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范文

2023-09-24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范文第1篇

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要求。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试验区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保证。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地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XX地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要求,为全面摸清当前我区林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结合“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和创先征优活动的开展,我局专门成立调研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工作调研、入户了解等形式,对取得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深入查找全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截至2011年4月,全区共有林业人才2092人,其中行政编制197人,事业单位编制1818人,企业人才77人。

1、专业技术人才:全区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670人,占全区林业人才总数的32%。从职称层次看,具有高级职称的15人,中级职称的182人,初级职称的562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24%、27.2%、70.56%;从学历层

次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68人,大专学历的462人,中专学历的123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5.1%、56.6%、18.3%;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50人,30-40岁的180人,40-50岁的370人,50岁以上的70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26.8%、55.2%、14%。整个人才队伍学历层次不够高、职称结构不够合理。

2、企业人才:全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才共有77人,但学历和年龄层次都比不合理。

3、人才需求情况:为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全区对林学、果树、林业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需求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既熟悉林业专业知识,又懂外语、计算机、现代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业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区急需尽快引进5-10名这样的林业专业人才,以缓解因专业人才匮乏对我区林业的严重制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单一,配臵不够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偏少,本科以上仅占人才总量的25.1%;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2.24%。从专业结构上看:传统专业人才较多,而急需的林学、果树、林业经济管理等人才短缺;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

(二)职责不明,管理职能弱化。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乡镇林业站人员全部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造成职责不明,职能弱化,上下管理脱节,乡镇林业人员在承担本质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其他业务,难以全力投入林技推广和普及工作;特别是乡镇林技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由乡镇政府管理后,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林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工作混岗,随意性大,时间一长,挫伤了乡镇林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对我区林业生态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机制不全,队伍不够稳定。一是编制有被挤占和它用的现象,少数人员纯碎是挂个名,导致林技人员不姓"林",不务"林"; 大量低层次或无学历人员占据编制,一些高层次人才难引进。二是政策执行不理想。全区为引进人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落实上不够到位,一些引进的人才由于发展空间小、生活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科研经费少和部分领导关心扶持不够,难以安心工作,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调离企业、单位,或辞职另谋出路。也有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不愿到企业、农村工作,许多人待业在家处在闲臵状态。三是人才流动慢。全区的林业人才往往在分配到一个单位后从一而终,缺乏有序流动,即使有所流动,也只是在科局级干部和个别专业技术人才之间,流动的人员少,牵涉的范围小,大多数人才长期不流动,缺乏应有的活

力;四是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对人才需求和动态无法准确把握,对人才政策制定、结构调整、人才开发缺少针对性。五是待遇需提高。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林业生产第一线,为"三农"服务,既从事事业工作,同时又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可谓是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得不到合理、公平的待遇。与行政人员考核提拔差距甚大,不利于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培训滞后,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紧张,不少单位只重使用人才不重培训人才,使人才多年没有系统学习培训的机会,造成人才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能力退化,对市场经济、法律、计算机等新技术、新知识把握应用不够,应用新技能、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的能力不强,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一些林技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主要表现:部分林技人员由于长期混岗使用,本专业技能逐步生疏;部分林技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一切按老套套办事,特别是基层林技人员,由于受经费等多种原因限制,进修学习、参观考察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慢,新技术、新知识知道不多,难以独立开展林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工作;非林业专业人员的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加强,以使其以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

三、对策措施

(一)明确性质,落实编制。明确乡镇林技服务机构的

事业性质,确定乡镇林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积极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如林学、果树、经济管理等),重新核定乡镇林技服务中心编制,使用中乡镇要坚持专编专用,不得随意混岗使用林技专业人才,以确保林技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保障林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当前,要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林技人员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一批林业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考核约束机制,对林技人员的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实行目标管理,跟踪调查实际效果,重在绩效,把考核落到实处。

(1)更新观念,创优环境催生人才。一是制定规划。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进一步增强"科技兴林"意识,抓紧制订实施今后10年全区人才工作规划,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完善制度。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根据需要择优录用。三是建设市场。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信息库,着力构建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引才、集才、聚才方面的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更好地发挥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四是优化环境。制定完善和实施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开发

和利用的政策措施,努力形成"进来的人才用得好、外面的人才想进来"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及良好的创业环境。五是强化宣传。进一步形成"人人爱惜人才、人人敬慕人才、人人争当人才"的社会氛围。

(2)加强整合,用好用活现有人才。一是合理配臵人才资源。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机关干部中优秀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有一定门路和经济头脑的干部离职到企业任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二是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按照合理编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使用的原则,创造人才公平竞争的优良环境,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贤任能机制。三是关心人才成长。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生活上关心、工作上爱护,而且政治上要关心,在入党、提干、评优等方面要适当向专业人员倾斜。

(3)广辟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每年要有重点地选拔一优秀人才批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促进知识更新,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也可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在技术攻关中开展"岗位练兵",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对各类人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把人才的经常性教育和培养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并逐步建立由财政、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不

断推进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速度。

(4)拓展视野,努力引进急需人才。引进人才要立足实际需求,有所选择,不能盲目引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或紧缺专业人才,要打破地域、身份、所有制的界限,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子女入托入学、配偶的随迁、住房、薪酬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并真正落到实处。在人才引进的措施上,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引进急需人才。

