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论文范文

2023-09-17

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监督作用中日渐突出,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愈来愈受到审计全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控制与防范

审计风险与审计工作同在,伴随着审计工作全过程。随着审计责任的加大,审计风险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普遍认为有效控制与规避审计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我们审计工作者必须不断探讨和努力规避的问题。

1 努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素,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审计工作需要,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

2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增强化解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应具有一种客观辩证的哲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具体地融于审计活动中,用正确、科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审计人员客观准确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地处理好审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做好审计工作。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机关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及其损失。要认识到审计风险既是自身的职业风险,也会对审计人员自身形成政治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自觉形成防范审计风险的思想意识。

3 努力规范审计行为,扎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标准、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质量检查、考评等制度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化、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化,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针对不同的审计阶段,建立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草案、审计信息发布和总结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设置质量控制点,使审计质量监督更加规范有效;通过对审计机关外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检查来达到对审计质量责任的控制;建立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制度,使审计人员逐步强化审计质量的意识;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机制,监督检查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和追究审计责任,切实起到控制审计质量的作用。

4 积极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审计部门管理水平

建立审计部门质量监督体系,不仅包括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的执业监督的作用,还包括加强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在事务所内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制度,并得到切实的执行,以保证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专业标准执业,达到质量控制要求,从各环节上控制审计风险。针对国家审计机关除了要建立健全强有力地内部约束机制外,还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达到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审计机关可按照机关管理的控制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对审计机关辅助办公系统(OA)进行完善,内容涵盖财务管理、文书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审计业务管理、考核体系管理、人事管理、政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规范机关基础管理,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审计机关管理高质、高效。

5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当前计算机已同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明显地强化了工作手段,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开展审计势在必行。审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首先要普及,并逐步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其次,要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在一些项目审计中进行试点,再经修改完善,提出需求,再推广使用。以审计方法的高科技含量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因此,这要求审计人员要不断调整自我,并在调整中开发风险分析和防范方法,加强风险理论研究,深化审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遏制风险的目地,才能更好地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道琴,王淑晶.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No.01.

[2]邓芙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北方经贸.2010 No.03.

[3]吕博.论审计风险[J].宁夏审计.2000,(2).

[4]傅卫民.浅谈审计风险的防范[N].中国审计报.2000年.

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审计现场的管理与控制,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审计;审计现场;管理与控制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审计现场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重视查问题、轻视管理;二是审计计划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三是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僵化,审计项目组各自为战,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审计现场时间管理随意性大;五是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还不尽人意。部分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凭主观经验多,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的意识不强,我国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体系及制度也还不完善,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应重点做好审计现场各个阶段的控制工作。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控制要点有三:

(一)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审计人员的增加,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如图1所示:

从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体现了一个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某某人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示这个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二)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我们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后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 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分析,这一结构适应性强,符合审计作业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各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总结新的审计方法,有利于完成新的审计任务和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性。这一设计既体现了职责分工,同时也体现沟通和协调机制,引入和强化了合作的意愿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主要控制点如下:

(一)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

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

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密,存在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三)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四)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六)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作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

(一)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项目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公允性。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

1.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2.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二)撰写审计总结

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三)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二级复核

审计项目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复核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部门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既是对审计项目经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1.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2.复查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4.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5.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6.监察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7.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四)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

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

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1.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2.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经理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这项工作,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承担,是对整套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的原则性复核。

(五)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和总审计师、审计顾问,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娄尔行主编. 审计学概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晓霞. 企业审计风险.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高校审计编写组. 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冯均科主编. 审计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 何庆林主编. 企业审计技术.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6] 张庆龙. 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 杨忠莲,徐政旦. 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 审计研究,2004年1月.

[8]李树华. 独立审计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 上海三联书店,2006 .

