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范文

2024-04-23

资产减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资产减值; 计量基础

引 言

我国2007年正式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来判断资产减值迹象及进行减值计量。理论界对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均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然而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庄峻晖(2005)从资产减值的迹象与可收回价值的计量两方面入手,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允价值的联系,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实务中得到了切实应用,但资产减值会计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不等价于我国的资产计量已按公允价值计量。毛新述和戴德明(2011)分析了现行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分离及其不利后果,认为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并不意味着需要建立单独的资产减值计量标准,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在界定资产减值确认条件的基础上,基于公允价值建立单一的减值计量模型。然而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会计是否真的可以统一,二者应以怎样的关系存在于准则体系,笔者通过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的联系和区别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联系

(一)两者均为价值观的体现

1978年,FASB通过逻辑演绎建立了以“决策有用性”为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模式也从“成本观”向“价值观”转变。成本观主要面向过去,只需要从特定主体的具体交易或事项进行考虑,以实际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依据,后续计量中通常不需要对其价值进行动态调整。价值观主要面向未来,需要从整个市场的角度考虑,以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依据,价值观下对资产负债的计量即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后续计量需要按其价值进行动态调整。现行准则中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均被视为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且二者均属于后续计量的范畴,在计量过程中主要面向未来,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作为资产价值的确定和计量基础,而在价值计量过程中由资产价值变动产生进入损益表的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均为企业的未实现损益。

(二)资产减值会计体现了公允价值的思想

企业在对资产进行减值计量时,包括对减值迹象的评价和对减值计量两部分内容。在这两部分中,公允价值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资产市价明显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希望可作为资产减值的触发条件。在对减值进行计量方面,国内外准则中提到的计量依据包括“可变现净值”及“可回收金额”,在这两者的确定过程中都需要以市价作为计算的起点,而现行的多种计量属性中,市价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综上,资产减值从减值迹象的判断到减值准备计提的整个过程中,公允价值的思想均有体现。

二、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的区别

(一)两者计量目的侧重点不同

公允价值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对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计量的需要。2006年SFAS157号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号发布,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框架被完整阐述,标志着准则制定机构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准则制定者试图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时对其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希望其能动态反映企业的价值,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尽管受到市场环境、法律制度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公允价值目前只被作为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脱离了其字面所含的本源思想,但其发展与计量的目的仍然是最大限度地反映企业资产最真实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的反映从资产的初始确认到后续计量都是双向进行,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而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最初源于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稳健性原则主要是应债务和薪酬契约而产生的,目的是保护债权人的最大利益,并且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所普遍接受的会计原则。伴随着财务报告由“成本计量”转换为“价值计量”,准则制定理念从“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后,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从最初以“不高估收益且不低估成本”为核心逐步演变为一种对资产和负债不对称的“价值计量”。要求及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限制确认资产增值利得的不对称做法,成为稳健性原则在资产负债表观下会计计量的主要体现。为减少或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资产可能的升值则无法被充分地反映出来,因此无法为投资者提供评价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所以从根源上讲资产减值会计更加侧重于会计在契约和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二)两者会计计量的逻辑基础不同

会计计量逻辑基础是指从谁的角度来判断计量的价值,即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否因报告主体而异,或者说计量的价值是否是一个必须与特定报告主体相联系的概念。

1.公允价值会计以市场为逻辑基础。按照SFAS157的规定,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13号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两方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在用词上略有差异,但是定义的内容基本一致,就定义本身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一种面向市场的价值。虽然企业作为报告主体来计量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并非报告主体基础的概念。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号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即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而非基于特定主体的计量。这种逻辑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允价值是一种市场价值;(2)公允价值以市场中的有序交易为获取途径;(3)公允价值计量的假设主体为市场参与者。

