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范文

2023-12-08

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快,行为金融学也随之进入研究者的视线。行为金融学主要是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对其投资行为的影响,并用来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反常现象。本文将论述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分析其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市场;心理因素;应用;

近年来金融市场出现的反常情况已经无法用传统的金融理论解释,因此研究者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将其归因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行为金融学也随之兴起。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理论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学,与传统金融学相比,它更注重对投资者心理的分析,对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一些现象有更大的帮助,可以为专业人员分析金融市场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心理因素,包括盲目自信、从众心理、过度迷信、过度谨慎、目光短浅等,盲目自信是指投资者没有认真分析证券市场的交易走向,就单纯凭借自己的直觉看好某个市场的发展从而购买证券,或者是只了解一点相关知识之后就满目自信,以偏概全,对自己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相关的行为。从众心理是指投资者并不完全了解金融学,只是关注别人怎么投资,看到别人通过投资获得了收益就盲目跟投,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及公众信息的影响。过度迷信是人们有时候总觉得自己某一天运气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从而产生投资的意图或拒绝投资的意图,忽略对投资规律的分析,总是把自己的投资与运气挂钩,将偶然的机会作为自己投资的依据,很容易产生亏损。过度谨慎则是投资者只想享受投资的利益,不愿意接受投资带来的亏损,因此在投资时不够果断,总是想再看看股票的情况,结果导致在该买进的时候没有买进,该卖出的时候没有卖出。过度谨慎的投资者看到市场有轻微的波动就会产生过度反应,沉不住气,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样的投资者很难通过购买股票获益。目光短浅是指投资者只注重眼前利益,看到某支股票上涨就想着大量买进,某支股票价格下跌就想赶紧出售,这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做一名合格的投资者一定要理智冷静的看待市场价格波动,将目光放的足够长远才能收获更多。

2、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意义

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投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而实际投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学习,投资者对金融行业一知半解,这也导致他们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他们容易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或者其它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他们的投资行为经常发生变化,使投资市场出现反常现象。传统金融学常常认为投资者会选择最合适的投资方案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基于这样的想法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投资者由于心理变化而出现的异常投资行为,也就无法根据投资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相應的解决措施去处理金融市场的动荡情况。而行为金融学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不足,依据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去分析他们的投资行为,能够很好的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反常现象,并且对解决消费者心理变化造成的金融市场波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3、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混乱动荡的情况,导致中小投资机构和个人的投资行为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关单位或个人通过运用行为金融学能够进一步的改进自己的投资行为,得到投资启迪,下面我将一一分析具体应用方法。

3.1 中小投资者对于行为金融学的运用

中小投资者包括个人由于资金实力不足,缺乏系统的金融知识学习,再加上有想要躲避风险的侥幸心理,因此在投资时容易受到大众的影响,使自己的投资决策出现问题。这类人群通过应用行为金融学,可以增加自己金融知识的储备量,将金融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积累经验,并且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投资行为。另外,投资者应用行为金融学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投资心理变化,从而让自己尽可能规避心理影响,冷静理性的分析接收到的投资信息,认真梳理金融信息,综合判断金融市场的波动情况,选择获益最大的投资方案。在听取他人意见的时候,投资者还需要分析他人的投资背景和投资偏好,有选择的接收别人提出的合理成分。

3.2 机构投资者对于行为金融学的运用

机构投资者有职业的经理人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相较于个人或中小机构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行为还较为合理,在金融市场发展平稳时他们倾向于去选择获益大的投资方案。而且机构投资往往有强大的风险规避团队和严谨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对于机构投资者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提高机构投资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是再严谨的团队也会不自觉的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机构投资者还是要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对心理学和金融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减少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这也是对委托人负责任的表现。

3.3 国家金融部门对于行为金融学的运用

目前人们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股市行情依旧并不乐观,股民们对金融市场保持悲观看法,不认为自己能通过投资获益。这主要是因为在股市出现大的价格波动时,国家没有及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干预,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股民心理极为煎熬,使他们不愿意再次进行投资。通过应用行为金融学,国家金融部门能够更好的调控金融市场,解决股市出现的动荡问题,另外,国家金融部门还能扩展新的途径引导投资者投资,恢复他们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发展。

4、结束语

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但是通过许多金融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金融市场也在稳步发展。行为金融学的发现和研究也为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相关部门或个人要合理应用,创新和探索行为金融学应用途径,抓住时机促进金融市场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希.探究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J].财富时代,2019,(07):196.

[2]余杨.试析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应用[J].财经界,2019,(01):72-76.

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投资建设的热潮高涨,在建筑行业中由企业短期借款水平引发的存款、贷款双高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采用199682013年深、沪两市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通过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了企业的代表性原則偏误对其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代表性原则偏误影响短期借款决策,偏误程度越大则短期借款水平越高,并且这种关系因企业上市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强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够弱化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年龄对代表性原則偏误与短期借款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强化程度。

[关键词]行为金融;代表性原则偏误;企业短期借款

一、引言

自有效市场理论诞生以来,大量学者通过对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发现市场存在众多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的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异象,不少学者发现,实体产业在生产经营中也会出现类似金融市场的投资异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存贷双高就是典型的投资异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并形成了投资建设热潮,在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建筑行业的存贷双高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存贷双高问题往往受企业短期借款管理水平影响。这容易使企业陷入营运资金周转困境,增加财务风险。因此,行为金融理论能否适用实体产业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而针对投资决策行为,较为成熟的理论是代表性原则偏误理论。代表陸原则偏误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记忆中类似事件的影响而忽略事件的真实概率,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过去刻板的印象来做判断。代表性偏误理论认为,由于受到有限理性的影响,当面对不确定事件时人们往往会采用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做出判断,从而导致代表性原则偏误。代表性原则偏误在金融学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探索代表性原则偏误如何影响证券投资行为,并用其来解释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投资现象;(2)分析代表性原则偏误的产生根源,其中主流的观点认为代表性原则偏误的根源是刻板印象,并对误解产生的根源从语言内部和外部进行了深层面和多角度的挖掘;(3)对代表性原则偏误在特定专业背景下是否成立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使研究更加细致和具体。