(5)落实措施,千方百计激励人才。既要用事业、用感情吸引和留住人才,又要重视建立激励机制,用待遇、用市场法则留住人才。一是要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科技人员尤其是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切实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尽快改变目前一些单位科研设备陈旧、技术资金缺乏、科研手段落后等实际问题,切实改善科研条件;要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举办经常性专业技术交流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一些大型专业性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本行业、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二是要加大对行业、技术与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的选拔力度,对优秀科技人员进行评选表彰,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保障待遇。林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除需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之外,更需要

政府强有力的投入作支撑。政府要在政策上倾斜,逐年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加大对基层林技推广机构的投入和支持,保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推广机构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基层林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以提高基层林技人员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热情。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范文第2篇

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要求。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试验区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保证。为认真贯彻中央、省、地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XX地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要求,为全面摸清当前我区林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结合“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和创先征优活动的开展,我局专门成立调研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工作调研、入户了解等形式,对取得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深入查找全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截至2011年4月,全区共有林业人才2092人,其中行政编制197人,事业单位编制1818人,企业人才77人。

1、专业技术人才:全区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670人,占全区林业人才总数的32%。从职称层次看,具有高级职称的15人,中级职称的182人,初级职称的562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24%、27.2%、70.56%;从学历层

次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68人,大专学历的462人,中专学历的123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5.1%、56.6%、18.3%;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50人,30-40岁的180人,40-50岁的370人,50岁以上的70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26.8%、55.2%、14%。整个人才队伍学历层次不够高、职称结构不够合理。

2、企业人才:全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才共有77人,但学历和年龄层次都比不合理。

3、人才需求情况:为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全区对林学、果树、林业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需求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既熟悉林业专业知识,又懂外语、计算机、现代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业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区急需尽快引进5-10名这样的林业专业人才,以缓解因专业人才匮乏对我区林业的严重制约。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单一,配臵不够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偏少,本科以上仅占人才总量的25.1%;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2.24%。从专业结构上看:传统专业人才较多,而急需的林学、果树、林业经济管理等人才短缺;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

(二)职责不明,管理职能弱化。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乡镇林业站人员全部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造成职责不明,职能弱化,上下管理脱节,乡镇林业人员在承担本质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其他业务,难以全力投入林技推广和普及工作;特别是乡镇林技人员的人事组织关系由乡镇政府管理后,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林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工作混岗,随意性大,时间一长,挫伤了乡镇林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对我区林业生态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机制不全,队伍不够稳定。一是编制有被挤占和它用的现象,少数人员纯碎是挂个名,导致林技人员不姓"林",不务"林"; 大量低层次或无学历人员占据编制,一些高层次人才难引进。二是政策执行不理想。全区为引进人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落实上不够到位,一些引进的人才由于发展空间小、生活水平低、工作条件差、科研经费少和部分领导关心扶持不够,难以安心工作,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调离企业、单位,或辞职另谋出路。也有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不愿到企业、农村工作,许多人待业在家处在闲臵状态。三是人才流动慢。全区的林业人才往往在分配到一个单位后从一而终,缺乏有序流动,即使有所流动,也只是在科局级干部和个别专业技术人才之间,流动的人员少,牵涉的范围小,大多数人才长期不流动,缺乏应有的活

力;四是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对人才需求和动态无法准确把握,对人才政策制定、结构调整、人才开发缺少针对性。五是待遇需提高。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林业生产第一线,为"三农"服务,既从事事业工作,同时又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可谓是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得不到合理、公平的待遇。与行政人员考核提拔差距甚大,不利于调动林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四)培训滞后,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紧张,不少单位只重使用人才不重培训人才,使人才多年没有系统学习培训的机会,造成人才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能力退化,对市场经济、法律、计算机等新技术、新知识把握应用不够,应用新技能、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的能力不强,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一些林技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主要表现:部分林技人员由于长期混岗使用,本专业技能逐步生疏;部分林技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一切按老套套办事,特别是基层林技人员,由于受经费等多种原因限制,进修学习、参观考察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慢,新技术、新知识知道不多,难以独立开展林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工作;非林业专业人员的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加强,以使其以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

三、对策措施

(一)明确性质,落实编制。明确乡镇林技服务机构的

事业性质,确定乡镇林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积极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如林学、果树、经济管理等),重新核定乡镇林技服务中心编制,使用中乡镇要坚持专编专用,不得随意混岗使用林技专业人才,以确保林技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保障林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当前,要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林技人员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一批林业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考核约束机制,对林技人员的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实行目标管理,跟踪调查实际效果,重在绩效,把考核落到实处。

(1)更新观念,创优环境催生人才。一是制定规划。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进一步增强"科技兴林"意识,抓紧制订实施今后10年全区人才工作规划,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完善制度。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根据需要择优录用。三是建设市场。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信息库,着力构建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引才、集才、聚才方面的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更好地发挥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四是优化环境。制定完善和实施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开发

和利用的政策措施,努力形成"进来的人才用得好、外面的人才想进来"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及良好的创业环境。五是强化宣传。进一步形成"人人爱惜人才、人人敬慕人才、人人争当人才"的社会氛围。

(2)加强整合,用好用活现有人才。一是合理配臵人才资源。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机关干部中优秀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有一定门路和经济头脑的干部离职到企业任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二是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按照合理编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使用的原则,创造人才公平竞争的优良环境,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贤任能机制。三是关心人才成长。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生活上关心、工作上爱护,而且政治上要关心,在入党、提干、评优等方面要适当向专业人员倾斜。

