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论文范文

2023-09-16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根据贵州省经济现状提出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矛盾问题,采用可拓方法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并建立可拓模型,对可拓模型进行可拓分析,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为实现大健康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思路。

关键词:旅游产业;大健康;可拓分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自身身体及精神健康的追求,旅游产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针对旅游产业与健康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贵州省省委、省政府也适时发布《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等文件,积极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并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但贵州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发展障碍,即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大健康相关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

可拓学是我国学者创立的以形式化、智能化模型探讨事物拓展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新兴学科。肖会敏运用可拓创新方法研究了二次创新即模仿创新,并以石油机械行业中的振动筛产品为例,探讨了获得新产品、提高新兴技术利用率的途径方法。李艾丹等运用可拓方法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模型,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知识、成本等问题。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当地政府注重支持大健康产业。本文采用可拓分析方法研究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拓展产业发展思路,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智能化、系统化管理,而且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人们收入,对实施贵州省“大扶贫、大健康”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和较好的理论意义。

二、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基元表示

在可拓学中,可拓学的逻辑细胞是基元B(包括物元M、事元A和关系元R)。基元采用一个有序的三元组B=(N,c,v)表述,其中N表示相应的描述对象(物体、动作或关系),c表示对象N的特征,v=c(N)表示N关于特征c的量值,则B=(N,c,v)称为一维基元。当对象N有多个特征c1、c2、…、cn,以及各特征的相应量值v1、v2、…、vn时,可以定义多维基元如下:

B=N, c1 v1 c2 v2 cn vn=(N,C,V),或B=N c1 … cn v1 … cn,

则B是n维基元。本文只采用物元形式。

大健康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可拓设计的研究思路为: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及旅游产业发展计划的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制定大健康背景下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整合旅游产业资源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通过优化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和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贵州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国家和贵州省有关大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建立总目标物元B0和条件物元l0如下:

B=旅游产业N, 融合产业数c1, v1 资源开发程度c2, v2 产业从业人数c3, v3

=B01B02B03和l0=地区D, GDPd1, e1 地理位置d2, e2 交通条件d3, e3 服务水平d4, e4 政策导向d5, e5=l01l02l03l04l05,

其中B01=(N,c1,v1)、B02=(N,c2,v2)、B03=(N,c3,v3)是B0的分物元;v1=n,表示旅游产业预计需要融合的产业数;v2=完善,表示当地需要较充分利用开发旅游资源;v3=m,表示当地期望的就业人数;e1=k,表示当地目前的GDP产值;e2=较好、e3=较差、e4=较低,分别表示了当地的现有情况和当前条件;e5=支持,表明当地政府的对旅游产业的关注现状;l01=(D,d1,e1)、l02=(D,d2,e2)、l03=(D,d3,e3)、l04=(D,d4,e4)和l05=(D,d5,e5)为l0的分物元。

在条件物元l0之下实现总目标物元B0,当地政府需要进行产业融合设计。本文根据可拓学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假定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存在矛盾,即在条件物元l0下不能实现目标物元B0,则产业融合可拓设计的目的,就是化不相容问题为相容问题,把总目标物元分解为若干个分目标物元并变换条件物元,最终达到总目标物元的目的。下文将阐述实现B0的设计过程。

三、物元的可拓分析过程

可拓分析主要是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进行发散分析、相关分析、共轭分析和蕴含分析等。

(一)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发散分析

“一物多征、一征多值、一值多物、同物同征、同征同值、一特征元多物”说的就是事物的发散特性,如对总目标物元B01、B02、B03进行“一特征元多物”发散(-|表示发散)可得

B01-|{B11、B21…Bn1},B02-|{B12、B22…Bn2},B03-|{B13、B23…Bn3},

其中Bi1=(Ni,c1,vi1)、Bi2=(Ni,c2,vi2)、Bi3=(Ni,c3,vi3),Ni表示編号为本地已有的、发展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部门,如贵阳花溪青岩、十里河滩等具体的旅游景点,vi1为本地已有的或适合发展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的产业数,如文化产业、医药产业等,vi2∈{完善,一般,差}(i=1,2,…,n)(特征的取值可以进行细分,以下同)。

以上發散所获得各物元的量值均根据统计时所取得初值来确定。

同理可对条件物元l01、l02、l03、l04、l05进行“一特征元多物”进行发散得:

l01-|{l11、l21…lm1},l02-|{l12、l22…lm2},l03-|{l13、l23…lm3},l04-|{l14、l24…lm4},l05-|{l15、l25…lm5},其中,li1=(Mi,d1,ei1)、li2=(Mi,d2,ei2)、li3=(Mi,d3,ei3)、li4=(Mi,d4,ei4)和li5=(Mi,d5,ei5),Mi表示编号为j的具体某个地区,如贵阳市、黔东南地区等(j=1,2,…,m),ei1、ei2、ei3、ei4和ei5由统计时贵州省各地区具体情况而得。

(二)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式化的方法厘清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目标物元与条件物元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发散分析可得,Bi2与Bi3具有相关关系,产业人数的增加能够促进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Bi2与li1也具有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人数的增加与资源的开发,所以,Bi2、Bi3与li1具有相关关系。其次,Bi1与Bi3具有相关关系。Ni的融合产业数与旅游产业的规模有密切关系,而规模又与该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vi3有关,而就业人数的增加能够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Bil、Bi2、Bi3和Ni的规模c4有重要关系,取值为c4∈{大型,中型,小型}(特征的取值可以进行细分,下同),产业规模的扩大为产业融合深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分别对每一个Ni的具体部门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可产生新的产业部门记为Ni的c5,取值为若干部门产业集,即vi5∈{Ni|1≤j≤s,j≠i},其中s≥n是因为产生了新的产业部门。另外,各产业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为产业部门的分布作初步的规划,得到条件物元li6=(Mi,d6,ei6)(1≤j≤m),其中d6为分布产业,ei6为若干个产业部门集,促进产业与地区的协调发展,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三)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共轭分析

