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设计方案范文

2023-03-11

论文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摘   要:森林调查是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森林的动植物和环境进行调查,其目的是掌握森林资源的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森林调查的内涵入手,对森林调查设计方案的制定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森林规划;调查;设计;方案

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林业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能够为森林资源的开发提供政策指导,也能够为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在整个林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也为发展多样化的林业产品打下基础。

1   森林调查的内涵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是开展森林调查的基础和前提,制定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前要对调查目的和森林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保持成本较低、保证误差较小的情况下进行森林资源的信息收集,同时还要对最佳样品数和单元面积进行设计规划。调查目的的确定是整个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关键,只有明确调查目的,才能对森林调查的内容进行设计、对调查方案进行统筹优化,切实保证森林调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避免产生较大的误差[1]。

应由专业人员来进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由于技术人员充分了解并掌握了森林的实际情况和动态,能够将调查目的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保证森林调查的效果。掌握森林的变化情况是森林调查工作的基础,进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首先应结合当前的森林生产现状展开规划,将调查目的和实际森林资源利用相结合,达到森林资源调查服务于森林资源应用的目的。其次,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是制定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森林调查的规划设计。最后,以往的森林调查资料和森林调查的规划设计方案对于当前森林调查的规划设计有重大的参考作用,技术人员要根据当前的调查目的和需求与以往的森林调查规划设计进行结合,充分应用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来进行规划,减少由于地形和气候因素等条件的限制而增加的森林调查难度。

2   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实施

2.1   充分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和各个行业的结合愈发深入。因此,保持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热情,树立创新、探索理念,不断将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于森林调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如传统森林调查中的手工绘图已经淘汰,手工绘图不仅操作难度大,且存在较大误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森林调查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计算机绘图为森林调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森林平面图的绘制变得简单、准确,误差较小,极大地提升了绘圖效率和调查效率。此外,随着我国发射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加,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更为普遍,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极大地方便了森林调查工作的实施,使得森林调查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2.2   立足实际情况

森林调查的规划设计要根据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林业生产的需求进行制定,尤其是对采伐强度的制定。采伐强度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的需要和人民对林业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符合林业资源的实际情况,保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因此,不同地区的采伐强度制定要遵循不同的标准,对于不同性质的林业资源有不同的采伐强度。整体上,林木的采伐强度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采伐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进行规划设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森林资源调查创造了众多条件,如调查地有近期拍摄的大比例尺航空图片也可以直接采用。另外,在进行森林资源抽样规划设计时,要明确总体和单元,以整个调查对象为总体,以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块为调查的单元,在不同调查目的和不同调查内容的背景下,各个单元和整体的数值都会产生变化。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森林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要求森林调查的规划设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充足的法律法规知识,具有学习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够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保证森林调查的水平和效率。所以,必须提升森林调查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组织相关的培训,完善考核制度,为人才的成长提供途径。此外,还要设立专项资金,及时更新专业设备,增强森林调查规划设计和开展森林调查工作的科学性,降低误差频率,取得准确的森林资源数据和信息。

2.4   坚持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森林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对以人为中心和保护环境这两方面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结合森林的实际动态来对整个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把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在森林调查整体工作中充分体现,不仅满足人民对林业产品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对森林调查进行科学规划能够保证森林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森林资源的信息和数据收集打下基础。必须结合森林发展的实际情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与时俱进,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强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 1 ] 苏晓颖.森林调查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应用探讨[J].民

营科技,2018(10):86.

[ 2 ] 冯仲科,杜鹏志,闫宏伟,等.创建新一代森林资源调查监

测技术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林业资源管理,2018(3):5-14.

[ 3 ] 潘文君,张宏波.基于信息技术的森林资源调查新体系[J].

民营科技,2017(10):112.

