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审计观念论文范文

2023-09-27

独立审计观念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对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将研究成果总结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审计师知识观点;一种是审计师与客户紧密联系观点。然后对最新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投资者研究视角的分析是一种好的选择,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服务,并对完善审计质量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审计任期; 审计质量; 审计师知识观; 客户紧密联系观

一、引言

审计师的作用是对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独立鉴证以增加其可靠性,其重要服务特征体现在通过提供审计报告来提高特定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比较“保险”的信息,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风险。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财务信息质量的高低。早在20世纪80年代,DeAngelo(1981),Watts&Zimmerman(1986)的研究就表明,审计质量可以定义为:市场所评价的审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和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审计人员发现客户违约行为的概率,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的高低,它不仅包含必要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审计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高度的职业谨慎,而且还包含熟悉客户的行业和经营特点、运作流程和会计规则;而审计人员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概率,则取决于其独立性的强弱,即审计人员在形式上是否与客户之间存在任何利害关系,在实质上是否保持了客观公正的态度。而对客户经营活动的熟悉程度将决定专业胜任能力与独立性的高低,这种熟悉程度由于无法进行量化,人们便选择审计任期作为衡量标准。虽然,审计任期越长,注册会计师与客户间的“学习曲线效应”越明显,即获得同样审计质量时,所耗费的审计时间变少,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来讲,均有益处。安然事件后,这种观点得到反驳,人们认为,审计任期过长,审计师对于“准租金”的依赖程度就会过大,这些可能会对审计的独立性造成威胁,引起审计质量降低。总之,这两种学术观点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答案。在我国,尽管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于2003年10月8日发布了《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要求自2004年1月1日起,签字注册会计师或审计项目负责人连续为某一相关机构提供审计服务,不得超过5年。似乎审计任期问题已经形成定性,但有关的研究和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审计任期问题依然是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关心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综述分析,并从近几年的审计任期问题研究趋势中寻求进一步解决该问题的研究路径,为我国审计任期问题提供政策性建议。

二、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正相关研究:审计师知识观点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正相关研究认为,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审计次数的不断增加,审计人员能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交易流程、运营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地位、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从而更好地鉴别客户会计报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搜集适当的审计证据,最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投入的审计人力可以相对减少。笔者将其归纳为“审计师知识”观点。这种观点体现了审计任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积累的影响,尤其是对审计人员检查客户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虚假陈述能力的影响。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检查财务报告是否存在重大错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专门技能的获得被认为是对新任审计人员提出的重要学习曲线。对此,Palmrose(1991)研究发现,在新获得审计业务开始的几年,审计人员更容易遭遇审计过失的诉讼,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新任审计人员缺乏经验,不能识别客户特殊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2)质量控制咨询委员会研究了1979至1991年间发生审计失败的406个案例,得出的结论为前两年对特定客户进行审计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通常是其他情况下的三倍。Carcello和Nagy(2004)研究分析了1990-2001年间被指控有舞弊行为的公司财务报告,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为:财务报告的舞弊更可能发生在审计任期的前三年。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审计次数逐渐增多,审计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交易流程,有利于更好地鉴别客户会计报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搜集适当的审计证据,最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正如Willenborg(1999)的研究表明,审计任期的延长有可能改善注册会计师专业技能而提高审计质量。对于该问题Geiger和Raghunandan(2002)以美国证券市场1996年至1998年间破产的公司为样本,对这些公司破产前的审计意见与审计任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短审计任期情况下,审计失败的可能性越大,在长审计任期情况下审计质量反而越高,审计师能更好地发现审计客户的财务报表中是否有盈余管理的现象。Johnson,Khurana和Reynolds(2002)以非预期的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以及应计利润项目的持续性作为衡量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指标,对审计任期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和4至8年的审计师任期相比,2至3年的审计师任期情况下财务报告质量更低,同时,在9年以及9年以上的长审计师任期情况下,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并没有下降。这说明,长审计师任期没有损害审计质量。Myers&Omer(2003)以美国证券市场上1988年至2000年间的公司为样本,使用Jones模型估计出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对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提出了简单的线性关系假设,经过回归分析,发现长审计任期抑制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会计利润上的操控能力,即审计质量得到了提高。国内学者夏立军、陈信元和方秩强(2005)研究了审计任期与审计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审计任期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正相关的结论只有在大规模事务所中成立,而在小规模事务所中没有显著关系。结果说明审计任期增加并没有损害审计独立性,并且在大规模事务所中,审计任期增加,审计独立性反而更好。这也说明了审计任期的增加可以提高审计独立性,有利于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告中的虚假信息。

