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调查报告范文

2024-03-05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国公民总体道德状况如何?近年来,公民道德状况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

孙春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也将随之走向进步,这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总方向。具体到我国,由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变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行为自由,个人的权利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环保意识、慈善意识、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些道德领域的改善都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不能机械地理解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由于道德发展有其独立性和滞后性,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某一阶段可能会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形。当前我国正是处在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比较严重。

在经济领域,一些企业不讲信用、唯利是图、制假贩假;在政治领域,一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不断受到突发事件的考验,一些官员道德败坏,贪腐案件时有发生;在个人生活领域,一些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帮助他人,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但应该看到,道德的发展是一条曲折上扬的曲线。伴随社会转型产生的“道德阵痛”,是经济社会发展与道德、文化进步不协调的产物,虽然存在于某些领域和少数社会成员身上,但我国社会整体的道德状况还是积极向上的。

用“道德滑坡”来概括和评价我国道德的现状,这是一种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我国道德发展实际的论调。以理性的态度和全面的观点来审视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不难看出,“希望和问题共存”才是我国目前道德状况的总体态势。

记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百姓最向往的几类人群是科学家、公务员和财富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后两者在“较为诚实守信的人群”中却排名靠后,您认为出现这一反差的原因是什么?

孙春晨:科学家和公务员等群体在百姓心目中的社会地位较高,受到人们的向往是自然的。正因为科学家和公务员等职业群体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人们对他们的道德期望也比较高,尤其是公务员群体,因其手中握有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人们有权要求他们具备防范权力滥用的道德水平。

特殊身份加上民众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使得公务员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加上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公务人员以权谋私、侵害百姓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某些领导干部在台上宣讲道德头头是道,但实际生活却腐化堕落。这些行径被曝光以后,民众发现,一些公务员的言行反差如此之大,在无形中就加重了百姓对公务人员的不信任感,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

百姓对财富人物的道德评价较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对财富来源和获得手段表示怀疑,频繁曝光的以唯利是图方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问题,使百姓对财富人物的获利方式产生道德上的追问;二是部分财富人物与政府官员的利益结盟,严重侵害百姓的切身利益,激发百姓的不满情绪;三是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现实,导致老百姓和富裕阶层之间形成了道德上的隔膜。

记者:那么您如何看待商业领域的道德失范?在您看来,哪些因素造成企业道德底线屡屡失守?应该如何培育诚信企业?

孙春晨:企业伦理是一个企业在公众中的文化形象。自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肩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从实际效果看,不断出现的企业诚信事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的道德文化形象令人失望,其主要表现是:说得多,做得少;规划多,落实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本身具有很强的逐利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企业生存,选择了缺斤短两、制假售假、逃避债务的失信行为。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失信行为不仅没有受到经济和法律制裁,反而获得了不正当的利益,长此以往,在企业交易活动中,“讲诚信吃亏,不讲诚信致富”就成为一些企业奉行的经营信条。

从制度的角度看,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必须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制裁。当企业违规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于诚信经营带来的效益,且铤而走险的行为更容易被监管部门查处时,企业自然会回到诚信经营、科学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良性发展道路上。

在这方面,如果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对企业违法行为只限于道德上的谴责,寄希望于企业家自觉地输入“道德血液”,而疏于运用法律武器来规范企业的行为,表面上看似乎是重视企业自身的道德建设,实则是放弃了监管责任,不仅无助于企业违法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那么如何推进企业的诚信建设?

首先,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契约意识。在企业经营中,契约精神比资金、技术更重要。只有认真履行契约,才能树立诚信的企业形象。

其次,强化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通过建立严格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增加失信企业的交易成本。

最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建设和完善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形成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真正使失信企业“一次失信,寸步难行”。

记者: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民众对制止不道德行为有着较高的意愿,但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行为时,很多人却冷眼相待,您认为这样的落差源自何处?

孙春晨:道德包含向善、利他、和谐、友爱等为人赞许的价值,因此,当人们表达自身的道德态度时,总是对道德怀有敬畏之心,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持认同态度。这表明,在人们内心深处始终存有积德行善的愿望,这是改善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人性基础。

人们向善的道德认同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人将自我利益的实现或不受损害放在首要的位置,这部分人虽然心里有向善的愿望,但在具体行动时就可能表现出犹豫不决。

此外,近年来,媒体上报道的一些做好事反而被冤枉的案例,无形中强化了人们明哲保身的心理,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顾虑重重。特别是当法律不能切实地为道德“撑腰”时,公民行善抑恶的行为就会受到严重抑制。

另外,“从众心理”对这一现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正面意义上说,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人都讲道德,那么,“见贤思齐”,良好的道德风尚就会通过从众心理得到放大。如果不讲道德的人得利,固守道德底线、乐善好施的人反而得不到肯定和激励,道德的阳光就很难普照到人们心中。

虽然个人的一己之力难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但是,社会道德状况的改变又需要每个人道德力量的積聚。因此,只有超越不讲道德的“从众心理”,切实从身边的微小德行做起,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才有希望。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应如何激发群众的道德力量?

