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2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企业文化是文化与管理的共生体。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迥然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中国文化属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差别,反映在企业管理文化上主要存在决策方式、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判断管理效果的标准等四个方面的差异。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各有利弊。中国企业应扬长避短,把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西方;企业管理文化;比较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校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档案是高校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及挖掘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文化知识体系及其科学技术都在校园中得到发展, 而高校文化则是通过档案流传下来的。因此, 可拓展学生学习及研究基地, 最终拓宽高校的文化研究及其学习领域, 最终传播高校优秀文化。

(二) 有利于提供丰富素材。高校档案中保存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料, 包括名人事迹、当代大学生事迹等, 可为校园举办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为高校学生树立榜样及楷模, 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可作为高校激励教育的素材, 通过展览一些突出学校精神风貌的文献, 能够使高校生感受到学校的伟大, 对学校发展史产生敬佩感;也可将高校档案资料作为知识教育的素材。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档案中真实记录了高校教学内容, 如:历届招生情况、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及教师考评等内容。加以总结分析, 能够成为知识再创新的有用素材。

(三) 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高校档案具有直观性、原始性, 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中可了解到丰富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都是课堂中所学不到的。高校档案通过静态的教育方式, 与当前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合起来, 可加强学生道德建设, 使学生在优秀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精神氛围中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现象, 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对于档案的的保护意识, 有些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收集、利用档案的实际工作中, 并未尽到保护档案的义务和职责, 导致有些档案损坏或者丢失, 这种玩忽职守的行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甚至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档案中的广泛应用, 电子档案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如果档案在利用时损坏或者丢失, 将会很难修复, 带来不良的后果, 不利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 档案管理标准不健全。我国关于高校档案管理仍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 归档范围不明确, 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 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同时, 由于我国的地域跨度比较大, 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各区域、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造成一些法规制度的实际操作性不强。

(三) 档案管理技术较落后。我国对档案管理和保护技术的研究起步比较早, 某些手法和技术也比较成熟, 但是新的环境背景下, 已有的档案管理保护技术确实无法满足新的档案, 例如电子档案的需求。以传统档案为载体的保护技术急需进行改进, 加之资金投入少, 现代化技术含量普遍比较低, 新型档案载体的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监控、数据库修复等技术有待提高, 以及档案管理的手段和精准度相对落后, 这对于档案的长期保存有许多的弊端。

(四) 档案管理人员水平低。高校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 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专业素质外, 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现代化信息管理等知识和技术。但当前档案管理中普遍才存在着管理人员不足、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还有部分管理人员认识不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工作态度不认真, 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档案管理途径

(一)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档案管理的第一道屏障就是档案管理人员, 他们是档案保护工作的首要执行者,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首先应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 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和意识,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和使用新技术管理档案的能力, 让档案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 谨慎细致地做好每一道档案管理的工序, 在已有的技术条件下, 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并强化“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 主动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热点进行专题服务, 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 加强档案文化的开发。由于高校档案中保存了高校历史、文化及教学资源等, 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必须加强档案文化的开发。高校可通过编写校史, 建设校史馆等措施, 向全校师生开放, 使师生参观并了解学校发展历史、教研活动等, 并利用摄影艺术及影视载体等声像传媒, 宣传高校优秀文化传统, 进而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使学生受到熏陶, 提高文化修养。

(三) 重视档案的专题建设。近几年来,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路文化得到普及, 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 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遵循当前时代发展要求, 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特点, 做好档案的分门别类工作, 为高校师生提供特色及专门的信息服务。首先, 可利用高新技术, 建立特色的数据库, 进而提高校园文化服务效率。其次, 可开展较好的管理软件, 并建设专门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内容。最后, 根据高校教学实际情况, 对档案资源中的教学研究资料及信息加以筛选, 建立特色的教学档案信息库、学生就业信息库及教师教学信息库等, 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

(四) 加强人才的培养。一方面,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针对高校档案管理的性质与特点, 采取多种形式的档案业务培训, 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促使档案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方法, 同时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使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和知识, 以能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 对档案进行管理。另一方面, 还应当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开展“爱岗敬业、服务师生、严格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档案职业操守教育, 促使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牢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促使其严格管理好档案, 保证档案的真实、合法、完整、有效,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总而言之, 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全面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加强高校档案管理。通过转变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档案文化的开发;重视档案的专题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 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 以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档案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推进作用。从当前来看, 高校档案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 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因此, 本文首先分析, 高校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然后分析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校档案管理途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档案管理,途径

参考文献

[1] 武玲娥.高校特色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发展[J].兰台世界, 2013, (20) :99~100.