现有文献鲜有涉及代表性原则偏误对企业投资异象的研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投资行为不容易观测。但是,由短期借款管理水平决定的存贷双高问题作为企业投资中的典型异象相对比较容易被观测。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以银行融资为主。其中,建筑业由于资金需求量大,资金进出特征明显,因而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短期借款水平更容易受到代表性原则偏误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1996—2013年深、沪两市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通过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了企业的代表性原则偏误对企业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以及上市年龄和市场化程度在这一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基本理论模型

借鉴Barberis等关于股票市场损失回避理论模型的构建思想和方法,本文采用企业借贷资金使用效益的累积效应作为代表性原则偏误的替代变量。由于资金借贷管理决策主要取决于借贷资金使用效益的累积效应,据此可建立借贷资金管理和代表性原则偏误的函数关系。

用X表示代表性原则偏误,C表示借贷现金量,i表示金融机构,R表示资金收益率水平,从t时刻到t+1时刻代表性原则偏误的变化为:

(二)研究假设

我国的融资体制长期以来以银行借款为主导。尽管国有银行从2003年开始进行产权改革并持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但在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中,银行在企业的融资渠道中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企业偏好向银行借款融资,特别是短期借款,从而形成了刻板印象,这一刻板印象往往存在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由于建筑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所以,由建筑企业垫资施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导致了建筑行业的企业大多都在高负债率下运行。

由此可见:一方面,在银行长期来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下,广大建筑企业形成了依靠银行融资的刻板印象,即选择性偏误;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巨大资金特别是短期资金短缺的压力,而银行短期借款成为权宜之计。那么,代表性原则偏误与短期借款之间可能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代表性原则偏误越大则短期借款水平越高。上市年龄是上市公司主要的异质性特征之一。我国对IPO的要求相当严格,这意味着上市较早的企业往往是禀赋比较优秀的企业,也就更容易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获得天然的优势。作为优质企业的上市公司与偏爱低金融风险的银行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信用关系。另外,上市较早的企业更能代表政府的政绩,因而也更能依靠地方政府来获得大量的银行信贷支持,特别是短期信贷支持。

从行为金融学来看,上市较早的公司在利用金融资源时往往具有较强的投资冲动,对企业扩张的追求超过对投资回报率的追求。银行为了尽量规避违约风险,更倾向于以短期借贷的方式支持企业融资。这成为企业短期借款水平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展开,在市场监督和利润最大化的约束下银行信贷不再轻易向企业提供政府扶植性贷款,同时,贷款的期限也得到控制。这导致企业短期借款水平进一步上升。较早上市的企业在宽松的融资政策下倾向于向银行借贷,不但更容易形成代表性原则偏误,还更进一步推高来自银行的短期借贷水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依赖银行短期借贷的原则性代表偏误不断被巩固。根据图1,当d<1时直线斜率较小,代表年龄较大的上市公司向银行直接融资的依赖程度即银行融资的黏性较大;当d>1时直线斜率较大,代表年龄较小的上市公司虽然银行融资黏性较小,但是表现得更加灵活。

假设2:上市年龄较大的企业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程度更强。我国企业所处各区域发展的非平衡性构成了企业异质性的环境特征。尽管金融资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各区域的金融要素因金融组织形态、融资意识、政府支持力度的差异而不同,这也导致区域性金融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一般比东北和中部地区高,更远远超过我国西部地区。

从行为金融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较快,金融发展程度较高,企业融资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在相同条件下有更多可以替代银行借款的融资方式;相反,我国中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较慢,金融发展程度较低,企业融资观念比较传统,银行融资方式的刻板印象影响比较深远。从图1可知,当d<1时直线斜率较小,这代表一类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的依赖度即银行融资的黏性较大;当d>1时直线斜率较大,这代表一类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虽然银行融资黏性较小,但表现得更加灵活。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建筑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

假设3: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其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较弱。从上述假设可知,上市年龄和市场化程度虽然都调节了代表性原则偏误与短期借款水平之间的关系,但调节的方向是相反的。当综合考虑上市年龄和市场化进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调节途径时,代表性原则偏误与短期借款水平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复杂。本文认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意味着企业决策日趋科学与合理化,财务行为日趋理性化,短期借款水平受代表性原则偏误的非理性影响程度将会大大减弱。相较而言,这一市场化进程的调节力量将远远超过上市年龄的调节作用。

假设4: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受上市年龄的强化调节程度显著降低。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4.市场化程度。本文采用樊纲等提供的市场化指数设置虚拟变量,如果某一年某地区的市场化指数排在前10名,赋值为1,否则为0。鉴于樊纲等提供的市场化指数缺少1997年以前和2009年以后的数据,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补齐:若在1997—1999年中某地区至少有两年进入前10名,则该地区1997年以前的数据赋值为1,否则为0;如果在2001—2009年某地区连续9年进入前10名,则该地区2009年以后的数据赋值为1,否则为0。

5.其他控制变量。借鉴Coles等L14)和胡国强等L15)的研究,负债水平、现金流能力、成长机会、收入效应、企业规模、年份与行业效应也可能影响企业借款水平,本文将它们作为控制变量。负债水平等于上期末总负债除以上期末总资产;现金流能力等于上期未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上期末总资产;成长机会等于上期末总资产市场价值除以上期末总资产账面价值;收入效应等于当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减去当期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回的现金,所得之差除以上期末总资产;企业规模等于上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年份若属于观测当年则取值为1,否则为0;按照2012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建筑业分为4个子行业,包括建筑安装业、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装饰及其他建筑业,企业i属于某一子行业取值为1,否则为0。