孙春晨:公民的道德能力包括对道德的判断、选择和践行能力等。提升公民的道德能力需要公民个人在认同道德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觉和主动的道德养成。同时,外在的社会道德环境对公民道德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如果官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老百姓主动和自觉参与道德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只要对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有利,都是可以尝试的。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育社会学;关系型范畴;研究对象;方法论;终身学习;社会学习化

一、社会系统间的互动

关系和社会发展动力

我国远程教育前期侧重补偿教育功能和技术价值,缺乏社会学思维。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转向在“社会功能”等子范畴层面没法得到解决。很多文献泛泛而论“社会功能”中包括的人的社会化、经济、政治、文化、选择等功能,忽略了教育所具备的再生产社会结构、推动社会发育等功能(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等)的价值及其将这些功能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价值。而这恰恰是教育功能的重要方面,是处理当前重大问题的理论工具。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学表述就是社会学习化,而远程教育为社会基层成员配置资源,打通纵横系统,开通社会阶层迁徙,建设橄榄形社会,促进社会发育健康,便是题中之意,也与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描述的教育现代化相吻合。因此,归纳、凸显远程教育服务社会的这一关系型核心范畴,才能统帅教育社会学各子范畴,指导远程教育的转向和转型。

退一步讲,“社会功能”处处受到教育实践(实践分别设立主体和客体,并双向建构)核心范畴的统摄,几乎所有的教育社会学子范畴都这样。有的学者把教育社会学的诸范畴与核心范畴割裂开来,例如马洪亮和丁新认为远程教育社会学范畴主要是“社会规定性、社会特征以及社会功能”[1](下简称“非关系说”),把它们同“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下简称“关系说”)对立起来。这种观点大可商榷。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后者覆盖并包含和统摄前者,是核心范畴和子范畴的关系。如果否定这些关系,教育社会学的范畴群可能成为“土豆一袋”或两张皮,并被抽去内在逻辑和理念动力。

任何成熟学科都有逻辑红线或核心范畴作为红线贯穿其中,与社会学而言就是“关系说”。西方学者在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时认为,辩证法可“使一个社会和一个时期的全部因素成为一个整体”,“人们可以用一个基本因素,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解释一个社会实体的各个部门”。[2]这里需要说明:① 社会的各系统存在内在的联系,而不是“一袋土豆”;② 它们的关系是辩证互动;③ 可以由基本的主要关系来统帅次要范畴。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述中,辩证关系覆盖各个社会部门或范畴:如经济和社会生产部门的矛盾和发展,例如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可变资本下降使利润追逐难以为继,[3]带来“社会秩序”[4]系统中人的社会地位和人本身的变化(工人的劳动异化、工具化、片面化和扬弃异化),继而带来社会结构系统中阶级和基层的变化(中间阶层无产阶级化,导致两极分化、社会革命)。这里,系统间的矛盾及其求解(动态的关系)是全部社会学的要旨所在,通过“异化的异化”来解决问题(回归总体的人)。恩格斯曾形象地描述这种辩证动力过程为负A乘以负A就是A2[5],如此才回归本真的人。我们看见这种社会学预示了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来自贯穿各系统的关系和辩证性。总之,教育社会学的上位学科社会学自身也是寻找“基本因素”、核心范畴,来统一不同部门和子系统,并提供发展动力的。

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学习。赫钦斯描述的“学习社会”是“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标而成功地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成功社会”[6]。学习泛化为社会生存的基本方式,“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手段”。[7]概括地说,就是社会和教育都把对方的机制作为自己的机制,回归到更高级的自我:教育上升为人和社会发展的平台,社会也从舍弃外延的发展方式,提升为内涵发展的方式。两者在交互关系中进步。哲学上叫返回到自身。

教育与社会发展“两张皮”与教育社会学理论的“非关系化”(主线不明甚至“被对立”)是对应的。在逻辑学中,事物的进步是分化出自身的对立面来体现自身的片面,然后虚心地把对立面吸收到自身而扬弃片面,即通过对方返回到自身,哲学最害怕的是把分化当作分裂和外在对立(即没有关系和联系),不是积极对待对方。开始,社会把劳动生产力或人的发展、社会关系再生产等功能分化出去,交由教育子系统完成,其优点是人类和社会再生产功能独立了,专门化了,但缺点是在教育与社会的现代化前,这种分化可能走向异化,例如教育在强调特殊规律时,忽视了社会需求,产生了异化(如冲突论派讨论的问题,教育的非正向功能、实际功能与预期功能的差距等)以及社会、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足,没有和经济社会发展挂钩,投入偏低等等,这就是外在的分离。

社会化的过程性被异化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教学结果异化。教学结果压制了过程:社会化是人逐渐确定角色和关系的发展过程,逐步具备知情意素质和能力,逐步建构并具有独立测量效度的过程。但应试教育以试卷效度的一次性测量,忽视、压缩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能力的获得,一定程度上以结果否定过程,否定社会化形成性价值。二是教育结果异化,“‘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等一系列功利化的标准纷纷出笼,就把高等教育的功利性推到了极致,这与‘以人为本’终究是相悖的。”[8]有的就业率是伪就业率,这是典型的异化:学校不再从加强服务社会经济的角度提升内涵,而是只为学校生存谋划,使学校成为脱离社会的存在,这种绩效被割裂开来,越有独立性,就越背离教育本真目标和“以人为本”原则,也就越背离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可见一旦教育斩断与社会的关系,其所谓社会功能也在被异化。

当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社会现代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教育的问题不再是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于是教育成了社会发展的平台、方式和模式。对社会来说教育是社会学习化进程的课题,对教育来说,就是要走进大教育,摆脱孤立发展模式,打破学历社会窠臼,突破传统教育制度本身等。这样双方都走进对方,但又返回到自身,而且更上一层楼了。这就是教育现代化真正的内涵和谜底所在,钥匙就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即如何建立对象又返回到自身。有的文献没有考虑这个基本关系,简单把普通教育社会学搬家到远程教育社会学,学科描述了半天,始终给人“土豆一袋,一袋土豆”的感觉,从支离破碎的教材结构到疲惫的教书匠气,深陷大量繁琐文献泥沼,以文献功夫代替研究价值,均缘于没有找到逻辑红线,也无法呼唤甚至解释社会学习化的历史必然、逻辑必然及其统一。因此,社会与教育的脱节,与教育社会学中教育社会关系的松散、模糊是对应的——理论没能武装群众,首先是因为没能武装自己。

