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范文

2023-12-29

文化认同范文第1篇

一、母语学习, 奠定民族认同感的基础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可, 关键在于对文化的认可;然而对文化的认可, 关键在于对母语的认可, 为此, 有必要通过母语的学习, 为民族认可奠定夯实的基础。现如今, 中国提出经济共同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促使每一个民族文化进行了相互交流, 同时也让每一个民族文化感受到了长远发展的压力, 如何应对此类发展挑战, 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就需要确保民族语言得以发扬光大。民族可以说是由同一种语言的人组成的集体, 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换言之, 民族的存亡与民族的语言具有密切关系, 一旦一个民族的语言丧失了, 那么这个民族也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消亡[1]。为此, 母语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基石, 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鉴于此, 一个人只要通过了母语学习, 并且能够在日常交流当中使用母语, 便相当于认同了本民族的文化, 同时也认可了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如果一个少数民族的预科生连母语都不能在日常学习或者生活当中用到, 又怎能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思想?国外一著名作家都德曾经在《最后一课》当中, 明确指出民族的标志与象征便是母语, 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便是一个民族的语言。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自来到高校学习之后, 要想传承与发扬自身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就需要注重民族母语的学习[2]。只有这样,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增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以传统文化为核心, 建构民族传统认同内容

黑格尔曾经发表过言论, 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认同感, 将会在历代相传过程中, 形成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 并且会逐渐演化成为民族组成个体的习惯意向, 简单而言, 就是民族认同感将会成为个体的第二天性。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的主导思想, 还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当前认为的民族认同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认同、母语认同以及传统文化认同等。当中传统文化认同可谓是重中之重, 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便能让高校少数民族的预科生找回自我, 从而有效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3]。为此, 高校通过选修方式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便于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中华民族青年当中,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同样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任务, 也可以说是肩负着少数民族区域未来的建设发展[4]。现如今,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造成传统文化无法得以传承。鉴于此, 高校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教育, 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现如今, 中华儿女所使用的文字, 便是由古人创造的甲骨文演化而来, 其中记载了古人聪明才智等, 同时表现了古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中国文字并没有衰弱, 依旧得以发展。诸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 发挥着巨大作用, 并且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比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造就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秉性。除此之外, 中华传统文学宝库当中的古诗词, 均是古代文人留给后世的珍宝, 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 完全可以当作高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质教材[5]。鉴于此, 高校就需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 加强传统文化的弘扬, 从而有助于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激发。

三、以红色文化教育为载体, 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从广义角度阐述红色文化, 主要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过程中, 人们为了实现民族解放或者是自由, 亦或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 不断凝聚的观念意识表现形式[6]。由此可见, 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同样也是现如今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与此同时, 红色文化也是经过了中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 可以说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当代的精神。鉴于此, 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 有必要注重以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 诸如在校园活动当中经常进行唱红歌、读红书、办红色主题专刊等,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聘请老红军或者是老革命者述说红色革命故事, 此举更具教育效果。通过以上举措对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实施红色文化教育, 有助于预科生心灵的净化与精神层次的提高, 从而有效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 才能让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明确当前美好生活来自不易, 便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 更加努力, 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建设或者民族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7]。

