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材范文

2023-09-08

中职教材范文第1篇

1做好编写前准备, 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基础工作

第一, 搞好调研,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标准。在编写教材之前, 一定要做好本行业、本地区企业的调研工作。要深入行业企业, 深入每一个工作岗位, 认真梳理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对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 包括技能、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工作流程等等。在结合国家对本专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基础上,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课程标准, 交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修改、审定。对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再次修订, 使编写的校本教材内容更加专业, 更加实用。

第二, 摸清学校家底, 完善本专业必备的教学设施设备。任何一门课程, 都要有必备的教学设施设备。因此, 在教材编写前, 一定要摸清学校各专业的家底。要结合学校的专业实际情况和行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岗位能力要求, 正确地划分出学校那些设施设备可用, 哪些设施设备必须添置。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还要前瞻性地准备哪些设施设备。如我所在的中职学校, 就根据未来汽车修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财力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利用示范校建设资金, 购买了厂家最新研发的“一站式”汽车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基本的软件、车型选用了所在地 (重庆市) 的主流车型。这样在弄清楚学校的设施设备后, 所编写的校本教材就能与实习设备完全对上号, 这是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在实用性上的最大区别之一。

第三, 分析师生现状, 因才用人, 因材施教。编写教材之前, 我们还要充分了解分析本专业师生的现状。俗话说:师高弟子强。本专业教师哪些在理论上还需提高, 哪些在实践环节上还要下功夫, 哪些与课程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尚有差距, 建议学校怎么对这些教师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 做到因才用人。同时, 还要充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文化程度, 求知欲望以及愿意再学习、再深造学生的比例, 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哪些等等, 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

第四, 成立教材编写班子, 分解编写任务, 制定岗位职责。校本教材编写人员可以是本校的教师, 也可以是外校的教师, 还可以是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明确第一主编、第二主编、副主编、主审等人员。然后由主编确定和分解编写任务, 编写样章, 统一教材呈现形式、规格并确定初稿时间、初审时间、修改时间、再审时间、试用时间、再修改时间、终审时间等等。一旦具备出书条件, 即可交付印刷。

为了保证校本教材编写质量, 有序推进工作, 编委会成员各自的岗位职责要明晰, 必须做到责任到人, 相互间要随时沟通、交流, 必要时给予考核, 以保质保量完成校本教材编写任务。

2坚持“三个原则”, 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准则

校本教材现今是中职学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水平。因此, 编写校本教材时, 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 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校本教材的编写要遵从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要考虑知识的总量, 知识的组合, 考虑工作任务与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在不破坏教材系统性的情况下, 控制好难度和深度。在科学的前提下, 突出适用。编写中切忌剪切, 拼凑, 甚至提供错误信息;切忌难度、深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差甚远;切忌脱离本校、本地区实际;切忌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

第二, 基础性与实践性原则。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基础性在于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则是基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操作实用 (动手能力) 为特征, 以提高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的, 使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基础性、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生命, 必须牢牢把握。

第三, 灵活性与地域性原则。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必须坚持灵活性原则, 坚持教学设计与职业标准相适应;坚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随就业市场的需求而调整, 及时引入生产实践中的新工艺、新技术;要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特点,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体的需求。特别要做好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衔接。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地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差异较大。加之地域之别形成的人文习性的差异, 以及随各地经济的发展, 背井离乡打工式的就业愈来愈少。人们普遍希望在本土就业。因此, 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课程改革、教材编写上, 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 紧跟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具有前瞻性地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

3突出重点问题, 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关键环节

校本教材一定要除旧革新, 以学生“学懂、会做、能做”为前提,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现代职业人。因此, 编写重点必须突出。要在依据教学标准、课程大纲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中执行新标准;要在突出“做中学, 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中引导新模式;要在适应中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与低起点中考虑新起点;要在搭建中、高职衔接与共通的“立交桥”中构建新体系;要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立体化中创造新资源。