二、“关系说”及核心范畴对

远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1. 远程教育社会学范畴体系的提升:从实体范畴到关系范畴

范畴史走向关系范畴,并“关系”到每个细胞。范畴史总的走向是从宇宙论、物质论、意识论发展为实践论。实践论以前各范畴都是孤立的,例如物质论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论否定了认识的客观基础。实践论是一个关系范畴,实践论中客体不是孤立的客观,而是打上实践的烙印,主观不是孤立的主观,而是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主观。这里,主客体之间不是外在的,“非关系”的,而是有桥梁,双方都克服自己的片面性,回到自身。或者说己方和对方都互为中介,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中介性的存在。

联系“非关系说”而言,有学者提出的“远程教育的社会规定性、社会特征”从语义分析就看出其体现了社会的制约关系,把它们同社会关系分离开来就是错误的。必须看到双方都有对方,吸收对方的合理内涵就是提高自己,这是一种高级关系。

从逻辑上看,特性、特征就是在关系的约束下才具备的,是比关系范畴更低级的范畴。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阶段(第二篇)明确把“规定”放在本质论的最低阶段,把关系放在高级阶段,把动态的关系即“相互作用”(能动的联系,含建构)放在顶层。功能就是一种实践范畴,属关系型,是指向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链接并发挥作用与反作用机制的。因此关系范畴是核心,不抓住这个核心,会迷失在具体范畴中。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为远程教育社会学打造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种有核心可以辐射和收敛的结构。

即使现代社会学趋势中,微观和实证的研究也是牢牢把握与社会系统的关系,例如一项在英国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来取舍教学内容。观察发现:教师只把关于劳动力和工资(而不是税收)的知识作为将成为工人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教师还会把一些学生归入“欠组织化”、“非社会化”的类别中。因此得出课堂教学的失败是由于“知识的社会组织”的选择性结论[9],也就是说没有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传授中的知识体系其实被社会组织映现。我们在分析众多微观实证研究的案例时要给出这些案例的宏观价值。

2.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之争是失去核心范畴的困境造成的

例如:曾经出现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Sociology of Education)还是教育学分支(Educational Sociology)的不同见解[10]。两者可以不相矛盾,两大学科都想建立分支学科,两大分支表面撞车表明两大系统之间存在交叉区域。实践上社会系统的教育机制委托教育子系统承载,理论上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的教育口的情况分解为社会学的教育分支。社会学的这种分化,一种体现为社会学范围内对特殊社会现象的研究,足不出户,一种应该体现为社会学跨学科的“远航”、“播种”和“嫁接”,如果社会学的方法论等能够成为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可能就与其他学科的实际相结合,开拓自己的“根据地”,这也是范畴的分化,他在(差异),并且在他在中留着自己的基因,有着自己的倒影(有差异的统一)。

“中介说”意指: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之间的桥梁及“沟通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一门中介学科”[11]。这说明教育学需要指导性学科,包括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沟通的桥梁学科,其中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都是可以指导作为应用性学科的教育学。这从反面说明,教育学需要解构,需要别的学科不多见的中介学科(此地“中介性”仅表达这个意义)。

关于教育社会学独立存在说,我想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是:在教育学分支学意义上通过中介说来确立教育社会学。(我不想重复某些匠气十足的教材或教材气十足的教书匠言论,只是平铺直叙现象的对立,而没有统一分歧的意见。)请注意,中介不一定就是中间。采用上位学科的方法作为自己的分支——基于方法论学科的分支完全可以立足。这并不排斥教育学通过基本方法论的引入而扬弃自己的非科学性的效果(也要有特殊方法论)。比如在班级和教学互动中如何体现社区关系的缩影和分析。这样,教育学可以在教学论应用层面引入社会学原理和社会机制,把个别化应用型具体性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高度结合起来。在逻辑学中,最高级的东西是最具体的和现实的。教育学最应用的层面及实践层面,是理论的最高载体。在这里社会学基础理论和教育应用尖端均分别在对方克服自己的缺点,返回到自我。我在这里要回答的是:把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学分支人为对立起来是比较庸俗的,而且违背哲学的深层次原理。这些逻辑弊病为什么始终没有人指证出来呢?

3. 用“关系说”、“关系范畴”的中介性改造中间学科说

“中介”的意义在哪里?基于前面的分析,我认为教育社会学的中介性区别于中间性。通常教育社会学理论所说的“中介”说、“边缘学科”说,只是中介的表面意义——中间性,及教育社会学位于社会学和教育学中间,是上方衔接的第三方。但是真正的中介,是指教育学和社会学在它们的分支中,实践了自己向对方的转化,通过一定的关系范畴,在对方克服自己的抽象性和局域性,在分化到对方后使自己辩证地包容对方,从而返回自己,或者折射出更全面的自己。在教育社会学框架中,由于教育与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关系框架下把两者的关系作为核心的关系范畴,辐射统帅其他范畴群,使得其他子范畴具有关系性、反思性,例如前面讲的教学交互、班级活动均体现了主体性社会关系属性等。每个子范畴都有双环节,都体现“在对方返回自己”,保证了范畴群体系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因此,我建议深化“中间学科说”的内涵,即不但是普通的中间关系,更是互相中介的学科,这不但表现了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和教育学之间的承上启下的关系,而且表明社会学和教育学之间逻辑上是平等互利、互相支撑的,这样就为远程教育和教育纳入到社会学习化框架奠定了哲学基础。