四、以校园文化节为平台, 体验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真实感受

纵观中国近代史, 从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可谓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依旧面临着外国的施加压力。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与军事力量方面, 还表现在国人之间的民族精神方面。现如今的国家是否强大, 关键在于民族精神是否强大, 民族精神越是强大, 国家就将更为强大。即使是国家现阶段不够强大, 但是在强大的民族精神驱动下, 国家将会在未来发展中逐渐变得强大。简单而言, 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与未来的命运。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少数民族区域未来建设的重要设计人员, 将需要肩负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 具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并且历史文化在世界上负有盛名, 可以说是全体中华儿女在世界上引以为傲的瑰宝。身处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定然要在高校这一学习平台, 不间断在校园文化节上展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具体包括特色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特色美食以及民族特有风俗习惯等, 以此弘扬中华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便于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能够自身所处或者是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进一步的认知。高校通过校园文化节, 系统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能够在增强自身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 促进不同少数民族的预科生进行情感交流, 从而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烙印在少数民族预科生脑海当中[8]。除此之外, 高校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预科生凝聚力与创造力。少数民族预科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当中, 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验感, 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民族认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校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高等院校不断实施扩招, 以此增加人才数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是当前中国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为少数民族区域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步入高等院校学习之前, 由于自身长时间处于自身民族区域中生活与学习, 造成其进入大学校园时, 具有诸多不适应之处, 诸如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交流不和谐造成的矛盾等, 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与成长。为此, 高校应该注重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具体措施为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正确认识到现实生活与学习问题, 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 促使其能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 安心学习, 健康成长, 从而有助于为我国少数民族培养大量的人才, 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未来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高校得以迅速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 高校不断向全国范围内实施扩招, 同时加强了高校内部环境建设。高校在校生当中存在部分少数民族的预科生,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 其主要来源于少数民族居住区, 并且此类学生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今后的发展建设。关于少数民族预科生一直在活在自身民族文化世界当中, 并且长时间的生活让其只认同民族文化, 对其他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有着排斥感。然而在高校学习过程中, 就必须脱离自身曾经的生存环境, 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 这就需要经历民族认可这一阶段。现如今在高校当中如何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已然成为了高等教育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具体措施, 旨在减少少数民族预科生沟通障碍。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传统文化,认可

参考文献

[1] 范晓艳, 刘屿.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对策与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294-295.

[2] 刘屿, 范晓艳.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195-198.

[3] 张广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 2017, 01:1-4.

[4] 李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分析[J].汉字文化, 2017, 07:57-59.

[5] 张广才.试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提高[J].汉字文化, 2017, 06:71-72.

[6] 张宁贤, 张惠茹, 仙古丽.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文化认同的视角[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16:1913.

[7] 王俊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及其发展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7, 31:82-85.

文化认同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已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 作为红色精神典型的红旗渠, 其中的“艰苦创业”元素所具备的文化承载与传播的功能不仅有利于传播红色文化, 同时契合了当下的经济新常态, 对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1 红色文化中的创业精神为何受到“热捧”

1.1 浮躁社会渴望红色文化回归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 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 生活压力不断加大,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浮躁情绪, 在精神需求方面就出现了“荒漠”。这时候一些最纯粹、最本真的东西就会引起大家内心深处的共鸣, 红色文化承载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正好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

1.2 经济新常态呼唤创业精神

新常态经济就是知识经济, 经济新常态就是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增长方式, 也是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运营, 就是创意—创新—创造—创业, 因此新常态经济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型经济。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改革变得刻不容缓, 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力地降低了创业成本, 减少了创业风险, 大大促进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三个方面的协同和融通。

1.3 红旗渠精神完美融合了红色文化和创业精神

红旗渠精神具有历史和现代的双重意义, 既传承了受热捧的红色文化, 又契合了当今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新形势,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经济新常态下, 充分发挥红旗渠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蕴藏的历史印证、文明传承、政治教育和经济开发价值, 重点挖掘红旗渠精神中的“艰苦创业”精神, 用于指导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 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情况问卷调查实证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 笔者采取文献法、现场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笔者针对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现状, 利用网络随机抽样和街头随机调查的方法, 通过与调查对象反复沟通基础上形成了问卷调查初稿, 利用初稿进行小范围内的预调查, 根据预调查的反馈效果, 对一些测试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或删除, 形成终稿。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193份, 回收率96.50%, 回收的193份全部问卷中, 有效问卷187份, 问卷有效率为96.89%。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 参与问卷调查的民众对红旗渠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现状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1.23%、23.00%、45.45%、12.30%和8.02%, 由此可以看出, 受访民众对红旗渠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现状总体感觉还是以基本满意为主, 占到受访总数的45.45%。采用“Likert5点尺度”正向计分法进行计分, 测得受访民众对红旗渠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现状的满意度值为3.17。可见受访民众对红旗渠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现状介于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之间, 并以基本满意为主。