(二)模型构建与系数预期

由于企业本期的短期借款水平可能受到前期的代表性原则偏误、负债水平、现金流能力、成长机会、收入效应、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本文将上述6个解释变量采用滞后1期。计量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STB表示短期借款水平,RH表示代表性原则偏误,LCA表示上市年龄,Market表示地区的市场化程度,Lev表示负债水平,CF表示现金流能力,TobinQ表示成长机会,Invest表示收入效应,InSize表示企业规模;E47表示房屋建筑业,E48表示土木工程建筑业,E50表示建筑装饰及其他建筑业,本文以建筑安装业为参照组,在回归时不进入模型;Year为年份,ε、δ、θ、μ分别为不同模型中的残差项。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深、沪两市1996—2013年的建筑业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在18年不退市且连续保持建筑业属性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不具有统计意义,无法适用平行面板模型。同时,有大量的建筑企业连续几年不属于建筑行业,即间隔期较长,不完全适用不平行面板模型,所以本文采用不同年度的观测值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代表性原则偏误变量的测度方法以及个别变量滞后1期的要求,某一公司样本应该至少连续3年属于建筑行业。按照上述标准,并剔除掉数据缺失的样本后,本文共得到423个年度的观测样本。

四、回归结果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所有连续变量都在1%和99%水平上进行winsorize极值处理。由于交叉项IEA×RH与其他变量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所以对其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表1中,代表性原则偏误的均值为-0.091,极大值为6,极小值为-8,标准差为2.066,表明在不同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

(二)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来缓解异方差性,在参数估计时以残差项绝对值的倒数为权重。表2给出了四个模型的输出结果。

从表2中的第①列和第②列可知,RH的系数分别为0.013和0.012,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并且当控制变量进入模型后RH的系数特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这意味着建筑企业代表性原则偏误越严重,则短期借款水平越高,假设1通过检验。短期借款资金的使用效益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代表性原则偏误,影响着管理层借款决策,成为建筑企业短期借款水平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极易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第③列和第④列中,RH的系数分别为0.008和0.011,中心化后交叉项LCA×RH的系数分别为0.016和0.009,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控制变量的进入不影响上述变量系数的基本特征。上市年龄较大企业的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02(由0.011+0.009得到),比上市年龄较小的企业高0.9%。这表明,建筑企业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的正向影响随着上市年龄的增长而强化,即上市年龄越久,代表陸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程度越高,假设2得到了验证。企业的上市年龄成为代表陸原则偏误进一步影响短期借款水平的推手。

第⑤列和第⑥列是对假设3的检验结果。RH的系数分别为0.018和0.023,交叉项Market×RH的系数分别为-0.012和-0.017,且呈现较高的显著性。比较第⑥列与第②列可以发现,代表性原则偏误的系数在不考虑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时为0.012,而在考虑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代表性原则偏误系数降低到0.006,比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低1.7%。上述证据表明,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的正向影响受到市场化程度的负向调节作用,也即,若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则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假设3得到了验证。这一结果揭示出市场化程度的纠正作用。

表2中的第⑦列和第⑧列给出了对假设4的检验结果。在这两列中,RH的系数分别为0.016和0.015,中心化后交叉项LCA×RH的系数分别为0.016和0.020,交叉项Market×RH的系数分别为-0.031和-0.033,交叉项Market×ICA×RH的系数均为-0.002。上述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够使上市年龄的正向调节作用减弱。具体来说,尽管随着企业上市年龄的增长,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强,但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代表陸原则偏误与短期借款水平的关系受上市年龄的强化调节程度却显著降低。假设4通过了检验。市场化程度能够显著地纠正和消除上市年龄的部分消极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考察了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差异是否影响代表性原则偏误与短期借款水平的基本关系。国泰安CSMAR数据库自2003年开始有企业性质信息,本文采用了2003—2013年的344个年度观测样本对三个模型重新回归。结果显示,当企业所有权性质作为影响企业短期借款水平的因素进入模型时,前文的四个假设依然成立。特别地,将企业性质与代表性原则偏误的交叉项进入基本模型(5)后,其系数并不显著,表明无论是国企还是非国企,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正向影响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意味着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五、结论与建议

在金融学领域,代表性原则偏误大多用来分析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决策,较少有文献关注企业内部财务决策中存在的代表性原则偏误问题。本文采用1996—2013年深、沪两市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研究了企业代表性原则偏误对企业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以及上市年龄和市场化程度在这一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代表性原则偏误是影响财务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代表性原则偏误程度越大则短期借款水平越高,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因企业上市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强化;但是,市场化程度能够反向调节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程度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上市年龄对代表性原则偏误与短期借款水平之间关系的强化调节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上市年龄的消极调节后果。研究结果表明,代表性原则偏误的存在可能使企业管理层做出非理性的财务决策,从而增加财务风险,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理性程度,纠正代表性原则偏误对财务决策的不良影响。

1.重点关注和治理管理层的代表性原则偏误。一方面,企业应该持续不断地向管理者提供学习的机会,开展系统性的职业化培训项目,使管理者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牢固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改善管理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和决策行为特质,并将获得的信息和经验转换为正确的认识,从而降低和克服心理偏差所导致的非理性程度,提高营运资金管理和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的结合,协调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公司治理对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监督作用,适度提高企业运营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2.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上市年龄的消极调节效应。上市年龄是企业的特质之一。类似于人的年龄,无法被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管理手段消除上市年龄过长导致的并发症。企业年龄的增长之所以强化了代表性原则偏误对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程度,实际上是由年龄增长并发症导致的。例如,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决策模式、持久的思维定势、不能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相对稳固的组织结构甚至个人的领导风格等。因此,为了应对上市年龄的消极调节效应,应该围绕着“创新”二字做足功课,使企业保持年轻和活力。

