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机制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2023-12-08

供给机制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各級政府间职责划分不清,造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错位,导致了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等情况。由于县乡管辖范围就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基本边界,主要职能是政府保证运转和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认为,县级和乡级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在性质上是无差别的,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县乡来说明云南省县乡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并针对供给偏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农村 公共服务供给偏好 县乡政府 供给制度 完善措施

一、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域广阔(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县乡较多、县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且是集边疆(4 060公里的边疆线)、少数民族(26个民族,全国最多民族的省份)、贫困(新定贫困线后占23.52%)和山区(山区面积占91%,林地占61%)为一体的省份,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特有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普遍存在,总体水平较低。

以下以云南省禄劝县云龙乡为例来说明云南县乡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偏好,禄劝县云龙乡距县城52公里,全乡有11个村民委员会,111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472,其中农业人口15 875,3 857户,占总人口的96.24%,全乡国土面积28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 100亩,主要出产水稻、烤烟、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水果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三年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投入,可以看出县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集中于饮用水、交通、电力这三方面(投入资金占总资金的80%以上,投入资金增长幅度高)。医疗卫生的投入2009年有一定增加,但对医疗卫生投入不稳定,而且投入总量不足。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在最近一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前两年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处于投入最末三位的是电视网络、教育与培训、农业信息推广,投入资金只占一小部分,每年投入增长缓慢。从饮用水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904户,从电力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438户,从通讯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187户,这三项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没有覆盖大部分农村,仍有很多农户没享受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医疗卫生、教育与培训、农业信息推广中受益的农户也很少(不超过人口的10%),说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及医疗保障体系方面的不足。

目前,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项目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事业费和生产性支出。农村公共支出主要依靠县级财政安排,而目前县级财政安排的公共支出主要集中在农村教育、农村水利、农村交通、农村卫生等方面,而农村社保、农村科技、农村文化、农村治安、农村环保等公共支出还是非常欠缺的。现阶段我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具体表现在:(1)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2)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4)公共卫生医疗供给不足,质量相对低下。(2)从已投入的农村公共支出项目来看,仍限于低水平的硬件投入状态。(3)软件投入不足,使硬件投入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目前农村公共支出投入较多的教育、水利、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类似问题。比如教育,关注教学设施的投入,轻视师资的培训,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和师资质量较差。

二、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完善

1.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和决策机制。(1)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的特征都是基于行政供给导向下的供给机制。依据有效需求理论,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决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各级政府、社区应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决策依据,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以达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1)健全“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是指农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方案的制定和监督的活动,使公共服务切实体现农民意志,满足农民需要。这种机制不仅可以传达民意,而且使决策方案具有坚实的公众基础,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农村公共服务决策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政府进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和项目的决策时,安排农民和社会各界旁听,公开其决策过程,并允许供给对象(农民)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决策程序的组成部分。听证程序可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制度的重要制度创新。(2)既然公共服务的供给对象是农民,那么就应当以农民的需求和偏好为标准,以公众意愿作为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农民最需要哪些农村公共服务?对禄劝县云龙乡农民需要的公共服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按得到的票数多少顺序排列):1)村道路建设 314人;2)农田水利建设 220人;3)学校建设 212人;4)良好地教育教学条件 165人;5)建医疗站 161人;6)建立养老保障144人;7)乡村建设规划 142人;8)建自来水、通讯设施 126人;9)种植和养殖所需要的实用科技知识 121人;10)发展集体经济 119人;11)基本的医疗保障10人;12)建村民活动中心 99人;13)银行的小额信贷 96人;14)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 84人;15)垃圾统一处理 80人;16)良好的社会治安条件 75人。

调查结果显示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序位,可以看出农民出于对自身需要的理性计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会呈现出:(1)先生产、后生活;(2)先发展、后维持;(3)先个体分享的公共产品、后集体分享的公共产品。关于(1),它体现了农民生存至上的原则,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信息、产品和基础设施需求位序超过生活所需的医疗、养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2)体现的是社会化小农的行为特征,具备使货币最大化的公共产品较之维持某种货币收入水平的公共产品优先;(3)体现的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选择首先考虑个体可分割享用的,其次才是集体分享的(很难分割)。