三、教育社会学基本范畴与

核心范畴的具体关系

1. 教育时空与社会发展时空的统一:社会化的长期性、终身性

人本的社会发展的终身性(人的社会化)否定了教育的一次性,把教育纳入终身教育框架,在时间、空间上将两者统一起来。因为教育中人的社会化是个应变量,但社会化的内涵来自社会,是自变量,并不断变化着(从认知角度看,具体建构是自变量)。因此新市民培育、市民化进程等均意味着社会化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在阶段性上的深入性。

2. 个性化学习、个体角色、学校、班级交互与社会关系背景

教育社会学的规范理论认为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规范。社会化不是单纯用模板压铸可塑性材料(社会定制和外因制约)的外在过程,更是人自我发展——学习经验和实践的内在过程,即知意情结构建构、内化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考虑个人的特点和要求。同样个体与社会交往是相互作用的。例如学习中的交互结构,基于哲学的主体间结构,“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2]同样,主客体关系中交叉着主体间关系。但交往基于差异性,同质就没有交换交往的必要。社会建构主义的价值就在这里。因此,个性化是一个关系型范畴:有个性差异才有社会建构,反之社会建构依赖个性化,个性化和小社会两个范畴相互依赖对方,内化对方。同时,社会建构主义再生产社会合作和关系。这就是说社会系统作用于教育系统乃至个别化学习和交互(马克思说过,交往基于交换),但反之,个别化学习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系统。辩证关系无处不在。

3.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社会功能就是在教育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中发生的,包括社会系统对教育系统、教育制度的“规范”,以及“教育制度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的作用和能力”[13]。教育发挥社会功能,是什么机制促成的呢?是交互作用。个体是如何接受社会规范的?答曰是“不断地内化社会规范和社会知识,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能力”[14]。关于内化,马克思的实践论讲得非常透彻,就是主体在改造自然界时,同时把客观世界规律性和内在尺度结合,形成自己的主体世界,构成工艺-心理层面。这是一个关系性范畴,把主客体联系起来。这里,两岸性、桥梁都提到了。所以,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社会的关系割裂开来,不合乎逻辑,也没有哲学基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把教育当成社会机构,以考察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分析教育制度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关系”。[15]这就是说,“关系”是“功能”的更为抽象和上位级的概念。我认为这是核心概念,社会功能只是子类(subclass)。

4. 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马洪亮、丁新说“所谓远程教育的社会规定性,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远程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6]这句话反而佐证了我的关于“教育社会学要研究社会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的提法。与这句话十分相似的是“社会结构与作为一种具体社会制度的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界结构与教育制度的互动关系”。[17]制约、影响就是关系的表现,而且就在之间发生,这更明确社会与教育系统的互动“关系”。其实这种规定性产生了西方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该派一开始就指出社会各部门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和平衡的关系。

四、关于远程教育社会学分支范畴确立的

逻辑、语义分析和知识构造

1. 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是教育的现象、问题、特征和功能等的初级性

在说具体范畴时,说教育社会学的对象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可能不是“真理”。表述要看语境。比如由低到高,人可分别被定义为动物、高级动物、哺乳类动物、社会性动物、能劳动能思维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如果在“高级”的语境中说“人是一种哺乳类动物”好像也没错,但恩格斯成讽刺这类研究“把雌猩猩抱进被窝”(指没有考虑社会属性等理念)。更重要的是,真理是在对方“产生其自身的、发展为其自身并返回于其自身的过程”[18]。因此,社会和教育都在分化对方中回归自身,这也是社会学习化的真谛所在,就是对立统一关系。黑格尔还指出,真理是全过程,也就是真理不排斥具体;真理是“许多圆圈所构成的大圆圈,理念也同样表现在每一个个别环节之中”。[19]可见不能把具体范畴和核心范畴对立起来。此外,学术地说一个只具有个别性的判断和推理只有个别的价值,比如说玫瑰花是红的,因为这个判断句中没有包含“他在”的异质的关键词(以组成综合判断)。按照这样的表述,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保健医疗社会学[20]、公共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人类社会学等也可以说它们的对象是研究“特殊的社会现象和问题”,那么从定义上看,这些社会学还有什么区别可言呢?同样,如果我们说“数学的对象是数学问题,物理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比较恩格斯的定义: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属于康德所说的分析判断和“重言论述”(tautologies),是没有意义的,也缺少不同事物的“种差”。此外,我们只研究现象,不研究本质和规律吗?只研究问题,不研究答案和对策吗?现象是经验的、个别的、杂乱的,问题要有答案和解决方法,现象和问题需要一个高级范畴来统帅。作为哲学的现象学派,也是把规律放在现象中,只是现象学派的规律定位知性知识,所谓规律,就是知识(表象)能指和实际所指的东西。可见,就学科范畴的整体构造而言,高级范畴是不可或缺的。

2. 运用本体、语义网等知识组织检验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的关系

笔者建立了“远程教育社会学本体”模型(图1),借用知识组织(语义网和本体等)来检验远程教育社会学范畴体系的语义网结构和本体结构。在语义网结构中远程教育至少具有四种属性(受相应社会系统的关联?),形成四个约束或规定。每种约束都包含一个三元组或判断。

本体高于语义网的地方是增加了公理。包括一些约束关系,如is a,a part of,a kind of等(图2)[21],描述各类之间的关系,如层级关系等。以“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父类,其他范畴为子类群,形成本体和范畴体系(10个范畴[22]均为关系型,而教育与社会关系诠释了关系的内涵(图3)并指向重大发展问题(表1))。那种把关系和子范畴对立起来的体系,缺乏本体构造的约束性关系(公理和约束),经不起知识组织原理的分析。