共轭性分析可从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对共扼对立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结构,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这就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路。

从虚部考虑,旅游产业具体产业部门的知名度与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够对产业融合起到影响作用。Ni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知名度c6,取值为vi6∈{高,中,低};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c7,取值为vi7∈{高,中,低};该产业对本地区的经济影响力c8,取值为vi8∈{高,中,低};从Mi的虚部分析该地区的政策、经济、文化、服务等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为Ni是否适合在Mi发展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依据。从软部考虑,Ni的组成部分之间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及其融合之后产生新的产业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性;Mi的软部主要体现在交通条件,交通的通达性影响产业、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深度,也是影响Ni具体与Mi地区哪个产业进行产业融合的因素之一。从潜部考虑,分析Ni的发展前景,即盈利能力c9,取值为vi9∈{高,中,低},分析各地区的发展潜力,也是影响Ni与Mi地区发展产业融合的因素之一。从负部考虑,主要是Ni的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接纳更多的游客,促进产业融合及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游客数量过多,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

(四)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蕴含分析

物元的蕴含性是指在当前条件下无法实现目标时,通过考虑实现另外一个目的达到实现原有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健康旅游产业的总目标物元进行蕴含分析,转化成实现另一个目标,以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消费需求的提高,消费者对当地的服务、基础设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刺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满足消费者的高消费需求,因此蕴含性分析得出Ni的消费需求c10,取值为vi10∈{高,中,低},由此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如提高在食、住、行、游、购等方面的消费能力,积极改善接待设施的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开发特色产品,如此不仅刺激了消费,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对Mi进行蕴含性分析,地区可以选择旅游产业融合的投资方式d7,取值为ei7∈{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政企合资}(1≤j≤m)。

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化决策过程

根据所有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可拓分析,得出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的形式化过程如下:

1. 根据近几年贵州省统计资料和当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服务水平等,列出贵州省目前所有的产业部门Ni(i=1,2,…,n)和地区Mj(j=1,2,…,m),并制定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物元B0和条件物元l0。

2. 对B0和l0按照上面的可拓分析步骤,找出各产业部门Ni的特征值c1至c10和相应的量值vi1至vi10,以及各地区Mj的特征d1至d7和相应的量值ej1至ej7(取值如上节所述)。

3.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产业目标物元Bi和地区的条件物元lj如下:

Bi=Ni c1 c2 … c9 c10 vi1 vi2 … vi9 vi10,lj=Mj d1 … d7 ej1 … ej7。其中,1≤i≤s,1≤j≤m,s≥n是产业融合后开拓了新的产业部门。

对以上物元进行可拓变换和评价后,产生新的物元(分别称为期望目标物元和期望条件物元,并用原符号表示)Bi(i=1,2,…,m)和()满足蕴含关系:

{B1,B2,…,Bs}→l0→B0,從而总目标实现。

五、结语

本文通过可拓分析方法,为贵州省发展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一条形式化思路。为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即当地的具体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当地的资源总量和生态状况,注重环境保护。同时要为当地居民谋福利,要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者的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通过可拓分析,可以得到更宽更广的思路,全面考虑问题,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發展,提高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智能化、系统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春燕,蔡文.可拓学[M].科学出版社,2014.

[2]肖会敏.基于基元方法的创造性模仿创新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5(05).

[3]李艾丹,朱东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服务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6(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大健康产业的布局机制研究”(71663011);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生项目“贵州省健康服务产业集群的融合创新策略研究”(Karst2016S14)。

(作者单位:李桥兴,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赵红艳,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在现实中,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却面临着诸多尴尬,陷入融合难、执行难、发展难等诸多窘境。本文拟在分析其现实困境基础上,就如何破解这些困境作一点思考。

国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的洗礼,众多国企集团都已经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如下困境。

多元文化、市场竞争、企业发展使得融合难

不同类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难。随着国有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国企集团企业文化面临的背景也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管理文化的发展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源泉;环境文化的日益重要性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但这些不同类型文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文化和各种文化之间融合的难度加大。

不同企业文化类型的融合难。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集团公司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使得不同类型、具有各种不同企业文化特征的员工在一起共事,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摩擦与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 同时,随着企业的兼并重组,许多大型国有集团一方面要着力打造集团的企业文化,而另一方面各子公司、孙公司又有着各自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这种不同的企业文化还会因不同子公司老总的更替而随之改变,使子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多地是烙印上了不同子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的痕迹,进而使各地的用户和供应商感受到同是一個集团公司,但感受不到同一种文化,企业文化被人为割裂,集团公司文化与子公司、孙公司的企业文化不能很好的衔接与融合。

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总体目标的融合难。“只有致力于人的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锻炼强大的企业。”长期以来,国企集团大多只注重投资与回报,注重现实的利润,忽视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忽略了员工很多真实的需求,从而使得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总体目标不能够很好的融合。

