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审计范文

2023-09-18

资产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产评估 会计 审计

一、资产评估、会计的异同点

(一)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联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二者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一:财务会计的某些计量属性是以资产评估的结论为基础的,只有得到了资产评估的评估的数据,财务会计中某些资产的计量才可以进行。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有些资产的计量数据,无法获得。这是只能依赖资产评估才能获得资产的价值。我国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公允价值,当资产本身具有市场交易价格时,以该交易价格作为其价值;如果该资产是新产品,目前在市场是没有交易价格可供参考,我们可以以具有相似功能的资产的交易价格作为计量依据;如果连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也无法获得,这是我们就可以进行资产评估,对该资产进行评估,以获得其价值的大小,这时资产评估的必要性就得到了体现。

第二:资产评估在进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了解所评估的对象,就必须利用该资产的历史会计记录资料。

比如在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就需要利用企业的会计资料,财务预测等信息资料。资产资产评估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资料的准确程度。

(二)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要工作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成果。会计的利用主体是企业、政府和社会等相关利益者。它所反映的信息资料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比如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的职能。资产评估是一种评估资产价值的判断活动。它要求资产评估公开、公正和公平地估测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公正客观地评估和咨询是资产评估的基本职能。

2.会计中的资产确认和计价主要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而在资产评估中的资产主要是以市场价值和效用为根据。

3.资产评估与会计在理论依据、计量标准依据、制度依据不一样。会计中的资产计价方法主要采用核算方法,方法比较单一。而资产评估中的价值评估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可以采用核算的方法,还广泛应用市场售价类比方法、预期收益折现方法等多种技术方法。

二、资产评估与审计的联系

(一)资产评估与审计的联系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

第一,二者在技术方法的存在相互利用的情况

审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监盘、函证、抽样、测试等,而资产评估机构经常会采用与审计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进行评估作价;在资产评估法规的要求中,有时需要对流动资产及企业负债进行价值评估,而它们的评估有时候会借鉴审计的方法进行。所以评估与审计具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审计运用评估技术

审计审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会计资产计价。审计会计资产计价的过程中,会运用资产评估技术和方法, 审计需要借鉴评估技术的评估结论进行工作使得二者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资产评估与审计的不同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1.二者的性质不同。审计工作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一项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而资产评估则是指由评估人员,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对资产进行某一时点的价值估算。

2.资产评估和审计的基本的构成要素不同。资产评估包括的基本评估要素有:资产评估的主体、资产评估的客体、资产评估的目的、资产评估的标准、资产评估的程序、资产评估的方法、评估的基准日、评估的价值类型等六个基本要素。而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二者在基本的构成要素上是明显不同的。

3.资产评估和审计的对象不同。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一些的经济活动,而这些经济活动是有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而作为评估对象的资产主要是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合法权益。

4.资产评估和审计的职能不同。审计的基本职能包括经济监督、评价和公证。审计具有审核稽查计算之意,是一种独立于财会部门的监督检查,主要工作是检查会计账目。资产评估的基本职能是评估和咨询、理和公证。

三、结束语

总之,资产评估与会计、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明确它们在资产业务中因专业分工而产生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因工作性质、专业知识和执业标准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才能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参考文献

[1]汪海粟.资产评估[M].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2]张华.谈资产评估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山西财税,2008(2).

[3]张燕敏.我国资产评估理论及准则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代宇颖(199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会计专业;姬夏(1992-),女,汉族,山西高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会计专业。

资产审计范文第2篇

摘要:审计质量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质量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审计质量有着无形性、模糊性、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共同决定的特性。从社会审计行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可将审计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关键词:审计质量 影响因素 审计环境

作为一项社会监督活动,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审计的生命,经济结构中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审计。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审计的未来和发展。要实现审计的功能,审计信息的生产者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那么审计信息应具有哪些质量特征,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按照DeAngelo(1981)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系统存在违规的可能性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技术能力和收入;而报告违规现象的可能性则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的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审计质量就越高。