以上显示了云南省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排序,县乡政府应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出发,致力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目前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的重点是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能源结构改革、农业科技推广、通信网扩张等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根据农民的需求,县乡政府同时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普及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本着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责任。根据财政支出责任与辖区居民受益原则和财政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相适应原则,中国农村公共支出责任的划分中,中央政府应主要负责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地方政府主要负担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地方行政事务管理、社会治安、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和农村道路建设等。当然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县乡级政府在某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划分上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划分上,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财政的投入,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由中央和省统筹,学校的基础设施按属地原则由市县负担。

3.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制度。建设新农村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因此,一方面,坚持以县(市)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制度创新,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另一方面,调整县乡财政支出结构,把资金更多的投向农村地区。

4.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将项目立项、选择、实施、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向农民公布收支情况,接受农民监督,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强化社会审计监督作用,及时查处各项违规、违纪行为,将农村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1]岳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东社会科学,2004,(1).

[2]吴士健.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02,(7).

[3]李云飞.加快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J].求是,2002,(17).

[4]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

[5]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4.

[6]何菊芳,何秋仙.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J].浙江学刊,2004,(6).

[7]熊巍.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供给机制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对大多数国家都将是重大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解决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8年年末, 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139538万人, 其中, 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 占总人口的17.9%, 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 占总人口的11.9%。相较于2017年, 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近千万, 65岁以上人口数量增加约800万。预计到2020年, 老年人口达到2.48亿人, 2025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 如何养老成为中国家庭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针对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家庭, 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家庭小型化, 家庭养老能力弱, 养老问题显得更加棘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 智慧养老为解决养老危机提供了新选择。

二、传统养老与智慧养老比较

目前, 我国养老服务模式还是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 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方面。家庭养老的优势表现为能最大限度的陪同家人, 具有较高的亲情感和自由度, 经济成本低, 劣势为子女时间不足, 尤其针对80后一代, 工作生活压力大, 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个体差的异大, 照顾水平差异性很大;社区养老由于在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优势是能够为老人就近享受服务, 劣势是服务半径有限, 要求居住集中, 而且社会资源整合度低, 养老专业性不强;机构养老的优势是可由专门的养老机构 (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 将老人集中起来, 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劣势是成本高, 资金压力大, 可能面临资金不足、养老床位紧缺等限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在内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全面适应养老需求, 急需寻求新的多元复合服务模式, 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精神物质生活需要。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医疗保健、娱乐休闲、学习交流、社交服务等, 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身体健康等数据信息进行自动采集、监测、上传、分析、处置, 实现老年人全方位综合性、线上线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家庭、机构和社区养老, 智慧养老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智慧养老理念的深入和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将使未来的养老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智慧养老借助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和技术优势, 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 及时预警, 快速响应, 能够让处于割裂、离散状态的社会养老服务单元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 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灵活性,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改进。例如, 居家老人可以通过在家内安装摄像头、传感器, 放置智能机器人, 穿戴便携式智能感知设备等, 实时收集老人的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状况数据, 实时监测, 及时预警, 家属远程也可以同步了解老人生活起居状况和身体健康数据, 当老人有日常生活、学习娱乐、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时, 家属可以向云平台发布需求, 平台分发信息, 由养老工作机构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根据具体需求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第一时间的救援, 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健康安全保障需求。

三、智慧养老的实现路径

总体来讲, 实现智慧养老要从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基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 即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基础, 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应用于养老服务, 建立信息实时获取和分发的基础;二是养老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养老机构、社区、社会等服务资源的整合, 如整合健康安全管理、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的提供商, 集合各方面的资源来提供一体化专业服务;三是数据的应用和提供服务, 利用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便携的可穿戴设备、健康检测设备等智能终端设备, 及时收集和上传信息, 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计算分析, 做到及时预警, 及时提供相应服务。

具体实现路径,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企业和健康养老机构充分运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探索民办公助、企业自建自营、公建民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推进基本、保障性服务由政府保底购买, 高端、个性化需求由市场调配的运作机制, 推动用户、终端企业、系统集成平台、健康养老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实现共赢, 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