五、重大问题的预测、解释与

教育社会学核心范畴

从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提升到一体化关系,是远程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教育和社会发展是一体化和互相中介的。《纲要》提出“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等重要制度,有学者提出建设其他如经费保障体制、时间保证制度、管理和评价体制、问责机制。[23]必须形成制度的连贯性、完整性。在此地,教育作为社会分化的系统又返回到社会自身,即终身学习被纳入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它表现在被纳入到行业、区域社会发展体系;把教育制度纳入地区社会发展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设计和改革中;被纳入政府管理(问责)体系;被纳入社会发展的机制设计中,并形成连贯、协调的体系。这些社会-教育的重大变革,将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机制中,就是深化、细化和凸显教育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关系和机制。社会学习化,本质上就是社会发展在借助教育平台,教育的改革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这种在对方转化自我是辩证关系的一种极致。

学习贯穿人生各阶段,学习主体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那么教育制度必须是多形态多元化的,这样教育制度就必须重构。在教育制度承载平台上,“从学校、工作单位、社会团体到家庭、组织和政府都必须具有教育机构的职能,形成多样性和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和协调整体” [24]。而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沟通,资源配置分散偏重(普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政策没有统一性、连贯性、协调性[25],这些都是在缺乏终身教育顶部设计情况下的产物,使得我们缺乏一个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灵活学习平台。由此可见,人的发展阶段性、连贯性,将对教育制度的非连贯性提出挑战。在这个框架下,普通基础教育资金缺乏的倾向已经改变过来,但是学校后教育的资金短缺调整显得迟缓。

当前阶层固化问题是教育作用社会结构的凸显期,推动开放教育返回到社会自身,推动社会开放是当务之急:社会结构论包括构成社会的人口、职业、阶级(马克思)、阶层(韦伯)及其体系、比例关系等。我多次提及传统教育结构在再生产特殊阶层,没有为社会底层提供教育资源,从而封闭了较低层成员向上迁徙的社会层级流动,妨碍了社会良性调整和发育,固化了金字塔结构等等。传统的精英教育实际上制造了高级职业的准入门槛,阻碍了社会底层成员进入,最后阻碍社会阶层迁徙和中产、中间阶层的壮大。因此,封闭的教育必将再生产封闭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阻碍以橄榄形社会结构为标志的社会现代化。“学在官府”演化成“学在朱门”,这种趋势正如我描述的“社会转型中阶层壁垒、教育屏蔽”[25]的情况继续在恶化,“寒门再难出贵子” [26]也“反映了贫富分化的代际延续,是社会断裂的固化”。[27]因此,呼唤开放教育和教育开放,不是一个局部概念,而是提出一种大教育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体化顶部设计理念,我认为开放教育资源等理念可能比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更加旗帜鲜明(在国外出现开放资源运动),最终实现社会阶层运动的开放,并开放所有社会子系统,打破所有的准入门槛,开放所有公共资源之“奶酪”。远程教育一些重要发展方向是基本理念导向的目标(参见表1)。开放教育将再生产开放社会和开放关系,将成为向社会父系统输出理念的子系统。社会学关照下的开放教育功能,就是建设这样的关系,指点重大社会问题。

因小见大,由现象到本质:在社会结构中,“人口结构生态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供求关系、资源分配和组织形式,阶级阶层结构制约着教育制度的性质、目标、价值、内容体系和教育机会”,[28]这一制约依然体现在社会与教育的关系上。至于社会生产的人力结构(数量、年龄、成分、文化智力能力素质、区域分布等)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需求决定和被反作用于教育结构——总体各部分比例和组合方式,如学者结构(年龄结构)、教育者结构(教育人力结构)、经费和学科结构(投资比例、专业结构),另外还涉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别、多角度需求——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格局的建设,人口教育需求和全民教育——教育资源紧张,人口区域分布——影响教育均衡发展。例如,在学习型社会和社会学习化中,角色矛盾的调试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要把优化的社会关系和角色调试结合起来(详见表1)。

总之,一些重大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这条红线,如果我们不抓住这条红线,就很难抓住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命题。修修补补,嚼别人嚼过的馍,做既有理论的守夜人,于事无补。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秦守武,男,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该同志在平凡的后勤岗位上,牢记党的宗旨,爱岗敬业,积极投身与后勤服务当中。始终坚持以“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要求”为己任,积极探索有利于后勤机关的新思路,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素质,优化服务,为推动后勤机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成为机关后勤战线上爱岗敬业的典范。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始终是我局重点抓、长期抓的工作之一,是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以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和“学习型机关”为契机,狠抓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他带头学习,坚持“

二、五”学习不动摇,灵活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范围,在学习中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用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思想素质的提高与业务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学、思、用相结合和领导干部带头讲学与一般党员干部考学相结合。各科室、中心以及党员个人根据工作实际,都认真地制定和落实了学习培训计划,与此同时,为了学先进、赶先进,他还提出开展“十佳学习标兵”评选活动,并将个人笔试成绩、学习笔记等作为双百分等级考核内容。年终通过层层推荐,结合考核结果,将评选产生十佳学习标兵,且与劳模同等对待,在全局总结大会上予以隆重表彰。去年以来他先后为广大党员购置了《七个怎么看》《五百年来谁著史》《学哲学、用哲学》《做一个优秀员工》等书籍和光盘,聘请了市委党校侯登虎校长、尚晓琴老师、交警大队褚晨光同志以及刘家堡村87岁的老党员郭新城等一批理论专家和优秀老党员为大家讲课。通过常抓不懈,全局干部职工自觉主动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学以致用、蔚然成风。