3.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的积极调节效应。一方面,国家应该继续提高我国各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着重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促进要素市场发育,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充分释放市场化程度对代表性原则偏误与短期借款水平之间关系的反向调整功能。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上市年龄较长的企业更应该注重利用市场化进程所提供的外部环境,充分抵消上市年龄带来的消极调节效应。

责任编辑:张友树

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金融发展理论虽然几经变迁,但由于身处人类历史变革最为迅速的金融全球化时代,因此,它在解释或预言现实经济金融问题时总是令人难以满意的。而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以金融适度与金融效率为核心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不仅较好地克服上述金融发展理论的缺陷,而且其所倡导的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从孤立主义到关联主义的分析方法更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一个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源;可持续发展

文献标志码:A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戈德史密斯、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人开创了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戈德史密斯最早尝试并倡导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他认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成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的金融结构,而金融发展就是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他的理论为后来的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Deregulation)提供了指导。然而,在此理论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实践却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金融资产不论是总量还是与GDP的比率都有快速增长,但这并没反映各国金融发展的真实程度。事实上,当时拉美和东亚一些国家为了处理金融问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严重的金融问题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充其量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可见,戈氏金融结构论的缺陷在于:(1)对金融结构的界定存在偏差,有以偏概全之嫌,即用金融结构的特殊情况,也就是用金融资产的总量与国民经济总量的比值代替金融结构一般,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其他表现。事实上,金融结构按商业性与政策性来划分,有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按融资方式来划分,有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按金融产品对象来划分,有银行、保险和证券,等等。(2)只重视数量的发展而忽视质量的发展,其结果是金融资产在总量上虽然迅速增加,而质量却存在着巨大隐患。

爱德华·肖摒弃了新古典理论,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d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的思想。他认为一国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要摒弃金融抑制而采取金融深化。同时,罗纳德·麦金农也对新古典理论进行修正,从另一角度阐述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的根源之一是实际利率的金融抑制,指出实际利率使货币与实物资产存有“互补”和“替代”关系,适度的实际利率有助于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不能过分地长期依赖外国资本,必须而且可以通过金融自由化求得资金上的“自助”。但是,作为对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提出的这两个概念尽管突出了金融制度与金融政策在金融自身发展以及促进或抑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专注于制度和政策因素的作用,肖和麦金农关于“金融发展”的理解只是在内容上补充了戈德史密斯的观念,其自身同样是不完备的。另外,他们片面强调金融自由化的作用,而没有具体分析解除各种管制措施的环境、条件和顺序,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教训也使他们的理论受到了实践的挑战。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金融发展或深化理论的内在缺陷,即事实上他们假设“制度”是可以脱离一国特定的社会背景而平移或简单输入。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意识到了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同时深知基于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如对发展中经济体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是不现实的)。他们直接利用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的最新成就,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纳入金融发展模型中,摒弃了六七十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不确定性(uncertainty)(偏好冲击、流动性冲击)、不对称信息(information asymmetrical)(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auditing cost)(有成本的状态证实)等,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做出了规范意义的解释。帕特里克提出“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斯蒂格利茨等从信息不完全出发提出“金融约束论”,以莱文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则从经济增长、资本市场和金融中介之间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了金融因素的作用。但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虽然构造了许多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并用来具体分析金融的作用机制,但它们过于集中地强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对金融中介体研究集中于银行和股票市场,忽视对投资银行、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中介体作用的研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也只是集中于银行和股票市场,未关注其他中介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没能很好地解释与预测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许多国家(地区)接连爆发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133个国家和地区——即大约3/4的IMF成员国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金融困难。90年代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极大地破坏了危机发生国(地区)的经济运行秩序,使其经济增长的进程突然中断,一些国家经济和金融的波动还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然而,上述金融发展理论在面对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时却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当然,金融体系的种种缺陷并不一定是这次亚洲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或唯一原因,但由于危机的爆发首先从金融体系陷入困境开始,而且不加节制的金融扩张也确实在危机的累积过程中发挥了消极的作用,因而反思金融发展理论在发挥理论解说和预言功能时的“失常”,对于总结经验教训、摸索金融发展规律无疑非常必要。

(一)理论范式

上世纪末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实际上反映了金融学的危机,它表明当代金融学的发展滞后于实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因而表现出了理论对经验现实的不适应。换句话说,金融学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解释和预言的功能,是金融危机产生的理论根源。经济学、金融学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都充分表明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迫切要求往往是其实现超越和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与契机。这一方面是经济、金融实践科学的性质决定了经济、金融理论随实践改变而改变的特性,但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学、金融学在自成体系的同时,具有了自身的惯性发展轨道,其对传统范式的维护是经济学、金融学沿着此惯性轨道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当代金融发展理论要摆脱危机、继续前进并对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理论解说和实践指导作用,突破、调整乃至超越既定范式就是其在新形势下自我更新的首要任务。

(二)分析方法

金融学的实证化趋势使其成为一门分析的科学,但是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分裂也导致其逐渐演变出迄今越来越明显的工具性与技术性倾向,而这种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理性”(construction ration)崇拜。建构理性满足于思想试验的结果去检验现实经济、金融,而没有觉察到最近几十年来金融的迅速发展和急剧演变:金融已不再简单地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资金运动的信用中介,将金融仅仅解释为货币、资金的融通或借贷关系不仅不再公允,而且具有相当的片面性;金融也不再单纯地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或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一种工具或杠杠,而应成为经济的核心,甚至成为经济本身。因此,当代金融发展理论一方面表现出在形式论证上的严谨和完美,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在实践解释上的苍白与无力。