(二)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养老创新中心, 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 不断创新产业生态体系。

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健康信息、养老信息等信息平台, 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 积极推动各类健康养老机构和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 开展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建设创新孵化平台。支持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支撑平台建设, 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 推动建立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 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应用及推广等方面的扶持。

(三) 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

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标准, 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计量等标准, 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

(四) 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

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落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网络安全防护要求, 提高防攻击、防病毒、防窃密能力。

四、军民融合助力智慧养老产业

国防科技工业在科研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 培养了一大批高端人才, 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生产合作等多种方式, 实现多方位的资源共享, 推动国防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各地在开展军民融合产业规划编制和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工作过程中, 要在军民融合产业规划中就纳入智慧养老产业, 从顶层策划上系统考虑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考虑清楚这几个问题:当地有什么样的基础条件, 计划引进什么样的资源, 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的哪些产业链条, 与当地军民融合产业怎样融合, 与相关军民融合产业园怎样产业互补等。在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下, 充分利用军工优势资源、条件, 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 助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老龄化社会是全球趋势,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健康状况差等方面的特征, 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有助于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化解这一危机, 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 充分利用新技术, 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积极发展智慧养老等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从传感器等智能产品供给、商业模式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养老标准体系制定、基础网络建设等等方面入手, 以协助养老服务业升级并成功化解养老服务供给危机。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 传统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智慧养老模式优势明显, 本文从智慧养老模式对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 智慧养老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提出智慧养老是化解养老服务危机的新模式。

关键词:老龄社会,智慧养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 戈晶晶.智慧养老需要走出困局[J].中国信息界, 2017 (04) :61-64.

供给机制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养老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如健康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不完善,服务供给不足,层次较低,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城乡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等。为此,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就必须加强健康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持续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社会适老环境建设。

关键词:老龄化;健康养老;养老服务

一、引言

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7%,高达2.64亿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3.5%,约为1.9亿人。①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向深度发展,我国健康养老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我国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今后人口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健康养老服务作为應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目前老龄化发展阶段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障。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中,患慢性病等老年疾病的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健康状况不佳。《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在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40.0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人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使得人们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巨大,而且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这给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巨大的挑战。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2020年GDP已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收入仍然偏低,我国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更加严峻和复杂。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造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养老的社会环境,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老年人口健康长寿。因此,本文拟就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健康养老服务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健康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面对中国老龄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深度老龄化的快速到来,我国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革。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在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遇到巨大的挑战。

1.健康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但健康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相关制度不健全。在投入机制上政府责任不够细化、不具体,健康养老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筹资渠道不通畅,医养融合发展存在短板。二是家庭发展支持政策缺位。当前能够实现家庭非正式照护功能的政策保障比较缺乏,已有政策在涉及家庭发展支持的执行方案上规定较为笼统、模糊,无法形成显著的激励效果。同时,现有政策对于老年人的家庭照顾费用、信息咨询、税收优惠等方面也缺乏关注。三是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养老保障的社会公平度不尽如人意,城乡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有效支持。

2.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面对人口老龄化大潮,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方面不匹配问题比较突出。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相应的养老服务供给主要仍由老年人个人及其家庭自己解决,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内容无法满足需求。比如,对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重视不够,专业性服务不足。另外,老年人参与度低,导致养老服务设施存在利用率低、供需不均等问题,造成了养老资源的极大浪费。③在机构养老方面,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数较少,社会力量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健康养老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上健康养老知识欠缺。

在医养融合方面,存在项目评估机制不健全、医养融合动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公立医院缺乏开设养老床位的动力,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医养资源多头分散管理、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的现实使多元主体难以形成合力。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难以吸引专业医护人才。

3.健康养老服务层次较低

健康养老服务不仅在供需方面存在着突出的矛盾,服务层次不高的问题也比较普遍。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健康养老服务多以政府为主导,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规模小、标准低,服务模式单一,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目前,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供给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相对较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供给主要依托养老院、农村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标准化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比较缺乏,现有的养老机构也主要提供传统的生活基本保障服务。显然,养老机构的服务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求,健康干预、疾病诊疗、生活护理、精神慰藉、健康康复、临终关怀照护等服务功能严重滞后。另外,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健康养老专业、健康护理专业、社会服务专业的较少,健康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这也是健康养老服务层次较低以及制约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健康资源供给不足