目前对审计质量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这种观点不能充分体现审计活动的特征,审计工作的特征和基本职能决定了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是相对抽象的,很难衡量其优劣,审计结果仅仅是审计过程的内容的一部分,它同整个审计过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审计结果的质量仅仅是审计质量的部分体现。只有将形成其结果的整个活动过程联系起来看,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去认识该项审计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是包括了从审计计划到完成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这种观点只强调审计过程的质量,虽然这个过程也包括审计的报告过程,但没能突出审计产品对使用者影响的直接性。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审计工作的质量,即审计工作的好坏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这种观点的显著特点是将审计人员的质量纳入审计质量的范畴,揭示了审计质量的落点以及其中的制约因素,便于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对上述不同观点的分析,可以将审计质量表述为:审计质量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质量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状态,对审计总会产生新的需求,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认识也必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审计发展的早期,审计委托人所关心的主要是经营管理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审计的目标被确立为查错防弊,此时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考虑主要是看能否全面发现会计资料中所含有的差错和弊端,而没有考虑对审计效率的要求。到了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虽然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完善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出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鉴于银行发放贷款前对企业偿债能力考察的需要,此时对审计质量的考察主要放在对资产负债表的审计上。二十世纪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与广大的社会公众发生了联系,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都增大了,不仅要对股东和债权人负责,还要对广大社会公众负责。更高的审计目标和更大的审计责任,必然要求相应的审计质量与之相匹配,于是,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矛盾突出出来。注册会计师在关注审计质量的同时也关注审计效率问题,以求在不进行详细审计的条件下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质量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到了现阶段,审计目标被确立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人们更加关注审计质量问题,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因此,人们一方面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协调审计质量与效率的矛盾,另一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来控制审计质量,进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双重效果。

总之,审计质量会随着时间和相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计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计技术的进步而提高。随着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将更高。

二、审计质量的特性

审计质量与一般产品质量相比,存在如下的特殊性。首先,审计质量无论从过程看还是从结果看都是无形的。其次,审计质量具有模糊性。审计是为满足客户需要的,客户或社会的需要是判断审计质量的最终标准。而不同的客户,比如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乃至社会公众,因为其在要素的禀赋、信息的占有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及他们的利己心理,造成他们对审计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审计委托人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损害委托人正当利益的审计报告,投资者和债权人则希望审计报告不会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然而这些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很难操作,这就需要借助于更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这就是审计准则。而审计准则的执行也要借助于职业判断,不同的人对某一具体审计服务质量的判断也会不同,符合审计准则的审计服务也满足不了所有客户的要求,这些都造成了审计质量的模糊性。最后,审计质量应该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来考察。结果质量是指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是否恰当。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充分信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审计结果质量不高,必然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可见,审计结果的质量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过程质量是指在注册会计师业务执行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过程中所有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并最终影响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质量首先表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过程的质量决定了审计报告的正确性和全面性,是结果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结果质量又是过程质量的归宿,一定的工作过程质量都要最终反映在结果质量上。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过程质量的集中表现和最终反映。由此可知,在审计质量的管理中,必须注意对审计工作质量加强管理,以最终达到保证和提高审计结果质量的目的。

三、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审计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审计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审计质量作为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内在属性,其形成过程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交融在一起,就构成了审计环境。从社会审计行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可将审计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

审计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质量发生着影响,政治对审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审计的影响上,对社会审计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对社会审计的影响是最强烈的,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将鼓励、支持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激发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对社会审计的影响。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指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运行机制对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其直接影响体现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其间接影响体现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为企业提供不同的经营氛围,对管理当局报告受托责任带来不同的压力,这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审计质量。

在经济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中,市场因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大部分并非来自市场的内在要求,而是出自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审计的相关利益方包括地方政府、公司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当局、股票市场投资者对审计服务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且这些利益相关方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不少政府部门并未真正关注审计质量;其他报表使用者多数也不真正关心审计质量,因而整个市场对高质量的信息缺乏强烈的需求。只有当市场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提供更可靠的财务信息来帮助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决策时,客户才会重视信息的质量,才会去寻找执业质量高、声誉好的事务所来为其财务报表进行鉴证,事务所就必然会注重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并树立自己的信誉。

市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不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不够明显。有研究表明: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市场集中度会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地位和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低价格使审计活动的正常审计成本都得不到保证,审计质量更是无从谈起。而在高集中度的审计市场中,事务所不必因为审计费用问题而顾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要求,同时投入足够的审计资源并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行业专长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对某一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交易流程、运营体系、内控系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优势。有专长的事务所更易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同时行业专门化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利于其长远的发展。

