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保障机制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

2022-09-13

一、党员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的内涵、意义和相关概念。

在唯物辩证法中,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相统一。世界上既没有无质的量, 也没有无量的质。同理, 党员队伍的数量与质量, 既有所区别, 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任何政党都是以一定数量的党员队伍为组织基础的, 既没有无党员的政党, 也没有无政党的党员;如果党员队伍没有一定的数量做基础, 党员队伍的质量也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因此, 高校党员的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也必然是建立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这样的辩证关系之上的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一) 学生党员的入党启蒙教育存在形式主义, 教育内容未能紧跟时代特点, 缺乏感召力

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任何政党的活力都来自于新加入的同志。因此, 如何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入党启蒙教育便是重中之重。但目前高校进行的入党启蒙教育往往存在高高举起, 轻轻放下的情况, 举办大小活动, 开办大小讲座, 往往都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 缺乏深入思考, 工作内容没能紧跟时代步伐, 没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内容, 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育形式胜过教育内容的实质, 未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 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重点突出, 没有抓住学生党员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学生党员的身边典型人物和事例往往有着更加强烈和直接的感染力和表率作用。但目前, 高校中还缺乏对于学生党员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的深度发掘, 更加缺乏对党员队伍中的核心“关键少数”的把握, 没有让这些身边人和身边事成为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素质有效的提高的手段, 没有让“关键少数”成为其他党员的标杆和表率, 一级做给一级看, 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 形成上行下效的正向效应。

(三) 党员教育培训的形式枯燥单一, 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 缺乏对党员质量提升的保证

党员的教育培训, 特别是针对还未走上社会, 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党员, 往往是有效提升党员自身素质, 强化党员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全媒体”时代下, 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方面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大多数高校仍旧是循着以前的老路:仅通过邀请党政相关领导以及思政学科的专家以单一说教授课形式来为学生党员开展教育培训, 与学生本身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存在较大的距离, 难以引起学生党员内心的共鸣。有时, 集中反复的授课形式和单一的授课内容, 有些甚至会让学生党员产生抵触情绪。

(四) 党支部对学生党员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作用薄弱, 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 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 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最有效的阵地, 是有效强化党员质量提升的基础。但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看, 高校中学生党的基层组织并没有有效发挥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一些支部没有开展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党性教育,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支部, 导致一些党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一些支部没有把从严管理党员落到支部, 没有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一些支部书记没有真正履行党建主体责任, 对于党建工作存在应付了事, 将党建工作大而化之, 潦草收场的情况, 进而影响支部内学生党员质量的保证。

三、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和质量协调发展保障机制

(一) 抓实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建立入党发展长效机制, 扎实党员发展基础, 严把党员“选种育苗”机制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同样, 党员的发展和培养也是要从扣好“第一粒扣子”开始。

(1) 抓实新生入校的有利契机, 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在新生入学季, 安排校园两级党政负责人, 用党史、校史、校训等内容精心, 面向新生讲授“第一次党课”, 将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潜移默化地贯穿入学教育全程。同时, 统筹要求各学院建立党章学习小组, 专门针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群体, 开展党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定期交流思想汇报等学习活动, 并将入党启蒙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各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考核指标, 列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督查内容, 以督察考核, 夯实基层学院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基础。

(2) 组织开展党员社区“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 拓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工作空间, 营造浓郁入党氛围。以支部为依托, 组织开展学生党员进社区活动, 为新生提供学业和生活结对帮扶等党员服务活动, 并要求学生党员在党建、团建等活动中佩戴党员标志, 亮明党员身份, 在新生中展示党员先进性的同时,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顺利帮助新生渡过适应期。将党建元素和主题党日活动引入学生社区, 实现学生社区内新生全覆盖, 积极推动学生党员寝室挂牌以及党员职责和承诺上墙全覆盖。

(3) 树典型、展先进, 创新入党启蒙载体, 构筑多元化的入党启蒙教育体系。以常态化学习为重点, 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和班会课程为抓手, 以理想信念和党史国情为常态化教育学习重点, 设计系列思政课程, 邀请优秀学生党员代表以先进典型身份为新生分享授课, 用身边人说身边事, 引起新生的情感共鸣, 发挥学生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 以文化人, 创新教育培育载体。面向新生群体再现同济自编自导舞台剧《同舟共济》和歌剧《江姐》, 展现同济大学百余年办学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进一步促使新生的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 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4) 关注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全过程, 健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党员发展多渠道吸收路径。同济大学积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机制, 强化各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跟踪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考察、党员发展关口前移考察等机制的规范化要求。一是要求各学院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成长发展档案, 对每一个党员的发展过程形成纪实跟踪, 将其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严格规范发展程序, 实施党员发展关口前移考察制度, 推动各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考核, 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明确提出不能将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入党的唯一条件。三是出台《同济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的实施细则》, 强化党建带团建的作用, 拓展党员发展吸收渠道, 明确提出“严选、慎教、优出”的原则, 把团员队伍中政治立场坚定, 条件成熟的可靠人选纳入党员发展的视野, 确立团组织作为党员发展“蓄水池”的地位, 优中选优。