一是健康服务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环节比较薄弱,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医疗,轻预防”局面持续存在,面向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体检、健康咨询等预防保健服务匮乏,对老年群体的预防保健和健康需求了解不足,无法展开有针对性的健康保障活动。老年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关爱较少,主动到家庭和社区开展服务较少。二是老年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患病老年群体的疾病诊疗需求。这集中表现为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护能力严重不足。各地普遍存在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设施缺乏、建设标准过低的问题,很多地方以敬老院为主要服务场所。

5.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城乡表现出较大差异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着地区之间不均衡的状态,尤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老龄化程度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健康养老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养老资源相对于城市比较缺乏。然而,我国农村目前呈现出老龄化程度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少的状况。这使得农村养老服务的承载能力较弱。另外,健康养老服务与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养老机构质量和规模差别较大等问题也普遍存在。在资金保障方面,城市老年人口和农村老年人口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老年人口可用于养老的财富储备大大低于城镇的老年人口。

三、发展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的对策

健康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进入新发展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应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多层次、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关注健康养老的需求变化,聚焦养老保障、醫疗保障、智慧养老、良好环境等关键领域,确保每个老年人都能够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养老的新需求。

1.加强制度建设,持续提供有效供给

制度建设是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健康养老服务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必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对特困人员、失能失智老人建立国家兜底的保障制度,着力为特困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必要保障。与此同时,对标国际健康养老服务标准,发挥政府、健康养老专家、社会组织作用,提供符合我国实际的规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

在政策先行的基础上,财政投入对于健康养老服务的支持非常重要。针对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应增加有效供给,为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提供应有的服务。应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兜底保障功能,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和党政机构将其培训、疗养休养机构改造为健康养老服务设施,民办机构与公办机构应享有同等政策。农村是健康养老服务的薄弱环节,应加大农村健康养老服务设施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敬老院改造,开展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服务活动。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全面推进居家社区的科技智能养老服务。在居家养老政策制度支持下,大力开展智慧化社区建设行动,使专业化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开展科技智能赋老工作,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用餐、洗浴、保洁、购物等个性化协助服务。依托社区家庭医生提供健康咨询、预防保健以及一般疾病诊疗等服务。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打造“15分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④。

2.推动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优化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健康养老产品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促进医养融合发展。要发挥我国医疗机构和健康养老机构的优势,推动医养融合发展。通过完善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健康养老服务的营商环境。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服务室执业并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在养老机构中设置的医疗机构经法定程序可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在经济发达地区符合条件的家庭病床、长期护理和临终关怀等产生的医疗和护理费可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要开展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双向深度合作,构建双方合作共赢模式,推动医疗和养老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促进养老旅游融合发展。在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地区,要加强规划引领,在资源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打造旅游度假健康养老养生目的地。发挥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优势,推广按季节变化异地疗养型、旅游观光型、休闲学习型等养老模式。建设康养旅游小镇,并将其打造成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健康养老旅游产品。在养老旅游的深度结合上,建立跨区域的老年人信息库、医疗保险联结机制等,为老年人跨区域医疗保障及时转移、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住院异地结算等提供便利。促进养老地产保险融合发展,建设融合产业、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养老综合体或康养小区。

3.发展壮大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主体

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健康养老服务实体,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做大老年用品生产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健康养老服务实体聚焦老年医疗康复、生活便利化照护、健康养生与营养保健、休闲康养旅游等领域,对标国际标准,开展适老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例如,可以利用当前发展迅猛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制造养老智能机器人,充分发挥其生理健康信号检测、语音交互、智能聊天、远程医疗等功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和资源优势,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对国外一些先进养老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吸引国外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健康养老行业,允许外资以多种形式创办与健康养老有关的生产企业和服务机构。

