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瑜伽教学改革探讨

2022-12-28

1 引言

瑜伽是一种传统的东方健身养生之术, 自两百年前传入西方世界后,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大众化性质的健身养生方式。改革开放之后, 现代瑜伽开始传入到我国, 时至今日, 瑜伽早已风靡大江南北, 成为女性的最爱。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与传播文化的基地, 应紧随时代潮流将瑜伽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之中。当前, 瑜伽这门全新学科尚不成熟, 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对其探讨。

2 瑜伽的特点

强调身心和谐。“身心合一”是瑜伽的本质特点, 即体位、呼吸、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使得练习者的身体机能达到协调健康, 并且还可培养他们专注的心态, 从而获得身心统一的健康状态, 这也是其他健身运动所不能比拟的。

强调意识为先。瑜伽是一种心灵训练, 是一种意识提升。练习者的每个动作与呼吸, 都是通过意识来实现的, 通过提升意识, 有助于练习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强调以静为主。瑜伽动作缓慢舒畅, 融呼吸、伸展与放松为一体, 练习时节奏缓慢, 以静为主、动静结合, 属于一种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 长期训练有利于打造优美形体。

3 高校瑜伽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现如今, 瑜伽的师资队伍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瑜伽教学的发展需要。从技术角度看, 许多瑜伽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从其他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师发展而来, 职业化的瑜伽教师少之又少。这些非职业化的瑜伽教师仅有一少部分受过专业培训, 其余大多数都是自学成才, 理论知识、技术动作掌握不佳, 必然会使瑜伽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从性别角度看, 瑜伽教师基本上是女性, 男性瑜伽教师较少, 这就使瑜伽教学性别倾向更加明显, 加剧了“瑜伽是女生训练的”的认识误区, 影响瑜伽的健康发展。

3.2 教学内容欠缺

高校瑜伽教学把重心放在了体位法之上, 侧重于对瑜伽技术要领的教学, 理论教学少之又少, 这就限制了学生对瑜伽的深入理解。与健美操不同的是, 瑜伽是一种生理与心理兼具的动态运动, 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 实现自我潜能发挥的哲学运动。缺乏瑜伽理论的学习, 很难领悟瑜伽的真谛。

3.3 教学方法单一

瑜伽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 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 学生在下面模仿训练。情景模式、引导模式、个性模式学等现代教学模式很少被采用, 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充分发挥, 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3.4 考核方法欠缺

从考核方法来看, 高校瑜伽考试基本是以固定组合, 或固定与自选相结合两种考核形式居多, 以自选组合进行考核的较少, 更无须谈自编自创组合了。这就很难考查学生对瑜伽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4 高校瑜伽教学改革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瑜伽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 培养一批职业化的瑜伽教师是实现瑜伽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 要引进高素质的瑜伽人才。可从瑜伽培训部门、瑜伽爱好者协会、瑜伽健身俱乐部等机构引进瑜伽技术能力过硬的职业化人才。另一方面, 要加强师资专业培训。目前, 高校的瑜伽教师大多是体育舞蹈类的教师兼职授课, 尽管他们的瑜伽技术不够专业, 但他们身体素质好, 运动能力强, 对体育运动的注意事项较为专业, 为这些教师提供培训的平台, 加强瑜伽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系统化学习, 这将会给瑜伽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4.2 丰富教学内容

瑜伽教学应积极借鉴健美操、拉丁舞等发展较为成熟的艺术舞蹈课程的经验, 从而丰富瑜伽教学内容。从制定大纲, 安排进度, 运用教学方法, 到推广大众等级套路, 加强竞赛交流, 都可以结合瑜伽教学的特点, 借鉴其他体育学科的内容为瑜伽教学所用, 推动瑜伽教学逐步走向正规化。

4.3 完善教学方法

在高校瑜伽教学中, 技术能力始终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虽然传统的讲解法、示范法、纠错法非常重要, 但瑜伽教师也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譬如, 分组法就适用于问题较多的体位练习上, 一组进行练习, 另一组在旁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告知纠正, 共同进步。这样一来, 既有益于动作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

4.4 优化考核机制

对于高校瑜伽教学而言, 瑜伽考核不能仅仅停留于技术动作的完成水平之上, 还要对学生瑜伽理论应用于技术动作的实践能力与创编能力进行考核, 此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调整考核内容。需要强调的是, 考核机制要与教学体系相统一, 注重考查学生的瑜伽素养。

5 结语

随着大学生对“健与美”的追求不断加强, 瑜伽应学生的需求逐渐开始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瑜伽作为一种柔和的健身运动, 对练习者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呼吸、意志、体形三者的协调统一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瑜伽教师应紧随时代发展潮流, 将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 创建适合学生成长发育的全新瑜伽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瑜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把瑜伽运动进行推广, 从而实现“健康为先, 终身体育”的瑜伽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健康, 对美的追求, 瑜伽作为一种古老的健身术, 在改革开放后逐渐传入到我国, 新世纪之后瑜伽作为体育运动项目陆续加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基于促进体育教学的现实需求, 笔者针对高校瑜伽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高校应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机制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校,瑜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尹珏林.瑜伽大全[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0.

[2] 柏忠言, 张惠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3] 尹珏林.瑜伽大全[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0.

[4] 柏忠言, 张惠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5] 王致诚.体验全球瑜伽养生新风潮[J].现代养生, 2004 (4) .

[6] 陈丽霞, 张鲲.瑜伽的现代抉择与西方健身文化融合[J].山东体育科技, 2006 (6) .

[7] 陈丽霞.区域体育文化语境下瑜伽热解读[J].四川体育科学, 2013 (4) .

[8] 杨辉玲.浅谈练习瑜伽实用价值[J].科技信息, 2008 (4) .

[9] 朱泳.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3) .

[10] 马多玲.从中国传统养生视域解读现代瑜伽[J].中华武术研究, 2014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实现建筑节能论文下一篇: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