二、刻苦专研、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机关后勤工作在一般人的眼里,就是管的吃喝拉撒,事情琐碎复杂,但他却把这份工作干的有声有色,干出了机关后勤人的风采。

在膳食服务方面,该同志牢固树立“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理念,团结和带领工作人员积极改善就餐环境,努力提高饭菜质量,精心编制每周食谱,做到了每天主副食不重样,粗粮细做,细粮精做。不仅要让干部职工吃得好,还要讲究绿色健康,无公害蔬菜、山村家鸡蛋、小杂粮相继走上餐桌,创下了吃在机关餐厅的美名。

在安全保卫方面,该同志牢固树立“安全为天”的理念,视安全为最大的责任和最好的人文关怀。将安全保卫工作贯穿于全年始终,通过组织开展对党政办公大楼的安全大检查,把潜在隐患和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党政大楼万无一失。在维护大楼内外安全秩序方面,驻大楼公安和交警支队与我局保卫科配合默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针对大楼内外电子监控系统陈旧、老化、返修率居高不下的实际状况,请求政府拨款数十万元,全面更新改造了监控系统,做到了大楼所有出入口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消防演练,还投入上万元,按时保质保量更换大楼灭火器334个。

在会议服务方面,该同志注重从服务礼仪、服务细节入手,开展精细化服务。全年共提供会议服务1639次,服务参会人员十万余人次,圆满完成了人代会、政协会等全市各类大小会议的服务任务。全年为上级领导检查指导我市工作和兄弟县市前来交流经验,提供了多批次地优质服务。

在机电服务方面。机电科的工作责任重大,涉及到消防安全、电梯、空调及大楼各种用电设施设备的安全运行。为此,他未雨绸缪,加强对各种机电设备的检修与保养,聘请专业人士和权威机构进行检查验收,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了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形象,他给保安、会议、电梯和机电修缮等工作人员统一设计、制作了工作服,并要求所有服务人员一律着装上岗、佩戴服务胸卡,力求整齐划一,树立了机关工作人员规范、严格的良好形象。

三、积极探索、不断开创后勤服务新局面

机关后勤管理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城市地位形象得到极大提升,也给机关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该同志围绕“创新管理理念、创优窗口形象、创建和谐机关、创立星级服务”的四创目标,把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放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四个坚持”,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该同志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市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为此,市委、政府去年将市民兵训练基地、三农服务大厦、计生残联大厦的后勤管理工作全部交由我局负责,这既是领导对他工作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全体干部职工的考验。民兵训练基地各项工程基本完工即将投入使用,三农大厦和计生残联已正在紧张忙碌的运营当中。

和他工作中的高调做事不同,生活中他却是非常低调的。秦守武同志是个热心肠,对于每个有困难找他寻求帮助的人,他都积极主动的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他总是积极带头捐款。汶川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的遭遇更是深深地牵挂着他的心,他个人拿出了2万元捐给了灾区人民。他还利用扶贫下乡之际,经常给贫困户、五保户捐钱捐物,为生活困难的下岗失业群众找工作。他的爱心之举,被山西省扶贫基金会评为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被吕梁市委评为2007下乡模范队员,2009年吕梁市干部下乡定点扶贫工作模范队员。2009年荣获吕梁市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习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中国今天的经济在飞速地发展,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未来社会的通信证。虽然以前也有对社会诚信度的研究,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社会当代的社会诚信度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以当今四川省社会诚信度调查为基础,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对四川省社会诚信度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如何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找出了最优化方案,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社会;诚信体系;分析研究;最优化方案

前言: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国家和民族的立国之基,更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受西华大学“西华杯”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2014080)资助,本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后写作本文。本文通过对社会诚信状况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和危害,提出了对社会诚信体系构建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一、四川省社会诚信度的现状

社会诚信是国家形象及民族精神的标志,是社会综合因素的反映,是社会安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社会诚信问题也日益严重。目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诚信已经出现了脱节现象。

(一)大学生社会诚信问题现状:

1、信贷诚信危机

调查显示,16.47%的大学生存在恶意拖欠贷款、学费的现象。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99年国家推行国家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政策却遭到了“诚信危机”的重棒。

2、考试中的诚信问题

调查显示,近45%的大学生存在考试作弊的行为,并且还屡禁不止。对学生而言,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大大降低了作弊的“成本”,同时大学生的作弊现象也由“个别”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

3、学术诚信问题

调查显示,30%的大学生在学术问题上养成了剽窃、抄袭的习惯。普遍的大学生存在抄袭他人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情况,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学术深度发展的障碍。

(二)企业诚信问题的现状:

调查显示,四川省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至少有35.78%的企业被假冒产品侵权;偷税、漏税活动猖獗,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社会信用紊乱,合同违约、商业欺诈现象严重。同时,一些中国企业为了谋取暴利置企业诚信于不顾,无视社会责任,作出有违市场公平、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的行为。

二、社会诚信度缺失的原因

(一)诚信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诚信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愈加突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当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时候,经济建设与诚信建设之间的矛盾还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高度集中的政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少,人与人的交流局限于仅与亲人,朋友等熟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失信行为不会太多。而当我国过渡到了市场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政策不再适用,相对封闭的环境也逐渐被打破,市场变为了经济往来的主体,人与人交流的主体由熟人变成了陌生人,在这种“陌生人社会”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欺骗,伤害他人,社会诚信逐渐缺失,直到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诚信的缺失已经演变成为一场诚信建设道路上的一幕悲剧。

(二)政务诚信的缺失

社会诚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以及个人诚信。其中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在当今社会,政府的诚信度早已大幅度降低,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官官相护等行为已经在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各省级高官的相继“落马”更是显示了政务诚信的缺失,而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慢了诚信建设的脚步。