三、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负相关研究:审计师与客户紧密联系的观点

同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正相关研究结论的观点相反,部分学者认为,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形成亲密的关系,并且在符合客户管理人员的利益之下提供亲密的鉴证服务。进而,这种“亲密性”会导致审计人员更加自满并且在对客户的会计实践中缺少应有的怀疑态度和以“知识自信”为基础的判断(Johnson,Khurana&Reynolds,2002)。换句话说,审计质量由于审计师与客户可能存在的这种亲密关系,会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而降低,更会导致审计人员对客户的会计系统和对自己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形成思维定势,从而拒绝接受新的审计方法,降低审计质量。笔者将其总结为“审计师与客户紧密联系”观点。这种观点,早在1961年,Mautz和Sharaf就指出,与客户建立联系的时间越长,审计人员越会缺乏挑战精神,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将形成过于亲密的关系,使其对熟悉的事物失去应有的职业判断谨慎和敏感能力,产生了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潜在的一些问题,损害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此后,Deangelo(1981)认为,审计服务期限越长,越可能与客户建立私人友情,产生“经济依赖性”,从而使审计师的独立性及客观性受损。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随着审计单位的独立性变化而变化,独立性越高代表审计越有可信度,信息质量越高。国内学者刘骏(2005)认为,现任审计师面临保住客户公司的压力以及客户公司在长期的业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融洽关系,会对审计师采取措施恰当处理重大财务报表问题产生不利影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罗党论等人(2007)以1995年至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3 46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委托关系持续时间在五年及五年以上的上市公司,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加严重。

四、研究评述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与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两种观点的回顾,笔者认为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不能简单的认为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审计师知识”与“审计师与客户紧密联系”观点两者之间也并不矛盾。前者侧重于任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后者侧重于任期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影响,而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又是同时影响审计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审计师知识”观点强调的是审计质量会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而提高(单向的正面影响),“审计师与客户紧密联系”观点强调的是较长的审计任期会影响独立性而降低审计质量(单向的负面影响),因此,结合两种观点综合分析得出的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应当是非线性关系,即在一定的审计任期之内,随着任期的增加审计质量不断提高,而在超过了该任期之后,审计质量又会下降。近来的研究也已出现研究二者呈非线性关系的趋势。

从上述文献回顾中不难发现,关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是从两个视角来进行的,一个是编制者视角(财务报告编制者),另一个是投资者视角。前者是指以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重大错报、非操控性应计或者重新表述等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后者是指从投资者感知的审计质量,以平均非正常收益、信息风险或资本成本等间接研究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认为,编制者编制的财务报告,是为了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解除其受托责任,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但是其没有很好的着眼于需求,只注重资源委托者的信息需求,忽视了其他使用者的需求。而如果从投资者的视角衡量审计质量,则符合决策有用观下的会计目标:为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和不确定性信息。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比,在当前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模化的背景下,投资日益分散化和多元化,委托者不再单一,不只是资源的所有者,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政策等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委托者对受托者的关注从履行责任转向投资对象获利能力、增值能力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此时的决策有用观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更加充分体现了财务会计信息要为信息使用者服务的决策有用观。

但是,实证证据很大程度上是以编制者视角为基础研究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基本上与“审计师知识”观点一致,尤其是对于短审计任期,表明了审计失败(如,检查虚假报告或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的失败)在审计任期的前两年是经常发生的(Carcello and Nagy,2004)。相比之下,从投资者视角来研究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文献是相当稀少的,仅仅找到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例如,Mansi,Maxwell,and Miller(2004),对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与公司负债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审计质量和审计任期与负债融资成本显著负相关,并且在那些发行非投资级债券的公司中这种关系更为显著;Ghosh和Moon(2005)用盈余反映系数(ERC)作为投资者感知盈余质量的替代指标,研究发现盈余质量与审计师任期正相关,而且发现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增长,报告的盈余对证券评级的影响在加大,结果显示投资者和投资中介认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审计质量在提高。审计作为会计信息鉴证的第三方,其职业目标亦应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研究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最恰当的角度应该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投资者需要的程度,即从投资者决策角度来研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投资者对于审计质量的认识在维持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的信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evitt,2000),这也会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监管当局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政策性建议

在我国不完善的审计环境下,提高审计质量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治本”,找到导致审计质量低下的本质原因。同时,根据对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关系的文献回顾,笔者认为也不能忽视审计任期太短或太长会给审计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应该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解决审计任期过短或过长所带来的问题。

1.监管者层面

一方面应当加强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加大对审计同一家上市公司任期比较长的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力度,如加强对过长或过短审计任期的信息披露,而不是实行强制轮换或限制变更措施。如果要真正提高审计质量,监管者更应该关心的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制度根源,如不合理的股票发行和审核制度、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以及与审计失败有关的民事赔偿机制的缺失等因素。另一方面应当加大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目前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违规行为处罚手段单一,缺乏力度,没有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民事赔偿机制尚不健全,使大量投资者受到虚假审计报告的误导而遭受损失。如果从法律上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注册会计师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