2.资产减值会计以计量主体为逻辑基础。资产的减值指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资产取得时无法预料的不利影响因素,从而导致资产取得时的价值评价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距。资产减值会计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对减值迹象的判断和对减值额的计量。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减值迹象通过不详尽罗列的方式进行了阐述,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的减值迹象时,需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加以判断。而企业对减值金额计量时,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将所估计的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以及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采用可收回金额作为资产减值计量的依据,主要是以管理者的理性行为为出发点。当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或者将其继续使用或者将其出售,相应地管理者要作出这一决策就需要估计资产的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判断资产是发生减值迹象还是计量减值金额,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逻辑基础都未脱离报告主体。

(三)两者会计计量的计价基础不同

所谓会计计价的价值基础是指根据什么样的估价规则来确定计量数额。常见的价值基础选择有买入价格、脱手价格和在用价值。就资产而言,买入价格是资产的采购价,即资产的重置成本。脱手价格是指资产可以被出售或者清算的价格。在用价值是指一项资产带来的新增的企业价值。

依据当前通行的公允价值的定义——在计量日,在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购买资产会支付或承担负债将会获得的价格——不难看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为脱手价格,其体现了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对与该资产或负债相联系的未来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预期。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基础目前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以FASB为代表的可收回金额表现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种观点是以IASB为代表的可收回金额表现为扣除出售费用的公允价值和使用价值两者中的较高者。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基本采纳了IASB的观点。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基础是承接其逻辑基础而来,考虑触发减值的不同因素来对减值额进行计量。这里体现出对减值的估价就高不就低,可能在于减值本身已是一种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不需要采用双重谨慎。

三、总结

虽然在二者同属价值计量范畴且在资产减值计量中体现了公允价值的思想,但从二者计量目的的侧重点及会计计量的逻辑基础和计价基础来看,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不可否认,从公允价值的本源意义来讲它当然是一种对决策有用性最为相关的计量,只是其计量要求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无法克服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不能被应用到资产减值会计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公允价值重新定位。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位,目前理论界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现行获得公认的计量属性是FASB在1984年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5)中列举的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允价值属性与上述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可以成为包含上述五种计量属性的综合属性。周中胜、窦家春(2011)提出构建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复合性概念,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以市场价格(价值的表现形式)作为计量属性基础的计量属性体系。若以此为思路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的目标而非单独的计量属性,则可以解决其被应用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存在的逻辑矛盾。

【参考文献】

[1] 庄峻晖.试析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允价值的联系[J].财会通讯,2005(7):79-80.

[2] 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5(10):35-41.

[3] 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 [J].会计研究,2010(1):21-27.

[4] 毛新述,戴德明.论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统一[J].会计研究,2011(4):18-22.

[5] 周中胜,窦家春.公允价值运用与计量属性体系构建[J].会计研究,2011(11):3-9.

[6] 乔元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J].新会计,2011(11):56-59.

[7]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S].

资产减值范文第2篇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达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计的质量也就成了这些投资人密切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经济以及不断革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市场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也使得公司的发展成为未知。本文中详细的对现行会计的准则进行分析,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的一些理论以及实际操作中不详细的部分,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并对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以及现行的准则的更加全面建设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会计 分析对策研究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更新很快的信息技术使得现在的企业竞争环境很是复杂,变动很大也很快,这些都会让公司的发展变得不可知,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就产生了资产减值会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资产减值会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受益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都有了一定的成果,,都可以很好地指导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

1.资产减值

根据现有的市场条件,资产减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客观上,有某种因素使其减值。这其中包括物理上的一些原因,还有宏观的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内部外部中的环境发生变化都会引起资产的减值;第二,人们主观的进行操纵。这其中包括管理阶层的变动,以及大减员等等。这些大的变动都会引起价值的变动,从而导致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可以被视为是一个标准,用以比较资产账面以及可回收价值的多少。

2.资产减值会计

资产减值,就是一项投资未来预计会流入的资金总数较之现在的账面资金总数要低的时候,就说发生了资产减值,用会计的方式对减值的资产进行具体的计量,确认以及最后的核算就是资产减值会计。实质就是用价值代替成本的计量,将价值较小,小于账面金额的那一部分资产减值的损失。因为会计越来越被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就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这就要求组要对企业不定期的进行核算,对其资产的价值进行记录以及计量,确保在会计账簿中能够真实地反应企业资产情况,便于相关的财务人员对资产状况进行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快速做出反应,从而就提高了企业应对位置风险的能力相当于多了一份保障。

