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2024-05-03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色彩课程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色彩教学中经过多方面的实践与探讨,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与设计。主要是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有关理论,针对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共性特征将各种色彩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希望成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教学情境;工作过程

色彩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对色彩科学规律与色彩美学知识的重点讲授,以及结合具体的实际任务进行必要的作业训练,使学生对色彩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注重学生在设计色彩中开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具体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色彩学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十分重要。

但是以前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却没有自己的特点,一段时间教材沿用的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教学方法模式也是一成不变,对教学对象没有做具体研究,对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导致的结果是教材难度过大、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色彩课程在以前的色彩教学执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整合,色彩课程罗列,有绘画色彩、色彩构成、设计色彩,再加上常规意义上的装饰绘画中的装饰色彩,每本教材在色彩基础理论上都有不少重复,分开且不同教师教学时非常浪费课时,导致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没兴趣、最后学生就业时对实际工作无从下手。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此后出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许多时候具体操作时往往流于形式。

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文章指出1996年之前的七八年和到现在的十几年,德国人用超过20年的时间,对大量企业进行广泛调查的结果表明,其所获得的广泛共识是:职业和职业不同主要是工作过程不同。由此,可以这样认为,无论是理论的演绎,还是实证的研究,都表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作为结构很可能是一个大的突破。根据学习相关理论,我们知道工作过程系统化已经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情况下的一个新的具体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而获得的一个工作成果当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心思想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情境是对课程的具体化,就是单元。它可以用项目、任务来做,可以用案例来做。横向的学习情境相当于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情境,即每一单元都是独立的,并且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此外,课程设计时要求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独立的,并且是同一个范畴的东西,这样才能进行比较,否则就丧失了其比较的意义。如果学习情境不属于同一个工作范畴,并且把工作过程的步骤作为学习情境,就不合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首先在制造业职业教育领域获得突破,接着是服务业、农业,现在高职公共课的开发也有了突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发出了不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并加以具体实施。

在高职院校,目前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中某些应用课程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有部分的研究和实践,但也只是针对某一应用软件课程进行的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没有对平面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常用实际工作项目(此项我们将做深入的市场调查)所涉及的应用课程做综合的实践教学研究,虽然课程内容繁杂,但开发的必要性巨大,一旦形成该专业综合的课程设计,将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教师的角色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会同所有相关教师我们对色彩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进行了改革探索,如:重新修订了色彩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开展了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比,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希望成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经过各位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多方面实践与探讨,在课程进行重新调整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有关理论,针对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共性特征我们将各种色彩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设定为认识色彩、调配色彩、表现色彩、借鉴色彩、归纳色彩、应用色彩六个部分。同时我们把色彩教学内容中的情境设计为:色彩知识准备、色彩调配与不同视觉效果、主题性色彩感受表现、色彩写生、装饰色彩采集归纳与应用、设计思维的实际应用与表达。例如,主题性色彩感受表现就是在对色彩的心理、情感、象征以及不同地域、国家、风俗、文化的差异等知识进行学习了解后,把人们的某种心理活动和感官概念作为色彩表现的主题,以此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准确把握和个性化表现。而设计思维的实际应用与表达则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设计主题或者设计内容,再让学生进行色彩方案的设计。这些课题学生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

通过色彩整合并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得出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手绘能力、模仿能力、对色彩变化的控制与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及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全方位的锻炼。最主要是通过将侧重点不同的色彩训练合理有序地组织,便于学生由色彩认知向设计实践的转移,避免了知识与运用的断层,突出了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尤其是面对毫无美术基础的图形图像处理专业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合理性与针对性。

因为我们深知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讲,色彩课程不是去花大量时间写生作画,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一种艺术设计素质。我们也深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先锋。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2] 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家阳.设计色彩[M].东方出版中心,2011.