2.法律因素。法律通过对审计制度的影响来影响审计质量,法律赋予审计制度的地位越高,审计的独立性就越强,审计质量就越高。同时法律通过强调法律风险来提高审计质量。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与其所承担的法律风险正相关,预计的法律风险越高,出于降低审计风险的考虑其审计质量就会越高。目前,我国颁布的经济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中没有真正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其中涉及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较多,关于民事责任的条款,则规定较少。对诉讼的资格、成本及收益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诉讼资格的限制、民事诉讼机制的弱化、过高的诉讼成本和法律执行成本、较轻的惩罚力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从而造成了国内相对宽松的审计诉讼风险环境,社会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所承受的法律风险极低。由于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与其所承担的法律风险的相关性,社会审计机构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提高审计质量。因此民事诉讼机制的健全以及法律执行力度的强化是审计的法律风险环境治理的核心。

(二)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审计行业系统内部影响和制约审计质量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执业人员。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管理、职业标准、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组织结构及质量控制、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方法等。

行业管理是指由职业(监管)组织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执业质量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行业监管通过各种管理制度、执业标准和准则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和执业水平,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职业标准是指由职业界制定的,用以规范审计行为的标准。为了实现审计质量的最高标准,满足所有报告使用人的需求,我们需要具体可行的职业标准来规范和控制审计活动。制定审计职业标准的目的就是要将每项具体的审计行为的工作质量,从专业的角度对其加以控制,达到社会公众的满意。审计职业标准就是要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转变为专业化的语言,把社会期望从某种程度上转换到具体审计行为应遵循的标准上。执业人员素质是指审计人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过程就是职业判断的过程,要完成性质各异的职业判断,不具备相应的素质是办不到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执业人员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并规定有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标准。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是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取信于社会的重要措施。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是否得力。审计方法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手段。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研究审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方法,才能满足审计需求方对审计质量的需要。

上述影响审计质量的诸多内部因素,归根结底都要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而影响审计质量。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审计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这种要求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减少影响审计人员判断的外部因素以保证审计的高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信任程度。注册会计师只有在审计过程中真正做到独立于相关利益各方并公正客观地发表意见,才能保证审计信息的社会可靠性。专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错误和问题的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的本质所在,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执业能力而接受一项业务,不仅影响审计业务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新审计准则的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引入,对审计人员本身在专业技能水平、执业经验、职业判断等方面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被审事项和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为作出的一系列分析、估计、判定或选择,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善于归纳和总结执业经验,不断提升专业判断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必由之路。

审计是提高企业价值的一种监督活动,它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从而使得经过审计的企业比未经过审计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审计能否真正提高企业价值,取决于审计质量的高低。要有效解决审计质量及其控制问题,首先必须分析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解决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问题,通过建立独立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来定量研究独立审计质量的层次,使得独立审计质量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注: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272)

参考文献:

1.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 (6).

2.李雪,时毅.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新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3).

3.陈俊,毛志忠.国外审计质量研究思考:需求方和供给方影响[J].经济管理,2008,(12).

4.张栋.审计质量如何量化:述评与展望[J].审计经纬,2009,(7).

5.李勇娜.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08.

资产审计范文第3篇

摘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事务的正常运转,特别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方式、使用效率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资产清查的审计结果为例,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事例,从微观的层面,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管理 产权登记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文宗瑜认为,相较于世界主要经济体,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和国有资产比重最大的“两大”特征,因此对我国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部分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审计结果为例,着重从国有资产核算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使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与要求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制企业,其在资产管理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事业单位的一切资产均为国有资产,而非其单位私有,因而其资产需要妥善保管,不可随意处置;二是事业单位购进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属于政府采购行为,需严格执行公共采购管理制度。

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很多相关规定。1995年原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详细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产权登记、使用条例、资产处置等问题做出了规定。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二十条规定:“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四条规定:“事业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同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控制,从严审批。”