论文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建筑的节能设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复杂程度同样不容小觑,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以往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如今人们的追求。由此看来结合当下热门的低碳、环保、绿色等理念进行建筑设计,是加强我国建筑事业水平的必经之路。本文将列举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当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节能思想渗透提出部分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节能;思想渗透

如今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为了能够同大自然和睦相处而开始保护环境降低排放,我国也积极响应这般理念,朝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大步迈进。在节能理念大热的今天,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节能设计思想渗透工作,将环保理念体现在建筑的各项细节当中。

一、目前我国建筑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外观和参数

由于以往人们对于建筑外观以及相关参数的要求导致传统建筑设计过于注重建筑的参数以及外观,建筑设计师们普遍对于建筑总体的节能环保水平并不关心,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许多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过于偏向人们的视觉体验,在建筑节能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长此以往,这样的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在建筑设计方案的制定上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导致能够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少之又少,后期进行补救也只能对建筑的节能结构进行改造,归根结底在设计上并没有体现出很好的节能思想背离了节能设计的初衷。

(二)不假思索地使用节能高科技

建筑节能看起来十分不易,但通过多种节能技术便能够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减少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效果。目前,随着大众和国家对于节能效果的追求和关注,一些建筑商为了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而大肆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使得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了一种噱头,仿佛使用更好节能设备和技术的建筑就设计得更成功,一些消费者也因此受到蒙蔽,实际上建筑内部的节能设施并不经济适用。其实很多时候通过最简单的方式便能够达到想要的节能效果,只需要通过类似自然通风、遮蔽阳光等方式便足矣,完全不必大动干戈。这样的做法不但影响了施工的节奏,增加了建筑设计施工的成本,甚至还可能影响建筑质量[1]。因此,合理地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能够为节能设计提供莫大的帮助但若使用不当只能适得其反。

(三)建筑材料使用不当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的主体部分,由于成本问题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当中屡屡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一些建筑商为了自身利益,在选材阶段存在较大水分,导致建筑材料中存在腐蚀或生锈的管道、钢材,在施工当中通过混凝土进行掩埋和遮挡,使得消费者无法知晓墙体和地面内部的情况,而这些不合格材料一方面引发周围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还为建筑安全埋下隐患[2]。其次,一些建筑商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一味地要求建筑的美观,通过墙体的变化和镂空来达到一定的视觉冲击,其实这样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建筑材料的损耗,并不是经济实用的做法。

二、建筑节能设计思想渗透的相关建议

(一)保证建筑参数合适

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既是目前人类生活环境同土地资源冲突的解决方案,也是人类对于建筑外观参数的一种奢侈追求。从节能设计的角度看,建筑物的高度应当在一个合适的参数范围内,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在否认建筑物高度的可能性,而是建筑物过于追求外观,盲目提高建筑层数会导致诸如水、天然气等资源的运输更加费时费力,违背节能的理念。由此看来建筑的高度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达到美观和节能的双赢。其次,建筑的节能设计阶段应当通过了解实地的气候条件、周边环境,从而在设计上利用建筑之间的距离、朝向等影响因素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例如通过建筑朝向影响内部通风,夏季的高温问题便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将资源的消耗减少,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适当使用节能高科技

现如今建筑高科技技术及材料层出不穷,为建筑节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在相关技术及材料的使用上需要杜绝盲目使用的情况,在合适的地方加以使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建筑外部的围护结构上进行设计时,通过采用先进的保温材料,能够在冬季为建筑内部保存大部分的热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3]。其次节能高科技的使用在设计阶段便要制定出完善的使用策略,对于安装时间、更换时间等因素做出安排,从而满足建筑的长远效益。

(三)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

对于建筑内部能源消耗来说,一些能源消耗是无法避免的,但节能的理念鼓励我们将其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进行转化,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达到节能的效果。随着节能理念的深入,我国建筑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上已经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我国辽阔疆域内能够利用的可再生资源总量巨大,当前的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未来还需要通过不懈的研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次,针对已经较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应当多加使用,在保证建筑内部生活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减少能源消耗。例如通过安装太阳能板将建筑内部的一部分电能消耗由光能承担,又或者利用自然风速的气流流通技术实现建筑内部空气的更新减少能源的消耗。

(四)提高对于后期运行的重视程度

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因此在节能设计思想渗透工作中对于建筑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建筑节能设计是为道路制定了一个方向,而建筑的施工便成为了这条路上的每一块砖,后期运行便好比道路的维护保养,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目前在设计阶段时常出现设计目的同运行管理工作冲突的现象,为了达到一定的观赏及社会功能,一些建筑在設计上看似想法极好,节能设计也比较完善,但却忽略了后期运行管理的难度,使得设计的体系运行起来屡屡受挫,节能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4]。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节能结构的同时,需要保障未来该建筑整体节能体系能够利于运行保养否则只是空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迅速,当前大环境要求建筑行业加强节能设计能力,贯彻节能理念,通过合理使用节能高科技、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力度、重视后期运行等方式,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做出改善,减少能源成本,推动建筑行业节能事业的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建筑事业能够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董远权.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与应用[J].江西建材,2014,6(24):23-23.