[4] 刘爽、张林.设计色彩[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董有国(1974—),男,甘肃凉州人,甘肃武威职业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与绘画。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步融入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和解读与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相关的学年、教材、标准和学情的数据。研究发现实施信息化教学最好的时间阶段是在大二;国家级规划教材占有主导地位,信息化教学设计服务于教材,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核心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用和共享。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    键   词]  教学设计;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把信息化作为激活职业教育的一剂良药。全国各省都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推廣信息化教学平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点。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省高职院校教师所做的信息化教学方案,统计和分析相关的特征属性,对融合了信息化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特征体现

在教学设计中,信息化技术具备三个突出的特征:广泛性、科学性和反馈能力。

在广泛性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硬件成本的降低和网络资费的下降,高职学生的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学校机房的配比率也在不断增加,人和物都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能够在更大规模的范围内运用。信息化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也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立体,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演化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在科学性方面,教学数据收集更加简便、精确和实时。通过统计分析,甚至是机器学习等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数据转换出来的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出教学状态,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转变成一个具备“科学”教学能力的教师。

信息化的概念中,其中一部分指的就是“反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得好还是教得坏需要等教学过程结束后才能够得到结果,信息化技术正好能够弥补这个难题。通过碎片化教学、在线测试、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论坛、社交网络等数据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能够快速反馈给教师,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及时调整与适应。

教学设计的信息化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结合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职业教育提升到新的阶段。

三、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根据历年大赛评分指标的特点以及大赛作品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从获奖项目中提取“专业大类”“学生年级”“教材类型”“教学标准”和“学情”五个特征属性进行分析。

(一)专业大类分析

大赛每年的专业大类都有所不同,2016年参赛的公共基础课程2组,专业课程6组。从获奖的数量上而言,前三名为“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能力”“文化艺术大类”和“装备制造大类”。通过对比各大赛组的获奖百分比。在所有获奖作品中获得一、二等奖比例最高的依次是“装备制造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和“公安与司法大类”。可见“装备制造大类”是获奖数量最多,且获得高层次奖项数量最多的一个组。在大赛装备制造大类的组别中,主要是“汽车制造类”“自动化类”和“机械设计制造类”等。相类似的这些专业,对实习实训的场地要求高,设备昂贵。对使用信息化技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划分非常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容易积累,便于推广,运用于实际教学有先天的优势。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针对的学年

这里的学生年级指的是三年制高职,以年为数据记录的单位。统计大赛信息化教学作品在学生学习的那一年开展的。根据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职课程开课要求,专业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部分集中在“第2学年”,该学年是高职学生正式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阶段。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1)学生具备相关知识储备;(2)学生具备信息化学习能力。通过大一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二的学生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信息化技能,适合于开展信息化教学。公共课程“数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第1学年”,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决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课程”则贯彻整个高职的学习阶段,其作品在三个学年内都有。

(三)教材分析

大赛作品中包含对教材的选择,对教材的使用方法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材为主”;另一种是以“教材为辅”。以教材为主的方式是根据教材的章节或者是项目次序来规划课程,根据教材所授内容选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以教材为辅,是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课程大纲、岗位需求或者是相关的国家文件为主,设计课程授课内容,教材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料。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家级规划教材”占比最多。其次是“自编教材”,大部分自编教材在大赛作品中是作为辅助教材使用的。“行业专家教材”指的是由行业组织或者是专家编辑写的教材。“普通教材”主要是“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课程”选用的。“其他”教材指的是数字化教材,这类教材也是作为辅助教材使用。从教材的选用上看,“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教材内容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息息相关。

(四)教学标准特点

教学标准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标准可以分成九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上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信息化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国家标准”“职业资格证”“相关文献”和“技能大赛”用于对教学目标进行补充。

(五)学情分析情况

学情是指对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通过收集大赛作品中学生学情方面的信息,能够反映出我国高职学生的普遍情况。学情分为优点和缺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整理数据。

优点主要集中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技能、热爱动手和实践操作、具备信息化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化技术、适应新型教学模式、思维活跃,热衷社交网络。

缺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法不正确,知识零散不系统、抽象思维能力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规范操作不足,安全意识不够、规范操作不足,安全意识不够、故障排除能力弱,具有畏难情绪。

从列举学情的优点上看,开展信息化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两项前提条件:(1)相关的知识基础;(2)信息化技能。从缺点上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项:(1)学习能力;(2)实践经验。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和平台,解决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实践经验上的缺陷。

四、结语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间观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個环境和要素。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普遍运用到课前、课中、课后,特别是课前和课后。不同于传统的预习和复习。信息化教学的课前课后,教师和企业专家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在线上进行沟通互动,及时调整课程的运行状态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但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最多的课前和课后阶段却缺乏“时间”的设计。信息化教学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做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然而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有限的,课前和课后容纳课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一门课程在课外学习的时间也需要精心规划:学生在多长时间之内能够完成,在本学期内应如何与其他平行课程协调和互通。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做好规划,以达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

(二)“信息化教”与“信息化学”信息化技能是保障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成功的关键

信息化教学设计涉及种类繁多的仿真软件、社交软件、数字资源和教学平台,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和装备。而现阶段缺乏针对学生开展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往往大部分学生只是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远非信息化学习能力。所以要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需要教师具备“信息化教”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信息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7]34号.