根据财政部出台的相应规定,北京市财政局于2007年颁布并实施《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并在第二章第十二条中明确指出:“自行建造及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竣工决算确认结果计入或增加固定资产价值。”随后北京市朝阳区财政局于2011年4月先后颁布了《北京市朝阳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朝阳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及《北京市朝阳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及收益管理暂行办法》。从资产配置、购买、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期,笔者有幸参与了北京市朝阳区财政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该区事业单位进行的资产清查工作,对北京市朝阳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审计,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不良资产数额较大

不良资产,是指不能给单位带来预期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甚至无法实现其账面价值的各种财产、债权、其他权力。根据此次资产清产汇总统计结果,朝阳区事业单位存在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数额较大,清查出的不良资产占资产总额基准数的比例达1.54%。其中不良的固定资产占总不良资产的比例高达51.2%。朝阳区事业单位不良固定资产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和家具用具方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购进,长期闲置积压,由于技术进步形成不良资产和资产已无使用价值,长期不清理、账实不符形成不良资产。

(二)产权手续有待健全

在本次资产清查审计中,笔者发现很多单位房屋类固定资产在产权手续上存在问题。截至2012年8月31日止,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书的房屋账面价值占总的房屋类国定资产的比例高达35.56%,导致土地使用税计税依据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还存在一大部分与多家公司合作建成的联建房屋均未计入固定资产账面进行核算,也未建立资产备查账进行管理,从而形成账外资产。经询问财务等相关工作人员,结合查看历史合同、向关联方函证等诸多方法,核实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对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未能按照要求及时提交有关部门与产权相关的手续,导致后期补办时有关手续提交不上去,至今一直未能取得产权手续;关于联建资产的问题,按照合同约定,是由事业单位出租土地,合作方投资建设,建成后合作方享有房屋使用权,产权归属事业单位,但由于这种联建房屋的支出费用均为合作方支付,事业单位无法取得入账价值,所以一直未进行账务处理,从而形成账外资产。

另外,在清查审计中还发现某些事业单位为了盘活部分閑置的房产,经区国资委批复同意,将其转让于北京某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开发,但截至2012年8月31日止,转让出去的房产仍在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账户上反映,原因是上述转让的房产无法获得任何的资产产权转移手续,相关作价也没有从购入单位收回,造成资产权属不清晰,不能如实反映国有资产的转让结果,如果管理疏忽会导致大额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资产出租出借未按规定执行

对于资产的出租、出借等管理问题,《北京市朝阳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及收益管理暂行办法》中明文规定:“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投资、担保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报财务部门备案。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必须签订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合同或协议。合同法规定合同最长有效期为20年。国有资产出借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出租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出租价格不得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在资产清查审计中我们发现,北京市朝阳区事业单位在资产的出租、出借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出借固定资产未签订合同。事业单位将资产在系统内互借并免费使用是值得提倡的,但双方在此过程均未签署任何出借协议,导致资产管理特别混乱,不符合上述规定。

二是存在房屋及土地等出租期过长的现象。部分事业单位房屋及土地出租合同基本是长期合同,租期从3年至50年不等,甚至无期限。

三是对于出租后房产的使用不进行监督。部分事业单位和承租方在租赁协议中明确约定,“承租方不得擅自将房屋转租、分租等,如果转租或者分租,出房租收回房屋。”但我们通过出租协议查看出租房产时,发现房产存在转租情况,而且时间较长,原来的承租方从中还赚取了差价。

三、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具体对策

通过研究,结合北京市朝阳区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具体对策。

(一)进一步创新资产管理模式

针对北京市朝阳区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不良资产问题,建议采用国外的先进做法,通过过程化、作业化方法管理固定资产。过程化、作业化资产管理方法的关键是将固定资产划分到各个作业中心,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的操作和管理流程,完善档案保管体系,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各个管理过程记录下来,形成资产电子档案,留下可便捷追索的线索。

资产管理员或专管员在管理资产时,要按照资产的类别、品种、规格、型号、存放地点或使用人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和实物卡,在进行价值形态管理的同时,做好实物形态的管理,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

对于资产的购置、维护保养、大修、報废、处置、内部转移等,要在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办理的同时,在固定资产金额账、实物账、固定资产卡片上进行及时、系统、全面的反映。

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应每半年对账一次,盘点一次,以便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对于在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追究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责任,严肃财政纪律,同时编制有关资产盘盈盘亏表,按管理权限报经朝阳区财政部门批准后,调整资产账目。