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健康养老服务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化能力建设、老年辅助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老年健康的科技支撑等方面。要加强健康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助力智能化健康养老行动。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全民健康智能化综合信息平台,实施健康数据管理和健康风险分析评估,为老年人健康服务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二是建立基于循症医学的持续性健康维护和干预体系,有效降低老年人疾病发作和意外伤害的风险;三是运用智能安全防护监控技术,实现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变化的自动监护;四是综合运用互联网和人体生物识别技术,为老年人申报、申领各种补贴等事务活动提供远程服务。研发应用老年辅助技术,应优先开发一批老年护理照料、生活辅助、功能代偿增进等老年辅助产品,普及推广生活照顾、社交辅助、文化娱乐、生命救助等养老科技的应用。要加强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与老年人健康相关的重大慢性病防治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临床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

5.加強社会适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老年人健康养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健康养老服务,必须加强社会适老环境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加快适老化改造,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国家自然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免费向老年人开放,为老年人交通出行、休闲娱乐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在人文环境方面,支持老年群体开展活动,完善老年精神关怀体系,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特别帮助,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优待制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注释

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698.html,2021年5月11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2021年2月28日。

③李晨、罗丽娜:《河南省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状况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5期。

④《关于印发2018年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专项方案的通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fgw.henan.gov.cn/2018/07-24/711583.html#,2018年7月24日。

参考文献

[1]朱亚,丁园园,王长青.健康养老模式研究现状与创新发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

[3]李小鹰.中国医养结合的大趋势:社区居家养老[J].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2019,(3).

[4]裴熔熔.家门口养老来啦!河南力争年底开建50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N].大河报,2018-07-24.

[5]同春芬,丁芬.国外典型国家老年人再就业实践经验及启示[J].老龄科学研究,2019,(4).

[6]黄健元,杨琪,王欢.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从医养结合到整合照护[J].中州学刊,2020,(11).

责任编辑:随 园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Hao Xin   Du Benfeng   Liu Linxi

Key words:aging; health care; service for the aged

供给机制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调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养老金融特别是养老保障第三支柱被寄予厚望。2020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大力发展养老信托提案进行了答复,表示将尽快出台养老信托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信托财产转移、信托登记、信托税收等相关制度。这不仅是推进养老保障第三支柱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更成为养老信托快速发展的“强心剂”。

作为信托从业者,笔者认为,领题破局的核心关键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创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信托产品,着力推进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的金融服务养老之路。

养老信托是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必然选择

自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历经二十年发展,已初步建立起覆盖范围广泛、多方主体参与的规模庞大、制度复杂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然而,立足新发展阶段,之所以要换挡加速,大力发展养老信托,是由养老信托存在的发展逻辑、现实原因、内在趋势等因素所驱动的。

人口结构深度老龄化是养老信托的发展逻辑。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养老信托连接着养老和信托两个产业,对应着两个产业的发展关系,而不断加剧增长的老龄人口正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据有关报告的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4.1%,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2019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应对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并且给出了翔实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此指导未来三十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

养老保障体系不均衡是发展养老信托的现实原因。当前,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支柱,占绝对主导地位;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覆盖面较低、发展不均衡,截至2019年末资金规模接近1.8万亿元;第三支柱规模尚小,处于发展初期。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三支柱结构与已步入老龄社会多年的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计,未来5~10年时间,将会有8万亿~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亟须包括信托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根据其资源禀赋推出差异化的养老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客群的养老需求。

发达国家的实践路径是发展养老信托的内在趋势。各发达国家以不同方式进行金融服务养老管理,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成功破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日本为例,中日兩国老龄化趋势相似,且两国国民对低风险稳健投资有共同偏好,因此在养老金配置方案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养老信托的发展经验。

为满足老年人对于资产保全和增值的需求,日本的信托银行推出了许多兼具长期性和低风险特性的信托产品,并提供财产管理、继承办理、遗嘱执行、遗产处理等服务,使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例如: 三菱日联信托银行推出的代理支付信托, 当委托人本人患阿尔兹海默症或其他疾病时,通过该信托可以实现代理银行取现、代理支付医护费用等目的。瑞穗信托银行的认知支援信托也有类似功能,可为患病委托人提供医护费用和生活费用支付,解决老年人患病后无人看护这一社会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信托产品在法律上没有限制投资门槛,这也是其养老信托服务得以普及化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普及的原因是,信托在日本发展历史较长、商业模式相对成熟、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社会公众对信托有较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养老信托具有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独特优势