(3)广辟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每年要有重点地选拔一优秀人才批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促进知识更新,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也可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种知识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在技术攻关中开展"岗位练兵",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对各类人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把人才的经常性教育和培养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并逐步建立由财政、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不

断推进人才队伍教育培训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速度。

(4)拓展视野,努力引进急需人才。引进人才要立足实际需求,有所选择,不能盲目引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或紧缺专业人才,要打破地域、身份、所有制的界限,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子女入托入学、配偶的随迁、住房、薪酬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并真正落到实处。在人才引进的措施上,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引进急需人才。

(5)落实措施,千方百计激励人才。既要用事业、用感情吸引和留住人才,又要重视建立激励机制,用待遇、用市场法则留住人才。一是要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科技人员尤其是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切实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尽快改变目前一些单位科研设备陈旧、技术资金缺乏、科研手段落后等实际问题,切实改善科研条件;要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举办经常性专业技术交流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一些大型专业性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本行业、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二是要加大对行业、技术与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的选拔力度,对优秀科技人员进行评选表彰,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保障待遇。林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除需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之外,更需要

政府强有力的投入作支撑。政府要在政策上倾斜,逐年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加大对基层林技推广机构的投入和支持,保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推广机构所需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基层林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以提高基层林技人员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热情。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范文第3篇

近年来,——县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实践中做出了一些工作。下面,我按照调研的有关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落实八个

长效机制文件,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县委在县级媒体《金——视野》、县电视台开辟长效机制文件精神专栏,将长效机制文件精神摘要予以刊登或播放;各基层党委在各自单位板报分期刊登文件内容,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认真学习,使长效机制八个文件内容人人皆知。各基层党委普遍通过支部会议集中学、抓理论研论深入学、开辟论坛讲座辅导学等形式,将活动引向深入,使每名党员都能够基本了解八个长效机制文件内容。 三是建章立制,使长效机制八个文件精神具体化。我们对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并结合实际,建立了四个方面二十六个制度作为对结,使中央、省、市委文件精神切合我县实际。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方面,建立了思想常新的学习教育制度、根基常固的日常管理制度、人本常现的服务群众制度、问题常察的监督制度、生机常青的纳新制度、党建常抓的责任落实制度等,并制定细化具体内容。在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方面,主要实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农村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责定岗制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主要做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工作,使每名流动党员都“找得着,管得住”,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归宿感。在建立健全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方面,制定并落实了“三级五岗”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县委领导、乡镇(部门)党委书记、组工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党建指导员五个岗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带领农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我们从党员作用发挥入手,不断深化载体活动,使党员服务于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提升。 一是巩固为民服务代理制。为民服务代理制在我县推行的较早,为了把这件制度深入持久的落实下去,今年,我们还建立了代办员挂牌上岗、代办事务公示、督察回访、责任追究四项制度。代办员挂牌上岗制,就是要求各乡镇的为民服务代办员在工作中挂牌上岗,姓名公示,方便群众监督。代办事务公示制度,就是要求各乡镇普遍把工作流程、代理室工作职责、村级代办员管理考核办法等制度公示,使群众对代办事项更进一步了解。督察回访制度,就是由乡镇纪委每月随机抽出一些办结事例,回访当事人,征求群众意见。责任追究制度,就是按照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坚持分级把关,分级服务,对于出现工作失误,造成较大影响的,直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二是深化党员承诺制。结合实际,推行了党支部和党员“双承诺”活动。在承诺内容上,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和谐村庄”这一主题,农村党支部重点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承诺,农村党员重点根据自身特长做出承诺,党员有什么能力就办什么事,能做到什么就承诺什么;承诺的内容包括岗位评诺,实事承诺,便民承诺,自律承诺等各个方面。在承诺程序上,统一按照党员“提”诺、党组织“审”诺、党员签名“定”诺、公开“示”诺、党员“践”诺、民主“评”诺等六个基本步骤进行,坚持做到一年一承诺一总结,年初公布承诺,年末总结评比。在承诺的监督上,坚持做到党支部每季度一小结,党总支每半年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群众对支部履行承诺有意见的可直接向镇党委反映。实现了“灵活承诺内容,完善承诺机制,突出承诺实效”的工作目标。 三是试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为农村无职务党员设置了政策法律宣传岗、科技推广普及示范岗、村级经济发展岗、文明新风和卫生管理岗、计划生育监督岗、村务财务监督岗六个岗位,要求农村党员根据个人自身特点,自主选岗,使他们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和谐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发挥其自身作用。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展,但由于党员思想素质等各方面因素,落实的比例不是很高。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范文第4篇

调查内容:当前旅游业发展前景、旅游人才需求状况、旅行社、酒店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知识、素质要求、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深度座谈、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法。 调查时间:2011年3月11日——2011年4月6日

被调查者:旅行社、酒店企业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 调查人员: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物流系旅游管理教研室教师 报告内容:

一、 调查情况分析

1、调查资料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收回15份,个别访谈8份。

2、数据分析

1)岗位及人才规格的调查分析

B.旅行社及相关行业

2)本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或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只选取百分比高的课程,其中打星

3)本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和较好的培养方式调查情况分析

6)本专业的对资格证书要求的调查情况分析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主要就行业发展动态、旅游人才需求状况和要求、当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地域旅游业发展前景