制度缺陷、体系不全、诚信缺失使得执行难

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多依然停留在有理念而没有制度支撑的阶段,企业所倡导的理念或者价值观得不到具有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制度实体的支持和强化,导致理念是理念,制度是制度的“游离”想象。许多国企集团的文化建设轻视形成机制,缺乏领导层的一以贯之。在很多国企集团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制度所规定或者倡导的那种态度和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而制度执行不到位又往往是由于领导者以及各级管理者不能首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忽视团队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执行流程的完善和执行工具的开发的缘故。事实上,很多规章制度的真正执行和落实往往都要靠领导者和各级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执行流程的完善和相应执行工具的开发。

难成体系,缺乏沟通。国有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都是上级组织部门任命的,往往是一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或总裁刚刚熟悉企业的情况,形成了战略和文化,但因“工作需要”被调离,继任者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沿袭上任的思路和流程,致使企业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断档”。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及信息沟通,使得干部员工中真正积极主动向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与个人思想,并认真领会领导思想、有效贯彻领导意图的少而又少。在这样缺乏有效沟通的文化环境中,领导往往只能靠经验和直觉行事,犯错误的几率增加,从而使得很多企业领导都感到企业文化执行很难。

“理念层面”难以向“行为层面”转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和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企业必须且能够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而在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中,由于企业文化价值理念模糊、脱离实际、缺乏广泛参与性和示范动力不足,由此导致干部员工对理念认知差异,无法用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普遍缺乏主动参与决策管理的民主氛围,再加上很少有企业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而使得许多企业虽有很好的价值理念而却不能被很好地执行,企业文化可操作性差、实践性不强。

执行偏差,诚信缺失。这些年来,国有集团在加强自身伦理建设、树立诚信形象方面虽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由于受短期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伦理观念和诚信意识还远远不够。

规划不全、急功近利、文化刚性使得发展难

企业文化长远规划缺乏。企业文化规划是企业在对企业文化各种影响因素及企业文化现状进行全面审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计划,是企业未来文化建设的向导,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很多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却缺少这种规划。

在管理的“硬柔性”操作上急功近利。中国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当前仍然需要加强数据分析与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措施,这就使得企业文化这一“柔性”管理措施的效力很难被人们认识,以致许多国企集团只习惯于按照业绩导向等硬性指标衡量工作的成效和考核员工,过程导向及其他考核指标则相对较弱,从而未能调动起职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一般来说,硬管理措施收效快,但未必能持久,软性措施见效慢,但却能持久的发挥作用。因此,在“硬柔性”问题的操作上,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树立从长远利益着眼的战略思维。

企业文化的刚性痼疾。塔什曼曾明确地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人们看不到与这种企业文化存在条件不相符的客观现实,固有的企业文化开始产生巨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使公司实施新的、不同的经营策略的难度加大,而且由于这种阻力是一种长期经营成功后慢慢形成的一些作风,有长期的时间积累,因此不易改变,形成企业文化刚性”。企业文化的刚性具有“难以改变性、惰性和抗性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会牵制个体行为、破坏群体创新效率、妨碍组织设计的进一步完善等。哪怕优秀企业已经形成的文化在最初领导人离职后还能维持十几年,但是随着众多企业经营取得成功,这种强力型文化会出现骄娇二气,产生内部纷争,形成官僚作风,还出现优越和自负,怀旧的保守意识、以官僚习气为基础的专横的决策等特点。这种企业文化“刚性”对企业经营业绩会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而且很容易蔓延。

破解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

要走出上述困境,国企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倡导包容、共享、学习型企业文化,破解“融合难”。

包容。在新一轮国资调整、国企改革的新形势下,倡导包容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企业包容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吸纳西方先进管理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而且,对于兼并或重组后的大型国有集团来说,还能够把各子公司、孙公司的企业文化与集团公司的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避免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百联集团文化的整合就是包容文化的一个好例证。 该集团是由原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四大集团合并重组的。在成立之初,面临的就是原有四大集团经过多年打拼业已形成的“亚文化”之间,不同的业种业态之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各种思想和心态之间的激荡和碰撞、摩擦和掣肘,这就必须通过文化的融合和重塑,理顺情绪,释疑解惑,包容凝聚,和衷共济,解决精神状态问题。五年来,百联集团倡导包容文化,坚持突出共性,张扬个性,上下联动,相互补充,文化融合的方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外旗帜一面——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百联,对内百花争艳——集团文化辐射子公司、孙公司文化,子、孙公司文化映衬、烘托集团文化。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了百联集团的和谐发展。

共享。先进的企业文化重在营造尊重人的工作环境,追求企业与员工价值共享。 将企业文化变成员工的信念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单纯宣传灌输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的发展与公司相一致;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领导们带头执行,模范们树立典型,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公司发展相一致,对企业及其文化的认可度会更高,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理念。

学习。 国外管理专家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即能够使各层次的所有成员全心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

其一,要创建有利于组织和员工学习的人文环境。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应具有宽松、积极、进取和开放的人文环境。要创建这样一种文化环境,首先要培育勇于挑战和创新的企业精神。企业必须营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树立崇尚创新、鼓励挑战的风尚,让每个人都成为企业获得新知识的源泉。学习型组织应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作为构建自身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培育和完善。

其二,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维持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未来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备学习型组织特点的、企业组织与员工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企业。企业将依靠企业共同愿景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并通过整合个人的学习,形成企业前进的内驱力。企业要培养员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开发员工的潜能保持企业的持久创新。

倡导诚信、执行力强的企业文化,破解“执行难”。

诚信。 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鉴于此,国企集团首先要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并把这一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诚信打造品牌,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商业伦理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自觉坚持依法经营、依法治企,牢固确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发展企业信用文化。