二、信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产生的一些问题

1.资产减值的确认以计量的难度较大

资产组或者组合的分配很难分组,资产组的标志就是看资产组的主要先进的流入是否不牵连其他的资产组,而是独立的。还有,在对资产组进行认定的时候,还要考虑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生产经营的方式以及对于资产使用的决策方式。在具体确定分组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这样在分组是就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很容易被认为的因素影响到。

资产的分配是很随意的。例如,在新的准则中,要求总部与商家要分摊资产组组合。但是想总部的办公大楼等资产,很明显是不能脱离其他的资产而单独作用的,所以就很难将它分在哪一个组。

2.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不完善

现在,账务的处理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在资产负债表中,其账面价值减去减值准备,得到的净额就是有关资产,在利润表中,计提资产减值在损失方面没有很明确的反应处理啊。由此可见,新准则对于有关资产的减值信息披露上的一些规定,与国际上的相比较,显得很简单,有着很大的差距。企业披露的一些信息内容简单,没有太大的作用,不能达到信息披露的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策略

1.完善资产信息市场

资产信息市场直接决定了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价格的确定是不是公正公开,所以能否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就是信息市场是否有效,是否完善。所以进一步的完善证券,期货,金融市场迫在眉睫,减少主观上对于资产减值的影响,客观的去确认和计量,减少蓄意操控财务报表的行为以及现象,得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结合国际上的会计准则,完善资产价值方面的规定

与国际相比较,我国的会计准则针对资产减值方面规定过于简单,没有可操作性。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在判断是否减值时,明确的区分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来源,并且要求运用多种重要的概念详细的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与计量,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操作问题。所以我国需要与国际的会计准则相结合,详细的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标准,用以指导企业的资产减值。

3.加强审计与监督

要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的操作,加强一些中介的审计很重要,真正的发挥出“经济警察”的作用,合理的制定相关的审计准则,详细陈列各项审计的程序,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来阻止企业背后的一些操控性为。提高会计的质量。

四、结论

2007年,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我国的会计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的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是一个独立的准则,它直接的推动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本文中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中详细的叙述以及分析,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能够帮助我国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资产减值测试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12)

[2]周纳.新企业会计准则系列——资产减值的分析方法[J].现代商业银行. 2009(12)

[3]黄朴,殷爱贞.浅析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J].财务与会计.2009(23)

资产减值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一直以来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考虑到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仍存在较多的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对已计提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也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尽管如此,但是金融资产减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本文通过对金融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全面规范研究,分析了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金融资产 减值 会计 会计规范

一、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它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这个定义解释了资产的真正内涵,强调资产的实质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

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资产的会计学概念向经济学概念转移。在传统理论中,资产计价观是以成本为中心的,主要在于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体现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成为分配费用和计算损益的基础。

二、资产减值会计探讨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以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为基本特征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滚动,各种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使得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高。金融资产的盈利能力起伏不定,时刻面临减值的可能。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的减值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我国对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来自于资产减值的相关规范, 尽管对金融资产减值规定的范围并没扩大,但也体现了在资产减值规定方面的进步。但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兴起,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已不能规范所有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不能满足企业对金融资产处理的要求。

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 2009年 11 月发布了 IFRS9《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于 2010 年 5 月发布了《金融工具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与套期会计的修订》的讨论稿,提出了新的金融资产减值方法。

鉴于此,本文拟围绕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探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其相关的概念、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其次并对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做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了金融资产减值的原因,指出了我国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三、资产减值会计探讨的意义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改变以往资产减值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建立既符合会计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趋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需要。(2)能够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3)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四、我国金融资产方面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比较

资产减值准则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完善,更加明确规范、更具操作性。于是将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