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素有“湘北门户”之称。岳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岳阳交通体系完整,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由南而北贯通全国;城陵矶港口通江达海;航空运输已列入规划。特别是2009年底武广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岳阳与武汉、珠三角城市的时间距离,为岳阳开辟了更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为岳阳市旅游业持续稳步的发展提供了永久的动力。

“十一五”期间,岳阳市将构建以楼、岛、湖为核心,以湘楚文化旅游线为主体,以洞庭生态和湘阴休闲之旅为左翼,以神秘临湘和平江红色之旅为右翼的蝴蝶形旅游空间格局;重点建设名楼名水旅游区、民俗古村旅游区、龙舟文化旅游区,逐步开发洞庭生态旅游区、神秘临湘旅游区、平江红色旅游区、湘阴休闲旅游区;深度开发和全面完善洞庭观鸟、龙舟竞渡、团湖采莲、汨水漂流、寻爱君山岛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岳(阳)常(德)高速,打通长沙—张家界—常德—岳阳—长沙的环形旅游线;依托武(汉)广(州)客运专线,加快武汉、广州客源的进出速度;立足“天下水,天下楼”的资源优势,全力推广“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旅游总体形象,办好节赛活动,做大、做强、做响洞庭湖旅游品牌;主动与旅游热点城市合作,共同开发长沙—岳阳—韶山湘楚文化游、重庆—宜昌—岳阳长江三峡游、长沙—张家界—岳阳名山名水游、岳阳—武汉—南昌三大名楼游、岳阳—赤壁—荆州三国古迹游等区域性旅游精品线路。

2010年,市长黄兰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全面落实《旅游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推动岳阳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升温,逐步建成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岳阳已成为湖南省主要的旅游区与华中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二)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1.人才培养规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旅行社导游,计调,销售;景点景区讲解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和高星级饭店客房、餐饮、前厅等基层服务,领班、主管等基层督导管理,中层管理和饭店营销等工作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2.职业岗位群:(1)旅行社: 导游、计调、营销;(2)高星级饭店:客房、餐厅、前厅服务、领班、主管、营销;(3)景区景点:讲解服务、旅游商品销售。

(四)职业岗位群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知识是:文学、历史、地理知识,礼仪知识,导游业务知识,旅游营销知识,管理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会计知识(包括人民币识别、点超、会计凭证的填写、填制会计报表、做账与报账等)。酒店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知识是: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理论知识,礼仪知识,菜肴、酒水知识(大酒店的急需人才:点菜员),酒店营销知识,酒店管理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知识(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讲,作为酒店的中层管理,要能看懂财务报表,懂成本核算等财务知识)、酒店英语(特别是涉外酒店,英语沟通能力好就等于成功了80﹪,涉外酒店的成功=英语+做人+做事)。

2、能力要求

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员工最重要的能力是: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与英语口语),旅游接待能力,产品销售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完善能力。

通过对酒店的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员工最应该有的能力是:客房、餐饮操作能力,对客服务能力,点菜技巧,商务服务能力,前厅接待能力,办公室接待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行政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完善能力。

3.素质要求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1)思想素质,主要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年轻的女孩子,能抵御酒店一些客人的诱惑)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保护好酒店的财务、客人的财物),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特别是职业忠诚度。(2)身体、心理素质,一般来说,服务行业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既要求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较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高强度的工作;并且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变、应急技巧。(3)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文、史、地、政策法规等。(4)交际礼仪素质,旅游行业综合性、开放性强,是一个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行业,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礼仪素质。(5)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理论。

(五)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方面

1.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对职业的认同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职业忠诚度的培养。 2.加强体能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3.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受挫折能力。 4.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5.加强沟通应变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6.酒店加强形象气质塑造、语言表达、酒店英语口语等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或措施 1. 加强专业教育

①专业教育目的要明确。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树立信心;让学生从分了解职业岗位及要求,培养职业意识、确立学习目标、准确职业定位并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②引入行业标准,将新版的《星级酒店评定标准》作为一门课程。

③专业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假期实践、企业观摩与实践等,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外,可请企业专家讲座。

2. 课程设置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

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手段、根本途径。根据调查中显示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一线岗位服务能力、基层管理能力。课程应按以下模块设置:公共课模块、岗位能力课模块(旅行社导游、计调及外联;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厅服务员、酒店部门主管、领班;景点服务员)、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拓展发展能力、通用技能、人文素养)。

3. 改革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指教学中突出职业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在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技能,通过酒店真实案例和酒店真实情景模拟加强教学的效果。

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行业比其他行业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合格的旅游从业人员应有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形式(专业认识实习、课堂实训、实验室模拟实习、旅游企业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等);各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考核制度等。

5. 根据旅游行业季节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假期,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商贸物流系旅游管理教研室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范文第5篇

为矿井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变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的数量,更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火铺矿产能逐年提升与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够适应矿井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等为主体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队伍显得十分紧迫。

正确认识火铺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建设企业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建设一支适应经济发展、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实现安全高效和谐矿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调研期间,通过与基层单位领导、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座谈,了解了当前我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矿是 “三线”建设时期开工建设的第一批矿井,于1966年开工建设,1972年开始生产,至今已有43年的历史。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后经过技改达到240万吨。目前全矿共有在职职工5164人。

经营管理人员:有矿级管理人员12人,中层管理人员146人,基层管理人员245人,共计403人,占职工总数的7.8%。其中:干部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1%,职工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7%。