2.注册会计师层面

作为注册会计师(或审计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始终将职业谨慎作为执行审计业务的立身之本。坚持独立性原则,秉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另外,还应当不断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诚信教育,完善整个行业的诚信建设。建立科学适用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行业诚信监督和评价工作,并把诚信评价纳入到年检制度当中。

3.被审计单位层面

应当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我国审计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能仅仅照搬国外经验,而是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制度进行创新。与此同时,还应该着力培养成熟的市场投资者,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形成市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机制。只有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成熟的市场投资者,才能提高整个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发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Watts,R.,and J. Zimmerman. 1986.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2] Palmrose Z.V.1991.Trials of legal disputes involving independent auditor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49-185.

[3] Carcello,J.,and A. Nagy. 2004. Audit Firm Tenure and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3(2):55-70.

[4] Geiger,M.,and K. Raghunandan. 2002. 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1 (1):67-78.

[5] Johnson,V E.,Khurana,I.K.,Reynolds,

J.K..2002.Audit—firm Tenure and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4):637-660.

[6] Myers,J.,L. Myers,and T. Omer. 2003. Exploring the Term of Auditor-Cli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Quality of Earnings:A Case for Mandatory Auditor Rot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 78(3):779-799.

[7] 夏立军,陈信元,方秩强.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3).

[8] 李爽,吴溪.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视角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独立审计观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会计舞弊指的是相关的当事人在利弊得失失衡以后做出的选择,它的目的是获取不正当的利益,通过欺骗性的手段,故意谎报财务方面的数据。要想防范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采取不同的措施。会计监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通过研究会计监督和会计监督体系的含义,进一步阐释会计舞弊的原因,最后提出会计监督在防范会计舞弊里的应用办法。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体系;会计舞弊

一、会计监督及会计监督体系

1.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指的是在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和相关机构按照相关的法律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包含按照法律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它可以对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进行监督,也可以对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善性进行分析,进一步监督单位内部的预算执行状况。

2.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的有关组织机构形成的,同时包含了社会监督、政府监督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3个监督的具体方面: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指的是一个单位为了达到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目标,进一步保证好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符合好单位内部的规章要求,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同时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达到防止舞弊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在单位内部,采取的是一些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制度与方法。在单位内部,为了保证好会计秩序的稳定,进一步防止有关的部门人员的违法行为,预防单位内部的管理失控问题发生,完善好一定的会计监督制度。在本质上来看,这不仅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更是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

(2)政府监督

政府监督指的是政府的主管部门或者进行授权的国家审计机构和其他的相关的管理部门所实施的监督性行为。实施政府监督可以有力实现对会计舞弊的制约。

(3)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一些类似董事会、企业的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的和利益有关者委托一些类似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机构进行的监督行为。

二、会计舞弊的原因透析

1.会计准则留有灵活性和真空地带

毋庸置疑,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政治性的过程。在制定会计准则时,相关利益方在进行权衡以后,结果是通过会计准则来兼顾好各个角度的利益,为企业的发展保留一定的会计选择权,同时使得企业的发展具有弹性。

2.独立审计具有期望差距

实施独立审计时,其根本目的时确定好所审核的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同时保障好其公允性。不过,独立审计和会计舞弊之间有没有可能性呢?我们现在不谈注册设计师职业道德败坏的问题,那么实际的独立审计的期望就会存在差距,这样的差距使得会计舞弊发生几率提高。

3.政府与会计舞弊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此之外,政府也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里的市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的过度。在经济的转轨中,政府对于企业的调控上会发生分化,而这一结果就会导致两个政府”出现,进一步使得会计舞弊现象发生。

三、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1.对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

对于各个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来说,财经法规是其主要的法律依据,也是其进行工作的基本准绳。而会计监督实行监督检查工作是依据国家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对于各个单位进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可行性。所以,会计监督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各个单位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维护好国家的财经法规。

2.对单位经营管理的强化

在经济管理中,会计监督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这种手段的目标是提高各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的监督,一方面可以保证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可以符合本单位的计划、预算和经营管理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经济损失发生。

四、会计监督在防范会计舞弊中的应用方法

1.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会计法规及相关制度

通过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中心的法律法规,根据自身需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力度,在进行会计监督时,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力度进行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进行会计监督时,尽管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才的作用。所以,必须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的功能。第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二需要会计人员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法规的研究力度,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制约下,认真履行职责。