[2] 支贵生.论高校特色档案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 :108~110.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高校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流动性强

通常来说,高校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人力资源的储备是可观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中高校的人才队伍具有非常大的竞争。站在个人的角度,自我价值的提升促使高校教师职业选择的路径越来越多,同时他们偏向于选择社会认可度普遍较高的工作。

(二)有着鲜明的独立性

在高校人力资源的构成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而且他们更具有独立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加注重环境的自由度。不同的追求下促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更强调对工作的自我引导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规划上张力非常明显。

(三)管理过程和结果无法协同评价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然而人才培养的效果和科研水平的程度难以用详细的标准来体现,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两者呈现的价值的没有明确的方法来判定。而且人才的培养在不断地处于进行中,要严格监控管理过程并不容易。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科学的评价及考核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评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部分,同样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方面的实际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非常多。首先高校绩效考评的标准非常单一,而且没有进行细化,关于考核的标准内容存在笼统、模糊等问题。其次,考核的方向缺乏灵活性,更多依赖定量结果,促使教职工形成了数字化考核的意识。另外,绩效考核过程中相关人员缺乏充分的沟通,考核过程由全员参与才能发挥绩效评测的价值,不管是怎样的考核标准和手段,单一的部门难以有效执行绩效考核这一活动。最后绩效考核的结果评价至关重要,它能够推动这一方案不断改进,是教职工提升能力的参照依据,但是部分高校将绩效考核评价结构束之高阁,决策依旧以主观的判断为主。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创新性认识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改革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源源不断地出现,并且逐步向高校渗透,很多高校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并且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定了创新性的发展战略。然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模式难以一时改变,其影响力较大,受制于这种传统管理思维,部分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创新性的认识,难以全面、专业且深入地了解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影响了高校日常对人才配置、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观念上缺乏创新性认识,所以无法得到健全和优化,管理的水平与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匹配。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程度弱

信息技术在现代化社会被应用在各个行业,有效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实现创新改革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化构建基础并不强。一方面传统的人事部门经由不断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此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信息化上并没有一定的技能储备,而且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当下的信息化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高校的学习培训速度难以达到与之相符的状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在短时间里掌握并且充分利用创新技术。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上,高校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力度,在资金上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降低了人事部门管理的效率。针对信息化建设,仅仅是一时的利用,缺乏长期的统筹规划,所以在人事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共享等方面没有发挥有力的作用。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变动出现了转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并且适应新时代下人才市场的需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说,首先,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它本身对人才建设的程度会决定培养人才的效果。而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则能够为高校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从整体上来增强高校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且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职工和其事业发展可以在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下取得良好的发展。其次,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灵活性,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提升管理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是较为烦琐的工作,传统的方法基本由人工执行,在耗费人力物力的同时,还会花费很多的精力,浪费资源,同时也存在诸多的漏洞和错误,而通过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解脱人力烦琐工作的同时,还提高了各种人事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一)观念转变,将创新多角度渗入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最初要从观念入手,理念的创新改革能够助推高校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意义的重视,并从根本上来落实创新改革战略。首先,人力资源创新战略的目标要以高校实际发展状况为前提条件,同时注重人事管理中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等相关特征,对于人力资源的组织、调配以及管控都需要从战略的方向出发。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要从整体上来实现创新,领导层的管理实务要逐步下放至不同的院系,强化院系的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具有相应的二级管理层,以良好的协调关系来提高各管理层之间的管理水平。最后创新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高校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解放,营造现代化的管理氛围,促使各个院系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各个环节的协同,以此为高校构建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二)创设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针对繁杂的工作实现创新,需要创设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而在创新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首先,转变高校人力聘用的方式,引入多层次人员聘用理念。当下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各个高校对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因此人才是发展的关键,高校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不断引入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将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人才的聘用中,以工作性质进行层次划分,有创新理念、雄厚专业能力的高层次人员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担负开发和管理工作,推动人力资源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标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升需要选择多元化的聘用机制,促使其向分类管理模式推进。