信托公司是我国唯一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经营的金融机构,特殊的制度安排使其能无缝对接养老产业和具有养老需求的家庭及个人,极大地丰富了养老产品的内容,通过发挥资金融通、功能配置和财富管理等功能,推进养老产业大力发展。

发挥信托账户功能,满足老年人财富管理需求。与“养儿防老”和“自助养老”等传统方式不同,养老信托以信托为工具,可为受益人提供一体化、全流程服务。与养老金、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等养老活动相对应,养老信托为受益人提供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资产隔离、投资配置、财富传承、医养消费代理支付、投融资服务等内容。一方面,养老信托中的养老金信托、养老理财信托作为养老金融产品, 可有效弥补我国养老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短板,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选择。另一方面,信托公司还可发挥“专户”功能,配置公募基金、养老保险、银行理财等多样化资产,实现多种类、多策略的财富组合,为老年人实现稳健投资。

发挥信托平台功能,有效连接养老供需端。具有养老保障功能的养老服务类信托,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医养消费和日常生活需求,发挥信托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共建养老服务生态圈,可以汇聚更多养老产业资源,将养老需求端与供给端打通,兼具理财收益与养老服务功能。以中航信托鲲瓴养老信托服务为例。该信托计划将养老服务、受托传承、投资保值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为客户提供养老+传承+投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航信托通过与国内头部养老服务机构合作,以单一信托账户为载体,实现了养老机构入驻权锁定、养老支出锁定、养老代付权锁定、传承权益锁定等解决方案,可为有独立养老意愿、高品质养老需求、养老传承兼得诉求的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发挥信托资源禀赋,为养老产业提供金融支持。信托可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通过信托贷款、投贷联动、产业基金等多种工具,为处于养老产业链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助力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赋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践行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

发挥信托公益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养老慈善事业。如何应对并解决养老问题, 不仅是社会性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公益慈善属性,《慈善法》中第三条明确列示了“扶老”属于公益慈善活动。通过慈善信托,可以充分探索公益养老、社区养老的新模式,汇集更多社会资源,更好地推进养老慈善事业的发展。

养老信托是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

基于我国现阶段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阶段性特征,养老信托的文化优势、制度优势、功能优势不仅能够成为额外增加养老金积累的補充,而且能够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信托文化”为养老金融受托管理指路引航。“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近年来,信托行业在监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大力开展信托文化建设工作,逐步深刻阐释并系统地回答了信托的本质是什么、能做什么、优势是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更为当前信托公司全力实施战略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大力发展养老信托,正是信托公司回归信托业务本源,践行“诚信、专业、勤勉、尽职”信托文化的本质需求,更是信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以及成为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重要力量的价值追求。

“四种机制”为养老金融受托管理保驾护航。在构建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背景下,信托独有的四种法律机制,可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发展养老金融产业的可行路径。一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由于信托财产独立于各方,因此能够有效确保养老需求的实现,契合了养老金融的保障性要求。二是权利与利益分离。受益人虽然对信托财产享有受益权,但在信托存续期内,受益人并不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在养老场景中,受益人进入晚年后,民事行为能力衰减或不能行使,而受托人作为财产的所有权人,能够发挥专业机构的能力,保障其利益按照约定兑现。三是信托目的自由性。养老信托既可以将信托资金用于理财,以获取相对高的收益,又可以用于养老消费、养老保障、养老产业等领域,还可以衔接家族信托,实现财产传承。四是信托连续性。养老周期通常比较长,需要有稳定的制度安排,信托不会因委托人或受托人的死亡、破产、解散等情形而终止。在受托人辞任、不能履职时,《信托法》规定了新受托人的产生方式。