在问卷调查中, 能够完整说出红旗渠精神内容、部分说出红旗渠精神内容和完全不知道红旗渠精神内容的受访者分别为31人、98人和58人, 分别占到受访人数的16.58%、52.41%和31.01%。由此可见, 红旗渠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现状不容乐观, 83.52%的受访民众都不能完全说出红旗渠精神的内容, 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展现状仍然任重道远。

面对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认同、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的现状, 调查问卷显示最大的原因在如今的社会压力太大, 导致民众的精神比较浮躁, 没有耐心或者精力去顾及红色文化, 另外一个方面, 网络时代的信息冲击, 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了红色文化在现实中“遇冷”。

3 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商业气息偏重, 红色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红色景区一般处于比较偏僻的位置, 受到资金和多部门管理的制约, 开发力度不够, 在人性化管理、周围配套设施建设和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 由于受到利益驱使, 红色景区的商业化气息太浓, 红色文化因素没有充分挖掘或者得到了掩盖,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

3.2 生活压力大导致的社会浮躁, 娱乐化过重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而娱乐成为大家排除压力的“最佳方式”, 红色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在现实中屡屡“遇冷”, 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目前对红色仍然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宣传较多, 而有计划、有目的、制度化的红色文化传播行动缺乏, 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还不够、不可持续,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

3.3 有关部门观念滞后, 新媒体利用明显不足

对于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有关部门明显认识不足:认为这件事情是“潜移默化”的事情, 不能立竿见影, 马上见效, 因此存在有很大程度的懈怠心理, 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缺乏专业文化经营管理团队的持续推介和对外传播, 对文化产业化方面的市场开发也不够, 并且缺乏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4 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的思考

由于受到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冲击、全球化浪潮的文化霸权、功利化教育的误导、社会压力大导致的精神浮躁和其他原因的影响, 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认同、传承和发扬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何提升民众对红色文化中的创业精神的认同, 促进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值得我们深思。

4.1 理顺管理机制, 积极发挥民间力量, 形成最大合力

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挖掘和传承、发扬, 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和管理, 并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政府有必要理顺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关系, 成立红色文化传播领导小组, 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 减少重复投资, 形成统一的领导和传播机制。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 掌握舆论话语权, 它一旦真正建立, 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场, 全方位地渗透和改造社会生活。充分发挥社会和民众的传播作用, 在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方面, 民众是最大的依靠力量, 充分发挥好每个民众的作用, 将会产生巨大的“裂变反应”, 迅速占领市场。

4.2 完善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支撑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化建设

红色文化产业化是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得到更好认同、传承和发扬的必由之路, 也是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完善红色文化支撑体系, 实现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 红旗渠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程度归根结底表现为红旗渠文化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产业。目前, 市场上虽然有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旗渠的旅游开发也达到一定水平, 但整体而言, 红色文化产业链及其拓展还很不够, 其开发空间依然很大。加大红色文化产业链的打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现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网络、出版等媒体的联动;二是加大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化、民用产品、商标品牌的开发步伐;三是大力挖掘红旗渠文化中的历史人物、民情民俗、等旅游资源;四是推进相关文化符号的产业化。

4.3 突出地方特色, 传统宣传和新媒体传播协同整合

在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过程中, 突出自身的地域特色, 凸显出自身与其他红色文化基地的不同之处是提升红旗渠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关键所在, 坚定信念、找准定位, 营造品牌效应, 树立精品意识, 努力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结合广大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和自身特点, 不断开拓创新的内容、形式及其传播理念, 办出具有地域特色创新性的栏目。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在传统宣传的基础上, 积极借助论坛贴吧、搜素引擎、网站、博客、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以及微信、QQ、飞信等通讯软件, 形成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的新媒体综合宣传平台, 推动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传播从静态走向动态。