执行力。企业文化的执行力要靠制度化方式将先进的文化理念落到实处,这是构建和践行执行力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制度化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转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過程,反复强化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将其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当中,使任何一个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企业文化,行为上执行本企业的文化,使“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这种执行力文化是从制度上加以强化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硬执行力”。还有一种“软执行力”也不能忽视,即构建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参与、互相尊重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构建,企业员工能够及时知晓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共同拥有集体的知识信息,使他们能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变化作出反应,并依据共同约定的规范行动。因为信息的及时获得,使得员工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为企业出谋划策,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从而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引导到同一个方向,并使员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相互合作,促进企业兴旺发达。

倡导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破解“发展难”。

以人为本。“人员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一个组织同另一个组织的唯一真正区别就在于人员的成绩不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他要求使用他的人有特殊的品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在企业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实施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凝聚人,以事业育人、以待遇感人、以感情系人、以荣誉塑人,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和谐的文化环境,关注人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员工的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确定以后, 要随着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对原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和完善 。

比如,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用来指导本行业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与之不相适应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并赋予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诠释,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产品的开发、营销等方面,不断标新立异,或率先采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或独辟蹊径采取一种新的促销方式,倡导一种新的消费形式,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产品文化、营销文化和消费文化;注意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同步协调起来,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等等。当然,切不可把企业文化当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而忽视企业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作用,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起不到真正的应有作用。(责任编辑: 罗志荣)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从满足多样化需求、丰富信息化内涵、提高先进化效率及实现人机互动4个方面研究了图书馆职业能力的要素构成,提出了借助网络智能平台丰富馆内资源信息、利用社会力量宣传媒介融合活动、完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体系及完善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图书馆;职业能力;效能提升;措施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0.05.006

Key words: media integration; libraries; professional abilit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measures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已经应用于社会各界,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服务。作为网络传播的媒介,其为图书馆的发展也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支持。在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体系处在丰富和完善的发展阶段,为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增添了新时代的色彩与朝气。

1  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首先,图书馆职业能力的专业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在馆员和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上展现出的专业效果更加显著。一方面,馆员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体制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实现现代化改革。其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多媒体平台借助智能手段满足广大用户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用户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图书馆依靠媒介融合的发展理念,提高了服务大众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更能满足用户的文化诉求。最后,媒介融合借助技术力量,使图书馆在服务用户及完善内部管理的过程中都体现了时效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有助于图书馆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大众文化需求,從而使得图书馆成熟发展与时代趋势同步[1]。

2  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2.1  在图书馆服务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新技术

图书馆职业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新技术的开发及合理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资讯平台,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全方位的服务包括依靠技术的先进性,针对广大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将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中,随时随地地满足用户多样化诉求[2]。另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图书馆传统形式与新形式的融合发展,更新了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的体系,为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增添了新的内涵和要素。

2.2  资源信息共享惠及广大用户群体

图书馆利用先进技术方式和智能手段,以信息知识为核心内容进行资源的智能化、有效性的处理,更新馆内的传统资源,实现资源信息的智能整合,借助媒介融合平台实现共建共享,让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服务于广大用户,让用户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媒介融合,优化馆内资源的配置,积极改善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让传统资源、时效性资源等依托智能手段传递给广大用户,让资源真正地实现共建共享。

2.3  馆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实力提升加快

无论是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还是传统图书馆,都需要借助媒介融合的手段实现自身的变革。与此同时,借助媒介融合的作用,图书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馆员也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媒介融合一方面让馆员紧跟时代的步伐,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充实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图书馆进一步实现人机协同的发展目标,让馆员技术性操作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3  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3.1  用户:满足多样化需求

用户是图书馆实现服务功能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与为广大用户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媒介融合的应用,扩宽了用户获取资源、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不仅是传统的纸质资源,而且也有线上的、实时的资源,开创了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模式。图书馆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图书馆需要针对用户的个性、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开展有效性、及时性的服务,加大对馆内资源的宣传力度,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

3.2  资源:丰富信息化内涵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图书馆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提高,让馆内资源、信息、知识实现了“碎片化”发展。通过微信、QQ、微博、网络论坛等实现资源的传播,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地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图书馆借助智能手段等方式,丰富馆内信息化内涵,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新的阅读服务平台[3]。一方面资源信息的传递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便捷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图书馆的资源更加的丰富与多样。

3.3  技术:提高先进化效率

图书馆职业能力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借助技术提高先进化的效率,进而满足用户需求的职业能力和资源信息的丰富发展。通过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让图书馆搭建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智能服务平台,整合多种媒介融合的作用与效果,开展有益于广大用户的阅读平台、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图书馆实现服务社会的最佳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新时代追梦人的文明素养。

3.4  人员:实现人机互动

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去实现。首先,技术的作用不容忽视,其次馆员结构的合理性也不能轻视。馆员与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人机互动,才能让图书馆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展现。馆员通过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云端计算等方式让馆内资源的获取与传递更加方便。另外,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变革,促使馆员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全面发展。

4  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的路径

4.1  借助网络智能平台丰富馆内资源信息

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馆职业能力体系建设中,关键的一步在于借助网络智能平台丰富馆内资源信息。一方面,搭建网络平台,设立线上线下服务,线上开通网络智能服务,线下开通用户答疑解惑平台[4];另外,依靠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多方资源,如政府、企业、高校等为图书馆提供丰富的时效资源、信息和知识,图书馆在接收多方资源后,整合、深化处理,成立信息资源库,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另一方面,利用技术应用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内部结构调整合理化,人员配备专职化,从而让图书馆内部管理机制更加人性化,旨在进一步满足广大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用户体验的效果更加显著,让图书馆的作用发挥最佳的效果。