(一)关于资产减值迹象。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够收回,就表明存在着资产减值。如何对可能存在导致企业资产减值的因素 , 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界定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我国原有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也对此进行了规定,但《资产减值准则》则更加系统。

(二)关于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对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尽管原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与《资产减值准则》均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计量模式,但对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后者更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原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规定,可收回金额是企业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

(三)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关于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计入何种损益项目、资产减值确认后能否可以转回等资产减值损失处理问题,《资产减值准则》比原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更为完善。

原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规定对于所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在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有利变化,可收回金额等又恢复到原账面价值时,允许将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资产减值准则》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这样的规定比较武断,但这是鉴于前几年为数不少的企业利用这些资产项目计提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的规定,调节利润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新规定。

(四)关于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在实务中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往往是困难的,《资产减值准则》增加了资产组这种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使一些资产减值的计提具有可操作性。

在原有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中,并没有资产组这一概念,规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按单项计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资产在账面上是按单项计价的,但并非独立使用。如果按照单项资产确认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确定其公允价值存在着困难,确定其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甚至不可能,资产减值的计提也就会失去可操作的规则。

五、运用信资产减值准则金融资产的问题

(一) 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资产减值的计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了解外部信息,做出大量的职业判断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确认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无法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应当以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

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允价值正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我国会计计量的一种趋势。

(二)财务人员水平的制约。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减值准备确认和计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必须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本人的努力,还需要企业的配合,企业应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上议程并认真贯彻实施。

(三)企业自身因素的制约。不少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法规中存在的漏洞,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他们提取资产减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达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措施如下:

1、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保持较高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吸引投资者投资。

2、计提巨额减值准备,掩盖利润,逃避税收。集中在某一年度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当年巨亏,减少利润总额,一方面逃避税收,另一方面可在来年轻装上阵,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3、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少确认成本费用来增加利润。适用于当期利润稳健,而以后期间的利润并不稳健的情况下。比如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减少,在折旧率、折旧方法、残值率不变的条件下,以后各期因折旧额减少而使各期的利润额增加。此种盈余管理并不需通过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就可实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四)外部监督力量的制约。应收款项的可收回金额、短期投资的市价、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等都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在很大方面依赖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业务技能,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其结果多样化。从而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可操作空间大,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准备进行再确认时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

六、健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一)不断修订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减少利润操纵、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就有必要建立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又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如:统一计量标准,减少人为判断和估计。在评估资产减值时,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当已计提损失转回时要体现该资产的价值等。

(二)完善企业执行资产减值会计的内部条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防止并及时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从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在月、季、年度结账和决算前,就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的差异及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准确而充分的评估,编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预案,经内部审计后报单位负责人批准。

结论

资产减值会计在金融资产方面只能超前,不能滞后,否则会给全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资产也是在不断的增多。在金融资产的管理上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市场经济将会越来越难管理。市场经济要想正常健康的运转下去就需要企业、政府、学界等的支持,需要社会各界都做出自己的努力,从各个方面来规范市场经济活动。金融资产减值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资产也在这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生着变化,在发生减值时,企业要根据相关规范来进行会计处理,规范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缑晓剑.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研究.会计之友.

[2]张广艳.关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具体运用.企业导报.

资产减值范文第4篇

一、资产减值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资产减值主要指,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为了避免出现资产价值虚增的状况, 把两者之间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金额, 并在企业利润表中加以列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防止企业虚增利润现象, 将企业资产公允价值进行体现。这里的资产, 除了特别规定外, 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减值计量主要是根据历史成本数据及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净额或者可收回金额作为基础进行核算, 以此找出和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资产减值准则标准要求,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 计提减值准备。

二、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产减值确认问题

正因为各项资产期末计价均采用“孰低法”, 由此便产生了各种资产准备账户。所不同的是, 它们的计价方法选择了不同的计量模式, 现归纳如下:

计量模式适用资产项目

(1)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短期投资

(2)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存货

(3) 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4) 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委托贷款