总之, 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经济新常态给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理顺管理机制, 拉长文化链条, 最大限度实现文化产业化, 充分发挥民众作用, 借助新媒体形成综合协同传播体系, 红色文化中的创业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创业元素) , 定会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摘要:通过对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的认同、传承和发扬现状展开调研, 归纳出中其面临的问题, 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为红色文化中创业精神更好地认同、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业,认同,传承,发扬,思考

参考文献

[1] 钟玉泉, 彭健柏.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8.

文化认同范文第3篇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请在下列的各项问题中,根据你的真实想法在选项上打“√”。你的所有回答将用于数据统计,没有对错之分,也不需要知道你的姓名,所以请你不用顾虑,真实地填写。谢谢你的合作!●你的性别:A、男B、女

●你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你现在就读专业是高考所填写志愿中的:A、第一志愿 B、第二或第三志愿C、调配 ●你的录取方式是:A、正常录取B、降分录取C、补充录取

l、你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情况是: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D、较不了解E、很不了解

2、你对现在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否感兴趣?

A、很感兴趣B、有点兴趣C、无所谓D、没多少兴趣E、完全没有兴趣

3、如果现在有一个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你还会选择本专业吗?

A、肯定选择B、应该会选择 C、无所谓D、不怎么想选择E、肯定不选择

4、是否乐意告诉别人你所就读的专业?

A、非常乐意B、比较乐意C、无所谓D、较不乐意E、很不乐意

5、你认为家人或朋友对你现在所学的专业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没想过D、较不满意E、很不满意

6、你是否乐意与他人谈论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

A、非常乐意B、比较乐意C、无所谓D、较不乐意E、很不乐意

7、你认为与您同专业的同学,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多吗?

A、非常多B、比较多C、不清楚D、比较少E、凤毛麟角

8、你认为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符合自己的期望吗?

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不清楚D、有些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9、你了解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吗?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D、较不了解E、很不了解

10、“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这样的说法符合你的情况吗?

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不清楚D、有些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11、你是否经常评价本专业老师的专业素养?

A、经常B、有时C、不清楚D、几乎不E、从不

12、你认为老师所教的内容符合您的期望吗?

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不清楚D、有些不符合 E、完全不符合

13、你是否满意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没想过D、较不满意E、很不满意

14、毕业后你是否愿意到幼儿园或相关领域工作?

A、非常愿意B、比较愿意C、没想过D、较不愿意E、很不愿意

15、毕业后你是否愿意继续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深造?

A、非常愿意B、比较愿意C、没想过D、较不愿意E、很不愿意

16、 你认为社会对幼师的认同程度怎样?

A、非常高B、比较高C、一般D、比较低E、非常低

17、社会认同是否影响你从事幼儿园工作?

A、影响非常大 B、影响比较大 C、无所谓D、影响较小E、没有影响

18、你认为幼师工资待遇好么?

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非常差

19、工资待遇是否会影响你从事幼儿园工作?

A、影响非常大 B、影响比较大 C、无所谓D、影响较小E、没有影响

文化认同范文第4篇

一、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概述

( 一)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含义

刑法解释指的是利用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对于刑事案件进行有效解释, 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对相应案件和结论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刑法解释公众认同则是社会公众对于刑法解释逐步理解和认可, 进而对其解释过程和结论予以接受。首先, 对刑法解释的理解即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刑法解释所采用的方法和含义。刑法解释应当避免采取晦涩难懂的语言和理论讲刑法解释抽象和理论化, 而要建构在合理性和公众认知基础之上。其次, 对刑法解释的认可即借助于刑法理论的相应说明, 社会公众能够认可过程的合理和结论的妥当。最后, 对刑法解释的接受即社会公众对解释结论予以信服, 认可司法的公正性。