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更为丰富和活跃,万千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市场给予了企业无数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和风险。所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抢占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得到效益保障,就需要企业在其内部控制和管理上得到更深层次的完善,特别是在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方面应加强重视。本文就企业审计风险问题及其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探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日益增加。企业想要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竞争能力,完善企业管理,就不得不将审计监督和评估科学合理地运作。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我国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风险防范管理亦不够完善。这些年来,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数据交易管理系统,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环节越来越多,这都加大了审计上的风险。因此,如何控制企业审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审计风险概念

从概念而言,企业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部门在企业审计上担负的相关责任和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大致分为三类: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对审计者来说在控制上比较困难。但是检查风险主要因为涉及主体行为所导致,所以能够让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它和审计主体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程序、证据、方法等等紧密联系。

虽然我国企业在其内部控制和管理上不断得到完善,但是企业的审计活动中仍然存在着风险。虽然,企业的审计风险存在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使其尽可能减少。主要来讲,企业的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指的是企业因在开展经济业务的处理中,因为企业的财务报表或经济业务出现了差错,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层面上存在不足所导致的审计风险。

企业中的控制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不足,在企业的财务报表或相关经济业务出现了差错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指出并纠正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企业中检查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在施行企业的经济业务审计检查时,面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或企业在内部控制和管理上的隐患和不足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或发现后没有认真解决,从而导致的风险。

因为现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在不断地进行微调以及企业的不断发展,所以企业相关审计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审计风险的考虑,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企业的审计风险,让企业的审计质量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应从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源头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达到有效地规避企业审计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科学合理的审计管理制度和审计机构是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内审管理制度对于审计人员迅速发现且有效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帮助,让企业在健康中发展和成长。相反,假如企业管理制度不够科学,管理不够完善,那么审计人员就很难发现并及时处理企业在经营当中存在的隐患和不足,不但会让审计风险产生,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若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同时对内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将审计人员进行的活动认为是在鸡蛋中挑骨头、找麻烦,那就很难保障企业审计人员的权威性和效率性,导致审计人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进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领导在内部控制上认识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处于首位,并参与其中,提高了内部的控制和管理。然而也有很多领导更大程度上将重心放在怎么提高生产,却对影响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一些领导觉得管理好了财务部门就管理好了企业全部,觉得财务才是企业的生命力。一旦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贿赂相关人员,没有正视法律的监督和管理,导致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三)内部环境变化导致控制风险加大

当今世界已是信息技术时代,电子经营管理系统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加速了企业数据处理和营业机构分开。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强了管理运营的效果,提升了内部管理。同时,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控制设计中存在的一定隐患,很难在刚开始进行设计时就全面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的实践和探索当中不断得到完善。因此企业信息化有利有弊,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的审计证据,造成舞弊活动不断出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为了开阔市场,在推出新产品、进行新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也可能会因为偏离或影响核心主营业务造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隐患。

(四)企业经营风险导致企业审计风险产生

纵观世界,美国经济萧条,欧洲失业走高,我国通货膨胀,全球整体经济并无欣欣向荣之感。而我国企业无论是在生存和竞争上都愈发艰难,经营风险一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正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审计风险产生。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型企业基本上都将目光着眼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对经营风险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刻,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上十分不足,同时也没有投入专项经费和专业部门以及人才进行实际的风险研究和防范,进行减低或控制,风险管理意识极不专业和薄弱。同时在经营中亦存在各种隐患和不足,加重了经营上的风险,于是审计风险也随之产生。

三、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一)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

根据相关部门的审计工作规定,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从实际情况来看,独立的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审计上提供了质量上的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独立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和最高管理层对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监督,但并不参与其中。

(二)加强监督力度

在企业管理中,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严重案件审计难度大的现象,应找出其造成的原因。提高权力监督力度,重视并监督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若在审计中发现了问题仅仅停在曝光表面,却没有切实的解决下文,一方面让审计人员的辛苦付之东流,另一方面降低了审计人员在群众心中的威信。要让审计实际发挥对权利人的监管,将权力的监督和管理实实在在地落实。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强化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处在信息时代,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止需要熟悉财务以及审计等业务,同时应具备管理、金融、统计、计算机等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加强审计查证效率、分析力以及经济预测力。