专业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8人,中级职称的46人,初级职称的215人,共计269人,占全矿职工总数的5.2%。

技术工人:高级技师6人,占职工总数的0.1%;技师43人,占全矿职工总数的0.8%;高级工15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2.9%;中级工106人,占职工总数2%;初级工18人,约占职工总数的0.3%。合计具有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324人,占职工总数的6.2%。另有93.8%的职工未取得任何技术等级。

文化结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75人,占职工总数7.6%;中专95人,占总数9.6%;初中、中技、高中占213人,占总数21.6%。

技术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共计14人,约占总数的1.4%;中级职称79人,约占总数的8%;初级职称526人,占总数的53.4%。无职称的共174人,占总数17.6%。

二、目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领导素养和个性特质与所在岗位不相适应,与专业发生错位,造成了企业人才队伍的人才浪费。二是在高、中、初级三类专业技术人才中,反映出我矿三类人才中构成比例不够合理,中高级人才所占比重偏小。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紧缺现象凸现。如我矿的六台综掘机,真正能承担起维护工作任务,能解决问题的只有3人,技术娴熟的综掘司机也只有

五、六人,严重短缺且青黄不接。四是党群人才青黄不接。62名专职党群人员,平均年龄为42岁,队伍年龄整体偏大,后备力量严重不足。30岁以下的专职党群工作人员10人,只占整个专职党群队伍的16%。

2、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一是文化程度较低。从统计数据来看,在我矿人才队伍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20%。这一数字与先进企业相比,显得十分落后;二是专业知识较窄。

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缺乏所需领域较宽的专业知识。三是经营管理能力较弱。文化程度处于低层次,知识结构陈旧,其产生结果必然是经营管理能力低下,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大多数经营管理者尚处于经验管理和直觉管理阶段。

3、人才成长的环境尚未形成。一是对人才的使用只看眼前,不重长远,能用一时则用一时。二是现有人才流失。由于相关激励机制不到位,人才另谋出路,直接导致人才队伍出现断层,从2000年至今,全矿共有81名各类人才从火矿流失。

三、主要原因分析:

1、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目前,我矿对人才定位不明确,没有树立满足岗位需求就是人才的理念,认为有文凭就是人才,重文凭轻水平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管理人员对人才队伍建设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落实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要求,普遍存在着重生产任务、轻人才培养的现象。二是重使用、轻培养开发,现有的人才管理、培养机制已不能适应火矿发展需要。

2、人才激励机制不到位。尊重人才、争当人才的氛围不浓,“学得会、讨得累、责任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在物质激励方面,除经营管理人员外,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技术含量不对称。二是精神激励的作用有限。

3、人才的选拔、评价缺少标准和制度。基层管理人的选拔工作缺少相关制度和要求,透明度差。在人才评定和待遇上,重文凭、重身份、重资历现象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同是学校毕业,本科生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仅需要七八年,而技校生从初级技工到技师,往往需要二三十年。

4、人才使用渠道单一。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重用的途

径就是选拔到经营管理岗位,没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5、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少,培训质量不高,后备人才队伍管理滞后,重要岗位、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年轻人才补充不及时,出现断档现象。

6、没有建立高级人才的引入机制。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强化认识,制定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的人才理念,建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在企业成本预算时,优先把人才队伍建设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确定预算标准,做到专款专用。根据企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人才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全面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智力支持。

2、建立完备的人才激励机制。要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并举,以多种措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在工资分配上向各类人才倾斜,并提高各项津贴;二是坚持一年一届的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每季一次的优秀机电技术工人的评选,增加各类才人的收入;三是实行智力(技术)有偿服务,鼓励各类人才参加技术攻关、小改小革、智力服务,获取工资以外的报酬。四是建立考核制度,在工资和奖金的分配上能够把人才的贡献大小和工作业绩、工作技术含量挂钩,坚持贡献与回报相平衡,体现知识和智力的价值。五是强化精神激励,在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和评选劳模、先进工作者、岗位能手方面优先考虑人才。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选树优秀人才典型,在矿区营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争做人才的良好氛围。

3、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对于高收入、高技术的岗位采取公开考试、招聘等方式选用人才,通过组织参加技术改造、项目攻关等活动选拔人才,真正做到不唯资质、不唯学历,只唯能力、业绩。即使是中技文化,只要有管理才能,同样也可以走向企业领导人员岗位。此外,对重点或高收入工种或岗位制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技能等级准入“门槛”。

4、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实际工作技能为主的技术水平等级鉴定、考核、聘任制度,实现“评”、“聘”分离。一是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以绩效为依据,制定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人才绩效考核和评价标准。二是定期考核,每年或定期由矿相关部门对人才进行考评,了解和掌握人才的各方面情况。三是打破人才“终身制”,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解除现有岗位的聘任关系。

5、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培养人才。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决策、创新和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上;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拓展思维,增强创新力上;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不断提高综合技能上。在制度上,建立上挂、下派、外派、压担子锻炼的相关制度,有计划的实行交流或轮岗锻炼培养,有计划地组织人才到先进企业、院校考察进修;对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压担子”,及时放到综合岗位或其他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1:1”或“1:2”的方式挑选后备人才,建立起相应的后备人才库存,每年选拔一批40岁以下,具备相应学历、思想素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交任务、压担子,促进其更快成才。在培训方面,开展全员素质提升教育培训,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全矿职工知识和技能水平。对参加自学考试、函授、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的职工进行奖励,创造学习条件。同时,建立一支专职、专业的培训教师队伍,提高培训质量。利用各生产岗位建立分类齐全的实习基地,加强实践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6、建立人才引入机制。引进吸纳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制订和实施火矿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用较高的待遇、报酬吸引矿外、省外的优秀人才落户火矿。同时,还可采取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外单位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培训讲学、咨询等多种方式到火矿工作。

