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

2023-05-20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管理;现状;策略

1 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相关文件指出,“构建更加优质的文化产业”,“对文化业态进行翻新,对文化消费进行引导和推动”,武汉的文化产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近年来武汉市渐渐拥有了娱乐市场、互联网文化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市场、演出市场、美术市场、文物市场等,文化经营项目涵盖了文化市场现有经营单位共3474家,网吧1473家,音像批发零售单位344家,音像制品出租单位28家,文艺演出团队14家,文化艺术培训单位50余家。

1.1 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不足且增长缓慢

2016年,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总量不足300亿元,虽然纵向比较的角度来看,总量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级城市有着不小的鸿沟,就算是与杭州、长沙、南京等二线城市比较,差距很大。除了总量偏中下,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比重增长也相对缓慢。据统计,2016年与2014年相比,虽然武汉市居民在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呈加速上升趋势,恩格尔系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仍然处于80%,远远落后于衣着、食品、交通通信的增长。

1.2 居民文化消费层次较低且结构失衡

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来看,大部分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文化消费娱乐享受,而发展消费支出相对不足。社会绩效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但在享受文化消费和娱乐消费的热潮中,出现了大众文化消费的庸俗化现象。娱乐、趣味性的消费增加,各种娱乐场所和参观者,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内容很少见。总体而言,从文化消费热点来看,知识文化形式消费少,休闲娱乐消费少,普通市民和高端文化消费比例较大,发展型、知识型和智慧型文化消费发展还不够。因此,目前武汉的文化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等级和消费质量有待提高。

1.3 文化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武汉市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文化消费理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风向,部分居民中存在偏向物质消费和娱乐休闲消费,不太在意精神文化消费和知识文化消费,喜爱享乐,不注重长远。休闲娱乐消费在文化消费中仍占很大比重,如上网、看电视、看娱乐书、打麻将、盆景和花卉等。调查还显示,普通民众对文化消费支付的认识不正确,觉得应由政府免费提供。文化消费在武汉还没有成为居民的流行趋势。特别是文化消费局限于文化娱乐,忽视了自我教育、体育健身,习惯了享受公共文化资源。不愿意投资其他文化消费,宁愿出国度假,但不愿意去发现和欣赏本土景点的美丽。

1.4 文化消费主体分布不合理

武汉市居民消费呈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一是年龄的特征。老年人通常更注重参加文化活动和体育锻炼,特别是团体活动,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年轻人很少参与体育锻炼更集中于K歌、上网、看电影、跳舞、旅游等。二是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类型多种多样,而且支付能力也很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品的供给相对较弱,消费类型集中、单一,主要是看电视和上网,消费能力相对较低。

2 武汉市居民文化市场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武汉市文化产业获得较大发展,但与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达沿海城市的文化产业规模相比,差距仍然极大。在国内,武汉市文化产业还没有进入“第一军团”,发展还不够快。此外,武汉文化资源的使用与整合、规划的实施与完善、人才的使用与引进、文化优惠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实施都是不够的。文化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此外,政府缺乏公共文化投資,文化投资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是城市居民缺乏文化消费的原因。

2.2 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稀缺

武汉市文化产业方面的相关人才比较稀缺。例如,动漫产业相关衍生产品的发展滞后,这也限制了相关产业的盈利能力。此外,展览和表演等新兴产业的人才相对稀缺。尤其是出版和发行的作品质量相对其他行业的员工比较来说,动画、动画游戏,还有广告设计的人才资源是分布不均匀的,在职人才在戏剧表演现象和传统产业更加严重。

2.3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当前武汉市文化产业同质化严重。以报纸行业为例,武汉两大报业集团旗下有四个品牌的市民报角逐激烈。各家报纸为了增加发行量抢占更大的商机、增加自己的读者群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大量发布广告等手段冲击竞争秩序和市场规则,导致低价倾销。报纸市场的同质竞争如市场定位的趋同、报告内容的趋同、栏目设置的趋同、商业行为的趋同等日益激烈。如果演变成无序甚至恶性竞争,则会造成巨大伤害。

2.4 文化产业进入和退出制度还不够完善

武汉市文化产业进退制度均不完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企业存在所有权障碍、行业壁垒、区域壁垒等。由于部门来源、产业来源、地域出身和所有权的限制,这些来源已经成为进入文化市场的基本条件或“潜规则”,这样导致私人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国外资本受到相当大的限制,退出制度也不完善。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因为居民自身的观念并未跟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与时俱进,也与部分居民自身传统落后的文化思想观念有关。二是武汉市居民的文化消费层次和能力比较低有待提高。三是武汉市文化产业缺乏相应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四是武汉市文化产业体制及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仅仅依靠来自政府等方面的资金是远远不够,需要改革文化产业的现有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吸引社会、民间以及国外资本投资到文化产业中来。

3 提升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管理的策略

3.1 提升文化消费理念,提高文化消费层次和文化消费能力

以健康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一大理念,从培养文化习惯和引导文化消费入手,采用大众宣传等办法对武汉市居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意识到健康文化消费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在健康消费的基础上要知道如何更加合理地消费。通过舆论导向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者的审美水平,使更多人注重精神领域的追求。要抑制和打击不健康的消费行为,破除封建迷信,遏制色情、暴力、盗版等,引导消费者支出的结构合理化。重点发展武汉市居民和农民工的文化消费需求,继续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美化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文化场所的环境,进一步培育文化艺术、健身体育等文化消费市场。为了增加公民的文化消费能力,政府应该增加文化投资,使用政策和奖励措施,比如发放文化券的折扣券,鼓励业绩业务单位为公众实施低价票,向社会弱势群体赠送政府门票,减少税收减免。合理引导消费,激发市民消费文化的意愿。