(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教育是社会诚信建设中的奠基石。但是我国的教育体制不甚完善,学校教育的重点是为社会提供智力型人才,而忽视了道德建设,加上学校自身存在着各种腐败行为,学校老师的表里不一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诚信不如成绩重要”的心里暗示,在这样的形式主义教育制度下出来的青少年,会被功利主义蒙蔽了心智,缺乏自身最基本的诚信意识。而青少年又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他们都不再诚信的状况下,社会诚信意识当然也日益薄弱了。

三、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一)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3.全社会人民对社会诚信问题的高度重视。

4.“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方针为社会诚信建设创造了法制环境。

(二)建立个人诚信体系

个人诚信体系是社会成员在立身处世、社会交往、家庭伦理等方面遵诚守信的行为规范总和。建立个人诚信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建立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从而使全社会范围内的人们受到诚信的教育,并增强其诚信观念和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2.增强全民的公正意识。只有整个社会呼唤公正,各种教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才能达到公正,从而形成高扬公正的气氛。每个人都应该形成自己强烈的道德观念。

3.树立企业家个人诚信。企业经理人的道德素质决定着企业诚信的现状。企业家必须明确最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最基本的经营理念、遵守最基本的经营原则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员工的诚信意识。

4.培养青少年的诚信观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裕,则国富裕”,提高少年的诚信意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建立适合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首先要营造一种信用气氛,其次是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再次是培养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最后要适当的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制度的经验。

(三)建立企业诚信体系

企业诚信体系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诚信原则的总和。建立企业诚信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建设优良的市场诚信环境。只有当市场诚信坏境被建设起来时,才会形成市场竞争能力。

2.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功能。其中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用管理功能尤为重要。

3.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从而实行优良的征信服务,加强信用管理咨询服务,以达到企业诚信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信用评估机制的建设。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设立,从而采集个人资信信息、向中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设个人信用体制积累了经验。

2.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立法,促进信用的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建立诚信社会监督体系构筑技术平台。

4.建立和完善诚信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培育多元的社会诚信中介机构,完善相关配套的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发挥新闻舆论在诚信道德监督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诚信不但是一个社会道德范畴,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必定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国家、政府、社会应采取高度的重视,并且落实相关的政策,采取教育、鼓励和惩罚等多种手段,正确地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使人们自觉地选择诚信,共同促进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使人们过上幸福而又安定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良.社会诚信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榕汀.诚信,未来社会通行证.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怎样在新时代开展好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本文做了浅析。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学

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是一门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修养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属于意识形态建设范畴的教育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近平总书记出席在2018年9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青年学生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就是培养有什么样意识形态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作为思政教师的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特别是当今面临意识形态领域复杂严峻的形势,思政教师的要发扬敢于当担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自己的青春梦想凝聚在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的伟大事业中,汇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洪流中,吸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钙”。

(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特点,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基本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该明晰自己历史使命,明确国家发展目标、方向。通过教学,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青年学生头脑,青年学生以此为指引,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途径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的时代课题,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出巨大的真理力量。作为思想教师,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全面学、贯通学,深入学,积极参加学院、党支部组织的学习,聆听专家、领导的讲解,查阅高质量的期刊论文,从不同的维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着问题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深入学习、研究、领悟这一思想,以之指导教学方向,统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的,目的就是学深悟透、融汇贯通,真信笃行;定时参加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讨论,大家献言献策,思想的交流让大家产生了许多思政课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真正成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课堂教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其主要内容,把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写进课程标准,在教案、中贯穿始终。我按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的知识点,旁征博引,授业解惑。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时,我深刻认识到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八个明确”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认识上认知它,情感上要认同它接纳它。为此,我收集、展示了,从1840年来李鸿章代表的地主阶级、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都曾经登上过历史的舞台,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28年就让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发40年的时间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使得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中国梦近在咫尺事实、数据、图片等教学材料,旁征博引,雄辩地证明了是历史、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学们也心服口服地认同了,更增强了同学们对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再例如,在讲解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我随机对同学们进行问卷调查,“你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可能性有多大?”时,(在一个有191班级的同学中调查)认为有70%-80%的可能性的有43%、認为有80%-90%的可能性的有43%,认为有100%的可能性的有9%,认为有60%以下的可能性的有5%,及认为有70%-90%可能性的同学占到86%,我提问同学: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不能按时实现?有的同学说若有战争会影响,有的同学说中国人口太多...面对大多数同学对目标实现信心不足的状况,我精准把握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内涵要求,给同学们展示了有关部门测算数据,数据表面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计算,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90万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按照年均增长5%、价格指数2%,假定汇率不变,到2035年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0万亿,届时我国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万美元,有把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学们在数据面前心服口服,这时我又发起下一个层次的讨论:若国中国出现前苏联那样的解体,泰国那样席卷全国的经融危机,会不会降低我们按时实现的可能性?...大家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要按时实现,要避免三种意外:首现,避免大规模的战争的社会风险,其次,避免像前苏联那样的改旗易帜的政治风险,再次,避免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风险。通过这番讨论,同学们都清醒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行为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结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事项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探索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途径,切实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刘凤.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析析[J]. 才智.2018.