(5) 应收款项与估计可收回款项孰低法——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从现行的会计制度和颁布的准则内容来看, 现有规定对有关资产减值计量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 因而可操作性差。现有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包括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市价等多个标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 现有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含有诸多漏洞, 例如, 缺少完善的配套体系, 现金流量核算期限设定不合理等,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给资产减值确认带来直接影响。

(二)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大部分企业均存在信息披露不全面的问题, 在信息披露上存在选择披露的状况, 同时信息披露量相对较少。企业在对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过程中, 把企业重要资产及不重要资产情况加以区分, 针对相对较为重要的资产, 企业通常会选择披露, 并对其减值因素和规模进行披露;而不重要资产披露相对较少, 或者不披露。此外, 企业在开展信息披露工作时, 没有根据自身需求和特性来进行, 仅仅结合现有的标准来实现。从实际角度来说,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息披露充分性上落实力度不高, 企业主要把信息披露当作一项额外工作内容, 并非当作应该担具的职责, 从思想上没有给予信息披露工作高度注重, 导致企业信息披露过于形式, 不能给信息应用人员提供充足的信息。

(三) 企业会计监管问题

结合相关会计准则标准来落实监管工作时, 大部分企业仅仅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根据单项资产、资产组等类型来落实。资产减值监管应该呈现多元化特性, 会计人员结合企业实际状况灵活选择, 不可选择一些不迎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资产减值方式, 防止给企业运营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企业监管部门需要采用多样方式对资产减值情况加以监管, 并提升监管水平。但是, 当前我国企业在运营发展中, 监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自身含有一定的特殊性, 企业资产减值审核工作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一定问题。

三、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处理对策

(一) 规范资产减值会计操作行为

在当前会计准则影响下, 鉴于资产减值确认及计量相关标准应该加以细化, 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标准, 保证资产减值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基于此, 我国企业在开展资产减值会计工作时, 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会计标准, 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及企业运营状况, 对现有的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体系加以优化, 根据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要求, 规范资产减值会计操作行为, 提高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操作的规范性, 从而引导企业会计工作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可操作性。

(二) 加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

因为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鉴于这种状况, 应该把企业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具体内容加以细化, 并结合资产减值规模情况来设定对应的预估值, 这个预估值并非随意设定, 其应该与行业发展情况及企业近几年资产减值数量来设定。假设资产减值数额远远多于预估值, 则需要对资产减值明细加以陈列, 例如计提及转回因素、计提环节、影响因素等。企业在进行当期资产信息披露的过程中, 可以在披露信息中适当的增添上年度资产增值状况, 并与之进行比较, 便于让企业信息应用人员精准的掌握企业资产减值状况、幅度情况等, 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精准性, 引导企业管理层科学制定发展决策。

(三) 合理处理非流动资产减值转回问题

在资产减值转回过程中, 需要明确资产是否可以转回。例如, 一些比较短期的减值或者跌价准备可以转回, 主要有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而部分长期的减值准备不可以转回, 主要有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等。因此, 在进行非流动资产减值转回过程中, 需要标记好各个资产减值规模、因素及可回收金额等数据, 并结合具体状况对转回加以评判。由于部分企业事前会采用较为隐蔽的关联对策对非流动资产情况加以处理, 下年度再采用部分方式对其就进行回收, 以此实现对企业效益的把控。在这种情况下, 还要做好附注披露工作, 以便于对减值准备转回情况的把控。