(三)政策涵义

一定时期的经济、金融理论在其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现实政策涵义,反观传统金融发展理论不难发现:由于戈德史密斯将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变化,并用金融相关率来评价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其现实意义上的金融发展就只是包含金融资产、金融结构等要素的特定金融结构的变化,其实质就是量性的增长;而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即放松对利率和金融机构的管制,其实质也就是金融自由化。20世纪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频繁发生的危机表明,量性增长并不能带来金融整体效率和功能的提高,金融自由化也存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二者共同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保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当代金融的实践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一定预言和解释力的理论来指导。

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8年5月,中国学者白钦先在“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郑重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2001年《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框架的构建,而其之所以可视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可能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

(一)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部分,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认为发展是要解决一个共同的世界性问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需要发展,发展绝不仅意味着传统金融发展理论所界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等金融结构诸要素的增长,还包括随之出现的金融体制的变迁,以及金融活动与变化的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程度的提高。新的金融发展观把金融与经济的运行结合起来,特别是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深化问题,即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回答了世界各国金融难以持续发展的原因

上世纪世界各国金融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异常突出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又紧密相关。主要是许多国家没有意识到金融是一国最基本的稀缺战略性资源,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可扩张性、高流动性等特征,如果合理配置,金融就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果配置不当,就会产生金融动荡和危机,影响和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稳定。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表明,造成金融发展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和放任开发,而六七十年代,许多政府对金融资源过度的干预和管制又成为金融发展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八九十年代金融自由化政策本是对之前政府过度干预和管制金融资源的一种纠正,但从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相对落后国家金融发展可持续受到严峻挑战来看,其原因又恰恰在于不适度和不适时的金融资源开发政策。

(三)建立了一种现代、广义和动态的金融资源观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都将资本或资金简单地视为一种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实质上,这是一种较为原始与静态的金融资源观。它意味着将与资本或资金紧密相关的其他金融要素排除在外,而没有这些要素与资本或资金的有机结合,资本或资金就是悬空的、被动的、抽象的、甚至不可理解和难以捉摸的纯价值凝结或累积。在金融经济时代,这种观点已远远不能完整、科学地概括出当代金融的全部内涵和巨大功能。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历史与实践,特别是上世纪末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现代金融活动不但保持和深化了传统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衍生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真实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独立行为或独立存在,金融已不局限于资本或资金的借贷功能,而是更广泛、更深刻地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引导、渗透、激发和扩散作用。因此,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态势下,尤有必要揭示金融的内在资源属性,突显它的战略性、脆弱性、中介性、社会性和层次性,透彻理解它既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同时又是配置其他资源的方式或手段。

(四)树立了一种全新的金融资源效率观

金融资源效率观作为对传统金融效率视角的根本转换,主要体现在:(1)新金融效率观把金融作为主导因素,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来考察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对传统效率观(强调实物)视角的根本转换,为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找出了可能的主因——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标函数是金融效率的提高,由此带来金融稳定以及金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借鉴金融约束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约束条件:金融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和金融资源的脆弱性;(3)金融效率是质和量的统一,强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金融效率高低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与协调程度;(4)金融效率包含金融脆弱性的研究,从而通过提高金融效率和降低金融脆弱性来推动金融稳定,进而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金融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此框架下研究金融效率,可以借鉴更多跨学科的成果。

(五)倡导了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从孤立分析到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崇尚货币分析,但从金融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虚拟性、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脱离传统轨道运行的推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新一轮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等现实情况来看,现代经济学的货币分析已不可能涵盖和有效地解释日益复杂的金融过程(货币及其作用只是其一部分)及其对真实经济的影响。由此,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金融分析,即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与金融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它既是货币分析的逻辑延伸,更是对货币分析的拓展和超越。另外,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理论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缺陷就是理论研究的预设背景过于狭窄和单一,研究者通常都是严格限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愿拓展视角以联系领域之外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孤立主义的研究传统,不仅制约了经济学的进步,更使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乏善可陈,经济学家们则被嘲笑为“迷惘的预言家”(lost prophets)。而金融可持续理论既涉及金融本身的发展,又对金融相关的经济过程加以关照。因此,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隐含在背后的金融分析是对关联主义的研究方法的鼓励和肯定。

四、小结

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诞生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质是一个宏观的、高度哲学概括的金融理论,它的研究基础是金融资源论,研究对象是金融资源配置,研究方法是金融分析,研究目的是促进金融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创新之处在于注重发展且强调可持续,而其全新的研究视角以及敢于冲破传统经济、金融学理论固有的范式和禁锢则是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有益尝试。因为理论研究就是如此,当现有的理论陷入困境,就应改变观察角度,重新审视所考察的对象本身,最后,或者否定原来的错误认识,或者完善原来不完全的认识,直至重新定位基础概念,使得它更有助于理解问题本身。不过,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如其倡导者自己所言,其体系的严密性、理论深度等方面还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也远未实现精密地论证和深刻地阐发,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W (196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 Gurley,J. and E. Shaw,(1960), 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3] King, Robert G. and Ross Levine(1993),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8, pp717-737.

[4] Levine, Ross, and Sara Zervos (1998), Stock Markets, Banks,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8,

pp537-558.

[5] Patrick,H,T.(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4(2,January):174-189.

[6] Stiglitz, J.E. (1994),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8.

[7] 白钦先,丁志杰.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8(5).

[8] 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9] 沈军.新金融发展理论的构建与中国效率型金融变革[J].财经科学,2006(7).