[3]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4]谢晨,胡惠闵.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2):20-27.

[5]姜丽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5-7,26.

[6]魏民.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21-226.

[7]马宁,崔京菁,余胜泉.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7-64.

编辑 张 慧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艺术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需要培养艺术基本素养和审美意识,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同时还要认清楚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同,专业素质教育更加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专业素质

理论够用,注重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减少过于繁琐复杂的理论教学比重,坚持以实用为主,突出对学生实践性教育,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但是“理论够用”并不代表“理论无用”,在高职艺术类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文化素质教育根据专业使用度和普遍性来看,可以分为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前者是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基本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现在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中都已经占有了一定的比重;而后者是带有专业方向性和特殊性,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例如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中被忽视,甚至很多人认为开设这类课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艺术类市场火热,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攀升,全国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良好。但是高职艺术类学生较本科学院的相比在专业基础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由于艺术人才市场火热,艺术类专业在全国大部分院校包括本科、高职和民办院校中都有开设,随着各院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加上高职教育的历史地位和认知度的原因,高职院校在招生质量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弱,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更是不占优势。在这种条件下,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美术基础较为薄弱,专业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在艺术表达、审美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略显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设计艺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专业素质教育的缺失。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的是能够在一线工作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很多学校在课程规划中强调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岗位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各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开始加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及职业素质,这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具备人文素质并不能代表具有专业素质,特别是作为艺术学生来说,只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艺术的素养和创新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高职艺术类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的培养。

二、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设计师职业的需要。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指设计师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审美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作为专业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设计师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发现艺术和美的所在;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设计过程中获取艺术审美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因此要提高自身艺术审美感和创新感,只依靠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学习美学、文学、文艺、美术史、色彩学、心理学、设计史等一些与艺术相关的知识,俗话说:“工夫在画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才能设计出具有内涵的设计作品。

(二)高职教育定位的要求。目前行业中的设计师主要是通过普通高校、高职类和培训班等三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占主要比重,培训班所占比例较少。其中普通高校教育培养定位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艺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为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作者的需要,这就要求毕业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高职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培训班的培养定位是在短期内快速培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市场和行业的用人需求,培训班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适应一般工作要求,缺乏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发展瓶颈较大。由此来看,高职教育既要弥补普通高校教育的动手能力的缺点,又要区别与社会上短期培训班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为核心,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助理设计师,瞄准重庆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室内空间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和熟悉室内设计施工工艺为特色,培养能胜任各种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瓶颈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要大一些,社会培训班毕业生发展局限性更大。这是由于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艺术创新和艺术修养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一定差距所导致的。

三、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

专业文化素质课程虽然是偏文化类课程,但是也要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实用性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中这类课程多为教师讲授为主,但这种方式是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则不太适合,高职类艺术学生对于实践专业技能比较感兴趣。由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喜欢直观性的、具象性的内容,对于太抽象化、繁琐化的理论知识则不太感兴趣。因此,高职专业素质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中《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方案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有明确的认识,为将来从事室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结合对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调查,从从事室内装饰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水平出发,以“案例教学”为向导,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了理论部分,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内容,皆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以案例教学过程为例,第一步是下达任务。教师提供一份室内设计原始结构图和客户详细资料,并布置相应室内风格设计要求;第二步是搜集资料。学生接到设计任务以后组成设计小组,根据客户设计要求收集相关风格设计资料,整合风格设计素材,然后通过家具、陈设、材料、造型等装饰元素搭配风格设计和创意设计,并且以PPT的方式制作方案汇报书;第三步是方案汇报。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方案汇报和分析,其他学生可以扮演客户的角色对设计师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解答,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要紧密结合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艺术行业对综合性高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海平.谈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2,(02).

[2]潘寨民. 关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0).