在高校岗位的管理中,要构建岗位聘用机制,同时辅助以合同强化管理的效果,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效果。为了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中身份管理方式带来的不足,要突破高校人力资源建设中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为优秀且有能力人才提供充分的平台,以确保创新的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像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向的是全体人员,要通过创新提高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对绩效考评建立战略导向机制,推动教职工主动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为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赢得多方人员的支持,需要将教职工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在高校人力资源创新战略实现的同时,教职工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样也能够得到满足。最后还需要就此引入符合高校发展的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始终在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中发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从而为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动力。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不仅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相关人员要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首先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入手,在职人员要强化信息管理技术储备,不断更新自身的信息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当下较为受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同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引进具有专业能力和先进知识技术的创新人才,优化岗位职责,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注意的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创新模式,需要以当下使用的信息技术体系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前提条件进行技术更新,保证创新符合实际要求,能够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相匹配。其次,为了能够深入发挥信息化技术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需要做好长期的创新战略规划,从全局出现,确保信息化创新措施的前瞻性,避免单一和盲目。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要做好清晰的定位,促使信息化创新决策能够实现准确性。另外,为了强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提高各个数据信息的利用价值,要制定标准、统一的信息技术应用流程,整合各个平台的资源,强化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及合作。最后,学校相关领导和各部门之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促使高校人力资源针对信息管理的创新建设能够顺利落实。

(四)建立科学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

围绕创新发展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考核机制向定量化发展,并且考核的标准要不断进行细化,充分融合专业、素质以及水平等多个方面,对教职工进行多角度、灵活性的考察。首先,绩效考核要打破单一方面的考量,避免仅关注成绩结果的考核方式,从实际出发,纳入工作环境、办事效果等多个因素。其次,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并保证实际的岗位能够和评价指标相匹配。绩效考核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功效,不仅要确定激励因素,还需要为其建立灵活的激励手段,使各个绩效考核的结果能够和教职工的薪资福利和职业晋升相联系。综合来说要以全方位的人才评价体系来改革人事制度。不断发展人才,逐步稳定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结束语:

人才建设在高校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其聚集的程度能够充分体现高校的实力,所以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高校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才的发展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必然需要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升管理的质量和自身的竞争力。

摘要: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人力资源是高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管理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转变,这决定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需要做出变动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而创新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它能够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果,同时壮大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本文以高校人力资源为主,分析它的主要特征和其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探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就此提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苏宁.浅析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创新途径[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39-40.

[2] 许彩霞.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6,16(4):23-26.

[3] 尹凤茗.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途径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6):53-53.

[4] 刘家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分析的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6(5):145-145.

[5] 李智.浅谈高校人事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及实现途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7):169.

[6] 蔚亚男.激励机制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7):171.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中生正处于个人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要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深入剖析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各类不足,灵活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及方略积极构建班级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十分考验其基本功以及管理经验。班主任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能够产生由内及外的学习能动性,真正体现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重要指导作用及优势。

一、新时代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需要注重时间和精力的有效匹配,一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指导学生,主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另一方面需要掌握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和技巧,将柔性管理和硬性管理相结合,确保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大放异彩、重焕生机。

(一)彰显学生主体价值

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确保学生能够主动投身于其中,为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做出自身相应的贡献。班级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积极寻求学生的帮助,听取学生的意见。因此学生不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也是这一工作的参与者、指导者、策划者。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以及优化升级,那么对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将会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班主任需要尽量避免全权包办和“一刀切”,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留出碎片化的时间,为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不同的意见,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个人的优势及特长。