[责任编辑 张 凌]

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理论 实践发展 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创新理论

1.金融创新理论的含义。金融创新理论从实质上来说,是为了促进目前金融行业内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一种生产工具,金融创新理论在制度制定方面不断改革,创建了的一系列新型的经济活动和发展措施。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是现代金融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也是对于金融行业内在结构的提高和对于自身的中坚力量不断发展的表现。金融创新初期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金融风险,使得金融管制理念在行业发展时出现错误、使得金融风险持续增多,这引起来政府的关注,在政府力量的帮助下金融行业开始创新改革其金融体制。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金融体制开始逐渐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以至于当前市场竞争发展缓慢,使得我国金融创新走向了不被看好的发展局面,同时这些问题也给我国金融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让金融创新理论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随着我国经济体质改革,公私混业营业趋势的出现,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备受挑战。由此可见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是带动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完善进步的的客观要求和创新动力。

2.金融市场创新理论发展原因。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众所周知,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是为了确保金融创新能够达到提高金融行业竞争水平的目的。目前几年,金融市场正在持续进行深化改革,金融业服务务范围、服务种类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世界范围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与银行与保险行业进行合作,将他们纳入金融行业版图,这一变革为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就我国现状来看,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法律法规创立建设的速度较慢,对于金融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违法行为无法及时的进行监督,这会造成金融监管机构在面对金融企业的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无法进行合理约束,也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发展前提下,存在着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竞争优势对于销售金融行业创新业务以及盈利水平极力重视,对于自身存在的金融风险缺忽略了控制管理,这极有可能造成金融行业的波动,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存在着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在机构内部并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的状态下对于业务规模进行盲目扩大,金融机构薄弱的内部控制环节,使得企业对于规范和控制管理经济业务无法起到作用。

二、如何推动金融创新理论发展

1.加强金融创新引领,促进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以市场发展趋向进行变革是金融理论创新的发展重点,金融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对于金融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进行不断的提高。对于脱离经济发展实质和规避金融监管来探讨金融创新的现象一定要进行及时的组织,在面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提升企业产品水平,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其次就是要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的速度。把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创新发展金融要素作为发展的目标。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中,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更不上经济社会的速度,这使得社会紧急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到了制约当。

2.探索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模式。对于金融监管体系不断进行着强化,对于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管理体制效率不断增强,使得监督管理体系共同发展。金融创新理论进行鼓舞的同时,又保证创新理论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进行匹配。对于金融创新理论进行监管差异化发展,对于金融创新水平高,能力强,风险控制水平效率高的企业给予更多的资助创新的权利。对于世界金融市场的变动和发展动态进行细致观察密切关注,对于涉及到跨境传递和泄露金融风险机密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打击。不断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深化误区改革,首先避免金融创新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走向不断壮大金融行业改革缺步入了以扩大利益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极端。其次就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创新理论发展一直追求从上至下的发展手段,政府部门对于金融创新进行严格把关和监控。政府可以适度干预协调规划金融行业社会资源的使用,政府可以对于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适度干预以矫正或控制资源的使用,从而使得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资源效应功能的相互提升。

三、金融监管体制演进的发展意义

1.加强金融监管的意义。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发展程度也相对较低,综合式经营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市场竞争激烈化发展的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行业服务的拓展以及拓宽金融业新职能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要做的,以谋求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满足越来越复杂和综合化的全球化金融创新形式模式。另外伴随着不断全面网络化的管理控制体系的发展,金融行业也在逐步走向模型化和系统化,金融监管体制的不断进步,增强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相互协调促进发展,提高了金融行业对于市场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目前金融监管体制不断进步的大方向。

2.有利于积极开展消费者金融保护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对于消费者的保护能力不足,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首先是我国监管部门没有明确对消费者履行消费金融的保护职能,也没有制定合理准确的法律法规,其次就是我国金融消费者的风险保护能力和意识较为薄弱,对于必要的金融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容易在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受到不规范售卖的欺骗。这就体现了加强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性,伴随着大型金融控股企业在我国业务的不断拓宽,对于大型金融行业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也在逐步,不断提高该类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性。金融监管体制的不断深化有利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水平不断加深。

四、结语

随着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体系的进步以及是发展的重要目标,使得中国经济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实.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 中国商论,2016,(24):92-93.

[2]杨曦.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 商,2015,(29):183+176.

[3]林海涛.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 现代经济信息,2014,(23):381.

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

1、做好艺术启蒙

由于升学压力的加大, 在中大班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而提前给孩子灌输科学教育, 有的甚至提前到了初中阶段, 而忽视了孩子的艺术启蒙。艺术启蒙的缺失使孩子失去了对美的感觉, 失去了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 要做好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必须做好艺术启蒙工作。一方面, 幼儿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 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创新艺术作品的展现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提高, 现在的幼儿接触到的科技产品和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 他们也对这些新的事物非常感兴趣, 因此, 在幼儿教育中, 要积极引用多媒体、新奇玩具、新奇读物等为幼儿展示艺术作品, 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2、家校联动教育

要积极开展家校联动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推动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动力。在中大班的幼儿学前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促成家校联动, 用教育合力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 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在这以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 正确使用自身讲话的权威性, 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严格要求学生, 以言传身教规范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另外,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及时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两方共同协商解决[1]。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要充分掌握现阶段幼儿的知识体系和心理素质, 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使幼儿能够掌握更多的、更系统的知识, 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从而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注重“听、说”的练习, 以“写”为辅, 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理念培养

1、树立中大班之间的幼儿互动理念

开展中大班之间的幼儿互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与周围人互动和交流, 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互动空间, 增强他们对周围人和物的信任。他们在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时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在一起互动时会培养团队意识。在互动的过程中, 也能够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例如, 学校开展跳绳比赛, 为了激发全员参与, 教师要引导幼儿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跳绳才能, 向其他同学传授跳绳技巧, 另外有些同学身体较差或实在不能跳绳的, 教师可以给他们分配有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如给跳绳的同学拿衣物、水或者给他们加油等, 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在互动中提升交往能力,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

2、培养开放式的人际关系理念

一般来说, 有的幼儿性格外向, 活泼好动, 有的幼儿内向, 不善于言辞。为了帮助幼儿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 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向上, 教师要培养幼儿开放式的人际关系理念。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团结、民主、尊重的人际交往环境, 教师要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公正评价每一个幼儿, 让幼儿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幼儿在友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树立审美教育理念