7、发挥党管人才的重要优势,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是结合人才队伍的思想实际,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和教育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二是党政领导要把稳定人才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要与人才队伍加强沟通,架起感情桥梁,凝结起感情纽带,做广大人才的贴心人,创造留人拴心的良好环境。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范文第6篇

在过去的20年,中国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去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人才需求展望,组织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围绕获取最新的全面的对人才管理实践理解的主旨,我们做了本次调查,希望对您关于如何管理最有效的资源——人,能有所启迪。

为了全面了解结果,我们以下列了主要发现和观点。下一章将有更详细的细节。

我们掌握了工具,但始终缺少核心。从积极意义上看,我们调查的大多数组织都使用了达到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人才管理工作和方法。(如69.1%的组织最新实施了继任者计划。)没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处方”。据已知,(工具的)有效性和影响依然较弱。(只有13.1%的被调查组织的继任者计划通过高潜力项目,成功率超过30%。)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人才管理专业人员的成就,我们需要保持平静和头脑清醒。更重要的是让发展项目实用,通过定制符合个人才能的需求,不断超越既有程序去接触到核心。

高层领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发展项目上被忽视。在所有的调查组织中,分别只有26.5%和10.5%的组织关注发展总监和经理以上。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中国人才的缺乏在高层领域最明显。为了保持增长和领导力的供给,中国的组织需要投资和掌控我们高层领导的发展。

直线经理的参与能进一步改进。跟高级执行官和人才自身比较,直线经理的人才管理水平最低。关注这块短板可能是一些人才项目比如继任者计划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潜力项目和继任者计划很火热,但成功率不高。差不多一半(42.9%)的回答者将高潜力项目或类似的领导力加速项目作为他们人才管理项目的首选。超过三分之二(69.1%)的被调查组织将继任者项目作为他们人才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流行,但这些项目的质量仍是个公开的疑问。

员工的稳定性仍然是许多组织的头号挑战。超过三分之一(38.2%)的回答者认为留住员工是个艰难的工作。考虑到大的经济环境,这并不奇怪:如果我们挖掘得深一些,可以发现在中国,人才流动从大型跨国公司流向私人和国有企业呈增长态势。对保持稳定性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组织正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奋斗。

执行官不认为人才发展是一个长期战略。虽然人才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执行官仍然由于它难以明了的特性而把它当成一种外围设备。许多组织没有一种有效的工具去激励执行官,让其在此领域作持续的调查和努力。最终,人才管理沦为短期商业活动。

建设人才管理系统——艰难,但是在正确的轨道上

我们需要在流行和实用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来取得最好的发展。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时间、关注、财务投资和耐心。这也是大多组织建设一个人才管理系统的感觉。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了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些反复试验的时刻,使这一过程令人兴奋、充满挑战甚至有些混乱。

人才管理理论基于西方国家组织发展的著作和工业心理学。此外,许多被调查者来自跨国公司。因此,对于许多组织的人才管理系统围绕全球或地区为中心建设并不奇怪(见图1)。就像说到的,我们注意到一些组织已经采取了行动,来按照他们的集约系统结合一些当地的因素,甚至独立创造自身的系统,来更有效地应对独一无二的当地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要新兴市场上建立专属的人才发展独立模块的原因”,一家领先的技术公司的人才管理总监说,“为了平衡以全球为中心的政策和当地的动态需求”。

此外,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组织没有将人才管理置于真空状态。他们将人才战略作为全部商业战略的一个完整部分、一种增值的手段去帮助达成商业目标(见图2)。两者的结盟表明在中国,人才管理实践的演变走在正轨。

尽管有好的方面,我们仍注意到一些斗争的信号。理想状态下,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基础为贯彻有效的人才管理项目铺平了道路。但是,很多组织。同时进行,甚至按照一个颠倒的顺序(见图3)。显然,人才管理的需求是如此紧迫,以至于我们进入“救火员模式”而不仅是在战略上思考。低端的做法是分段执行人才项目,这缺少了连贯性和人才资源底层基础的支持。请想象继任者计划项目实施没有一个成熟的职位分级和薪酬体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管理平台亦是如此。

明智地看,几乎所有可用的领导力发展方法已被使用(见图4)。基于发展的反馈、指导和辅导、心理评估和当地职位轮换都被广泛运用,并被认为是比标准的传统的培训模型更有效的发展措施;与70/20/10的发展观点保持一致(即,70% 的发展是通过工作经验,20%是通过反馈和指导,10%是通过培训)。有趣的是,业余的MBA和EMBA是一个相关的流行的发展方法,不过并不被认为十分有效。因此,我们需要在流行和实用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来取得最好的发展。