(四)正确利用审计方式

审计人员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针对企业在内部控制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资产流动性强、企业经营情况较差、业务繁多等审计情况,提高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科学的提高样本量,增加审计覆盖面,采取丰富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五)提高风险管理

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因此企业应提高风险管理以及抗风险的水平,从而达到减少风险产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小型企业应完全发挥会计在风险上的防范和研究水平,正确合理地研究市场环境变化会给企业带来的隐患和问题,以及造成的影响程度。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加强风险的预测能力,针对不同的风险要有客观和科学的认识,并能有效地鉴别,达到防范和控制严重风险,让企业可以及时地使用丰富的方式进行预防,将可能承受的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六)科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想提高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管理,进行高标准的规范并严格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应严肃处理。同时应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限制出纳者的权力,不允许其兼任企业的审计和核算工作,并倡导岗位间互相监督。还要完善财务核算审计机制,因为财务的审计核算直接影响到信息的真实与否,所以需要明确审计机构以及财务机构的独立地位和作用。确保部门和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下运行更顺畅。

四、结语

总之,企业应加强审计风险的规避意识,科学运用企业审计,控制和管理好企业审计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得到保障,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罗丽霞.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J].事业会计,2003(06).

[2]韩春丽,尹庆伟.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1).

[3]蔡雨杉.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9(29).

[4]马玉娟.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0(02).

(作者单位: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常州分所)

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包括治理结构缺陷、审计意识不足、会计基础差、会计核算主体不明,随后介绍了民营企业加强审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包括创新内部风险控制环境、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创新风险控制方法、明确会计核算内容,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随着时代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对于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针对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进行深入探究,有效减少审计风险,促进民营企业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1.企业治理结构缺陷

从当下我国民营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分析,其主要采用一种单边治理结构。而民营企业的主要经营特征是企业中的领导者不单是企业各种非人力资本的持有者,同时还是企业管理者,具备剩余索取权、经营管理权等关键权力,而在民营企业内部也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家族成员参与到企业相关管理职位当中。而该种单边治理模式,委托代理相关道德风险较低,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利责权的统一性,为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能够提高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效率,但如果是想要进一步扩大发展,提升企业经营利益,便不适用于单边治理结构。此外因为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较大困境,容易产生内部控制为核心的家族管理模式,影响企业相关制度建设工作。

家族管理模式下,民营企业中的财务工作主要是由企业管理者进行掌控,缺少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合理管控措施。而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也存在一种轻财务、重技术的通病,为了能够更好地节约生产成本,单纯削减财务人员数量,本来应该由出纳、会计以及财务三个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变成全部由一个人完成。尽管部分民营企业设置有相应的审计管理制度,但是因为无法进行有效把关,导致相关制度规范流于一种表面形式。在缺少科学的内控机制或内控制度存在缺陷的条件下,便无法发现企业中的虚假账目,或无法实施合理控制,增加企业的审计风险。

2.企业审计意识不够

民营企业数量较多,但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业务形式单一。而企业实施委托审计是出于应付外界因素的目的,是一种被动的审计状态,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进行有效配合,只能进行消极应对。

因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同时自身的审计意识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的报表审计收费金额。因为会计基础十分薄弱,导致审计成本较高。实践操作中,相关审计人员按照独立审计的基础原则,认真履行必要的审计流程,如此大范围审计工作量和小型审计工作量之间便出现审计收费不匹配的问题。此外,少数民营企业对于审计工作还具有十分苛刻的要求,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审计人员还存在明显的忽视心理,无法进行有效配合,如此增加了企业的会计审计成本,减缓企业的审计速度,而会计监察人员的选择风险和收益的过程中,只要一不留神,便会扩大审计风险。