[3]卢鹏. 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李锐,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对贵州黔东南、黔南及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的调研,从教学环境创造、课程内容安排、实训开展方式、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探析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自身实际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考核方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Key words: Minority are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crocontroller Unit; teach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analysis and discuss

单片机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完成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虽地处欠发达山区,自身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从未降低,紧密围绕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开设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

伴随贵州大数据、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早期“三线建设”驻黔电子企业及本土民营企业对其人才需求的增多,电子信息类专业已逐步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但在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难度较大,实践性较强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提高和改善之处,需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自身实际,进行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当地人才培养及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

基于对贵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三地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走访调研及师生的深入座谈交流,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如下的现状。

1.1 课程教学环境

1.1.1 学生素质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录取学生少数民族较多,高考分数偏低,专业选择盲目被动;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困难,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差,未来职业发展无规划;团队合作意识薄弱,自信心与创新精神欠佳等。

1.1.2 师资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能够承担单片机课程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引进困难,尤其是具有单片机技术开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学术带头人甚少。现行单片机任课教师存在理论知识扎实,但项目开发经验缺乏;教学经验丰富,但课程实践教学欠缺;专业网络学习获取较多,但融入行业企业进行实际开发较少;外派学习较多,但真正与单片机技术相关的学习较少等。

1.1.3 实训条件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受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注入不足的影响使单片机课程教学实训设备陈旧、配置不足;专项资金投入不够,实训条件简陋;实训室缺乏专人负责,管理不规范;实训教师对实训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学生对实训开展积极性有待提高等。

1.2 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

在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普遍仍以单片机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程序编写能力,尤其是汇编程序的编写能力,缺乏基于实际项目开发的创新性教学方式。部分院校甚至没有开展实训教学,仅完成基于汇编语言的单片机最小系统理论教学,对单片机的通信功能、传感器技术及C语言在单片机中的应用等重要内容并为涉及。同时,在单片机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先后、课时分配、任课教师安排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大多数院校仅考核学生的理论学习内容,而对课程的学习过程,实训项目及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等核心内容并未进行考核,考核评价过于单一,不能较好地进行学生课程掌握情况的客观综合评价。

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应结合自身特点,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

2.1 现行课程教学环境改变探索

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很难在招生录取阶段来提高进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但可从学生进校后对专业兴趣的培养方面着手,改善学生综合素质。如在专业基础课中增加动手能力训练环节(仿真实训也可),为后续难度更大的单片机学习兴趣的培养打下基础;成立单片机学习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的积极主动性来带动整个大环境的改变;积极组队参加校、州、省及国家的单片机技术应用及相关技能大赛,以大赛营造学习环境;通过专升本考试中对专业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对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渴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等。

在师资水平优化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院校需要,积极争取电子信息类紧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解决单片机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缺乏现状;积极从行业企业或校企合作单位寻求师资及师资培养,让行业专家融入教学,让一线教学人员融入行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交流,实现自我培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现行单片机教学人员应通过网络,积极寻找单片机学习途径,争取单片机技术学术交流会议及培训;积极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区域行业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等为引领,主动找项目、做项目、总结项目,从而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单片机应用技术水平。

在实训条件改善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资金注入,建立校内单片机技术应用实训室;或寻求校企合作单位、行业企业、院校共建等方式建立实训室。针对实训设备,没有必要购买昂贵的实验箱或实验平台等,通过电子商务,购买设计合理、功能模块齐全、支持在线调试、便于携带、支持C语言、具有配套教程及完整的程序实例等的单片机开发板即可。同时,要为开发板配套逻辑分析仪、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及工具。在实训室建设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考虑配备台式电脑,若经费不足,鉴于当代大学生笔记本电脑覆盖率较高的条件下,可两人配套一台自带笔记本电脑,即可满足实训条件要求,又为学生课余自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后续环节服务。

2.2课程合理安排

2.2.1 微控制器选择

当下,单片机种类及型号较多,合理选择一款单片机种类及型号是初学单片机技术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的重中之重。单片机种类及型号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实训室所配套的开发板或校企合作单位等所使用的机型,但主要还是以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为主。因51单片机市场份额占有量大、使用年限长,网络资源和学习参考资料丰富且获取容易,考虑到初学者对硬件资源的应用能力,建议以宏晶科技生产的STC89C52RC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进行教学。

2.2.2 课程及内容安排

单片机课程应安排在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等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可与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线路绘图与制板、传感器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同时进行。在开设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建议单片机课程总学时为108(即每周6学时),其中理论占20%左右,实践占80%左右。单片机技术是在实践中学习,教学内容应以实践为主导,理论融入实践过程且够用为原则,边做边学,不能只强调理论而轻实践。