3.2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文化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在改变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和地区要提升软实力必须支持文化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核心实力更是离不开文化产业。武汉市政府必须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投资在公共文化事业上,并确保资金对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艺术画廊、文化中心、图书馆等的有效利用。调整支出结构也需要被各地级政府积极响应,在整合现有文化基金的基础上,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在武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需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可支出一定数量的资金采购图书馆书籍。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配套设备和维护、保障信息网络畅通等资金的投入,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应该被列为保护的重点对象。实施文化事业单位和捐赠文化事业的税前扣除政策,包括文化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

3.3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寻找新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特别是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出版、广告设计产业,是科技含量高、投入高、设备重、消费高的产业。可以加大力度发展多种多样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武汉市政府必须将民营文化企业纳入武汉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中,利用武汉的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生产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武汉必须在“同城文化消费”和“同行业文化消费”中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应放手发展非公有文化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以股受让、合资合作方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私有资本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文化企业,对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鼓励金融机构对民间文化企业支持,提高对私企的贷款比重。

3.4 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展、创新文化产业

武汉政府必须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在不违背各种形式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自己的文化机构,合并和收购商业性质的文化单位,发展城乡文化产业,在规划和建设方面,土地使用、税收和费用政策、专业职称评估和其他方面的处理方式与国有文化单位相同。建立公共福利文化产品和商业投标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平等参与文化产业竞争。大力发展文化市场,吸引人才,吸纳有实力的劳动者扩大就业。鼓励有能力的个人、团体和企业发起设立地方性文化发展基金和各类文化投资公司。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建立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奖励、补贴和利息补贴等可用来刺激社会资本投资。重视文化创意中小企业和团体,支持原创作品,保护知识产权,出臺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研发机构的政策。加强引导,强调创新,促进产业链延伸,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武汉市人民政府网.以新理念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析[EB/OL].(2017-02-24).http://www.wuhan.gov.cn/hbgovinfo_47/szfggxxml/gzghjh/ghjhjd/201702/t20170224_102073.html.

[2]武汉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3]浙江省2016年人均年消费支出[N].中商财经研究院 ,2017-03-13.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长江经济带文化集群发展及投融资实证研究(HBCIR2020Z00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贸易服务创新研究中心”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旺霞(1975-),女,汉族,湖北崇阳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及消费等;张恒(1974-),男,汉族,湖北安陆人,硕士,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导学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与法律等。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文化市场创意、策划、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可以建构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使学生艺术、技术、经营管理三方面的能力得到交叉训练。

关键词:高职;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课程体系

一、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状况

1.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之称的文化产业,能有效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以西部城市重庆为例,据重庆市文广局发布的《重庆市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提高到3.2%,突破了320亿。计划到2015年时,重庆将建成10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培育10000个中小文化企业,年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①。该市已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2.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突出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的多元发展模式,引发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文化产业人才分为艺术类专业制作人才、产业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类。根据本项目在重庆范围内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对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尤为突出。而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文管专业)是新兴专业,毕业生规模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与其他专业的规模化招聘不同,很多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通过熟人引荐或网络招聘的方式零星引进这类人才。而另一方面,由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目前仍处于探索改革阶段,人才质量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二、国内高职院校文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由于文管专业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各院校对其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探索调整阶段。为此,本项目组通过走访、问卷、电话访问等方式对浙江、深圳、四川、重庆等国内六所开设了此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研。根据以上学校的调研以及对其他学校的网络资料查询反馈,目前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当中,主要设有文物艺术品经营、影视演出、图书音像、媒体、会展艺术与管理、文化经纪人、报刊经营、院线经营等方向。

部分学校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势、专注某个方向开设专业,比如浙江经济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依托浙江良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积淀,培养艺术品鉴定、书画装裱、文物拍卖、文物修复人才,深圳职业学院面向社区文化的繁荣,培养社区文化管理人才等。他们的课程体系也据此设立,例如浙江经济职业学院的文管专业,除了开设了市场营销策划、中国文化品鉴、文化传播设计理论与应用等职业基础课程,还开设了书画品鉴与装裱技术、陶瓷品鉴与陶艺技术、杂项艺术品品鉴与营销等职业技能课程,以及文化市场管理实务、艺术品市场模拟实训等素质能力综合训练课程。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管专业开设的课程有文化经营管理概论、文化市场预测与调查、文化活动创意、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则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概论、文化产业基础、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经营、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等课程。

由此看来,这些院校或者专注于某一方向定向培养文化市场某一领域特色人才,或面向整个文化市场培养普适性人才,都是根据各地文化产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课程体系。

三、高职文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1.专业定位

该专业不同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独特性在于,经营管理的对象是以创意策划为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文化艺术的含量很高,以至于在问卷调查中,有不少受访者将该专业划归艺术类,而且大多数问卷认为领域内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对于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员非常必要。

因此,本文认为,文管专业既非传统的文化艺术专业,又非单纯的经济或管理类专业,而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文化市场创意、策划、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应围绕艺术、技术、经营管理三个关键词进行设置,使文化与经济产业结合,技术与艺术结合,专业技能与素质拓展结合,让学生在对文化产品具备艺术感受、了解其基本制作技能的基础上,学习经营管理,成为懂艺术、会技术、能进行经营管理的人才。

2.以重庆为例的文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

本项目在重庆的问卷调查显示,该市文化企业业态丰富,涵盖了影视类、节事演出类、图书出版类、综合类、平台类等文化产品核心层的所有类别,且发展平衡,传统的网吧、影院、博物馆等势头平稳,新兴的画廊、艺术品拍卖行等方兴未艾,新老行业共同发展,特色需求尚不明显。因此,普适性课程体系更能增强学生就业的广泛性、对众多岗位的适应性和岗位迁移能力。