(四) 强化企业资产减值监管

首先, 构建并完善与新会计准则相迎合的法律体系标准, 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的方式, 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让资产减值会计标准及相关内容更加明确, 从而极大限度地降低主观意识的影响, 让各项标准和要求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并且, 根据新会计准则相关标准,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监管部门可以采用定期开展企业资产核查工作的方式, 从根源上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税务部门也需要结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科学设定税务明细, 以此梳理和协调好税务与新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针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企业或者个人, 应该根据法律要求进行处理, 完善资产市场信息披露体系, 给企业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 全面落实企业内部监管工作, 完善对应的监管职责体系, 让相关部门全面发挥监管职责, 维护好企业股东合法权益。并且, 企业内部还要建立信息披露体系, 对会计准则改革及改革原因等内容进行披露, 引导企业科学设定发展决策。除此之外,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工作, 提升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不断知识学习和记录, 增强其会计处理能力, 并正确引导和培训会计人员全面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企业在开展运营发展活动时, 常常会受到诸多不明确因素的影响, 导致企业资产减值及计量方式发生一定改变。资产减值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处理方式, 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级的充分注重。通过把资产减值会计运用到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 能够实现对企业资产应用情况的科学把控, 在减少资产问题出现的同时, 保证企业资产应用安全。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对资产减值的基本含义进行概述, 从资产减值确认问题、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企业会计监管问题三个方面入手, 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 并以此为依据, 提出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 席爽.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J].产业创新研究, 2018 (8) .

[2] 周汇.资产减值会计确认与计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 (12) .

[3] 周雷.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原始凭证的规范[J].中国集体经济, 2017 (34) .

资产减值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林业企业,从操作层面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林木资产减值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木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对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林木资产;减值准备;核算;对策

作者简介:王立先(1967-),女,四川资中人,广西国营三门江林场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和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发布了新制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这对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有着重要的作用。林木资产作为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的生物资产,有其特殊性。为此,加强林木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促进林木资产正式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畴,彻底改变其有物无账的局面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林业企业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一、林木资产核算的特殊性

林木资产作为国有林场的一项资产,其属于有形资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林木。与其他资产一样,由于市场因素,其也有升值或减值的可能性。但是,作为生物资产,林木资产核算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林木资产核算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思想,采用售前确认法和完工比例法来确认各核算期收入。这是由林木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生长性特点所决定的。林木资产是一种生长性资产,它既不同于固定资产,也不同于流动资产。营林者只有在林木采伐且所有权转移至购买方后才能确认收入,而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营林者只有费用支出而没有收入,其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难以得到真实反映。为了合理确认各核算期内应分摊的收益额,我们认为,可以借鉴某些贵金属、农产品、矿产品的生产企业以及建筑、军工、船舶、飞机制造等企业的做法,采用售前确认法和完工比例法来确认各核算期收入。

第二,林木资产核算必须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既反映采伐林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已实现的效益),又揭示核算期内因林木自然生长的增值(潜在效益),并以两者共同作为考核营林者经济成果的依据。因为林木资产不仅是消耗性资产,同时又具有可再生性的特点。林木资产在采伐利用中为生产者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其自身价值也转移到产品中,在这一点上,林木资产与一般性资产没有区别。另一方面,林木资产价值转移的过程,也是森林资源实体消耗的过程。林木资产是一种条件性可再生资产,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其经历较长时间后会再生恢复。

二、新会计准则与林木资产减值准备

(一)新会计准则对林木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

第一,对公允价值使用的影响。公允价值运用是新会计准则的基本思想,它不但作为一种会计的计量属性适用于企业资产的整个交易过程,同样适用于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我国以往的会计制度中,确认资产减值一般采用市价与成本孰低的原则,即在资产负债表日,当资产的账面成本低于市价时,企业就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有迹象表明资产存在减值,就应当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来确定。显然,公允价值对确定企业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影响。旧会计准则规定,在提取各资产减值准备时应贷记各项减值准备,借记的账户分为3种:(1)“管理费用”账户。反映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和存货跌价损失,它们都是流动资产的损失,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如果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可以减少上述两项流动资产的损失。(2)“投资收益”账户。反映长期投资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以及委托贷款减值损失,此三者均为投资损失。(3)“营业外支出”账户。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它们都是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关度小,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对减少上述三项长期资产的损失于事无补。显然,旧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比较复杂,资产减值准备分不同资产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3个科目,这使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费用混为一谈,不便于对其进行单独分析。而新会计准则规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各项减值准备。同时,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生物性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新会计准则规定,将“资产减值损失”作为一个损益类会计科目,直接影响当期利润,不但简化了会计账务处理,也使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具有了可比性。