鉴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授课对象特点,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简介、单片机概述、所选单片机结构及内部资源介绍、单片机时序及工作方式、汇编指令及时序简介、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并行I/O接口、单片机串行通信(主要有UART、I2C、SPI、485通信等)、A/D和D/A转换等。在教学过程中,所应包括的硬件主要有LED、LED点阵、数码管、LCD、矩阵按键、步进电机、蜂鸣器、传感器(如温度、红外、压力等传感器)、A/D和D/A转换芯片、时钟芯片、存储芯片等。

2.3 实训教学开展

单片机课程教学应以实训教学为主并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实训开展应包含单个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实训环节中注重“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任课教师在单个实训项目中应在讲解硬件原理和程序设计的基础上,对实训内容进行操作演示的同时指导学生操作,直至完成实训效果。效果出来后,任课教师针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所做的实训内容进行再一次的总结性讲解,以达到学生掌握所布置实训内容的目的。综合实训项目应预先布置任务和学生分组(2人一组为宜),课堂由任课教师对任务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及前期所学本实训所需用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所提供的硬软件参考资料,以组为单位,开展实训项目,完成实训任务。课程后期,应专门安排1到2周,以3人为一组,进行课程设计环节。选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及难度适中的课题作为单片机课程设计的题目,引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流程及相关规则融入课程设计,体验项目开发过程,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同时鉴于对学生仿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建议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融入Keil和Protues仿真教学。

实训教学中应制作实训项目任务书或课程设计任务书及考核评价表,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融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价”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做好学时分配。

2.4 课程考核评价创新

鉴于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不能单一的出套纸质试题进行考核,尤其不能只进行理论而忽略实践的考核,应以过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3 总结

综上所述,现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身处该地区的单片机课程任课教师应在课程教学条件、课程内容安排、实训教学方式、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结合自身院校实际,探索符合授课对象及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宋雪松,李冬明,崔长胜.手把手教你学51单片机(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明鑫,卢丹萍,蔡欢欢.基于电子竞赛探索高职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1).

[4]刘晓莉,张燕玲.高职教育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9).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毕业设计作为高职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本文在分析传统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笔者学校电气电子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提出三种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毕业设计 实践教学

一、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对论文撰写能力的一次有效锻炼,也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全面检查和考核。传统毕业设计环节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而完成毕业设计内容要求本身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回顾与综合应用,需要学生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急于找工作,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传统毕业设计安排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弊端如下。

1.资源分配集中化

高职院校扩招造成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保证对每位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以笔者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分院为例,2013年电气工程毕业生人数267人,分3个专业,指导教师23人,人均12名。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教师资源显得尤为紧缺。

2.毕业设计课题单一,缺乏创新性

毕业设计课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提交毕业设计选题申报表及审批表,提出设计课题、研究内容和要求,并申报学校教学处,由教学处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再按专业划分,统一把课题发放到毕业生中,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题。因此,在学生多教师少且学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大的状态下,教师为能节省指导时间和精力,往往选题陈旧,一题多届、多人一题现象普遍,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课题设计少,缺乏综合性、新颖性。

3.设计精力不足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分配大致为8周,之后又有10周左右的时间作为毕业实习。学生在短短的8周时间内要完成所有项目,时间比较紧张,在这基础上学生往往一方面希望早点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想早点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岗位,也会不间断地参加社会求职应聘,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学生对毕业设计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同时也容易身心疲惫。

4.指导教师负担重

由于毕业生多指导教师少,每位教师几乎要带十几个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在这同时又要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再加上很多学生不能自觉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以及他们对毕业设计流程和内容的不熟悉,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督促和耐心的指导,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二、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应结合教学计划实践、指导教师教学任务、课题多元化等环节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设计环节尽可能在毕业生下企业顶岗实习前完成,以保证指导教师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学生也有更多精力来完成毕业设计,保证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1.改革毕业设计教学机制

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在大三最后学期,即学生要在下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根据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在大二与大三期间进行,采用学分制形式。即学生在大二与大三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前申请进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自主联系或导师联络等方式,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及计划,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之前完成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解決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学生精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学生在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优势资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质量。

2.建立灵活的毕业设计运行机制

毕业设计学生或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如参加技能大赛、创新设计、社团),向相关专业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申请(毕业设计课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拟定或教师拟定),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相关专业和研究课题,选择相应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3.实行多元化选题机制