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对对应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后,归纳出行动领域。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文化企业、文化传播部门、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等,主要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组织、营销推广,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宣传推广等工作,初始岗位是策划助理、执行助理等,发展岗位为项目经理、经纪人等,应该具备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包括文化市场分析能力、文化市场管理能力、文化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经纪人能力、文化活动策划与创意能力。从行动领域来说,虽然文化产业体系庞大,类别众多,但所有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程序是一致的,都要经过市场调研-选题策划-文案写作-组织生产-宣传营销等环节。根据这些行动领域,可以转换设计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市场调研、商务文书写作、文化产品鉴赏、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营销、文化企业营运等课程。

由此,可以建构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使学生艺术、技术、经营管理三方面的能力得到交叉训练。

职业基础课程为通识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概论、文化市场营销、文化消费心理、商务礼仪与沟通、商务文书写作、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概论、文化产品鉴赏等课程。后两门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熏陶,其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化市场经营管理能力。

职业岗位课程包括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实务、文化项目策划,影视制作与经营、图书编辑与出版、演出经营管理等课程。这几门课程皆为专业核心课程,前两门课程旨在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实战项目中学习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能力。影视、图书与演出是本项目组经过市场调研,从目前重庆的主流核心文化产品里选择的三门具有代表性的方向课程,既可以让有志于在这几个方向就业的学生进行特定岗位训练,更能让学生通过整合三个专业领域的学习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熟知整个文化市场产品生产和企业营运的基本规律。

通过这几门课程,可以全面培养学生艺术、技术、经营管理三方面的能力。以影视制作与经营方向为例,该方向可分为三门课程进行教学,其中影视艺术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认知作为艺术的影视节目特点,影视节目制作课程则将影视节目作为产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方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市场调研、节目策划、组织生产、拍摄制作等一系列模拟项目的操作中熟知整个节目制作管理。影视节目营销课程则从各类影视节目的赢利模式和赢利点着手,以案例学习为主,通过项目导向的方法学习影视节目的营销方法。

职业拓展课程:文化产业以创意为特点,跨越了艺术、编辑创作、市场营销、多媒体营运等多个行业,从业者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专业限选课和全院公选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便于他们将来的岗位迁移和晋升,以及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校内仿真实训:基于培养对象是技能人才,本专业应有一半以上的课程为实训课程,这些课程以工作实务的方式,在影视工场、校园书吧、演出厅等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情景模拟,完成校内真实订单任务或仿真任务。如影视方向课程就包括影视节目市场调研、影视节目选题策划、影视节目剧本大纲写作、影视节目商业计划书写作、影视短片拍摄编辑、影视节目营销计划书制作等实训项目,还可承接宣传片、班会、生日晚会等策划摄制业务。所有课程都由校内专任老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在实训教学中同时进行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比如本校文管专业影视课程教师就组织学生参加了学校的微电影技能竞赛,每组同学在短片制作完整的实战流程里训练各个环节,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奖学生根据学分互认的原则获得了相应的学分。

演出方向课程可进行演出经营、场馆经营、票务经营等实训项目。在仿真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真实项目进行实际营运,比如本校文管专业学生就引进了重庆逗乐坊演出公司的相声专场演出,从活动策划、门票设计、招商合同签订到票务销售,都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演出成功举办且略有赢利,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真实技能。

校外顶岗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可分别进入影视公司、图书出版社、演出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在这些文化企业里学习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文化企业的营运,比如影视节目策划、图书销售渠道调研、演出票务经营等,深化所学知识,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文化产业的门类繁多,在校学习无法穷尽所有类别。而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其他类别的文化企业时,能在实战中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再补充,并整合所学知识,从而满足该类企业的岗位需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与企业合作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教学,企业老师承担一半以上的教学任务。在学中做,做中学是高职教育的特点,本专业的全部职业岗位课程以及大部分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都可以设计为理实一体课程,根据能力模块设计教学模块,再将其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如表1便是对影视制作课程的分解设计。

表1 影视制作课程设计

能力模块 教学模块 理论教学 实训教学

影视节目

市场调研

能力模块 影视节目市场调查 影视节目市场概况

数据收集分析

调研报告写作 设计问卷

数据收集

分析数据

写作调查报告

影视节目

创意策划

能力模块 创意策划 节目创意 写作节目创意策划书

写作剧本大纲

执行策划 任务统筹

执行计划 写作项目执行计划书

影视节目

资金筹集

能力模块 资金渠道 融资渠道

价格评估

渠道选择 讨论融资渠道选择及定价

融资计划 项目预算

项目筹资

利润控制 写作融资计划书

制作汇报PPT

汇报演讲

影视节目

组织生产

能力模块 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建组计划

组织生产 现场管理

外联

餐饮安排

危机处理 摄像

编辑

建组

短片拍摄

影视节目

宣传营销

能力模块 选择营销手段 赢利点设计

赢利点利润测算

组织赞助 编制营销渠道分析报告

选择营销渠道 营销方案执行计划 编制营销计划书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任务前置——任务尝试——分组讨论——知识讲解——任务执行——技能训练”的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带着任务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创新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2]韦玲娜.艺术高校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初探——从一份问卷调查谈起.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张慧(1970-),女,浙江湖州人,主任记者,文学硕士,现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文化产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12093)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高职文化创意产业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其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kt0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重庆文化产业跑得快年增长26% 2012-10-23 02:41:30华龙网-重庆商报http://money.163.com/12/1023/02/8EFGRKSV00253B0H.html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交替领先”,努力推进经济建设。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鄂尔多斯市又适时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全力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大运输”,并且将2006年确立为“文化建设年”,在文化建设中异军突起,势不可挡,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文化大区的排头兵。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二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并且持久不衰的朝阳产业。鄂尔多斯市在2004年就提出了发展“大文化”、建设“文化大市”的思路和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创作推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艺作品。