“四种能力”为养老金融受托管理全力助航。能力决定高度,高度拓展格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信托业作为中国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信托公司回归本源,大力发展服务信托,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专业化资产管理能力、综合化管理服务能力、信息科技支撑引领能力等“四种能力”正在快速培育。这“四种能力”不仅是沟通人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关键,更能够解决人的消费规划和时空匹配问题,将成为信托公司发展养老信托业务的强大助推力。

养老信托蝶变幸福之托的现实路径任重道远

为响应国家号召,满足监管要求,顺应行业转型,大力发展养老信托,立足构建养老金融保障体系的新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应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合力,为养老信托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养老信托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除财产转移、信托登记、信托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进一步实现养老信托服务的普惠性。根据资管新规要求,虽然信托产品投资金额的门槛有所降低,但合格投资者的门槛有所提高,特别是要求家庭金融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500万元、300万元。鉴于中国“未富先老”的社会实际,养老信托的投资门槛和服务对象应有所区别。

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立足“受托人”本位,加快回归本源,发展养老信托是信托公司践行社会使命的应有之义。未来,信托公司要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专业化资产管理能力、综合化管理服务能力以及信息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这四大能力对于开展养老信托业务缺一不可,也将支持信托公司行稳致远。

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社会公众对于信托的足够认知和足够信任是其选择养老信托的前提条件。信托公司应借助信托文化培育和建设的契机,努力“内修真功、外练真心”,齐心协力提升信托行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结语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养老信托不仅是金融产品,而且不限于提供与养老相关的衣食住行,还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服务圈生态。养老信托的宗旨在于给老者以尊严、以从容、以底气,为其儿女提供一个赡养老人的新路径,从而构建真正的幸福之托。

(作者系中航信托副总经理)

供给机制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在我国以往的发展建设中许多城市凭借资源上的优势得到了发展, 但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改革, 否则就会在资源消耗之后出现经济发展的衰落。我国当前已经有许多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发展迟缓的情况, 为了推进城市的持续性发展, 针对其经济结构进行改变, 实现生产资源的分配是必要的。

2 供给侧改革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供需结构的建设错位, 中长期资源供给的错位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供需结构的失衡, 化石能源供给的过剩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因此, 要想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效率, 国家应当针对当前的资源供给侧经济结构进行改革, 优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划。

供给侧结构型的改革内容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制度、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要素等几方面。首先, 供给侧经济结构的改革包括城市经济建设的宏观和微观要素, 改革的全面性强, 使得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开发型进行改变, 满足了当前国家对城市转型发展的宏观需求和城市经济建设的基本需求。其次,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包括对经济模式、社会模式和城市建设规划的转型, 当前城市发展存在土地开发和税收体制上的缺陷, 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设施的不足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单一影响了城市的全面发展, 造成不同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城市经济模式上的发展不平衡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不同类型企业的人才招聘以及发展资金上存在不平衡, 资源型企业对新兴技术性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不利于城市的产业多样化发展。实现供给侧经济结构的改革可以将城市的经济结构向平衡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促进城市的经济转型。

3 供给侧改革驱动的因子分析

3.1 制度上的驱动因子

首先, 行政制度是驱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首要因素。行政体制改革会使得政府对部分经济产业的管制放松, 从而降低企业在经营中制度约束, 行政制度的改革可以改变政府的经济规划, 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国家可以实现对经济发展方向的管理, 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其次, 经济制度的变化也会对城市转型过程造成影响。在资源型城市之中, 资源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制度的改革来加强市场调控对企业建设的影响, 对资源型企业和新兴技术性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进行条件, 使得城市经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建设。最后, 文化制度也会对城市转型发展造成影响, 国家当前正在推行资源节约性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 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答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宣传, 使得人们形成对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正确观念, 培养新兴的创新文化, 推进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 进而推进城市的经济转型建设。

3.2 产业供给上的驱动因子

首先, 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规划会对供给侧改革的进行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是推动城市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中, 其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使得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 资源的枯竭会直接导致城市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衰退。其次, 产业发展水平也会影响改革过程的进行。产业的发展水平会对转型过程造成影响, 其直接决定城市的经济基础和转型时间, 转型应当在资源型企业出现衰退之前进行, 在资源不足时要及时进行新兴产业结构的发展, 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最后, 城市的产业发展环境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 其是转型过程的发生外因。城市在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会对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市场份额进行调整, 完成调整过程的主要手段就是对其产业发展环境进行调整, 加强市场中先进技术的发展导向, 降低传统资源型企业的竞争优势, 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

