主要监控风险暴露水平、风险价值以及各类风险限额,同时辅助压力测试与敏感性分析等;三是常规性中台监控功能,主要对日常交易情况进行监控以及进行数据核对等;四是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能根据各类风险管理需要进行多维度风险量化信息的加工处理。

三、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架构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启示

(一)要逐步构建与完善风险管理架构

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架构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实践起步晚、经验尚不丰富,构建风险管理架构同样是逐步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以下因素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支持;二是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三是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四是系统、持续的风险管理流程;五是胜任的风险管理人才和顾问;六是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管理工具;七是支持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这些因素还需要进行合理配搭,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

图4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架构建构图

(二)风险管理架构与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相适应

风险管理的功能是合理确保企业在自身的风险偏好之内取得既定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精要是认为风险管理不是脱离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独立存在,而是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因此,风险管理架构的确立要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相适应。

首先,风险管理架构要与公司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如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业务范围、业务种类等。根据我国证券市场与证券公司的特点,本文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目前应建立以合规风险为主导的风险管理架构,即重点关注各项业务是否存在违反外部法律法规与内部制度规章的风险,同时正确处理合规、风险管理、法律、内部审计的关系,提高内部合规风险管理协作的效率。

其次,风险管理架构要与公司的组织架构特点相适应,如美林的组织架构属于“客户驱动式”的,业务管理按服务对象划分部门,各项业务又主要依托不同地区进行,因此其具体的风险管理架构也是根据地理位置或产业类别组织。摩根斯坦利采用“客户与业务交叉式”的管理架构,将各种紧密相关的业务放在一个部门中,管理委员会不仅负责风险管理工作,也协调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进行综合风险管理的风险控制团队应运而生。在我国证券公司目前不断创新、整合自身组织架构的过程之中,一定要考虑风险管理的架构如何与自身组织架构协调适应。

最后,风险管理架构要与外部监管法规的要求相适应,SOX法案颁布之后,美国各大投资银行积极响应,纷纷选用COSO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来提升自身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目前我国证券监督机构正在积极针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证券公司应密切关注监管部门的政策变动,建立与外部监管法规要求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

(三)重视事前体制安排,不断完善业务部门的风险控制组织

要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单靠事后的查漏补缺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永远都是被动地跟着问题和风险走。从美国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来看,它们都十分注重业务实施所配套的组织、流程等框架性的体制安排,从源头解决问题、有效制约和降低风险。我国证券公司要十分重视事前组织、流程等框架性的体制安排。风险管理职责涉及到每个组织、每个岗位,尤其是要完善各分支机构和业务组织的风险管理组织及其工作的开展。从美国投资银行的实践来看,每个业务线内部都有自己的一线风险管理组织负责风险控制工作,尤其是固定收益部、权益证券交易部等部门更是配备了大量的模型研究人员来从事模型、量化风险等直接的风险管理工作。各业务线上的负责人是本组织的风险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本业务线的直接风险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资源。风险管理部从公司总体角度制定好相关的风险管理政策,并指导和监督一线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完善风险监控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一套高效的风险监控系统必不可少。根据美国投资银行的经验,证券公司应具备可独立检查和监控金融衍生工具(或其他买卖活动)的不同风险的方法。至于每一家证券公司具体执行风险监控功能的方法,将取决于该公司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类型的风险可由不同部门及单位检查和监控。一套风险监控系统的功能至少应包括以下各项:(1)根据外部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的要求,进行合规性的适时监控工作;(2)根据限额监察市场亏损风险,及向非进行有关交易的管理层汇报特殊情况;(3)交易风险的市价估值,及前台和后台部门的未平仓盘与利润/亏损的对账;(4)编制管理报告,包括每天的利润/亏损结果,及未平仓盘总额和未平仓盘净额;(5)根据限额监察就个别交易对手承受的信用风险,并向非进行有关交易的管理层汇报特殊情况等。

参考文献:

[1] Allen, Franklin & Santomero,Anthony M.,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M].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1 (1998) 1461-1485.

[2] 陈云贤. 风险收益对应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DB/OL].www.coso.org/Publications/ERM/COSO_ERM_ExecutiveSummary.pdf.

上一篇:钱币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