[2]曹曦.论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理念及具体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5(34).

[3]杨春艳.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与具体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2):139-140.

[4]蒋琳.浅谈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262-262.

(作者单位: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论文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系统是整车运行的核心部分,而控制器的散热系统的好坏直接觉得着驱动控制系统工作可靠性。本文根据现有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系统的散热器装置的不足,设计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各类纯电动客车使用的驱动控制器散热装置,现就具体内容做如下详细介绍。

关键词: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系统;散热器装置

一、前沿

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要求有良好的制动、驱动转矩响应特性,低速时要求转矩足够大、启动快,并保证运行平稳等重要要求;但是在车辆长久运行的过程中,驱动控制器会产生升温,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温度较高,加上车辆自身运行发热,会产生高温,导致驱动控制器电路熔断,或造成短路的危险,从而使车辆自身运行安全失去保障。

二、现状分析

目前,各客车生产企业均已经开始针对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系统发生的问题进行分了分析,分析得出:造成纯电动客车驱动系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散热器散热效率不满足系统要求,导致其损坏。现阶段,客车厂主要是针对驱动控制器本体散热方面的设计进行优化,一般是对驱动控制器本体增加设计散热风扇一体结构,该设计起到了有助于散热的效果,但是一体结构的设计不能灵活应用于大、中、小型电动客车的规格要求层面,对于定制规格的生产就会增加更多成本。

三、设计方案

我司项目组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创新设计。设计了一种可以適用于大、中、小规格的各类驱动控制器的散热装置。如图1所示。本设计装置通过将驱动控制器通过内六角螺丝钉贯穿螺纹固定孔与驱动控制器凹槽固定,完成复合式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散热装置的组装,壳体与固定基座均固定在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固定处,将常规的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进行了结构改进,成为经过改进的组合体驱动控制器散热装置,驱动控制器凹槽的深度可以满足不同规格驱动控制器的卡扣要求,并配合内六角螺丝钉进行固定,形成稳固的复合式驱动控制器散热装置的组合体。另外,通过壳体顶部设置的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和第三散热通道,以及壳体的下部采用脚柱结构,每两只脚柱之间均开凿有方孔,构成一个完整的上下通风通道,在上下通风通道之间安装有驱动控制器,驱动控制器通过内六角螺丝钉贯穿螺纹固定孔与驱动控制器凹槽固定,同时,在壳体一侧设有第一微型风机、第二微型风机和第三微型风机,配合壳体的下端设置的若干矩形散热管,该散热管为内腔中空结构,散热管的管道上贯穿有若干通孔,并且散热管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由散热管的上层管道末端引出至壳体的一侧,管道末端连接至第一微型风机;由散热管的中层管道末端引出至壳体的一侧,管道末端连接至第二微型风机;由散热管的下层管道末端引出至壳体的一侧,管道末端连接至第三微型风机,从而构成了由第一微型风机、第二微型风机和第三微型风机主动送风至壳体的下端的条件,一部分流动气流从壳体的下部设计的脚柱结构之间的方孔散出,另一部分流动气流辅助性对安装于驱动控制器凹槽中的驱动控制器进行吹风,加快热气流的散发,有助于驱动控制器的实时降热,并由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第三散热通道和方孔散出。

四、装置效果简介

本装置将驱动控制器通过内六角螺丝钉贯穿螺纹固定孔与驱动控制器凹槽固定,完成复合式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散热装置的组装,壳体与固定基座均固定在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固定处,将常规的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进行了结构改进,成为经过改进的组合体驱动控制器散热装置,既能保证驱动控制器自身的工作要求,又能进行辅助性散热处理,客车在高速和长时间运行中,也能保证驱动控制器的散热效果,在季节性的高温状况下也能进行自身的散热效果,使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器使用寿命大幅度提升,同时避免零部件损坏而导致的客车制动失效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驱动控制器凹槽的深度可以满足不同规格驱动控制器的卡扣要求,并配合内六角螺丝钉进行固定,形成稳固的复合式驱动控制器散热装置的组合体。另外,本装置通过壳体顶部设置的散热通道以及壳体的下部采用脚柱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上下通风通道,驱动控制器通过内六角螺丝钉贯穿螺纹固定孔与驱动控制器凹槽固定,同时,在壳体一侧设有微型风机,配合若干矩形散热管散热。另一部分流动气流辅助性对安装于驱动控制器凹槽中的驱动控制器进行吹风,加快热气流的散发,有助于驱动控制器的实时降热。