4 供给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制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经济、社会、城市三位一体的转型, 受不同层面的驱动力量和资源产业生命周期的双重影响。从供给角度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动力, 有助于改善城市供需结构,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 受内外部因子影响产生自组织运动, 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交换, 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结构的转变, 完成城市转型。本文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力量分为制度供给、产业供给和要素供给三个层面, 每个层面又包含若干驱动因子, 受普遍联系规律影响, 不同层面的影响因子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 也影响着其他因子的驱动效应, 形成一个互动循环的耦合驱动机制。要素创新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手段, 促进制度和产业供给发展, 为经济、社会、城市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5 结语

供给侧改革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从完善制度供给、产业供给、要素供给三个层面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 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城市三位一体的转型。要努力实现要素、产业、制度的良性互动, 三方供给融合互动共促资源型城市转型。

摘要:当前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优化建设, 维持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当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发展资源不足以及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是推进城市发展建设的必要手段。本文对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型改革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与介绍, 希望可以为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资源型城市,转型,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复明.资源型经济与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 杨振超.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 2010 (6) .

[3] 徐涵蕾.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机会和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 .

供给机制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涵义

医养结合就是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相结合,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医囊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有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服务、健康检查服务、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养涵盖生活照护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精神心理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就是集养老、医疗、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服务主体及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方。它主要包括护理院、老年公寓、临终关怀院、社区医院等。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进入十三五,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据预测,2015年之后的三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将发生井喷,届时会增加一倍,占人口总数的30%。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接近17%,其中80岁以上老人超过3000万。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发展阶段,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5亿,高龄老人也将接近1亿。21世纪后半段,老年人口将达到30%以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和照料问题增多,治疗难度更大,对医疗护理提出的要求也将更高。

(二)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支撑养老现状

由于国家一直提倡计划生育政策,这就造成了我国的人过流动性增强,并且家庭规模程递减趋势,这就造成我国老年居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给很多的独生子女也带来和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中年人要承担抚育子女的压力同时又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这使得很多家庭的生活捉襟见肘。在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家庭赡养医务突出的大背景之下,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养老模式就应运而生。

(三)养老机构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护需求

大多数养老机构会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而配套的医疗服务却较少。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往往集中于生活能够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其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难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需求。目前我国的人均养老床位占有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现实情况是,养老机构的空床率却达到了50%到60%之间。这说明医养结合长期护理的理念还未得到普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需要不断实践,以迎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三、完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医养结合机构为医疗保险报销点

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应扩大到养老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机构养老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方面医养结合基础医疗的报销比例应提高,另一方面制定医疗保险政策要向养老机构倾斜。通过政策优惠和经济因素的刺激保障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稳定性以及长久性。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与健康问题互为因果,医疗保政策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水平,并促进身体健康,而良好的健康状况反过来有利于经济的稳定。

(二)提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鼓励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为康复院、护理院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对于大型养老机构,在满足医疗机构设立规定和标准的前提下可设立医疗机构。另外,养老机构还可以将医疗服务外包给医院,医院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服务。

(三)健全管理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措施

在新时期,我国的各级政府需要及时转变职能观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解决越位的问题,为医养结合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同时,卫生和民政部门也要积极配合,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加强联系,结合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和服务对象,制定完整的机构建设和标准,推行医养结合的准入制度,让从业人员上岗有标准可循。

摘要: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医”包括医疗、护理、健康体检、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养”包括生活照护、精神慰藉、文体活动等服务。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与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只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和养老的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老年病患者人数激增,其中不乏少数是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这需要政府和社会一道推动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上岗和培训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德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11).

[2] 汤榕彬.非营利组织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优势及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7,(11).

[3] 徐广浩,李传实,崔瑞兰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8,(09).

[4] 孔银焕,王华丽.乌鲁木齐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路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8,(09).

上一篇:道路施工质量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权变理论高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