第一, 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应该是以重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传承技术技能, 促进就业创业;在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 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同时, 更加注意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比如, 在汽车修理教学中, 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往。往往很多问题的症结是在与人沟通和与人交往中发现和找到的。教学活动结束后, 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清洁场地、清洁整理工量具并归位, 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等等, 都要在校本教材中予以体现。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 要在行业指导下,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 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制度, 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第二, 要注重学习情境描述和引导问题的提出。学习情境描述要紧贴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 尽量与工作场景一致, 具有紧贴工作实际的特性。要力求生动、直观。教材编写得好,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出引导问题, 应能够启迪学生思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反思性引导问题, 引导问题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流程而提出。

第三,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突出实际操作。校本教材要提出感性认识, 突出实际操作, 突出学生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大的突破, 以适应课程改革、行业企业和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汽车修理教学讲某一个总成的构造时, 传统的教学是先从理论上讲该总成的构造, 再进行拆装实践, 从而加深理论教学的构造、组成和原理的印象, 最后才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进行相应的实习。而运用校本教材教学, 则多用到翻转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在给出明确的工作项目、任务后, 让学生先进行总成拆装, 熟悉零件的结构, 总成的组成, 然后从工量具使用, 操作流程、操作规范、技术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等角度进行操作和示范, 促使学生从操作中学习该总成的构造、组成原理及作业规范等内容。教师则在学生操作中教会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教会他们懂得什么是规范, 什么是标准。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做中学, 学中做, 做中教, 教中做”的新职业教育理念。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再上升到理论就更容易接受了。与此同时, 教材中还要将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使学生至始至终都明白现在学什么, 怎么学, 未来工作如何干等道理,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 图文并茂, 浅显易懂。“浅显易懂, 图文并茂”应该是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突出特点。现在中职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 甚至还有初中未毕业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都较差, 往往都是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他们厌恶大段的文字表述, 不愿在理论上深究。因此, 在教材的编写上, 一定要图文并茂, 浅显易懂, 切忌满篇整段的文字表述, 切忌过深的理论。应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学生工作页”, 让“做、学”合一, 激励和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多借助媒体图片获取知识, 让技能成为教材的主线, 让知识辅助配合技能训练。

第五, 要实现中、高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有机衔接, 构建贯通的教材体系。从新世纪开始, 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必将使职业教育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做到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迫切问题。而要做好这种有机衔接, 构建贯通的校本教材体系是基础。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的要求, 未来将有大量的中职学生流入高职学校学习。因此, 要做好基础模块 (对应中职教学要求的知识点) 与提高模块 (对应高职教学要求的知识点) 的衔接。同时, 在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中还要有反映新技术、新材料、新技能发展的拓展内容, 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学有所用。在保证中职教育的前提下, 为升入高职教育创造条件, 做好铺垫。

第六, 以技能为主线, 注重职业化。校本教材的取材, 要来源于行业企业的生产实践, 注意在具体工作岗位中, 提炼典型案例, 学习情境、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一定要聚焦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 而要突出技能这根主线, 注重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 真正让学生学一个项目, 学一个任务, 就能完成一项具体工作, 体现出校本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总之, 在新的职教形势下, 校本教材一定要符合社会进步, 适应企业、适应社会、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有了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做支撑, 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就能得到保障, 必将进一步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再上台阶, 从而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中职学校校本教材是学校依据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编写的实用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要明确教材编写的目标, 做好编写前的系列准备工作并遵循相应的编写原则, 突出重点问题, 努力把校本教材编写成不同于传统中职教材且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教材, 从而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职教材范文第2篇

在多年的职教教学活动中, 众多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明白一个规律, 就是让职高学生听十遍, 背十遍, 不如让学生动手做一遍。也就是说, 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更愿意接受操作性的、敢于尝试的、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现行的畜牧兽医专业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 很少充分考虑中职学生, 也就是教材服务对象的学习认知规律, 再加上从教的教师也大都是在知识结构形态下培养出来的, 对相关知识的传授也很难做到对学生认知感受的充分考虑。经过多年的调查, 所有刚进入职教的新生, 在开学时都充满了希望, 都认为自己在普通文化课学习过程中遭受了挫折, 在进入职教后要找回信心, 在技能上赢得家人、老师及社会的赞同。但现实对他们是很残酷的, 当他们满怀信心的打开专业教材时, 发现还是那些令他们很难理解的、抽象的理论讲解分析, 让他们一看就头疼, 一听就犯困。老师对教材费尽心思, 苦口婆心的耐心讲解, 却得不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变得紧张而疏远。很多专家提出了教材改革, 也有很多大学者早就提出了职教需要“手、脑、心”并用, 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 老师要在“做中教”、教中思才能让职业教育走向美好的未来。但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材, 开发真正适应于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中学”型教材, 就成为了解决老师与学生教学活动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