“十一五”是鄂尔多斯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的关键时期。

建设文化大市重点突出“八个一”

鄂尔多斯市要围绕“三个率先”的总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争取在2010年,全市人均主要文化发展指标达到全区领先水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文化发展走进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促进全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一)解放思想,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要塑造一种敢于坚持真理、不畏艰难的自我创新精神,一种不甘落后、追求现代文明的自我发展精神,一种勇于摆脱落后观念、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熏陶的自我革命精神,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局面。

(二)深化改革,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

加快建设文化大市,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智慧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充分繁荣,文化产业充分发展。要以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重点,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为重点,不断完善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强势文化产业集群。

目前,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要推动文化大市建设,需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园区化发展,构筑文化产业集群板块;要大力发展包括旅游、广告、会展、时装、新闻出版、信息、休闲娱乐等在内的都市文化产业集群。同时,要强化集中发展意识,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通过培育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品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优质资源向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的文化产业和企业积聚,从纵向上把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衔接起来,从横向上把分散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亮点汇聚起来,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培育和发展精品文化产业带,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开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新局面。

(四)培育主体,组建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鄂尔多斯市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前提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资本为纽带,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支持和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要。以鄂尔多斯文化为依托,通过资本纽带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和优化组合,着力培养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不断打破垄断,降低门槛,进一步放开放活,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运营,促进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投资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按照全球化思维和世界性眼光,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大集团、大规模、战略性投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推动鄂尔多斯文化走向世界。

(五)提升形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品牌就是文化。打造鄂尔多斯文化品牌,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念,积极研究开发成吉思汗军事、政治、外交文化和哲学思想,把成吉思汗文化的发掘与鄂尔多斯外宣工作紧密结合,使“天骄圣地”成为鄂尔多斯走向全国、走进世界的光辉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以举办文化艺术节庆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成陵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响沙湾、恩格贝为代表的沙漠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品牌,以鄂尔多斯羊绒衫为代表的服饰文化品牌,提高鄂尔多斯知名度。高度重视大众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充分培育利用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特色艺术,打造一批文化名镇(村)品牌。

(六)繁荣创作,推出一批经典文化艺术作品。

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深度。一部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应。

鄂尔多斯市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结合,鼓励文艺工作者大胆探索并不断丰富完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良好局面。认真研究把握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律和大众文化消费规律,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出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七)抓住根本,培养一批优秀文化人才。

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作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从策划、制作、包装、推广、销售、服务、关联产品的开发、文化企业的经营运作和管理,还缺乏经验和能力,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远未形成,有关的专业和教育也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领导人才,会经营、懂管理、善开拓的文化经营人才,学贯中西、精通艺术、善于创新的文艺专业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人才群体。要造就一批名演员、名作家、名编剧、名导演等,形成“文化名人效应”。大文化时代呼唤文艺巨作,大文化时代需要文艺大师,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一批活跃在文艺战线上,为鄂尔多斯文化事业繁荣、产业发展而辛勤耕耘的文学艺术人才,更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像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一样的文艺大师。

(八)加大投入,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鄂尔多斯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规律,将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兴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会馆等一批文化设施,保证群众能够有充足的文化活动空间,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同时顺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增长的需求,加快城市核心区七大标志性文化建筑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主题突出的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物博园、文博园,集中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展城市先进文化。加快先进文化向城市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渗透融合,使街头巷尾、乡村社区、交通沿线,处处体现特色文化品牌,展示文化底蕴,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建设旅游大市,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整合基础资源,以成吉思汗文博园和沙漠旅游景观为重点,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推进集群发展,打造旅游精品,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业的支柱,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第一,在战略规划上求突破,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

要充分认识和把握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优势、现状和市场前景,对旅游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规划要体现超前性,起点要高、思路要清、特色要浓。总体规划要注重资源整合,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专项规划要注重关键和薄弱环节,抓好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旅游区和旅游专线规划。制定规划,要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统一,在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相统一,在继续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建设。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紧密结合鄂尔多斯实际,力求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全市一盘棋,突破地域界限,加强旗区之间、地区之间、景点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二,在打造旅游精品上求突破,塑造鄂尔多斯旅游整体形象。

发展旅游业的精要之处,就在于打造精品,培育品牌。要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步伐,提升旅游景区档次,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品位较高、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精品。着重做到三点:一是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促销”的原则,着力打造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精品旅游区。二是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要创新旅游产品,打造鄂尔多斯“春天的活力、夏天的清凉、秋天的多彩、冬天的热情”的旅游品牌。围绕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在“草原文化”“历史遗迹”“黄河风情”“民俗风情”“沙漠探险”“农(牧)家乐”等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做文章。三是突出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纽带,以共同客源市场为目标的区域联合,是当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积极加强同周边省区、毗邻地区的密切配合,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携手开发旅游产品,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开发市场,互相开放市场,联合设计推出跨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

第三,在市场营销上求突破,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前景看好,竞争也愈加激烈,在这样的前提下,谁的宣传促销手段多,力度大,谁才能占有市场,做大旅游产业。我们要始终把市场营销放在重要位置,以“天骄圣地、大漠风光”为主题,宣传促销力度要再加大,形式要再创新,手段要再增多,效果要再提高,逐步使鄂尔多斯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旅游目的地首选,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按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密度的要求,构建宣传促销网络,增加宣传促销投入,创新宣传促销策略,形成宣传促销声势,加快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要提高宣传营销策划水平。策划是智慧的结晶。旅游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竞争力经济,营销的效果取决于策划的水平。要充分运用商业宣传、市场运作和广告造势等产业化运作手段开展市场营销,同时积极使用联盟销售、营销代理和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要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企业获利。