毕业课题应注意改变课题单一、一题多届、一题多人的现状,课题要结合企业生产环节、企业新产品开发、实践内容、技能大赛导向、教师科研项目(包括横向课题)等内容,合理选定或开发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和岗位能力。课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企业生产型。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选择或提炼相关毕业设计课题,选题应包括生产环节、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攻关等项目。

(2)技能大赛型。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往往起到一个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导向的作用,也是检验一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办学质量优劣的指标之一。参加技能大赛培训的学生,完全可以把技能大赛训练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在完成训练课题的同时开展毕业设计,实现技能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模式。这样的课题往往是学生比较用心去做的,而且一般都能完成,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也会把自己的设计思路更多地体现在论文中。选择这些课题一方面学生很难作弊,因为教师清楚哪些学生参加了比赛,另一方面学生对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3)项目型。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各类项目如“雏鹰计划”等项目,这些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毕业设计。申报这类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大三学生往往会望而却步,因为学生一方面很快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面临毕业设计的问题,没有精力再来考虑其他方面的项目了。这个时候大二学生往往会成为主力军,但是由于大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认识尚未像大三学生一样明朗和成熟,因此,把此类计划作为毕业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4)科研型。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或与该项目有关的,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为教师做一些科研项目,学生从中也可以学到许多专业知识。

三、结语

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学习、实践、探索与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设计思想、设计技能、撰写论文的基本训练,还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由于毕业设计时间长,牵涉内容广,影响因素多,不仅与专业有关,还与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条件有关。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办好有特色的高职教育,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管新平,舒虹等.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2]侍寿永,高之圣,洪雪飞.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3]黎炜.从毕业设计谈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4]缪艳菲,陆蓉蓉.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10(34).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学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内外热门的教育话题,指學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提出六项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思辨能力。本文展示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法,最后就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尹亚东,女,天津职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十三五”天津职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高职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B-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具有国际背景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或Core Competencies),亦翻译为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是当前风靡国内外的热点教育话题,是人们应对21世纪知识、科技、信息大爆炸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挑战而提出的,众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自己的核心素养定义和框架。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我国教育部委任课题研究组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反映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超越学科,它对学科教学起指导、引领、辐射作用,学科和课程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核心素养的构成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课时量大、授课周期长、覆盖面广,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举足轻重。本课题采用文献与政策研究方法,查阅相关专著、论文,并通过网络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相关讨论,根据学校校级培养目标与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最终确定了英语学科下六项学生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思辨能力,并对这六项核心素养按三个学期设定细化能力指标。语言能力参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三级(基础)、四级(提高)和笔译能力的五级指标(初始级别)确定了三个学期的语言能力教学目标;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素养中,主要设置了隐性职业素养指标;学习能力出现在很多版本的核心素养框架中,是生存力的表现,是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元能力,能力指标第一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愿、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二学期培养信息化背景下对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第三学期关注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沟通能力的发展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对接,沟通能力的指标在于倾听、表达和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思辨能力是指通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形成决策或结论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质疑、合理分析、给予解决的能力;创新能力更是各种框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英语课程而言,关注点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上。核心素养的指标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上。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产出导向法(POA)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强的契合度。产出导向法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培养各类人才外语素养的要求,由文秋芳教授及其教学团队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历经10余年的循环往复的修改完善,产出导向法日趋成熟,由2018修订的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构成精简为2019年修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两部分组成,即“产出场景致导”(Scenario-Evoked output)和“输入促成产出”(Input-in-service-to-output)两部分。POA理论认为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要与运用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在开始呈现语言产出的场景,明确语言产出作为语言学习目标,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大目标任务可分解为若干小的产出任务,而后教师发挥中介作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促成教学活动,有机融合输入性和产出性活动,促进内容、语言、结构的学习,通过驱动——促成——评价环节,促使小任务的完成,最终完成大目标任务。

本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新生代英语》(高级教程)第一册中的第一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 ? ”为例,来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本单元主要谈论如何描述人物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点,这一单元的话题既是学生平常生活中熟悉的话题,也是学生当前学业、未来职场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教学目标除了语言知识和能力,其他素养也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本单元的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谈论或描写自己或他人的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征;知识目标则是要求学生掌握与外貌描述、性格描述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素质目标要求学生反思应该如何认识他人,学习懂得不要以貌取人、以貌待人的道理,并树立正确的交友、择偶价值观。