2 专业教材的内容需要适应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型技能人才。中职学生因其自身定位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异, 以及自身家庭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有不同的发展取向, 当前中职学生的去向主要有三条大的取向。一是经过学校推荐, 考核合格直接进企业上岗就业, 这是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取向, 也是国家开展中职教育, 培养劳动型技能人才, 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一线员工, 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方略。二是经过统一考试, 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成为高技能型人才, 这是部分基础较好, 自己身家庭社会环境较好的学生取向。这也是教育部打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职业教育发展通道, 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框架的重要举措。三是极少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 自己选择适合的工作, 与学校签订自主就业合同。这主要集中在对所学专业三年的学习中, 发现不适合自己人生发展的学生。

根据这一现状, 专业教材内容的设计就要求既要有实用性, 又得要有发展性,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而在现行的教材中, 并没有类似的层次化培养学生的中职专业教材, 都是统一的一个标准, 存在对学生实用能力培养不够, 同时对学生纵向发展能力培养也不够的现状, 也就是有点“高不成, 低不就”的状态。是否能在一本教材中实现这一层次化培养目标, 教材内容的设计是关键。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针对性的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 完成相应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提供指导, 更有利于中职学生学习热情和激情的产生与维持。在一开始的专业教育教学指导中, 以看操作产生专业好奇心, 以实际操作产生个人难题, 以合作来解决难题的方式完成学生专业基础培养, 内容以操作、解决问题为准。针对有上进心的同学, 再进一步选择推理性的, 讨论性的、试验性的内容进行提升。也就是说, 在教材开发时, 内容的设计可以在一本教材中设计成递进式的模块化布局, 以满足不同学生培养目标需要。

3 专业教材的内容需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随着畜牧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 养殖模式的大革命, 以及畜牧生产观念的大革新, 新技术、新设备的进入。现在的畜牧养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需求。要培养出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中职学生, 现行的教材内容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现行的教材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个体化状态下, 而当前的畜牧企业为适应人们的生活高标准化, 已完成了集约化, 向工厂化发展与国际接轨。所以, 中职现行的专业教材内容必须完成与企业的快速接轨, 适时引入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内容, 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企业需要。这样才能解决学校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避免企业急需, 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胜任两难境遇, 以及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

4 专业教材的内容需要突出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站在生产一线, 从事具体的生产活动, 质量保证, 安全性能把握的第一个环节。特别是畜牧生产中, 食品安全关乎人类的生命安全。相应的畜牧养殖技术把控人员, 对质量的把控、安全性能的把控尤为重要。现行的专业教材中, 最多讨论了对相应动物的副作用与不利影响, 并没有关注深层次的人类安全, 使很多从业人员并不了解其深远的影响, 而无知的成为了少数唯利是图的不法商人的枪手。所以, 在相应的专业教材内容中, 要突出职业道德与生命安全认知的培养, 明确相关法律法规, 从源头上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影响,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摘要: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实施教育指导的重要工具。其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现行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材, 在内容设计上存在与学生、企业、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根据在中职学校的十余年实际工作感悟, 在此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教材,专业教材内容,学生,企业,社会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 2003.