(二)加强师生互动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比较复杂,系统性和实践性较为明显,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因此班主任需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集体主义意识的有效培养。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沟通时,班主任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主动调整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及方针,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以及独立思考,发展个人的综合素养。

(三)積极落实思政教育

作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育人作用不容忽略。与理论知识学习相比,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班主任需要抓住这一有效契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将思政教育思想融入其中,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形式,创新教育教学途径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在参与班组文化建设工作时树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习惯以及动手习惯,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

二、新时代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有的班主任自身的管理经验不足,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没有真正意识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育人作用及价值。有的班主任没有留出足够的精力以及时间,积极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创造性开展,学生的参与能动性不足,参与机会较少,因此难以真正实现与班主任之间的良性沟通以及互动,整体的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不够理想,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备受阻碍,班级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较为显著。有学者在对当前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这一工作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比较明显,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学校的宏观政策目标实践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当前的班级管理现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及改进,抓住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及要点,在全面调整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主动反思以及总结,那么对凸显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育人作用以及价值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也能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之中主动为这一工作建言献策,不断优化班级文化氛围,树立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保障班级管理资源、文化资源、育人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学生在一个更加民主、自由、宽松的班级文化氛围下实现个性化的探索及延伸。

三、新时代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一)建设班级核心文化

班级文化对班级的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班级核心文化是“班魂”,同时也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核心所在。为了充分体现班级的价值以及力量,班主任需要以精神指导为基础,积极建设班级核心文化,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为班级取名字,同时制订班规,在小组合作、辩论以及投票的过程中建设班级核心文化,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的精髓,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认知以及理念,让学生能够为班规、班纪、班歌的设计建言献策,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着眼于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参与能动性比较高,能够在小组合作中说出个人的意见,班主任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促进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真正彰显自身的重要责任是对学生的恰当领导,保证学生能够始终追求卓越,深化学生对班级文化的理解及认知,让学生能够不断调整个人的行为模式,积极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高中生。一方面需要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这一点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准有非常关键的影响。班级核心文化建设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关注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有效预测,了解学生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以及重要内容,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同时保障多种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学生能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以及实践方向,积极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主动接受班主任的指导以及教育,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这一点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构建科学完善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凸显班级核心文化建设的重要优势。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恰当引导以及管理,让学生能够在正确人生三观的指导下主动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组建班干部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班干部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班主任需要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优势,积极打造班级团队,以班干部为代表,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在班干部的引领之下发光发热。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离不开后期的锻炼,班主任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始终站在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轮岗的形式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班干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通过组建班干部队伍的形式来更好地解决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后顾之忧,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另外,每一个学生的参与能动性以及管理意识、管理能力有所区别,班主任需要尽量避免“一刀切”,而是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引导模式,循循善诱,逐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保障班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及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班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不同阶段的队伍建设工作要求重点以及核心有所区别。班主任需要尽量避免一劳永逸,而是针对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以及整个学校管理政策的具体变动来进行灵活调整以及创造性的突破,这一点对实现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班级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宏观发展战略目标也得以实现。班主任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加强与班干部队伍之间的联系及合作,了解当前班级管理工作中班干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价值,着眼于班干部队伍的建设要求,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模式来进行统筹利用以及合理分析。实现灵活调整,真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践行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确保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及成效。班干部也能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自信和积极,真正意识到个人的班级管理责任,实现个人多方面能力的稳步提升。

(三)鼓励学生互帮互助

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以及共同发展非常关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变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参与以及和谐相处不容忽视。班主任需要以基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组建为基础,鼓励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层次化教学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完成不同的班级管理任务活动,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学习能动性以及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各种团体合作的过程中真正能做到互帮互助和谐地发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现状,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根据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更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及互动的机会,保证学生树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荣誉感,继而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时,主动地说出个人的不同意见和想法,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自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成长背景和个人的学习天赋差异较为明显,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需要注重对微观因素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始终坚持层次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注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互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采取创造性的育人策略以及育人手段,实现多种育人资源、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及帮助,保障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一点对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有重要的影响,整个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也实现了进一步突破及改进。