第三,对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影响。旧会计准则规定,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这项规定曾经受到会计业界的质疑,因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操作一直是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公司可以在某一盈利年度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其后几年再慢慢冲回,这样,既可以隐藏当年利润,又可以制造以后年度扭亏为盈的假象。新会计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虽然可以遏制某些公司借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等操纵利润,但一些企业同样可以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实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因为新会计准则同时规定,对于存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等的确认和计量,由相对应的具体准则规定。换言之,以上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就会集中利用以上资产人为调节利润。比如:企业在获利当期可以通过会计人员的判断,计提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的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减值准备”科目,使当期利润减少;当下期原材料、库存商品减值的因素消失,上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允许转回,则借记“存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又将利润调整回来。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其他更方便的途径”来调节利润,比如债务重组,因为新会计准则重新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据统计,目前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所使用的手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而新会计准则对上述两项减值准备的转回没有限制。

(二)新会计准则下林木资产的减值处理

根据新会计准则关于生物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对林木资产尚属首次,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处理。

一是林木资产的减值计算。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自然灾害等是林木资产减值的主要因素,因此,林木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必须在资产有明显的减值迹象,但未有事实上的损失时,提高判断估计可能发生的减值数额,其计算依据是价值变化而非数量变化。进行具体操作时,有鉴于林木资产的特殊性,还应灵活处理。比如,在无市场的情况下,确定林木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采取相应的测算方法,如按预计产出木材量的未来市场售价估计或者直接按账面成本计算损失等。

二是林木资产减值账务处理。细分林木资产,其包括公益性林木、消耗性林木和生产性林木3大类。笔者认为,减值账务处理也应相应分开:(1)公益性林木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公益性林木资产不作计提减值准备,但由于该项资产的实际损失是同样发生的,为维护国家利益,其损失计提应由专门的财政资金核销。在核销实际损失时,借记“公益性基金”(如不设此科目,即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公益性林木资产”科目。(2)消耗性和生产性林木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林木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林木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结转时,借记“本年利润”,贷记“林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消耗性林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时,借记“林木资产减值准备”,贷记“林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处置(核销)已提减值准备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实际损失时,借记“林木资产减值准备”,贷记“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处置报废的生产性林木资产时,借记“营业外支出”(收益时为贷记“营业外收入”)、“林木资产减值准备”、“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下转64页)(上接48页)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直接处置(核销)消耗性林木资产实际损失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

三是具体操作。以某国有林场林木资产为例,该林场用材林主要是杉木。该场采用可变现净值法对杉木计提跌价准备。该场2003年12月20日杉木的面积为80081㎡,账面余额为73091250元,期末,杉木活立木蓄积量为600625㎡。预计杉木市场销售平均单价为345元,杉木每立方米采伐及运输成本为95元,销售费用为每立方米7.5元。计算林木可变现净值,并确定计提跌价准备额,作账务处理。(1)计算林木期末单位成本。杉木单位成本:73091250÷600625=121.69元。(2)计算每立方米杉木可变现净值。杉木每立方米可变现净值:345-121.69-95-7.5=120.81元。显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应当计提跌价准备。(3)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额。杉木跌价准备额:(600625×121.69)-(600625×120.81)=528.50元。(4)账务处理。借:管理费用——计提的林木资产跌价准备,528550;贷:林木资产跌价准备——杉木,528550。

三、结语

进一步加强林木资产减值准备核算,有助于将林木资产正式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畴,彻底改变其有物无账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只有加强林木资产核算,才能更真实地体现林区经济。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林木资产经营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其信息需求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资源价值观。同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效地将林木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畴,从而推进绿色 GDP核算体系的形成。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刘洪迅.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下的林木资产核算[J].绿色会计,2007,(09).

[3]聂锦仁.林木资产也应当计提跌价准备[J].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2003,(12).

[4]徐昀.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J].绿色财会,2006,(03).

上一篇:中考语文下一篇:规范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