第四,在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上求突破,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卖景点,第二阶段是卖文化,第三阶段是卖劳务。卖景点只是起步,卖文化只是雏形,只有到了卖劳务阶段,产业才开始走向成熟。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我市旅游业增长方式,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就要着力推进旅游业集约化发展,十分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坚决杜绝以“小煤窑”式的“小、散、乱”方式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尽快做大做强一批旅游市场主体。加大现有旅游企业的整合力度,通过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推动旅游企业向规模集团化、经营网络化发展,提高产业的集约度和辐射力。通过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性质旅游企业的战略重组、整合,不断提高鄂尔多斯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就要围绕六大要素,以游得刺激、住得舒适、行得便捷、吃得可口、购得满意、娱得开心为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开发,努力促进旅游产业由“观光游”向“度假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第五,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着力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

环境建设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硬环境建设,重在便捷、舒适程度;软环境建设,重在安全、文明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有机结合、整体推进。一是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旅游交通、景区、酒店、商场等设施建设,形成便捷、舒适、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快鄂尔多斯机场建设,开通鄂尔多斯到北京、西安的旅游快速列车。加快通往成陵、恩格贝等主要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步伐,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建立完善的旅游快速通道。二是大力改善旅游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界的诚信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旅游服务的规范化、国际化水平。三是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景区综合治理,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营造出真正让游客感到安全、舒心、满意的旅游环境。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注:此文为中共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在全市“文化旅游工作会议”上讲话摘要)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的学者对于转型期间的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相关影响研究得并不深入。从1978年我国首次提出资本市场经济转型,迄今为止将近40年,资本市场经济转型是否成功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决定着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情况,对推动金融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起着重大的作用,最终推动经济整体健康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较晚,资本化程度不高,金融工具种类较少,因此我国的经济转型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程度还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关键词】资本市场 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资本市场中的中长期贷款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等等。[1]相比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起着最核心的作用,并且资本市场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与作用性,发挥自己聚集资金、配置资金、调节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独特的功能。在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时期,资本市场起着更关键的作用与更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主要作用在三方面:首先是资本市场所产生的投资与储蓄的效应,进而能拉动整个社会整体储蓄水平[2];其次它能够有效地刺激储蓄,并且能够重新分配使得投资水平的提高;再次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资本的流动性与重新配置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一、资本市场聚集资金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形成最早就是为了给公司企业增加资金的来源,扩大吸收资金的能力,为国企的资金周转提供便利[3]。资本市场的敛财功能,聚集功能主要是因为股份公司的存在,由于股份制的自身优势,使得资本市场聚集资金可以通过运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与工具或者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来聚集资金进行公司的运营。投资者也能通过打听一些有资金需求的公司的相关消息,来对相应的企业公司进行投资,而资本市场恰恰就发挥了这一功能。在中国,资本市场有着自身的特点,就是拥有者数量庞大,足够多的散户来进行投资,金融市场中的机构也可以通过这一特点来销售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投资基金、金融远期、期货期权、理财产品等等多种可以分散风险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工具,来满足大量风险规避型投资散户与公司企业的资金报酬需求。资本市场则可以发挥自身的优越性,通过把大量散户的资金聚集起来,再分给资金需求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就是企业获得外部资金的重要途径,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样资本市场就成为了社会的资金聚集池。因此,资本市场聚集的资金越多,对于经济转型的贡献作用就越明显。

自从上世纪资本市场以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的资本市场,自从建立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交易的进行,通过他强大的聚集资金功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资本市场的资金聚集功能能够有效的聚集中小规模投资者的资金,帮助大型企业,国企来扩大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的重要途径,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资本市场的聚集资金的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转型提供的足够的资金供应。

二、资本市场配置资金功能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资本市场从整体上看发挥着聚集资金的功能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功能是相互承接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就是把聚集起来的资金再重新分配到资本市场中去,使得其资金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区域[4]。首先,从资本市场本身而言,资本市场能够把多余的散户资金聚集起来,吸收小额的资金,并且将资金从低效率的區域部门流通到资金利用率高的部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且形成资金的合集;再次,从投资者方面来说,大多数的散户与理性投资人都是具有风险厌恶同时追求高盈利的特点,中小投资者更倾向于把手中的闲散资金进行投资而不是把他们储蓄起来,这时资本市场就发挥起了作用,重新配置资源能够使资金流向收益更高同时风险较低的产品与公司中去,这样才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对于那些未来前景一般,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低,缺少竞争力的公司,就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分配,无法提高自身的技术,市场走向更差,生产无法提高,产业没办法进行升级以致无法提高公司股价,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甚至行业发展缓慢甚至退化。而资本市场为资金的流动重新配置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能够将聚集的资金指导流向更加高效的领域,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主要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上[5],因为投资者可以持有公司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企业宏观经济变化,行业发展与相关市场因素也在随着投资进行而不断变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价格与整个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化,相比于其他的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显示出更高的收益需求与风险敏感与更大的波动性。相比于其他市场,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场体现出投资者更高的自主性与投资性。对于市场的风险有着不同偏好性的人有着不同风险等级的选择性,即更多的投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要承受更高的风险。因此,股票市场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的再分配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为社会整体的资金需求与在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也伴随出现了更大的风险性,不仅仅影响到微观的个人,还将影响到公司企业行业等,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对国家发展造成动荡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的资金运行效率大大提高,资金也在不同的行业出现了不同的比利,这也就决定了资金的聚集,分配,再分配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仅仅会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而且对于经济转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挥咱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相关市场都是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中不断发展的,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当货币市场出现旺季或者被投资者大量投资的时候,投资者的储蓄率将会大幅度上升,然而资本市场就会出现冷淡的情况,这时投资就会被转化成储蓄;反之当资本市场处于旺季或者被投资者大量看好的时候,储蓄就会被转化为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进而分散非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融资的成本也将进一步的降低,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这样资本市场也就使得资金的需求方与资金的供给方联系起来,各取所需,资本市场似的我国的经济运行效率更高,导致自愿的重新配置与优化。在股票市场中的股票价格也就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晴雨表,随时反应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强势行业的资源重新配置,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经济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微观的发展动态。为整个国家的整体控制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6]。