4.2  利用社会力量宣传媒介融合活动

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水平需要不断地得到提升,借助媒介融合手段,实现图书馆职业能力的完善成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图书馆需要利用社会力量宣传媒介融合活动。如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将图书馆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通过线上传播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收集信息资源,让图书馆利用智能平台、虚拟云端计算系统等进行信息资源数据的分析和深化处理,让广大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5]。利用技术手段解决馆内资源配置问题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馆员不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媒介融合活动与图书馆契合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同时也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理念,让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机制与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成熟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感受图书馆职业能力平台的魅力,进而提高新时代公民的素质教育,为新时代追梦人带来更多的精神榜样和力量。

4.3  完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体系

图书馆职业能力建设的完善与发展,不仅在于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在于馆员的高素质和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作为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人员,一方面,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本身的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图书馆需要为馆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6],例如,定期举办培训交流会、学术研究活动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考试,让馆员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广大用户提供最热情的服务,让图书馆资源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4  完善圖书馆职业能力建设

在媒介融合视域下,构建图书馆职业能力平台,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进而让图书馆向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图书馆职业能力由资源、技术、用户及馆员4个部分构成。资源要进行整合筛选、深化加工处理,形成精准化的资源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7];要利用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实现智能化发展,搭建智慧化平台,进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信息的合理化配置;由于用户个性、背景、专业的不同等,导致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借助图书馆的相关职能实现用户需求的满足;馆员的专业能力、自身素养的高低也决定着图书馆的发展。通过对资源、技术、用户和馆员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完善图书馆的职业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尧,刘喜球,王月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校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6):90-93.

[2] 曹继东.融媒体时代出版媒介融合发展的多元路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S1):260-262.

[3] 王奕,卢章平,刘玉梅.“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职业能力特点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展[J].图书馆,2017(5):27-31.

[4] 王正兴.图书馆职业能力与人类信息、知识、智能背景框架构建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5):47-53.

[5] 李宏.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S1): 16-19.

[6] 杨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5):67-74.

[7] 蔡迎春.文化阅读推广:媒介融合背景下“深阅读”推广新思维——以“海尚悦读 寻梦上海——海派文化阅读推广”为中心[J].图书馆杂志,2019,38(4):34-40.

(收稿日期:2020-05-21)

(修回日期:2020-05-29;编辑:魏民)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第4篇

媒介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传统媒介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媒介融合只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在大的媒体格局下,山东红色影视艺术要大胆创新,提升内容质量,提供高品质、正能量的信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应加快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抢占新媒体平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扬正能量红色文化。

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与传统单一的媒介叙事形式有所不同。以电视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实现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叙事范式,也就是跨媒介叙事。跨媒介叙事,这种媒介传播形式具有创造性意义。

跨媒体叙事对文娱项目进行的规划,主要是根据其受众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每个媒介平台有着独立的内容,不同媒介平台展示的故事情节相互关联,相互独立,最终为观众呈现出立体、饱满的故事。

跨媒介叙事,并非简单的媒介形式的整合,而是一种媒介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媒介形式,两者存着本质的差异。跨媒介叙事其表现方式主要为多媒介融合。近些年,影视节目顺应时代发展,充分运用各种媒介进行叙事、创作、传播,将游戏、出版、网络等媒介形式充分结合,从而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不同媒介平台在同一个大的故事框架中建构自己的故事文本、产品形式,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影视文化产品的新制作形式呈现出鲜明的“跨媒介叙事”特征。影视文化跨媒介叙事的主要形式包括开放性的叙事空间、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等。

在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正视媒介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更好的传播创新主体意识形态,通过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及特征有效地传播“红色文化”。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发展,新媒介和旧媒介共同存在、相互竞争,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流。新的传播方式与格局,也使得传统媒介素质培养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社会,在新媒介为主流的环境中,需要新的媒介培养方式。媒介素质培养不仅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编写、受传者对信息的接受的培养,还包括人们对信息的正确解读。

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或许会出现当下最常见的现象——媒介产物带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媒介素质的培养对这些媒介的产物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随着大众媒体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提高国民的媒介素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媒介素质的培养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积极弘扬正能量既传播了相关信息,还为国家治理提供助力。新媒体利用各种媒介反映社会民生、传递社会主流声音。

新媒体发展历史格局下,媒介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口语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主文化之一,其影响力有一定区域局限性。在媒介形式的推动下,口语文化打破了人们的文化桎梏,使得人们都能够去深入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并了解新媒体背景下山东红色文化的进步与中国红色文化的进步。

新的历史阶段,科技力量迅猛发展,衍生出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科技,这些科技催生出全媒体,为新媒体的发展、进步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有助于其重新塑造媒体传播的形态、格局、形式。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年龄段群体也在使用不同的媒介形式,因此,媒体传播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内容质量,还需要考虑受众的感官体验。传统红色文化只有实现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才能避免被边缘化,才能有新的格局与生命力,新媒体也要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内容优势进行创作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型红色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12月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好评如潮。观众和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一部让人震撼流泪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反映红色文化力量的作品,看完后我们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受。这就是媒介融合下的红色影视艺术创作的一个典型的优秀作品。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精华”与“糟粕”同时存在。因此,要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方向上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转换,从创新传播路径等方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引发文化的创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新面貌。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更加依赖媒介的融合,这是一个新的转型趋势,使得“红色文化”能够以一种新面貌展现给全世界。

很多红色基地和宣传部门还停留在传统媒介的宣传阶段。有些工作人员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甚浅,无法满足大众的红色文化需求。这使红色文化的宣传只停留在简单介绍革命事迹,宣传英雄人物的层面,因此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欠佳。