( 二)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特点与价值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对各种刑法解释方法包含的刑法价值进行有效分析核对与选择, 并将其与公众认同的价值进行比较, 选择最为合理的刑法解释方法, 进而得出最为妥当的刑法解释结论。具体来说,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其在本质上为价值分析方法, 将公众认同的价值作为半段标准, 进而完成价值衡量和比较, 作出最优选择; 其次,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司法和审判的正义性。社会公众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和刑法解释结论的关注, 以及关注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和见解, 其主要目标是判断刑事审判是否正义。

二、我国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现状分析

( 一)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积极表现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实现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 并突出体现在两方面积极表现。首先, 我国司法工作开展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其刑法解释追求社会公众认同的主要目标则是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审判案件结果关乎涉案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社会和谐和国家形象。实现刑法解释公众认同, 能够有效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 避免引发社会矛盾; 其次,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使得个别案件在定性时, 以有效平衡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对罪名进行选择性适用。如特定案件在社会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 引发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则在罪名定性时往往充分参考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

( 二)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消极表现

在实现刑法解释公众认同过程中, 因法律的专业性和常识性之间的差异, 在特定案件的刑法解释结论上, 往往存在刑事审判定罪量刑与社会公众期待之间的差异, 公众无法对刑法解释产生认同。如在“邓玉娇”一案中, 依据司法审判, 邓玉娇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而社会公众则认为其反击性为有着防卫性质, 不能将其行为认定为犯罪。这就体现了刑法定罪与公众认同间的偏离。其次, 由于刑法解释专业化和常识化之间的矛盾, 处理案件所应用的专业化刑法知识是社会公众所不具备的, 其依靠常识作为判断依据, 必然导致其对刑法解释专业化缺乏有效认同。

三、刑法解释公众认同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 民意存在的非理性和不合理性

在实现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过程中, 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和现实困境即民意存在的非理性和不合理性。社会公众对刑法解释过程和结论有其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而民意有着相当的复杂性, 主要体现在其难以估量以及非理性和不合理性。首先, 民意是许多个体个人意志的叠加, 是社会群体的综合意志, 而如何进行民意的调查和测量则有着相当的难度。在无法有效了解民意的情况下, 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难度巨大。其次, 民意并不具备完全的稳定性和理性特征, 其具备的重刑主义传统使得其容易出现意见扭曲。此外, 在不了解事件真相之前, 民众容易通过自我联想或受到他人引导, 产生不合理的结论和观点, 其对于刑法解释公众认同而言不具备依从条件。

( 二)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间的冲突

在进行司法定罪量刑时, 法官以法律事实为依据, 通过客观有效证据为依据完成事实真相的还原。对于社会公众而言, 其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法律事实是由实际收集到的证据作为推定依据, 其可能受到司法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 诉讼时效也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当法律事实存在远离客观事实或者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时, 则其虽然作为司法审判依据时具备公正性, 但必然与社会公众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不符, 进而导致社会公众认同问题。以肖传国 ( 化名) 雇凶伤人案为例, 其定性结果造成的社会舆论反响便充分体现了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冲突性。

( 三) 缺乏有效的公众意见反映机制

要想实现刑法解释公众认同, 就应当拥有有效的公众意见反映机制, 有效收集公众意见, 将其作为刑法解释价值分析和选择的重要依据, 才能达到公众认同的效果。而实际情况是, 我国当前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公众意见反映机制, 法官获取的民意往往由传统信息渠道获得, 且相关意见为零散的和简洁的, 并没有逻辑论证和支持依据, 无法作为可靠的参考。这样一来, 法官在进行定罪量刑和刑法解释时, 必然不能确保结论与社会公众的意见有效吻合, 出现社会公众无法认同的案例时有发生, 不仅造成案件处理上的拖延, 还可能影响司法公正性。