3.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内部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为了保障资产的完整和安全,进一步保障会计信息相关的资料可靠性,进一步保障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长远来看,要保障其经营的效率提高,在单位内部进行自我调整和约束,同时实现规划、评价和控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基础就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一般情况下,要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同时要加强防范企业会计的力度,实时关注事前防范,关注好事后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方面。

4.促进企业会计监督的落实

对于企业来说,要进一步监督进而考核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确保内部监督得到落实,通过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使问题进一步得到改正,通过调整,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使企业内部的监督更加科学。

五、结语

在防范会计舞弊时,会计监督和它的监督体系是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单位内部、政府和社会三个层次,进一步利用相关的方法,落实会计舞弊工作,使得财务会计为经济发展做出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独立审计观念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多年对同一个客户进行审计,既可能产生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降低独立审计质量的消极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得出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的延长会提高独立审计质量或者会降低独立审计质量的结论。特别是在我国,必须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并建立起适当的约束机制,以找到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从而更好地达到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任期;独立性;审计质量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连续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欺诈、作为公司审计师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事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并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问题。安然事件的爆发还直接导致具有近90年历史、声誉卓著的安达信会计公司黯然退出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世界历史舞台。人们在剖析和反思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和披露上市公司会计欺诈、从而发生审计失败的原因时,时常提到的一个因素是,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过长、引起审计质量低下。根据以上的一些现象,有些人就提出了应强制实行审计师的定期轮换制度,即每隔几年必须更换审计某一客户的会计师事务所。

以此又引起相关的核心问题则是:审计任期增加会损害审计质量吗?如果会,是如何损害审计质量的 如果不会,又是为什么呢?

2 分析问题

问题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审计任期的增加是否损害审计质量。而在影响审计质量因素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审计师的独立性。根据以下分析表明,审计任期增加可能会损害审计独立性,也可能会提高审计独立性。

2.1 审计任期增加损害审计质量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审计师可能会与客户有关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或财务总监等建立起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在给定的处罚风险下,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能会增加审计师对客户的信任从而使得审计师在无意间丧失诚实公正,变得不够谨慎。同时,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会增加审计师与客户相互勾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审计师初次接受委托时,审计师可能会比较愿意纠正前任审计师的一些疏忽或错误,而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审计师的纠错意愿可能会下降,因为纠正自身在以往审计中的错误或疏忽可能会给自身信誉带来不利影响。

Donald和Gary(1992)采用了DeAngelo(1981)对审计品质的定义。该定义中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作者研究的重点。作者通过采用Gujarati(1978)的一套独立性变量转换方法,给审计品质赋予一个分值来表示审计品质的高低。独立性越高,审计品质越高;独立性越低,审计品质越低。在对审计品质与审计任期进行回归模型检验后,作者发现,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一些财务健康的、审计费用占事务所审计收入比重大的客户会越来越依赖。在与客户发生分歧的时候,会因为害怕失去客源而约束了自身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随着客户的不断壮大,审计费用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无法加以控制。如此以来,审计的独立性将严重的受到影响,从而损害到审计品质。因此,审计品质与审计任期负相关。

刘启亮(2006)以中国证券市场上1998年至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审计品质的替代变量,分别对代表了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空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管理当局正向盈余管理空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正值和负向盈余管理空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负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审计任期与审计品质显著负相关,即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大,审计品质越来越差;研究还发现,以5年作为分界点,长审计任期样本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相较短审计任期样本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偏差要小,该结果说明了长审计任期样本的审计品质要比短审计任期样本的审计品质要高。

鉴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我们提出审计任期越长审计独立性就越低相关的研究假说,即:审计任期越长,审计独立性越低。

2.2 审计任期增加会增强审计独立性

随着审计师任期的延长,审计次数的不断增加,审计人员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交易流程、运营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地位、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从而更好地鉴别客户会计报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搜集适当的审计证据,最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的审计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投入的审计人力可以相对减少。相反,如果审计师任期较短,就不可能充分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和真实的财务会计状况,从而也就无从保证审计的质量;而且,审计师任期缩短,则意味着客户更加频繁地变更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虽然可以和客户的前任审计师进行沟通,但事实上前任审计师的经验是很难直接传授的,也是很难充分分享的。

James.N.Myers,Linda.A.Myers和Thomas.C.Omer(2003)以美国证券市场1988至2000年间的公司为样本,使

量审计品质的替代变量,对审计品质和审计任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该研究采用两组数据,一组数据为审计任期长达5年以上的审计客户样本。另一组数据为审计任期不足5年的审计客户样本。作者对两组数据采用主观应计利润和总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以及它们的正负样本值进行检测。实证结果发现,采用绝对值样本的数组审计任期系数显著为负,采用正负样本值的数组审计任期系数都显著为主观应计利润或总应计利润值的异号。