3.企业会计基础较差

因为民营企业相关资产规模较小,因此会计部门整体结构设置较为简单。通常会产生会计人员选拔应用和会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财务建设过程中违法记账和不规范建账等问题,企业相关会计核算工作违背了基础规范条例要求。而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相关意识普遍停留在一种传统记账模式上,把财务人员单纯当成一种记账会计,此外因为家族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企业内部相关财务人员整体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尚未形成计划、预算、考核、审计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人员普遍负责成本会计工作,而忽视了管理会计任务。企业内部相关财务人员,单纯负责记账工作,对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工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而该种财务管理模式,容易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了解。管账管钱的工作模式影响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财务和预算战略,更加无法形成有效的财务分析系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在实施审计工作中,相关负责人员的主要目标是企业报表等财务资料,和企业中的其他财务人员进行接触,审计人员也是从企业财务人员入手,开始实施审计工作的,为此企业相关的财务人员对于整体经营状况的了解,还会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尤其是民营企业,因为财务人员通常不会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因此对于企业实际状况了解十分有限。该种条件下,如果审计人员单纯依靠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的了解而进行审计工作,则无法有效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4.会计核算主体不明

因为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初期阶段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集体企业形式為主,随后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领导出于改制成本考虑,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的经营资质、房屋土地权属等信息尚未产生任何变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没有进行清晰划分。而民营企业领导主要秉持如下观念:“企业就是我的财产”企业财务没有进行清晰划分,导致资产管理状态十分混乱。而个人家庭和企业财产之间也经常出现互相占有的问题。企业财产等同于银行活期存款,可以自由存取,而没有任何限制。

在企业经营独立性不足的条件下,是无法保证企业提供公正、合法的会计报表信息的,为此需要审计人员针对相关会计报表提出鉴定结果,提高了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存在经营独立性缺陷的企业,其通常也存在隐蔽性特征,如果审计人员无法及时意识到相关问题,便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民营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创新内部风险控制环境

实施内部审计风险有效控制过程中,需要民营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管控,企业相关领导者需要从内在入手,充分了解到潜在的内部审计风险,以及相关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隐蔽性,促进内部风险控制任务在民营企业中的顺利实施,坚持风险控制作为核心任务,营造出相应的企业文化,结合企业的官方网站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扩大内部风险控制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员工风险意识。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设计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内部审计流程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内审制度的有效落实,始终保持一种原则性态度,创建专门的机构组织,比如组建专业的审计部门,同时合理宣传审计部门中的独立负责人,从基础职能角度入手,审计部门负责人直接面向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等高层管理机构,提供内部审计独立性。除此之外,针对当下民营企业中普遍缺少完善的审计制度等问题,需要相关管理机构补充和调整审计法规,为企业相关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约束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机制,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风险管控质量。

2.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通过对企业相关审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民营企业中的审计管理缺陷,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此需要企业针对内部审计风险构建相应的控制管理体系,补充、调整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从企业生产、研发、营销、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审计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宣传各个部门的责任主体,严格落实责任人机制,比如对审计部门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力进行有效规范。理清审计部门管理人员在行政和职能等方面的报告关系,提升审计部门和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为审计工作提供充足的预算支持。针对稽核与登记等不相同职位,应该参考岗位分离机制,尽量不要出现一岗多人以及一人多岗等问题。促进企业内部相关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规范管理,针对审计工作构建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解决方案和风险预警体系。企业实施日常审计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同项目流程所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找出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核心关键点,制定内部审计方案,并按照相关审计方案中的具体要求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对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严格把控。比如企业可以把日常支付中的业务审核工作融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并联系财务部门实施同步审核。在企业管理印鉴的过程中,相关财务部门可以对企业相关印鉴进行控制管理,而印鉴应用中,由业务工作人员拟定提交申请书,企业审计部门仔细核对与检查具体的申请内容,在顺利通过审核后,由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盖章处理。