五、结束语

纯电动客车是未来客车发展的主流,如何保障纯电动客车的整车运行是当前客车厂家研究客车的首要任务,而纯电动客车的整车运行的关键便是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因此,如何确保驱动系统控制器散热装置的可靠性是本文研究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高绪栋.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D]. 山东大学,2009.

[2] 张行周,马重芳.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特性仿真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5,4(23.26).

[3] 王志军.管带式散热器的设计及其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究[D]. 山东大学,2011.

[4] 孙运朝.浅谈汽车散热器的构造及其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3-183.

[5] 王钟柱,车用散热器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汽车零部件,2013(11):5-5

论文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城市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协调的软环境,各地区都积极倡导建设花园式城市,此项目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地带,其整体改造意义深远。充分考虑配合城市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以增进地方繁荣、发展旅游业、为市民提供生活休憩的场所为准则,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当地颇具规模、影响力极强的公园。

【关键词】山水花园;地域特色;绿化改造;社会效益

0.项目背景

铁岭新城市民服务中心后庭院位于政府行政办公楼北侧,东临泰山路,西侧以庐山路为界,北至澜沧江路,总面积279847平方米。该庭院2007年开始与行政办公楼同时进行建设,于2009年工程基本完工。但是由于当时对设计方案定位不够明确、方案审察的不够详细、匆忙开工、工程施工不够精细等原因。因此,导致该项工程出现诸多问题。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对这块绿地进行规划建设。

1.场地分析

这块绿地在景观上既是城市行政办公区的花园庭院又是城市干道街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公园东侧包含天水河南段景观,也成为城市山水主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在功能上北面承接商业及居住区,南部紧邻政府办公区,因此起到了承南起北的作用。是居住、商业与行政办公的过渡地带。因此本方案的设计定位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放式山水花园,以表现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和本土特色自然风貌。

2.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问题1:绿地景观与地域特色结合不紧密,特点不突出。植物景观未能充分结合本地(北方寒带地区)的气候特点,秋冬季景观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在整体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和特色景观,营造个性,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科学配置树种,营造寒地植物景观。借鉴成功经验,打造一流北方地区百花园。

问题2:中轴线左右景观要素分布不均衡,整体性不强。在空间的布置上,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的空间分界不明确。

解决方案:西侧地块引入水景元素与东侧河道取得呼应,同时延续山岭构架,形成完整的山水脉络。利用地形和水景的营造划分不同功能空间。兼顾政务办公环境与公众游赏功能需要。

问题3:现状的矩形阵列式种植与天水河蜿蜒流畅的线形风格不协调,俯瞰效果不佳 。

解决方案:流畅的曲线形种植方式与自然式混交林相结合,突出了中轴的主景地位,与城市景观风格和谐统一。

3.总体设计

(1)根据重新调整的竖向设计和现有道路,把公园划分成公共开放区、景观过渡区和庭院景观区三大空间,使外向型开放空间与内敛形半私密空间共存。

(2)以中央景观轴为中心把公园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北侧设有主入口,西侧庐山路和东侧泰山路分设次入口。

(3)在公园的东西两侧最高点分别设计:“铁岭传说”和“新城故事”。西侧结合水系设计“曲水风荷”“桃园飞瀑”及“漫舞花溪”等自然景观。

(4)根据不同的植物景观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景观节点,如西侧的:蔓柔花园、浅草漫步、缀花草坪。东侧的枫林夕照、花海迎宾、紫气东来等。公园整体设计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共18个。

4.详细设计

4.1公园北侧(澜沧江路以南沿街)

北侧绿地对现状山岭植物景观进行充实和提升,增加白桦、元宝枫等秋季观叶树,形成季相色彩丰富的山地混交风景林,随山势延伸到沿街立面,与西侧的林地连为一体,通过乔木林带的进退、围合形成丰富的林荫空间,配以精致的宿根花卉种植,形成独特的寒地百花园景观。