2013年开始,在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发行从原来的核准制发展成为新的注册制,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现状,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会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吸引大量的外部资金来对中国进行投资,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提高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对于中国的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了资本市场发展的步伐。

我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企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地位提高,但是由于我的国情,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较高,使得资金的聚集更多的流向了国企。但是通过经济转型,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效率的提高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于一些中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析了我國的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情况。在整个经济转型的时期,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长远来看影响并不显著[7]。主要的原因从资本市场来看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从大部分的投资者角度来看,大部分散户,中小投资者存在着羊群效应,跟风效应比较严重,市场存在着很多的不理性。比如在股票市场中,投机的成分远远大于投资分析,更多是在做短线投资,获取短期收益,对于拥有长远增长能力的价值型企业没有投资的兴趣。

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发展速度最慢的行业往往限制了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就还处于短板位置,投资并不充分,如果能够发展经济能够全方位的照顾,各个部门通力配合,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资本市场长远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源配置与融资方式,来满足全社会的融资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经济转型速度较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本市场相比于国外国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慢慢放开政府的管制,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使用看不见的手,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辅助作用,对于处在刚刚起步的市场有着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相互作用是长期影响[8],在这个阶段,政府反而对于市场的作用更重要,积极发挥货币财政政策,进行宏微观调控,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将政府和市场紧密结合,才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资本市场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钱皓.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关联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02期.

[2]孟祥林.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互动与我国的货币政策选择[J].海南金融,2004年10期.

[3]喻鑫.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李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5]张红.基于VAR模型的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研究[D].国海洋大学,2007年.

[6]冯涛,崔光庆.我国金融风险与政府投资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J].融研究,2007年10期.

[7]胡汉辉,罗亮.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微观经济规制的结构性问题[J].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期.

[8]王淑贤.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地方政策机理新视角[J].东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研究》。

作者简介:苏心(199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金融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经济学。

文化市场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对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认识是不可忽视文化因素。文章在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特征和证券市场制度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文化因素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思维、基于伦理的人治思想和对个体价值的漠视,并对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完善证券市场制度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制度缺陷;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奚菁,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2

[文献标识码]A [

一、引 言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是不争的事实。学者们普遍将其归因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背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及证券市场短暂的发展历史,而对于制度变迁背后更本原的文化因素却鲜有关注。制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对制度变迁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制度的供给受制度供给者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影响;制度的运行必须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可,否则难以发挥预期作用。“对制度形成剧烈变化做出解释时,把文化和观念因素排除在解释变量之外,这种做法可能会妨碍我们理解制度变迁。”(斯坦利·L·恩格曼,2003)另一方面,文化价值观的变迁也受到制度的影响。制度是培育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的逐步转变。文化对社会活动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往往被人们忽视。正是这个原因,树立对文化的清醒认识、明确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弥补证券市场制度缺陷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特征和证券市场制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文化因素,并对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完善证券市场制度体系提出建议。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一个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其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它使一个社会区别于另一个社会。沙因(1989)认为,文化分为容易观察但难以定义的器物层、难以识别但更具本质特征的共同价值观层和基本假设层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假设层是一个文化最本质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相当长的相互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言而喻的行为假设,包括对人的本质的假设、对人际关系的假设以及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等内容。本文将从基本假设层着手总结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由于证券市场制度的制定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因此本文只就与政治有关的文化特征进行说明。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思维

思维方式是文化赖以产生和推进的基础。相对于西方社会发达的科学思维,我国文化始终残留着原始思维的痕迹。原始思维是原始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当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后,西方世界经过古希腊思想家和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者的推动,已辩证地否定了原始思维,形成了日渐完善的科学思维。而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变迁,至今仍拖着原始思维的尾巴。例如,中国注重先祖崇拜和血缘关系的家族主义源自于原始思维的“集体表象”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主流——儒家和道家——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各自建立一个独立的与世界相像的心智系统,这与原始思维的“模拟式”特征完全契合;阐释占卜学的《周易》至今仍备受追捧,它正是“万物有灵论”的体现。

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原始思维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人们既不知道也不应用抽象概念和定义进行思维;既不追究也不回避矛盾,而是容许同一实体在同一时间存在于多个地方;认为单数与复数是同一的,部分与整体也是同一的。它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不是以对自然公理的认识为前提,以逻辑的演绎和归纳为手段,而是以对形象世界的描述给予的初步概念化(列维·布留尔,1985)。这种停留于表象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无法动态地、系统地认识事物,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原始思维与科学思维背道而驰之处无不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中留下了深刻的消极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的认识——以伦理为核心的人治社会

“集体表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浓厚的血缘亲情意识,为维护“六亲”、“九族”等人伦关系的宗法式伦理道德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君为一国之父”,这种宗族伦理推而广之则形成了以中央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重伦理的文化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影响,也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一是重人伦、轻自然,使中国长期以来不太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二是重礼治、轻法制,把“礼”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赵吉惠,1994)。封建家长是礼教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对人们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礼治”的实质是人治。在这样的土壤里很难产生西方那样周密的法律体系和依法办事的法制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没有个体价值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人性认知上最根本区别就是中国在人性认知中彻底铲除了人作为个体的基因,而西方文化正是依赖这种基因成长和完善起来的。