(二) 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 建立巡查制度, 打造多维教育培养方式, 夯实党员质量提升, 抓牢党员“田间管理”机制

“选种育苗”是学生党员发展的一个开始, “田间”的有效教育管理往往才是夯实党员质量提升的有力途径。

(1) 建章立制, 牢固一切党建工作到支部, 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规范化建设。党支部是党最基层的组织单元, 是教育、培养和管理党员的第一线。同济大学抓实党支部这个最小单元, 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方案》, 从“学生党建工作组织领导”等5大方面, 13块内容, 34个小项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从制度层面对学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进行明确要求, 进而加强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和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党员质量的有效提升。

(2) 建立巡查制度, 推进从严治党向党建最基层延伸, 进一步保障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动员千次, 不如问责一次。按年度针对全校基层支部开展全面检查, 成立同济大学学生党支部检查工作组, 按照“支部自查—学院党委检查—学校抽查”三级检查模式, 重点检查包括:支部是否夯实组织建设、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引领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发展工作等内容。检查结束后, 明确要求各二级党组织负责人按照反馈意见, 责成整改;对问题严重的二级党组织进行了全校通报批评, 进一步保障党员质量在支部日常扎实有效的教育管理中得到提升。

(3)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建立多维度网络党性思政教育平台, 牢固党性思政教育前沿阵地。从2014年起, 同济大学精心打造建立由一线辅导员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和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学生新媒体中心”队伍, 并设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 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制作、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 打造“同济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学生党建工作系统、网络思政调研群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新载体, 形成融合了学生工作网站、易班网、微信公众平台、同心云等多维平台的网络思政教育的立体格局。同时, 利用微信、易班、同心云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建立定期学生网络动态汇总反馈和网上专题调研机制, 全年调研覆盖范围12000人次, 形成4期动态调研报告, 从而保证校内党建工作实效性, 牢牢占领高校内教育培养和引导党性教育的前沿阵地。

(三) 抓住“关键少数”, 发挥支部书记“火车头”作用, 形成党员“以优促强”机制

为政之要, 唯在得人。党支部书记是党的最基层组织的领头人和“班长”, 同济大学牵住“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 将关键少数拧在一起, 以优促强, 形成合力。

(1) 出台学生党支部书联席会制度, 抓实支部书记队伍。建立同济大学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席会制度, 通过遴选全校各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代表, 定期召开学生党支部书记联席会。以“以夯实支部建设基础、优化组织生活模式”等主题, 通过支部书记主题交流发言、经验分享, 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观摩等环节, 以制度形式为支部书记构建联席会制度“服务、交流、监督、发展”的四位一体工作平台, 打通支部书记年级、校区和学科之间的壁垒, 明确党支部书记的各项工作职责, 强化党支部书记对党务工作投入程度, 为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提供保证。

(2) 创新支部书记培训形式, 拓展支部书记培训范畴。统筹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制定印发《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的实施意见 (试行) 》, 持续完善党支部书记学习和交流平台, 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自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考察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建立学生党支部书记全员集中轮训制度, 每年针对党支部书记至少进行1次全员培训, 强化党的基本知识、纪律规矩和党建工作方法的学习提高, 实现了学生支部书记线上线下党性教育轮训的全覆盖, 切实增强支部书记党性修养。

(3) 树立典型, 表彰先进, 树立优秀支部书记典型。自2015年以来, 同济大学连续举办3届学生支部书记风采大赛, 开展包括学习前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支部风采展示中涌现的优秀组织生活案例、支部书记分组研讨, 以“高山仰止习之清芳”、“身边党员的故事”等为主题内容的党课比赛活动, 以赛促建, 提高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的能力, 拓展支部工作思路, 树立优秀支部书记典型, 让学生党员队伍的“关键少数”明确自己的关键身份, 时刻发挥学生党员中“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 带领其他党员牢固树立党员意识。

摘要:2017年3月, 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 对高校内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早在2015年, 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专题会议, 明确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因此无论是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具体部署, 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 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文件内容来看, 其总体上要求都是将视角锁定在党员队伍总体数量和质量协调的有序提高。面对着发展的新时期和新局面, 在高校中两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协调发展关系, 同时如何有效的建立保障机制落实两者的协调发展, 便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一项急需破解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福忠, 刘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质量与数量关系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 (7) .

[2] 郭琪.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和管理[J].共产党员 (河北) .2014 (11) .

[3] 林小芸.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 (0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的内部控制问题及其措施下一篇:构建高效课堂要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