四、刑法解释公众认同实现的有效路径

( 一) 构建合理高效的民意表达机制

为充分发挥民意和公众意见在刑法解释公众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就应首先构建起合理高效的民意表达机制, 使得刑法解释在公众意见获取上更加便捷和精准。就目前而言, 我国已有的民意表达机制有媒体调查法、审议性调查法和代表性调查法、焦点小组调查法等。综合而言, 虽然以上调查法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公众意见, 但其仍然存在普遍适用性不足问题。结合人口数量和人口流动性特点, 将原有的民意获取方式进行有效转变, 从社会公众主动表达获取民意, 对不同群体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 获取更为准确的公众意见。此外, 还可通过引入中立量刑咨询机构, 有效掌握并准确反映民意。

( 二) 以合法性与合理性为解释原则

在解释原则的选取上, 应当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作为主要原则, 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 确保刑法解释过程和结论符合公众认同需求。首先, 合法性原则即在进行刑法解释时, 以刑法和法律形式作为主要规制, 避免解释的任意性和随意性。而在以合法性为解释原则的基础上应用合理性原则, 则能有效避免单纯依据合法性原则时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合理性原则是法官在案件裁判过程中注重利益方的有效平衡, 确保刑法判决在符合法律要求的基础上得到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认可。尤其在疑难刑事案件当中, 当民意和判决出现冲突时, 应用合理性原则, 实现刑法公众认同。

( 三) 应用结果导向主义的解释方法

结果导向主义的解释方法, 是由文义解释方法、历史解释方法和体系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中提炼出来的最佳解释方法。设定刑法解释过程中的元规则, 对特定案件进行有效分析, 并以元规则作为依据, 选择最利于司法判决公众认同的解释方法。在刑法解释当中, 对应用解释方法之后可能产生的社会公众反响进行有效分析, 有效权衡其反响和结果, 依托社会正义和公众常识, 发挥向善的引导功能, 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充分认同刑法解释的过程和结论。

五、结语

实现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是我国司法体系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当中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司法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依据我国法律教育普及工作的不断推进, 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水平将不断提高, 但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实现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 不断构建和完善合理高效的民意表达机制, 以合法性与合理性为解释原则, 并应用结果导向主义的解释方法, 不断寻求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 才能为构建法治国家和社会打下重要基础。

摘要:在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理念的过程中, 实现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 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无论是刑事司法中专业化和常识化矛盾, 还是司法与民意之间的复杂关系, 经由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推动, 均能够有效缓解矛盾, 实现关系的调整和优化。本文首先对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进行简要概述, 分析其含义、特点及价值, 进而对我国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现状进行探析, 指出其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最后提出其实现的有效路径, 以期为促进我国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的快速实现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刑法解释,公众认同,现状,路径

参考文献

[1] 俞小海.刑法解释的公众认同[J].现代法学, 2010, 03:84-93.

[2] 俞小海.刑法解释的客观性及其实现路径[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5:69-74+95-96.

[3] 袁林.公众认同与刑法解释范式的择向[J].法学, 2011, 05:95-100.

[4] 蔡军.刑法解释的价值基准及其形成路径分析——基于公众参与理念下公众认同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03:15-21.

文化认同范文第5篇

落脚河小学

一、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时代的呼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都做出了自身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近年来一些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充分说明了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也充分说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这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证。民族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的含义:

◆ 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 ◆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 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 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

四、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 一。 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假、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五、开展“五个认同”活动:

1、充分认识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引导管理我校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我校认真开展了“五个认同”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推动我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我校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在祖国大家庭团结奋斗的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认真开展“五个认同”教育

一是我校领导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园活动。我校利用升国旗仪式、班会课,各种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五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

二是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求把“五个认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确保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将“五个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的了解。

三是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五个认同”的感知。

四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用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上一篇:地域文化传播下一篇:地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