同时要加强对资产购置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资产管理中的浪费和违规行为。建立有效的资产预算管理机制,通过对朝阳区事业单位资产存量分析,提出资产购置、配备、处置方案,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未列入采购预算的不得采购,保证资产购置科学、配备合理、使用高效。

(二)规范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及变更制度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组织产权登记,取得所有权凭证和确认占有、使用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权的法律行为。财政部令第36 号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经同级财政部门授权的主管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并由财政部门或者授权部门核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规范此项工作,对于明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要尽快制定产权登记及变更办法和操作规程,使产权登记及变更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无损,促进其运营效益不断提高。二是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单位财务隶属关系组织实施。按财务隶属关系不便组织实施的,可按行政隶属关系组织实施。三是要明确产权登记及变更的主要内容、登记及变更形式和程序,并组织年度检查。产权登记及变更内容包括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单位性质、主管部门;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变更等事项及变更原因。

(三)严格执行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虽然北京市朝阳区财政局先后颁布了资产管理的诸多规定,但在这次清查审计中发现,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制度中的指导原则、意见对资产在使用、出租出借的过程中还是缺乏详细的规范,没有真正形成对事业单位有效的资产使用监督,从而导致资产在出租出借的过程中控制失效。笔者认为,第一,北京市朝阳区每一个事业单位都应当根据区财政局对资产管理的规定,制订适合于本单位的具体办法,专门设立资产管理部门及其相应岗位,并且岗位设置应当做到职务不相容,使各个岗位相互牵制。并且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档案,从资产购入并计入在账开始,直至最后报废都应详细的记录在册。第二,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责任。资产的管理不仅需要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其使用部门更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资产属于哪个部门使用,哪个部门就要对其一切承担责任。如发生盘亏、毁损、不符合规章制度的出租、出借或改为经营性用途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到个人,并且给予严厉的惩罚。第三,对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要健全其账务账目,并使固定资产登记台账制度化,要使原始凭证、实物、卡片账、明细账、总账、报表相统一,并且规范单位资产的购建、使用、损毁、报废、调拨等行为。第四,任何与资产管理有关的人员调动时,要将资产管理的职责转交给岗位替换人,不能因为人事调动而使资产管理的链条产生断裂。

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关系到社会事务的正常运转;资产管理的正常运行,又关系到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良好的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业务开展的需要,也是保证社会事务正常运转和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林翰文,林火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求实,2010,(5).

2.张惠琼,从财务管理视角思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

作者简介:

李俊林,男,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2012-2013年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审计,资产管理。

资产审计范文第4篇

请在我方到达贵公司现场工作前准备下述资料,此资料清单是我们需要的一般清单,在现场审验时尚需根据具体发现的问题,公司也应准备进一步提供资料。

1. 公司营业执照、公司章程、验资报告、任期用章记录 2. 任职前后有关经济遗留问题的专门材料

3. 任职内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 4. 任期内有关检查机构作出的重大检查事项结果、处理意见及纠正情况的资料

5. 被审计人的任免文件、任职期限及工作履历,被审计人兼任子公司负责人的任免文件

6. 企业负责人关于任期的述职报告,主要包括任期内的主要业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中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一步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与建议等

7. 企业情况介绍材料(按审计组提供的格式撰写) 8. 董事会、总经理会、专业委员会的会议纪要及决议

9. 任期内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账簿、报表、对账单、账户明细、科目余额表)

10.企业的管理情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内部决策程序及其执行情况,如内部财务核算制度、业务操作规程、授权与审批制度、费用开支审批办法等

11.企业有关财产损失审批及税务部门批准处理的文件 12 .任期内企业的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任期内企业经营目标及其实现情况

13.任期内的纪检监察材料、举报材料

14.企业职工花名册(含姓名、部门、职位、性别、联系电话) 15.审计组在现场需要提供的其它资料(含长期投资方面的材料)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

项目外勤主管签名:

资产审计范文第5篇

【摘要】H市的领导违纪案例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再一次成为理论学者和工作实践者重点关注的审计领域。本文通过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审计心理,针对审计人员提出一些审计建议,为审计工作的实践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审计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领导干部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审计心理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自然资源稀缺,利用效率低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的要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科学。凡是有人活动的领域就有心理学。审计工作的实践离不开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进行监督活动时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分支,审计心理学是在研究审计活动过程中三种关系人(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人)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三种关系人面对审计事实产生的心理活动反应,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文献综述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研究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发展。作为保护环境的一种管理手段,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逐渐得到重视。蔡春认为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组织也可以进行辅助,促进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深度交叉融合,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陈献东提出保护环境的责任不仅仅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内部审计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公众也应参与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黄溶冰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应该以各级审计机关为主,采取上级审下级的模式。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只有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对象应该是各个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二)审计心理学相关研究

审计心理学是一个新领域,国内关于审计心理学研究较少,发表的文章也不多。南京审计学院王会金教授在审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建立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审计心理学,探讨了审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与发展及审计各个阶段的心理等。隋玉银等提出了研究审计心理学对于审计领域的重要意义。袁晓勇提出了在舞弊审计中,矫正各类被审计人的不良心理是非常必要的。王小红等提出我国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重视审计心理学的研究,既要重视审计主体心理分析,又要重视审计客体心理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很多学者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表现出很大的关注,但其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很多方面还没有达到共识。审计心理学的研究肯定了心理学在审计领域中的运用,审计心理学与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心理分析

(一)审计授权人心理

不管审计授权还是委托,都带有特定的动机目的。动机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心動机目的,另一种是表面动机目的。审计人员在接受授权委托时要分析授权人的真实意图,即授权人的内心动机目的,不要急于按照表面动机目的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授权可能出于服务心理,鉴证心理,维护心理,问责心理以及纠风心理。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查证干部任职前后所在地区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情况,判断其是否存在严重损毁自然资源资产和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典型问题,是否存在挪用占用开发或建设中的资金以及经济效益,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二)审计主体心理

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初始阶段也就是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容易有畏惧心理,因为被审计人是领导干部或是审计人员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从而对审计工作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容易出现拖延心理,由于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审计人员希望反复的确认,客观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过长时间的工作,审计项目进入终结阶段。这个阶段审计报告的编写,档案的整理等成了细枝末节,审计人员往往容易有懈怠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审计项目的进程就会被拖延。

审计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心理情绪对审计质量审计效率的影响十分重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一般是领导干部,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容易给审计人员带来心理压力。所以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不平等领导干部处于心理优势的问题,不利于审计工作顺利完成。针对这种心理不平等,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审计工作的进行,比如选取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谈话,掌握分寸有的放矢,在心理上给对方一定的压力,扩大调查范围,取得实证。这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问题的处理,交流与沟通能力等。

审计工作也离不开被审计者的配合,被审计者的心理也对审计工作有着重要影响。被审计者的防范心理和厌烦心理会使审计工作进度缓慢,被审计者的配合可以为审计工作节省时间成本,但是容易让审计人员忽视一些重要问题,比如被审计者是否存在误导审计人员的现象。所以审计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不能大意。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综上,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会金.审计心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李晓波,姜法竹,王树锋.审计心理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9.

[4]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5]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几点认识[J].审计研究,2014(6):3-9.

[6]王小红,张丽丽,晁军宁.基于审计心理学的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136-138.

[7]王会金.审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1):16-22.

资产审计范文第6篇

【摘要】找出我国国有资产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对我国国有资产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为我国国有资产审计的完善提供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资产 审计 问题和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国有资产占我国社会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资产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公共服务与管理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也对公共财政的支出与效率有直接影响。但我国的国有资产审计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分析研究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的审计工作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我国国有资产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国有资产中存在的问题

自制和外购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取得的两种形式。国有资产取得的过程是财务人员造假的一个重要环节。国有资产的账面价值一般比较高,自制国有资产的初始成本构成对于企业来说是有机会造假的。企业伪造、编造国有资产取得时的成本,此种现象不容易被审计人员发现。如果造假金额占国有资产总成本的比重不大,即使审计人员从不同方面进行审计也比较难看出问题,隐蔽性比较高。另外,在取得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出现的计量错误、造假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折旧的计提以及净值的准确性等相关后续计量,使得会计期间的相关数据出现虚假。