该结果说明审计任期越长都就越能纠正盈余管理的偏差,公司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或负向盈余管理的程度都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而减小,审计品质越来越好。因此,审计品质与审计任期成正相关的关系。

沈玉清、戚务清和曾勇(2006)针对我国和其他国家采用审计强制轮换制度的现象,对审计品质与审计任期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验证是否过长的审计任期会损害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审计品质的降低。作者采用了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两个指标作为审计品质的替代变量,运用单变量检验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强制轮换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按规定进行审计人员强制轮换的公司,实行轮换后盈余管理的程度更大,审计人员更加无法抑制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审计品质变低;而对于没有实行轮换的公司,在盈余管理的程度上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审计品质基本不变。比较了进行强制轮换后和没有进行轮换的公司,作者认为,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没有显著的变差,而一旦更换了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将显著的受到影响,因此审计品质在一定的审计任期内与审计任期正相关,之后趋于稳定。

因此随着任期的增长,审计的独立性也就越高。

2.3 分析结果

从前述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师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多样化的。实际上,也缺乏很充分的有关审计师任期与审计质量间关系的实证证据。因此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得出审计质量和审计师任期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的结论,也不能主观地提出延长还是缩短审计师任期的政策建议;恰当的对策应当是采取措施,以力争发挥审计师任期长的积极作用而降低其对审计质量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沈玉清,戚务清,曾勇.我国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6,(4):50-59.

[2]刘启亮.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4):40-49.

[3]James.N.Myers,Linda.A.Mayers,Thoma.C.Omer.Exploring the Term of the AuditorClient-Relationship and the Quality of Earnings:A Case for Mandatory Auditor Rotation[J].TheAccounting Review,2003,(178):779-799.

[4]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1):44-53.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主观应计利润和总应计利润作为衡

独立审计观念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透明度不高,会计舞弊现象严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降低,这不仅损害了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研究并提高会计透明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在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的会计透明的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提出了提高会计透明度的全面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透明度 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透明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概述

1.会计透明度的含义

会计透明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SEC前主席Levitt在1994年提出。从这之后,会计透明度也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交易及衍生产品业务的公开信息披露》中也提到了“透明的信息”。在1998年发表的《增强银行信息透明度》研究报告中,该委员会将透明度的概念表述为:“公开披露可靠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风险活动及风险管理活动。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性(comprehensive)、相关性(relevance)、及时性(timeliness)、可靠性(reliabil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重要性(materiality)。”

我国学者海明威认为会计透明度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披露各种监管体制体系,所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是协调一致而不是政出多门,相互矛盾;(2)对会计准则的高度循环会计准则;(3)对外(含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提供高频率的准则信息,能够便利地获取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

综上所述,会计透明度即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的、综合性概念,也是传统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

2.公司治理结构的界定

公司治理结构也称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治理,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制。由于立足点的不同,国内外研究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国内学者吴敬琏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这样的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公司托给董事会;公司董事会聘用、奖惩以及解雇高级经理人员;高级经理人员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经营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二、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下会计透明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会计透明度现状

普华永道曾对全球35个国家“不透明度”指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俄国的不透明度最高,而新加坡和美国的透明度最高。虽然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透明度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舞弊严重。有关资料显示,在上市公司的人为控制和包装下,几乎财务数据“完全可信”只是可望而不可及,披露的财务数据好似搞数字游戏,严重失真。信息披露者往往通过歪曲真相,捏造客观上并未发生事项,或者某事项的记载虽然真实,但未表达全部事实或遗漏相关条件等,来误导投资者。比如上市公司在盈利预测或公司发展规划等信息时,不切实际的高估公司发展前景。又如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故意避免重大诉讼事件、重要股东变化、资产变化等事项。

(2)会计信息披露有失完整。不少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只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对公司不利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报喜不报优,并且对公司经营状况、净利润状况,企业的管理、营销等披露也不详细。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公司不愿充分披露信息的客观原因首先是因为充分详细的信息披露会加重报告成本,其次这样做一定程度上会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时效性不强。众所周知,及时的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有很大的帮助,不及时的信息披露,为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提供了条件,从而对不知情的中小投资者是极不公平、公正的。但由我国的情况看来,绝大多数公司对重大事件的披露往往不及时、不充分,使得信息严重滞后。比如,在公司发生收购兼并、股权转让等重要财务活动时,相关的会计信息却没有能及时公布。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

2.影响会计透明度的因素分析

对于我国来讲,会计透明度不高有很多因素,主要有会计准则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尚不够严密;市场监管体系监控力度不足;外部审计独立性差,审计职业不规范;以及核心因素,即内部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1)会计法规的不完善