3.创新风险控制方法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审计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融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构建专门的软件系统,提供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帮助相关审计人员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民营企业尽快实现信息细化审计系统的构建目标,借鉴科学的内部审计系统,整个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特征,了解企业内部经营发展状态,促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及时更新,优化创新相关审计流程,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效率。健全企业审计标准,联系不同发展项目风险特征进行准确评估、识别、控制,构建审计标准,针对相关审计人员实施评价监督,从源头入手控制审计风险。民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该形成智能预警机制,其中包含风险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等形式,创造AIS审计辅助系统,支持自动生成审计稿件、异地办公等工作,提供可靠技术支撑,提供民营企业的审计质量。将AIS审计系统和各个部门工作之间进行无缝对接,从而为审计人员对各种资料信息和财务报表进行查询提供便利。

4.明确会计核算内容

从关联识别层面分析,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关联方清单,按照标准审计流程规范实施审计操作,对于和企业之间存在大量业务联系的单位,如果企业没有将其当成关联方,则在实施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进行重点关注,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实时进行审计工作。针对企业关联方交易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选择重点审计方法实施,执行多种实质性测试以及少部分的符合性测验。除此之外,还需要审计人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询问不同层级的工作人员,掌握关联方交易状况,针对企业日常交易所采用的价格,应该通过同行对比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对企业各种实物的盘点。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相关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审计工作质量关系到审计风险的控制水平,为此想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应该从根源入手,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改善企业风险控制方式,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兰.风险导向审计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173-174.

[2]吴仲浩,姜鲲.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民营企业绩效审计可行性分析——向荣集团考察实例[J].市场周刊,2019(06):116-117.

[3]朱依.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问题研究——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19(02):69-70.

[4]陈珊珊.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成因的多案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作者简介:郭梦云(1992- ),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郑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审计

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当中,其实内部审计工作可能存在诸多的现实风险,由此文章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当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风险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探究。最后,依照当前事业单位所存在的各类审计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此使我国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优化。

一、引言

在我国的审计监督体制构建过程当中,内部审计在整体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性作用,使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能够进一步的对自我进行有效的监督,内部审计在开展过程当中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性作用。然而相应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由此需要进一步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所用的现实意义进行综合性的探究,并且需要使其自身内内审计风险的防范力度得以有效的增加。以下将对对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综合性的探析。

二、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详细的概述

内部审计风险在出现过程中往往与外部审计风险予以对应性,其主要内容是指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各项内部事务的综合审计工作所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内部审计就其自身而言,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整体单位的管理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工作中能够使单位所有的内部治理质量得到综合性的优化。然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独立客观的原则予以遵循内部审计,在开展过程中不仅会对财务方面内容予以包含,同时会对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审计,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发展而言,整体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部门的综合免疫系统,而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正进行着更加深入性的改革,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审计工作也受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关注。文章中所分析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中,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其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应的从属机构所存在的一切财务支出行为进行综合性的审计,并且对其所存在的各类经济活动所拥有的有效性真实性进行客观性的审计。对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以及弊端进行有效的发现与纠正,以此使整体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其自身所有的风险同样相对较高,由于人员管理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会致使相应的风险提升,以此使得整体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完善性无法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其自身审计风险所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识别环节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首先,风险管理意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较为薄弱。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其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应的风险认知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无法对具有高度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活动予以开展,由此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控制过程中存在控制不足的现实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于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开展工作中无法对审计所存在的风险危害性予以有效的认知,由于审计工作人员及自身所拥有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由此致使前段时间的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无法对较为优质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构建,并且无法将相应的风险评估结论作为整体审计计划予以开展的依据。同时在具体的审计过程开展中,由于对风险识别无法进行有效的优化,将致使相应的审计单位自身所拥有的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误差,使整体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规范性相对较低,使相应的审计工作往往习惯侧重于对各类习惯思维予以应用,致使整体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受到较为突出的现象影响。