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好的事物不仅仅包括一朵美丽的花、一句诚实的话, 同时还包括所有包含真善美的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那隐藏在心底的一份灰暗随时可能阻碍人们的成长。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 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 在与幼儿有接触的环境中, 包括一句感谢的话、一个随手捡垃圾的举动、一个友善的目光等, 都能够激起幼儿心中的真善美。因此, 在幼儿教育中, 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创造富含真善美的事物, 以身作则, 以实际行动触及幼儿的内心, 加深幼儿对真善美的理解, 促进他们积极创造真善美[3]。

总之, 做好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学习, 同时也能够发展幼儿的思维, 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提出了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和理念, 期望能够推动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中国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中大班的幼儿学前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是决定孩子发展的基础教育。因此, 要努力做好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 积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 为幼儿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方法,理念

参考文献

[1] 黄永成, 叶妙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4 (32) .

[2] 郭铁成, 双立珍, 李小球.国内外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及其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02) .

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源;可持续发展

文献标志码:A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戈德史密斯、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人开创了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戈德史密斯最早尝试并倡导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他认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成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的金融结构,而金融发展就是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他的理论为后来的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Deregulation)提供了指导。然而,在此理论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实践却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金融资产不论是总量还是与GDP的比率都有快速增长,但这并没反映各国金融发展的真实程度。事实上,当时拉美和东亚一些国家为了处理金融问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严重的金融问题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充其量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可见,戈氏金融结构论的缺陷在于:(1)对金融结构的界定存在偏差,有以偏概全之嫌,即用金融结构的特殊情况,也就是用金融资产的总量与国民经济总量的比值代替金融结构一般,而忽视了金融结构的其他表现。事实上,金融结构按商业性与政策性来划分,有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按融资方式来划分,有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按金融产品对象来划分,有银行、保险和证券,等等。(2)只重视数量的发展而忽视质量的发展,其结果是金融资产在总量上虽然迅速增加,而质量却存在着巨大隐患。

爱德华·肖摒弃了新古典理论,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d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的思想。他认为一国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要摒弃金融抑制而采取金融深化。同时,罗纳德·麦金农也对新古典理论进行修正,从另一角度阐述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的根源之一是实际利率的金融抑制,指出实际利率使货币与实物资产存有“互补”和“替代”关系,适度的实际利率有助于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不能过分地长期依赖外国资本,必须而且可以通过金融自由化求得资金上的“自助”。但是,作为对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提出的这两个概念尽管突出了金融制度与金融政策在金融自身发展以及促进或抑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专注于制度和政策因素的作用,肖和麦金农关于“金融发展”的理解只是在内容上补充了戈德史密斯的观念,其自身同样是不完备的。另外,他们片面强调金融自由化的作用,而没有具体分析解除各种管制措施的环境、条件和顺序,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教训也使他们的理论受到了实践的挑战。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金融发展或深化理论的内在缺陷,即事实上他们假设“制度”是可以脱离一国特定的社会背景而平移或简单输入。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意识到了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同时深知基于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如对发展中经济体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是不现实的)。他们直接利用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的最新成就,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纳入金融发展模型中,摒弃了六七十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不确定性(uncertainty)(偏好冲击、流动性冲击)、不对称信息(information asymmetrical)(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auditing cost)(有成本的状态证实)等,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做出了规范意义的解释。帕特里克提出“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斯蒂格利茨等从信息不完全出发提出“金融约束论”,以莱文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则从经济增长、资本市场和金融中介之间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了金融因素的作用。但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虽然构造了许多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并用来具体分析金融的作用机制,但它们过于集中地强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对金融中介体研究集中于银行和股票市场,忽视对投资银行、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中介体作用的研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也只是集中于银行和股票市场,未关注其他中介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没能很好地解释与预测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许多国家(地区)接连爆发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133个国家和地区——即大约3/4的IMF成员国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金融困难。90年代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更是极大地破坏了危机发生国(地区)的经济运行秩序,使其经济增长的进程突然中断,一些国家经济和金融的波动还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然而,上述金融发展理论在面对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时却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当然,金融体系的种种缺陷并不一定是这次亚洲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或唯一原因,但由于危机的爆发首先从金融体系陷入困境开始,而且不加节制的金融扩张也确实在危机的累积过程中发挥了消极的作用,因而反思金融发展理论在发挥理论解说和预言功能时的“失常”,对于总结经验教训、摸索金融发展规律无疑非常必要。

(一)理论范式

上世纪末爆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实际上反映了金融学的危机,它表明当代金融学的发展滞后于实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因而表现出了理论对经验现实的不适应。换句话说,金融学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解释和预言的功能,是金融危机产生的理论根源。经济学、金融学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都充分表明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迫切要求往往是其实现超越和进步的最主要动力与契机。这一方面是经济、金融实践科学的性质决定了经济、金融理论随实践改变而改变的特性,但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学、金融学在自成体系的同时,具有了自身的惯性发展轨道,其对传统范式的维护是经济学、金融学沿着此惯性轨道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当代金融发展理论要摆脱危机、继续前进并对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承担应有的理论解说和实践指导作用,突破、调整乃至超越既定范式就是其在新形势下自我更新的首要任务。

(二)分析方法

金融学的实证化趋势使其成为一门分析的科学,但是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分裂也导致其逐渐演变出迄今越来越明显的工具性与技术性倾向,而这种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理性”(construction ration)崇拜。建构理性满足于思想试验的结果去检验现实经济、金融,而没有觉察到最近几十年来金融的迅速发展和急剧演变:金融已不再简单地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资金运动的信用中介,将金融仅仅解释为货币、资金的融通或借贷关系不仅不再公允,而且具有相当的片面性;金融也不再单纯地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或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一种工具或杠杠,而应成为经济的核心,甚至成为经济本身。因此,当代金融发展理论一方面表现出在形式论证上的严谨和完美,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在实践解释上的苍白与无力。