常规思维告诉我们直线经理的承诺和参与引导人才发展项目的成功。比起高级执行官、直线经理(即人才的直接上级),和人才自身的参与度,我们发现高级执行官和人才个人比直线经理表现了更强的支持度和参与度(见图5)。在得出结论和谴责这些不合作的直线经理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深思一些潜在的原因。“HR更需要对直线经理换位思考”,一位领先的工业解决方案公司的亚太人力资源总监说,“直线经理被要求关注发展数量;这些人才管理事项对他们说是额外的工作,他们通常会看不到价值。”不像全面关注人才短缺前景的高级执行官和在发展项目中有个人权益的人才本身,直线经理趋向于在相对短期的前景看待人才,因此,在他们的直接报告中就缺少(对人才)系统发展的兴趣和义务。为了增强人才项目的质量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直线经理的参与度变得十分重要。

这里有个底线:你对你当前的人才管理系统满意吗?调查结果是——有点。(见图6)这个信息很清楚: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有很多事要做。成长的烦恼在成人期前难以避免。

应用素质模型——落实依然薄弱

领导力素质在当今的组织普遍存在。他已经成为整个人才管理方法的基础。在中国,我们能很快找出该素质的框架并已经快速学习了它的应用。我们调查的结构显示,大多被调查组织(77.8%)都在使用、修正或发展一些素质框架来引导人才战略和干预。

拥有一个素质模型是一回事;而落实模型,让其深入组织需要时间、承诺和

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组织对他们全区和地区的核心素质不满意。为了让他们的模型更本土化,他们在全球、区域模型上增加额外的素质(看图7-A)。在模型组成上,我们看到一堆混合的素质类型,这表明了我们从直接应用一个标准化的核心素质模型向功能、等级甚至职位等定制的素质模型转变(见图7-B)。另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是模型修正。建立一个新模型可能是一次性的努力;但维护一个有效的模型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模型修正对不少组织是一个持续的实践;更多组织正在考虑修改模型来更好地上下衔接和符合商业需求(见表8)。这些都表明了我们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和进步的专业成熟度。

虽然鼓舞人心,我们发现在应用方面仍有一些空间可以改进。图9展示了在一系列的人才管理结构上素质应用的水平。受领导力加速需求的驱动,我们倾向于更多地利用素质模型,来指导高潜力项目的实践,继任者计划和绩效评估。在员工参与和文化建设上的评论、应用相对弱化。部分原因是,理论上我们没有理清领导力素质,参与动机和文化建设战略间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上,素质如何应用在员工日常的工作生活上证明了我们的关注(见表10)。拥有一个素质模型是一回事;而落实模型,让其深入组织需要时间、承诺和努力。重要的是能展现给直线经理并让他们确信,素质能让他们的生活更简单,并且帮助他们将他们的团队建设得更有效。

为了以积极的注解结束这个部分,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多的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专家认可素质框架的价值在指导人才管理的实践上(见表11)。明显地,目前的焦点不是是否使用素质模型,而是更好地改进模型来得到更高的回报。

运行高潜力和继任者项目——速度比质量占优势

高潜力项目在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组织(87.6%)有或者准备有高潜力项目。然而,在这种加速领导力的浪潮下,我们面临一个讽刺的难题:发展一名领导需要时间而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图12A&B的数据表明了这个难题的结果:我们有点太多地推动高潜力项目但成功率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对高潜力项目的价值并不怀疑。问题是如何让它运转有效。

组织需要在执行项目之前谨慎、清晰地定义高潜力。

一个简单但重要的问题证明了我们的关注:你在你的组织如何定义“高潜力”?图13展示了目前我们在它的定义上没有一致意见。尽管对高表现人员未必具有高潜力有激烈的争论,但大约21.1%的被调查组织仍然把他们看成——至少部分——是等价的。另外27.3%把高潜力定义成可能是潜力概念的尺度之一——领导力的准备。大约7.3%甚至在运行项目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当然,我们注意到一半的被调查组织(51.3%)认为高潜力项目很宽泛,有一个交互功能的看法,这将是一个优选的方法去解释什么是潜力、它能做什么 。这种认为高潜力是交互功能的观点使他们承担重要的角色,如一种或多种商业的领导者。为了保证高质量的运行,我们督促组织在执行项目之前谨慎、清晰地定义高潜力。

在使用上述优选定义的情况下,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组织在多种等级的人(从个人贡献者到高级执行官,见图14)中,通过小组讨论作为主要识别方法(见图15),将一小组人定义为高潜力。每年的回顾作为一种标准的程序(有61.5%的回答者);回顾的结果影响高潜力人选(见图16)。虽然从西方文化来的好的实践反映透明度是执行高潜力项目的成功之道,但是许多被调查组织仍保持高潜

力人选在严格机密的状态。几乎半数(49.8%)的被调查者只将高潜力人选揭示给执行官或HR看。大约四分之一(25.8%)进一步将信息扩展给高潜力人员。组织发展或人力资源专家非正式的讨论结果认为泄露高潜力人选可能会引发办公室政治、不公正的工作量、和不健康的内部竞争。我们认为透明性的处理需要组织文化的支持,强调信任、开放的胸怀和团队合作,这些需要时间和努力去培养。此外,大多的员工感到高潜力是一个升职的机会(见图17)。结果,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组织对揭示更多信息会迟疑。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高潜力池的退出策略。由于对身份识别和项目设计的关注,我们多少忽略了人才从高潜力发展项目“毕业”后的最佳定位。我们的调查显示我们不是希望“毕业生”通过更多发展的活动来培养,就是希望他们能等待一个可行的机会(见图18)。结果可能是失去这些人才。虽然基于调查结果,高潜力的平均流动率很小(2.9%),但大约有18.5%的不合理流动跟高潜力人员有关。考虑到这些挑战,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谨慎掌握高潜力池的尺寸。一个过大的池子低估了高潜力的质量和重要性。更好地是通过内部人才市场和继任者计划战略性地衡量池子的尺寸。此外,我们需要有技巧地掌握人们的预期。不要对高潜力人员的职业发展过度承诺。想办法让他们把项目看涨一次学习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一次晋升的跳板。