第二,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整体风险防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健全。较为优质的风险防控机制能够使审计人员对各类风险管控工作予以进一步的优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对较为优质的风险管控机制进行健全,并且对各项流程进行纵向处理,对于审计人员自身发展而言,相应的审计工作如果仅仅能够凭借其自身所拥有的经验予以进行,将使得审计过程中会出现诸多与程序不符的不规范现象,由此将致使审计过程中无法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事业单位内部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风险管控制度的构建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其无法对更为具体的工作指南予以构建,因此致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所拥有的风险管控水平相对较低。

(二)风险衡量环节及评价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问题

首先,其自身审计力度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存在着无法对相应的工作予以胜任的现实问题,无法对审计的专业方法予以综合性的掌握。根据相应的调查可以显示,在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仅有5%左右的審计人员能够完全对所具有的各类审计工作予以胜任,而在事业单位内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部分基础部门诸多审计人员往往具有着较为突出的兼职性质,其自身往往无法应用较为优质的审计能力,同时不能够拥有更为优质的风险评估能力,相应的人员自身所用的年龄相对较大,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了高度的单一性,无法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之下的各项审计工作予以有效的认知,进而使相应的审计风险大幅度提升。第二在进行具体审计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类风险评估手段具有的高度的单一化特征,在审计过程开展过程中,审计方法往往会对最终所拥有的审计结构产生较为深远性的影响,而实际审计过程中,较为单一的审计方式无法对诸多不同方法予以含糊,会对管理方法等诸多内容予以涵括。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其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化建设步得以进一步的加快,而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无法对全面信息化的手段予以应用,并且现在的审计工作往往会以人工统计的模式予以开展,因此在开展过程中,会由于人工操作等诸多原因,而致使整体审计风险大幅度提升。

(三)内部审计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问题

当前事业单位在进行具体的内部审计过程中,无法对整体审计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无法对实际重点及相应的目标进行有效的确定,而由此致使整体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性的不确定因素,使整体审计风险大幅度提升,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有效开展的过程中,无法与目前所有的事业单位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联系,无法对新出现的业务进行有效的审计,而由此也将支持审计过程中存在现实的现实风险。

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风险防范有效方式

(一)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能力,在进行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控制的主要任务由此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经济环境独立性影响以及审计方法等诸多角度入手,对相应的风险進行有效的识别,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体经济环境有着较为突出的现实变化,整体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具有的复杂性得以进一步的体现,由此也致使审计风险得以进一步的增加。由于整体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业务拓展性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导致事业单位与外界所存在的各类经济活动愈发频繁,致使其内部所有的审计对象具有了高度的复杂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对其自身的审计范围予以有效的扩展,对各类审计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此使事业单位风险识别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审计员工往往具有着高度的兼职特性,因此其工作中所具有的工作量相对较高,往往无法对审计工作予以更加细致化的构建。由此,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全职审计人员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工作的专职性予以进一步的优化,使审计工作所具有的独立性能够获得充分的保证。

(二)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综合性的衡量及评价

内部审计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其风险所存在的差异性特征将致使内部风险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予以进一步的体现,而每种审计风险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评估方法具有着高度的差异性特点,在具体的审计过程开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依据被审计的对象及相应的审计对象,对各类审计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掌握。举例说明,可以对审计风险模型法以及风险因素分析法等诸多模式予以应用,风险评价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是风险评估基础之上开展各类综合性的评价工作,可以根据相应审计部门所存在的现实规定,对风险安全标准进行有效的判断。

(三)对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而言,需要对其自身所拥有的制度体系进行综合性的完善,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要有更加规范化的现实特征。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自身所有的内部制度进行综合性的构建,根据我国所存在的各类审计法律法规,对各类审计经验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使审计内部所有的规章制度得以更加规范化的构建,对审计风险防护方案进行综合性的构建,使审计风险防控工作能够获得有效的制度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体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审计自身所拥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以进一步的优化,使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所具有的防范性对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使内部审计所具有的风险识别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使内部审计所拥有的风险衡量及评价能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使内部风险的审计制度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其自身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转变,对各类管理审计予以重视,对审计内部的环境进行优化,对内部进行综合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的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使整体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获得更加优质化的构建。