我国会计准则一般落后于会计实践和经济行为的发展创新,会计法规的不及时性也为经理层、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了的“活动”空间,不清晰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也为图谋不轨者提供了宽广的会计处理“舞台”。同时信息披露和监管规则的模糊性也间接的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透明度不高。

(2)外部审计独立性差

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审计在公司外部监督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外部审计独立性不高是一个不争事实,近年来陆续发生的上市公司违规案例绝大部分与注册会计师的不规范执业行为相关正有力的证明这点,这不禁使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产生质疑。

(3)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也在逐步发展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法制的加强和规范的提高,有效监督机制的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手段等都有力的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然而不少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还存在问题,正如国家股、法人股占很大比重且高度集中,社会公众股所占比重小且股权分散,这种结构形成一种导致公司治理上的“强权控制”,真正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了股东会、董事会等权力机构,因此使本应归属于股东会、董事会的权利变成了个别人的意志,公司治理实质上变成了“独裁治理”。这样的结构安排一定影响了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②“三会”职权过于形式。股东大会选任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作为公司经营决策机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环节,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监督机构,促使公司正常、健康发展。但是,在我国公司中,体现股东意志的股东大会好比走过场,并没有真正体现股东们的意志,特别是所占比重不大的中小股东;董事会由于处在大股东和经理层的双重影响下,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不能收到实效;监事大多规模小权力有限,往往难以起到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职责的实质监督。③“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由于公司内部控制结构过于形式,使得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几乎可以对会计信息编报为所欲为,这严重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提高会计透明度的有效措施

1.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为加强会计信息披露,提高会计透明度,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1)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使得从业人员具有必要的从业条件,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2)在财务人员中宣扬职业道德观念,促使其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每项经济业务,并且树立起对投资者应有的责任;(3)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及后续教育,有效的培训教育可以及时掌握必要的知识,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

2.规范和完善外部独立审计

外部审计是独立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的第三方专业人士,作为主要外部独立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不仅能约束管理层会计信息编报的权利,也能督促其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并对披露的会计信息把关验证, 看其是否客观如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因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注册会计师真正承担起保险功能,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完善外部独立审计:首先,要加强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日常管理,促使其严格执业;其次,注册会计师的不规范的执业,会造成相关利益者得重大损失,甚至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因此,这就需要严格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以保证执业质量;最后,要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并通过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制衡机制

(1)优化股权结构,发挥中小股东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机关是股东大会,然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于我国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只有优化股权结构,才能切实的保护中小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从而促进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发展,提高会计透明度。因此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我国公司治理实现状出发,深入探索国有股、法人股、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等在股权结构中的合理比例,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优化股权结构,而且要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使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职工等一样有实在的机会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形成彼此制衡的股权结构,使公司能体现更多投资主体的社会责任,进而能有效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监督。

(2)完善董事会制度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核心,健全董事会制度,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能使其能对内部董事、经理进行有效的监督,能加强对公司财务的检查,促进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强化董事会职能,尤其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行使权力等方面都不受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大多具有经济、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直接向股东大会、中国证监会和其他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因此公司的重大决策有了更多参考,显得更为理性。

(3)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加强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监督

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使监事会能真正胜任财务监督的职能,促使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报告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基于我国监事会的现状,仍需要做出以下努力:①完善有关监事会的法律法规,使监事会在履行职能时有充分的法律依据;②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保证监事会实质上的独立性可以借鉴独立董事制度,适量引入外部监事成员,在选聘监事成员时,尽量选任具有经营,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提高监事会整体素质,确保监事会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的失误和舞弊行为;③加强监事会职权,赋予监事足够的权利,例如要给予监事随时调阅公司账薄、会计记录和要求相关负责人予以说明问题的权利,又如赋予监事会代表公司提起诉讼的权利,当高级管理人员等侵害公司利益时,他们可以对其提起诉讼,以维护股东们和公司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郑凤燕.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

[2]渠平.浅谈会计信息的透明度[J].决策管理,2008.(1)

[3]杨德岭.影响会计透明度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财务会计,2009.(4):140-142

[4]吴月飞.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理论探讨[J].现代商贸,2010.(9):39-40

[5]周顺洪.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董事会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11.(2):89-90

独立审计观念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而审计目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独立审计目标的演变历史的研究,对不同阶段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审计环境的考察,分析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独立审计;目标确立;影响因素

独立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独立审计目标又称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它是审计理论的最高层次,也是整个独立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形式、质量以及审计责任。因此对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社会需求对独立审计目标的影响

从独立审计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当中,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影响独立审计目标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1.16世纪独立审计的起源阶段