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将时间、空间、主题等表现元素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

在媒介整合、多渠道、多结构的影视剧艺术创作的背景下,发展大众化的红色影视是重要的。它在公众的视野中,艺术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岁月与历史,书写了中国人民在特定时代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伟大的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红色文化是对特定时空和人文地理学的概括和集中。在多重情感诉求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其情感来源,将经典与流行相结合,结合山东红色文化的特点,探索新时代红色影视剧创作的新方向。在这个阶段,电影和电视节目已经不再能给观众带来满足感和情感体验的需求,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增长也是必须的。

山东红色文化精神的代表——沂蒙精神,在全国极具影响力。沂蒙精神展现出来的是“爱国爱党、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与鼓舞下,山东人民转变思维,锐意进取,用汗水与智慧浇筑新时代富裕、文明、开放的山东。

山东早期的红色文化作品就有解放战争时期真实事迹改编的小说《红嫂》,英勇抗战故事《沂蒙頌》,歌曲《反对黄沙会》改编成为的《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优秀民歌,传唱海外。在抗日战争时代,红色文化不仅起到宣扬先进文化的作用,还起到鼓舞大众士气奋勇杀敌的作用。

第一,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产生了强大的媒体活力,使得媒体传播方式得到改造和提升。正是在这样一个媒体环境下,红色影视剧的创作获得了无限发展潜力。

第二,红色遗址旅游已成为这股强大的发展洪流中的一股巨大力量。它不仅自然地继承了融媒体时代的话语表达,而且构建了影视创意文化产业的新载体。体验红色旅游,感受历史与时代精神的传承,以及其文物和自然景观的各种特征,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精神载体和具体表现。

第三,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大众娱乐越来越具有娱乐性。随着现代生产生活等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娱乐影视作品来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从而达到高品质享受生活。因此,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影视创作人要深刻理解影视艺术大众化的内涵,才能真正创造、制作符合公众审美需要的影视艺术作品。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视域下山东红色影视艺术创新研究》批准号:18CCYJ34)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传媒文化中一个重要形态,在宣传和保护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这一现象的产生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电视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进行分析,研究电视公益广告商业化倾向产生的原因,借鉴国外公益广告运作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寻求解决之道,使电视公益广告更好的为我国公共事业服务。

关键词:公益广告;商业化;企业;社会责任

一、引 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传媒业也不断前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散发着浓郁的商业气息。然而在电视媒体发展的过程中,本应该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益广告也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功利性。本文将通过电视公益广告的概念及特点;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电视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原因以及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应何去何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决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问题,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

二、公益广告的概念及特点

1987年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开播之季就提出公益广告的宗旨:“旨在通过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或反映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倡导或警醒的方式,改变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公益广告的概念:“指区别于商业广告,面向大众的,针对现实问题和不良风气,通过广告的形式,通过传播公益性、社会服务性的进步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舆论,改善风气,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非盈利性广告。[1]”

公益广告的概念决定了公益广告有以下特点:第一,非功利性。公益广告具有为社会服务,追求社会效益,为社会文明做贡献的特点。第二,社会性。公益广告制作精良、能引起每个公民内心之震撼,创造社会效应和社会价值。第三,人本性。关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最本质的需求作为广告诉求的出发点。第四,教育性。公益广告通过长期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提升公德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使现代人打破隔阂,形成和谐向善的社会氛围。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欺骗性、虚假性、缺乏诚信、伪科学等社会现象,仅靠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时电视公益广告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手段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电视公益广告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承担着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倡导主流价值观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的责任。通过广而告之的形式,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揭露社会恶习,在观看广告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公益广告便恰如其分地充当了治疗社会顽疾的一味良药。

三、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持续发展,公益广告的重要性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逐步被社会认可,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种团体、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运作中来,一般来说我国参与公益广告的主要有:1.政府;2.企业;3.公益团体或慈善机构。其中企业公益广告在我国公益广告数量中占有很大比重。正是由于公益广告的社会性,决定其具有高社会价值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大量企业为提升社会美誉度便通过隐性手段,成为电视公益广告的热心支持者和赞助商,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运作中来,出现了“媒体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使公益广告逐步有了商业性的特征[2]。如《中国绿色公司公益广告》系列环保广告;百事公司“回家过年”公益广告;中国移动和谐沟通公益广告;2003 年,海尔“抗非”公益广告等。

我国当前电视公益广告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企业署名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最好武器和发布企业广告的绝佳形式。企业通过公益广告获得可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影响。这一优势的存在便使得一些企业把公益广告当做公关炒作的平台,利用公益广告进行大肆的宣传,以期获得良好的声誉和高额的利润。

在公益广告结尾打上赞助企业名称是企业署名公益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广告形式具有形式简单、社会认同度高、回报高的特点。如芬必得《关爱学校篇》,讲述了石老师创建学校,并照顾收养的流浪儿童的感人事迹。因长期劳碌,石老师饱受腰痛折磨,芬必得帮助石老师解决的腰痛的问题,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希望。这则公益广告播出后,反响极好。给企业带来了极高的社会关注的和美誉度,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该企业的社会认可度[3]。

(二)融入公益因素的商业广告

大量的广告制作费用对于追本逐利的企业和商人来说必定是难以割舍,这使得企业不能把利益抛掷一旁,一些企业便不满于只是将公益广告作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平台,而是将自己的商品也直接安插到公益广告中去,大肆宣传。即在自身广告中安插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元素,如公益活动、公益捐款等,其实质仍然是商业类广告。很典型的就是农夫山泉饮水“你喝一瓶水,我捐一分钱”的思源心愿篇公益广告。从广告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企业具有公益之心,可事实上企业并非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而是把企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其目的不是向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是借此公益广告来销售更多的商品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政府参与的公益广告