(四)互换师生角色

长期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导致一部分班主任在落实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会过于关注自身的主观想法,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调整育人思路以及管理方向,忽略了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没有着眼于学生的格局差异性来进行调整以及改进,最终导致整体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不够理想,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一部分管理资源和教育资源被浪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需要加强联系及合作,了解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历程,分析高中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过程中主动互换师生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了解高中生的真实想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抓住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以及核心,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过程中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化发展要求,实现多种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保障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取得新的突破性成效,为学生的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和技能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能动性高涨,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进而自主自觉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为班級管理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做出相应的贡献。班主任的管理压力和教育教学压力明显减轻,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针对性地采取创造性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在进一步改革及优化升级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积极建设班级核心文化,组建班干部队伍,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发挥学生的优势,进一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尽量避免全权包办,保障学生能够变得更加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落实,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及氛围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

参考文献

[1]许筱雅.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措施探究[J].新课程,2020(42).

[2]刘向.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措施探究[J].文渊(高中版),2019,(2):614.

[3]朱开锋.新时代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索[J].幸福生活指南,2018(8):0139.

[4]王琳琳.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措施探究[J].好家长,2018(15).

作者简介:李婷(1989—),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硕士,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教育教学。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农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以网络文化的理念和意识为核心, 而营造洁净的网络文化环境是提高网络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当下的农业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网络世界的最大特性就是它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学生能从网络空间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校园网络其实质上是一个进行交流的平台, 因此互动性是校园网络的另一大特点。网络空间之中, 各种思想鱼龙混杂, 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引导, 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误导, 这是高校的教育者尤其需要重视的。

2 农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 做好农业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有助于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和保持, 把握好学生工作特点能够有效的适应各类大环境的改变, 有效的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完善。

不断探索新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法。在客观环境发现变化的前提之下, 主观方面也要发生相应地改变, 原有的学生管理办法也许还会起到相当的作用, 但探索新的管理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农业工程的具体工作中, 探究发展的动力, 使学生能够为社会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促进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之下, 为了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 推动高校整体发展, 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

3 网络文化下农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 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具有复杂性, 尤其是网络的普及, 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众多的变量。

3.1 充分挖掘网络教育功能

农业高校的教育者应最大程度地挖掘校园网络的功能, 如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鼓励教师做公开课视频, 使学生能最便利地获取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交流平台, 如微信、微博、电子邮件、论坛, 参加农业社会实践,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可以实现更加平等和自由的主体间对话, 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主体如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也能实现信息的共通和资源的整合, 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3.2 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教育管理队伍

高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是教育的主导者, 良好的学生教育和管理, 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网络时代, 要想成功地发挥网络文化教人育人的功能, 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本身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又要有良好的网络管理技能。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针对这一现象, 引导学生逐步地走出虚拟的网络社会, 直面现实的生存环境。依靠专职教育管理队伍,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 尽可能减少因沉迷网络带给学生的心理疾病。

3.3 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应正确处理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关系, 双方面都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不能厚此薄彼。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通过经常性的教育管理, 帮其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通过文化学习、体育竞赛、知识竞赛、艺术熏陶等途径, 全面活跃校园生活, 让学生在校园这个现实环境里, 有展示才能的机会, 有不断提高素质的途径, 有倾诉心声的场所, 有可信赖的师长、朋友, 有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 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让现实生活的精彩与网络世界的神秘完整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不脱离现实, 又借助信息技术, 拓展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网络越来越渗入到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形成了独特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产生客观上要求管理教育者要做出相应地改变, 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这要求管理教育者能准确把握网络文化语境下学生心理的特点, 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途径, 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管理,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弼成, 上官晴.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31 (3) :29-35