(作者单位: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风险,本文通过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防范措施,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审计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進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即是说内部审计是为了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而设立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信用社遵循规章制度和程序得到合理执行的有效保障。其有助于信用社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规避风险,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概述

通俗点说,内部审计就是人为的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审查,以防止风险的发生。但既然是以人为的方式进行监督,那么“人”这一主体就很有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监督出现漏洞,从而出现不曾预料的风险,致使组织受到损失。而农村信用社涉及到信贷风险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农村信用社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自我监督有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合法、信贷信息真实、资金财产安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1.操作违规导致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和相应程序而进行违规操作,导致的经济纠纷、资金误差等经济案件,不但影响了信用社的信誉,还会对老百姓的利益造成损害,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取证、查证不真实导致的风险。审计人员所获得证据不足或者有误,导致重要项目的审计与事实严重不符。一般来说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审计人员不负责或是知法犯法,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不进行追究,从而使得取得的证据失实。二是在技术层面的误差。因为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并不会对所有数据进行审计,而是进行抽样调查,在获得样本的特征之后,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而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所获得的证据会与真实情况有着误差。

3.定性不准造成的风险。内部审计的人员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整体素质不一,每个人的道德素养与业务水平不同或是技巧经验的差距,从而使得审计判断会不够准确,进而产生风险。

三、导致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

1.农村地区的特殊性。由于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在农村信用社进行业务办理时对相应的制度和法规不够熟悉,需要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导致了信用社业务繁忙。除此之外,农民在业务办理时由于知识构成上的不足,使得在材料准备方面出现误差,从而导致了风险的产生。

2.风险责任体系的不完善。在经济案件中,一般会着重追究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于在审计中失职的审计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这就导致了部分审计人员法律意识低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3.工作人员的失职。因为信用社涉及到资金业务,许多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谋取私利,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利用职权收贿受贿,从而篡改证据、包庇错误等,造成信用社信誉下降。

4.审计机制的不健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于资金、人员、设备方面的欠缺而没有完全独立出来,依旧受到信用社内部的管辖。而作为监督部门,在与所从属的机构存在着利益上的分歧时,一般会以整体利益为重,从而造成监督不力。

四、防范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首先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其次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与法律知识的培训,进而提高其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最后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保证每个人都能具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熟练使用excel、word等办公软件。

2.严格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由于内部审计失误而产生的经济案件,必须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厉问责,依法对其进行惩处,这样才能对其他不法行为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从而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进而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3.建立初查和复查两级审核制度。在内部审计机构中设立两级审核机制,在一级审核部门的初查结果确定之后,再交由二级审核部门进行复查。这样既能查漏补缺、保证取证查证的真实性,又能避免因为工作人员受贿而篡改证据现象的频繁发生。在特殊情况发生时,还可以召集内部审计部门以外的人员联合审查,但是必须确保联合审查时至少有一名审计人员参与,并且非审查部门的人员不能对案件担任主查。

4.对内部审计的独立审核制度进行严格把控。根据《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规定,信用社各部门的职权应当明细而独立,非直属部门不能直接进行干预。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性,因此不受经营管理层的行政干预,而是直接向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确立需要由监事会提名、社员代表大会决定、理事会任命。省级联社要加大对县级联社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考核,有必要对县级联社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实行考核上挂一级,由省联社直接考核。

5.加强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信用社需要按照当地农村的基本情况以及信用社内部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计划执行,提高办事效率以及减少办公混乱,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审计环节,降低审计风险。

五、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是保证农民资金良好周转的重要存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对信用社的经营加强监督。而作为其内部监督的重要途径,对于在信用社内部审计中产生的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宋洪涛.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商,2013,17:118+106.

[2]叶东升.农村信用社内部财务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3:206.

上一篇: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计算机论文范文