[4]王小娟.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杨斌,女,1697生,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发展。

社会道德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为此,我们小组特地地进行了实践考察,制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校园中,食堂门口、宿舍区发放了问卷调查,希望看看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我们的道德心理又是如何,是否也像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一样呢。

我们从小在家被教导,不要多管闲事;在学校被教导着,要见义勇为。可是,当我们真正地做到了“拔刀相助”的时候,总有些事件,让我们本已坚定的信念动摇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最近一次,一位孩子为一名怀抱小孩者在公车上让座,而没有选择为一旁的老人让座,结果被老者当场指骂,而其母亲也被认为是不懂得尊重老人。我记得当时这起事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当时的新闻晚报也为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更提出了“公德”与“私德”的概念。

而我们记得的第一起引起“碰瓷”事件,是一位老太太,被车撞倒,但是肇事司机却慌张的开车逃离,一位学生见老人倒地不起,周围人又不出手相助,便怀着忙腔热血上前扶起老人,谁知当时老者竟让一口咬定是这位学生撞倒她的,学生当然否认,于是两人闹到了法庭,最终判决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那学生并没有因为扶起老人被赞扬,相反的是,他被法庭宣判有罪。

记得从此事开始以后。国内就兴起了对道德的讨论,也引起了是否该在突发事件中“出手相助”。为此,后来国家发动了见义勇为有奖,最高可奖励30万元,以此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来出手相助。生活在上海,我记得前两年有一市北中学的学生在中兴路的花鸟市场门口,遇见歹徒盗车,于是一边大声喊叫,一边独自骑车追了上去,最终由于歹徒的慌张,而导致丧失平衡,逃离失败,却也发起狠来将这名见义勇为的学生刺伤,但也被及时赶到的民警抓住了。这名学生后来得到了见义勇为奖。

可是这一见义勇为奖却并不好拿,不少人因为见义勇为丧失生命。而不少家庭也因为这见义勇为失去了亲人。而我们却发现,那些见义勇为者还往往是那些“一贫如洗”之人,在见义勇为之后他们所在的家庭却更加的贫穷了„„

而最近,一则通告却让我们不敢相信,那就这赫赫有名的“扶起摔到老人指导手册”。让我们扶起摔到老人之前要带好手套,防护服,等一些在电影中才能见到的设备,并且还要带好摄像机,在有人在旁协助证明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一指导出台后,让我们陷入了思考中,这分明就是让我们不要去扶起摔倒老人,这和我们所接受的和谐理念相违背啊。

带着种种的坎坷,一份份的调查问卷发下去,又收了上来。

我们的问卷共有两个案例,一为南京“彭宇”案;一为“小悦悦”事件,我们的问卷调查旨在探索现在大学生面对这些事件会如何做,并且希望了解到现在大学生眼中的社会道德,还希望他们能够提出一些建议,防止如“小悦悦”事件的情况发生。

我们得到的情况是:

在南京“彭宇”案中,大学生们绝大多数认为:

1.

2.

3.

4. 现在好人难做 面对这类事要先确定旁边有人作证后,才进行帮扶 在当了回“雷锋”后,却被冤枉甚至被栽赃后,会诉诸法律渠道 路上遇到老太太摔倒以后,并不能够确定自己一定会去搀扶

在“小悦悦”事件中,较多大学生认为:

1.

2.

3.

么了

1.

悦悦事件

2.

如何施救

3. 而大学生们认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行善的人提供保障能够有效地防止此类在路上遇到需要救助的人,大学生们较多的想到的是自己没有救护常识,不知大多大学生认为是社会保证机制不够健全,救人者未必得到好的回报导致了小如果当时在场,会号召群众一起救人 对于小悦悦获得社会各界捐赠27万多这件事,人们只是事后补救而已 对于那18个路人见死不救的行为,感到了灰心,甚至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怎事件再次发生。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其实是感到担忧的,面对扶起摔倒老人反遭遇索赔之事感到了无奈和无力,只能承认了现在好人难做,并且也明白了好事并不是如此好做的,一名要有人证、物证等,否则就会犹豫,感到迷茫,既想上前搀扶,但又有点后怕。

而从调查之后,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大学生对现在的法律、制度的现状感到了担心,正是由于这些机制的不完备,导致了许多碰瓷事件。因此,加紧建设我国的法律成为了紧迫之事,以争取以后少一些南京“彭宇”案,让更多的见义勇为者不再有后顾之忧。

一想起法院的判处就让人心寒,难道这是允许社会上这种现象的发生?相信这是不符合人们的普遍观念的,但是这件事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由于这种误判,相信并不是一起,“疑

罪从有”的原则引起了很多冤假错案,无辜的人在牢狱中替真正的罪犯受苦受累,并且还不知道真正的罪犯是谁。这样知道“佘祥林”事件之后才引起了重视,从此才有了“疑罪从无”。避免了很多错案,但是优利就有其弊,这也同时让很多罪犯逃离了法律的制裁,因为证据不足,只能释放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查找了很多资料,制作调查问卷,并且还进行了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我们不希望小悦悦的悲剧再一次上演。一位官兵违反指令,再一次进行搜索,终于在那温州动车事件的废墟中寻找到了最后一名生还者——小炜伊。不知道这位官兵最后是被表扬还是因为违反指令而受到了处罚,但在我们心中,我们都有一份感动,他救了小炜伊。同样也希望他的上级能够赞扬他的行为,就算处罚也希望能够从轻处罚。

我们由衷地希望,人大能够在大会中提出更多的一些将法律制度健全的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能够更加地安全、舒适,不用为做好事反被索赔之事而担心,能够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做好事的行列,加入到见义勇为的光荣行列中,而那份令人讽刺的“扶起摔倒老人的指导手册”能够被淹没在这些好事之中,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笑料。

虽然,我们的社会之中还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但是我们的社会还处于进步之中,相信随着发展,我们能够渐渐地抹去这些糟粕,而向马克思眼中的社会主义现象靠近,我们的榜样正是那些欧洲的一些福利国家,人们不必为明日的生活而愁眉苦脸,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现象。相信一旦我们的生活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之后,我们的社会道德认识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上一篇:宿管中心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社会保险稽核文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