继任者计划与高潜力发展项目紧密相关,因为两者对增强领导力建设都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在让其更有效运行上发散思维,我们将被调查者分成二组次样本:一组是对他们目前人才管理实践满意的回答者(N=108),另一组是某种程度上不满意的回答者(N=64)。分析显示,有31%的满意次样本成功率(也就是通过高潜力项目完成领导力继任)高于20%;而只有15%的不满意次样本满足这一标准。

深入的详细调查显示他们实践中有二个差异,有可能说明满意次样本的成功率翻倍。首先,在满意次样本组的大多组织让直线经理承担他们自己的继任者计划的义务,并让他们的绩效评估和晋升程序付诸实践(见图19)。第二,在满意次样本组的更多组织回顾继任者计划的发展每年多于一次(见图20)。尽管差异很明显,我们仍然有空间改进,甚至对于满意的次样本组。高潜力项目和继任者计划都是人才管理实践的重点,我们需要保持上进心和耐心去掌握他们。

掌握员工的稳定性——比金手铐更好

员工稳定性项目的目标不是提供“金手铐”而是更好地使人才“嵌入”组织

员工流动的学术研究表明之前主动流动的二种人主要是职业不满意和外部机会的人。中国的人才市场是高度竞争市场。当更多的高才能职业进入在中国和受职业发展晋升驱动的文化影响,掌握员工稳定性成为大多数组织一项艰难的工作。

我们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流动率在一个中等水平(14.2),有小的标准偏离度(3.86)。这说明,只看平均可能掩盖一些重要信息。我们接下来问回答者关于“合理”流动率(即差表现和不符合岗位要求员工的流动率)和“不合理”流动率(即明星员工和专家的流动率)。在所有的人员流动中,我们发现19.2%可算是合理的;18.7%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流动更多发生在个人贡献者的水准,而不合理的流动发生在多种水准上(见图21)。对管理人员来说,不合理的流动比合

理的流动发生得更多。相应地,高层领导(包括总监、经理和以上)很稳定。以上的发现暗示我们需要在个人贡献者到中层经理的等级上通过减少不合理的流动率,花费更多努力留住人才。

在调查结果之外,我们看到一个在中国跨国公司(MNCs)到私人企业(POEs)和国有企业(SOEs)人才流动微妙的趋势,而颠倒这一流动未必可行。图22提供了一个假定的人才管理地图的形象展示。这股人才流动的新浪潮的触发原因主要有报酬的增长、活动和决策的自由度、承诺职业发展、POEs(特别是上市机会)的光明未来和SOEs提供的工作稳定性。不同的是,这些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所有权和赏识。稳定性项目的设计需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以获得有效的结果。我们需要明确员工稳定性项目的目的不是只提供“金手铐”,而是去更好地专业地从心理上、情感上让人才“嵌入”组织。

接下来是什么?

总结和评论

在读完报告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我们感到谨慎的肯定。

在过去十年中,市场经历了从传统HR基础建设向人才管理和领导力发展的逐渐移动。在这个趋势下,中国人才管理专业团体成熟得很快。在西方国家使用的工具和发法在这里同样适用。许多人才管理专家通过勤奋的学习工作来证实我们顺利地执行发展项目。我们都有奖赏!

从一个建设性的观点看,我们想指出一些改进的地方:

更多关注质量,而非数量。现在更重要的不是引进另外的工具,而是关注如何精炼过程和强化可行性项目的质量来得到最好的回报。我们时常从发展工具中得不到期望的回报,因为我们没有吸收它的精华,掌握其内在机制。最好挖掘得深一些,通过实践联系到核心内容。在结束一个项目后,做一些自我的反省:你在项目中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你下次如何做的更好?你从执行项目中学到了什么?保持不断地改进。

使人才个体成为主人。自我激励是人才管理的精髓。但是,我们看到许多以组织为中心的发展项目。我们倾向于告诉我们的人才什么是组织需要的而非问他们想做什么。我们需要改变心态,将人才个人作为主人和发展项目的主要掌管者。变得开放和善于倾听:他们想成为什么类型的领导者?什么最能激励他们?定制你的发展战略来符合他们个体的需求。包含直线经理,赋予他们责任。

以战略和长期为导向。人才法制化对所有组织而言是一个基本的战略需求。不幸的是,很多组织认为它是外围的。当市场波动,组织倾向收缩人才发展的投资,市场一旦好转将造成人才短缺。为了长期发展需要,组织需要与人才保持忠诚和相互信任。最近市场动荡展示了一个实验:你的组织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你能保持对人才发展的关注和投入甚至在艰难时期吗?建设和维护人才投资和发展ROI间的健康的平衡是维持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于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关注的是最近中国人才管理的实践,不是人才自己。结果,调查的回答者主要是HR/OD的专家和直线经理。此外,我们为了一些定性资料访问了两位人力资源和人才管理执行官。

上一篇:男人出轨后负罪感很重范文下一篇:银行营销优秀服务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