[2] 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 :34-36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社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环境逐渐完善的总体发展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其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日渐提升。文章以贵州农村经济为探究主体,探究其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揭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引言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推进其发展速度,使其能够紧跟时代变化需求,切实满足社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对农村经济的需要。贵州农村受自身地域以及人口因素影响,其农村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整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新的时代下,根据贵州农村经济问题,结合其在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成为相关工作者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1.贵州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农业发展基础水平较低。贵州农村属于内陆山区农业省,其农业基础发展环境受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制约,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受此影响,贵州农业经济在整体上无法长期保持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其各项经济发展内容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而农民在这种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模式下无法提升自身收入,导致各项经济发展工作失去了开展基础,限制了贵州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

(2)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受各项限制条件影响,贵州农村中生产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据较高比重。在新时代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不利于农村合理利用自身农业资源,提升生产效益,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金融环境不够完善。在贵州农村地区,无论是金融环境还是金融水平都有所不足,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少相应支持,从农业贷款方面看,其实际增长率远未达到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拖缓了农业发展进程。

(4)人才流失。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流失是其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贵州农村受自身经济水平与地域环境影响,其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新时代下其基础教育水平同样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平均素质水平较低,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相关工作落实。

2.新时代下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机遇

(1)生态环境基础。相较于其农业地区,贵州农村在生态环境资源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新的时代下,生態环境资源不仅可为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方向,也为其将自身特色产品打开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2)旅游业发展。在新时代下,旅游业已经成为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州农村地区环境的自然性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都是其抓住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3)农业加工企业发展迅猛。在时代推动下,各类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贵州地区日渐增多,其整体产业规模也随之提升。无论是农产品销售还是就业机会,农产品加工企业都为贵州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契机。

3.新时代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1)完善农业发展基础环境。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农民自身意识观念与素质水平是完善农业基础发展环境的主要切入点。为此,应通过定期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向农民展示并讲解新时代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其对农民群体的需求,促使农民能够及时转变自身观念,以此突破贵州农村地区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其农民思想认知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可提供专业指导与新型农业知识普及,帮助农民有效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农民实际生产经营效益,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令农民真正认可相应工作,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成创造有利条件。

(2)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方式。在新时代下,为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跟上社会发展进程,在完善农业基础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广或要求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其生产效率,以此提升其农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为整体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方式时,应综合分析其与具体农村生产环境与农民自身条件的适配性,总结出最适合其应用的技术内容,强化工作成效。

(3)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保证农村经济发展能够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应通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与时代发展趋势,大力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为确保农村金融发展安全,政府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针对农村金融内容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为农民自身收益保驾护航。最后,针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政府应给予其一定政策支持,具体可通过税收、财政、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支持,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进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4)特色旅游业发展。在经济与时代发展形势下,旅游业成为贵州农村经济突破以往发展制约的主要途径。为此,应积极利用开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并将自身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构建特色旅游业。同时,为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保护机制,禁止过度开发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出现。在此基础上,应围绕特色旅游业这一核心,构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以及培训体系。针对产业链开发,应凸显当地特色,将其与当下旅游群众喜好的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具备当地风俗特色的产品,开发旅游产业市场。而针对培训体系,应注重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水平,以此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借此提升特色旅游宣传力度,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商户与投资者,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扩充人才队伍。在上述工作落实的基础上,应重视人才培养与扩充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其实现长期发展目标打下基础。针对人才培养工作,地方政府应注重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完善教育环境,以此提升农村劳动力平均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上述工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针对人才扩充工作,可利用农产品加工业为农村产业结构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外部人才提供良好工作条件,吸引各项人才,为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提供一定助力。除此之外,针对农业生产等内容,定组织农民定期参加当地政府开展的培训学习活动,使其及时掌握新的优惠政策内容、明确新型技术的适用条件与作用、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等 知识内容,扩充其专业知识储备,为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为加快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提升农民经济收益,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完善农业发展基础环境、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特色旅游业发展以及扩充人才队伍,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贵州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荣芳. 贵州农村“三变”改革的背景分析[J]. 现代化农业,2018(12):47-48.

[2]孙美璆.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实施路径探析[J]. 山西农经,2018(24):10.

[3]王永军. 新时代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策略分析[J]. 吉林农业,2019(12):44-45.

作者简介:龙光标(1971-),男,侗族,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上一篇:智能手机影响学生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杨梅种植管理技术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