从1986年贵州省电视台播出第一则公益广告以来,我国公益广告便采取了政府行政化运作,媒介免费播放的固定模式,由于公益广告的制作费用高,耗时长,收效慢,并且没有广告收入等原因。现有的政府和媒体所参与运作的公益广告出现了模式化、单一化、雷同化的弊病,内容枯燥无味,播放时间也大大减短。如在中央电视台12套播出的保护森林预防火灾的公益广告,广告以动画的形式出现,播出时长仅有40S,让小狮子充当消防员,警示大家要保护森林预防火灾。不得不说这样的形式相当老套,并且用虚拟的卡通人物来表现创意,真实感不强。尽管卡通和动漫越来越受欢迎,但毕竟给人感觉是虚拟的,非真实的,没有真实血肉之躯的情感,而且卡通形式的广告多为儿童所喜爱,而这一题材的公益广告所面对的是所有受众,因此说服力并不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四、电视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原因

(一)电视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内在原因

在江苏省针对受众是否留意过公益广告的抽样调查中只有16.1%的人经常留意公益广告,约84%的人偶尔甚至几乎没有留意过公益广告。在“你认为公益广告对你的观念或行为是否有影响”的调查中,超过90%的调查者都认为公益广告对其产生影响,仅有不足10%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没有影响[3]。由此可见电视公益广告通过具体生动的试听感受形式,以悦耳悦目、赏心怡情的方式凭借其受众多、传播面广、传播效果好的独特优势,对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公益广告看似一时没有效益,但通过公益广告长时间传播,在公众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加上公众对企业整体形象的认同,能使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塑造企业形象,这是任何商业广告所无法企及的宣传效果。

公益广告产业化趋势产生的内在原因便是企业的逐利性。经济学上,企业被定义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团体,甚至被冠上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动物”的名号。因此,任何有利于利润最大化的营销方式都不会被企业放过。公益事业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最优选择。注重公益广告是企业广告意识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一本万利的营销之道。所以一些企业把公益广告当做企业公关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公益广告这一平台实现公益营销,千方百计的将企业元素融入到公益广告中去。

(二)电视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外在原因

由于缺乏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合理有效的监管制度、完善的运作模式等原因都使得公益广告商业化发展不稳定、不健全等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法律制度不健全,行业规则尚未完善,进而难以实现政府、广告公司、媒体、公众、企业全面协调统一。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公益广告的长远发展。是公益广告商业化产生和存在问题的外在因素。

五、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应何去何从

(一)国外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

企业参与公益广告的现象在发达国家早已出现,并且已经形成了“组织者”、“投资者”、“制作者”、“发布者”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运转有效的运作模式,即政府、媒体、广告公司、企业通过筹集资金、广告策划、创意制作、媒介发布等为公益广告事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保障,实现企业与公益广告的有机结合[4]。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美国和日本的公益广告模式:

1.美国公益广告模式

美国被誉为现代意义上公益广告的发源地。社会主导型是其主要运营模式。二战之后,美国便了成立广告理事会这个非赢利性机构向社会提供义务服务。通过选取人民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经过政府、企业、媒介三方的相互配合,形成广告委员会制作,广告公司提供创意,市场营销人员给与协助,媒体无常提供广告时间和版面的运营模式[5]。

2.日本公共广告运作模式

日本公共广告的发展是完全独立于政府外的第三方独立机构,与美国相不同的是,企业在日本公共广告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日本公共广告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公益广告,但其主要目的仍是为公众服务的,与公益广告的性质相同。1974年,成立日本公共广告机构。形成了通过会员的会费和赞助获得资金支持,由企业负责提供资金和信息服务,会员广告公司制作,由会员媒体免费提供版面和时段刊播的企业、会员广告公司和制作公司三方组成的公益公共广告运营模式[5]。

(二)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方向

相比发达国家成熟的公益广告发展模式,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发展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组织者和投资人的角色没有得到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了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长远发展。

在电视公益广告的商业化问题上,我国学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需过重看待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倾向,也有学者认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公益广告商业化的问题,如学习发达国家现有模式,在我国建立一个由企业、政府、媒体与广告公司所组成的公益广告管理机构,来管理电视公益广告。本文认为应当明确电视公益广告的定位,保证其公益性,而不能把公益广告当做企业宣传自己形象和产品的工具。公益广告不是公关炒作,如果不维护“公益广告”的公益性,势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浑水摸鱼者,把“公益广告”原本这块最圣洁的“水源地”搅和成个“浑水池”、“臭水沟”。

究竟如何解决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呢?本文认为应当明确四者的责任,形成有机结合的广告运行模式,使每个部分都以把关人的身份置身于公益广告事业中去,有效的保证公益广告事业的良性发展,严格界定公益广告的概念,防止商业性侵入[6]。

1.“谁来组织”

自1996年国家发布《关于开展“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月活动的通知》,决定于1996年9月1日至10月1日的一个月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月活动活动的开展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和组织全国性、大规模公益广告活动的主导性模式,使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得以逐渐在全社会普及开来[7]。政府部门参与公益广告事业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2.“谁来出资”

在现有的投资者中,企业是保证公益广告向前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但企业公益广告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避短扬长,实现其良性发展,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6月6日南方周末正式成立了“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以全面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为使命。自此,南方周末每年都会举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选活动。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步增强。对我国企业而言,我们要允许其慢慢成长.使企业将自身的发展计划融合到整体的社会发展中去,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其对公益广告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公民公共意识的提高,促进我国公益广告事业良性发展。