4.2公园西侧(庐山路以东沿街)

西侧临街绿地以常绿乔木(大油松、云杉)为骨干,与皂角、黄檗、榆树、蒙古栎等大树组合成混交密林,形成绿地基调。配合花灌木、地被,组成层次丰富的绿地景观,透出山岭远景,增加景深层次。山体部分以山地混交林及林下花卉为主,山顶设有休息亭,和服务设施。

4.3公园东侧(泰山路以西沿街)

东侧绿地以疏林草地为主,在大面积缓坡草坪上点缀孤植大树并配有成片的草花,视线通透,金岭和如意湖尽收眼底。天水河两岸垂柳三五成组,廊架、小型临水广场、座椅等营造出舒适的滨水休闲空间。

4.4主要景点

4.4.1双岭叠翠

位于中轴线最北端,设计上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方式,尤其在北入口的处理上,现状是行政办公楼与澜沧江路视觉过于通透,相互形成干扰。因此借鉴园林手法中的“影壁”布局方式,利用体量较大的景石和造型松在公园中轴的正北端设计形成园林式的“影壁”景观效果,与整体公园和办公楼形成“双岭叠翠”的意境。

4.4.2精品盆景——中央花池改造设计

在中轴花坛的处理上主要采用的是精品盆景式手法。考虑到四季景观以造型松为主体骨骼,搭配花灌木及成片的非洲凤仙和细叶美女樱,形成高中底三层的景观效果。局部点缀小的景石,使其形成5个形态各异的的大型景观盆景。既有较高的观赏性,又突出了中轴的重要性。

4.4.3幻彩凤羽

中心花池左右两侧林荫花带设计以曲线为主,使其与天水河蜿蜒曲折的形势相统一,种植以宿根花卉配合阵列式的种植油松、山杏、山桃。

4.4.4曲水风荷

為了公园整体的景观协调,对应东侧的天水河,在西侧设计了曲水风荷景观节点,该节点以观赏荷花为主从而表现了铁岭国家级湿地——“莲花湖湿地”的景观特色。在竖向设计上,采取挖湖堆山的手法,在最高点设计了“桃园飞瀑”景观节点,湖面倒映着的市民服务中心高楼深邃、幽远。湖心岛将湖面分成大小不等的水域,从山上飞流直下的瀑布线条流畅,为整个公园带来了生机和灵动。在平面布局上结合岛屿设计,延湖边栽植大量色彩丰富的花卉和景石,形成自然式的驳岸,并设计了以夏季遮荫和春季花卉为主的“漫舞花溪”、“浅草漫步”等景观。

4.4.5“龙凤呈祥”屏

公园的主入口是一个剪纸造型的“龙凤呈祥”屏,剪纸艺术是我市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民间艺术之一,以剪纸造型出现,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龙与凤的图案又暗喻老城区的“龙首山”与新城区的“凤冠山”,寓意新老城区双城并盛,共同发展中间的荷花图案是新城重要景点莲花湖的缩影,大面积的混交林和当地树种的使用都体现了铁岭的特色景观。

4.4.6铁岭传说,新城故事

西侧铁岭传说和东侧的新城故事是公园主要的节点,都是以人文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为主,用景石雕刻的方式讲述铁岭来历和新城建设的历程。使参观的外来宾客和本地市民对铁岭和新城有更全面的了解。

5.交通及停车场

交通上设两级园路,东西贯穿为主要园路,结合出入口和重要节点设次要园路。同时在东西两侧各增加60个停车位。

6.主要设计指标

湖水面积:5915平方米

河道面积:40530平方米

绿化面积:183624平方米

广场面积:30923平方米

停车场面积:1827平方米

道路面积:17028平方米

项目总面积:2798 47平方米

论文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概括而言, 油田开发方案由油藏地质研究和施工方案、钻井工程方案、采油工程方案、地面建设开发方案及总体经济评价六部分构成, 其中采油工程方案是核心部分,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时, 必须依据油藏地质研究成果和油藏工程方案, 可以说采油工程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油藏工程方案的制定及油田开发总体指标的实现。

2 方案设计程序

油藏是采油工程措施方案实施的主要对象, 在进行采油工程方案设计前, 必须获取油藏相关地质资料, 包括地质构造特征、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类型及分布、储层裂缝及地应力研究相关成果等方面的资料, 从采油工程角度进行方案设计, 设计程序程序概括如下:

3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包括完井工程设计、采油工程方案制定、注水工程方案设计、油层改造方案设计、配套工艺方案设计以及工程方案的总体经济评价等环节。

3.1 完井工程设计

完井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完井方式的选择、油层开发及固井要求、管柱尺寸的确定、生产套管设计及完井工艺方案的设计等方面。

3.1.1 完井方式

将油层与井筒的连通方式统称为完井方式, 合理正确的完井方式首先必须满足油气层和井筒之间最佳连通的要求, 并且保证油气层所受损害最小。当前技术水平下, 常用的完井方式主要包括裸眼完井、射孔完井、沉管完井和砾石充填完井。在选择完井方式时必须结合各种方式的适用条件、局限性, 并充分考虑油气藏类型、储层特性和油田不同开发时期对工艺技术的特殊要求, 选择最恰当的完井方式。

3.1.2 油管及套管尺寸的设计

油水气井采出和注入时按照相关工艺要求必须进行油管尺寸设计,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在保证各项采油工艺措施顺利实施的基础上, 确定生产套管尺寸。

3.1.3 射孔工艺

影响油井射孔工艺的主要因素包括孔深、孔密度、孔径、压实程度及非均质性等, 在进行油井射孔设计时, 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个影响因素对产能的影响, 并建立各因素与油井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 并据此为油井射孔工艺参数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将高密度射孔液高于地层压力的射孔称为正压射孔, 而井筒液面降到一定深度从而形成低于地层压力的射孔称为负压射孔。在进行射孔方式选择时, 必须充分结合油藏和液体特性、地层损害状况、套管程序和油田情况, 选择既高于最小负压值又不超过最大负压值的射孔。

3.2 注水管柱设计

在进行注水管柱设计时, 必须根据油藏工程方案的注水要求先进行注水井合注或分注管柱的设计以及抗内压和抗拉极限荷载的校核计算, 包括管柱在不同腐蚀条件下的极限内压、抗拉极限荷载和组合管柱的安全系数计算等。

3.3 采油方式的确定

在任何油田, 贯穿开发全过程的基本生产技术就是采油方式, 选择采油方式时必须结合油藏地质特点、油田开发动态、油井生产能力、地面环境等因素, 并且正确分析各种采油方式的工作原理、举升能力及适应程度等因素。采油方式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原油产量和油田开发效果。

3.4 采油工程开采技术选择

3.4.1 解堵工艺技术

在常用的解堵方法中化学剂解堵既能解除有机物对采油管道的堵塞, 又能解除无机物引起的堵塞;水力振荡解堵方法施工简便、成本低, 但是选井条件要求油层须具有较高的渗透率且只能解除近井地带的机械堵塞;高压水射流解堵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且适应性强, 除了具有水力振荡解堵的优点外, 还能有效缓解炮眼及近井地带的堵塞。

3.4.2 堵水与调剖工艺

根据油藏地质特点及油井出水情况, 可以将所采用的油井堵水方法分为机械堵水和化学堵水两种, 机械堵水是将出水层位用封隔器在井筒内分开, 以达到阻止地层水向井内流入的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对个别水淹层产水的控制, 以消除油田合采时不利因素的干扰。化学堵水是采用化学剂对油气井出水量进行控制以封堵出水层的一种方法。根据化学剂的堵塞作用不同, 又可以将其分为非选择性堵水和选择性堵水两种。

4 结语

为了加强油田产能建设及规模较大油藏的采油工艺技术水平, 必须在开采前成立项目研究部, 以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采油任务。在进行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时, 必须加强方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针对油藏地质特征并结合每次开发需要, 并具有超前于现场生成操作的意识, 提前制定出单项技术方案。此外要对方案设计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进行充分预测, 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对多方案、多指标进行比选, 提升方案设计水平。

摘要: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采油工程, 油田生产已经逐渐过渡到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油田实施挖潜增效的难度逐渐加大, 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必须重新进行油田采油工艺方案设计内容、程序及研究方法等的思考, 提出了油田深度开发对采油工程设计研究的要求, 以期对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研究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采油工程,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方法研究[J]钻采工艺.2004 (5) .

上一篇:女性文化论文下一篇:设计构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