(三)政策涵义

一定时期的经济、金融理论在其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现实政策涵义,反观传统金融发展理论不难发现:由于戈德史密斯将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变化,并用金融相关率来评价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其现实意义上的金融发展就只是包含金融资产、金融结构等要素的特定金融结构的变化,其实质就是量性的增长;而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即放松对利率和金融机构的管制,其实质也就是金融自由化。20世纪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频繁发生的危机表明,量性增长并不能带来金融整体效率和功能的提高,金融自由化也存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二者共同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保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情况下,当代金融的实践发展迫切需要具有一定预言和解释力的理论来指导。

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8年5月,中国学者白钦先在“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郑重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施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2001年《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框架的构建,而其之所以可视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可能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

(一)拓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部分,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认为发展是要解决一个共同的世界性问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需要发展,发展绝不仅意味着传统金融发展理论所界定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等金融结构诸要素的增长,还包括随之出现的金融体制的变迁,以及金融活动与变化的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程度的提高。新的金融发展观把金融与经济的运行结合起来,特别是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深化问题,即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二)回答了世界各国金融难以持续发展的原因

上世纪世界各国金融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异常突出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又紧密相关。主要是许多国家没有意识到金融是一国最基本的稀缺战略性资源,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可扩张性、高流动性等特征,如果合理配置,金融就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果配置不当,就会产生金融动荡和危机,影响和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稳定。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表明,造成金融发展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和放任开发,而六七十年代,许多政府对金融资源过度的干预和管制又成为金融发展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八九十年代金融自由化政策本是对之前政府过度干预和管制金融资源的一种纠正,但从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相对落后国家金融发展可持续受到严峻挑战来看,其原因又恰恰在于不适度和不适时的金融资源开发政策。

(三)建立了一种现代、广义和动态的金融资源观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都将资本或资金简单地视为一种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实质上,这是一种较为原始与静态的金融资源观。它意味着将与资本或资金紧密相关的其他金融要素排除在外,而没有这些要素与资本或资金的有机结合,资本或资金就是悬空的、被动的、抽象的、甚至不可理解和难以捉摸的纯价值凝结或累积。在金融经济时代,这种观点已远远不能完整、科学地概括出当代金融的全部内涵和巨大功能。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历史与实践,特别是上世纪末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现代金融活动不但保持和深化了传统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衍生成为一种不依赖于真实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独立行为或独立存在,金融已不局限于资本或资金的借贷功能,而是更广泛、更深刻地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引导、渗透、激发和扩散作用。因此,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态势下,尤有必要揭示金融的内在资源属性,突显它的战略性、脆弱性、中介性、社会性和层次性,透彻理解它既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同时又是配置其他资源的方式或手段。

(四)树立了一种全新的金融资源效率观

金融资源效率观作为对传统金融效率视角的根本转换,主要体现在:(1)新金融效率观把金融作为主导因素,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来考察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对传统效率观(强调实物)视角的根本转换,为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找出了可能的主因——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标函数是金融效率的提高,由此带来金融稳定以及金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借鉴金融约束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约束条件:金融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和金融资源的脆弱性;(3)金融效率是质和量的统一,强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金融效率高低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与协调程度;(4)金融效率包含金融脆弱性的研究,从而通过提高金融效率和降低金融脆弱性来推动金融稳定,进而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金融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此框架下研究金融效率,可以借鉴更多跨学科的成果。

(五)倡导了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从孤立分析到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崇尚货币分析,但从金融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虚拟性、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脱离传统轨道运行的推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新一轮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等现实情况来看,现代经济学的货币分析已不可能涵盖和有效地解释日益复杂的金融过程(货币及其作用只是其一部分)及其对真实经济的影响。由此,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金融分析,即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与金融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它既是货币分析的逻辑延伸,更是对货币分析的拓展和超越。另外,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理论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缺陷就是理论研究的预设背景过于狭窄和单一,研究者通常都是严格限定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愿拓展视角以联系领域之外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孤立主义的研究传统,不仅制约了经济学的进步,更使经济学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乏善可陈,经济学家们则被嘲笑为“迷惘的预言家”(lost prophets)。而金融可持续理论既涉及金融本身的发展,又对金融相关的经济过程加以关照。因此,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隐含在背后的金融分析是对关联主义的研究方法的鼓励和肯定。

四、小结

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诞生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质是一个宏观的、高度哲学概括的金融理论,它的研究基础是金融资源论,研究对象是金融资源配置,研究方法是金融分析,研究目的是促进金融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创新之处在于注重发展且强调可持续,而其全新的研究视角以及敢于冲破传统经济、金融学理论固有的范式和禁锢则是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有益尝试。因为理论研究就是如此,当现有的理论陷入困境,就应改变观察角度,重新审视所考察的对象本身,最后,或者否定原来的错误认识,或者完善原来不完全的认识,直至重新定位基础概念,使得它更有助于理解问题本身。不过,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如其倡导者自己所言,其体系的严密性、理论深度等方面还并不是无懈可击的,也远未实现精密地论证和深刻地阐发,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W (196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 Gurley,J. and E. Shaw,(1960), 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3] King, Robert G. and Ross Levine(1993),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8, pp717-737.

[4] Levine, Ross, and Sara Zervos (1998), Stock Markets, Banks,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8,

pp537-558.

[5] Patrick,H,T.(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4(2,January):174-189.

[6] Stiglitz, J.E. (1994),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8.

[7] 白钦先,丁志杰.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8(5).

[8] 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9] 沈军.新金融发展理论的构建与中国效率型金融变革[J].财经科学,2006(7).

[责任编辑 张 凌]

上一篇:造价审查完善投资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区域物流平台建设对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