这一时期,产生了合伙制企业。虽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企业的出资人,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直接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开始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信任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人员也就随之产生并增加。这个时期企业的经济业务比较单一规模也不是很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数字进行详细的检查,完成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的独立审计目标。

2.19世纪中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立审计的确定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更加大。产生了更多的公司股东、投资人以及债权人,他们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债权人通过资产负债表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投资人需要所有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扩大带来的是经济业务活动的增加,单纯的对会计凭证的核查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独立审计的重点转向检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必要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利益相关者负责。审计通过详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这个阶段的独立审计目标也发展为确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的真实与公允性。

3.20中叶以后独立审计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本国企业迅速向海外扩张,形成了一批具有垄断地位的跨国企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不断得到加强,这也使得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出现了审计思路传统与现代相分离的情况。现代审计方法也由内部控制和评价组成。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加。审计工作要求也更高,这也将经营审计从财务审计中分离出来。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转变为对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二、审计能力对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

审计能力不仅仅是指审计的技术,还包括审计的人员素质、社会法律赋予审计的权力、审计的时间限制等等。审计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影响审计能力的因素。审计能力对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是一个决定性制约因素。社会环境对审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人们对审计的作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正是由于这些过高的期望,当社会的期望和需求不能被审计能力满足时,双方也就不能够达成共识,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造成了人们陷入一些诉讼纠纷当中。审计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也在不断努力使审计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自从创立以来,累计已有16.6万人获得全科合格证书。我国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由于审计能力是有限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相对的,所以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正是由于审计能力的一个有限性,只有当审计拥有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时,才能使这种社会需求成为审计目标。

三、社会环境对独立审计目标的作用

审计环境主要由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组成。社会环境对于对独立审计目标的实现也产生了较大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国家法律环境的影响

“南海公司事件”的爆发,英国政府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在1844年颁布了《公司法》,此时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揭露欺诈。可以说,此后独立审计的社会地位被提高到法律的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重心也转向美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美国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别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审计的目标也不仅仅只是查错防弊、揭露欺诈,更进一步向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并给出意见。这些法律的颁布影响了独立审计的目标,同时也明确了目标。法律让审计目标的规定具有强制性,作为审计人员的注册会计师相应得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审计人员就必须遵守法律所规定的职责,以一种谨慎的职业态度来审计被审单位。可以看出,国家法律环境对独立审计目标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2.司法诉讼结果的影响

由于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变,政府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加大,跟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法律诉讼的数量和金额也不断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加重。司法诉讼的判决过程往往是将审计法律规定的责任和范围进行明确的过程。司法诉讼案例的结果可以看出法律规定的一些细节,真正执行的情况。早期的法官判例原则主要是倾向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方的法律责任,审计目标最主要的是数字的正确性。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的复杂化,判决结果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考虑到审计能力,也随之改变。独立审计目标也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转变。

3.社会团体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一个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对于独立审计目标确立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还是国外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审计准则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对审计目标进行确定和修改。例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国际上审计准则的变化,将审计准则修改和国际相接轨。2006年年初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建立起了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又与国际准则相接轨的审计准则体系。2010年11月,又对38项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可以看出审计目标查错防弊、揭露欺诈的确立,以及其后的对审计目标的修改,都有注册会计师协会这个社会团体的影响。

因此,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独立审计目标确定的这些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独立审计进行的质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独立审计日臻完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在已制定出的政策下进行还是不够的,一些监管的机制或机构只能进行短暂的奖惩和管理,更多的则是依靠自觉遵守的市场机制,相反也不行,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通过有形无形两只手的共同配合,制度与机制协调,那么高质量的审计才能得以进行。(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玉波.浅谈我国的独立审计目标[J].科技创业月刊,2005,(02)

[2]卢洁.社会审计目标及其确立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0,(2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03)

独立审计观念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与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对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本文认为,审计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随着审计质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质量的审计更能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独立审计质量 盈余管理

据企业经济学理论,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并且各契约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冲突。理性的经济人往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将出现代理问题。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代理人)一般比投资者(委托人)拥有更多内部信息,管理者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外披露不公允的财务信息,进而误导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第三方,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给予客观评价,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企业盈余管理的现象,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存在相关性。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独立审计质量

关于审计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审计基本概念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对审计的定义。AAA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审计最可贵的品质在于其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告时所持有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一种状态。审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审计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和完整,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是否尽责和独立。审计人员越具有独立性,其出具的审计意见越客观公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指审计师发现并且报告被审计单位违约行为(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审计师发现违约行为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报告违约行为则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关于审计质量的评价方法与体系,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一般不能直接审查特定的审计程序,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准确地评判审计质量是非常困难的。DeAngelo(1981)从理论上证明了事务所规模越大或者事务所越有名气,审计质量越高。然而,此结论并没有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广泛运用。夏立军、杨海斌(2002)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一文中就指出我国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小规模事务所没有显著区别。也就是说,事务所的规模还难以准确衡量其独立审计质量。李越冬、倪婕(2008)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对审计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由此可知,我们可以从检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反应的角度来考察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