[2] 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中职教材范文第3篇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

一、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啊,课文是例子,浅化对课文内容的挖掘,简化课堂烦琐的环节,腾出时间训练学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学时,我一直坚持做到六个字“学文、用文、育人”,在四十分钟里通过不断地进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分析

《白鹅》,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这篇课文先总写白鹅的高傲,继而从叫声、步态和吃相3方面细致刻画了这一特点。

本文结构清晰,语言上幽默、诙谐,极富情趣,如,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怪人们供养不周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很适合进行情感朗读和语言的积累。

写作方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文中用鹅与狗的叫声对比,鹅与鸭的步调对比,及鹅与狗的吃相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作者还善于运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像“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等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和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本节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品读、体验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2、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精彩的表演范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指导学生采用读悟结合法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引入新课时,播放鹅的情境动态,引导学生描述鹅的形象,背诵古诗《鹅》。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入文本做好了铺垫。

接紧着,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第二板块学习

(二)、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七岁的骆宾王眼里的白鹅真美,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丰老先生是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 相机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精读课文,了解写法。

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就读一读。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喜好相机引导点拨,精读一部分,其他两部分略读。

a如描写白鹅叫声部分:通过“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作者完全把鹅当作了人来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仿鹅厉声大叫的样子,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课件出示句子: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象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这一环节很灵活,适应较高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增强互动。

b如描写白鹅步态的部分:在描写步态这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净角出场”,这是学生知识上的一个难点。于是在这一步中,我采用录像辅助的方法,图片介绍什么是净角,让学生用这个自然段中的词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形,从而形象地理解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等词,在与鸭的对比中,又间接地理解了“局促不安”的意思。最后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文本演一演,议一议,再读一读,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对鹅的步态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交流反馈,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c如白鹅吃相的部分:请学生找出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鹅的“缺点”其实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就是反语。除此之外,还用了拟人对比。作者这样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3.回顾全文,概括板书。

六、作业设计

1.乐于诵读的你,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习惯积累的你,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擅长写作的你,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写: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4.多才多艺的你,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动物。

七、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作为老师都希望通过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与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可能会受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最大的心愿。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信息的反馈,无论是师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利于鉴定自己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使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与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

中职教材范文第4篇

在此, 我以《中国历史》初中一、二年级教学实践为例, 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体会。

一、巧用目录, 建立知识的框架性

每个学科都有一个知识框架, 对历史来说, 它的框架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线索, 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人物的功过等。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目录,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并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 做到“心中有谱”。这样, 知识学得再多, 学生心中也自有条理, 知识也不容易混淆。

新教材的目录多用简洁的文字直接切入话题, 每课篇名就是本课历史知识的缩影。教师巧用目录和篇名穿针引线, 就能向学生勾勒出某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突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适应新教材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

二、善用“引言”,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新教材每课前都有一段恰当的“引言”。有的是联系旧课, 导入新课;有的是对一段历史进行简要的概括;有的是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精彩的“引言”, 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每课“引言”导入新课,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讲授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引言”,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历史知识, 而且, 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是适应新教材对历史能力的要求的, 也是与高考注重能力考查相接轨的。

三、妙用图片, 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的图片: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赏析图片, 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让课堂趣味横生, 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如在讲解“长征”一节内容时, 可以利用书上的插图“大渡河”、“泸定桥”等等, 给学生穿插其中的小故事, 让学生认识到长征的艰辛和不易。

四、选用“引文”,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引文或引语, 是原始史料, 常言说“论从史出”。教材里的引文或引语就是立论的依据, 这些历史典籍、哲人妙语、优秀诗歌、流传民谣等, 不仅具有思想教育意义, 还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教学中, 恰当运用它, 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如初中历史第二册唐朝历史部分, 引用了唐太宗的两句原话:“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前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政治意识, 后者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经过教师的仔细讲解, 学生对唐太宗的政治观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贞观之治”的出现也觉得理所当然了。

另外, 有些“引文”或“引语”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理想材料。如古今中外贤德人士的名言, 就会对学生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像孔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谦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等等。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五、选用小字,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 除正文外, 教材还精选了大量的小字阅读材料。有的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具体介绍;有的是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有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这些材料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 但阐述具体、富有情趣, 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加深理解、拓宽思考空间、扩展知识面的作用不可小视。