本单元的产出任务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一家交友网站写信,说明自己对心仪男女朋友外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与期待,同时说明自己的交友、择偶观。为完成这一产出任务,笔者做如下教学设计:

1. 驱动环节(1课时),核心素养培养:思辨能力。通过两对模范夫妻(周恩来、邓颖超;钱钟书、杨绛)的简介为引子,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婚姻得以持久的要素,外貌还是性格),进而呈现交际场景(产出任务),布置任务,鼓励学生初步尝试,让学生尝试能否完成任务,并说明难点所在。

2. 促成环节(8课时)

(1) 语言促成(外貌)2课时,核心素养培养: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从教材和网络上选取合适的地道的输入材料进行有选择地学习,布置子任务,由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的顺序进行拓展,难度逐渐加大,结构逐渐复杂,总结归纳7个方面外貌描写的表达方式,最终完成子任务(描写外貌)。

(2) 语言促成(性格)2课时,核心素养培養: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与上一子任务相似,选取适合的、地道的材料促成学生对人物正反性格描述任务的完成。

(3) 内容促成2课时,核心素养培养: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价值观)。

学习教材阅读材料“While the auto waits”(改编自欧亨利同名小说),由故事的创作背景入手,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在故事发展到中后段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预测故事走向,最后揭开故事结局,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特点,并提出与故事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对重点问题(特别是立场问题、交友择偶价值观取向问题)进行汇报,最终完成产出任务中所持的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这一子任务。

(4) 结构促成2课时,核心素养培养:学习能力。对电子邮件格式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清楚构建电子邮件撰写的框架结构。向学生展示有关对Miss Right 或Mr. Right 描写的样本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样本范文,关注样本中对人物性格、外貌描写所用结构的正确用法,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样本的写作方法。在促成环节之后,学生掌握了语言使用、明确了观点、理清了写作框架结构与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第一次产出性写作任务的试写进行修改或重写,并提交作业。

3.评价(1学时),核心素养培养: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 评价环节旨在通过对学生产出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产出任务质量。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提前从学生提交的作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作为评价修改样本(质量中上等,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在上课期间,学生6-8人一组,根据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就两份样本进行评价,特别就样本作文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评边学、边学边评,对问题进行汇总,师生合作修改课上展示的样本。课后,学生根据课上样本的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并提交。

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评价

基于上文教学设计,本文做如下教学评价设计:评价内容为前文提到的六项核心素养一级指标,语言能力、职业素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占比分别为40%、15%、15%、10%、10%、10%。语言能力二级指标涉及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四项能力指标;职业素养主要考查交友、择偶价值观的养成;学习能力主要考查积极学习态度的养成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主要考查尊重、倾听态度的养成以及观点表达的能力;思辨能力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辨析能力;创新能力主要考查创新思维的养成以及标新立异的能力。评价主体体现了多元化,由个人、小组、教师构成,三方评分占比分别为25%、25%、50%。

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建议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改变了英语教学单一工具性的作用,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作用基本限于沟通交流工具,教学目标也大多围绕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在当前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英语教学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育人的目标,有必要挖掘课程自身的人文、思政等要素,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和话题、设置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出任务,这些话题和任务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推介和传承中国文化,设计对子和小组活动有于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养成。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给任课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一直面临耗时低效的困难,教学内容结构的松散、教学单元的不连续性、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以及高职学生对英语所持的消极态度,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困难重重,产出导向法无疑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困英语课程单元教学既始于产出性任务,也终于产出性任务,教学单元是一个循环的整体,这就解决了教学内容结构松散的问题。当然,任课教师的备课压力也是巨大的,需要整合教材内外的多种资源,选出适宜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材料,同时还要设计学用一体的、真实性、可行性的情境性产出任务,并对任务按照语言、内容、结构进行分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源动力,发挥中介作用,激励学生完成任务。

最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像口语、听力等能力那样立竿见影,不是说几个课时、几个单元,甚至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核心素养会有明显的成效,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延时性,因此需要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另外,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这也不是英语一门学科所能成就的,因此需要各个学科课程联合起来,只有所有课程都设置了明确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提高,才能助力学生个人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甘雯.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53-154,161.

[2]马玲玲.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20(1):80-81.

[3]文秋芳.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 (8): 3-11.

[4]尹亚东.高职公共英语学科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9(11):16-17.

[5]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114.

上一篇:数学教学策略试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优质教学高中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