西方人本思想产生于人与神地位发生变化的时期,是从神的本位过渡到人的本位,以人的价值否定神的价值,以人的享乐、权利和自由取代封建神权的禁欲主义。人被视为有血有肉、有价值的个体。这正是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核。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个体的人并不感兴趣,也不承认人的价值,他们感兴趣的是被抽象为“仁”的人,为道德而存在的人,即所谓“仁者人也”。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已不具备物质化、主体化的意义,而是片面的、概念化的人;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追求道德修养,无条件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之说,但这只是统治阶级维护王权的手段,因为民是国家兵力和财政的直接来源,没有民的支持,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维持。统治阶级充其量是“重民”,这与“以人为本”有本质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残留的原始思维、重视伦理以及漠视个体价值的观念浸透于国民灵魂深处的思维、意识、认知和情感中,并通过改变个人的行为偏好起作用。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本文仅选择在广度和深度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影响制度体系发展方向和整体质量的系统性缺陷,一是体现制度供给者内在价值取向的证券市场功能定位问题。

(一)制度体系的系统性缺陷

证券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因此,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不仅存在于具体

的制度内容上,更是涉及到整个制度体系框架、各项制度内在联系和设计思路的系统性缺陷,影响着制度建设的总体方向和质量,如不及时纠正,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与“公平、公开、高效、有序”的目标渐去渐远。

1.制度供给的不平衡。一方面是对规范市场宏观环境的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却是对市场内部运作的制度供给过剩。政府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职责应以维护市场运作的安全有序、维持市场竞争的公平为主;资本定价和配置等活动则应由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与定价机制来实现,从而保证市场的有效性。英、美等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正是遵照这一原则进行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主要以立法实现。西方国家普遍有较为完整的证券法津法规体系。如英国从1724年发布禁止非法股票交易行为的《肥皂泡沫案》开始,陆续出台了《公司法》《防止诈骗投资法》《金融服务法》。美国政府1933年针对发行市场制定了《证券法》,目前已拥有《证券交易法》《公共事业持股公司法》《信托契约法》《投资公司法》《证券投资者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这些法律在西方证券市场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力促进了证券市场和经济的稳健发展。我国目前针对证券市场的法律只有《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留下许多法律空白,使市场监管中掺杂了大量不规范操作与不确定性。

在保持市场机制有效性方面,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自律管理。英、美等国的证券上市、证券公司的注册登记、保护投资者与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证券交易均由自律组织管理。我国证券市场从发展之初就被纳入了行政管理的轨道。这在当时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完善情况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选择。然而,行政力不仅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退出市场,其管制的内容和范围反而不断扩张,日益成为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力量。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的干预是直接的、全面的,凡涉及证券活动的事情证监会都深度介入,从上市公司的审批、上市规模的大小、上市公司的价格、公司独立董事培训及认可标准,到证券中介机构准入、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地方、内容等无不在其管制范围内。可以说证监会掌握着中国证券业生杀予夺的大权。

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供给的不平衡体现了市场监管部门有意无意对规范的法制化管理的回避和对不规范的人治化管理的偏好,其深层的根源是我国文化中基于伦理的人治思想。这种深入骨髓的偏好使他们既不关心也不重视市场客观规律,而是凭主观认识,以制度供给的方式任意扩大权力范围,甚至不惜突破既定规则的限制,为片面的利益在证券市场上翻云覆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而且迫使企业的市场行为演化成对政府的“公关”行为,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

2.制度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证券市场是在争议中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启动的,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行政监管似乎总赶不上市场的发展,围绕层出不穷的问题制定亡羊补牢的制度。因此,制度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为解决问题而制定的制度本身又成为产生问题的源头。这种制度缺陷的深处正体现了形象思维的文化特征,即停留于问题表面“观物取相”的、不善于采用演绎方法提取各种问题内在逻辑联系的思维方式。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市场规律、不能对市场发展有正确的预测,势必造成制度供给与市场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越补越多,最终导致市场的稳定性差和非理性波动。

3.制度供给主体的缺陷。制度供给主体的缺陷首先体现在制度供给主体不统一。西方国家设立独立的政府监管机构,进行专业的统一监管。例如,美国的“联邦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是美国证券交易活动的专门管理机构,“英国证券与投资委员会”(SIB)是英国证券与期货及金融投资领域的管理机构。但中国证券市场迄今依然处于根据证券品种的不同而由不同监管部门分割监管的格局中,证监会、税务局、国资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都想通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来满足自身的权力欲望或经济利益,使市场经常处于剧烈波动的无序状态(黄复兴,2005)。对一个有机整体分而治之的监管方式是缺乏系统性思维的体现,它没有看到或不重视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是以原始思维的简单方式把局部等同于整体。显然,这种监管安排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无法形成有着内在联系且走势互动的证券市场。

制度供给者的另一个缺陷是其在证券市场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证券市场规则的制订者,又是“运动员”参加“比赛”,还充当“裁判员”执行监督。即使不动用复杂的逻辑思维工具也很容易判断出这种“多重身份”存在的矛盾。政府是公权力的使用者,本应致力于社会整体效用的提升。政府制定制度、进行市场监管的目的应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维护市场的运作秩序。但是,政府的“运动员”身份扭曲了其作为规则制订者和“裁判员”应有的基本伦理观念。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家控股,证券商大多数是国家所有,流人市场的资金,除了中小散户的投资外几乎都是国有资金。由于政府既是国有经济的终极所有者。又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其监管的重点必然偏向维护国有经济的利益,对国有机构违法的处理力度不够,很难保证市场的公平,其结果是排斥遵守游戏规则的守法者,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质、不合格的市场主体,非国家经济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很难解释“多重身份”的矛盾为何能在如此长的时期内存在于专业性强、对国家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证券市场,其背后必然有着令人难以察觉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始思维“不追究也不回避矛盾”,“容许同一实体在同一时间存在于多个地方”的特征则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整体市场的游戏规则扭曲、逻辑体系不循环不闭合、政府行政干预的多变性等是我国证券市场最主要的制度缺陷。社会学鼻祖马克斯·韦伯一百年前就指出: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法律著作都没有罗马法及受其影响的西方法那样严格的系统思想形式(马克斯·韦伯,205)。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系统性缺陷再一次印证了韦伯的观点。