如讲到唐朝丝织品时, 不妨利用小字幽默一下:一位阿拉伯商人透过五层丝绸衣服看到了唐朝官员胸口的黑痣。虽是笑谈, 却使学生对枯燥的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使学生对唐代高超的丝织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灵活处理课后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课后练习题以选择、问答、活动建议三种主观性题型为主, 充分体现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 其中, 活动建议最具特色:题型灵活、形式新颖。包括编制大事年表、故事交流、调查访问、参观名胜古迹、历史人物评价等,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亲身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 无法保证每次活动都能实施, 因此, 教师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当地历史、人文环境, 灵活处理课后练习题, 力争每学期组织2-3次活动课, 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历史的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培养历史学习的技巧和能力。

中职教材范文第5篇

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分析需要有效的切入视角,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教材中文字的魅力,才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在探究此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接触到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学习了专家同行对通过言语行为分析语文教学的成果,感觉其作为教材分析的切入口,也有着很大的意义与价值。本文试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一、基于言语行为视角分析教材的意义

言语即行为,教材语言首先是编者的言语行为,教材语言就是教材中使用的语言。言语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但通俗点理解,就是教材言语所蕴含的行为教育取向,即教材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对学生的言语与行为进行教育的。这就是语言学家奥斯汀所说的“句子意义”与“说话用意”,也就是“命题意义”与“言外之力(意)”。基于这样的理解,通过研究部编本教材中的言语行为,对于初中语文教材解析而言,意义在于:

其一,基于言语行为的视角分析教材,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深入文本。

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其实都是“标准化”的,这种标准化来源于考试要求,来源于教参,真正属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且能够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形很少。而言语行为的切入视角,可以让教师带着明显的意识去解析文本,这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极具现实价值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脱离了标准答案的教师来说,通过言语行为作为切入口,可以更好地形成个体认识。

其二,基于言语行为的视角分析教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是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认识的必然途径。当教师走出标准化教学思路之后,学生如何在课文阅读中获得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能否领略课文的“言外之力”密切相关。当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先读懂直接的“句子意义”之后,再去领略“说话用意”,也就实现了言语行为运用的价值。

二、基于言语行为视角分析教材例析

《春》是初中语文的经典散文,统编本语文教材收录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由此可见其分量。作为一篇散文学习,常常需要学生领略其中的美,这个“美”其实正存在两层含义:一是文字表面的含义;二是文字背后的含义。传统的教学中,常常领略的是文字表面的美,而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春》这篇课文的解读,还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领略后者。

塞尔在解读“言外之力”的时候,是从作者心理状态、言语目的、作者所用词语与(客观)世界状态关系三个角度来进行的,我们解读《春》不妨就如此进行。限于篇幅,这里仅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段来进行阐述。

《春》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总体而言,在《春》这篇课文中,这段文字相对于其它文字,略有“特别”。在其他文字的笔触当中,总是跳跃着春的活力与美,而这段写春雨的文字中,“一点点黄晕的光”与“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愁情”,从言语动作的角度来看,这对应着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作者如此言语的目的又是什么?其是想描述什么样的客观世界的状态?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寻找《春》的写作背景,可以认为当时家庭与生活非常美满、工作春风得意的朱自清,借《春》描写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描写了内心的真实世界;与此同时,他也在寻找安放“‘颇不宁静’的心”的世界,在寻找的过程中,春雨以及春雨中的一些景致,或许就是对“纷扰的世界”的一种表达。

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做出这样的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去更为全面的解读《春》这篇课文,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所得皆有提升。

三、从核心素养角度思考言语行为的价值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学科教学的主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注重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仍须为之寻找平衡点。基于此,须在教材分析、教学方式、考试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以期推动统编本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帮助教师自我成长,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通过实践,笔者以为言语行为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切入点,既可以有效的对教材进行解析,又可以为核心素养培育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寻找语言的“言外之力”,需要思维的参与,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另外三个要素。对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绝大多数课文的解析,都可以以言语行为为切入口,从效果上来看,简洁而高效。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教材解析与核心素养培育并行不悖,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前者是后者的实现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言语行为作为解析语文教材的工具,其价值还需要更多的進行挖掘。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南校区。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下一篇:英语音标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