3.“谁来制作”

广告公司作为公益广告的制作者,要使公益广告可以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商业广告相媲美。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广告公司也应当以社会责任在规范自己的行为,配合政府的宣传计划,协助政府做好公益主题的宣传,并通过自身优势来研究确定宣传主题,整合自身力量实现宣传目的[8]。通过创意、策划、设计和制作,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深入广告主题,提升公益广告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完美感受。

4.“谁来发布”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决定其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引领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这与公益广告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一致的。因此,我国媒体做为信息的传播者,理应成为公益广告的发布者,通过自身宣传优势,传播先进思想,倡导主流价值观,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为13亿中国人打造一个绿色的精神家园[9]。

5.“谁来监管”

要保证公益广告事业的良性发展,使其成为一项长期繁荣的发展事业,就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因此,我国应当成立一个由政府、企业、广告公司、媒体、社会各团体公共参与的协会。依据法律法规,以把关人的身份参与到在公益广告运营中去,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促进我国公益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六、结 论

当前,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化问题在所难免,但央视公益广告投放数量逐步增加、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的评选等现象无不证明我国电视媒体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增加,改变电视公益广告功利化现象指日可待。因此,我国公益广告事业急需建立一个完善的运营模式,使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真正成为“由政府部门组织、广告公司制作、社会公共机构及企业投资、媒介传播,真正为社会公众服务,谋求社会公共利益的非盈利性广告[10]。”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朝着健康、持续、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泽宏.公益广告导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

[2] 聂艳梅.中国公益广告大事记[J].中国广告,2008(2).

[3] 王石,巢桂芳.江苏公益广告现状调查与分析[J].东南传播,2009(10).

[4] 张永林.国外公益广告发展经验借鉴——以运作模式、企业责任为视角[J].学术交流,2009(19).

[5] 本刊编辑部.海外公益广告的三种运行机制[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5).

[6] 王亚楠.改革开放30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主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

[7] 倪宁.广告新天地——中日公益广告比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 马连鹏.公益广告社会教育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9] 马轶红.公益广告彰显中央电视台的责任和品质[J].中国广告,2008(40).

[10] 丁丁.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J].广告大观,1999(28).

文化融合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互融性的存在,才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以企业文化作为自身的新载体,并且,也正是因为互融性,才使得企业文化可以更好的融合到了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企业借助于企业文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有效促进企业思想政治的创新发展。本文就如何实现西安天然气总公司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新途径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天然气公司;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及创新

一、西安天然气总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企业的员工通常都具有十分强的利益观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注重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同时对于员工的合理诉求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新时代的员工个性比较张扬,拥有相对更强的自主观念,普遍缺乏较强的责任意识。再次,大部分员工具有比较强的开放意识。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西安天然气总公司员工更好的认识世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超前的意识。最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社会新环境冲击。拜金主义、现实主义、背信弃义冲击和考验着思想政治工作中重道义的传统教育;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冲击和考验着思想政治工作中重国家、重集体、重大局的传统教育。

二、企业文化担当西安天然气总公司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企业文化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具有时效性,这是以为内在企业文化当中蕴含着十分强大的企业精神,不仅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而且还大大增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西安天然气总公司以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极大的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空间,并且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充分的融入公司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企业道德等,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将企业文化逐渐转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西安天然气总公司企业文化担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时,将会使西安天然气总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的融合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从而使前者的实效性变得更强,同时还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拥有更加良好的发展氛围,从而使工作变得更加的具有主动性,因此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并且能够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转变为更加具体的内容,此外,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形成了全员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不仅如此,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充分的融入企业文化,不管是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都会使西安天然气总公司员工的内心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新途径探析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安天然气总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努力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同时,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具体如下:

(一)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环境实现两者融合

要想有效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就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员工,所以,西安天然气要尽可能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积极对公司进行宣传,特别是随着日益普及的网络技术,使得宣传工作变得更加的快捷。比如可以以网络为媒介畅通干部和员工的沟通渠道,不仅有助于对企业文化深刻内涵的诠释和宣扬,同时还能够深入的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并且通过该平台还有利于员工敞开心扉,向管理层反映平日不愿意反映的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也有助于使员工对企业文化更加的认同,并最终促进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

(二)通过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实现两者融合

从实质上来说,企业管理就是要解决如何树立和落实企业价值观的问题。在众多的要素里面,发挥着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又延伸出了譬如信念、使命、目标等相关的要素。不可置否,在企业文化当中,企业价值观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属于其中的核心构成部分。所以,企业文化要能够和企业相关方的共同需求相符合,实现企业和员工以及社会的共赢,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必须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导向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积极的营造公平、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在企业价值观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充分融合,进而更好的统一企业和社会的各方利益。在此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凝聚人心,使企业的精神资源得以合理的优化和创新发展,将员工切实统一到企业文化战略发展的要求上来,使奇特的企业精神文化变的更加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实现两者融合

西安天然气总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各种活动为媒介,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充分的融合,这种群众生活中比较喜闻乐见的活动对于员工而言更容易接受和融入其中,而在這些活动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后者情感化人和以理服人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的借助于企业的门户网站、宣传栏等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各种重大节日以及厂庆等组织征文比赛、趣味活动,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等等。

總之,随着西安天然气总公司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还会出现更多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者融合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除了需要西安天然气总公司保持足够耐心与努力外,还需要对两者融合做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估,才能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上一篇:中国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专科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