(二)证券市场功能定位的缺陷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有效配置是证券市场功能的第一要义。它是指将市场上的可用资金提供给进行最优化生产的使用者,保证资本流向收益最高的企业,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这是市场经济成熟发展的自然选择,是西方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我国证券市场形成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证券市场的功能被定位为“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关于做好1997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证监[1997]13号)》中要求,“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97年股票发行将重点支持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辔头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国企服务的目标错位不仅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还把非公经济排斥在外。直到2004年1月,证监会为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开放的承诺而颁布的“国九条”才从政策导向上改变了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补充财务能力的定位。然而,任何制度的执行都必须有文化的支撑。由于历史的惯性,“国九条”颁布至今已两年有余,我国证券市场的运作情况并无根本改变。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缺乏系统思维的积瘤。如果把国有企业的解困任务完全寄托于证券市场,那注定要失败。因为国有企业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系统问题,不仅涉及资金问题,还涉及国家整体经济体制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社会与政治问题,而证券市场没有这种功能。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抹杀个体价值的特征也在功能定位问题上得到体现。对个体的漠视必然导致对个体利益的漠视。政府在个人与国家的利益权衡问题上始终提倡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为国家牺牲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意识形态在许多方面走向了偏激,在证券市场建设理念上造成了社会性的集体暗示,即国有股的特权是天经地义的,投资者的损失是正常的。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从1998年到2004年的7年间,证券市场的融资额为8917.05亿元,同期证券市场的分红派息仅为1812.09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红利为非流通股股东所有,流通股股东获得分红只有600亿元左右。近12年来,投资者总共投入了15701亿元,而平均每年投资收益率仅为0.37%,远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使得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证券市场自有数据的1871年以来,经历了长期稳定的分红回报成长。纽约证券交易所1871~1950年间,普通股股票的年平均分红回报率达到4%以上,1969~1990年20年间,平均分红回报率有所下降,但也达到超过3%的水平,自1997--2003年才下降到平均为1.75%。此外,作为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总的现金流回报从2000年为10%,2002年为12%,增加到2004年的16%。

制度变迁的动因是制度供给主体寻求更大利益。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最终使用者,如果证券市场的设立只是为了利用社会资金解决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很容易让人产生“与民争利”的怀疑。

四、启发和建议

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缺陷的形成不仅有历史原因、政治原因,更不可忽视文化的原因。制度建设必须在尊重和把握市场运作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应有意识地克服文化因素的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市场监管理念。对此,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规范制度制订程序。克服思维惯性

修正现有的制度缺陷必须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树立科学的市场监管理念。文化的变迁是个缓慢的过程,但借助强制的制度力量可以促使其加速。因此,有必要制订关于制度的制度,规定制度制订的程序,建立对制订、实施人的问责机制,以帮助、敦促制订供给者克服思维惯性,在深入探索市场规律、把握市场发展趋势、考虑新旧制度相容性的基础上制订制度。

(二)完善法律和制度体系,科学定位监管权限

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政府监管必不可少,但监管必须依法进行。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证券法律的建设,除了目前的《证券法》《公司法》等以外,还应加快制定涉及市场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证监会的法律地位,增加证券监管行为的透明度,从立法上进一步规范监管机构的权力与责任,使证券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是要加强人大、政协、司法以及公众对监管者的监督,建立政策稳定的监督机制和制衡的监督机构,通过法律和社会的有效监督制约,规范和控制监管权力,使监管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防止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三)理顺各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实现统一监管

进一步理顺证券市场各家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逐步实现证券市场的统一监管,以避免由”政出多门”所造成的种种摩擦,给市场参与者一个充分可选择的空间,推进证券投资组合的优化。调整监管部门职能,一方面要着眼于证券市场大发展的长远利益,避免因过于强调部门利益而妨碍证券市场发展的格局调整;另一方面,应分清职能边界,避免因职能边界不清而引致多头监管或监管缺位的现象发生。

(四)逐步实现国有股流通,市场监管者应保持中立

国有股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直接造成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混乱、中小投资者权益得不到保护和市场监管者多重身份等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应扭转国有股流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错误认识,明确国有股合理合法地转让给市场将为市场注入活力,使国有资产获得升值机会。因此,应逐步实现国有股流通,给政府一个中立的市场监管地位。

(五)科学认识证券市场功能,加强对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证券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融资、投资、证券定价等功能。其中,优化资源配置是核心功能,它影响着其他功能的实现与否,也决定着证券市场的效率高低。证券市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得以建立和维持的资金来源,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培育和调动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热情,才是证券市场不断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如果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投资者就会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证券市场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因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重点保护。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1月1日起生效的新《证券法》已明确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内容,在建立投资者保护基金、完善相关的保护赔偿机制和强化信息披露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为保证此类规定的有效实施,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尽快抛下为“国企脱困”服务的旧思路,而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监管工作主要任务,从而推动证券市场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埃得加·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

[2]黄复兴.证券市场制度的历史缺陷及其危害性研究[J].社会科学,2005,(4).

[3]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斯坦利·L·恩格曼.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倾向和劳动制度变迁:对三者互动关系的诠释[A].约翰·N·德勒巴克,等.新制度经济学前沿[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赵吉惠:中国文化导论[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罗运贵]

上一篇:韩国文化论文下一篇: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