二、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国际上,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即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Schi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Healy和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人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经济契约的后果。在国内,众多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关于盈余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见解。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选择适合的会计政策,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为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还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不违反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方法或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会计信息以实现个人利益或企业价值至满意程度的过程。

尽管上述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盈余管理的本质存在以下共识:第一,管理人员是盈余管理的活动主体;第二,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会计信息;第三,盈余管理可以是会计报表上的数据操纵或者是管理层做出相关决策并进行的现实努力以改变盈余状况;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性很强,即管理者通常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会计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盈余作假。前者是在会计准则规范的范围内,灵活运用会计准则赋予的权力,调整会计数据,以达到管理层期望盈余的方法。前者是合法的,而后者则属于违规操作(宁亚平,2004)。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本文认为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层通过努力或者通过一定的会计手段,使公司的会计利润能够满足管理层的期望。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法等。

1.应计利润分离法。企业的报告盈余可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此乃该方法的核心思想。经营性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变化的结果,其金额的得出取决于真实的经济业务。因此经营性现金流量不可被操纵,报表中给出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值自然比较客观。应计利润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它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但会影响当期损益,比如应计入当期的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等。运用应计利润分离法估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有些属于时间序列模型, 如DeAnglo(1986)模型、Healy(1985)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和行业模型等。这种方法假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主要通过操作应计项目进行。线下前营业利润(EBXI)包括经营性现金流量(CFO)和应计利润(GA)两部分,GA=EBXI-CFO。然后用回归模型将总应计利润分离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然后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截面的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出公司的盈余管理。因而JONES模型也是在学术界运用得最为广泛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2.具体项目法。如果对研究对象所在行业和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就可以在事前预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主要方法,然后针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具体项目进行研究,从而推测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比如对企业的坏账准备项目或者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由于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精通企业的各种业务以及企业所处的制度背景,这在现实中有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方法运用范围比较窄。

3.盈余分布法。盈余分布法的思想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分布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与应计利润分离法不同,这种方法不需要将盈余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该理论假定正常情况下企业的盈余管理在统计上呈现正态分布,如果研究者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函数明显不是正态分布,说明该企业存在盈余管理活动(Burgstah lerand Dichev,1997)。该模型的优点是研究者不必刻意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其不足在于研究者不能考察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

三、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

随着独立审计在资本市场地位的日益突出,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众多会计学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由于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直接讨论或研究审计质量是比较困难的。如今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蒋义宏,1998),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自然与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应当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予以恰当的披露和报告,从而确保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真实公允。因此审计质量能否揭示盈余管理行为是判断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标准之一(李越冬、倪婕,2008)。夏立军、杨海斌(2002)以上市公司2000年度的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监管政策(股票特别处理、暂停政策以及配股的政策)的关系,得出国内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充分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陈小悦、肖星、过艳晓(2000)证实了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部门的配股权规定存在利润操纵行为。这一结论同样说明了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普遍性。曹金臣(2013)选取2011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样本,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与资产总额、每股收益、流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审计师是否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配股标准范围内无显著关系。他由此推断注册会计师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然而注册会计师并不能够充分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独立审计质量还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高度信任。此外,还有学者针对会计估计变更过程中暴露出的失当会计估计现象,检验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通常在会计估计变更前一年会对公司的会计估计失当已有察觉;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注册会计师非标意见的出具与估计变更涉及的项目个数、线上估计变更金额占全部变更金额的比例以及客户规模显著相关(刘勤、颜志元,2006)。

从整体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相应地,注册会计师倾向于对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一般情况下低质量的审计中审计意见不能反映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鉴别力,其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具有信息含量。但与此同时,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平均水平不高,无法完全取信于投资者。这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审计师具有较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通过回顾与独立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内容有关的文献,对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审计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在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揭示的盈余管理程度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越多,越容易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审计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随审计质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高质量的审计具有更强的限制盈余管理的效应。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独立审计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地遏制企业进行激进的盈余管理活动、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制度,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2)监管部门应审核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报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和公正客观;(3)政府或监管部门可努力拓宽渠道,帮助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获取更多鉴证信息。

参考文献:

1.肖家翔,李小键.盈余管理定义解读[J].会计研究,2004,(9).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3.夏立军,杨海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J].审计研究,2002,(4).

4.陈小悦,肖星,过艳晓.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

5.DeAngelo,L. 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81,(1).

上一篇:铁路信息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课改进程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