(二)国有资产持有期间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有资产累计折旧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累计折旧经常存在的问题有两种。一是折旧的计提范围出现错误。实践中,个别国有企业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对闲置不用的国有资产计提折旧。二是折旧计提方法的选择常常带有主观随意性。被审计单位在选择国有资产折旧方法的时候,有些不是从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考虑,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利润需求,甚至通过调整国有资产折旧的方式来虚构企业的当期利润。

第二,国有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部分国有企业在国有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违反会计准则规定,通过前期计提国有资产减值准备,使当期会计利润减少,而后期再转回的方式来调节企业利润的问题,最终影响后期计提累积折旧的金额。

(三)国有资产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一,少报或者不报报废收入。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国有资产报废时一定会存在着相应的残值收入。而在现实中,部分企业少报或者不报这部分残值收入,使这部分残值收入流失。

第二,出售国有资产或对外投资时有意降低国有资产的公允价值。部分企业在出售国有资产或对外投资时,有可能与对方企业签订的合同有失公平,很多时候通过低价来处置国有资产,而又通过另一种方式给企业返还各种利益。这种现象可能会形成企业的小金库或者使这部分资金流入个人账户,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二、完善我国国有资产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以明确审计目标

1.法律制度建设。要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就必须首先实现法制化,要管理好国有资产也必须要实现法制化,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管理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支撑体系之一。目前,我国在法律方面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相对于国外来说,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的管理制度还很不健全,矛盾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需要大力完善法制化管理制度,来改善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加快制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2.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内部调拨制度。凡是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都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级单位的资产调拨都必须遵从同一原则:效率第一、集体利益优先,任何单位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为保证各级单位的资产使用效率,出现困难的单位,可以向有关部门求助,寻求调拨解决。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国有资产内部调拨制度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采购制度。实行统一的采购制度,各级单位要购买资产,必须统一上报到采购部门,经过上级批准后,再由采购中心集中统一采购,当资产到达各级单位时,按责任管理制度统一登记入账。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各环节的管理以完善审计流程

1.强化资产形成环节的管理。

(1)购置资产管理

各級单位申请购置资产时应严格按照实际需要和配置标准来提交,申请要求不仅要在政府采购中心的规定范围内,而且要符合国资办的有关规章制度。在审核资产购置的申请时,应重点关注申请单位对购置物品的需要性及其购置资金的来源。对于是否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应指派专门人员审查,比如办公室主任或具体经办人员。

(2)捐赠资产管理

对于捐赠资产的管理,主要是监督接受捐赠的单位将资产按时登记入账,并追踪资产的使用情况。

2.强化资产使用环节的管理。对于国有资产的使用,应指定负责人,保证其完整性,尽可能地提高其使用时间和效率。《东胜区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暂行办法》规定: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管是对外出租,还是出借,都要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等经过批准并备案后,单位才能对外出租或出借。出租或出借国有资产得到的税后收入应上缴非税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使用环节的透明度,才能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3.建立国有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以确保审计的可靠性。

(1)国有资产增长率

具体计算公式为:国有资产净增加额/期初国有资产总额×100%。一般来说,该数值越大越好,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某年份该指标值过大,就要考虑该年份是否有必要增加国有资产。该指标还包括: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组成的增长率指标体系。

(2)国有资产使用率

计算公式为:使用中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总额×100%。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大越好,越大说明使用效率越高,但该值一般是小于等于1。

(3)国有资产闲置率

计算公式为:闲置中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总额×100%。从公式本身可以看出,该指标值越小越能反映国有资产的利用情况,如该值过大,那只能说明闲置的资产较多,该单位存在资产管理问题。

(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计算公式为:期末国有资产总额/期初国有资产总额×100%。该值的标准是1,大于1,说明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得到了增值,至少是保值的,小于1,说明国有资产减值。

(5)国有资产流失率

计算公式为:国有资产非正常损失/期初国有资产总额×100%。可以看出,资产流失越少,该值就越小;反之说明该单位的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存在管理问题。但也要具体分析,根据资产规模的不同,该指标有如下规定:小于1%属于正常情况;1%~2%之间属于问题多发期,应引起注意;2%~5%之间,问题就比较严重了,有必有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进行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文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1:80-81.

上一篇:汉城湖公园范文下一篇:军训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